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建立合理性的世界道德规范
济群法师:建立合理性的世界道德规范
当今世界面临着信仰危机,也面临着道德危机。在经济至上、金钱至上的观念指导下,传统的伦理道德,淳朴的民风民俗,以及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正在逐渐从我们眼前消失。物质文明的发展既为人类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舒适方便,但同时,由此而来的社会问题也频频出现。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进行反思,不能正确认识到道德重建的必要性,那么,人类社会业已出现的各种危机必将愈演愈烈。
近来,江主席提出的“以德治国”方针,也正切合了这一时代和社会的需要。作为国家而言,道德与法治是立国之本。世界上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道德信条,除此而外,近代哲学也在努力寻求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道德规范。正是这些道德,维系了人类社会数千年来的和谐与安定。如果缺乏这一基础,社会的健康发展就无从保障。当我们提倡以德治国之时,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对道德的选择。
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科技的发达,随着唯物主义的盛行,以宗教信仰为基础的传统道德已受到极大的冲击;而以唯物论为基础的道德观,在人类不断膨胀的欲望前也显得苍白无力。因此,如何建立新时期的道德规范,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当务之急。据有关报道,联合国曾邀请宗教界代表进行多方座谈和研讨,希望宗教界能为当今社会提供一套合理的世界道德规范。本人多年来致力于人生佛教的弘扬,接触到很多社会问题,对当今世界的道德滑坡深怀忧虑,在对人类道德规范进行综合考察之后,发现佛教的道德体系不仅最为完善,也最契合当今时代及未来社会的发展方向。下面,我想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一问题。
一、人本思想为基础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这一事实说明,宗教的存在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性,而信仰作为人类的精神需求,并非可有可无的点缀。
传统宗教不仅作为信仰存在,更是道德建立的基石。欧美地区根据基督教建立了他们的社会道德规范,阿拉伯地区根据伊斯兰教建立了他们的社会道德规范,而印度、中国等亚洲地区则根据佛教、印度教、儒教建立了他们的社会道德规范。这些源于宗教的道德观维系了人类社会数千年的社会安定。
那么,依宗教而建立的道德观又是怎样的呢?一般宗教都是神本的,不论是原始宗教,还是其后出现的多神教、二神教乃至一神教,几乎都以神为中心。尤其是目前世界最为盛行的一神教,以上帝或真主为世界的唯一主宰,并由这最高的神决定人类的命运。因而,人类必须根据神的旨意生活,以信仰获得救度,获得抵达天堂的圆满归宿。不可否认,以神为本的道德信条对人类行为的改善具有重大意义。相信宇宙间存在无所不能而至高无上的神,使得人类对世界存有敬畏之心,而这份敬畏之心便是止恶行善的基础。
但建立在神教信仰基础上的道德不具有普遍意义,因为这种道德只对有宗教信仰的人才能够发生效用,如果不是信徒,这种道德便不能起到制约的作用。而且,一般宗教尤其是一神教都具有排他性,以自己所信仰的宗教为宇宙唯一的真理,以自己所供奉的神祗为世界唯一的主宰,而视其它宗教的信仰者为异端。当这种狭隘的宗教激情趋向狂热时,就会走向极端,甚至成为战争的导火索。于是,欧洲历史上出现了十字军东征,直至今天,伊斯兰国家仍因宗教信仰的冲突而频频爆发圣战。
而佛教却和一般宗教有着本质的不同,佛教是人本的,否定宇宙间有主宰神的存在,认为人类自己就是命运的主宰,而并非由什么主宰神来决定。佛教也十分重视人身的获得,因为在一切生命的现象中,唯有人类才能探索真理,获得真理,并成就智慧和解脱,佛陀就是由人的身份修行成就的。但人身短暂,难得而易失,所以佛教要我们珍惜人生,切莫辜负人生。
佛教认为人类遵行道德行为的意义,首先是基于自身的需要。也就是说:生而为人,就必须遵循人类的行为标准。唯有符合这一行为标准的人,才能真正地称之为人,反之,则是不合格的人,或者是勉强算是人而已。佛教中的惭愧二法,就是使人能够保有人的身份的德行。惭,是基于对自身身份、人格的重视,对自身不道德的行为生起羞耻之心,从而尊重有德行的人;愧,是基于对社会公共道德的重视,对社会不道德的行为生起羞耻之心,从而抵制坏人坏事。正因为佛教认为人类的道德是建立在惭愧心,也就是羞耻心的基础上,那么,遵行道德就是立足于人类自身的需要,而给外在的约束。
另外,人类遵行道德也是基于对未来生命的负责。佛教认为人类的命运是由自己决定的。在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因为勤奋学习,就会拥有丰富的知识;因为努力工作,就会获得相应的财富;因为有良好的处世态度,就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如人生的一切成就都有待于自身的努力一样,未来的光明前景也是取决于我们的道德行为。不论是有宗教信仰的人,还是没有宗教信仰的人,都希望自己拥有美好的未来,而对道德的遵行才是未来人生幸福的根本保证。
佛教主张一切众生都具有佛性,都是平等的。佛陀出现世间,也是以一切众生为教化对象,无论男女老少,无论种族差异,甚至一切的动物,在佛陀的心目中都是平等的,都要以慈悲心来对待,所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任何以牺牲众生利益为前提的行为,都是佛教所禁止的,这就避免了神教的相互对立,避免了因信仰不同而导致的相互排斥,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统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友好交往。
二、因缘因果为依据
人本思想,并不是佛教所特有的,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同样富有人文精神。儒家虽然也相信宇宙间有鬼神的存在,但并不以鬼神为本,而是教导我们“敬鬼神而远之”。
儒家所提倡的道德主要是为维护现实社会的安定和幸福服务。但儒家的伦理思想在对待义与利,欲与理的问题上,往往将两者机械地对立起来,因而也难以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儒家重义而轻利,甚至要求人们只讲道德,不讲利益,这显然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人类的生存要以利益为基础,人类的幸福也要以利益为保障,如果离开这样的基础和保障,所谓的道德也将成为无源之水。如果道德不能和利益发生关系,甚至完全对立,那么,它注定只能是口号式道德,是脱离现实的教条。
儒家发展到宋明理学,更出现禁欲主义的势头,提出“灭人欲,存天理”的道德信条。佛教称我们这个世界为欲界,欲界众生的特点就是生活在强烈的欲望中,正如孟子所说的那样“食色,性也,人之大欲所存焉”。由此可见,欲望的力量是根深蒂固而难以抗拒的,如果没有坚定的意志,没有禅定的修行,要消灭欲望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这样的道德信条自然很难落实到生活之中。
西方社会经历了数百年的神教统治。在以神为中心的宗教体系中,只有上帝才是绝对的权威,只有天堂才是永恒的归宿,尘世是短暂而虚幻的,欲望是罪恶而危险的。随着人本思想的出现,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竭力证实自身力量的时代,禁欲主义遭到了厌弃,转而追求个性自由,认为人生的价值只有在发展自我、证实自我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全面展示。因而,人本思想肯定了人类追求欲望、追求利益的合理性,这一思想解放极大地促进了近代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但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容我们乐观。
人本思想是以唯物论为基础,推翻了神的主宰地位,使人类首次成为世界的主人。在创造新世界的过程中,在开发未知领域的过程中,在追求幸福和享乐的过程中,压抑已久的欲望苏醒了,在此同时,人性的弱点也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人本思想的道德观是建立在肯定欲望和利益的前提下,唯有在追求自身利益时伤害到他人的利益才是不道德的行为。这一道德观的确有它的合理性,也更容易为人们所接受。但人类的天性是自私的,因而,很难抵挡欲望的诱惑,在利益的面前也很难把握自己的理智,甚至利欲熏心,致法律与道德的规范于不顾。这样的行为固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法律毕竟还存在许多漏洞,而执法机构及执法人员也没有能力去发现所有犯罪现象,这就使得许多犯罪者会抱着侥幸的心态铤而走险。对物欲的极端崇拜,使整个社会走上了唯利是图的歧途,使得人类在满足物质欲望的同时,不断地制造精神痛苦;在改善生存环境的同时,不断地破坏自然环境。到今天,被纵容的物欲已经使人类不再能够清醒地把握自己,而陷入了重重的危机和困境之中。
而佛教的道德观是以因缘因果为依据,从因缘因果的规律中体现道德行为的价值所在。和人本思想相一致,佛教也肯定人类追求利益的合理性。它从缘起的角度,揭示了世界万事万物的存在都是由条件所决定的。有情在世间的生存,离不开衣、食、住等生活资粮,假如离开这些基本的物质条件,有情的生命则无法延续。而利益的获得又是维持生计的基础,这就说明,人类的生存不能没有利益,因而人类对利益的追求也是合理的。
那么,道德与利益又是怎样的关系呢?佛法认为,真正的利益和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在佛经中,对善的定义是:能给自己带来现世和未来利益安乐的白净法。也就是说,善的行为和利益是互为因果的。善的行为不仅能使我们在现世得益,更能惠及我们未来的生命。
要完整地理解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佛教道德观的内涵,则需要透过三世因果,及生命的整个延续过程来分析。通常,人们因不了解生命的过去和未来而怀疑因果的必然性,只顾及眼前利益,只是以暂时的得失来衡量自己的行为价值,不知行善必得乐果,行恶必得苦果。所以才会觉得行善是吃亏的表现,对待他人和社会只求索取,不讲奉献;只希望获得权利,却不顾及自己应尽的义务。或许大部分的人都不会反对道德,可一旦道德规范与他们的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如何取舍就能充分体现出一个人的智慧。假如人人都能深信因果的必然性,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我想人人都会乐于行善,而不愿造恶。那么,如何才能深信因果?只有通过对佛法的学习。整个佛法都是建立在因缘因果的基础上,而这正是佛陀以他圆满智慧所证悟的宇宙人生的发展规律,唯有了解到这一点,我们才能以此作为参照,来指导我们生活中的一言一行。
佛教的因果思想还揭示了自利与利他的统一性。凡是真正对自己有益的行为,同样能够为他人带来利益。因为善行才是真正的自利行为,而善行必然不会危害到一切众生的利益,否则便是恶行了。利人才能利已,损人必然损已,只有在“我为人人”的前提下,才能真正地实现“人人为我”,其过程虽为利他,但得益却在自身。
佛教从缘起的角度看世界,揭示了世界是无我、平等而相互依存的。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个体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是一体的,个人的利益和他人的利益是一体的。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佛教的道德观是建立在互利互惠的前提下,因而能更好地协调集体与个人的双方利益,协调他人与自我的双方利益,使社会的运转进入良性循环之中。
三、五戒十善为准则
在佛法中,道德的具体规范又是如何的呢?道德的行为又称为善行,它的基本内涵便是十善。十善,即不杀生、不偸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邪见,这十种善行是包含着我们的身、口、意三业。其中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是体现是身体方面的善行;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是体现在语言方面的善行;不贪、不嗔、不邪见,是体现在思想上的善行。
与十善相反的便是十恶,即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嗔、邪见。十恶行可以说是对世间恶行的总结,人类的种种犯罪行为,都没有超出这十种恶行的范畴。因此,佛教将对治这些恶行的十善业道作为人类的基本道德准则。
十善而外的五戒,主要是对有情行为的约束,具体内容为: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从戒相上来看,五戒与其他宗教的道德规范非常相似,如耆那教,以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淫、离欲为五戒,基督教的后五戒为:勿杀、勿盗、勿淫、勿妄证、勿贪他人之所有。摩那法典亦以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不非梵行、不贪嗔为五戒。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道德规范代表着古代圣哲们的真知灼见,虽然朴实无华,但正如培根所说的那样:“对琐事的明智指导正是最高明的教条,因为生活并不由新奇和奥妙的事情成立。”
或者有人会怀疑,在步入信息时代的今天,那些传统的道德观念是否早已过时?是否还能具有永久的权威性?我们要知道,虽然人类有性别之分、种族之分,但也有着相似的共性、相似的弱点。今天,物质文明虽然有了空前的发展,但人性并没有随着物质文明的发展得到完善和提高,正相反,在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旗帜下,人性的弱点因为失去制约而表现得更为充分。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杀、盗、淫、妄的犯罪现象非但没有收敛,甚至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严重。要想改变社会的现状、改变人类的命运,唯有将道德普及到民众中。
佛教的五戒十善有雄厚的义理作为基础。从自身而言,持戒就是在培养我们生命中善的种子,抑制生命中恶的种子。当我们生命中善的种子增长时,就意味着我们的人格得到了净化,我们的生命得到了升华。而当我们生命中恶的种子增长时,就意味着我们的生命在趋向堕落。我们的每一桩善行,所带来的也不只是暂时的人天果报,更会将我们未来的生命带入生生增上的良性循环中。而恶的种子一旦萌芽,也会形成强大的力量,给我们的未来带来无穷的过患。善恶的果报不是一时的,所以,持戒的意义也是长远的。
无论是善行还是恶行,它的根源都在于我们的心。通常,我们所认为的犯罪行为只是那些已经付诸实施的行动,但在佛教的十恶行中,将我们的贪心、嗔恨心和邪见也纳入了犯罪的行为。只要我们生起一念贪心、嗔恨心的时候,同样属于犯罪的行为。因为贪心和嗔恨心的产生,虽然没有具体地伤害到他人,但却在无形中伤害了我们自己。
我们起贪心的时候,就是在给生命中贪的种子浇水,是在助长我们生命中贪的力量,而这种贪的力量又会形成巨大的惯性并左右我们的行为。当我们贪著财富时,会表现出悭贪吝啬;当我们贪著地位时,会表现出阿谀奉承;当我们贪著虚荣时,会表现出自赞毁他,正是这一切,污染着我们的心灵,腐蚀着我们的人格。而我们起嗔心的时候,也会导致同样的结果。所谓修身养性,一方面要求我们有效地约束自己的所作所为,一方面要求我们不断地陶冶自身的道德情操,因为我们的不良习惯是来自无始以来的积累,有着根深蒂固的力量,只有从思想上根除它,才能使我们的人格得到升华,成为众善毕备的有德之人。
五戒十善不仅能完善我们自身,还能给社会带来自他和乐的效果。今天的社会,存在种种不安定因素。归根结底,不外乎人类的贪、嗔、痴在作怪。只要人类的贪、嗔、痴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世界将永无安宁之日。因为人类世界的和平始于人类内心的和平,核武器能为我们带来和平吗?导弹防御系统能为我们带来和平吗?如果优良的军事装备能够为我们带来和平,能够保障我们的安全,美国的世贸大厦就不会出现撞机事件。先进的武器一方面是用来相互制约,一方面是用来相互威胁。核武器究竟给世界带来了什么?是安全的保障,还是更大的不安定因素?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因此,只有认识到世界不安定的根源,才有可能最终解决不安定的问题。如果人人都能慈悲不杀,还会有生灵涂炭的悲剧吗?如果人人都能视天下万家为己一家,还会有硝烟四起的战场吗?如果人人将社会与自身当做一个整体,还会随意地侵犯他人的利益吗?
人类的犯罪现象千差万别,可以运用法律的手段来制裁,也可以运用经济的手段来制裁,但最有效的莫过于道德的建设,因为道德建设不仅从根本上铲除了犯罪的根源,更不会带来任何负面的影响。如果众生都没有了贪嗔痴,这个世界便是安乐祥和的佛国净土!所以说,五戒十善的提倡,对社会安定和世界和平具有重大的意义!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