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谛闲大师遗集:第五编 跋记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3日
来源:   作者:谛闲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谛闲大师遗集:第五编 跋记

 

  跋记

  随自意三昧跋

  如来出世。说法宗乎一心。列祖相传。修行宝乎三昧。一心智也。三昧定也。智也者。破万汇之昏迷也。定也者。息众生之乱想也。破昏在乎智。息乱在乎定。定、解脱也。智、般若也。修德有功。性德方显。本有之法身露矣。明乎此。众生与诸佛相去几何哉。我台宗三祖思大禅师。灵山面禀。本证法身。华夏降灵。迹示苦行。一生造诣工夫。不可思议。孰得而知之者。经云。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尔时皆吐露于随自意三昧中。教人如是念。如是思。如是修。不意竟流海外。七百年来。此间未之闻也。民国六年丁已。徐君蔚如于日本续藏经中搜出。嘱周君紫垣校录一过。大似昏夜出明星。迷途燃宝炬也。理宜寿之梨枣。以公天下。嗟乎。吾人于日用之中。所以不智者。昏迷也。于方寸之间。所以不定者。乱想也。乱想不息。出苦无期。昏迷不破。自在焉得。是书乃我祖自受用之三昧。真济世之摩尼也。有志于道者。谁不宝之哉。戊午夏四十三世孙谛闲敬跋。

  普门品讲义跋

  民国己巳夏。予应吉林哈尔滨传戒之请。适是夏南北两方之酷暑炎蒸。热度迥异常年。身居哈地。如入清凉境。内心甚快也。接弟子圣莲函。乞予多延一月。以避暑气。始信传言不我欺也。至立秋后。始敢言旋。爰以归途。道经大连。承施省之老居士。愍我年颓。怜我神疲。留寓休养。以疏其劳。荷蒙潘老维摩对凫公。年逾佛寿。返老还童。宏法忱殷。度生念切。始而请饭香积。继则问法毗耶。车驾频来。殷勤三劝。待遇殷殷。辞不容已。乞讲普门品。以结法缘。且斯品也。是潘大公子馨航总理。十年来之日课。甚至国务纷繁。所定课程。每日二。一天不间。大似劫外优昙。真难得也。当时随侍尊公。请转*轮。予乃心怀耿耿。窃思宏法利生。本衲僧应尽义务。遂首肯之。藉斯以作避暑之娱也。事既成。施老曰。此地向乏讲经机会。今赖吾师。以开风气。惟南北语音迥殊。恐听者未堪明晰。获益者微。请先出讲义。俾彼目耳闻。易入于耳。获益者较多。吾师以为然乎。予即唯然印可。及至举笔。见单行本上。有全经之题。宜循序趋进。惜施寓中。苦无经书参考。并无余方。可以借镜。事弗获已。乃将四十年前。寄习陈言。蕴于识田之间。逐渐搬运。竭尽精思。先讲经题。以提全经纲要。次讲品目。揭示大士因地修证功夫。后讲译人。撮略三藏历史。俾知三藏是七佛以来之译师。再来人也。然后随文销释。融古人之言。为自资料。完全不是胸臆之谈。所引证事。纯向大士本灵感颂中录出。五日始脱稿。适值佛欢喜日。四明观宗寺释谛闲。跋于大连施公馆之东窗。时年七十有二。

  净土贞节院跋

  吾友高鹤年。偕其妻智氏。乘夙愿力。尽变祖遗。创造净土贞节院。俾一类贞霜妇女。秉志修行。堪为国内唯一之模范。谨阅院章住约。执规课程各若干条。实为完美尽善。益之精上求精。可谓善能立法者也。惟冀负执者。当念人身难得。净土易生。自度度人。调和大众。同居者。须知光阴易过。再世难期。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信愿持名。求生乐国。遵循章约。恪守规绳。果能如是。上不负佛圣帡幪。天龙默佑。亦可令他方善信。依样修持。尚祈 当道长官。维持保护。则无边法利。普沾未来。永永无尽矣。

  血书华严经跋

  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法界之大经也。以须弥为笔。四大海水为墨。历阿僧祇劫之久。拟欲尽书此经。不可得也。以法界无尽故。今闻温岭县所属乡间。在下河地方。其地有庵。名曰梵胜庵。中有尼号月桂者。发殊胜心。修希世业。以有限之光阴。作无边之佛事。近几年来。先持淡斋戒三年。然后以金刀划开舌尖。流出鲜血。缮写华严法界大经全部玄文。并绘观音圣像千幅。以结净缘。愿以此功德回向西方庄严净土。老僧闻之。景仰赞叹。谨述此以为千古不磨之券。四明老头陀谛闲述于椒江西方寺之莲心室。

  戴氏追远堂创设佛学会碑记

  中国党治戊辰秋。闲讲普贤行愿品于沪上圆通寺。香港戴东培先生。持罗忍慈居士书。入室请安。宛如宿契。聆其谈吐不凡。知其宿根深重。非直三四五佛之所由来也。于里后。购得广厦两座。以后座供奉戴氏本宗先远昭穆。命名曰追远堂。为世道报本计。慎终追远意也。将前座供奉佛菩萨圣像。乃称为女子佛学社。为出世菩提计。究竟常乐意也。以备善男信女。有志学佛者。或精研教乘。或念佛梵修。自他兼利。福智两严。总归以趋向乐邦为目的地。其经济问题。均由先生另拨的款以供给。决不向外筹募也。设有信心乐输津助。无论纤巨。悉作慈善之举。可谓世出世间之道。一举而两得之矣。冬腊望。罗居士函乞主讲宝静法师索余文。寿贞石以垂永久。余曰港门乃万国交通之巨埠。为文献大雅之香风。戴氏能创办佛学社。纠众念佛。阐扬教乘。居然为一地涌祇园。具见山河大地。无一处不是道场。鳞介羽毛。无一物而非佛性。况香港为两间之巨丽。人类为万物之最灵。岂不顿现净土。而见法身乎。回忆昔者。世尊与帝释游行次。世尊偶指其地曰。此处宜建梵剎。乃我昔为燃灯布发掩泥之所。帝释即拈一茎草插之曰。建剎已竟。时诸天在傍。皆合掌赞叹。由是观之。随所行处。尽是如来培因之地。随所施为。无非先佛植福之场。况乎供奉圣像。幡盖庄严者乎。固在创办与行道者何如耳。若创办者不住于相。三轮如空。应量无边。则功德不可思议。如是则一香一华。一草一木。皆法界性。与虚空等。否则。计功思益。虽施周沙界。适足以增有为业累。况无上福田为菩提种子乎。苟行道者不滞于。念心似海。即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行住无非圣道场地。如是则高岩深谷。树下冢间。皆常寂光。否则。假我偷安。虽居兜率。住梵天。亦祗增生死业果。况能自他兼利。福智两严乎。故知发心胜。则因果殊常。作事真。则人天感格。修行径路。舍净土则我将安归。改过法门。非忏摩则人无自洗。居此社者。应起难遭之想。勿存轻忽之心。所冀、阅经行者。三昧成于现身。念佛道人。九品生于后世。然后再兴悲愿。回入尘劳。始知翩翩大士。芸芸众生。未始非从创办者性海中之所流出也欤。

  石浦福田庵碑记

  大法引摄众缘。若合殊流而归巨海。故曰万派朝宗。至海为极。乃者洪流巨浸。白浪滔天。爰有神禹。凿龙门。开九域。引众派。导百川。而归之于海。逝者若斯。则治水之功。终古一脉耳。佛法自西竺东来。亦犹是也。窃观我中国。名山僻野。市井城乡。梵剎珠宫。丛林庵院。凡所以流通道脉。源源不绝者。岂直神禹而已哉。且禹之所治者。有为之。况乃腓胫剥肤。三过其门而不入。必辛苦憔悴而后成功。足知其难也。今也吾人修梵剎。不其然乎。大力者。建丛林。固然不易。小力者。修庵院。尤觉倍难。石浦西城外福田庵。于前清光绪十三年。有比丘尼立富始。仅止五楼两厢。经一纪之久。至二十四年。才能告竣。且内容器具。尚未置办。矧斋田乎。又历十五年。依然若洗。可知造之难矣。及至尼成达。续法支撑。勤劬经理。其所以建名福田庵者。殿上金像。佛宝也。经声佛号。法宝也。安住比尼。僧宝也。意取三宝住世。永为众生福田。将使往者过。来者息。各各同入法性海中。期为一方众生。永永植福。成达之心。良亦苦矣。上仗 佛慈摄受。下赖檀信缘资。成达等心死誓。勇力而图之。匪惟殿堂房廊。重为整葺。并置斋田若干亩。永作庵产。续焰传灯。绳绳恪守。祗听增加。不许变动。成达首事于宣统元年己酉。圆成于民国十五年丙寅。风声响应。百力骈臻。内外表里。灿然若新。托胞弟授松法师。乞文于予。勒之贞。用垂不朽。爰述此以为未来住是庵者鉴

  江苏兴化县刘庄场净土贞节院碑铭

  今夫好施乐善。共仰高风。恤寡怜贫。堪钦义举。如刘庄场高恒松。字鹤年居士之建贞节佛院。尤足称焉。居士雅好清修。夙禅悦。丁年入道。频岁参方。四十年背井离乡。头陀行道。万千里荒陬绝域。足迹都过。如普陀。峨嵋。五台。九华。天台。终南。诸名山。举凡菩萨应化之区。僧伽隐修之所。莫不殷勤参访。虔诚朝礼焉。迥超尘俗之标。进趣菩提之路。乐杜多而行脚。宁辞万苦千辛。叩知识以明心。不惮梯山航海。或入白莲之社。或参黄蘗之禅。或说法以度人。或运悲而济世。因之而反妄归真。一心向化者。不可胜数。此居士自行化他之功。岂不难能而可贵也者乎。辛酉春。居士自滇之鸡足山回。拜扫先茔后。拟结茆终南。永离尘网。而居士之贤内助智氏。亦已持斋念佛。勤修净土。故将祖遗资产。悉数布施。呈报地方长官。建立贞节佛院。留养贞女妇。延请道学兼深之女士。演讲佛经。念佛行道。冰清玉洁。同励松柏之操。暮鼓晨钟。永结莲华之会。闲闻之不胜欢喜。额手而为之铭曰。

  鹤年居士。我道干城。行菩萨道。现居士身。皈佛法僧。戒杀盗淫。在尘不染。息妄求真。游历名山。参访高人。当头一棒。顶门一针。玄提要。见性明心。功行超拔。净业专精。得贤内助。亦表同情。因舍所有。呈报官绅。建立佛院。贞节为名。上宏佛法。下恤贫。使沾慈光。引出迷津。财法二施。功德难伦。悲敬两田。福业圆成。泽流永远。惠及来今。功原有自。事非无因。兹将义举。勒诸贞。天长地久。古流芬。

  比丘显明生西记

  显明。字然光。温州瑞安人。在俗作荤厨糊口。年至天命。自觉一生所作罪业。如再不回首。堕落何疑。适余住持头陀寺之次年。正月二十间。彼肩挑行囊。来山求度。自陈求度所以。余首肯之。乃示之曰。作荤原是造罪。作蔬可以求福。求得一分福。销得一分罪。尔顺我言。我当度尔。我方丈内有一客厨。为待客作菜。须汤药师营办。其余库客各首领之晚餐。随便蔬菜。只消行者出手。不必汤药师上前。适今春汤药责任。无人担负。尔既发心投我出家。尔肯负担此责。我则成全于尔。彼则唯唯受命。次早。为伊剃除须发。披缁色袍。作沙弥身。受汤药职。一连二年。至光绪三十二年春。每日定弥陀经五卷。往生咒四十八遍。佛号六千声为定课。是年春期开戒。求戒者足半千数。命其在初坛忏摩。入忏悔堂。至三坛戒毕。仍负此责。于光绪三十四年。余春间。在南京毗卢讲法华。夏间。在宁波七塔讲集注。秋间。以授谦老兄生西。遣人召回。八月。明子以病辞汤药职。余许之命入如意寮调养。每日定课如常。并不间歇。至九月初。余每日课余。入如意寮。与彼说几句警策的话。嘱令恳切求生西方。多念阿弥陀佛。忽一日。早粥毕。彼令香灯师报告。今午生西。余即躬莅其室。询问其详。见其色气甚好。全无死状。如果能往生。这是离苦得乐的事。佛力不可思议。非寻常人所比拟于万一也。乃嘱曰。显明。尔今年运好。苟非授老人召我回来。恐怕我送不到你到西方。你如果要生西方。临时早来报我。我请众人助尔往生。彼则唯唯。挨至十句钟。大众过堂讫。登殿旋佛。我亦午。纔至一饭下喉。彼令香灯师报告。生西方时到。代我请师父来。我遂放箸。直入其室。观其神气颇佳。乃呼之曰。显明。彼应称之曰。师父。我窃疑之。恐此时未必往生。乃告之曰。显明。所言生西方者。若谓西向一方。虚空无边。世界无数。尔往生者当依佛言。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世界。名极乐国。其国有佛。号阿弥陀。今现说法。尔生西方。须到极乐国土。见阿弥陀佛。纔是。若未到极乐。与己过极乐。皆不是也。须信佛言。切记切记。又云。显明。尔自能念佛。则更好。如自不能念佛。耳听我念。心随我念。彼则张目曰。师父念。我亦念。于时。乃将佛名。厉声提起。念至二三十声。适西方师大众。下殿回来。经过外。听我念佛音声。众人拥到。有五六十人。异口同音。齐称佛号。经半时间。寂然端坐而化。神色如常。至晚课毕。入殓。顶上犹温。生年五十六。僧年仅六夏。戒年未满三。

  显芳女士往生记

  显芳。温州瑞安。洪氏女也。适本城叶南明居士为妻。育一男一女。光绪二十三年。年三十二岁。闻头陀寺讲弥陀疏钞。邀同志二三人。航来闻法。每日对于经文。疏文。钞文。均皆了解不疑。唯于称理之文。未甚明晰。每座讲罢。即入室请示。而所问者。皆称理文也。具见其智种灵苗。勃然兴发。经期毕。请假回家。有孜孜不舍之意。一入家中。遂呈白其夫曰。某与佛法有缘。听经甚有趣味。吾欲另觅一女。为夫作妾。陪伴夫君。请尔成就吾志。使吾神修白业。将来道业圆成。尔的功德。不可限量。南明闻言掩口而笑曰。我非好色之徒。乃为宗嗣而娶妻也。今既子女俱有。无须娶妾。以增烦恼。尔既有志清修。我亦非常欢喜。尔随尔便。我决不缠扰于尔。但家务不得全然不管。我攻我书。各办各事如何。氏首肯之。当日搬被褥楼中。设榻于经堂隔壁。朝夕焚修。每早盥漱讫。即于佛前礼诵。不问家务。至午膳时下楼。午后料理家务如常。过中不饮食。及至夜间人静后。登楼礼诵回向。定以为常。一日不间。忽忽十年。至光绪三十三年。年四十二岁。十月某日。六句钟下楼。告家人曰。吾今日十点钟生西方。尔诸人早饭后。不可他去。吾有交代的话。至八点钟。集家中老幼于前。将家常所有要事。一一吩咐得清清楚楚。听得九点钟击下。告众曰。吾之语言。尽于兹矣。尔等暂去。待我少静片时。少顷。忽称南无阿弥陀佛。人闻念佛音声。即集于前。见其喜形于色。双目瞪视。问以见什么。答见光明。曰。什么光。曰。是佛光。曰。莫是日光么。曰。否。日光能照露地之上。不能照到室中。曰。莫是灯光么。曰。否。灯光刺眼。佛光清凉。故知一定是佛光。曰。既是佛光。何以唯尔一人见。余人不见。曰。佛度有缘人。有缘人见。无缘人不见。少顷又曰。圣众来也。问什么圣众。曰和尚。曰。有几位。曰。多得很。不知其数。最后曰。佛来也。我去矣。遂合掌端坐而化。按其所见境界。中品上生。可无容疑。

  比丘显定往生记

  然慧。字显定。温州平阳人。其子字能宝。是投本邑岩庵出家。闻余弘法于永嘉头陀寺。遂负笈参方。始入头陀。听弥陀疏钞。毕。即回奔俗家。引老父来求余披剃。时年六十矣。余喜其诚。乃许之。遂剃须发。服缁衣。是冬受具戒于平阳广慧寺。次年。台州海门白云山乏人管理。余乃嘱之曰。尔年老福少。管理常住。亦是培植福德之事。非虚弃光阴也。日间照料门户。早晚精修净业。但肯至诚恳切。发愿求生西方。无一不是净土庄严。况此山系我披缁之地。尔去代我管理。多则三年。少则一年。决不误尔了生脱死之大事也。尔年虽六十。色体尚可勉力支撑。山中并无应法事。山上一片地。山下十亩田。地则自种蕃茹。山唯标朴柴草。田可把人种。每日开门七事。俱可不用关心。只要尔行住坐卧。不离一句弥陀。大器何妨晚成。临终保管受用。彼则唯命是从。时在光绪二十九年也。彼到山经理两年。即有人接管。交退后。回入头陀。余是年退席头陀。彼至前销假。乃白余曰。某遵师命经理白云常住。两年之间。尚余有四十八块钱。特来奉交师父。请师父指示弟子一个安身立命处。以了余生。余曰。我为尔温州一班师弟兄。建修一所祖庭。在瑞安大兴山上。取名净慧寺。

  尔可往彼处安身。专修净业。断不致累尔拖犁带耙也。尔但一心念佛。了办己躬大事。这几块钱。从尔辛苦中来。仍旧还尔。带上山去。添补衣单。彼山上不比头陀。头陀尚有普佛斋。彼处分文无有来源。尔有这几块钱藏在身边。其心则安。心安。则道隆。非虚语也。生死路头。各自寻门走。我坐我的关。你了你的事。你去罢。彼从此礼别后。负笈入山。一住八年。未曾下山。每日除二时功课外。诵金刚经三卷。弥陀经六卷。往生咒百八遍。佛号三万。至民国六年。七月三十日。乞师弟兄帮忙。将棺木移到房门前。彼乃搭衣持具。至大殿佛座前。展礼告假。复于诸兄弟前请假生西。诸兄弟戏言。生西方只恐无如是便宜。彼亦不语。将袈娑收下。但穿袍子。自入棺内右胁着席。吉祥而卧。至一句钟未见佛来接引。彼又出棺。饮食如常。复经月余。又

  如前告假入棺。诸兄弟俱皆称善。从此则奄然而逝。兄弟见其久不起棺。视之。则竟已长往矣。于是齐声称佛。掩棺送行。生年七十四。僧腊十五夏。故知佛不负众生。众生所以不了生死者。乃自欺也。宁不哀欤。

返回目录

-----------------------------------------------------------------------------------------------------------------

更多谛闲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