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学佛——在漂流的苦海中寻找另外一条路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30日
来源: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诚法师:学佛——在漂流的苦海中寻找另外一条路

 

  (5月21日)

  【法师引导】

  大家静一下,检查一下内心,看自己的心是很躁动、着急,还是已经沉静下来了。白天的事已经过去,请大家不要再想了,安静下来,接下来进行当下的闻思。

  1、学佛是在漂流的苦海中寻找另一条路。

  不管任何时候,我们时时都要想着:到底自己出家的目的、学佛的动机是什么,我们这堂课也是一样。如果把这个忽视,我们做的很多事就没有方向了,会大打折扣。我们在轮回当中,一生又一生,受了很多的苦;今生早先没有遇到善知识,也没有遇到佛法,也受了很多的苦。但漂流了这么久,却不知道是苦。后来遇到善知识、遇到佛法才知道,在人生当中还有另外一条路,不至于循环不断,那就是为利有情愿成佛。成佛能帮我们真正解脱我们以前永远不能解决的苦,包括白天的其他课程,出坡、扫地、擦玻璃,乃至同行交流,这些都是“我于所行施等善”,都是我们成佛的资粮,朝远的方面去想,我们为什么成佛,实际上就是苦,我们一直在内心当中想要快乐,但是得不到,就好像刀刃上的蜜,快乐就是那么的短暂,从这一生放眼望去,往往最后都会结出苦果,一直没有找到脱苦的因,也看不清脱苦的因。师长告诉我们用以前的方法是不行,只能是一直循环、受苦,要靠佛陀、师长的大慈悲眼、智慧眼告诉我们怎么做才能真正脱苦,而不至于一直在里面转圈。就如《入行论》上说:“世人勤求乐,成就犹未定;二利能得乐,不行乐何有?如童嗜刃蜜,贪欲无厌足;感乐寂灭果,求彼何需足?”10月6号班上开课,通过六个半月的学习,相信大家对佛法多少会有些体会。

  2、从师父功德上体会依师的胜利

  今天学习师父的《团队建设与时代因缘》开示。开始之前谈一个师父的功德。有一次我开车送师父去佛协,我是去年5月8号学的车,对北京的行车路线很不熟。之前师父问我送他去佛协可以吗?我说可以。“可以”当然包括开车和对路线的熟悉。北京外环的路线我熟悉,但一到市里就不行了,在路上一直担心路不熟怎么办。这时师父在休息,于是我就趁红灯亮时停车看地图,这才有了点把握。走到北清路和永丰路的交叉口,很奇怪师父突然醒了,眼睛很灵敏地看了看外面的路标,然后又休息了。当时我领会到师父怕我走错路,师父虽然在休息,但内心里是清楚的,还挂着这根弦。车子到了二环内外师父基本就不休息了,因为城里岔路多,容易走错路等。这些都是很小的事情,但这是师父的慈悲,不希望弟子走错路、远路。这是一种慈悲,还有另一方面的慈悲。一般情况下,车技不是很好的人是不能为像师父这样的大德开车的。经常给师父开车的司机对路线很熟,知道哪条路线最近,堵车后知道怎么走,才能最快到达广济寺,而我走的却是路窄、车多、红绿灯也多的路,师父很耐心、很平静的告诉我该怎么走,往哪里拐。我按照师父的指示,最后提前了几分钟,从中体会到师父的慈悲。师父是希望早到的,一方面可以处理一些事情,也可以多休息一会。但为了培养弟子的各种能力,他愿意忍受这种苦。

  另一方面的体会是依师,依师就是听话。与同行相处时,讲讲理论还行,真正要听别人的时候,自己的我执就现起来了。比如我们说吃面条多一点差不多,但少给我们的时候,马上就开始起烦恼。当上面有一个指令下来时,我们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想自己,认为自己有一套。快到广济寺堵车的时候,师父说:“走那个小胡同。”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个小胡同能过吗?这么窄。我不是怕路窄,而是担心这胡同能不能去到广济寺。师父说:“可以。”当说第二遍的时候我才进去。走了没多远,师父又说:“进那个小胡同。”因为开车比较快,师父说完我已经开过去了,但开过去的时候我说:“这小胡同能进去吗?”这都是一些小境界,第一反应往往都是自己的经验和理由,而不是听师长的。因为走小胡同,所以我就迷了方向。师父说:“往右拐,一直往前开,广济寺就在这条路。”我说:“不对吧,广济寺不应该在这里。”师父说:“没错,广济寺就在那边。”我又说:“广济寺不在这边吧!”师父说:“没错,就在那边,赶快右转。”连续说了两遍,后来往右拐了,最后结果真的在那边,我说:“师父您对路线很熟悉呀!”师父说:“我在这里住了八、九年了,路线能不熟吗?”也就是说在一个很小的境界,我们是不是相信师长,特别是自己有经验的时候。我的经验还算不足,如果我是个开车老手,那就彻底完蛋了。为什么彻底完蛋了,因为路线走错了,为什么走错路了?因为不听师长的话。在学佛法的时候,师长的经验是很足的,在山上呆了几个月,假如你和山下初学佛的居士相处,你对他们看得会比较清楚,当你给他指导一些问题的时候,他会用他的一套概念来跟你应对,此时你只能叹息!以此类推,师父是过来人的经验,我们也是用自己所学的理论与师父对话,而不是听话。如果是听师长讲的话,我相信我们会进步得很快,甚至此生成佛都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就是因为无始生死以来不听师长的话,所以我们一直在漂流。还好现在我们又都漂流回来了,这还是值得幸运的,既然流浪回来了,就让我们来听这段开示。

  3、听闻能力与清静心的重要性

  要想受用必须得有相当好的听闻能力,相信听后比较受用的都是听得比较专注的时候。要想受用首先听懂,然后才能有受用,能打动你的心。常师父反复强调听闻轨理是成就大乘法的根本能力,相应时自己很低‘诚’。听闻做好了相当重要,真正你遇到一位好的师友,认真听他讲的金玉良言,一定会有受用的,但前提是不要有污器, “虽属耳然有邪执或等起心有过失等。”这样就会有进步。

  心越静你看周围的环境就越清楚。世间人自以为看得很清醒,一个目标接着一个目标,其实是在随业漂流,不能主宰、改变。随业漂流就是看不清准则,比如别人骂你一句,你马上开始骂他,以我们清净的心来看,简直就是自找苦吃;比如小孩子渴了,有钱的时候就猛吃雪糕,有些雪糕里面的化学添加物就有近十种,现在知道那是垃圾食品了。以前在世间我们认为种种好的东西,所坚持的,知道它们有害,但是依然不放弃,古人讲,欲令智迷。有一次,在一家商店门口,我看到老人坐在门口无所事事,妻子在忙家务,丈夫在给客人拿东西,通过看这一个三十秒的场景,我想这就是他们的生活吗?人就该这样活着度过一生吗?我们会认为这是在浪费暇满人身,这样过是不行的,但是我们在家的时候是体会不到这些的。现在我们看到了,源于我们对佛法的体会。世间人很难看到。就如我们在空气里却不觉得空气的存在似的,而我们虽然妄念纷飞,好在我们有师长,有法友,毕竟有一个依止的准则知道该往哪里走。世间的人没有依靠,媒体宣传多了,在大家的脑子了也自然就形成了,自性执,认为现在的人、事、物就应该是这样,反正大家往哪里跳,我也跟着跳,这个方向是否对呢?真的需要打个大问号呀!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4、修出离心的误区

  有些居士修出离心的时候发现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万念俱灰,大家有这个感觉吗?心力本来就低,因为我们不修心力也低。其实这里面有一个误区,在家人接触佛法久了,会有一个现象,什么现象呢?在家人修出家法,很猛利的思维中士道的八苦,修到最后对人、事都没有感觉了,做起事情就跟大家和不来了,这是一种误区。如果是要出家的人这些一定要修,不然当我们在僧团里遇到痛苦的时候,心无所缘、内心郁闷的时候,我们就会梦想着世俗社会的种种。假如我们在社会上的时候,已经思维观察过世间的苦,那我们呆在僧团里是很安稳的,这才是真正的出家,说白了是出烦恼的家,不然在僧团遇到痛苦,就会幻想着世间的种种好。这是之前没有抉择好,如果抉择好了就不能改变了。在家人修不好就会导致万念俱灰,这是一个误区。

  这个误区佛陀说就是苦,知道自己有病,接下来求救找原因就是集。任何人苦到极处,没有不去求救的,这是人的本能反应,苦本来是果,为何要把它放在四谛之首呢?这也是佛陀的慈悲, “于诸苦性生死圆满,执为安乐,颠倒所诳。先须为说此实是苦,非有安乐,说多苦相令起厌离。”

  【师父录音开示】

  上午我也有谈到,这和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有关,就像我们看一座房子一样,我们从上往下看跟从下往上看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好多学佛的人,他学的时候因为很强调这种依师的概念,那么这个人的心对师长就会向上仰望,这个心就会向上;但平时他对人的时候,他这个人的心是往下看的,所以说他就会处在两个极端的状态,实际上是内心的一种自我分裂,这个人的心就不是一个平等心,不是一个平常心,可能他在学习的时候他的心就会提得很高,在平时干活的时候就是另外一种状态。如果平时对人、对事、对物都不是以一个平常心,都不是以一颗平等心去对待,这样的话可能就会发生很多的问题。因为我们强调学习这个依师的概念,它最主要的目的就是用来摧服自己的慢心,要来破我执,要来破法执;然后来培养我们的这种恭敬心,培养我们的清净心,培养我们的信心。因为我们这个信心实际上就是清净的心,如果我们这种信心培养不起来,我们的清净心就培养不起来,就不可能会有信心,所以从依师来讲,这也是培养我们对佛法的一种信心。当我们的信心培养起来以后,自然而然我们对外在境界的看法就会不一样。那么这个也是我们学习过程当中的一个问题。

  【法师引导】

  这里讲到依师的问题,师父举了一个喻:从下往上看和从上往下看是不一样的,向上仰望太高,向下又看不起,自己在中间就很苦,看到师父心里向上仰望,不要说是看到居士,就算同行来找我们请益帮忙,我们都是爱理不理。师父讲了一句话,叫做“自我分裂”,把自己掉在半空,能不苦吗?看起来好像依师依得不错。师父说,我们依师的主要目的是破我执、破法执。我们仰望师父很高,但和同行一共事烦恼就出来了,彼此意见不和,他说听他的,你说听你的,彼此僵持不下,最后撂挑子不干了,说到:“我修我的法去。”这真的是在修行吗?真正破我执、法执,同行刚好给我们机会来练习,这是多么好的增上缘,要珍惜。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