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课堂笔记十二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9日
来源: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明确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 课堂笔记十二

 

  (3月15日)

  一、课前静坐  复习要点

  1、静坐五分钟;各组报考勤。

  2、复习要点。

  (1)透过《孔子传》的学习,可以看到一位圣人怎样在社会混乱、伦理丧失的情况下建立人生宗旨的。

  (2)佛法与世间法不同。

  ①要解决的问题不同:佛法要解决终极苦乐的问题;世间法解决的是非终极苦乐的问题。佛法的终极苦乐就是灭掉苦集二谛,进入灭谛的境界、涅槃的境界。

  ②佛法是什么呢?“佛正法有二,以教证为体。 ”

  教证二法如何得到呢?教正法一从他闻、二广阅经论;证正法,理论用于实践,依戒定慧三学修行。

  (3)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修行的过程就是在培养和积聚资粮。

  ①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大家现在认可了吗?工作生活越来越踏实、佛法与工作、生活结合起来时就是在修行。最近有同学说对自己这一生的修行有了重新的思考和定位,认识到自己的根器、条件后,决定踏踏实实好好工作、干活。

  ②两种增上生:娑婆世界走大乘道生生增上;往生极乐世界、净土增上生。

  (4)认识到修行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后,要对自己的生命进行规划,确立目标,找到落脚处。

  3、引导思维

  ①师父九月份在福建佛学院对学佛的人提出四点希望:建立生命宗旨、确定生活目标、培养工作热情、丰富知识结构。

  ②引导重点培养工作热情。热情就是欢喜心、也就是造业的意乐动机。热情也就是意乐,意中所乐的事。我们做任何事都分为事、意乐、加行,事就是对象、意乐就是动机、加行就是方式方法。

  我们要反省我们对什么有热情、对工作有没有热情?

  如基金会的同学在助学组有没有热情?大寮的同学做饭一个月、两个月,有没有热情?

  世间人工作,八小时做完就好了,赚钱就好,混日子,没有意乐。

  经论上讲十种不感果的业,有一种是自不欲乐他逼令作。以前有个同学学了这之后才恍然大悟,说自己在大寮做饭做了很久修行都没有进步,原来是自己在做的时候没有意乐。

  大家要去反省自己对什么有热情,要把你有热情的部份找出来,那就是你生命的中心。

  上堂课讨论这个问题没有讲到意乐,今天开演了。大家要知道自己的意乐,每天在造什么业感什么果。

  二、树立正见  改善人生

  师父开示:“社会上有许多人,习惯了盲目的追逐,过惯了忙乱的生活,从来没有想过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怎样生活才能活得充实、过得有意义。尤其是有的年轻人,虽然文化程度很高,但烦恼很重,内心很迷茫。他们从早到晚,一年到头都在盲、忙、茫当中度过,缺少明确的人生宗旨和坚定的生命方向。若再遇上身体的病痛、心灵的创伤、家庭的变故、事业的不顺、环境的不适、社会的逼迫,这苦难的现实、无奈的人生,就会使其对生活失去信心,对未来失去希望。人生是苦的,是不清净、不圆满的,但苦难的人生是可以改善的。要改善有缺陷的人生,净化有杂染的世间,需要有佛法正知见的指引。 ”

  法师摄义:这段内容讲我们改善人生需要正知见的指引。

  【提出问题】

  1、人生是苦的吗?

  如果你觉得苦,可能是你命不好,有的人命很好他就不一定觉得苦,有的人很积极向上,也不一定觉得苦。

  2、进行研讨

  你觉得人生是苦的、乐的、还是苦乐参半的?为什么?

  同学回答1:

  (1)、是苦的。因为快乐是假相,是无常的;

  (2)、学佛前是快乐的,学佛后很痛苦;

  (3)、是快乐的,人生的过程、能增上生就是一种快乐。

  法师引导:三种观点都还要深究。

  同学回答2:

  (1)、学佛前认为生老病死是正常的,所以不觉得苦;学佛后了解了生老病死的真相,所以觉得是苦的;

  (2)、学佛前觉得人生苦乐参半;学佛后有点乐,但很短暂。

  (3)、纯苦。乐也只是苦的暂息。

  法师引导:

  有人说是纯苦,为什么笑得那么开心呢?所以是理论和实际没有真正结合。

  同学回答3:

  (1)、学佛后知道怎样做对、怎样做不对,比学佛前快乐了;

  (2)、不断追求目标,总是满足不了,很苦;

  (3)、学佛前感觉很自由,学佛后有很多约束,很痛苦。

  法师引导:

  学佛人的苦多半来自于习气的拉拔,知道了理论却做不到。

  同学回答4:

  人生苦中有乐,乐中有苦,像咖啡一样。喝起来先苦,慢慢感到一种乐。

  法师引导:

  这种回答方式大家要学习,有观点、有喻来证成。所以人生应该有积极向上良好的心态。这正是理念课一直引导的。年纪大的同学心里累积了许多知见,要转变非常不容易。法师讲课时,要随转。 “听闻随转修心要”。

返回目录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