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因明之著作
印度因明之著作
龙树
印度大乘佛教中观理论的奠基人。据传生于南印度毗达婆国(今比拉尔),属婆罗门种族,幼年博闻强记,精通五明,后皈依佛教,先学小乘经典,又入雪山学大乘经。学成后周游五印度,与外道辩论,所向披靡。其后又接触到深奥的“方等”经典,从此确立并系统阐述了中观理论,得到南印度乔萨罗国引正王的礼遇。晚年居住在吉祥山(一说黑峰山),并传在政治斗争中被迫自杀。他进一步发挥了《般若经》“空”的思想,认为一切因缘所生的事物均无自性,亦即为“空”,这是一种不可描述的实存。是诸法的实相。他用真俗二谛来解释诸法实相与宇宙万有的关系,并用“中道”将二者统一起来。在解脱论方面,主张涅槃即等于世间,反对脱离世间另证涅槃,并提倡永远住世普度众生的“无住涅槃”。著述甚丰,有“千部论主”之称。以他的名字传承的汉译典籍有二十余部,藏译典籍一百余部。主要有《中论》、《十二门论》、《七十空性论》、《大智度论》、《十住毗婆婆论》、《因缘心论颂》、《因缘心论释》、《菩提资粮论》等。
无著
亦称“无着”。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生于古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属婆罗门种姓。先在化地部(一说在说一切有部)出家,修习小乘佛教,又随宾头罗修习小乘空观,最后改宗大乘。从此专门研修唯识理论,与其弟世亲同为唯识理论的奠基者。主张用阿赖耶识来说明缘起,认为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根本,世界外物只是阿赖耶识内藏的自性各别的诸法名言种子的显现,故称“唯识无境”。认为为了理解诸法实相,必须详细分别“三自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缘成实性”)。在修仙实践方面,主张勤修六波罗蜜,逐步证悟,最后达到“无位处涅槃”的最高境界。曾在《瑜伽师地论》中首次用“因明”术语代替了“尼也耶”,并且从七个方面讲因,史称“七因明”。现存的主要著作有《摄大乘论》、《金刚般若经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摩集论》《六门教授习定论》等。
世亲
亦译“天亲”。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生于古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罗,属婆罗门种姓。起初在一切有部出家,修习小乘佛教。据说他遍学小乘十八部,虽宗有部,但不拘泥于有部的观点。早期崇小非大,斥大乘为非佛说。后因其兄无著的劝导,改宗大乘,成为唯识理论的奠基者之一。从“唯识无境“的立场出发,把宇宙万有分为心法(精神现象)、心所有法(心的随属现象或作用)、色法(物质现象)、不相应行法(非精神、非物质的生灭现象)、无为法(不生不灭及与真理相应的现象)等五类,进而细分为一百种,以此说明心法是识自体,心与识相应;色法是心识所变现;不相应行法是区别于心、色的假立;无为法是前四类断染成净的最终结果。他用如来藏思想来解释唯识说,并由此提出一切众生按善恶种子不同可分成声闻、独觉、如来、不定种姓、无性有情等五种,其修持结果也因此而不同。还致力于因明学研究,据传曾著有《论轨》、《论式》、《论心》等因明著作,但梵本已佚,也无汉文译本,仅能从其他经典中略知片断。现存有《如实论》残本,其中世亲首次在佛家因明中吸取了因三相说,即:“因有三,谓是根本法,同类所摄,异类相离。”流传的主要著作还有《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成业论》、《摄大乘论释》、《大乘五蕴论》、《佛性论》等。
陈那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重要理论家,新因明学说的奠基人,印度中世纪逻辑之父。南印度香至国人,属婆罗门种姓。原信从小乘犊子部,后改习大乘,从世亲受学。善言能辩,在与外道论辩中常获胜。曾在那兰陀寺讲授唯识论和因明等。批判吸收了正理论,改革佛教古因明理论,创立了新因明。在因明学上的贡献主要有:对能立与所立重新分界,以宗体为论争的标的;创建九句因作为三支因明的推论基础;曾设喻体以提高推理的可靠程度;改五支为三支;确定量只分现量和比量;提出独具特色的概念“遮诠”理论。在因明方面代表作前期有《正理门论》(《即因明正理门论》)、后期有《集量论》等八论,中国早在唐代时就有译介。宋、元以后,西藏也译介了不少陈那的因明论著作,据德格版“丹珠尔”所收,计有《集量论》、《集量论释》、《观所缘缘论》、《观所缘缘论释》、《观三时》、《因轮抉择》等。
佛护
亦作“觉护”。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论师。据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三章载,为南印度坦婆罗国人。出家博学,是龙友弟子。从僧伽罗苦什达学龙树的空宗教义,为龙树、提婆等人所馔的诸论作注释,著有《根本中观注》等,发展中观学派学说。藏传佛教以他为中观应成派的祖师。
清辩
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论师。据《大唐西域记》卷十等,为南印度人,与护法同时赴中印度从众护学大乘经典和龙树教义,后回南方从事传教。为《中论》作释,破护法之有宗而显空宗之说。中心围绕遍计所执、依他、圆成实等之自性的染、净性质,以及“三自性”属真谛还是俗谛展开。清辩认为,依他与遍计相同,其性为“染”,“二谛”不属言教,而属境界,故主“俗有真无”。这些说法均与瑜伽行派有差别。著有〈大乘掌珍论〉、〈般若等论释〉、〈中观宝等论〉、〈从中观心论颂〉等。
商羯罗主
印度新因明论师。古代印度哲学家陈那的弟子。“商羯锣”的意义是“骨琐”即人的骨架。据〈因明大疏〉说,世人称婆罗门教的主神湿婆(大自在天)为“骨琐天”。商羯罗主的父母起先不生育,求拜于“骨琐天”,因生,遂取名为“骨琐主”,此即以天为主之意,世人亦称“天主”。继承和发扬了陈那前期的因明思想,致力于立(论证)、破(反驳)的方法和过失论的研究,代表作有《入正理论》(即《因明入正理论》)。商羯罗主所述虽基本上未超越陈那因明论的范畴,但也不乏独特性的贡献,如陈那的过失论原来只讲五种似宗,商羯罗主则讲九种似宗。《入正理论》较《正理门论》易于理解,故被视为研习《正理门论》的入门阶梯。
月称
古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论师。据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第二十四章,为南印度萨曼多人,书婆罗门种姓。出家后从佛护弟子羯磨罗佛提学龙树的宗义,曾任那烂陀寺座主。对龙树的《中论》、提婆的《四百论》作过注解。著有《入根本中道论颂》、《六十如理论颂》等。
法称 古印度大乘佛教僧人。属瑜伽行派。相传生于南印度,
后在那烂陀寺出家,不久又从陈那弟子自在军习因明。继承并发展了陈那后期的因明学说(侧重于量论)。所著《释量论》对陈那《集量论》作了详细的注释。发展了陈那的学说,如重新改革三支作法,以因喻为一体,主张废除喻依,不再沿用“喻”支名目,而且颠倒原有次序,将相当于“喻体”
一部分提到最前面,作为推断的依据,这种格式,与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趋于一致。法称的这一著作连同《定量论》、《正理滴论》、《因滴论》、《观相续论》、《成他相续论》、《诤正理论》等于11世纪传入我国西藏后,影响深远,西藏学者称之为“才玛德顿”(“因明七论”)。法称的学说在汉传因明中,影响不大。但自20世纪起,世界各国研究印度逻辑学多取材于法称的著作,特别是《正理滴论》。该书对正因的研究有特殊的贡献,其中提出自性因、果性因、不可得因,真正确立了因宗不相离的普遍关系,使得喻体成为没有例外的全称命题,从而完成了因明向演绎论证的过渡。
戒贤
古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论师。据《大唐西域记》卷八、《三藏法师传》卷三等,出身东印度三摩丹吒国的王族,属婆罗门种姓。到摩揭陀国那烂陀寺投护法出家,曾代其师与“外道”辩论获胜,名高当世,被国王崇信。长期主持那烂陀寺,弘传唯识教义。唐玄奘在贞观十年(636年)至那烂陀寺从其学法,时年106岁。他依《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等,把佛教判为有、空、中三时,玄奘把此理论传入中国。
法上
法称后在阐义派的代表人物。公元8世纪人。传说他为与外道辩论曾三次击王鼓,请克什米尔王主持辩论,故藏地称其为“三击王鼓者”。详“法称后学”。
寂护
佛教中观论师。公元7世纪人。曾入藏弘法,建立了西藏第一所佛寺——桑耶寺。持清辩“自续中观派”的学说,但在接受当时已经被法称改进了的因明训练方法上比清辩走得更远。以因明对现量的解释(所知觉的对象实际上不是他们被想象的那种现象,不是我们语言的直接意义)取代。一般中观派的教义:一切法可以象在俗谛水平上一般承认的是存在的,从这个观点出发作《中道庄严论》。又作《真理要集》,运用法称的观点和因明论法广破外道诸说。全书共分三十一节,举出了对二十六种“真性”如至高实体、第一因、范畴等等之类的批评,以概括印度哲学思辩的范围,又只承认如龙树所理解的因缘缘起佛法教义为实在可靠。
莲花戒
佛教中观派论师。约公元750年间人。寂护的弟子。曾与那烂陀寺教授怛特罗,后继寂护应西藏赤松德赞王(742—797)之请入西藏,与汉地大乘和尚论战于宫廷,此即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拉萨论争”。其后中观思想一枝独盛,且奠定了以后西藏佛教之基础,其影响表现在黄教开祖宗喀巴所著之《菩提道次第论》一书中最为显著。著有《正理滴论前品摄》、《真理要集评注》两书,驳斥了正理派乌地阿达克拉和枯马立拉对佛家因明的攻击。
阿底峡(982——1054)
古印度僧人,因明学者。社护罗国(即今孟加拉国)人。原名“月藏”,法名“燃灯吉祥智”,对佛家五明学有较深的造诣,曾任那烂陀寺、超岩寺住持。公元1038年受西藏阿里王子邀请入藏传法,著有《菩提道灯论》等五十多部论著和十几部译著,是中国西藏地区在朗达玛灭佛之后,复兴佛教的第一位重要人物。其弟子玛善慧和再传弟子俄•洛丹喜饶都是藏传因明的中心人物,为因明传入西藏贡献卓著。
宝积静
又译宝寂。印度因明论师。约11世纪人。其哲学观点带有中观波罗密多密宗混合倾向。曾写有《内遍满论》、《成唯识论》(与玄奘所编著的《成唯识论》同名)、《八千颂般若现观庄严论细述》、《二千五百颂般若现观庄严论净心疏》等作品。参见“《内编满论》”
智胜友
印度因明论师。约11世纪人。曾写有《成有相论》、《成刹那灭》和《成因果论》等作品,后者是专门讨论逻辑问题,意为如何建立因果之间的联系。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