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运法师:慈航普渡·拔苦予乐 第二篇 观世音菩萨简介 二、菩萨又名观自在
宽运法师:慈航普渡·拔苦予乐 第二篇 观世音菩萨简介 二、菩萨又名观自在
释迦牟尼佛在灵鹫山法华会上说法,时有八万多位菩萨,其中重要的大菩萨有十八位,观世音菩萨便是十八位大菩萨其中之一。
「观世音」,是鸠摩罗什译的名称,梵语称「阿缚卢枳帝湿伐逻」,是高处向下观的君主,或探视下界之神的意思。依古大德解释「观世音」有三种意义, 一是众生以声音求救,菩萨会寻声施救。二是众生以意念向菩萨求助,菩萨会契意施助。三是观见有缘众生被困苦厄,菩萨会主动施以援手。
「观自在菩萨」是玄奘大师给菩萨新译的称号,依古德解释「观自在菩萨」之义亦有十种之多。(一)寿自在,菩萨寿量无穷,可以常住于世,度化众生。(二 )心自在,菩萨心不为外境所动,上登天堂不着天乐,下入地狱不为地狱刑罚所苦。(三)财自在,菩萨以一切财宝供养诸佛或施予众生,毫无悭吝之心。(四)业自 在,乐于接受一切果报而得自在无碍,设入畜道受杀身之苦,并无杀者或受者之相。(五)生自在,菩萨来往自在,无论要投生那一道都畅行无碍。(六)胜解自在 ,菩萨随意现自在身、说自在法、圆自在行、证自在果,都无有障碍。(七)愿自在,菩萨不介意能成佛或不成佛,更不介怀成佛的早晚,所发一切愿都能自在执 行。(八)神力自在,菩萨神通广大,变化自在,为度众生,时而天堂,时而地狱,都通行无阻。(九)智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得无上等觉,自在无碍。(十) 法自在,菩萨观机逗教,为众生说法,辩才无碍。
佛典中更有称观世音菩萨为观世自在、施无畏菩萨、窥音声、南海大士、大慈菩萨、大悲圣者、施无畏者、莲华手菩萨、千手千眼菩萨、圆通大士、圣中佛 、白衣大士等多种称号。中国人则称「观世音菩萨」或「观音菩萨」。
相传「观音」之得名是在唐太宗时代,因为避讳太宗李世民之名,所以将观世音之「世」字删去,简称为观音。其实,在公元两世纪之汉译经典《佛说成具 光明定意经》中,已曾出现有「观音」的译名,只是当时不为人注意罢了。[4]
--------------------------------------------------------------------------------
[1] 《楞严经‧观世音菩萨圆通章卷六》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一二八页中
[2] 《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大正藏第九册第五六页下
[3] 《观世音菩萨授记经》大正藏第十二册第三五六页中
[4]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大正藏第十五册第四五一页下
前面说过观世音菩萨在因地修行时,因发愿要度脱一切众生苦恼而得名。但菩萨是如何观听世人发出求救音声的呢?
按《楞严经》载,菩萨自述初期修行,是从耳根圆通修起的。
楞严会上,大小二十五圣众各自宣说所证之圆通方便,其中观世音菩萨之耳根圆通被文殊菩萨誉为最上、最殊胜。文殊大士并举出三种真实而称赞耳根之圆 通,即(一)通真实,谓眼、鼻、舌、身、意等诸根皆不如耳根,盖眼不见障外,乃至心意有纷杂不定之时;而耳根则能隔墙听音响,远近俱可闻。(二)圆真实, 谓十方俱击鼓,亦可同时闻声。(三)常真实,谓声有止息,动静之时,亦不失闻性,有声则有闻,无声则不闻,然不论声之有无,其闻性皆湛然常住而了无生灭 。[1]
《涅槃经》云:「如来一根亦能见色、闻声、嗅香、别味、觉触、知法。」[2]一根现尔,余根亦然。当佛菩萨修行圆满,就能六根互用,任何一根都能替代 其他诸根的作用。
我们凡夫的耳根不断向外攀缘,喜欢听赞美的言词,不中听的马上就生烦恼,听到诬枉羞辱毁谤的言词,即大动肝火,七窍生烟,忍耐不住,恶口伤人(口业 ),再生恶念报复(意业),甚而动手打人(身业),放纵身、口、意造业,迷失自性。观世音菩萨修耳根的方法是不向外闻,返闻自性,不观世间音声,返观内照, 以观观者是谁。他在大海岛上听潮水起落的声音,潮水涨时,潮声生;落潮时,潮声灭。潮声是有生有灭的,但能听闻的自性却无生无灭,不跟着声音跑,如此 便叫作回光返照,入流亡所,由内在的体验而达至开悟般若自性之观照。菩萨利用耳根,不攀外缘,用观照功夫,返闻自性,入流亡所,证到自己不生不灭的闻 性,了知一切法皆不出本心,背尘合觉,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解脱生死,得大自在。故亦有「观自在菩萨」的果地功德之名。这也是菩萨用耳根听海潮音而圆 证菩提的自修法。
菩萨除了修耳根圆通之外,亦修自利观及利他观等五观行。这五种观法是在《普门品》中说的:
(一)真观,观真谛之理而断见思惑之空观。菩萨以智慧观察世间一切法,都是因缘所生。因缘和合,虚妄有生,因缘离散,虚妄有灭;缘起是假相,无实体 ,所以是缘生无性,当体即空。菩萨从修习真空观之中,破除了见思烦恼,没有执着,而证真谛理,是自利观。
(二)清净观,既断除见思惑之清净身,断尘沙惑之假观。菩萨以真空智,照见五蕴皆空,虽然缘起是假相,假相仍然存在,但是幻化的,所以就不要执着于 不真实,自然无垢清净,能做到身在微尘不染尘,复断尽尘沙烦恼就没有分别。所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这也是菩萨的自利观。
(三)广大智慧观,断无明惑而得广大智慧之中观。一切世间法,其体本空,其相幻有,空不是有,有不是空。从即空即有所显的中道叫做「圆中」,是圆融 无碍中道观,能了达这理事无碍圆中观谓之广大智慧观。菩萨明白了真空体及幻化相,就断除了无明烦恼,即没有妄想;没有妄想、执着、分别,三种自利观就 达到了。
(四)悲观,以前三观观察众生,拔众生之苦恼。菩萨没有自我,以众生之苦为己之苦,生起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之心,发愿要救拔一切众生之苦恼谓之悲观 。
(五)慈观,以前三观观察众生,而予众生以乐。悲观及慈观是菩萨利他的观行。[3]
因为菩萨发了大悲愿,证得了耳根圆通及五观行,当众生切诚呼念其名,被菩萨耳根所闻,眼根所见,菩萨便会因应机缘,济度一切有情,使之解除苦难。
--------------------------------------------------------------------------------
[1] 《楞严经》大正藏第十九册第一三○页上
[2] 《涅槃经》大正藏第十二册第五○三页上
[3] 《法华经‧普门品五观行》大正藏第九册第五八页上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