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达照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31日
来源:   作者:达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达照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十二大愿之十

 

  药师佛的第四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诸有情行邪道者,悉令安住菩提道中。若行声闻独觉乘者,皆以大乘而安立之。】这叫大乘安立愿。佛法修行中,你如果能够当下明心见性,即禅宗讲的见性成佛,那你就直接顿悟成佛。你们能不能顿悟成佛?今天在座的有这么多人,百分之一的概率有没有?如果你回光返照看一下自己的身心,发现没有一个自我,然后你再看看那个会听、会说、会动的性能在什么地方。噢!你发现原来我们确实有这么一个东西,它本身不痛苦,却能够生起无边的妙用。你能够见到这个心性,见到这个佛性,所有的烦恼马上就消失了,而世间法的无我也见到了,慈悲和智慧同时就具足,这就是顿悟成佛的大乘禅法。

  如果我们顿悟不了呢,佛菩萨就把台阶往下放,因为我们大家一看楼很高,你又没有轻功,飞不上去,坐直升机你又不敢跳飞机。那怎么办呢?你可以选择一步步地从台阶往上走。所以释迦佛一生给我们建立了大乘佛法的五乘正法,就是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其中,人、天乘是世间法,有法无乘,因为它虽然也叫人天乘,但是你坐到这个车上面,还只能在轮回里面转,不能抵达生死河的彼岸。出世间法的解脱道,才能够到达生死的彼岸,所以真正出世间的佛法,只有三乘正法。

  三乘正法的第一个是声闻乘。声闻乘,就是观察四谛——苦集灭道这四谛而成就的,成就我们的无我。这里面有一个庞大的体系,按天台宗的说法,就是要经过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暖、顶、忍、世第一;然后十六心,叫八忍八智;十六心之后,就见道;见道以后再修道。见道是初果,再接着二果,然后三果、三果向,四果向,最后到四果罗汉。这叫声闻乘,就是自我已经完全解脱了,消除了生死轮回的痛苦。

  其次是缘觉乘。缘觉也有叫独觉,缘觉是听佛说十二因缘悟道的。十二因缘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我们人有老有死,是因为我们有生。如果我们没有生,怎么会老呢?那为什么会生下来呢?因为我们过去有业,所以叫有。有造业,有过去的因,所以今生才有这个结果。那为什么过去会造业呢?因为我们有各种行为,才会有这个业。如果你不采取任何行动,你就没有业。那为什么会采取行动呢?因为你有爱,你有贪着。你有爱就会去行动,如果没有爱你就不会有行动。为什么会有爱,有贪着呢?因为你有感受,这个感受如果是好的,你就产生爱了;如果感受不好你就不爱了,所以爱是因为有感受。那为什么会有感受?是因为你有接触,比如说你没有看到好东西的时候,你就不知道什么好。看到了,哦,喜欢了。你六根接触六尘了,眼睛看到好看的你喜欢了,耳朵听到好听的也是一样;身体,比如说你上街买布料的时候要看手感好不好,有接触了,你觉得喜欢了。所以有触才会有受,才会有爱。为什么会接触呢?是因为我们有六根,外界有六尘。六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外界方面,是对应于六根存在的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会有六入啊?是因为你有名色。名色是什么概念?就是你有一颗心,然后还有一个身体,所以你跟外界就接触了。那你这个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会有这颗心?因为你有一颗分别的心,你如果没有分别,心里面什么想法都没有——没有分别,那你就不会去追求了。为什么会有分别心呢?因为你的心动了。是不是啊?你的心要是不动的话,你就不会分别,所以分别心的前提是因为你心动了。为什么心会动?不知道了。你能不能看到心不动的地方?也可以,偶尔可以看到。你在心不动的时候感觉有个“我”——是“我”不动了,这里不动的那个感觉实际上是无明。就是你不明白你的心会动,动只是一个影子而已,不是你自己,你不明白这个,所以叫无明。当你把这个无明再破过去,解放了,我执就再也没有了。所以如果有人听佛讲十二因缘,他马上就解脱,知道无我,这叫缘觉。

  但是声闻和缘觉,都是自了汉。准确地说,声闻才是真正的自了汉;缘觉呢,自己解脱了,他也无心去弘法,不是积极地去帮助其他众生解脱,但是他会随缘地应付,就是有缘的话,他也会把这个道理告诉别人,没有缘他绝对不主动地去度众生。所以这两种,一个叫小乘,一个叫中乘,合起来叫二乘。那我们大乘的佛法呢,就是当你自己通过六波罗蜜的修行,通过智慧平等观察,体会到一切法都是无自性的空以后,自己内心的烦恼完全消失,开发了无所得的智慧,然后回过头来,会以生生世世不舍弃任何一个众生这样的大愿来度一切众生,永无穷尽!这才是大乘佛法,这种生命才是最完美的生命。只有你对所有的众生都产生责任感,都能够度化他们,你才会真正明了众生法界、世界虚空,乃至自己内心的所有一切真相,心量会变得极为广大。

返回目录

----------------------------------------------------------------------------------------------------------------

更多达照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