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十八讲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十八讲
第二十八讲 九月二十五日
道智即菩萨之方便善巧,在境上不二,在行上无生,在果上无所得。不二即不变,专一不杂。无生即不观功德增长,无修无证,遮止调伏生灭之心。无得即调伏有所得之心,将悦乐之心平淡下去,不起骄慢。若骄慢必起魔障。此三者为应事之精要,十八空、二十空、皆从此开出。入中论依法相而学,则能开发其义。第一义悉檀,离於言说,故不能详。七十义随讲一义,皆始终发挥此义,讲七十义即讲此义七十次,而每次之中心不同,大经有文必须参阅。抉择一时不能明白,讲亦挂一漏万,须自己抉择,就是须要修。若不通因明法相,则不能决疑,故必须广学。
【狮子贤义疏】:
如是以下,一切种智性之相者。
颂云 顺道念皆持 诸佛种究竟 道谛等随同 三智之分别
声闻及菩萨 诸佛如次第 三七及三四 三十九等说
如是所云者:於顺念处等所立之摄持者,是於大觉之相种种究竟等,性三种皆并摄持之,是道之要门。乃至是一切种智性之圣者补特伽罗所摄故。如数声闻等相有三十七,菩萨等相有三十四,诸佛如来有三十九,如是等数应忆持也。此中一切智,其初真实完全知解之道,依四谛中趣入所作之故,身受心法,自相共相之性相,完全决择,随念摄取之相状四种也。以下随势趣入精进发生奋勉作业之道,於不善及善,生及不生之体,如其次第,正断不生、增长生因之精进,正断之相四也。是具足精进之心,与业相应之能作性也。於正定完全练修之道者,念欲、正勤、心、观之正定,断弃行想及具足神通之足四种也,於心完全应作调治。从於暖顶加行,发生现证加行之道,於暖及定之自性,信、精进、念、定、般若之根等五种也。若暖等中得者,於忍与胜法出生现证随行之道,於忍与胜法自性,起信、进、念、定、慧之力五种也。於暖等四力证解。谛实见道,出生现证之道,於道念、法相能作决择明细、精进、喜、轻安、一心、舍、正真菩提之支分七种也。於见谛完全中了知修行之道,出生清净决定开发之道正真之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圣人之道八种支分。此如是等是有学遍知之性,是道之正因之三十七种也。
道智性中对治之道者,依渐所作对治等,此之因相者,於行相(空)、分别(二取)、及对治(无相)故,三界中希愿之对治也,此中所作,如彼自性,於中如其次第空也,无我相之自性也,是初相解脱也。灭谛、道谛相之自性者,是第二之解脱门也。无常、及苦、诸苦集集谛之相之自性,是第三之解脱门也。如上是彼行相解脱门三种之三相也(三空)。
幻化之道,於色想相形未坏止,及行相坏止之故,如其次第,内色是我,或色非我,外边诸色能见,於此所作幻化障蔽之对治解脱故。彼相(解脱)有二,色苦与非苦,幻障、如其次第,幸乐与不幸乐之遍行烦恼,彼体之对治者也,苦清净解脱之门者,现身所作,乃至圆满所作者,住於如是所作,与行相解脱是一,如是者,是行相解脱之门三种也。
见法乐住中,於道解脱,及共住道中,若自於无色厌怠趣入,四相寂然而住,此道与自己于想、及受灭除之行相是一,如是等相有五种也。
超出世间道中,四静虑、与四无色等,灭除厌怠沉没趣入之体,有九种也。
断除道者,无间道之相,四谛所摄烦恼具足及不具足,应断除之相四也
佛道之性者,布施波罗蜜等之十种。
如是者,是菩萨等与道智性入道之正因相三十四也。
一切种智性之相者,极其超胜,成就具足故。与不共道是一,唯一之道也。此中住及不住(一),由相及愿(二),胜解资粮(三),世间之种种界(四),根殊胜(五),一切行之道差别(六),遍行烦恼清洁(七)、先头随行之念(八)(天眼)、死移(九)(缘尽)、生(十)、漏尽智力十种。
我者大觉也,如是主宰及相好福德降临。於贪等习气能作性,能作宣说。於一切智性之道等,真实出生性,能详极指示。我性漏尽性之相貌,亲见受享,无与争抗,无能胜,无畏者四种。
无碍辩四:相数法相、境界、述说,於法分辩如境,如次如法、义决定,句决定,断弃等正真明了四相。
错倒、杂乱、失念坏忘、心失坏、不入於境、事、异性之想,各各不系之舍沉没等未有之六种。
欲、精进、念、一心、般若、清净解脱、不致有坏失之相有六。
身口意事业等前行之正智,而复智慧随行之相三种。
过去未来现在,出生、不贪、不举起、其相三种(契入於定——法义各各证知)。
如是等大觉之十八不共法之种种体清净行,大觉一切所说之真如性一切法中本具而以自力出生,种种一切现前圆满菩提之大觉性三种是也(体道果)。如是者,是诸佛一切种种智性,是道之正因之相者三十九也。
此中一切智性之相者,声闻与菩萨有差别也。如其位次(亦称缘觉),无漏及有漏体亦如是。
道智性之相者,菩萨等之烦恼不须最极断除,故唯是有漏也。
一切种智性之道相者,正真圆满大觉,烦恼与所知二障,乃至习气等所有者,种种一切断除。於一切法中本具所有转成故,其体唯是无漏。诸相一并合计总为一百七十三故也。
【清凉记】:
“顺道念皆持”等二颂,为一切种智加行之相。一切种智总摄三智,初共声闻根本智三十七相,即三十七道品。四念处广开即尽摄一切世出世法,以四谛提纲。三十七道品离四谛孤立即无从下手。修身念处即依身修四谛十六行相。受心法亦尔。昔曾制有表在近慈寺。粗身是四大,细身即受等。法蕴足论中受有二十一种,若能依彼修,较大经所说尤细。法相应如是讲,能转换应用即转*轮,亦即总持法。若以身为中心,则以十六行观为轮围。四念处如此修,以五蕴为提纲而修四谛亦如是,如此则智慧活动,随发何种念头,皆可以摄取。最小应修四念处加十六行观。於身念处中又应六根等配合四谛而修。若於此未如法抉择,则於身未遍知。故应依舍利弗目犍连之法而修。初依身念处修者,凡夫身执重,於内六处细观能生智明。十六行观是衡量标准,离此则如西藏从前之称,只能大致不差。烦恼起时错三五斤不算一回事。佛教弟子修四念处,最初是依法蕴足论及舍利弗阿毗昙所说之法。到明清之际,言四念处者,仅限于身不净、受是苦等,至为简略。佛为遍知,四念处、四谛、三十七道品,无不应用也。次四正断。“随势趋入”者,即俗所谓打铁趁热。修行不知随势,即多勉强。於五蕴四谛等用过功,随时才发得起精进。否则仅待种子开发。学法相不是学名字,当修诸法净相。以四念处、六度等为提纲而修十一善心所。先须认识三性,广明因果决定之理。正胜是彻底之善法,非应付了事。菩萨戒是善法彻底而更增长。善恶各有是非,以谛理为准。修四念处四谛,将一切事纳入佛法轨则,然后入正断。不明谛理,则於处非处,多难接受;持戒出於勉强;或事不错而理未明;或勉强学戒,只为考格西不得不学;甚者,以持戒为愚痴人之事。学律必知功德光论师所示四阿含次第,方得门径。不知者入手即抓著一部律藏,钻入杂细阿含,不得出路。学四分律亦可用有部方法,用有部方法,不妨仍行四分。阿底峡尊者宗四分,而在西藏未传,以西藏本行有部故。四阿含者:
一、辨认阿含。二百五十条相,临境能辩,五夏内应精熟,知摄修防护方便。
二、根本阿含。二十犍度为摄持僧团之法,佛教之根本。有五比丘作羯摩,佛法不断,二十犍度即转大*轮。根本阿含是摄僧事,辨识阿含是自修事。
三、杂细阿含。为戒中微细事相,难抉之疑。如盗五钱犯重,五钱或谓是金币,或谓等於一两多银子,或谓是五钱银,又依何种称为标准?此等问题久研不决,便得一结论,学戒是无办法的事,或戒是为当时当地的人而制,西藏人根陋劣做不到。此等杂细问题,须待通达辨识阿含及根本阿含明了是处非处以后,再求解决。
四、正宗阿含。宗大师论著甚多。此明律之究竟旨趣,指归涅槃。律必与经会通。必依戒方能得涅槃。狮子贤论师说,没有别解脱戒,大般若不能通达,所通者仅名句文身。如学机器,必须深入工厂也。般若之事相在别解脱戒,见事则理易明。十地菩萨亦不能制戒,唯佛之般若方能决定。学律与大般若合为最究竟。只学般若而无戒、则不能理事无碍,不依戒即於事有碍故。四正勤即是戒也。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