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二十二讲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续记 第二十二讲
第二十二讲 九月二十三日
【狮子贤义疏】:
法身第八品
一刹那现圆菩提种种修行其中之一刹那,亦是第二刹那,乃至法身现证圆满菩提之刹那。复次,自性身等中之分别有四种。一自性身者:
颂云 能仁自性身 得诸法无漏 一切种清净 彼自性即相
如是颂云:能仁大觉世尊之自性身者,依近念住等之智慧体性,从世间超出法界之无漏自性,如无垢等摩尼,体性行相一切清净,而且自性阿练若之性相成就,皆是其体。即此体之自性随生灭之自性者,即是彼相故。非人工之义,是从世间超出之道的获得,不是获得之所作。是如幻心识正知一切诸法之证得故也。其余之三身者:胜义法性(法),自性正确(报),俗谛之显现(化),如其胜解。详细分别者,佛及菩萨声闻等之刹那行竟,种种清净施设者也。如是教中指示此身从法理者。云何净转净,许性不异故。诸凡发生以此法理故,不异亦异安立之行相者也。此第一法身教示矣。
【清凉记】:
法身品中,于一般所说三身之法身,开为法性身及自性身,故有四身。初自性身,是法性身本体,即是法空,故以无相为相,亦即如大圆镜智,无相而能摄一切相,包含一切无漏净法。本来具足,非造作或业报所成,由修断力,始觉与本觉合,从法出而非法,如字从纸笔出而非纸笔也。“云何净转净”者,有疑自性身既本来具足,一切有情本来是佛,丙丁童子,何必求火?故有无修无证之误,此释其疑也。虽本来清净,要以清净教熏发,本体阿练若与受学之法,本性是一故。自性身是体与果合,故不说行。镜之明在铜上,针之尖在铁上,无已磨了,不消再磨。
【狮子贤义疏】:
第二法身者,是无戏论之智慧主体,性是无漏,依念住近行等之建立为自性。
颂云 顺菩提无量 净解脱等至 九次第自体 十遍处体性
威服根殊胜 差别有八种 无诤愿智满 神通正等明
无碍四清净 十自在十力 及四无畏等 身等三不护
及三种念住 法性无忘失 习气正真断 大悲诸众生
唯佛不共法 说凡十八种 及一切种智 称名法之身
如是颂云者:
一、近念住等,乃至圣者八支圣道中间菩提分等也。
二、如前所作慈等四无量完全安住等也。
三、内有色等及非有色之行想,分别外境游戏诸色似像,如是所作二者;种种苦痛及身苦之解脱,现法所作圆满之所作,乃至与住品如何相应所作一也;虚空也、识也、无所有也、非想非非想、依生处所说有四;及受想灭,如是所作是一。是清净等解脱有八故。
四、色界四静虑、无色、次第相似趣入各四,及灭尽定相似趣入,如是等次第趣入有九也。
五、地水火风青黄赤白空识,如是等所说尽定十种也(十遍处)。
六、内有色与内无色等观体,各各少多外色种种体境上,观想彼等胜处,威伏(别馀所缘)乃至识知所作;四内无色想,唯有了知青黄赤白威伏胜处观见之所作四种。如是胜处合为八种也。
七、彼岸相续所系之烦恼怨仇,相续拔出根株中之三昧,如是所作是观烦恼无。
八、正真之量一切及离地,伏贪去疑能作成就愿道者,尽凡所有之轮回种种解脱,尽凡所有之住品中契入,如何所作之愿智也。
九、如前所说之神通六种也。
十、各各正等明四也。
十一、所依、所缘、意志、智慧、悉皆清净,如是所作清净四也。
十二、寿命、心能、资具、事业、生处、胜解、愿力、神通、慧力、法等自在,所谓法自在也。
十三、如前说之十力也。
十四、四无畏也。
十五、如来之身语意行为悉皆清净,于他一切颠倒行为,悉皆知其恐怖,而为隐匿所作,听闻思想非多杂,是为三不护。
十六、于法教示听闻乐欲,及听闻非乐欲,及彼二具有,如次随行生贪、瞋,二者清净,唯平等舍、念、具足住,如是等是曰三近念住。
十七、为有情义利之所作,时分无尽,凡此所作之性相,不忘众多法性。
十八、烦恼所知二障随眠之自性,种子相应之习气,正真断除尽。
十九、究竟所有士夫利益之心情,凡其所作生起大悲心意。
二十、佛十八不共法。
二十一、一切种智性。
如是所作声语,可摄合于道智性等中,亦是与前说相应故,亦是菩提品等共同无戏论智之主体,入住成就者之一切成就,亦是法身现证之名称也。
【清凉记】:
法性身由道品等修行而出,有为无漏,以行联络体及果,无“常断”等戏论。无漏智慧为体,即是常乐我净。以二十一种摄一切无漏法,即坚稳自行之全体。
一、三十七道品为显密大小修行之总纲。
二、四无量能消除定慧一切障碍。
三、八解脱是修定之境,能解脱惑业苦及身苦,得现法乐住。想受灭者,解脱诤根生死因也。
四、九次第等至,为修定之阶次。以离五欲五盖,有寻有伺,由粗心引入细心,而得心一境性,为入初禅方便。既得初禅,则以后者可循序而至。
五、十遍处所以构成八解脱。
六、八胜处、即八解脱开出。能胜服诸根习气,故名胜处。
七、无诤三昧,永断聚落烦恼。
八、愿智,伏贪去疑,尽入诸有度脱众生之愿。
九、六神通。
十、四无碍辩。
十一、所依、所缘、意、智、四种清净。
十二、十自在。
十三、十力。
十四、四无畏。
十五、三不护。
十六、三念处。于受教不受教及中庸者住平等舍,悉皆为作得度方便。
十七、一切时中利益众生无有忘失。
十八、定力永断二障随眠。
十九、大悲。
二十、十八不共法。
二十一、一切种智。
此为法性身之所由成也。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