久美多杰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
久美多杰堪布:佛子行三十七颂 第二讲
各位居士札西德勒!「佛子行三十七颂」是追随 释迦牟尼佛探求永恒快乐道路的信徒们应学的行止,大乘佛教徒要学习菩萨行,而菩萨的行为有如大海一般地广阔,全部归纳起来可分为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所以颂中所讲的都是学佛者该做的行为。
上次我们已经讲解了题意、前行、誓愿以及赞叹,现在进入论义;论义分为前行、正行与结行三个部份;前行有七种,第一:人身难得,上次已经讲过了,现在讲第二颂:
第二颂 远离三毒之源-故乡
亲方贪心如沸水 敌方瞋毒如烈火
取舍忘之痴暗者 抛弃故乡佛子行
这四句是说-对于一般修道或学佛者而言,追求究竟的快乐是主要目标,但如果住在家里或自己家乡,就容易对于今世的亲戚朋友产生各方面的感情,会有贪欲之心,此心犹如水一般晃地动着,使我们没有办法安定下来,无法停止希求别人能为我做些什么,或我能为别人做些什么的妄想,因此,不要依恋亲友,此外,譬如敌人对我们不好,我们若有想对付他们、反击他们的强烈瞋恨心出现,那就好像有一把烈火在心中燃烧一样,由于贪欲与瞋恨心态的存在,使我们在善业与恶业上,不知如何分辨何者该做与不该做,于是我们的正知与正念便会渐渐消失,由此可见,在家中只会增长贪、瞋、痴等等修道的障碍,所以我们应该远离三毒之源-家乡。
在这里修学佛法的人大部份未出家,虽然在修行的条件上没有传统出家众那么好,在家众必须照顾亲人,无法离开家庭,但是若能用几个小时的时间,暂时远离对闻、思、修佛法有障碍的地方,专心聆听解脱的方法,一定比较容易放下世俗的心态,否则,家中的小孩或亲戚朋友,对在家众的影响必定时时存在,使心倍受干扰而无法清静,这样正知和正念便难以现前,所以历来修行人多半采出家专修的方式来远离烦恼之源,当年佛陀所示现的就是如此,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印度的修行者多半是出家的,在西藏,虽有在家瑜珈士不现出家相,也有结婚,但他们都守皈依戒、居士戒及在家菩萨戒等等,一生无论工作、生活都在修行之中,没有离开闻、思、修佛法,所以在形式上不一定是要头光光的。
所谓出家众的条件比较好,是指修行人舍离了世间能增长三毒的故乡,在某个地方专修,不管俗务、一心修道,必能感得善心人士提供生活所需,不必担心吃穿的问题,像在台湾便是如此,这就是佛法最殊胜、伟大的感应之处,也是三宝恩德的加被所致,因此,唯有离家放下万缘、静心修道,才是佛子应取的行径,否则修行必有障碍,无法很快有所进益、增长,但一般人因为没有能力静下来,心都往外跑,所以远离三毒的境缘后,紧接着要依止寂静。
第三颂 依止寂静处
远离恶境惑渐灭 因无懒散增善行
明智于法起深信 依止寂静佛子行
这一偈的涵义是:远离了那像水一般不安晃动的亲情贪欲,和像火一般燃烧的敌人瞋恨心,心中的无明惑痴自然渐渐消灭,对于该取舍的正法才能正确抉择,所以离开家乡的佛子要去哪里呢?要去寂静的地方-远离外在尘嚣,非常安静的地方。「入菩萨行」第八品静虑中提到,我们无始以来一直处于轮回中受苦,其主要原因是「我们的心始终没有离开过外在的尘嚣与内在的妄念」,所以无法获得禅定,并且进一步展现充满智慧的内在本质,因此,暂时远离外在的尘嚣,依止寂静的地方,不让增长三毒的境缘现前,就好比水,若不搅动它,或让树枝等外在事物干扰它,它自然就会澄净下来,所以当我们以戒、定、慧三学实修内心时,依止寂静处,远离贪、瞋、痴的对境,自然比较没有破戒的环境和诱因,除了修行外,你无法做别的事,想做生意也没有人来,想找工作也无处可谋职,即使你不修行,也因增长三毒的条件减少了,心便会自然而然地渐趋宁静,心一旦静下来,禅定的力量就会越来越强,内心的定力增强时,我们才有能力掌控不安的妄念,而内在的智慧也会在此深入的禅定中开发出来,总之,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依止寂静的佛子,必须远离尘嚣安于静虑,在深入禅定中开发内在的智慧,如果没有禅定的根基,智慧就不会稳固。
「经庄严论」中提到四个修习禅定者的助缘:
(一) 能享用天然现成的食物,不必靠人工辛苦的制造,更没有添加物或污染物;现今在台北要取得天然食物,似乎颇不容易,食、衣、住、行不仰赖科技便无法生存的样子,人们每天都得为生活忙碌奔走而无暇修行。
(二) 没有盗贼,不必担忧遭窃。
(三) 住处清静自然,不受污染,水与环境对身体没有任何伤害,能安适修行。
(四) 周遭同处的伙伴,如动物之类的众生,不会伤害修行人,行者也不必为牠们做什么事,彼此间无任何怀疑、猜忌,和平相处,相安无事。
前面所说的寂静处可以远离「禅定的刺」,当你修定时有人在旁边吵闹,让你无法得定,当你入定了,有干扰你禅定之乐的人、事,使你不得其乐等等,都是禅定的刺、禅定的违缘,远离这些违缘,便可加速成就道业,所以真正的修道者在成就之前,必得依止寂静处,实修戒、定、慧,等能力足够了才可以入于人群,住在尘嚣市集当中,如藏传佛教的转世佛爷或仁波切们,也是在自利能力成就后,才与众生接触大转*轮,犹如世间谋职必先暂时远离贪欲享乐,到学校智虑专一地求学,取得足够的学识及充实谋生的技能,之后才能在社会上创造更多、更好的财富,同理,修行人为成就自利利他的事业也是如此。阿底峡尊者曾说:「自利未成就之前,必须依止精进,以免被环境所转!」虽然在寂静处精进修行的境缘和直接利益众生不同,但是只要我们不舍愿菩提心,那么即使离群闭关也是佛子应做的抉择,其实,佛子依止寂静闭关修行,是西藏佛教最赞叹的行持方式,密勒日巴尊者所示现的榜样正是如此,他不要庄严的佛堂,也不依赖眷属、信众,他一人苦修到底,终成大器,这种纯粹的自修行径,成就的是明心见性、即身成佛的道业,所以他能真正利益到众生!不像我们一般人互称活菩萨,但对于真正的解脱之道该如何走却一无所知,那么当神识要离开肉体时,要如何保持清醒的状态呢?那如何有把握真正利益他人呢?
修道的方式分上、中、下三部,以上所说的在这浊世时代,连出家人都未必能做得到的,更何况是在家众,所以阿底峡尊者说:「五浊恶世的时代,不是聚集很多信众的时候,佛子应依止寂静,自度而后度他。」在未成就自度前,能利益众生的事业是很少、很困难的,只能表面上意思、意思做做而已,因此,第二个修行方式就是-出家人应示现专心修持的榜样,而在家众应护持正法,提供出家人安心修行的条件,帮忙道场弘法利生的事业,引领信众信仰三宝、听闻佛法,使发心因缘成熟、广度众生;台湾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显教法师们在这方面教育得非常成功,有很多人发心并随喜付出心力和财物,积累了广大的福德资粮,但是,除此之外,你们也要多自修,以免只有享受富有安乐的福报,而终不免受轮回之苦,唯有甚深的空性见解才能断轮回的根,福智二资粮必须配合一起修才能有成就;累积福德资粮是有条件的,它的前行基础是持戒、修定,尤其是禅定,若没有很好的禅定基础,就无法生起坚固的智慧,想要修习「无我」的甚深正见,就必须依止寂静处!
第四颂 观无常而舍今生
长伴亲友各分离 累积财物留人间
身之客堂识终离 舍弃此世佛子行
此颂是说明无常的真相;无常的现象我们都明白,但是很少有人能深刻体会,而且还稍一安逸就忘记这个事实!首先,观察我们此生最亲近的父母、家眷、亲朋好友,无论是哪个人,最后终究还是要分离,无法永远相聚!其次,我们今生辛苦累积的财物及贪爱的人、事、物,最后一样也带不走,全部都得留在人间,然而,为了拥有这一切,我们毫无顾忌地沉沦在贪、瞋、痴三毒之中,无法片刻舍离烦恼,它紧随着我们,带给我们无限的痛苦,而我们却不知道所有的烦恼,都是因为我们不明白无常的真相,所以一次又一次累积恶业所造成的,如果今生我们的心仍然无法放弃这些烦恼,不能舍弃对亲眷财物的贪爱,临终时我们将痛苦不堪,因为到时候即使我们不想舍弃它们,也由不得我们做主,无常终将到来,我们势必孤独而去。
为了生死自在,首先我们要看破无常、放下贪执,在一息尚存之时,做好心理准备,我们要舍弃此世无谓的追求,在不知道哪一天会死、心情比较轻松的时候,从容地学习佛法,训练我们的心,使它不管在什么时候面临死亡都能不紧张,其次,自我们受胎以来就与自己的身体息息相关,无时无刻不贪执此身为「我」、「我所有」,完全不知此身为客堂,意识为客人,死时,我们的意识需要重新找寻投身之处,正如客人要移居新客房一般,死亡时,我们必须和身体分开,如果现在我们不能认清这个现实,还要为它疲于奔命,是不是冤枉啊?要知道-投胎为人已经很苦了,而为这一生的利益奔走,更苦!试想,从五、六岁起,我们上学求知,学习如何在今生谋求更好的生活,就连父母亲也要为我们付出很大的心力,如果我们在修行上有这样的付出,想必会很有成就吧?然而这些出自无明的追求,能让我们真正如意的却很少,且付出那么多心力,今生是否就能过得很好也不知道,就算能够过得很好、很快乐,也不过是短短七、八十年的享乐而已,一旦年老病苦降临时,就不快乐了,这是必然的!其实,不论你今生拥有多少财富、人们如何赞赏你,你也不会真正得到永恒的安乐,当我们衰老,对外在事物的掌握、利用的能力渐渐消失时,就无法享用现前的这一切,如果此时我们不懂得佛法,也就无法对治我们内心的贪、瞋、痴、嫉妒、傲慢等烦恼,那么当我们看到灵活能干的年轻人时,我们就会心生嫉妒,觉得比不过他们,很苦!人就是这样!别人并没有来伤害我们,我们却常如此伤害自己,这种嫉妒之心便是造成痛苦非常、无法明白的来源,如果没有嫉妒心,见到别人好,我们赞叹或随喜,不但自己能快乐也有功德,但我们凡夫却偏偏做不到,因为无始以来我们习惯于嫉妒他人,无法放下这种错误的执着,所以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因此我们不要用百分之百的时间为今生的利益去奋斗,应该把百分之五十的精力拿来为来世的安乐而学习准备,才不至于浪费这暇满的一生;在这里,大家都相信有来世与因果,不同于一般没有信仰的人,所以信了就要好好学习、有所准备,不至于临终后悔,起大恐怖。
佛经上说:「三界有如秋天的云彩-变化莫测」,在西藏,秋天的天空变化很大、很快、非常无常、很不稳定,正如我们眼前所拥有的一切,皆是无常,变化迅速、不安定,不管你相信不相信来世或因果轮回,一样要面对这一切、一样是要受报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在无常中安住此心有备而去呢?经论上告诉我们应以思惟「三根本、九因相」来建立信念;所谓三根本就是三种必然发生的定律,而九因相即每种必然的定律中,又分别有三个理由,呈现出人决定在面对生死无常时所应有的信念;我们简单地说一下:
【一】我一定会死;为什么呢?首先,自古以来没有一个人能长生不死的,我们自历史中可看到许多有大能力、大智慧的人也都时候到了就离开人世,没有例外,所以我们也必定会死,即便科技再发达,仍不免一死!不止人类如此,连外在的宇宙万物,也在每一剎那中变灭消失。其次,凡「有为法」,必是无常变灭的,我们的肉体也是有为法,也会因无常而消失、死亡。第三,由于我们的寿命是一剎那、一剎那在衰竭、改变当中,所以它只会越来越减少,最后终必归于死亡。
【二】死无定期;我们不知何时会死,为什么呢?第一,因为我们的寿命没有一定,不像北俱卢洲的人寿命固定是一千年,在千岁的寿命之中,不会意外死亡。第二,我们的身体极微弱、不坚实,是污秽组合之物,没有精华和意义存在,但是为了它,我们每天要照顾、梳洗、打扮,否则就会恶臭不堪,好比身上如果有流脓的伤口,即使你在皮肤上刻意包扎,迟早都会有脓水流出来把它弄脏一般,也许在年轻时,我们可保有一、二十年青春美好的形象,但岁月不饶人啊,它迟早要失去光彩、显出老病丑态的,况且生命危脆不知死神何时召唤,我们能不正视这个现象吗?第三,能使我们死亡的条件越来越多了,我们每天都可以在电视新闻中看到许多因车祸或瓦斯、电器…等等所引起的意外,这些死缘都是过去所没有的,所以说,造成死亡的条件比以前进步很多,如果人类不使用瓦斯、电器…,人也许反而可以活得久些,所以我们真的不能确知什么时候会死。
【三】死时除了佛法,其它都没有用;亲人、钱财、身体,这三种我们最贪着难舍的人、事、物,在我们死亡时是帮不上任何忙的,例如,某某亲戚往生了,我们会比较伤心,到亡者身边哭一哭或念念佛;念佛算是有益的,但如果他生前没有念佛修行的话,那此时怎么能听得进佛号呢?这样如何解脱轮回?在能控制的时候都不想修了,更何况临终现前神识极度不安的时候呢?所以助念的亲友能给亡者多少帮助,全看他生前是否有修持过佛法了,否则,他也只能和这些挚爱的亲友们永别了!再说,当我们要离开人世时,再多的钱财、美食及享用品,都没有用了,钱只是一堆废纸而已,我们身体受用的能力没有了,已经无法享用这一切了,最后,由于我们神识所依的身体消失了,它让我们心定下来的能力也退却了,它更显得毫无用处,因此临终时,唯有曾经修习的佛法对我们是有用的,我们要对这点生起坚定的信解,在生前好好修学佛法。
总之,我们已确知自己终将一死,但又不知何时死,而死的条件又越来越多,死时除了佛法,其它全无用处,所以不要再浪费生命去追求其它的事物了,要认真修行佛法!以上就是思惟无常的三个根本决定及九个理由,如果我们能时时修习,思惟其中的真理,内心必能产生无常感,愿意好好修行;以前,噶当派的高僧喀拉巴尊者曾说:「世间没有一个能让人逃避处,无论你走到哪里,都难逃一死。」所以人一定会死,不但一定会死,而且很快就会死,死时除了你所受持的佛法,其它万物皆无用处,所以你们不要以为现在年轻、还有很多时间而悠哉游哉地过日子,要赶快准备好好修行才是;另一位噶当派的高僧嘎玛巴尊者也讲过:「我们凡夫要有现在就会死亡的恐惧,到了真正临终时,我们就不会害怕。」因为我们现在若能产生强烈地无常感,就会对佛法有巨大的希求心,就能放下对世间法无益的追求、减少对世间的欲望、增长出离心、舍弃现世的安乐而依止寂静处精进修行,死时自然能远离恐怖,然而我们凡夫正好相反,现在不怕死,死时才真怕死,但到那时也无法可施了,所以佛子要时时忆念无常而精进修行!
第五颂 远离恶友
交近某侣增三毒 闻思修行令退失
灭尽仁慈悲心因 远离愚伴佛子行
凡夫想追求究竟快乐的佛果就必须依止三宝,佛陀教导我们、佛法保护我们、僧众与同行善友会在修学的过程中教导、提携我们,而凡愚的友伴和愚痴的恶知识则会影响我们,使我们三毒增长,道心退失而堕落,如果没有坚固的决心,亲戚朋友的一句话就可影响我们的修行,所以一定要远离愚伴及恶友;佛经上讲:「在檀木林中放一根普通的木材,下雨时雨水直接渗到这根普通的木头里,时隔一年,这根木头也会熏有檀香的味道。」同理,愚钝的人如能常与贤善之人在一起相处,久而久之,不需要特别学什么,无形中也会受到影响,产生好的改变,反之,如果贤善之人常跟恶友相处,刚开始会因理念不同而处不来,但是时间久了,彼此妥协、影响就越来越糟了;然而远离这愚痴的友伴,是不是就不慈悲他了呢?是不是还要去帮助他呢?是的,要帮他!但因为我们现在其实跟他差不多(或许比他稍好一点点),如果真的帮他了,会不会两人都堕落呢?所以我们一定要先有能力知道对方的需要,才帮得上忙;生活中常有这种状况:我想帮助某人,但某些事情是否应不应该帮呢?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确定,眼见没有人愿意帮他,自己又有疑虑时,我们就陷入烦恼中了,有烦恼就没有进步,当自己都帮不上自己时,如何帮别人呢?到最后被他拖下水,两人都沉沦退转,可见不远离恶友,会断掉我们解脱的根,使三毒增长、身、口、意三业的修行退步,大乘佛法的根-慈悲心也渐渐消沉,往昔所修的功德不仅无法增长,甚至会忘失或退转,所以佛子修行首要谨防亲近恶友,保护善根!在皈依戒里,皈依僧以后,有不要跟外道共住、学法这一条,在西藏,古时候比较容易做到,因为那时候社会单纯,大家都不会因信仰不同而互相评论、仇视,因此只要修行学道上不要共住,被他影响而退转即可,现在如果我们身边没有很好的善知识,就更需要远离恶友了;又例如,在世间亲友之间互相贪着情感,彼此又有借贷金钱的关系,那么遇到对方无力偿还时,那就很可能两人一起往下沉沦,因此,在修行上,这样的朋友也会让我们增长三毒、道心退转,所以一定要离开恶友。
第六颂 依止善知识
依止谁师灭罪过 功德增如上弦月
殊胜善师如自身 恒常依止佛子行
此偈说明依止善知识的殊胜处;首先,能依止善师可渐渐减少内心中的罪恶及贪、瞋、痴等烦恼,进而在闻、思、修及慈悲心与菩提心的发展上,都能越来越增长,就如同上弦月般日趋圆满,所以走在修学佛法的成佛大道上,我们的心态和行为都需要善知识来带领,我们才能顺利成就。善知识对我们而言,比自己的生命或身体更重要!在「普贤上师言教」提到-「修行首务是依止善知识(上师)!」然而,在台湾、乃至于这个时代,我们很难分辨善知识的真假,为了寻找善知识产生许多困扰,所以我在这方面就多讲一些,由于目前是末法时期,因此无论学生、老师或者我们自己的心,乃至外在大自然皆在没落当中,在物质条件上,外表好像是进步了,其实他们的精华或本质都是日趋没落的,而精神层面,如宗教信仰等,不单是佛教,连其它宗教也都大大不如往昔,所以合格的善知识很难找到,一个合格、正确的善知识,必须具备一些基本条件:
首先,要持戒严谨。例如在别解脱戒、菩萨戒、金刚戒(密乘的戒律)都要守得非常好、非常清静,同时,对三藏经律论及密续的内容理解必须十分深广,有高度的智慧,对修行的一些仪轨更是熟悉无误,并且还要能以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摄受众生,一般人只能做到前三个,但,上师连最后一个「同事」(与众生一起共事)也要做,这样才能感化大众,因为众生的根器各个不同,所以有许多不同调伏度众的善巧方式,例如,有些金刚上师用诀窍指点我们的心,让我们觉悟,这就是我们说的根本上师,好比续部瑜珈里的密续中所讲的:「凡受灌顶后受持所有戒律的上师,如果他的传承清静,没有中断过,他的贪、瞋、痴和妄念会比较少。」这点非常重要,因为妄念多,修法会产生障碍,当然每个众生都有妄念,但不应过多或太执着,要对妄念的实质有所认知,知道那些虚幻的妄念都是因缘和合而生,不应执着它为实有,甚至改变我们的内心,譬如说「我昨天梦见什么?是什么原因吗?他们是好呢?还是不好呢?…」这些都是妄念,要知道,妄念多的时候,麻烦就多,麻烦多的时候,痛苦就会多,所以妄念比较少的善知识,对金刚乘的根、道、果都较能够理解,对密续的修持必能较深入而有真实的体验,对众生也才有加持及利益;什么是所谓的「加持力」呢?例如,有一本关于大圆满的书,是以中文写的,因为你们都是有知识、学问的,文字上面不用我多说,你们自能理解,如果我个人没有实证到那个境界的话,我对你们就没有加持力,你们也无法因此深入密境,因此所谓指点自心的上师,也就是根本上师,必须自己有足够的经验,不但听闻过大圆满的法,得到口诀,并要有足够的修持,在任何境界中都能运用大圆满的法,有以上这些条件,才真符合根本上师的条件,这也就是为什么指点自心的上师比较少的缘故,故而,完美的上师,应当有修证大圆满教法及解脱五欲苦海的行持,并能摄受众生增上、修持教法、解脱轮回的苦海。
我们经常为了寻找一位圆满的上师而烦恼,事实上,依止一位上师,并没有禁止依止其它的善知识,因为能依止更多的善知识,就能够得到更多的智慧,但一定要是真的善知识,否则你学到的可能会比较杂,如果是真善知识,当然是越多越好,一、两百年前,西藏的高僧们都依止多位善知识,善知识也分很多种不同的性质,有平日在课堂上教导你、教育你及修道时教你取舍之法的,也有为你灌顶、加持、指点你心的本质的,这些都是真善知识,依止善知识前可以观察,在「大圆满前行」中我们也讲过,但一旦依止后就不要再观察了,否则会造恶业;所谓「观察」有一定次序的:
首先,我们要知道不具德相的上师有哪些?巴祖仁波切讲的「大圆满前行-普贤上师言教」所提到的,大多是关于法师应做好的行为,如果法师们没示现好样子,因为在家信徒不方便讲他们,有一些法师就会因为信徒的赞叹和尊敬,生起傲慢心而不再注意观察自己,甚至被信徒宠坏了,就好像小孩被宠久了就会变坏一样,所以当恭敬、赞叹过多时,法师们就应该要小心了,依止上师要一个个仔细观察,你们听了一些具格与不具格上师的内容后,就可以知道哪些是很好的修行者,哪些不是,切记!嘴里不要讲出来,心里明白就好。
第一种不具格的上师是名誉很高,但没有真实度众的能力。例如有些对闻、思、修佛法没有实际修为,却以「我是某某大活佛转世」或「我是某某高官的孩子」自诩的人,自以为种性优越而觉得与众不同,在傲慢心、不平等心作意之下,名不符实,就不是依止的对象。释尊曾说:「行者应超越种性、不分高下、名誉与出生皆不必注重。」 巴祖仁波切也说过:「在西藏有所谓的某某上师,自诩是转世佛爷的人,却连三十个字母都要学半天才会,何况是生起次第的内涵呢?如果这些法要的学习看过后也和一般人一样地忘记,那怎么能以慢心自夸呢?」可见这种自夸为转世佛爷或高官后代的心态,并非为了来世修行或度众的心愿而发,而是想在今生传承自己的身分、保护自我的名誉所产生的分别心,这好比某某教派、政党或国家,为了保护自己团体的名利而宣扬其威势一样,不是真善知识为得佛果的行径,这种非真善知识的境界,可以用木磨子的比喻来形容,木头做的磨子内部是空心的,所以动起来卡、卡作响,却不能发挥功用,而石头做的实心磨子,因为很重,其所发出来的声音就比较小,但它却能发挥功用,那种名望很高而内心空虚、无真实功德的人,正如木磨子般的上师,没有真实成就自己的经验与度化众生的能力,只是徒具虚名而已。
第二种不具格的上师是如井底之蛙般见识浅薄的上师;这种上师没证得慈悲心,也无高于一般人的智慧,更未曾修学过殊胜的妙法,因为他本身无知,所以看不见他人的优点,但却有很多愚痴的信徒赞叹、尊敬他,让他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正如井蛙没见过大海而自以为见识广阔一样;在「大圆满前行」中讲过两只青蛙的故事:住井底的青蛙问住大海的青蛙说:「大海有多大?」海蛙回说:「很大!」井蛙又问:「有没有我水井十分之一大?」海蛙说:「不止!」井蛙再问:「我水井的二分之一大?」海蛙又答说:「当然不止!」井蛙:「那有没有我的水井大?」海蛙再答:「不止啦!」井蛙实在不相信,直到来到海边见识到大海之大,才瞠目结舌说不出话来,这种愚痴而不自知的上师,因为见识浅陋,在信众盲目的崇拜后就会得意忘形,所以依止前我们一定要善加观察,不要做盲从的信众,以致增长彼此的无明。
第三种不具格的上师就像疯子带路一样。 巴祖仁波切说:「身为上师,内心的境界要勇敢果决,但在行为上要戒慎恐惧,非常小心!」但是,如疯子般的上师却刚好相反,因为他没有依止过有智慧的上师,对佛法的闻思也少,对经、律、论及密乘的内涵没有精进地学习,内心充满了贪、瞋、痴,比一般的凡夫更糟糕,但他却做一些如天一般高的成就者的行为,缺乏正知正念,破了所有戒律及三昧耶,由这样的疯子带路是非常危险的,身为佛子应谨慎地观察,不要随便依止!
第四种是如眼盲的上师。上师的智慧一定要比我们高,否则我们就无法进步,上师如果没有择法的明眼、没有慈悲心,对该取舍的智慧有欠缺或过失的话,就如眼盲者,以盲引盲一样,无法让我们打开智慧之眼,我们就毋需依止他了。
以上所说就是 巴祖仁波切在书中传达给大家择师依止的大略方向,请各位多加思考。
第七颂 皈依佛门
自亦束缚轮回故 世间神力能救谁
由此依止不欺者 皈依三宝佛子行
这意思是说-一切众生(包括世间所有的神祇)从无始劫来都沈沦在生死轮回的大海中,不得自在,由于世间神祇在轮回里,祂们也被自身的烦恼、恶业等痛苦的铁链绑住而无法解脱,所以在世间法上,不论祂们有多大的力量,终究无法帮我们远离三恶道及轮回的痛苦,因此,我们要求得究竟解脱的依靠,必须找到有能力而且不欺骗我们的永恒对象,而这可靠的依止对象就是佛、法、僧三宝!而皈依三宝与否,也是区别我们是佛教徒或外道的主要依据。
想要皈依三宝,首先,要知道三宝的功德;所谓「皈依」就是接受保护,如果我们不知道祂有多大的能力可以保护我们,那当我们遇到困难时,我们怎会想去求祂们呢?所以我们先要知道祂的能力和功德。
『佛』梵音为「布达」,意思是什么都已得到了、都圆满了,是觉悟者的意思;「佛」,藏文译为「桑杰」;「桑」,是消除一切无明,凡该取该舍的都消除了,过失与错误的缺点都断尽了,「杰」代表证悟,即成就一切善德,圆满开悟了,「桑杰」二字合起来,就是藏文里「佛」的意思。
『法』梵音译为「达玛」,意为「持住」,如果我们以大乘佛教的皈依来说,就是把我们从三恶道中抓住,把我们从轮回与涅槃中拉出,「持住」就是抓住我们,不让我们去这些地方;「达玛」藏音是「秋」,意即-改变,从那里改变呢?从我们世间法的观念里改变,能把我们贪、瞋、痴的心态整个改变过来的就是法宝。
『僧』梵文是「僧伽」,意为「希求」,是指长期对善的行为有热烈希求心,能对行善一直保持兴趣的人,称作僧。
我们接受三宝的保护,在内涵上有很多不同的境界,有下士道、中士道及上士道等三种不同层次的皈依;在中国,非常流行皈依,「你皈依那位上师啊?」是大家经常听到的话题,甚至有些父母让腹中的胎儿皈依,事实上,想要皈依的人应对皈依的种类、区别、心态及方式等有所了解,因为三宝的功德无量无边,它可说包括了所有的佛法,所以在此对于皈依三宝,我们分别从三士道皈依内涵介绍起:
(一) 下士道的皈依:皈依者的心态是-为了让自己能从三恶道及今生所有的恐惧、害怕中得到保护与解脱!所以今生他能活多久,他就求三宝庇佑他多久,时间上是短短一生的皈依,心态上是利己的,皈依对境的佛宝是指佛像,例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等,法宝是指佛经,僧宝则不需要圣者高僧大德,只要能好好受持戒律的一般出家众即可,这是佛教徒下士道的皈依方式。
(二) 中士道的皈依:是指声闻众与阿罗汉们的皈依心态,他们希求自己今生能出离六道轮回的痛苦与恐惧,为了得到安乐而求皈依,在时间上是自今生直到证得阿罗汉果位为止,皈依处的区别,佛宝是指皈依佛的意,也就是佛所证得的法身,而不是他的色身,因为他们不相信佛有轮涅,认为离开了轮回与涅槃,才是佛的境界,所以在他们的观念中,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示现为国王身、做过转轮王,所有烦恼都消灭尽了,是证悟法身者,这是佛身、语、意中意的成就,而不是释迦牟尼佛父母和合创造出的色身,他们认为这个身体也是苦果,不值得皈依,所以佛的肉身不是皈依处,佛的智身-内在觉悟的法,才是皈依的佛宝;至于所皈依的法宝不是佛经,而是佛内在证悟的法,佛法有教、证二法,而证法又分道、灭二种,阿罗汉们认为「道」仍不是究竟皈依处,那只是修行过程中让我们理解的工具而已,究竟法的皈依处是灭谛,灭尽所有烦恼与痛苦的内证之法,才是要皈依的法宝;而僧宝在他们眼中,无论在家、出家皆是指预流果以上的小乘四果级僧众,即预流、一来、不来、阿罗汉四果,而不是一般的凡夫僧。
(一) 上士道的皈依:在心态上求皈依者不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是为了一切众生的利益而来,在时间上不只是今生,也不只到证得阿罗汉果为止,而是直至成佛,这是大乘上士求皈依的心态和时间;在皈依对境上,「佛宝」是指圆满证得所有智慧,获得四身(法身、报身、化身、自性身),或者说是五身(法、报、化身及不变金刚身和现证菩提身)的佛陀;「法宝」则专指大乘佛法的教、证二法;「僧宝」则有两种,一种是由四个比丘所象征的凡夫僧众,另一种是指初地菩萨以上的圣者,而后者才是值得皈依的对境,这就是上、中、下三士道不同的皈依内涵。
以上是显宗共同的皈依;至于密宗金刚乘不共的皈依,因为现在很多人学密,所以在此略提一下,金刚乘所指的皈依对境是加持的根源-上师,成就的根源-本尊,事业的根源-空行母,以上三者,即佛、法、僧三宝,佛与上师无二无别,本尊与法、空行母与僧,亦无二无别,更深一层来说,皈依三宝是指脉、风及明点三者,明点也可以说-就是菩提心脉清净以后究竟得到色身﹔脉就代表僧、风代表法、明点就是佛,也就是菩提心。脉、风、明点为什么就值得我们皈依呢?因为这脉、风、明点最细微、最究竟处,即佛的法、报、化三身根源的出处,也是三宝的象征,它不是我们粗浅见解所认为的脉就是一般身体里的脉、风就是身中的气、明点就是身中的明点;我们常说在显宗修行,佛的境界似乎离我们非常遥远,要修到这个境界要花很长的时间,但在金刚乘中,为什么一直强调今生即身成佛呢?因为修密法时,我们的心会慢慢趋向菩提!以上是讲金刚乘不同皈依的区别。
皈依文(藏音)
巩秋宋哼爹斜扎瓦顺 札龙替累攘幸江秋仙
哼我攘幸突杰吉阔拉 江秋宁波瓦杜加苏气
以上翻译为中文的偈颂是:
真实善逝三宝三根本 脉风明点清净菩提心
体性自性大悲坛城中 乃至胜义菩提恒皈依
意思是以「体性空、自性光明、大悲周遍」为究竟皈依处,皈依的内涵可以讲得非常深奥,也可以说得非常简单,学佛,要从皈依接触起,皈依有人从小乘、大乘或金刚乘等不同缘法接触起,所以谈皈依的内涵,每个不同阶段,都各有其不共的意义,如想了解透彻,这在初学期间是很困难的,佛宝-佛的功德与智慧已达究竟圆满,令我们无法描述或加以表达,法宝-包括小乘至金刚乘最高境界的九乘次第皆在其中,僧众-由小乘比丘到金刚乘的瑜伽士或大圆满修行诸大上师们均是,甚至到十地菩萨都可以说是僧宝,因此没有一个佛法不包括在三宝里面的,以上只是大概讲解一下而已。我们在这里强调的是-世间神祇没有如三宝般能令我们解脱三恶道及轮回痛苦的能力,祂们自救尚且不能,祂仍有贪、瞋、痴的心态,例如在中国或台湾的传统信仰中,供神祈福非常流行,很多人遇到某些事就跑去拜拜求神,为求现世诸事顺利,祈求神明帮助当然也无不可,但这并非究竟,日子长了,假定我们哪天不顺神明的旨意,神明也可能伤害我们,因为祂们的能力虽然比我们大,但仍有三毒,所以不是究竟的皈依处,要解脱轮回痛苦还是要依靠三宝;接下来进入正行,论义的前行讲到这里。
二、正行可分为(一)下士道,(二)中士道(三)上士道三个部份,先讲下士道:
*正行
※下士道
第八颂 怖畏恶趣离罪业
极为难忍恶趣苦 佛说恶业之果报
纵遭命难之恶缘 终不造罪佛子行
在古代,人们一生所见的事物较少,多半只见到自己出生地的自然风景,其物质条件、人事环境都较现代人单纯很多,所以当他们听到佛说地狱的苦就非常害怕,觉得无法承受这些恐怖的痛苦,而且这些现象都是由遍一切知的佛陀告诉他们的,不会虚假,因为他们相信唯有佛陀能百分之百理解因果最细微的地方,祂才能说出难忍的恶道之苦,所以害怕恶趣苦果的佛子,纵使遭到要命危难的恶缘,也不敢造作恶业,因为这些痛苦的来源,都是我们曾经做过的恶业而来,因此,我们必须尽量小心不造恶业。
通常我们会说:「所有的快乐和痛苦都是有因缘的,都是因果的呈现。」但我们在快乐的时候,只会一味地享受快乐,不会观察自己幸福的原因,但一旦不顺或碰到不好的事情时却会说:「怎么会这样?」…可见受苦的时候,我们比较会想到「因果」这东西;广义地说,没有一个东西不是因缘法则而来的,所以「因果」二字,已涵盖了所有的答案,但今天在此,我们要藉西藏高僧们所解释的,比较细微的因果现象来详加说明;由于恶业会让我们堕入三恶道中,所以我们应断除造恶业的因缘并努力行善!然而,善业该怎么做呢?松赞干布国王在位时,要求西藏所有的在家众遵守十善业道,如同法律一般,即身﹕不杀、不盗、不邪淫;语﹕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意﹕不贪、不瞋、不邪见。
行十不善业的果,分别有五种: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士用果、怀果,以下是十不善业中属于「身体行为」部分的果报:
(一)异熟果:例如杀生,如用瞋心作意,会堕入地狱;如起因于贪,贪得动物如大象等身上的宝贝,则会堕于饿鬼;如用无明痴心杀了生命,例如走路时不知不觉脚踩到了虫,或有知觉却又不小心杀害了生命,其间没有特别的贪、瞋心作意,纯由无明悬痴使恶业现行,就会生在旁生道,又如偷盗,以瞋恨心盗取他人的东西,或贪图他人的钱财,或不知不觉随手取用他人的东西,果报分别在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异熟界粗略的说明。
(二)等流果:等流果是自地狱解脱后,再投胎为人而受的苦果。它可分为「造作等流果」与「领受等流果」:
※ 造作等流果,比如以前喜欢杀生的人,今生出世后就会喜好杀生,有些小孩的习气非常喜欢杀害小虫,这就表示以前做过且很喜欢杀生,所以今生自然而然对此事就有很大地兴趣;又如偷盗,有些小孩从小就会偷东西,没人教他自然就会,这是前生常做偷盗的等流果,各种不同小孩兴趣各有不同,原因是前世做过不同类的事,所以今生特别喜欢这个行为、这个动作、这种事情,这就是造作等流果,另外有些小孩对杀生、偷东西都不喜欢,但对做善事、帮助别人、布施东西很有兴趣,他就很好,那是他以前行善的等流习气还在的原故。
※ 领受等流果,是指善、不善业在受报时所领受、承受的业果:
(1) 杀生的领受等流果:你以前杀生很多,今世你必然很短命,这便是你的领受等流果;前世你很喜欢打别人,今世就有很多病痛,又如,有些小孩投胎不久后就死亡,无法生存下来享受人生快乐及成长的过程,这也是前世杀生过多的领受等流果,另外有些小孩从小就多病,直到老死前还不断地生病,这是前世喜欢打骂众生的领受等流果,在这种情况下,不用急着奔走求医寻求改善,因为生病有很多种因素,这种病是业障病,不是身体四大不调形成的,如果是四大不调的病去看医生,医生可以治得了,然而这种业障病医生检查不出结果,怎么医都不会好,纯粹是前世业报的领受等流果,那就不需到处奔走求医或拜鬼神来去除自己的不顺和病况了,要知道这是自己的因果使然;巴祖仁波切说:「前世做过什么,看今世的身体及今世快乐不快乐就可知道;那么来世会遇上什么事呢?看今世的行为跟工作即可预知。」这就是善恶业的造作等流果。
(2) 偷东西的领受等流果:如果你一生都非常殷实勤俭,而得到的一些财物却不能长久保住,或被强盗抢走、小偷偷走,常常面临诸多不顺的果报,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福报!为什么会没有福报呢?因为前世常常偷东西、抢东西,所以今生就变得没有福报了,如果你今生还不自觉,仍然不断以偷、抢方式累积财富,那只会每况愈下而已,绝不可能因此而致富,这是因为你前世恶业玫使今世造作等流果现行,让你仍然喜欢做这种事,而你所要承受的-必然是你得到的财富不会留在身边,它很快就会消失,尤其我们南瞻部洲这个因果分得非常清楚的地方,(在北俱卢洲、西牛贺洲等地,贫富悬殊不太大,财物受用也大概一样,不像这里。)它是因果主导的一洲,现世报十分明显,所以不要为了钱财或赚钱去做骗人或不好的事情了!要知道-若自己前世有积福的话,那么今生不用很辛苦也照样会得到财富的,反之,如果没有这个福报,那任凭你今生有多努力,也无法享受这些财富,你们且看-有些今生很努力工作却无法得到成果的人,这些原因都是以前偷过东西的果报啊!
(3) 邪淫的的领受等流果﹕邪淫的果报是今生家庭夫妻不会和睦,常常吵架,这是过去曾犯邪淫的缘故,无论我们认为这是男、女那一方的性格不好才导致他们不合,这都不是根本原因,因为因果报应丝毫不爽,所以夫妇彼此要知道互相体谅,要相信因果法则才是。
接下来,属于「语言」的不善业:
(1) 妄语:前世常骗人,今生的果报就是别人常骗你﹔或者你并没做过什么事,别人却说是你做的。
(2) 两舌:你以前犯两舌的恶业,导致今世你与你的眷属或部下、佣人等没办法和谐,会常常吵架,无论你讲什么道理都没有用,这就是前世做过两舌的业果;像目前一些当大官的人就是这样子,可能他们以前做过两舌恶业吧,所以他们今生的部属都不容易和谐。
(3) 恶口:恶口就是骂人,骂人的果报是今生常听到不好听的话,八卦很多,自己并没有那个意思,但听在别人耳中,就是一种伤害的语言,这就是前世做过恶口的果报;在西藏有句俗话说:「言语虽然不是武器,没有刀跟枪的杀伤力,但却有能力让别人的心破碎。」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言语要非常小心!佛经故事里说﹕舍利佛时,有一个比丘常对别人讲不好听的话,比如说-你的头好像马头、你的脸像大象…等等,结果他后来投胎就成了许多他所取笑的众生,生成马或大象等等;还有一个阿尼对另一位阿尼说:「你好像母猪啊!」后来她就成为海里许许多多众生一起啃食的大鱼,生命长达好几千年,可见恶口的果报也好可怕,我们要小心!
(4) 绮语:绮语是爱讲世间法一些无意义的话。例如某某人的亲戚朋友怎样怎样…,某某人的工作又如何如何…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凡夫闲谈时最喜欢说的话,反之,讲老实话、讲真话没人有兴趣听,说一些夸张的话反而觉得很过瘾,这是绮语的恶业,果报是以后讲话没有什么效果,不中听!有些人不用讲太多话,只少少一两句就有很多人会听,这是过去没讲绮语的果报,你今生多绮语,别人就不听你的话,你讲再多话也起不了作用,此外,爱说绮语者,要在大庭广众前讲话时会没有勇气,这些都是绮语的果报;以上是「普贤上师言教」中所讲的。
接下来是「意」的部分:
(1) 贪心:如果前世我们是贪心的,今世就诸事不顺,无法达到心中所要的目的,反之,如果前世没有贪欲心所造作的恶业,今生就很容易达到自己的愿望,所以如果自己今生所求都不如意,不要怪自己没有努力,那是前世恶因造成的果报。
(2) 瞋恨心:瞋心的果报是今世常有恐惧的心,没办法平平安安过生活,这是因为你前世瞋恨别人的坏念头带来的领受等流果,像一些海盗、小偷一生都无法平安过活,就是前世瞋恨心的果报。
(3) 邪见:前世如有邪见,今生就不会遇上佛法或对佛法有很正确的理解,也就是说-不会理解真理,对真理不能理解是邪见的恶业所造成的果报。
以上是十不善业的等流果,接下来说「怀果」。
(三)怀果:怀果不会成熟在我们身体上,而是成熟在外在的环境上面,例如前世杀生太多的人,会生在很危险的地方,如土地非常狭窄、山很高、路很窄、掉下去必然摔死、没有平坦安全的住处;如果前世做过偷盗的话,今生受用的环境常有灾荒,倘若你是农民,作物收成时就会常遇灾难,比如西藏地区会有下冰雹、遇雪灾,台湾地区则有台风、水患…之类的灾害影响收成,或者所种的水果,果实不那么好吃,不那么成熟,像印度有些地方的水果,长得大大的,但没有水分,不好吃,这都是前世偷盗,今生怀果成熟在自家环境条件上;此外,前世偷盗者,今生所居之地常有饥荒,像前几年北韩那个地方,吃的东西很少就是个例子;前世如做邪淫之事,今世会生在肮脏的地方;骗人打妄语的怀果是居处环境非常不稳定,时时面临恐惧与不安;两舌的怀果是所居之地,谋生条件很差,为了汲水或一点什么东西,要走大老远的路或爬过很高的山才能取得,而且到处都是高山,天空只见到一点点,生活在相当困难的地方,例如嘉绒有些地区就是如此,大概我们那地方有些人以前造过两舌的业吧?至于恶口会生在什么地方呢?会生在地很不平,石头很多,颠颠簸簸,到处荆蕀的地方;绮语多者,今生做任何一个行业都不会有成就,无论换什么工作,都不会有结果;贪心的怀果是你所处的环境一直不顺,常不断遇到灾害,想换一个比较好的环境,到了那里,那里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灾害出现,一样不是你想要的环境;至于嗔恨心重的人,今生今世会在令你恐惧的地方,例如常有战争或强盗、小偷出没,像台湾近来治安不好,人心惶惶,非常恐惧,这就是瞋恨心重者的怀果;最后,邪见的怀果是今生会孤独无依无靠,没人关怀。以上是十不善的怀果。
(四)士用果:无论善恶业的造作它都有增长广大的特性,会由小而大,最后变得很多很多,好比我们种一粒玉米会长出很多很多玉米一样,同理,倘若你杀生一次,来世你还会杀很多生命,善行也是如此,这种业果叫士用果。
(五)增上果:异熟果和等流果是发生自己身上的果报,称为正报,而发生在自己所处外境上的果报,如出生及成长的环境,自己所受用的一切,称之为依报,也就是增上果。
以上谈的都是十不善的果,同理,十善的果也是以这五种形式呈现的,但在这里,好的果我们就不多谈了,因为不好的这些现象让我们想不开、让我们烦恼,自己要去面对这些不顺,或要为别人解释因果时,就比较需要深入了解它的细节,这样才能相信一切都是因果律,对于恶业,应尽量减少不做,这不是迷信,也不是骗人,而是佛陀教育我们的方法-用因果现象来解释苦乐的法则,使我们断恶修善,离苦得乐。
接下来就是中士道的修行内涵了;修中士道的佛子不但想离开三恶业道的苦,而且对于三善道短暂的快乐也没有任何贪欲,急于出离他们的心态。
※中士道
第九颂 不欲世乐求解脱
三界安乐如露水 一瞬剎那毁灭性
始终无变殊胜者 追求解脱佛子行
凡夫生死往来的世界分为三种-欲界、色界、无色界,无论其中那一界都有它的安乐处,但这些安乐都是短暂的,这种现象在现世我们就看得到,佛陀用草上的露珠来比喻其短暂,因为太阳一晒草上露珠就干了,我们在三界中的快乐正是如此,一剎那就消逝了,所以对它产生贪欲是不值得、不应该的;我们应该希求、且值得希求的,应是如金刚般不坏的究竟安乐,也就是佛果,佛的境界!这是大乘佛教徒的心态-不贪求六道轮回中的快乐,决定出离轮回的苦因(烦恼),寻求究竟的解脱;各位在「入菩萨行」中也听了许多了,然而要出离轮回,我们就要先知道轮回中的痛苦,才会对轮回有出离心,而烦恼正是痛苦的心。
接下来讲上士道;上士道内容分三部份-发菩提心、修两种菩提心、学菩萨行。
※上士道
第十颂 一、发菩提心
无始于我仁慈者 母苦自安有何用
由此为渡诸有情 发菩提心佛子行
经中说:「天下所有众生,没有一个没做过我们的父母」,从无始以来在轮回中,我们不知生死过多少次,在多劫投胎中,除了地狱或是天道中有些部分是自然化生,不需依靠父母和合而生之外,每一次受生都需要父母生育、养育才能成长,当时我们的父母跟今生的父母一样,都对我们非常慈爱,这些曾经抚育过、慈爱过我们的父母眷属,现在都还在轮回的大海里受苦,如果现在我们只求自己解脱而不管他们,这是一种非常没有良心的作法,所以一想到他们,我们就必须发起愿他们得到永恒快乐的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教殊胜的善巧,能令我们得到最究竟的安乐,但我们眼前能不能如此做呢?必须衡量我们本身的能力,如果目前还做不到,那就不要勉强去做,因为这样反而有害,所以应看自己的能力而做,但在心态上,要安住在上述的菩提心之中。
无著菩萨在「现观庄严论」中说-「菩提心」要具备两个内涵:(1)希望一切众生都能离开所有的痛苦,得到安乐,也就是慈悲心。(2)希望一切众生得到究竟的快乐,也就是佛果;菩提心又分「愿」与「行」菩提心,二者的差别在「入菩萨行」中比喻说:你想去某个地方,起了「想去」这个念头和心态时,就是「愿菩提心」;你迈开脚步开始往那个方向走去,就是「行菩提心」。
怎样才能令我们比较容易发起菩提心呢?这是很困难的,因为无始以来我们已习惯自私,一般凡夫都会这样想:「我连自己都没办法渡,要如何渡众生?这是个大话,就像口号一样,很不实际!」所以要谈发菩提心反而变得很不适合、很勉强的样子,因为就凡夫而言,这是比较神话性的理想,其实,我们应该先理解-「我们为何要发菩提心?」「是不是自渡就可以了?」…这些问题我们都应该先思考过;刚才说过「一切众生都做过我们的父母,对父母的慈爱我们应该要知恩、感恩」,以这种心态慢慢扩大到慈悲-让所有众生离苦,是悲﹔希望他们得到快乐,是慈;以这两种利益众生为出发点,渐渐就能产生助人利他的兴趣,进而想到不应只让他们得到暂时离苦得乐的帮助,应让他们得到究竟安乐的佛果,才是最永恒而有价值的,这不是更好吗?当我们这样思惟、知道这个好处,就会乐意去做!发菩提心的方式,必须依照上述的次第,渐进式的学习,心中才会踏实而不气馁或退转。
胜义菩提心是成就、了知了以后才会产生的,但世俗菩提心现在就可以做了,因此,我们不要放弃如父母的天下所有众生,应该好好学习发菩提心的功课。
巴祖仁波切所解释的十不善业的因果,把今生不顺的因做了比较细的说明,这些大家如果都记得,可以跟别人一起分享,这样别人也比较容易接受,因为如果只是笼笼统统地说:「这是你的因果!」别人就不太容易了解或接受,若能分析得细一点,对方会比较清楚。
学员/问 刚才讲的因果问题中,今生受的果是以前造的因,但前生每个人都有善有恶,今世又做了许多善业及恶业,前生加今生,陆续又累积了不少来世要受的果报,而刚才讲的「士用果」,说业会增长好几百倍,如此一来,我们如何能在其中寻求解脱呢?因为依前述推论,果报会像滚雪球般愈滚愈大,那我们如何于此当中求得解脱?
堪布/答 业报的确如滚雪球般地愈滚愈大,好比三恶道中的地狱,众生在那里受苦造业,在那个情况下,他们是受苦昏过去、再醒来,又立刻发瞋恨心而互相残杀,业果是每况愈下,没有机会解脱的样子,所以你方才问如何解脱,最慢的情况是-让它所要受的果成熟完毕就解脱了,但何时可以成熟完毕呢?很难说,因造业不休的缘故,时间将是无比的长,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忏悔,能诚心忏悔某些业力是会消失的,但要百分之百消除还是没办法,以修金刚萨埵的四力对治法,多少可以忏除一些,好比这个佛堂有污垢,我们用扫帚打扫一下,能大致清除它们,但细微的部分,就需要用抹布来擦才会干净,所以就忏罪的功德而言,业力是可以消除的,但以我个人对佛法的理解来说,要全部净除仍是相当困难的,因为最究竟的忏悔要有空性的体悟,能悟道污垢才会消失、罪业才能净除,所以目前我们所作的忏悔就是不让它愈滚愈大,等到能理解空性时,就能真正对治罪业、忏除干净了,「佛子行三十七颂」的修学,就是要让我们把所有学到的观念溶入生活当中,并在其间思考、理解它们,使自己的经验和佛法相应,这才是佛子的修行生活,因为它的文字很简单、比较容易理解,所以我们在讲解时着重和自己的观念、生活相对照来讨论,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我们可以互相研究。
学员/问 第七颂说世间神祇都还在轮回当中,无法自救,也无力救拔我们,所以我们要皈依三宝才能解脱轮回,但这种说法是否只是佛教中的解释?倘若某个教派的神或个人说他也已超出轮回,那我们如何判断我只能皈依佛呢?
堪布/答 那就要看你的智慧了,要知道,佛陀所说的法在我们理智的观察和体验中,是可以慢慢证明它的真实性的,当然,这对初学者而言,是没有办法发现它和其它教派说法的具体差别或是不是究竟,因为佛法中,有成就短暂安乐的现世善法,能使我们在这一生中远离一切不顺、安享天年,也有让我们死后不堕三恶道,享受更好来世的法则,更有让我们获得究竟安乐的妙法,但一般其它宗教就没有这么圆满的说法了,例如信仰上帝,或祈求平安快乐的教派,在信仰上,这和佛法的下士道-行善积福求人天果报的法则是一样的,虽然,在他们观念中,他们会认为世间的喜乐与平安是上帝赐予的,如果他不好好依着上帝的旨意行善,上帝会惩罚他,所以他必须努力行善才能获得上帝的恩宠,这在我们看来,这些快乐并不是上帝给他的,是他自己福德使然,所以「信」的内容并不相同,但其结果却一样,因此要明辨道理,才能解释清楚。
我们想要深入探究佛法中更殊胜的圆满教法,就必须靠我们自己耐心的学习,不断地修行,以不偏颇的心态去闻思修,好比观察这黄金是真、是假的态度,仔细观察、研究,才能渐渐体会到佛所说的道理为什么值得我们皈依,要知道,佛陀是遍一切智的成就者,他所证悟的真理在内不在外,他断除了一切的过失与缺点,证悟了所有的智慧,成就了所有的优点,他是圆满的,但,这一切说法,又有谁知道呢?谁为我们证明?对我们来说,只能说,过去的高僧大德及众成就者们是这么讲的,也写在书上,好比法官断案时有证人般,是高僧们为我们认证的,所以我们相信,然而我们如何相信并且知道善知识会明白这些事实呢?这一切终究得靠自己的智慧去信、去解,就连佛陀自己也是靠自己的智慧去证悟的,不是吗?所以学佛就是学智慧,我们要好好培养、锤炼自己,智慧才能遍显出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