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太虚法师:论佛教伦理讲话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0日
来源:   作者:太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太虚法师:论佛教伦理讲话

 

  ──七年七月作──

  演宗居士寄示第一种佛教伦理丛书讲话,并嘱为校阅。展诵之下,乃用通俗之言语作随宜之教化者,对治恶慧,整饬伦纪,深入显出,比喻剀切,洵觉世之良书也!意之所到,辄书以志之。

  一、“佛即中国所谓之圣人”,此解最好。盖佛陀、译觉者,犹言有觉之人,与单称之觉字,有人法之异。独说为“醒觉明白”,义反不符,故可作:“讲到佛,那就大大的不同了,他是永远醒觉了的完全明白了的”。

  二、“说了四十九年大法,教化徒弟不计其数……那顶劣等的也生天界。佛到七十九岁,当时度脱的皆已度脱,所以那应身便灭了,但佛的真身是湛然常住的,应身在别个世界亦依然是有的”。

  三、璎珞经:神名天心,通名慧性。天、谓第一义空,即心真如;慧性、则四智菩提也。故可曰:“神、是佛和我们无二无别的本心;通、是我们各人能开了智慧照著佛法去修行,修到与本心融化成一的地位,就没有一点遮碍,所以叫做神通”。

  四、六种神通。天眼通凡六义:透碍、一也,彻通、二也,破暗、三也,显微、四也,见未来、五也,见诸趣、六也。至其所及时之长与处之广,则前之五通,仙、鬼、神、天、外道、小圣,皆各随其功行而为分限,唯至佛斯真无涯量耳。天眼、天耳,其实均非关肉体之眼耳者,特以能见形色谓之眼,能闻音声谓之耳而已。其能闻能见,实唯寂定中灵明之心也。庚桑楚谓:我能视听不用耳目,虽六合之外有来于我心者,我皆知之,此即天眼、天耳通也。唯言语乃意识所缘法尘,天耳亦但闻种种音声,正如吾人闻蝉鸣雀噪,不能读其意之所解也。至得通一切语言陀罗尼,乃属妙观察智者,非天耳通也,故唯佛及大菩萨有之耳。而能解一二种异物所发音声之意义者,此或由夙业报得,或由专学修得,既非得言语陀罗尼,尤非得天耳通。天耳通者,能了闻微远之音声是也。见未来既属天眼通,故唯指知自己及众生过去之事者为宿命通也。他心通、谓能知他之心念,其义易知。目连称神通第一者,即身如意通最胜也,以有时亦专称身如意通为神通故。积聚依持曰身,虽今之唯物学家亦谓无原子、电子各各独立存在者,则存在物无非是积聚依持之身,故身兼根境言也。此通乃上下、远近、隐现、大小、地水火风、日星金石、皆无障碍也。未得佛法三乘菩提者,必无漏尽通。前之五通,则天、神、仙、鬼等有得一种至五种者。人间外道仙人,寻常不过知三世、几万年、几万里而已。大梵天王以小千世界为限,摩醯首罗天王以大千世界为限,过未以八万大劫为限。小圣阿罗汉多得漏尽通不得前五通者,以唯志在了脱生死也;而独觉则必得六通。大阿罗汉与独觉之五通界限,与摩醯首罗天王同也。大千世界者,百万亿日月天地也。天、鬼等通,多由报得,生成是有;人界──兼动物言──多由修得;种种异道,种种修法,依禅经修发四禅,即可依之作意修神通,而佛法不求五通,贵深证最清净心而妙用自发耳。凡发通,大约先发天耳、或眼,被“交灵术”者能见远地,以被术时意识空亡而精神虚融,故不目而见,随念而现,此犹光照树上而影落地下,实无来去,与禅定中发天眼理同。但一系发自自心作意,一系受人咒语而有两心联合为异;与念佛、持咒而发通,及菩萨入定受佛加被而说法,理略相同。然念佛等半在乎自心作意,识想虽灭,了了不昧,故有益无损。而彼之被术深者,失自心作意,与睡眠复异:睡眠是由前五根识疲倦昏昧而独头意识仍行故有梦境,此则意识由昏昧而沉潜,前五根觉固依然触受境界,但得明了意识为分别,其感觉浑浑平遍而已。非离根境现量之觉,故异梦中意影,其觉浑浑平遍,故虽唯虚空,若一受术者指语为樱桃,即以此咒语成为彼之作意,乃意识所示与之虚空实是樱桃。又唯术者之言得受其识别,其余皆浑然无所了者,以彼意识之种种观念,唯由术者之精神咒语压沉,故亦得由术者之精神咒语唤起其一种观念也;乃至唤醒亦然。但被术时若术者不施咒语,殆全落无想境界;平时既未数习厌除想念,则必不久安住无想中,与入无想定者同。故被术深时,若术者精神不注,既不施语,又不唤醒,则彼沉潜之意识则自由无条理而乱起,术者无从知其意念之所在,则不能令被术者之意识受术者制服之指挥之回复矣。于是被术者永失旧时人格,变成疯痴,此其事甚危险也!必术者修得他心通,施术时方无危险。佛菩萨加持众生有益无损者,以有天眼、宿命、他心通,知众生性欲想念也;此岂术者所能哉?但在寻常催眠术才致人精神恍惚沉迷之度,疗病矫癖,固无妨害;至自己催眠,则可为修禅定之前方便也。尝习禅定,亦偶然现天眼、天耳之境,特由寂静暂一流露,既非作意所修,亦非称性所发,故不随念应现,亦不法尔常然,好灵奇是痴见,道人心只是平常而已。

  五、六道或减作五趣,或增作七趣。校此三者,折衷六道。然修罗本属四天王所统八部神鬼之一部,特有少数倔强者不受统摄,或起抗战耳。魔罗之徒,亦异天人,乾闼婆、紧那罗等亦然,彼既不别列种种道,何须于修罗别列一道也?至仙趣亦人中修行者而已,若舍人报成天仙,则空居天以上天人是也;神仙、鬼仙,则亦四天王所统摄者也。要之、五趣为正。此外有不能正摄五趣者,彼非天、非鬼、非畜生,亦天、亦鬼、亦畜生,则或可混名曰杂趣而已。与其名修罗道,不如总以四天王天修罗等八部,及魔鬼、鬼仙、地水火风各种主神等,名之曰神道也。此诸种种,其实皆有灵化神力,虽胜劣悬殊,互可交接,虽善恶不纯,颇有威福,字曰神通,可谓名称其实。又案:三界有二种:甲、就欲界地居天以下分为三界:一、天神界──旧名帝释界,依主立名,其实亦摄诸神,地居天八部神皆杂居也──孔、墨、耶、回──案耶、回所奉天神,只南天增长天王耳──所奉天神,唯知顺阴阳之化者,齐乎此而巳──婆罗门教、道教之高者,则超出此界而上趋乎欲界空居天、色界天乃至无色界天──。盖帝释天以上,即鬼神所不能往来居住;且除自在天魔及大梵天,皆与下界了不相涉也。二、人生界──旧名人界,以人类为主立名,亦依主立名,其实遍赅诸动物而言也──:此即俗语所云阳世也。三、鬼囚界──旧名琰魔界,亦依主立名,乃阎罗之变音。阎罗乃地狱之主,亦饿鬼之主也。今合其二道而立此名──:此即俗语所云阴世也。地狱、非泥犁之正译也,正译苦具,谓依正身器无非是苦具耳。堕阿鼻泥犁者,转生在无间苦具中也。下劣之修罗、罗刹、夜叉及鬼仙等类,亦是鬼类,多为鬼王臣使,此鬼王等亦得谓之神也。此之三界,以相居处交通分判,唯杂趣之神道,于余五趣无不交通耳。乙、就生死轮回界分为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是也。依修禅定则分九地,而欲界名六道杂居地──原名五趣杂居──。故欲界云者,非单指欲界六天,自欲界六天乃至地狱统名为欲界也。过此、则名色界天,无复淫媾阴阳之事,清净光明,自然化生。无色界天都无色、声、香、味、触、眼、耳、鼻、舌、身,唯窈冥之定心与广漠之清空耳。世间轮回界齐此,过此则是出世间涅槃界矣。

  六、有情世间即是六道众生,器世间方是六道众生所依止之世界。所以皆名世间者,盖有多义,其最大之义,则无论正报之根身与依报之器界,皆不出三世相续,迁流无常,十方相待,变易无定;相续故有世,相待故有间,名之世间相,无异名之曰物相耳。盖非此则十方虚空悉皆消殒,发心归元证心真如矣。所以曰: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复次、有为相之谓世间,有生灭故;和合相之谓世间,可破坏故;虚伪相之为世间,可克治故;有碍相之谓世间,有分限故。

  七、九品饿鬼,自罪之最轻者以至罪之最重者而为次序,则势力、得失、得弃、大瘤、臭毛、针毛、臭口、针咽、炬口是也。炬口、常被火烧,亦无间苦也。佛典虚怯多畏者谓之鬼,威灵有势者谓之神,而势力鬼多则无障,且有威势,乃鬼中之神也。人世祀立神庙,大约多为此一类鬼所据享,正直者则若城隍、土地等,邪恶者则若罗刹、鬼子母等。而得失、得弃二类,则占鬼中之最多数,且占六道中之最多数,其数实多于三十余万类之动物也。此乃鬼道中之寻常百姓,其居处多在地面,满山、满海、满楼、满窟,大概虚怯多畏而得食常难,其所食、在人以为唯是气息,彼则亦作种种饮食见也。鬼唯见人想念而不见人身,被所见人身,即人观念中自身之影;故人身亦不为鬼障碍。间有积世老鬼,或弄人、助人,且能现形出声而同人饮啖。鬼类之生,亦有胎、卵、湿、化四种,最多者为化生。地狱中则专从化生也。此类鬼何为独多?因有是受果报者,有是余道中舍报毕命而生缘未遇化为中阴身鬼者;盖化生鬼亦大略同中阴身也。此种鬼大都未失前生人格,且有宿命通能知多生之事及能变幻梦游。世人初立鬼名,即由梦中或冢间遇已死之祖先而起,遂有人之神灵不灭谓之鬼,及鬼为人之神灵之所归等种种误会。其实则人死不都报生为鬼,鬼亦不都亦人死报生。人生鬼生,各有来自六道中新死者;鬼死人死,各有直趋六道中转生者,所以谓之六道生死轮回。惟罪福业未甚分明决定,无强烈之转生缘者,人死亦多浮寄鬼中耳,所谓游魂滞魄是也。寻常为亡人造福,即是多恐在此类鬼中,令速得善道之生缘也。其余报生定者,非有非常道力不能回转之。然众生阿赖耶识原非定一定异,善业恶业皆互为缘力而相感应,故作善作恶都不遗失。后之六种饿鬼,则皆唯酬饿鬼之业者方报生耳。其住处亦依傍热地狱。地狱之大者,有八寒八热十六种:八寒即在南北冰洋中,八热即在地心火汁中。坏劫若近,地狱先空,即是地狱蕴火尽向冰底喷出,火泄冰消,大地乃渐毁灭也。

  八、四天王寿五百岁,非人间之五百岁也。以人间岁月校之,五十岁仅为彼天一日;以如此之日,复如人间日数积成岁;积如彼之岁五百岁耳。若单计人中年岁,则彼一岁已有人间十八万岁矣!然此犹天人中寿之最短者耳!故在彼观吾人,真蜉蝣之不若也!佛二九四五年,七月,释太虚识。(见觉社丛书五期)(附注) 原题“阅佛教伦理丛书讲话第一种”,今依文钞改题。

----------------------------------------------------------------------------------------------------------------

更多太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