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太虚法师:文武群己事器一致之教育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7日
来源:   作者:太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太虚法师:文武群己事器一致之教育

 

  ──三十年秋在汉院开学训话──

  一 文武一致

  二 群己一致

  三 器事一致

  四 结劝

  一 文武一致

  我国古来的教育,本是文武一致的;礼、乐、书、数、射、御六艺,原为文武一致之学。书与数是文。射在古代是射箭,现在放枪、开炮、掷炸弹、抛手溜弹……皆是。御是古的御车,今即驾飞机、开汽车、火车……等。这二种是属于武的。礼、乐则通于文武:所有人事中的一切宾礼、军礼等一切行动,皆属于礼;乐则是弦歌舞蹈动静调和的。平常所谓智、德、体三育,都不能分开各立。到了后代,一般人日常生活差不多与礼乐都脱离了;而学文的则学文或兼学数,故读书人与商人算是文的 ; 练武艺与作工、务农算是武的,由此文武分途 。 学武的多是一字不识的文盲,完全与书及数脱离了关系。稍为识几个字、懂一点算盘的去做商人,也就算是文人了;专门读书的,以做官做乡绅为目的,大都为四体不勤的衰弱者。所以中华民族也就成为愚弱。

  佛教自元、明以来,也习成为此种风气。明蕅益大师梵室偶谈,亦曾讲到当时佛教僧徒分成两部分:一种是参禅的,如搬柴、运水、烧火、锄地各种劳作,都能去做;一种是学教的,就只能抱几本经书去读诵、研究、或为人敷讲。这二种人,在形势上就对立排斥,研教的斥参禅者为目不识丁,盲修瞎炼;参禅者斥研教徒尚空谈,有解无行。这种现象,到清代也还是如此,所以出家人也成立文武──(禅教)──分途、互相脱离的样子,各不相关,互为非难。在这种情形之下,住禅堂的,连普通信扎都写不来;研教者,先抱几本经书,自恃高尚,少许行李都请人搬运。世间有句俗谚:“穷读书,富学武”。比如牧童牛背攻书,读通之后,也可以去应考试,中秀才乃至中状元。而学武的,必须买马购鞍,装弓佩箭,方能应试。而佛门僧徒刚刚与之相反,所谓“穷参禅,富学教” 。 参禅者,只须自担衣钵一小包,四处可以去参学。而学教者,就得购经论,买笔墨,衣物积多,行动非雇人不可。

  清季改兴学校,各地学校随起,也设有体操、音乐等科;但在中国教育上没有多大的功用。因为清末民初的学校,都是两种因素合成的:一种、以进学校为作官或作官的门径,这是老读书的传统。另外一种、就是洋教和资本主义者所办富有洋气的学校,以备学成可以当教堂牧师,或作洋行买办 。 所以我国废科举兴学校数十年,还是得不到西洋学校实在功用,且将西洋完全学到,亦与我国实际情形不符。比如美国,已是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中国如何可以仿学他?所以仿学他人的,往往成为少数贵族的虚伪装饰品,不能发生振兴国民之实效。譬如体育、运动,只想造成几个打打球、翻翻杠的运动专家,去和别人比赛夺锦标,这是与一般学生的切身行动毫不发生关系。民十五年,东南大学就有反对这种风气的。以运动的目的,并非在造成少数装饰品,而要普遍的个个人都实行,乃能有效。所以后来小学堂就改成童军体操,中学的成年学生就有军事操 。 每个学生都必需参加,如缺席不到,须照缺课同样的扣分,故成为人人都须共同学习的普遍行动;且贯持以整齐和协的规律,并非戏掉嚣张的。此种情形,现今受佛教教育的学生,必须注意。

  通常所谓文武一致,佛教亦可谓禅教一致。禅中有办事禅,能耐劳忍苦办理各种艰难的事业。从前我在武昌创佛学院的时候,原有这种趋势,因为旧风习的惰性,于运动劳作仍未能与文学和教理融合一致地操练实行。这里也仍是一样,病的固然不多,但多数学生是没有精神,萎靡不振 。 从本学期起,每晨早殿下来,必须运动半点钟,习达摩十二手拳术等。中国拳术,如少林固源于佛教,而武当拳亦由少林转变而出。如回教徒,他们有武力能保卫自己和自教,近人每谓回教徒无不擅长国术。现在既知道国术原出少林僧的,我们要把他收回来,成为佛教僧的特长。由一教职员领导施行,至运动时先排队点名,如缺席者照缺课同样的扣分。将基本动作操练过后,或加学新者。并须整肃沉静,使此运动与修习禅定相近。如禅堂坐半枝香、跑半枝香,就是这个意思。修密宗禅法,也有金刚拳等。若系雨天,下早殿后,可于殿中跑香,亦须整队点名,全体行动。

  又平常所谓卫生,都是消极的卫生,像少爷、小姐般的吹不得风,淋不得雨。而现在我们中国人及佛教徒,则都需要积极的卫生:要炼成不畏寒热,暑天能抗烈日,冬天能洗冷水,粗劣的食品都消化,艰苦的环境都能战胜,将身体炼成金刚般的坚实。身体健全,作事也就容易了。原有的劳作一小时,天晴则往外作,天雨可在院内多上一点钟课,晴时便可做两点钟劳作。必须认真的做,不是装幌子。比方能够跑山路,负薪谷,平治道路,整理森林,能将这些工作做好,将来自己主持事务时,也能自办。便与禅堂中能劳作者相连接,切于未来事业上的实用。此于一般教职员,也都以共同参加领导为原则。尚在壮年,没有到我这样已是老朽的,都要参加练习,振作精神,锻炼成文武一致,也就是禅教一致,工读一致,这是第一点。

  二 群己一致

  佛教之中,从前许多讲究修行的,都偏重于个人,或管一家,把自己门面作的庄严辉皇。各人打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公众之物,则任意乱取或损坏,纵有爱好之心,都不外是为自己。如从前的禅堂,管众的执事,照顾禅堂之众人如护自己,而禅堂僧众也同样的爱护常住,敬重执事,这算是顶好的团体生活。所以宋朝大儒见到禅林生活,就说三代礼乐尽在僧家。但是从前禅堂的团体生活之训练,个人必须放下一切,所谓“身心交于常住,性命付于龙天”。说什么就是什么,如说皂角是地下生的,不得答是树上结的;这就是表现不能听私人的行动。我在清季末年,常看到由金山、高旻出来的禅和子,威仪整齐,动止安详,言动都很适当,入民国便大差了。虽然还是偏重个人独善,缺乏顾及大众相互为用的精神 ; 但是在中国,也是很希有了!

  现在中国最需要养成爱护公众的公德心和团体的组织能力,道德习惯。因为向来是一盘散沙,几个人合拢来便七冲八突,不能发生群策群力的功用;而佛教之不能复兴,病也在此。因为没有群策群力的团体作用,才受外人无理的欺侮;倘是有这种力量的话,对外交涉则容易应付,决不致常受外人的侵害。而学问的修养,道德的培植,都可仗群众扶持,易得成功。希腊哲人论人为社会动物,但中国人向来失掉这种功用;有些人私德虽尽善尽美,一入群众团体,就乱七八糟。所以我们必须将个人道德与学问渗入团体中去修习,爱护团体如爱护自己,使他同我的床铺一样的清洁;觉到不完善处,即刻就去想合理的办法,帮助作好。换句话说,就大家要有爱护众人及团体的道德,不是单为私己的美德。这种心理的养成,固然居上位的尽法执行,而尤以在下位的人人有此精神。其不能养成公共道德习惯的原因,都由缺少团体组织和群众生活的训练。

  去年、曾指导设立本院同学会,闻近已消沉,务要切实整理,健全组织,使在院同学有过相规,有善相劝,发挥私德,增进公德;对于离院同学,常常作种种连络,使本院精神发扬光大。孙中山先生的民权初步,就在训练民众能够开会,没有受过民权初步的训练怎么能够作成民治的基础!但这在佛教里面是本有的,僧就是和合众,就是有秩序有条理的团体。举行羯磨就是开会议,羯磨中的默然故清净,就是表示全体默认通过;失了羯磨作用就没有僧,所以须常开会议。中国人民向来没有民权初步的训练,但我们只要把僧羯磨制实行便可。民治的国民,必要多开会议。故不但是中国,就是世界各国的政府人民,常常都在会议席上;没有会议的习惯,决不能成功很好的民治。会议的根本精神,就要有公德心。能常有为世界人类、为中国、为佛教、为本院、为公共团体服务的精神。有了这种本质,表现之于会议,议而必决,决而必行。中国人向来都有会而不议,议而不决,决而不行的。本院学生,必须将这些毛病痛改,从组同学会切实训练起来,做到群己一致。

  三 器事一致

  有人关于文字技巧上能够练习,于佛教教理不能深究。相反地、于教理深究的,文字又不通顺,往往辞不达意。本院特重藏文和国文,学生之中,或此长彼短,或彼短此长,只要及格,都还可以。若两种都不好,就不及格。文字是研究教理、宣扬教理的重要工具。对于佛教学理,要能够深入贯通,更于世间学问要能够消化融会,乃能明体达用。在发扬上固须有健全的身体,美善的道德,而汉藏文字的工具尤应善巧。所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是要做到器事一致。

  四 结劝

  你们能有这种修学的机会,比前人的缘法好得多。像我仅听过两三个经期,进过几个月禅堂;没有参加过研究修学的团体,只个人闭过数年关;于佛学国文之外,学过二三种外国文,都没有学成,所以都是偏缺不全的。在座的张纯一先生,七十多岁了,身体这样康强,因为他每日不间断体操,这是文武一致的好榜样。大家必须作到文武一致,群己一致,器事一致!文武一致的重体育,群己一致的重德育,器事一致的重智育;能够作到这三点,才算三育具备。最后还关照你们一句话:须照我所讲的三点去学,不能照我本人去学!因为我本是偏缺不全的;而且你们学我不容易成,纵学成了也不能令中国佛教复兴,必须照我讲的三点都学到,乃能复兴中国佛教。(心月记)(见海刊二十二卷十二期)

----------------------------------------------------------------------------------------------------------------

更多太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