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之一
达照法师:超越死亡 第四章、正面关怀——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之一
上述所说的都是一些基本的临终关怀之思想理论,在广大慈悲和甚深智慧的指引下,我们将从现实生活入手,对临终关怀的实践方法作系统的介绍,以期读者能够从中获得具体操作方面的指导。更希望人们都能够熟悉掌握这些临终关怀的方法,对生命有了美好的向往和究竟的归宿,在现实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力量,并能明白生存之意义,体悟死亡之真相,从而走进生命本具的庄严净土。
临终正面关怀的实践包括三方面内容:首先,要认识死亡之过程,根据佛经的记载以及现代医学的说法,对死亡过程的每个细节必须熟悉掌握。其次,要明白基本之关怀,即是对临终者进行最基本的、人道主义的关怀,无论是不是佛教信徒,都应该知道和奉行的临终关怀。最后,要介绍佛法的殊胜之关怀,完全从佛法不共世间的角度阐明临终关怀之方法,这是唯独佛教才有的实践方法,其可操作性和实践效果,非常殊胜,不可思议。分述如下:
第一节 死亡的过程
死亡就是一期生命的终结,我们现在所拥有的生命,就是由地、水、火、风这四大种类的元素所构成。色身坚固的部分,沉、重、坚、涩,如肌肉、骨骼属“地”;湿润的部分,冷、凉、软、滑,如津液、血液属“水”;温暖的部分,热、暖、猗、痒,如体温、热量属“火”;运动的部分,动、掉、轻、浮,如呼吸、运动属“风”。人之将死,四大开始分解,直到最后四大全部融化为止,死亡犹未真正的结束。其前后次第如下:
一、地大:老病者两颊深陷,面色苍白,齿现斑点,筋肉颤动,手足抽搐,采任何姿势皆不适,双眼难以阖上或睁开,全身无力,压力自四面而来,遍及全身每一毛孔,乃至五脏六腑,感觉似被一座高山压扁,逐渐沉没于海底。心识因激动致错乱,随即陷入昏迷。这表明色蕴正在进行分解,地大摄入水大,所以地大能力销镕,水大能力益显,病者所见到的是闪闪发光之幻象。
二、水大:全身犹似浸于水中,寒气逼人,既湿且冷,透至内脏骨髓,外在暖气亦无法驱寒。因为色身内的液体已经失控了,所以有流泪、流涎、流涕,乃至排泄失禁等情形出现,遂致眼干、口渴、唇舌下垂、鼻腔塌陷、呼吸急促等现象。其觉受力减弱,苦乐寒热感交替出现,心识因而模糊、紧张,挫败感油然而生。这表明受蕴正在进行分解,水大摄入火大,即水大能力消失,由火大支撑意识,湿寒感逐渐为火焰燃烧之灼热感所取代,此时,病者心中所看见的是烟雾弥漫之漩涡。
三、火大:病者生理机能多已退失,痛苦增剧,骤感烈火焚身,筋骨肌肉因剧痛而僵硬,满脸通红,面部灼热,出息多于入息,心识时而清醒,时而混乱,甚至无法认出身旁亲友。因为这个时候的火大支撑意识之功能也越发减退了,逐渐由风大来支撑意识,四肢发冷,体温降低,终至心脏温度变冷。病者心中所见到的就是红色火花闪烁于露天大火上,似萤火虫飞舞一般。
四、风大:病者呼吸急促、费力,呼气长,吸气短,双眼上翻,生平经历就如影片一样重现在眼前。全身无法动弹,似遭烈风吹刮,碎为微尘。心中所见到的为红灯或红色火炬,俟至最终三次呼气后,呼吸乍停,这就是医学上所谓的“死亡”。然其神识尚未完全脱离色身。
科学上的一些报导都指出,人的脑细胞在氧气中断后数分钟内就会枯痿死亡。而人体冷冻专家研究结果显示,人由心跳停止到脑死约要半小时的时间。会如此的原因,可能是在心跳停止后,人的组织间尚有充分的氧气与养分存在。由脑细胞的死亡情形应可推知,要人体其他组织的细胞都死亡所需的时间一定是很长的。这一点佛教似乎很早就知道了,佛教认为人的死亡如龟脱壳,是一种相当缓慢的过程,“真正的死亡”要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不是呼吸、心跳没有了就是死亡。佛教认为肉身是神识用以表达欲望的工具,它是神识的“用”,当肉身出问题以至无法再表达神识的欲望时,神识就会脱离肉身,此人才真正死亡。医学上所称的死亡一般是瞳孔放大,脑波消失,心跳停止,呼吸断绝,佛教认为只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等败坏的现象而已,不是真正死亡。真正的死亡必须在意根和识蕴都消融了之后才是。
据《生死与中阴》一书的记载,人类的死亡必须通过二十五种粗俗对象(因素)融化的途径,二十五种粗俗对象就是指:五蕴、五智、五尘、四大、六根。死亡的过程要经过八个阶段,那就是包括二十五种因素的八次融化。如表所示:
二十五种因素
四大
五尘
五蕴
基本五智
六根
地
色
色
基本大圆镜智
眼
水
声
受
基本平等性智
耳
火
香
想
基本妙观察智
鼻
风
味、触
行
基本成所作智
舌、身
识
基本法界体性智
意
八次融化
因素
融化要素
次数
四大
五尘
五蕴
五智
六根
第一次融化
地
形色
色
大圆镜
眼
第二次融化
水
声
受
平等性
耳
第三次融化
火
香
想
妙观察
鼻
第四次融化
风
味、触
行
成所作
舌、身
第五次融化
识蕴层面的八十种遍计心
法界体性
意
第六次融化
识蕴层面的白色显明之心
法界体性
意
第七次融化
识蕴层面的红色增长之心
法界体性
意
第八次融化
识蕴层面的黑色近得之心
法界体性
意
在上述二十五种因素的八次融化中,二十二种在前四次中融化了,而剩下的三种识蕴、法界体性智、意根则在后四次中才能得到彻底的融化,死亡才真的结束。下面我们把这八次融化作一详细的介绍,对于死亡过程的情况才会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和把握。注意:这里所说的“融化”是指四大的前者已经逐渐停止作用,而后面的一种情况更加显著,这叫前者融化于后者,但并不是说前者变成了后者。如地大融化,就是说明地大的作用逐渐停止,而水大更加显著了,并非地大变成了水大,其余各个阶段的“融化”亦是如此。
第一次融化:
当死亡将要到来的时候,在地大、色蕴、基本大圆镜智、眼根、色尘等五类情形上开始融化。前四次地、水、火、风等四大层面的融化都有“外征兆”和“内征兆”的区别。
地大融化的外征兆,身体变得非常消瘦,四肢松弛无力,有一种身体沉入地下或者海底的感觉。下沉的印象是他想喊叫“把我拉住!”
色尘融化的外征兆,这是指自身所受用的可见形象,也就是身体的光泽将要全部消失。
色蕴融化的外征兆,身体肤色比过去更加细腻了,四肢衰弱乏力,这种消瘦无力是常常与老年相关的显著特征。
基本大圆镜智融化的外征兆,是视力变得模糊和暗淡了。基本大圆镜智可以解释为一种“特殊的”潜意识,实际上就是阿赖耶识的一种活动状况,有许多景象在心中同时而又清晰地显现,就如镜中所现的景象一样。
眼根融化的外征兆,此时已经没有能力睁开眼睛和闭上眼睛了,眼皮和眼珠都不听使唤,极为疲倦的样子,他外在的生命力已将耗尽了。
在这五种外征兆的融化过程中,也出现了相应的内征兆,那就是在心中呈现出一种带有蓝色的境象,一般叫做“如幻显现”。这犹如太阳照在夏天的沙漠上而出现水的景象一样,也有的是一种闪闪发光的淡雾相似,但这些都是幻景。
第二次融化:
水大融化的外征兆,临终者的眼泪、汗水、唾液、尿液、体液、血液等,都逐渐干燥了。口鼻灼热、喉干舌燥,牙齿上也出现浮起的污垢。在前面第一次的融化中,是地大融入于水大,身上的液体表现得更为显著,而这里是水大融入于火大了,所以就变得干渴焦热起来。
声尘融化的外征兆,耳朵内的声波不再出现,外界的声音对他来说已经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不是原先所能执著的那些声音了。
受蕴融化的外征兆,身体不再感觉与感官相应的苦受、乐受和舍受了。也就是觉受的能力非常微弱,对于原先感受得到的苦、乐、舍三种觉受,此时已经没有能力来辨别,只是直接感觉极寒或者极热而已。
基本平等性智融化的外征兆,也就不再注意与意识相关的乐受、苦受和不苦不乐的舍受了。基本平等性智也被解释为“通常的”潜意识,实际上就是末那识的一种活动状况,能够意识到苦、乐、舍的感受都是一样的,也全都只是“感受”而已了。
耳根融化的外征兆,此时耳根不再能缘声尘,就是再也不能用耳朵的听觉神经来判别外界的声音了。
此五种融化的内征兆,就是出现一种好似几股蓝色烟雾的景象,通常叫做“如烟”。犹如从烟囱中翻腾出来的烟,整个身心处于烟雾弥漫的漩涡之中。
第三次融化:
火大融化的外征兆,身体的热量逐渐消失,因此消化饮食的功能也随之丧失,即使输液进入体内,亦无任何作用了。
香尘融化的外征兆,此时已经无法嗅出香和臭的气味。
想蕴融化的外征兆,这个时候已经想不起来父母兄弟、妻儿子女等亲人的事情,更想不起平时关系不很亲密的人事。
基本妙观察智融化的外征兆,此时就连自己父母双亲的名字也记不起来了,更何况其他人的尊姓大名呢。基本妙观察智也被解释为“通常的”意识,实际上就是第六意识的一种活动状况,它能够注意到近亲的各别名字和关系等。
鼻根融化的外征兆,通过鼻孔的入息(气)是微弱而短促的,但出息却比较强而且缓长。呼吸更加困难,但表现得更为突出显著了。
这五种融化的内征兆,就是出现了一种好似烟雾中点燃红色火花的景象,一般叫做“如萤火虫”。犹如烟囱中冒出的烟夹带着火花,闪烁着红色而微弱的光芒。
第四次融化:
风大融化的外征兆,身体的十种风——“粗的”持命风及其它身风,如六种身风 等,都从它们各自的住处转移到心脏,最后呼吸停止,不再出入。
味尘融化的外征兆,此时不能感觉到甜、酸、苦、辣、咸、涩等味的差别。
行蕴融化的外征兆,此时不能进行任何活动,身体动弹不得,也不能思考问题了。如觉得自己没有父母亲人了,又好象隐隐约约还有这些人际关系,但不知道他们的长相名字以及各种事情。
基本成所作智融化的外征兆,对于外界世俗的各种活动、目的等等事业,就连自己的亲人也都不再记得了。基本成所作智也可以解释为一种意识,实际上就是前五识的一种活动状况,它能够注意到外界世俗的各种活动,包括此世和来世的目的等等。
舌根融化的外征兆,舌头变得厚重起来,而且短了许多,由红色转为蓝色,再也转动不了,败坏之相完全显露出来。
在这个阶段,身根和触尘也同时融化了,身体的触觉已经不再有光滑或者粗糙之感,四大彻底衰坏,肉体的毁坏已经到了极致,死亡已经成为事实。
这其中融化的内征兆,就是出现了一种好象油灯将要熄灭时发出爆声的情景,一般叫做“如燃烧中的酥油灯”。许多人于此时忽然身心世界极为清醒一下,然后离开了这个肉体的物质世界,即所谓的“回光返照”,然后,薪尽火灭,四大归空,也就是医学上所判断的“死亡”。
然其神识仍未完全脱离色身,所以佛教不认为这已经是死亡的全部。接下来就是“识蕴”和“意根”的活动,其逐渐趋向死亡的过程,就是如下所说的四次“融化”。这里同样需要注意的是:这里“融化”的意思是说前面的心识逐渐停止下来,而后面的心识却更加显著了,前者融化于后者,并不是说前者变成了后者的性质。
在四大融化之后,识蕴和意根层面的五法就会依次出现。这五法就是指:自性八十种遍计心、光明灿烂的白色显明之心、光明灿烂的红色增长之心、光明灿烂的黑色近得之心,以及死时的清净光明心等。其融化次第如下:
第五次融化:
此下的融化完全属于识蕴层面的强烈活动,在前面四大融化完毕,心识这个识蕴的各种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显现,临终者就会更加清楚地感受到识蕴与意根的所现景象,此种景象就是八十种遍计心。遍计心是一种对生命的误解,是一种极为荒谬的执著,也是由执著而产生的周遍计度、斤斤计较的心态,乃至与计较同时而起的动力——风,或称之为对象载体的运动。这些平时习惯了的误解,就象在心地上落下的烙印或尘埃一般,萦绕不去。在这个时候没有了四大的支撑,仍然作全面的显现,然后再融化于光明的白色心地之中。
八十种遍计心的融化,要经过三个阶段的挣扎。这三个阶段分别与后面三次融化的心相应,第一阶段的三十三种心与第六次融化的白色显明之心相应(因为这三十三种心都是白色显明之心的烙印)、第二阶段的四十种心与第七次融化的红色增长之心相应(因为这四十种心都是红色增长之心的烙印)、第三阶段的七种心则与第八次融化的黑色近得之心相应(因为这七种心都是黑色近得之心的烙印)。
第一阶段就是粗重的遍计心得到了融化,包括三十三种计较之心,分别是:
1、大离欲:一种无所贪求之心。
2、中离欲:一种中等的无所贪求之心。
3、小离欲:一种微小的无所贪求之心。
4、意念去来:一种攀缘外境和回归内境之心。
5、大忧恼:快乐之境舍离时的极度痛苦之心。
6、中忧恼:乐境舍离时的中等痛苦之心。
7、小忧恼:乐境舍离时的一般痛苦之心。
8、平安:善于安住之心。
9、遍计性:由于境界欢悦而生起的激动之心。
10、大恐惧:遇到了不可爱乐之境所生极大的怖畏之心。
11、中恐惧:遇到了不可爱乐之境所生中等的怖畏之心。
12、小恐惧:遇到了不可爱乐之境所生一般的怖畏之心。
13、大系缚:被可爱境大为系缚的心情。
14、中系缚:被可爱境之所系缚的心情。
15、小系缚:被可爱境稍微系缚的心情。
16、执著:完全执著于欲界各种情景的心情。
17、不善或无知:对于善行的怀疑之心。
18、饥饿:欲求食物之心。
19、渴乏:欲求饮品之心。
20、重受:出现显著的乐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1、中受:出现中等的乐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2、轻受:出现轻微的乐受、苦受和舍受之心。
23、计为知者:计较知者为我之心。
24、计为能知:计较能知为我之心。
25、计为所知:计较所知为我之心。
26、分别观察:分析适宜不适宜之心。
27、惭:对于不赞成的事或宗教禁戒产生避免犯罪之心。
28、悲:希望能够拔除痛苦之心。
29、慈:对于所观人产生全力保护之心。
30、欲遇美色:希欲求得美色之心。
31、疑虑不安:无法安住的迷惑之心。
32、积聚:收集财物之心。
33、嫉妒:见人好事而心被扰乱,产生嫉妒烦乱之心。
第二阶段就是中等的遍计心得到了融化,包括四十种计较之心,分别为:
1、欲望:未得求得之心。
2、固执:已得不舍之心。
3、大乐:见可爱境之大乐心。
4、中乐:见可爱境之中乐心。
5、小乐:见可爱境之小乐心。
6、欢喜:所求既得之欢喜心。
7、狂欢:反复享受所乐对象之心。
8、惊奇:见到了未曾见过的境界,而反复猜度之心。
9、激动:见到可爱境而被迷惑之心。
10、满足:于可爱境产生满足之心。
11、拥抱:想拥抱可爱境之心。
12、接吻:想接吻可爱境之心。
13、吮吸:想吮吸可爱境之心。
14、稳定:相续不变之心。
15、努力:向善之心。
16、骄傲:自视高大之心。
17、能动性:成就事业之心。
18、抢劫:劫夺财物之心。
19、武力:想去征服他人之心。
20、热心:熟习向善之心。
21、遭受大苦:由于骄傲而造恶业产生大苦之心。
22、遭受中苦:由于骄傲而造恶业产生中苦之心。
23、遭受小苦:由于骄傲而造恶业产生小苦之心。
24、激烈:欲与俊杰无理争辩之心。
25、调情:见动人之可爱色,欲往调戏之心。
26、忿态:嗔怒之心。
27、德行:于诸德行发起努力修学之心。
28、言语清晰正见不渝:愿以言词令人晓了,于诸事实不予歪曲之心。
29、不正见:于诸事实随意扭曲,又欲他人理解之心。
30、肯定性:非常稳定的主意决定之心。
31、不自负:不欲坚持己见之心。
32、施主:施舍财物之心。
33、规劝:奉劝懒惰之人,令其精进修学之心。
34、自励:想要战胜烦恼等仇敌之心。
35、无愧:作不善行,无所顾忌禁戒之心。
36、欺诳:假作伪善欺诳他人之心。
37、吝啬:狭隘贪著的吝啬之心。
38、邪恶:习学恶见邪见之心。
39、无慈:恼乱他人之心。
40、狡诈:不老实的狡猾欺诈之心。
第三阶段就是微弱的遍计心得到了融化,包括七种计较之心,分别是:
1、健忘:记忆退化健忘之心。
2、错误:如将幻景当作水汽实物之心。
3、默然:沉默不语之心。
4、郁抑:忧恼郁闷压抑之心。
5、懒惰:不勤向善的懒惰之心。
6、疑虑:怀疑忧虑之心。
7、中贪:贪嗔各占一半的中等贪欲之心。
以上八十种遍计心的融化,都是在白色光明前得到融化的,因为这八十种心与白色光明之心的感受完全不一样,具有粗糙与细致的很大差异,前者属于粗心,根本不能够在白色光明的细致心显现之时而存在。
因此,这八十种遍计心在经过三个阶段的融化之后,就逐渐融化于白色的光明心相之中。此时,一种点烧着的酥油灯的景象就会出现了。全部融化于白色光明之后的心相征兆是:一片空明净寂,白光遍满,犹如月光笼罩在净无纤尘的秋空一般,明朗而寂静。
此时的心境,可以用“明”和“空”两字来形容,这种情景并不是外在月光照耀到心中,而是内心闪耀着白色光明,很象月光高照秋空如洗一般的明亮,故称之为“明”。但是,八十种遍计心的各种相状和特征都已经完全消失空尽,不留任何痕迹,所以另一方面也叫做“空”。此时全体的内心世界充满了白色显现的光明——白色显明之心。
第六次融化:
上一次的各种杂乱之心得到了融化,只剩下了白色显明之心,所以此次的融化也就变得简单许多了。就是在白色显明之心的基础上,开始融入于增长之心,这个增长之心也就逐渐得到生起,同时一种红色或者橙色的光明景象随之出现,其境界之相要比前面的白色光明更加清晰,空明净寂的程度也倍加高升,红色心光照耀的情景,犹如无尘秋空充满了阳光一样,而且光亮的强度也很高。
这种境界通常都叫做“增相”和“甚空”。因为象是艳阳高照一般,光明非常鲜艳强烈,故称之为增相;又因为前面所说的白色光明之心相已经不复存在,此时极为空寂,所以有叫做甚空。总起来看,这个时候的内心世界充满红色增长的光明,完全融入一片红色光明的海洋——红色增长之心。
第七次融化:
此次是在红色增长之心的基础上,开始融入于近得之心,近得之心逐渐得到生起,同时也就有一种黑色的空寂景象随之出现了,其境界宛若无尘秋空弥漫着初夜的深黑。
此种境界通常叫做“近得”和“大空”。因为此时已经临近死时的清净光明了,故称为近得;又因为增长之心及其相关的心识活动也已经不复存在,所以称其为大空。
这里所说的近得之心,又有前后两个部分的区别:前一部分是伴随着对境界的感觉的,但在后一部分中,却是对任何事情都不记得了,好象不自觉地昏昧沉迷于黑暗之中。随后一切心识的活动也都宣告停止了。这就象黎明前的黑暗,还是属于一种黑色空明的状态,直到平生所有的生活经验和各种观念都消融了,完全融入了黑夜——黑色近得之心。
第八次融化:
这是实际死亡的最后一个阶段,当黑色的近得之心逐渐融入于清净光明的时候,第二部分之无所注意的近得之心也被清除了,处于心识活动完全停止的状态中。这时,一种极其清净的空明境界也随之出现了,就好象是全无月光、日光、黑夜三种干扰的秋日晴空,万里无云,明净极致。这种境界犹如在禅定境界中直接体验空性的心境,也很相似进入“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大定之中。
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死时清净光明”而已!也可以称为“全空”,因为此时已经完全消除了八十种遍计心、明显、增长、近得,以及与此相关的任何心识活动。出现了这种一尘不染的清净光明,才是死亡全过程的结束,才是一期生命的终结!
需要说明的是,就在进入这种“死时清净光明”的境界时,其境界的相状非常类似于佛陀的清净法身,所以被称为是“基础的法身”,这也是因为此境界亦属转入法身所需要的清净之基础,上述表中所列的“法界体性智”就是指此而言。如果能于此时此刻此境之中,灵光一现,当下扫除一切妄念执情,冲破我、法二执,那就立即证悟法身了。
多数常人可以住在这个死时清净光明之中三天。但如果是疾病严重能量消耗过度的人,可能住不到一天。而平时具有一定修为的人,或者经过系统训练的修行人,就能够使这个死时的清净光明与法身完全融合,并能够住此更长时间。
由此可见,死亡的前四个阶段,也就是在地、水、火、风四大融化的时候,四大分离确实具有强烈的痛苦,第五个阶段也是一个心灵挣扎的过程,而到了最后的三个阶段就再也没有肉体上的疼痛了,并能出现生活时从未有过的清净光明,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始料所不及的。
同时,说明死亡具有两方面的消息:一方面,死亡是一件极为痛苦的事情,死亡之痛不应该受到自以为科技发达而且文明高尚的人类所漠视,大家对于死亡真相的探索,应该拿出一点儿勇气来面对,而不应萎萎缩缩、躲躲藏藏地含糊其词。另一方面,死亡过程的心灵境界,简直就是一个生命转换和升华的绝妙机会,而这个机会也只有明眼的人才能认识和把握,只有训练有素的人才坦然自如地予以升华,这又不得不感叹生命的庄严伟大和完美,真理的不可思议!
佛陀彻底觉悟了宇宙之实相、人生之真理,宇宙间的奇妙现象,生命中的丰富内涵, 唯有佛陀能够完全了解,佛法对于心灵世界的阐述也因此而更显全面。所以,佛法就是生命的实践智慧学,无论是生活,还是死亡,只要是生命,就有其光辉灿烂的地方,也就有佛法予以关怀的声音。
佛法的临终关怀是双向的:一是面对死亡,毫无保留、毫无隐秘地把疼痛、危难、剧变、苦毒全都说出来,指出死亡本身给临终者带来的肉体苦痛和观念冲击。同时,随顺世俗的价值观给予临终者人间真情的温暖、爱心的护理和灵魂的按摩,使之在生命的最脆弱时充满力量。一是面对死亡,也同样把死亡过程所蕴含的安祥、寂静、光明、欢喜全都说出来,指出了死亡也是一个升华生命层次的良机。同时,随顺不共世俗的佛法精神,而给予临终者觉悟的祈祷、慈悲的护念和智慧的开发,使之在生命历程的任何时候都有机会解脱一切痛苦,获得永恒的自由与幸福!此可谓:佛法不离世间法,世间法不离佛法。
因此,佛教的临终关怀,也就自然包括了人世间的基本关怀——真情和爱心的关怀,和出世间的殊胜关怀——智慧与慈悲的关怀。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