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太虚法师:《佛说善生经》讲录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4日
来源:   作者:太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太虚法师:《佛说善生经》讲录

 

  悬论

  一 就经题以略解名义

  甲 善

  乙 生

  丙 经

  丁 善生

  戊 善生经

  二 就善生以寄明法要

  甲 就法以明善生

  乙 就人以明善生

  三 明此经说义

  甲 就佛说此经以明

  乙 就今讲此经以明

  四 明此经译史

  释经

  甲一 证信缘起

  乙一 证信序

  乙二 缘起序

  丙一 述父嘱

  丙二 正行礼

  丙三 述佛见

  丙四  佛垂问

  丙五 答佛问

  甲二 应机正说

  乙一 因机赞善

  乙二  泛说诸法

  丙一 四业秽

  丙二 四罪福

  丁一 四事罪

  丁二 四事福

  丙三 六非道

  丁一 长行

  戊一 略释

  戊二 广释

  己一 释戏求过

  己二 释非时行过

  己三 释酒放逸过

  己四 释近恶友过

  己五 释喜妓乐过

  己六 释懒堕过

  丁二 重颂

  丙四 四非亲

  丁一 总标

  丁二 别释

  戊一 释知事非亲

  戊二 释面前爱言

  戊三 释言语非亲

  戊四 释恶趣伴

  丙五 四善亲

  丁一 总标

  丁二 别释

  戊一 释同苦乐

  戊二 释愍念

  戊三 释求利

  戊四 释饶益

  乙三 正说六方

  丙一 长行

  丁一 总标

  丁二 别释

  戊一 东方父子

  戊二 南方师弟

  戊三 西方夫妇

  戊四  北方主仆

  戊五 下方亲族

  戊六 上方施僧

  丁三 明四摄

  丙二 重颂

  甲三 如说奉行

  悬论

  先于题前悬论大义,如天台之有五重玄义,贤首之有十门悬谈,现在亦分四段来说。

  一、就经题以略解名义

  此经题可分为五:一善,二生,三经,四善生,五善生经。

  甲、善 此善字在中国平常语言文字之中,常常可以见到闻到,如最初读书时,三字经中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普通术语中如“为善最乐”“惟善为宝”;在语言中如谓某人是善人,某事是善事。此善字似乎已很明了,不用再解释,然仔细考查起来,善的定义如何,犹不甚清楚。

  先就分别相对而言:如真美善三字,明其事理之本来如是,如实而知,是为真;在见闻觉知中惑到很愉快的是为美;行为上的道德则为善。平常所谓修行者,行即造作行为,此行为由身语表现之,而身语皆不离乎心意,如心中是善,其所发出之言及所作之事乃为善,故此行亦可总名之曰心行。但有时身语不起现行,意中亦可起善恶行业,故总称为三业,而三业皆就心行上说。真的反面是妄,美的反面是丑,善的反面即是恶。此善恶近就人类而言,远就一切有情而言,详究善恶之界限,由善的反面之贪嗔痴等是名恶;但有时不能辨别其善恶的中容平常之心行则名无记;将恶与无记完全离开,方显出善的心行。然此仅就平常的心行而言,若澈底讲,只有善与恶,没有无记。以胜义善即以究竟真实完美谓之善,与前真美相对立之善不同;如真如、涅槃及佛果菩提,是究竟真实完美圆满的无漏善,非此即为不善,而无无记之可说。

  再就善法而言:自性是清净安乐和顺利益的,故于自、于他、于现在、于将来皆无违反损害,是名为善。但吾人所起之心,所行之事,不能拘定于何者是善是恶,有时动机虽善而行不得法,不能得到好的结果,不得谓之善。有时动机虽不善,而所行之因缘时会或能影响利益于人,亦不得谓之不善。要发心善而所行适当,于自他现未皆无违反损害,才是善。

  乙、生 此生字可作四层解释。一、生起义,此生与灭相对,万物从无而有谓之生,从有而无谓之灭;生乃因缘会合而有,灭即因缘分散而无。二、生存义,从有相续不坏而存在,即四相中之住相。三、生命义,寿暖识相续活动,是名有生命,此生与生命坏灭之死相对。四、一生一世义,如一生多生,或前生今生来生,一生即指一世,此指生死流转中一期业报而言。生人中则为人之一生,生天中则为天之一生,生地狱、饿鬼中则为地狱、饿鬼之一生,所谓六道生死轮回是也。

  丙、经 经字的本意,指布中之经线,直长者为经,横短者为纬;由此引申,古时以圣人之书,不易之言,可为千古所共遵、四海所共行者,称之为经,所谓经常大法也。在梵音之修多罗,或素怛缆,本亦是线,引申有贯穿摄持之义;将佛所觉悟世出世间事理因果之法,应众生之机而说者,记录成章,贯摄如线,故称修多罗。此有广狭二义:狭义则将佛典分为九部或十二部,修多罗乃九部或十二部中之一部。广义则凡集录佛所说之法皆名为经,此经乃与律、论、杂相对之称。佛为弟子制定之规范名律,经律二者皆出于佛;经为佛说,律为佛制。诸弟子依经律而发挥之理论谓之论。又有历代大德之文钞传记等,为经律论所不摄者,谓之杂集。故佛典分为经、律、论、杂四藏,亦如中国书籍分为经史子集之四库然。

  丁、善生 善生是人名。此经佛为善生长者子而说,故名善生。既立善生为名,必有其义,由善根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又使此人生不空过不虚度,由善生善,更能使来生之善法得以生起,故名善生。

  戊、善生经 合善生经三字,则此乃为善生说明善生义之经也。

  二、就善生以寄明法要

  甲、就法以明善生 宇宙万有法界诸法,皆佛之智慧所了照所证明,故一切法皆是佛法。此诸佛法,不外乎因果事理:因果即所谓因缘所生法,一切法皆因缘所生故;因缘即是因,所生即是果。而一切因果不出乎善与不善,就善不善以明一切法之因果,此因果为事,由事而显非因非果不生不灭之理为理;此事理即生不生义。

  先就善不善以明法界因果:法界分六凡四圣,其依正果报,各有其因,而由善不善分别。所谓善者有十善业,身不杀、盗、淫,口不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意不贪、嗔、痴,是名十善;反之则成十恶。以上品十恶行为因,即成地狱果报;以中品十恶行为因,即成饿鬼果报;以下品十恶行为因,即成畜生果报。反之,如不杀生而能救生,不偷盗而能布施,乃至不贪嗔痴而能慈济明解,是名十善。以下品十善业为因,成阿修罗等果报;以中品十善业为因,成人果报;以上品十善业为因,成天果报。由中品十善而生为人,故名善生。天中上品善业有散善,有定善;散善即欲界天,定善即色、无色界天。由此三界六凡等而上之,是名四圣,亦由善因果而成。前世间善是有漏的,此出世四圣之因果,是由无漏善而成的。阿罗汉闻四谛法,修三十七道品而证生空涅槃;若闻十二因缘法,观流转还灭相,证辟支佛;若发菩提心,修六度万行,证菩萨果;由菩萨行进而至于究竟圆满,即证佛果,此亦可说由下品无漏善证阿罗汉,中品无漏善证辟支佛,上品无漏善证菩萨果,由究竟圆满无上之无漏善,方证佛果。

  次就生不生义以明法界事理:此法界诸法因果皆由因缘所生之事,由事而显非因缘所生之理,如涅槃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因缘为能生,所生法为所生,若无能生所生,则生义不成立。若从已生上言生,既生何须更生;若从不生上言生,既不生如何言生。故各宗教哲学于此妄生分别,或谓从天生,或谓从上帝生,谓天地万物皆从彼生而有。但彼能生者是否一物,万物皆须由彼而生,彼又由何而生?苦谓彼不须他生,万物何须彼生?若彼更有所生,如此上推则成无穷,故生义不成。如一茶杯从水土生,但水土与杯即是一物,非离水土而别有杯,故不能说水土是因杯是果;因缘所生亦复如是。因果是就如幻如化之假相上安立的,是故生无自性,生即不生,如心经中之六不──‘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及中论之八不等,即明法尔真如理性,遍于法界善不善因果之事。就事显理即名法性,就理显事即名法相。又理即真谛,事即俗谛,即此总明二谛。

  乙、就人以明善生 此人广即有情,今且近就人类言。一、人既是由中品善业而生得之果报,则违反善行即不能生存,如世间犯十恶业之罪而致死者,既违人性,故不能生存于人类。二、既得人生,应不虚度此生,必须向上更求进步。使来生更胜于今生,如由人行善而生天等。三、生天亦有漏善因之果,不能出三界而免轮回之苦,故须更引无漏善得以生起。四、使无漏善究竟圆满而生得转依。转依有转所依,转所舍,转所得。转所得又有二:一、所显得的真如涅槃,二、所生得的菩提功德。至无漏善究竟圆满所生得佛果转依,方圆满善生之义。

  三、明此经说义

  甲、就佛说此经以明 一、佛证得诸法实相后,将所证者开示众生令同得悟入。二、佛自己了脱生死之苦,为酬度生本愿而说法以解脱一切众生生死之苦。但此二义是遍通于一切经的,今在此经中所特别见到的:一、佛之慈悲心平等普遍。应机之方便不失其时,故佛说法并不拘定其场所,若道路、若山林、若水边,只要有闻法之机者即为说法,此经即在水边说。又不拘定其人数,为无量人说如是,为一人说亦如是,所谓搏象用全力,博兔亦用全力,此经即为善生子一人说。因善生长者子受父遗嘱,每日早起在水边向六方礼敬,并诵祷词,佛观其孝思所宜,即因机施教,就礼六方为喻,说此人群善法。不同其余有学问者不肯轻以与人,如大学教授必须有入大学之程度的学生才肯教之,又如云“你不够资格与我谈话”,执自己之高贵,不能随机利人。二、大智度论有四悉檀义:一、世间悉檀,即随世间一般众生的习俗而为说法。二、各各为人悉檀,即随各个人之善根机宜习惯程度而为说法。三、对治悉檀,即对治众生之烦恼病而为说法,如众生有贪病即为说布施功德,有嗔病即为说慈悲功德等。四、第一义悉檀,若众生已闻如上诸法,已除如上诸病,即为开说诸法胜义。此经乃属各各为人悉檀,应善生之机为说人生善法,亦即世出世间之菩提根本。三、佛所说之法,教人修习实行的唯在世出世间之善法,其教人了知的法,则通于十法界因果事理。佛法约可分为五乘:一、人乘法,二、天乘法,三、声闻乘法,四、缘觉乘法,五、菩萨乘法。人乘法即修中品十善行以得人生,又依此善行以保持人格,及来生不失此人生。佛是应化在人间,故所教的众生以人为对象,以人为基本,初成道时即先为提谓长者等说五戒十善等人乘善法。此人乘乃人与人之间互相资助关系的人伦道德,在本经中即是说明此义。经中的六方,与儒家五伦相似,亦可称为六伦。此人伦道德之善法,亦可上通于天乘,进而可为声闻、缘觉等出世善法之基础,此为佛说此经之别义。

  乙、就今讲此经以明 如今年在庐山讲的孛经,前年在汉口讲的十善业道经,此皆向来无人讲说到的经。佛所说之经,每部都有它的特点,都有它的机宜,应将大藏中不常见闻之经,都提来讲说流通。今讲此经亦为适机,如提婆菩萨所造之百论,第一舍罪福品明恶止善行法,先令破除种种邪见,使恶行止息,俾净善法自然生起,此在前四悉檀中为第三对治悉檀。但就现在的世界人类或中国人民的机宜上看起来,尚不能用此法,须先用善生恶灭之法,使其培植善根,增长福德,得到人伦道德之基础,然后再来止恶。因为现在人类正是五浊增盛诸恶丛集之时,欲遽除其恶,势有不能。如人病重之时不能以剧剂立除其病,必须先培养元气,增长生机,然后再为治病。又如俗云“君子道长,小人道消;小人道长,君子道消”,现在正是小人道长之时,欲即除小人而进君子,事所难能,必先培养君子之道,使君子道长,小人之道乃可消矣。今中国之人民急欲培修善因善业以补人道元气,今讲善生经,正是为应此机。

  复次、现在在天灾人祸内忧外患种种灾乱困苦交迫之中,世界人类皆在生死存亡之间。要想救济,或求之能帮助于人类之力,如科学利用物质的力量来救济,凡能有利于吾人者必设法以致之。再如求之于超人的天神佛菩萨之力量,为精神上的救济,设坛诵经,祈祷神天之庇佑,诸佛菩萨之感应,然此皆假借果上所已成就之力量来谋救济,而非根本救济之法。前言人是由中品十善业因而生,应常行十善以保兹福果,若违反善行则人类之福减,故灾祸即随之而至。今欲救脱人类灾祸,仍须修行人类互相资助之十善业,使福报增长,转灾为祥,转祸为福,善生灾自灭矣。且以十善行为人类之本性,不假他力,人人可以做到,较之求佛天求科学尤为可靠。今讲此善生经,即为人世之根本救灾也。

  四、明此经译史

  佛生于印度,以印度语而说法。当时所记录之文字,今流传有两种:一梵文,二巴利文。由印度语文,经过一番翻译,才成为中国文的经,故经首对于译人的资格籍贯及翻译的年代,皆有记载。因为世间有许多假托的伪经,如由某乩坛写出的,或某处天上坠下一石上有经文,或某人自己创说的,都称为经,或冒称佛说,故须考查其历史,是否佛说,是何人于何时翻译来华的;若历史不明,则不能令人起信,不能起信即不能依教奉行,此经即为无用。今先稽诸译:一、后汉安息国三藏安世高所译,名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尸迦罗越即善生义。二、西晋沙门支法度译,名善生子经。三、姚秦三藏法师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译,名善生经,在长阿含十一卷中。二、考今译:今所讲本,乃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所译,亦名善生经,出中阿含三十三卷大品中。罽宾国在北印度,有处译为迦湿弥罗国。瞿昙此云日,或云甘蔗,乃释迦之古姓;僧伽此云众,提婆此云天;众天是名,彼以释迦之姓为姓,故如是称。

  释经

  甲一、证信缘起

  乙一、证信序

  “我闻如是:一时,佛游王舍城,在饶虾蟆林。”

  通常经中有六种或五种证信,此经只有四种:一、举亲闻证信,即我闻如是四字是,此是阿难结集之语,我闻乃阿难亲从佛闻,显非虚妄。阿难为佛侍者。凡佛所说之法,皆得亲闻;即阿难未为侍者以前所说之法,佛皆为阿难重说,故一切经首皆称我闻如是或如是我闻,谓如是经中所说,是我亲闻也。二、举说时证信,即一时二字是。如记某一事,必须有其年月日;但经中不指出确定的日时者,以佛法流通广遍,世界各国古今历法不同,故此一时即机教相应、说听俱讫之时。三、举说主证信,即佛字是。佛者,梵语佛陀,此云觉者,即对于宇宙万有事理因果,能究竟觉悟者称之为佛。此佛字本是十方诸佛之通称,但此阎浮提内之教法,皆释迦牟尼佛所说,故此经中佛字专指说主的释迦牟尼佛。四、举说处证信,即王舍城饶虾蟆林是。虾蟆林在王舍城附近水边,虾蟆甚多,故名之。王舍城是大地名,如武昌城;虾蟆林是小地名,如佛教正信会。王舍城之灵鹫山及竹林精舍,皆佛常说法之处。

  乙二、缘起序

  丙一、述父嘱

  “尔时善生居士子,父临终时,因六方故遗勑其子,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善生居士子闻父教已,白父言:‘唯!当如尊勑’。”

  此段叙善生子受父遗嘱。善生居士,有处译为善生长者,中国今以在家学佛者称居士,而印度之称居士长者,并不一定是学佛的人。长者乃一、年高,二、德长,三、学识才智过人之称。居士系农工商中素封端居之士所称,善生居士子因父得名,亦名善生,如舍利(鹙)弗(子)因母得名。善生长者临终时,以礼敬六方嘱其子。六方之义深远,世间凡能成一具体之物者,皆有六方:如一人有前后左右上下,即是六方,前后为南北,左右为东西,头足为上下;在数学上之三度空间,亦即六方,如南北为长短度,东西为广狭度,浅深厚薄为上下度;乃至微尘、原子、电子,小之不可测,大之不可量,皆有六方。故平常所谓不是东西者,即不成其为一物也。此六方即宇宙一切物之普遍相,善生长者使其子礼六方者,即对于宇宙万事万物起敬心也。善教善诃者,教善令作,诃恶令止。业报相续谓之命,一期报尽,色心分散,谓之命终。

  礼不离乎心,心中有诚敬,则口发赞词,身行跪拜,故礼通于三业。志诚恭敬是意业,称扬赞叹是语业,叉手合掌是身业。此中口出祷词,谓我尽恭敬供养者,一尽自己的身命财产以供养之,二尽一切众生而礼敬之。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者,即感应之道。凡有生气之物皆有感应,而有心识之情感应更速,尔以志诚恭敬对人,人亦以志诚恭敬与尔;尔以欺诳凶恶对人,人必亦以凶恶欺诳相报。在心行上虽然视无形而听无闻,而实最能互相感通,如关系密切之人,每能不言而喻,心心相印,声气相通,信义相孚,故众生得成为共业所感之社会国家。此可见人类本是互相关联的,应以善行相资相助,方尽为人之道。

  东方如是,南西方北方下方上方亦复如是,则世界即成为和乐安善之世界矣。居士子闻父教已,即答曰唯,唯者答应甚速,谓当遵其教勑也。

  丙二、正行礼

  “于是善生居士子父临终后,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善生长者命终后,其子依教奉行。于是、谓由此也。平旦即天初晓,日初出东方将明之际。沐浴而著新刍摩衣者,表其恭敬,刍摩衣此云麻衣。拘舍叶是印度树名,生者乃新鲜而非枯死之叶也。手执此叶用作供养;又表吉祥之义。

  丙三、述佛见

  “彼时世尊过夜半平旦,著衣持钵入王舍城而行乞食。世尊入王舍城乞食时,遥见善生居士子平旦沐浴、著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佛早起乞食时见到善生子礼敬,听到善生子祷告。世尊乃佛之尊称,梵语薄伽梵,即智慧圆满,福德广大,为世所尊之义。遥见者,远远看见,形容见时的情境。

  丙四、佛垂问

  “世尊见已,往至善生居士子所问曰:‘居士子!受何沙门梵志教,教汝恭敬供养礼事,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耶’?”

  此段叙佛见已,问彼受何人教而作如是礼如是祷也。受何沙门梵志教者,谓受何类何人所教。沙门乃出家之称,此云勤息,谓勤行众善──戒定慧,息灭诸恶──贪嗔痴;既出家当精勤行道,不得优游放逸也。梵志即婆罗门,梵指宇宙万有之清净本体,婆罗门教在印度古时亦称梵教,志者指奉行梵教为志之人也;犹中国士农工商之士,又如儒教之儒,能掌民族文化教育者。

  丙五、答佛问

  “善生居士子答曰:‘世尊!我不受余沙门梵志教也。世尊!我父临命终时,因六方故遗勑于我,善教善诃曰:“善生!我命终后汝当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世尊!我受父遗教恭敬供养礼事故,平旦沐浴著新刍摩衣,手执生拘舍叶,往至水边,叉手向六方礼:“东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如是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若有众生者,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我尽恭敬供养礼事彼已,彼亦当恭敬供养礼事我’。”

  此段叙善生子回答世尊,述父遗嘱,缘起分竟。

  长阿含经中谓佛当时住在灵鹫山,亦列有千二百五十人之听众,与此译本少有出入。且译缘起不过数行,乃其译者依中国文法变通而减少者。今此本缘起经文广复,系依照梵文形式译出。文中以东方为首者,能辨别方位由日出故;由东而南而西而北者,向右转故;左道为逆,故向右转。

  甲二、应机正说

  乙一、因机赞善

  “世尊闻已,告曰:‘居士子!我说有六方,不说无也。居士子!若有人善别六方,离四方恶不善业垢,彼于现法可敬可重,身坏命终必至善处,上生天中。”

  佛先问而后说法者,恐彼受有邪教,故同是礼六方而意义不同。若是外道沙门梵志所教,或有邪知见,即当先破其邪执,后为说法。今善生长者乃正信居士,名闻久著,故佛先许曰:我说有六方,不说无也;后依佛法为说六方之义。离四方恶业垢者,四方即四处、四种之义,并不指定何方;垢即身心上不善之业。现法即现生,善处指人天二道,若能身心清净,则现在为人所敬重,来世得生于善道也。

  乙二、泛说诸法

  丙一 四业秽

  “‘居士子!众生有四种业四种秽,云何为四?居士子!杀生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不与取,邪淫、妄言者,是众生业种秽种’。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杀生,不与取,邪淫犯他妻,所言不真实,慧者不称誉’。”

  四种业四种秽者,换言之即四种秽业种子。业即事业,行动造作皆名业,有善有恶。通常以业为一不好的名词,如自谦云我的业重,又如诃人云造业的东西;假若善业重,造善业,又何尝不好?众生二子,就凡夫说又名异生,即常在异类流转生死之有情;广义则佛亦得称究竟众生。业种即种子习气,此种子习气移人甚深,故恶的种子习气万不可有。如小儿从来未见杀鸡,初见时必起恐慌惊怖之状,如见以为常,习以成姓,心中有此习气种子,即毫不介意,而慈悲之心亦因此薄弱。君子尚且远庖厨,况自己行杀伤害众生!造此罪业,定随恶趣,故佛首先教人戒杀。不与取者,不得物主允许而取,或以强力取,或以巧计取,皆属偷盗。此亦不可令成为习气种子,如常为盗而有习气,见人财物即起偷心,业果相随苦报继之,佛愍念众生故,次教人戒除不与取。邪淫者,谓于非夫妇或夫妇而非时、非道、非处而行淫。圆觉经云:‘欲界众生皆依淫欲而正性命’,故夫妇配偶非佛所禁,但须发乎情止乎礼。若侵犯他人妻女,即成罪业,应感苦报,故佛令戒除邪淫。至于出家修清净梵行为成就出世胜因,故须全断。妄言即虚妄不实之言,人生于世不能独立生存,须假社会人群互相资助,若语言虚诳,不能使人生信,既不为人所信,即不能受人之资助,则危及自己生活矣。此四者皆智者所不肯为,所不称誉之事,为古今中外人类道德之基本。若国民无此基本,则社会即成紊乱,人生即成困苦。

  丙二、四罪福

  丁一、四事罪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罪,云何为四?行欲、行恚、行怖、行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欲、恚、怖、及痴,行恶非法行,彼必灭名称,如月向尽没’。”

  四事即欲、恚、怖、痴四件事。欲是贪欲,由五根发五识,贪著色、声、香、味、触之五尘,又贪世间财色名食睡之五欲。但“欲”非完全不善,亦有清净高尚之愿欲;此指贪著物欲而言,故称罪事。恚是嗔恨忿恚,能直接损害于人,在一切烦恼中最重者,即此嗔恚心,所谓‘一念嗔心起,八万障门开’。通常以心中苦闷事不如意为有烦恼,而不知常不离怀的贪痴等皆为烦恼,但嗔恚则相粗而易知,故恚心所在三界中惟欲界有也。怖即恐怖,因受外界所迫内心生起怖畏,此由于心中有我贪我见,执著我故恐人损我而起怖畏。此中行怖者,乃是无悲悯心恼害众生令他生怖。但行怖亦非完全不善,如遇刚强众生用威行化而降伏之,此虽令他生怖,亦能因怖灭恶生善,但如水中鱼,空中鸟,人虽无害心,彼亦见而生怖,此乃鱼鸟自己的业感烦恼,非人之罪事。痴即无智慧而不明了宇宙之因果事理,但痴的本身非即罪恶,由痴而生贪等烦恼损害有情,即成罪事。故云“一切烦恼无明为本”,无明即痴之体,由痴而直接生出的即是邪见,邪见有五种:一身见,二边见,三邪见,四戒取见,五见取。由邪见发出邪慧而起邪行,损恼有情,故成罪事。此四罪事名为恶行,又名非法行,即非顺法相法性之行。如此,则声名败坏,人不称誉,如十六至三十之月渐渐消没殆尽。瑜伽菩萨戒中四根本戒,即戒此四事。

  丁二、四事福

  “‘居士子!人因四事故便得多福。云何为四?不行欲,不行恚,不行淫,不行怖,不行痴’。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断欲,无恚、怖,无痴:行法行,彼名称普闻,如月渐盛满’。”

  罪福本是对待之称,反上非法行之罪事,即成法行之福事。法行者,即顺乎缘生法相性空法性之正行。现生成世间善人君子;来世感人天福报;等而上之证出世三乘之果;乃至精进不已,福慧两足而证佛果,故喻如月渐盛满。凡是善人人必称扬,能离四罪而行四福,自然名称普闻,若更能修证契悟,即名传千古矣。世之好名者,何不于是求之!

  丙三、六非道

  丁一、长行

  戊一、略标

  “‘居士子!求财物者当知有六非道,云何为六?一曰、种种戏求财物者非道,二曰、非时行求财物者为非道,三曰、饮酒放逸求财物为非道,四曰、亲近恶知识求财物者为非道,五曰、常喜妓乐求财物者为非道,六曰、懒堕求财物者为非道。”

  前四业秽从伦理道德上讲,四罪福从心理道德上讲,此六非道从人间经济道德上讲,盖吾人生活所需,不能不求财物,但君子爱财须取之有道。一、种种戏求财物者,如赌博、竞胜、比武、猜彩等,如此求财是为非道。二、非时行者,如玩弄娼妓,不作正业,唐丧光阴。三、饮酒放逸亦非求财之道。四、亲近恶知识者,知识即相识之人,恶知识即恶友,亲近恶友不但不能得财,反而有倾家破产丧身失命之祸。五、常喜妓乐者,即性好歌舞娼妓,徒恣浪费。六、懒堕者,性好游荡,不喜作业。前五不俭,第六不勤,如此求财,皆为非道,如缘木求鱼,其害尤有过之。

  戊二、广释

  己一、释戏求过

  “‘居士子!若人种种戏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负则生怨,二者、失则生耻,三者、负则眠不安,四者、令怨家怀喜,五者、使宗亲怀忧,六者,在众所说人不信用。居士子!人博戏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种种戏求财物。以博戏而求财物,不但求财不得事业不成,而本有财物且亦因此消耗。又不但丧财而精神亦因之受损失,且有六种灾患。赌博场中最易生怨起争,若与人竞争胜利,负则必生羞耻,梦寐不安,神魂颠倒;怨家遂其欲而生喜;宗亲因爱护而怀忧;赌博之徒,智者所诃,众人亦不信用。

  己二、释非时行过

  “‘居士子!人非时行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不自护,二者、不护财物,三者、不护妻子,四者、为人所疑,五者、多生苦患,六者、为人所谤。居士子!人非时行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非时行求财物。非时行者,如倒昼作夜,不顾身家眷属,不行正业,即世间放荡浪子。此等人亦有六种灾患,如文可知。

  己三、释饮酒放逸过

  “‘居士子!若人饮酒放逸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现财物失,二者、多有疾患,三者、增诸斗诤,四者、隐藏发露,五者、不称不护,六者、灭慧生痴。居士子!人饮酒放逸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饮酒放逸求财物。酒能乱性,饮酒者必多放逸,因此亦有六种过患。一、酒醉时往往身家不顾,财物丧失;二、酒含毒汁能伤肺致疾,或因醉露宿因醉跌倒致生疾病;三、酒能兴奋易起斗诤;四、醉时多发狂言,虽有隐密之事不知自护,以致计划失败;五、世之醉汉智者所避,无人称誉无人爱护;六、酒性昏迷,能令智慧减灭转生愚痴。

  己四、释近恶友过

  “‘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亲近贼,二者、亲近欺诳,三者亲近狂醉,四者、亲近放恣,五者、逐会嬉戏,六者、以此为亲友以此为伴侣。居士子!若人亲近恶知识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亲近恶知识求财物。知识即相认识之义,善友为善知识,恶友为恶知识。或有以知识二字为一名词者,这是错误的。喜近恶友有六种灾,即所与为伴侣者,皆是狂醉放逸、恣肆、好勇斗狠之辈,日与嬉戏游荡,不经营正业,以致家产荡尽,身败名裂。

  己五、释喜妓乐过

  “‘居士子!若人喜妓乐者当有六种患,云何为六?一者、喜闻歌,二者、喜见舞,三者、喜往作乐,四者、喜见弄铃,五者、喜拍两手,六者,喜大聚会。居士子!若人喜妓乐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功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本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喜妓乐求财物。亦有六种过患,即喜闻歌,喜观舞,或自歌舞,喜闹热聚会,拍手叫呵;此种浪漫行为,人所轻视,事业荒废,财物消耗。

  己六、释懒堕过

  “‘居士子!若有懒堕者,当知有六灾患,云何为六?一者、大早不作业,二者、大晚不作业,三者、大寒不作业,四者、大热不作业,五者、大饱不作业,六者、大饥不作业。居士子!若人懒堕者不经营作事,作事不营则事业不成,未得财物则不能得,未有财物便转消耗’。”

  此段释上懒堕求财物。懒堕之人亦有六种过患,如文可知。凡寒热饥饱有可藉口之时皆不肯作事,如此事业不成,求财不得,家财转消,故名非道。

  以上六种皆是消耗不能生产,现时劳神丧财身败名裂,来生堕落苦趣失却人生,故云非道,非人伦善道也。人生于世必须有正当事业,殷勤经营,使衣食丰足生活安定;然后才能生起种种善事,所谓衣食足然后礼乐兴。倘使懒堕放荡,无恒业无恒心,必致饥寒交迫挺而走险,则恶事生而苦报随之矣。即出家修道者,亦须四缘具足生活安定,所谓身安则道隆。

  世人往往谓学佛者是消极的,是分利份子,佛法何尝如是?人未依佛法行耳!此中正是明在家学佛者于生活所需的正当事业,应各尽其责,对于社会互相资助。今之世人果能依佛所教,戒除六种非道,各安其业,实行人伦互助之道,则社会必成一和乐安善之社会矣,岂不美哉!即出家者亦有正当的修学和弘化,不是坐食分利的,可分为三种:一、初出家者,如社会上的学生,正修学时期,应受供养,学成后能利人故。二、学有成就时,广行教化,昌明佛法,普利人天,常以种种善因善行教化众生,有功于社会人类故应受供养。三、年老身衰之大德,既有修学之苦行,又有教化众生之功德,一言一行皆可为后学之模范,年高腊长所谓长老上座,故应受供养。本来出家乃脱离家属,抛弃家产,水边林下可以安宿,山果野粟可以充饥;佛制乞食受供者,乃为游行教化与世人接近,令众生种福田故。在中国改为丛林制度,或将信施建为寺院庵堂,置产安居,此亦未尝不可,但须精勤修学,弘扬教法,使有利于社会人世,故亦不是分利份子。

  现今世人皆谓受生活压迫,想出种种方法求其解决而益不能解决。仔细观之,太半求之非道。若能依佛法行,求财于人伦道德善法为根本之正道,则人生生活安定,经济问题自易解决矣。

  丁二、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种种戏逐色,嗜酒喜作乐,亲近恶知识,懒堕不作业,放恣不自护,此处败坏人!行来不防护,邪淫犯他妻,心中常结怨,求愿无有利!饮酒念女色,此处败坏人!重作不善行,狠戾不受教,骂沙门梵志,颠倒有邪见,凶暴行黑业,此处败坏人!自乏无财物,饮酒失衣被,负债如涌泉,彼必坏门族!数往至酒炉,亲近恶朋友,应得财不得!是伴党为乐,多有恶朋友,常随不善伴,今世及后世,二俱得败坏!人习恶转减,习善转兴盛,习胜者转增,是故当习胜。习升则得升,常逮智慧升,转获清净戒,及与微妙止。昼则喜睡卧,夜则好游行,放逸常饮酒,居家安得成?大寒及大热,谓有懒堕人,至竟不成业,终不获财利!若寒及大热,不计犹如草;若人作是业,彼终不失乐’。”

  此总颂六种非道求财。重颂即将长行之义重为颂说,佛说重颂三义:一、便于记忆,二、使钝根者重闻得以领悟,三、令后到者得闻。

  丙四、四似亲

  丁一、总标

  “‘居士子!有四不亲而似亲,云何为四?一者、知事非亲似如亲,二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三者、言语非亲似如亲,四者、恶趣伴非亲似如亲。”

  似亲者,貌似而实非,外虽颜貌和悦似为可亲,内则包藏祸心不可测度,往往令人不能辨别,致受其害。此世尊教善生子立身处世、接物待人之道,当认识此种虚伪之人,知所防护。一、知事者,长阿含经中译为畏服,谓善伺他人之意,小心谨慎殷勤服事,而其作用在窥其私、夺其财,若不能辨别,以为可亲信任不疑,即受其害。二、面前爱言,长阿含经中译为美言,即巧言面谀之义,面前赞善背后说非之辈。三、言语非亲者,即口中一味顺人,心中别怀作用。四、恶趣伴者,引人游荡作恶之伴,此种人每能先出钱财引诱于人,如请人到茶馆、酒店、吃烟、看戏、赌博等,使其游荡成性,彼即从中沾其便宜,或设计相害。此四等人皆貌似亲而实非亲,宜明辨而远离之。

  丁二、别释

  戊一、释知事非亲

  “‘居士子!因四事故知事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以知事夺财,二者、以少取多,三者、或以恐怖,四者、或为利狎习’。于是世尊说此颂曰:‘人以知为事,言语至柔软,怖、为利狎习,知非亲似亲,常常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一、知事夺财者,窥知其心中所欲,先以便宜与人,使堕其彀中,后夺其财,长阿含经中译为先与后夺。二、以少取多者,以微少财物与人,便起大希望,欲其厚报。

  三、或以恐怖者,彼以小心谨慎现出恐怖畏服之状,以博取其欢心,俟其不备,彼即行害或窃其财。四、狎习者,狎即亲近之义,为得利益而亲近之,非真亲近也。如此等人,是为非亲,须详辨识而远离之;视为险道,如道路之有盗贼虎狼然,万不可涉足于是,致招损害。

  戊二、释面前爱言

  “‘居士子!因四故面前爱言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制妙事,二者、教作恶,三者、面前称誉,四者、背说其恶’。于是世尊说颂曰:‘若制妙善法,教作恶不善,对面前称誉,背后说其恶。若知妙及恶,亦复觉二说,是亲不可亲,知彼人如是,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一、制妙事者,妙事即善事,如利人之事,能得名闻功德,将来能得善报,彼怀嫉妒而破坏之。二、教作恶者,以种种巧言教令作恶事。三、当面赞扬逢迎。四、背毁说其恶。如此等人是为非亲。吾人预先知其事之善恶,然后才能觉察其说之是非,与人之可亲不可亲,若知其可亲,常当远离,视为畏途,免受其害。

  戊三、释言语非亲

  “‘居士子!因四事故言语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认过去事,二者、必辩当来事,三者、虚不真说,四者、现事必灭我当作不作认说’。于是世尊说此偈颂曰:‘认过,及将来,虚论,现灭事当作不作说:知非亲如亲;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言语惑人,黠者为之,愚者难免受其害,有似恭敬诚恳而实为诳者。一、认过去事者,谓对于过去之事,加以种种解释。二、必辨当来者,即对于将来之事说得如何美妙。三、虚不真说者,现在虽见其有错误过失而不肯实说,专以虚假之言令其欢喜,如占相卜卦之流,多善为此等言语。四、现事必灭者,如见其事业必败,彼即假事以制伏之,俟其有缺陷处彼即乘机相害落井下石,或先养作其恶,复设法令其暴露而陷害之,如此等人阴险可畏,常当远离。

  戊四、释恶趣伴

  “‘居士子!因四事故恶趣伴恶非亲似如亲,云何为四?一者、教种种戏,二者、教非时行,三者、教令饮酒,四者、教亲近恶知识’。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教若干种戏,饮酒,犯他妻,习下不习胜,彼灭如月尽。常当远离彼,如道有恐怖’。”

  一、教种种戏者,即教其赌博游荡。二、教非时行者,即教其邪淫放逸。三、教饮酒者,令醉而作恶事。四、教亲近恶知识者,教其呼朋引类日行非法,如此作业必堕恶趣,故云恶趣伴。如此等事,常人虽知其不善而引之为乐,不能远离,故世尊详告善生居士子,喻如月将灭尽,令生恐怖而远离之。

  丙五、四善亲

  丁一、总标

  “‘居士子!善亲当知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二者、愍念当知是善亲,三者、求利当知是善亲,四者、饶益当知是善亲。”

  佛告善生居士子:有四种人是真善可亲者。一、同苦乐,长阿含经中译为同事,即同作事时能苦乐相同患难相共者。二、愍念者,即见人有危难困苦时,能悲愍救济者。三、求利者,即四摄中之利行,非求私利,凡与人作事必求其以利与人。四、饶益者,能令人止恶行善;助其善业成就福德增长,多所饶益。此四种人是为亲,故名善亲。

  丁二、别释

  戊一、释同苦乐

  “‘居士子!因四事故同苦乐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为彼舍己,二者、为彼舍财,三者、为彼舍妻子,四者、所说堪忍’。于是世尊说此颂曰:‘舍欲,财,妻子,所说能堪忍:知亲同苦乐,慧者当狎习’。”

  能与人同甘苦共患难者,是为善而可亲,此有四事。能舍己以利人,不顾身家眷属,小之财物,大之身命妻子皆可为救人而舍,舍己即舍身命,如古时有刎颈之交。所说堪忍者,若朋友因一时烦恼冲动,纵发非理粗恶之言。能自忍受,知其心中本无异怀故。又如有损人情面之事能隐以相告,私下相责,使人能忍受悔改。如古时忠臣谏君之奏章,上后将原稿毁去,不使人知,令君默忍,非故博忠臣之名者。若虽属耿耿忠言,当众呵谏,令君难堪则非善。此堪忍通于自他,能堪忍者,是名善亲。

  戊二、释愍念

  “‘居士子!因四事故愍念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教妙法,二者、制恶法,三者、面前称说,四者、却怨家’。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教妙,善制恶,面称,却怨家:知善亲愍念,慧者当狎习’。”

  教妙法者;即教善令行。制恶法者,即制恶令止。面前称说者,见面即赞其善,令增长善行。却怨家者,如有他人毁说其恶便能代为解释而抑制之。如此之人是为可亲,有智慧者当亲近之。

  戊三、释求利

  “‘居士子!因四事故求利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密事发露,二者、密不覆藏,三者、得利为善,四者、不得利不忧’。于是世尊说此颂曰:‘密事露,不藏,利喜,无不忧:知善亲求利,慧者当狎习’。”

  一、密事发露者,如朋友被他人以计相害,彼能预先告之,做其小心谨慎有所防备,不致受害。又如有获利之机会,彼亦能秘密相告令其获利。二、密不覆藏者,谓自己有密事,能披胆相告不隐藏。三者、见友人得利而生随喜心。四者、如自己不得利,不生忧戚,心怀坦白,安分守己。如此等人是为善而可亲。

  戊四、释饶益

  “‘居士子!因四事故饶益当知是善亲,云何为四?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便给与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常以愍念’。于是世尊说此颂曰:‘知财尽,与物,放逸教,愍念:知善亲饶益,慧者当狎习’。”

  爱护于人,须顾到生活与教育共方面,若徒以酒肉相亲,非属好友。常以愍念心,见其穷困能与财救济,见其放逸能以正言诃责,以善意教诲,如是之人是为善而可亲。

  以上四四十六事,皆是善亲,但此不过举其大概而已,凡言行合乎人伦道德之标准,有利于人者皆是善,有智慧者当亲近之。

  乙三、正说六方

  丙一、长行

  丁一、总标

  “‘居士子!圣法律中有六方,东方、南方、西方、北方、下方、上方。”

  前泛说诸法,以下正说六方。圣法律即佛所说之经律。礼六方者,非礼方位,乃礼敬六方众生及诸法性相,人与人之关系,本是合乎伦理道德,互相资助互相感应的,故礼六方即得六方有情之感应而报酬以礼。但人与人之关系,并不是儱 笼统侗的,故世间五伦各有所应尽之义务。此中六方即是六伦,或是父母师长,或是妻子朋友,或是子女童仆,等级不同,故相待相报亦有差异。

  丁二、别释

  戊一、东方父子

  “‘居士子!如东方者,如是子观父母。子当以五事奉敬供养父母,云何为五?一者、增益财物,二者、备办众事,三者、所欲则奉,四者、自恣不远,五者、所有私物尽以奉上。子以此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亦以五事善念其子,云何为五?一者、爱念儿子,二者、供给无乏,三者、命子不负债,四者、婚娶称可,五者、父母可意所有财物尽付其子。父母以此五事善念其子。居士子!如是东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东方者,谓子父母也。居士子!若人慈孝父母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人伦关系,父母最重,天地六方东方为首,故此处以东方喻父母。子女对于父母应以五事奉敬供养:一、增益财物者,须勤劳精进,使家产日增,不令父母因子女受累。二、备办众事者,凡家中所应作之事,即上前为父母分劳。三、所欲则奉,四、自恣不违者,能奉养父母意志,若父母身有所需,心有所欲,当尽其能力财力以供奉之,不得违背。五、能将自己私物奉上父母,无有吝惜,如此可谓孝顺子矣。

  父母亦当以五事善念其子,所谓父子有恩。一、爱念儿子者,父母当常存慈爱之念,从小至长无时不爱,所谓为人父止于慈。二、供给无乏者,如衣食学费等,皆能为子女储蓄,无使缺乏。三、命子不负债者,虽有正当供给,当监管其浪费,无使负债受累。四、婚娶称可者,子女长而婚嫁,须为谋相当之偶配,使其称心可意。五、财物尽以付子者,因子女孝顺可承家业,即将家财尽付其子,或临终时遗嘱付之,或年老时即先撒手尽付其子。

  二俱分别者,能了解父母与子、子与父母之关系,子应如何奉敬父母,父母应如何慈念儿子,能如上所述,各尽五事,可谓父父子子矣。既能父慈子孝,福报必有增益无有衰耗。

  戊二、南方师弟

  “‘居士子!如南方者,如是弟子观师,弟子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于师,云何为五?一者、善恭顺,二者、善承事,三者、速起,四者、所作业善,五者、能奉敬师。弟子以此五事恭敬供养于师,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云何为五?一者、教技术,二者、速教,三者、尽教所知,四者、安处善方,五者、付嘱善知识。师以此五事善念弟子。居士子!如是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南方者,谓弟子师也。居士子!若人慈顺于师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中国古时所敬奉者,有天地君亲师;但五伦之中乃无师弟伦。五伦乃对家国之关系而言,古时政教不分。将师弟即摄于兄弟之中矣。此中讲师弟而无兄弟,兄弟亦即可摄于此中矣。弟子对师当以五事恭敬供养:一、恭顺者,所谓兄友弟恭,弟子当恭敬顺从于师,能起恭顺方能受教。二、善承事者,或以财力,或以劳力供事于师,所谓有事弟子服其劳。三、速起者。见师速起,殷勤尊重之表现也。四、所作业善者,能依师所教而实行之。五、奉敬师者,若师有教命,敬奉无违。

  师亦以五事善念弟子:一、教技术,能将自己所能之技术教授弟子。二、速教者,能观其机宜而速教之,不使久居人下。三、尽教所知者,能将自已所知尽授弟子,不留艺不隐藏。四、安处善方者,能令弟子了解善行入于正轨,以所能而获所报,不非理求财。五、付嘱善知识者,能指示弟子参访余师,如华严经中善才童子先礼文殊,文殊令参德云比丘,展转亲近各方善知识乃至五十三参。

  戊三、西方夫妇

  “‘居士子!如西方者,如是夫观妻子,夫当以五事爱敬供给妻子,云何为五?一者、怜念妻子,二者、不轻慢,三者、为作璎珞严具,四者、于家中得自在,五者、念妻亲亲。夫以此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当以十三事善敬其夫,云何十三?一者、重爱敬夫,二者、重供养夫,三者、善念其夫,四者、摄持作业,五者、善摄眷属,六者、前以瞻侍,七者、后以爱行,八者、言以诚实,九者、不禁制门,十者、见来赞善,十一者、敷设床待,十二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十三者、供养沙门梵志。妻子以此十三事善敬顺夫。居士子!如是西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西方者,谓夫妻子也。居士子!若人慈愍妻子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此在人乘佛法上明夫妇之关系,为夫者对于妻子,当以五事爱敬而供给之:一、怜念者,当怜愍爱念,不得虐待。二、不轻者,当相待以礼,相对如宾,不得轻戏。三、为作璎珞严具者,对于身相庄严之具当供给之。四、于家中得自在者,谓在家中能作主宰,支配家务得以自由。五、“念妻亲亲”者,常亲爱信任,不现疏远之情。

  妻子当以十三事敬顺供养于夫,十三事文义可知。总其义,即须专爱无异念,常侍奉饮食起居之事,以诚敬相从,夫倡妇随,治家作业,更能善念夫之眷属,又能供养沙门梵志为全家祈福,如此可谓贤妻矣,福德必有增益而无衰损。

  戊四、北方主仆

  “‘居士子!如北方者,如是大家观奴婢使人,大家当以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云何为五?一者、随其力而作业,二者、随时食之,三者、随时饮之,四者、及日休息,五者、病给汤药。大家以此五事愍念给恤奴婢使人,奴婢使人当以九事善奉大家,云何为九?一者、随时作业,二者、专心作业,三者,一切作业,四者、前以瞻侍,五者、后以爱行,六者、言以诚实,七者、急时不远离,八者、行他方时则便赞叹,九者、称大家庶几。奴婢以此九事善奉大家。居士子!如是北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北方者,谓大家奴婢使人也。居士子!若有人慈愍奴婢使人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长阿含经中以北方讲宗族,下方才讲主仆。主仆即首从之义,推广言之君臣亦是主仆。大家(音姑)指主人,如云东家。主人当以五事愍念仆人,当量力使用,不可强迫虐待,饮食医药皆当随时供给之。奴婢当以九事奉事主人,即勤谨作事,忠实于主人,爱敬主人,出外则赞扬于主人,虽过急难而不远离。五事、九事,文义可知。

  戊五、下方亲族

  “‘居士子!如下方者,如是亲友观亲友臣,亲友当以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云何为五?一者、爱敬,二者、不轻慢,三者、不欺诳,四者、施与珍宝,五者、极念亲友臣。亲友以此五事爱敬供给亲友臣,亲友臣亦以五事善念亲友,云何为五?一者、知财物尽,二者、知财物尽已供给财物,三者、见放逸教诃,四者、爱念,五者、急时可归依。亲友臣以此五事善念亲友。居士子!如是下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下方者,谓亲友亲友臣也。居士子!若人慈愍亲友臣者,必有增益则无衰灭。”

  此中亲友与亲友臣,乃地位高下之谓,当互资助,尊长慈幼,各尽其亲爱之谊,此即推父子之恩及于九族,所谓亲亲之道也,如此必有增益而无衰损。

  戊六、上方施僧

  “‘居士子!如上方者,如是施主观沙门梵志,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云何为五?一者、不禁制门,二者、见来赞善,三者、敷设床待,四者、施设净美丰饶饮食,五者、拥护如法。施主以此五事尊敬供养沙门梵志,沙门梵志亦以五事善念施主,云何为五?一者、教信行信念信,二者、教禁戒,三者、教博闻,四者、教布施,五者、教慧行慧立慧:沙门梵志以此五事善念施主。居士子!如是上方二俱分别。居士子!圣法律中上方者,谓施主沙门梵志也。居士子!若人尊奉沙门梵志者,必有增益则无衰耗。”

  施主即在家檀越,受施者为沙门梵志,农工商皆能直接生利,而士则读书以掌政教,应受社会供养;广言士之义,则导师沙门皆属于士。沙门梵志乃印度读书掌教化之士,能以世出世间善法教导于人,自己亦有高尚之道德修养,故沙门又称为上人,能为人之标榜,导人行善,有利于社会人群,故应受供养。施主当以五事尊敬供养之:一、不禁制门者,印度沙门梵志,不立烟爨乞食为生,来行乞时不禁其入门也。二、赞善者,不但不禁,且以善言而赞扬之,使其心生欢喜增益道行,此属语业供养。三、敷设床待者,即对身形上之供养。四、奉施饮食须净美丰饶,不应以粗恶之饮食施沙门梵志。五、拥护如法者,能认识佛法,能分别善恶邪正,是真有德者,当如法供养而拥护之。若不能分别善恶邪正而拥护供养,不但无益,而反障蔽正法,此在家学佛者所当注意的。若欲布施,先看对方是否应受供,我所供是否如法,不应以情感作用,或以布施而要令誉。

  施主以财施供养,沙门梵志即以法施报答,如讲经弘法时,有偈云:‘利益报檀那厚德’。法施亦有五事:一、教信者,教其正信三宝;行信者,依法僧而修信行;念信者,使其对三宝明记不忘,善念增长。二、教禁戒者,教授持佛之禁戒,或五戒或八戒,或菩萨大戒。三、教博闻者,使依佛教法博闻经典,明了正法。四、教布施者,即教其行善获福。布施有三种:一、报酬有恩,对于父母等有恩于己之人,以身命财力而供养之,此是孝心。二、奉事有德,如建立寺院,供奉佛像,供养修行大德,此是敬心。三、救济有苦,见一切灾乱困苦中众生,设法救济之,此是悲心。五、教慧者,为讲种种教义令生智慧,但空解其理,知而不行仍是无用,须有行慧,要依理持戒而实行。立慧者,由戒生定因定而发之慧,方是真慧不可移转。如孔教所谓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由静虑而得的方是立慧,从持戒修行而得者为之行慧。又此教行立三慧,即闻、思、修三慧。以上正释六方竟。表面观之。彼以五事待我,我以五事报彼。似乎计较报酬,非究竟善行,其实此乃因果不谬,报酬不爽,法尔如是之感应现象也。

  丁三、明四摄

  “‘居士子!有四摄事,云何为四?一者、惠施,二者、爱言,三者、行利,四者、等利’。”

  凡发菩萨心而利他者,当奉行此四法,此四法能将一切众生收摄在佛法中,故云四摄法。一、惠施,他处译为布施,欲摄受众生,或以财施、或以法施、或以无畏施而饶益之,彼必愿亲近而受教。二、爱言,或译爱语,欲教化众生,不能以刚强之言与之抵触,须以柔和之言语,至诚之态度,令其心悦诚服。三、行利,他处译为利行,凡作事能以利益与人,人自易来相亲,于此行化,则庶几矣。四、等利,他处译云同事,能与人同甘苦,共患难,人亦必易来相亲。普通人或以职业不同,或以地位不同,即有隔碍不易相亲。或反为敌抗。有此四事,则可摄受一切众生而教化之,是名行菩萨道。

  丙二、重颂

  “于是世尊说此颂曰:‘惠施,及爱言,常为他行利,众生等同利:名称普远至。此则摄持世,犹如御车人。”

  颂文与长行前后次第不同,又或颂文中有而长行中无者,长行中有颂文中无者。此六句重颂四摄法,能行四摄即是大乘菩萨,能摄受世间一切有情。御车人者,即调御师(佛之尊号)之义,能调伏有情故。

  “‘若为摄持者,母不因其子得供养恭敬;父因子亦然。若有此法摄,故得大福佑。”

  即家庭父子之间,亦不能离此四法,须互相供给,言语和顺,作事当互相体量其心,能同甘苦,于是父母因子得恭敬供养,子因父母得慈爱教养,家庭和乐,福寿增益,此颂东方。

  “‘照远于日光,速利翻捷疾,不粗说聪明,如是得名称。定护无贡高,速利翻捷疾,成就信尸赖,如是得名称。常起不懒堕,喜施人饮食,将去调御正,如是得名称。”

  此三颂,参阅长阿含经中之译文,乃泛颂南西北上方之义。

  “‘亲友臣同恤,受乐有齐限,谓摄在亲中,殊妙如师子。”

  此四句重颂观下方。

  “‘初当学技术,于后求财物。后求财物已,分别作六分:一分作饮食;一分作田业;一分举藏置,急时赴所须,拚作商人给;一分出利息;第五为取妇;第六作屋宅。家若具六事,不增快得乐、彼必饶钱财,如海中水流。彼如是求财,犹如蜂采华;长夜求钱财,自当受快乐。”

  凡人必有一种技术,技术须先学习,否则不学无术,无以谋生,不能为社会生产,故云初当学技术。但既能生产,尤须善于支配,明了消费之法。此颂中将所有财产分为六分:一分作日常生活所需;一分作田业者,即购置不动产,所谓有恒产然后有恒心;一分储蓄以备急需;一分作农工商之活动资本以生利息;一分取妇以成立家道;第六分作屋宅者,长阿含经中谓起塔庙作功德慈善事业,兴隆三宝。前五立业成家,令现世优裕;第六增长福德善根,使来世富贵,此亦善生之义也。

  “‘出财莫令远,亦勿令普漫,不可以财与凶暴及豪强。”

  此四句在长阿含经中,即明上之三种布施,谓出财布施须有标准,不得滥施,若与凶暴豪强之人,恐反助其为恶也。

  “‘东方为父母,南方为师尊,西方为妻子,北方奴婢使,下方亲友臣,上沙门梵志:愿礼此诸方,二俱得大称。礼此诸方已,施主得生天’。”

  此总颂六方回向生天。

  甲三、如说奉行

  “佛说如是,善生居士子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欢喜、即欢喜接受之义,以三皈成立信心,以五戒成立善行,方能信受奉行。

  今讲此经,希望听众亦能信受奉行此善生之法,再进而能展转将自己所信受之善法开示他人,令信令行,乃至全中国全世界人类,均能奉行此人伦道德之善生法善其生,使善生恶灭,灾消福长,化刀兵为玉帛,转灾祸为吉祥;再进而修无漏善法,使功德圆满,各各成佛!

  (尘空记)

----------------------------------------------------------------------------------------------------------------

更多太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