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四、知恩报恩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7日
来源:   作者:证严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证严法师:心灵之窗 四、知恩报恩

 

    一盒凉面

   在暑假举办的青少年亲子营,记得曾有一个孩子上台现身说法,他说自己以前不懂得什么叫做感恩?来参加亲子营,是妈妈半强迫来的。妈妈为了要陪他来,前一天准备到很晚,早上为了赶车,来不及准备早餐就匆匆忙忙到火车站。妈妈想:火车还未到,孩子还没吃早饭,就说:「你在这里等一下,妈妈到铁路餐厅买个便当。」

   买回来后,妈妈说:「我们来得太晚,餐厅只剩一些凉面,你就快吃吧!」他问妈妈:「这一盒凉面多少钱?」妈妈说:「七十元。」孩子立刻对妈妈说:「妳怎么这么傻,那么贵妳还买!」他不但没有向妈妈说谢谢,反而责怪妈妈。妈妈只是说:「没关系,你快点吃吧!」他就自顾自地吃了。

   一路到「亲子营」报到,当晚就安排「相见欢」的节目。教授很用心地引导他们,谈话之前,还先放一些很温馨、感性的影片。比如:一位爸爸背着生病的孩子,跑过山路、吊桥,赶着要去求医的画面;还有其他很多公益性的短片。

   然后,教授就开始述说父母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怀之情,教孩子怎样感恩父母亲。教授说:「大家想一想,从小到大,父母给你多少?想想,你该不该向爸爸、妈妈说句:感恩、谢谢。来,把电灯关了,你是不是应该牵着爸爸的手或是拥抱妈妈,跟他们说声:感恩您!谢谢您!」

   那时灯光暗了,还配上音乐,儿女们都很自然地拥抱着妈妈或爸爸;这孩子紧握住妈妈的手,想说句「感恩」,却说不出口。

   经过三天的活动,不时出现很多感人的场面,到最后一场心得分享时,这孩子终于说出「一盒凉面」的经过,以及对母亲不敬的忏悔,又说:「我今天要跟妈妈说:感恩您!从小到大您这么爱我,真的要感恩妈妈!」懂得感恩的孩子最有福,我们诚心地祝福他。

   小孩儿胃出血

   在急诊室,看到一位焦虑的妈妈抱着儿子一直拍抚,两、三位医师在看诊。我问:「怎么了?」医师说:「孩子胃出血,我们让他吞内视镜,察看他的胃。」

   奇怪,这么小的孩子也会胃出血?医师说:「会啊!刚才有一个稍大一点的,也是胃出血,还大量吐血。」我问:「孩子的胃不是很好吗?」「不一定,事实上孩子胃出血的案例也不少。」

   要抚养一个孩子,从稚嫩的婴儿期到长大成人,父母亲的确要费尽心思呵护照顾。看那位妈妈抱着小孩,不停地摇啊摇!这么小的孩子,要怎么照内视镜?真是不可思议。还好,现在的医学很发达,医师的技术也很好,让我感到比较安心。

   人生啊!应该要懂得感念父母恩。生命是父母给我们的,懂得照顾自己,珍惜自己的人生,也是孝顺父母的好方法,因为「父母唯其疾之忧」,父母亲最担心孩子身体有病痛、受伤害;若能保持健康的身心,父母就会很安心,所以,这也是为人子女的本分事。

   易子而教

   大爱台曾报导一位四十几岁的病患,他因一场车祸而造成全身瘫痪,经过治疗后,现在可以坐轮椅了,但是行动非常不便,还得靠他近七十岁的老母亲抱他上下轮椅、上下床。那位妈妈满脸的皱纹、花白的头发,写满了人世间的沧桑。

   人生无常,不该有的情况竟然发生了!青少年或中年时期,应该是身体最强壮、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候,偏偏发生意外而失去正常的功能。

   其实,这些不幸很多都是可以预防的,预防之道唯有「教育」;假如能把每个人的人生观导至正确的方向,使大家懂得守本分,做事多用心,自然能减少不幸的事故发生。

   一颗善种子要有好因缘,才能顺利地成长,所以教育非常重要。但愿普天下的老师们,都能抱持爱心与使命感,把所有的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大家都有这分「易子而教」的心,把每一个孩子教导成材,踏上正确的道路,孩子们的未来,才会有真正的平安幸福。

   父母心如针包

   最近,经常在报章媒体上看到许多青少年问题的报导,例如:自杀、飙车、加入帮派、流连声色场所……,看了实在令人非常担心。

   曾接到一通国际电话,是一位心碎的父亲打来的。他说他女儿原本很乖巧,却因感情问题而变得乖戾粗暴,与人相处时,脸上的凶相,让人看了都会害怕!还会说一些莫名其妙的话。

   他问:「我的女儿是不是中了邪?」我说:「你不要过于担心,要尽快带她去看心理医师。」他伤心地说:「我和太太把希望都放在儿女身上,为了让孩子有更宽阔的天地,我们才移民来此。这两年多来,我们用尽各种方式辅导她,仍无法改善女儿的精神状态。」

   听了这位父亲无奈、悲伤的话语,心里颇为感伤!不论孩子的年纪有多大,永远都是父母心中的一块宝。但是,有多少为人子女者,能够体会父母的关爱之恩?父母心如「针包」,而孩子就像一根「针」,动不动就刺进针包里……。

   世间的恩情,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而人生能孝顺父母的时间并不多,应该好好把握行孝的机会;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那时后悔就来不及了。

   什么是应酬?

   有位女士无奈地说,与先生白手起家,共同为事业奋斗才有今日不错的局面,但是,随之而来的就是应酬繁多,先生的个性并不喜欢应酬,勉强去参加感到很痛苦,而太晚回家她也睡不着,不知如何是好?

   我告诉她,应酬的确是痛苦的事,不过,也可以做心理调适,很多人都藉口说要发展事业、要赚钱,所以应酬多;其实事业大,也不一定要有那么多应酬,最重要的是必须有诚与正的事业基础。

   曾听过一则笑话:有个孩子问他爸爸:「爸,为什么你一大早就不在,晚上又那么晚才回来?」爸爸就说:「孩子,爸爸是为了你的幸福,所以不得不去应酬。」

   孩子又问:「什么是应酬?」爸爸回答:「就是自己不想去,又不得不去,就叫做应酬。」孩子隔天一早起来,背着书包就对爸爸说:「爸爸再见,我也要去应酬了。」

   末后,我对这位太太说:「其实这都只是一个观念,更何况要有空才能去应酬,没空就没办法应酬了。妳不妨带先生进来慈济,他就没时间去应酬了。」

   欢喜做,甘愿受

   「甘愿做,欢喜受」和「欢喜做,甘愿受」,这两者有什么差别?「甘愿做」就是虽然做得很辛苦,但是心里甘之如饴,甘愿付出,付出无所求,得到轻安自在的欢喜,所以是「欢喜受」。

   若是「欢喜做,甘愿受」就不一样了。以那些喜欢飙车的青少年为例,父母忧心忡忡地劝告孩子:「飙车很危险,不要去飙车啊!」「怎样,我高兴啦!」孩子不顾家人的担忧,常说:「只要我高兴,有什么不可以?」

   但是,逞一时之强,「欢喜做」,到后来是谁在受苦?在医院中,常看到撞得头破血流的案例,痛苦还是得自己承受;更可悲的是,也有人因而丧失生命,不仅伤害了自己,更使父母椎心泣血!

   人生必须把心门打开,认清未来的路,知道自己人生的方向,之后就必须立志走到底,才不会辜负父母,也辜负自己宝贵的生命良能。

   可怜天下父母心

   谈到教育,确实是现代社会的一件大事,要巩固社会基础,教育确实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现在青少年问题不断扩增,犯罪年龄也下降了,这些问题何时才能解决?将来他们在社会上又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有一天,我到慈济医院探视加护病房的患者,一床一床走过来,看到好几位都是十五、六岁的孩子;有出车祸的、吸毒的、也有服毒自杀的,我内心非常感慨。

   从加护病房出来,看到好几位母亲、父亲守在外面,泪流满面。一看到我,就围过来问:「师父,您有没有去看看我的孩子?」「有,都看过了;医护人员会好好照顾他们,你们要自己保重身体。」我也只能如此安慰他们。

   看看这些昏迷中的孩子,伤势都很严重,而父母亲在外面都是心碎、痛哭、哀伤……,可怜天下父母心!不知道这些孩子能不能醒过来?若能再度清醒,也不知道在他们的人生道上,还需要父母亲扶持、照顾多久?平时孩子们如果能多为父母想想,多爱护自己,不就可以减少许多人间的悲剧吗?

   惭愧心

   「人不怕错,只怕不改过」。有位假释中的受刑人来见我,这位年轻人长得非常清秀,他娓娓道出自己曾经杀人抢劫,做过很多错事,后来被捕、判刑八年的经过。

   在服刑期间,他渐渐体会到:过去的错误是因为缺少「惭愧心」。以往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常想着:为什么别人能成功而我不能?却没有想到,别人的成功是来自用心投入、认真学习、循规蹈矩地做人。

   所谓「惭愧」,惭是对自我的反省,愧是愧于他人之心。不要只是想着自己不如别人。其实,若是真不如别人,只要用心努力,一样能迎头赶上;自己若不用功,就容易堕落,这就是「无愧」。「无惭」就是自己做错事也不怕别人批评,反而认为:错是我的事,跟你有何关系!丝毫没有悔过的心态。

   以前的人总觉得孝顺是人生的本分,若是不孝,就很怕被人知道,但是,现在有些人已经失去惭愧心;父母的责备,不仅不能接受,对于别人的指责也很反弹,错还要错得更彻底,这就是无愧的人。

   孩子的行为出现偏差,哪一对父母不心疼呢?像这位年轻人多年前的那段错误,不知道他的父母是多么伤心地陪他走过这段坎坷路。

   慈济人到监狱去现身说法和辅导,很多受刑人都能生起惭愧心,能自我反省而改过。

   像这位年轻人,他有忏悔心,他的父亲非常欢喜,知道他想参与慈济,就委托朋友带他来。他真的改过了,还发愿要投入慈济,做利益人群的事情,听了真的非常欢喜,人只要肯改过,前途必定充满光明。

   善用自信

   「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不论是信仰或待人处事,都要有「虔诚的信心」,但是有人将信心错用了;于是,不正确的信心,变成了「迷信」或「错误的自信」。

   曾经看过两则新闻报导——

   有位年轻人,一边开车、一边吃面。后来一不小心,方向盘没控制好,车子突然逆向行驶,结果与对面的来车相撞,造成两人死亡、多人受伤的惨剧。这位年轻人对自己开车的技术过于自信,以致发生车祸;这种不正确的自信,叫做「不正信」。

   有许多人在开车时,经常一只手握着方向盘、另一只手持行动电话。我常说开车时不要讲电话,这样比较安全。

   另一位才十六岁的少年,无意间看到一辆巴士的钥匙插在车上没拿走,在好奇心及好玩的驱使下,就将车子开出去四处兜风——从高雄开至台南县各地乡镇游玩。他开了近二十个钟头之后,才被警方找到。想想:这位少年的胆子真大!幸好能平安无事,但却也让人为他担心。

   我们的生命是父母所给予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珍惜、照顾自己的身体;因为父母最烦忧的是孩子有了病痛或受到伤害,我们要让父母安心,这也是孝道的一种表现。

   人生的借镜

   现在有许多青少年的问题,不久前,花莲某所大学发生一个案例。有一个从高雄来的女学生,大一就结交一个男朋友,是同校研究所的学长。第一年放寒假时,这个女孩就没有回家,两人感情愈来愈亲密;第二年、第三年的暑假她也没有回去。

   某一天,两人相约到一家咖啡厅,不知道为什么起了冲突,女孩很冲动地把煮咖啡的酒精往自己身上泼,刹那间火烧了起来;随后被送往慈济医院急救。

   住院期间男朋友也常来看她,但是,这个女孩还是执情任性,一直要男朋友寸步不离地陪着她,稍微走动一下就闹情绪;时间一久,男朋友也觉得受不了,后来终于离她而去。

   有些到医院当志工的慈青,看到这个案例,就会自我检讨,也体会列:处世不可缺少理性,人生的情一有偏差,就可能会惹火烧身。在服务病患的同时,慈青们也学到许多课本中所没有的人生经验,这些宝贵的经验,不也是增长智慧的资粮吗?

   叔侄之争

   人,若执着于小爱,往往无法冷静、理智地处理事情;唯有扩大爱心,才能慈悲与智慧并行。

   有一则社会事件,一对叔侄平常感情不错,但侄子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诱引,逐渐沉迷于赌博及吃喝玩乐。叔叔很疼他,不断地好言好语相劝,希望他能体会父母心,不要再自甘堕落。

   刚开始时,侄子还能接受,慢慢地态度越来越叛逆,叔叔很费心地想导正他;以前叔叔曾借钱给他,但从不计较,后来就用强烈的口气向他要钱,想藉机教育他。侄子竟然反目成仇,言语不合下,就互相扯打。

   本来叔叔是要利用机会教训侄子,但侄子竟动手打他,他真的动怒了,就拿一支铁锤往侄子的头敲下去……,送到医院后急救无效。叔叔知道自己闯祸了,便主动去自首,徒留满怀后悔。

   原本权叔对侄子充满期待,不忍侄子结交坏朋友,也不忍心兄嫂无奈地看着孩子慢慢步入歧途,本来是一片好意,却因一时气愤失手而满怀懊恼、痛苦。人生就只是在「一点气」而已,如果能把它吞进去、消化掉,悲剧就不会发生了。

   平常对人、对事要学习看淡一点,因为愈是所爱的人让自己失望,就愈容易冲动。我们要扩大心胸,学习多关怀社会,为人群付出;把普天下的人都当作是自己的亲友、是自己所爱的人,如此拓展自己的心量,就不会有「我执」、我特别关怀的对象。

   慈济三十多年来除了做救济的工作,最重要的是让人人有机会接触大爱的环境,让大家有机会接受佛法的教育,学习扩大心胸,将爱心广为散播,因为有大爱的精神,就能凡事退一步而海阔天空,心静平和。

   偏颇的爱

   现代人似乎很流行养宠物,有些人甚至对宠物呵护得无微不至!曾有一则实例——有户人家,女主人养了一只北京狗。她每天都会把这只北京狗打扮得很漂亮,然后开奔驰轿车载牠去兜风,而且还不忘交代佣人要买最好的猪肝回来喂狗;如果狗儿没有胃口,她就会责备佣人不用心。

   她的家中,还有位八十多岁的婆婆。有一天,她婆婆感冒了,佣人就跑去告诉女主人。女主人回答:「带她去看医生啊!」佣人说:「太太,可不可以妳带老太太去?」这位太太竟然说:「我哪有空?等一下我还要载狗儿去兜风!」佣人只好叫车,送老太太去看医生。

   又有一次,佣人告诉女主人:「老太太今天胃口不太好,不知道该准备些什么比较好?」这位太太却说:「随便吃就可以了,有吃就有营养,还要挑什么!」

   看了这件例子,也颇令人感慨,对动物有爱心固然很好,可是爱不要偏颇了。到底人该尊重的是什么?虽然对一切生命都要尊重、爱护;但是,伦理孝道更不可抹煞!

   变相的放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人间的悲欢离合,有些实在令人感到很悲哀!佛教的「放生」行为,是一种慈悲和爱的表现;但是现今的社会,却存着另一种「变相」的放生。

   有位中风的老太太,未生病之前,儿子的生活起居都靠她一手打理;中风之后,儿子认为母亲已经无法再为他付出,有一天就对她说:「阿母,我带你去看『放生』。」老太太问:「要去哪里看放生?」儿子说:「你坐上车就对了。」

   儿子将车子开到一处市场后,便将母亲带下车,然后说:「阿母,你在这里等一下,我去买些东西。」说完,即开车离去。老太太等了许久,仍不见儿子回来载她。有位年轻人看老太太在市场附近徘徊了一个上午,就上前询问原因。

   老太太说:「我不知道,我儿子说要带我来看放生。」年轻人见老太太话说不清楚、行动又不便,不放心她一人在那里,就对她说:「那您坐下来,我陪您一起等好了。」他们一直等到天黑,还是没有人来带老太太回去。

   年轻人觉得这位老太太很可怜,就把她带回家照顾。过了一段日子,老太太的身体状况日渐好转,说话也愈来愈清楚,才知道她原本的住处。然而,当年轻人找到老太太的家时,发现她儿子早已不住在那里了。所以,这位老太太是被自己的儿子遗弃了。这样的儿子,还有人性吗?人心不古,实在是令人慨叹啊!

   老农报恩的启示

   宜兰乡下的一个村落里,每到黄昏时刻,就会看到有位老人家牵着一头老水牛,到草地上吃草。老人神情悠闲,老牛也怡然自得,真是一幅美丽的画面……。

   在老人年轻时,务农、耕耘、栽植庄稼,就是靠这头牛,日复一日,日出而做,日落而归,所以对这头牛一直心存感恩。岁月渐渐流逝,农夫已经七十多岁,而老牛也垂垂老矣。老农不忘牛的恩情,所以非常疼爱牠,天天牵牛在外吃草,享受安适宁静的晚年。

   虽然亲友纷纷劝他,不要那么辛苦,每天要照顾牛多麻烦,把牠卖了吧!但老人说什么也不忍心将牛卖掉,因为这种结局,牛必将成为餐中菜肴。几年后,老人年纪实在太大了,深恐无法再照顾老牛,这头牛未来的生活该怎么办?老人很担心。

   后来村人得知老人与牛的深厚感情,一时传为佳话。有位农场主人也深受感动,表示可以畜养这头牛。老人高兴之余,还跑去探看农场环境,觉得满意才放心答应。

   此外,老人还开出三个条件:一 、要让牛吃得好;二、要住得好;三、要使牛安然终老。对于老人将牛视为亲生孩子般地疼爱、关心,农场主人十分感动,并表示一定依照老人的心愿行事,双方为此还慎重地订定契约。等到农场主人来牵牛那天,老人仍流露出那分依依不舍之情。

   多美的画面啊!在当今社会要人回报施恩者,已是不易,何况要回报一头牛!若人人能知恩图报,有这分众生平等的感情,未来的社会,将会是个大同世界;只要人人心存善念,人间就是净土。

   回馈众生恩

   有一回佛陀行脚到山边,看到一堆白骨就马上虔诚礼拜,阿难尊者觉得很奇怪,便请教佛陀:「您是人天导师,四生慈父,为什么要对这堆白骨礼拜呢?」

   佛陀说:「阿难,你知道吗?这堆白骨都是我过去生的父母啊!所以我对他们礼拜和感恩。」由这段经文,我们可以推论——每个人虽然一生只有一对父母,但是,众生可能彼此都曾互为父母子女、兄弟姊妹,有着生生世世累积的因缘。

   像骨随捐赠,在几十万人中才能配对到适合的,难道他们过去生中不曾有亲缘吗?所以「髓缘布施」,这种基因的缘,实在非常密切。科学上所称的「基因」,相对于佛教讲的「业因」,基因用中文解释,到底是什么?教授跟我说:「勉强解释就叫做『业种』。」我听了好震撼!科学愈发达,愈能证实佛陀智慧的崇高。

   一般人都有隔世之迷,今生的亲人,到了下辈子就不认得彼此了。过去最亲、最爱的人,今生也许正互相对立、竞争也说不定啊!若以此推论,就应时时刻刻对各行各业的人感恩,不论士、农、工、商,在我们的生活中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不仅要知恩,也要回馈众生恩。

   父母像树根

   我常常说:父母亲是孩子的「模」,父母亲怎样对待自己的长辈,孩子很自然地也会学习。俗话说:「草绳拖俺公,草绳拖俺爸。」这就是因果,分毫不差。

   有一位果农,上有老母,下有妻儿,他很辛苦地种了一大片果树,夫妻俩每天到果园工作时,就让婆婆照顾孩子,阿嬷很疼爱孙子。可是媳妇一回家就要孩子回到她身边,不准孩子与阿嬷亲近;甚至有时为了孩子对婆婆很不礼貌。

   先生看在眼里,心里很难过,就对她说:「妳应该要对妈妈好一点!」她说:「人老了就没用了,而孩子就像果实一样,我们做得那么辛苦,还不是为了孩子,当然要爱他啊!」先生听了觉得很无奈。

   有一天,先生到果园将一棵果树的根全部砍断。树的叶子和果实都掉下来了,太太一发现,急得大呼小叫!先生说:「妳没看到吗?根断了!是我把它砍断的。」太太生气地说:「你这傻瓜!怎么可以把树根砍断呢?」

   先生说:「对啊!同样道理,人也要守『根本』啊!我是父母生的,妈妈辛辛苦苦地养我,我应该要孝顺。妳不能帮我孝顺父母,就像树断了根一样,又如何能结出好果实呢?」太太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从此就对婆婆很孝顺。

   父母就像树根,我们就像树干,上面的果实就像我们的孩子。根若断了,树就会干枯、果实必然会掉落,所以孝顺是做人的根本,若不疼惜根本,怎会结出好果实呢?

   饮水思源

   有一位事业有成的人问我:「我的父母年轻时,受过很高的教育;但是老病之后,连大小便都不会自己处理。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我说:「现在有一些日间托老中心,你可以找一家设备比较完善的机构,让他们替你照顾;这样,你白天就可以安心上班。」

   他回答:『托老』一个月要付五万元,好贵啊!」我说:「现在的小孩念幼儿园也要好几万元,我都没听过有人嫌贵!今天你有这个事业,是谁给你的?还不是你的父母栽培来的。」

   若再加上让孩子去学计算机、钢琴、舞蹈等才艺,一个月的花费又要多少?但是,这些从来都没有人会在意,反而对照顾父母的费用斤斤计较。

   有句俗谚说:「饮水要思源头,吃果子要拜树头。」做人一定要懂得回报「父母恩」;若能进而对一切有情众生付出爱,就能培植福报,这是最有福的人生。

返回目录

-----------------------------------------------------------------------------------------------------------------

更多证严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