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一册 上编 坛经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1日
来源:   作者:印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印顺法师:华雨集第一册 上编 坛经

 

  慧能大师于大梵寺讲堂中,升高座,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其时,座下僧尼、道俗一千(1)余人,韶州刺史韦据(2),及诸官寮三十余人,儒士三十(3)余人,同请大师说摩诃般若波罗蜜法。

  二

  刺史遂令门人僧法海集记,流行后代,与学道者,承此宗旨,递相传授,有所依(4)约,以为禀承,说此『坛经』〔传〕。

  注【2-001】「一千」,「原本」作「一万」,依「景德传灯录」等改。

  注【2-002】「韦据」,「原本」作「等据」,依「宋高僧传」等改。「明本」作「韦璩」。

  注【2-003】「三十」,「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注【2-004】「依」,「原本」作「于」,今改。

  二──

  一

  能大师言:善知识!净心,念摩诃般若波罗蜜法。大师不语,自 [P415] 净心神,良久乃言:

  二

  善知识!净心(1)听!慧能慈父,本官(2)范阳,左降迁流岭 (3)南,作(4)新州百姓。慧能幼小,父又(5)早亡,老母孤遗,移来南(6)海。艰辛贫乏,于市卖(7)柴。忽有一客买柴,遂领慧能至于客(8)店。客将柴去,慧能得钱,却向门前。

  三

  忽见一客读『金刚经』,慧能一闻,心迷(9)便悟。乃问(10)客曰(11) :从何处来持此经典?客答曰:我于蕲州黄梅县(12)东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见今(13)在彼门人有千余众。我于彼听,见大师劝道俗,但持『金刚经』一卷,即得见性,直了成佛。

  四

  慧能闻说,宿业有缘,便即辞亲,往黄梅凭墓山,礼拜五祖弘忍和尚。弘忍和尚问慧能曰:汝何方人,来此山礼拜吾?汝今向吾边,复求何物?慧能答曰:弟子是岭(14)南人,新州百姓。今故远来礼拜和尚,不求余物,但求法作佛(15)。大师遂责慧能曰:汝是岭[卍]南人,又是獦獠,若为堪作佛!慧能答曰 [P416] :人即有南北,佛性(16)即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卍]有何差别?

  五

  大师欲更共议,见左右在傍边,大师更不言。遂发遣慧能,令随众作务。时有一行者,遂差慧能于碓坊,踏碓八个余月。

  六

  五祖忽于一日,唤门人尽来。门人集讫(17),五祖曰:吾向汝(18) 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门人终日供养,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汝等自性 [卍]迷,福田(19)何可救汝!汝总(20)且归房,自看有智(21)慧者,自取般若本性之智(22),各作一偈呈吾。吾看汝偈,若悟(23)大意者,付汝衣法,禀为六代。火急急!

  七

  门人得处分,却来各至自房,递相谓言:我等不须呈心,用意作偈,将呈和尚。神秀上座是教授师,秀上座得法后,自可依(24)止,请不用作。诸人息心,尽不敢呈偈。

  八

  时大师堂前有三间房廊,于此廊下,供奉(25)欲画楞伽变相,并画五祖大师传授衣法,流行后代为记。画人卢玲(26)看壁了,明日下手。 [P417]

  九

  上座神秀思惟:诸人不呈心偈,缘我为教授师。我若不呈心偈,五祖如何得见我心中见解深浅。吾将心偈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27),觅祖不善,却同凡心夺其圣位。若不呈心,终(28)不得法。良久思惟,甚难甚难!甚难甚难!夜至三更,不令人见,遂向南廊下中间壁上,题作呈心偈,欲求于法。

  一0

  若五祖见偈,言此偈悟(29),若访觅我。我宿业障重,不合得法。圣意难测,我心自息。秀上座三更于南廊下中间壁上,秉烛题作偈,人尽不知 (30)〔附〕。偈曰:

  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31)拭, 莫使有尘埃! 神秀上座题此偈毕,归房卧,并无人见。

  一一

  五祖平旦遂唤(32)卢供奉来,南廊下画楞伽变。五祖忽见此偈语已 (33),乃谓供奉曰:弘忍与供奉钱三十千,深劳远来,不画变相也。『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不如留(34)此偈,令迷人诵。依此修行,不堕三恶;依此修行人,有大利益。 [P418]

  一二

  大师遂唤门人尽来,焚香偈前。人众入见,皆生敬心。汝等尽诵此偈者,方得见性[卍];依[卍]此修行,即不堕落。门人尽诵,皆生敬心,唤言:善哉!

  一三

  五祖遂唤秀上座于堂内,问(35):是汝作偈否?若是汝作,应得我法(36)〔附〕。秀上座言:罪过!实是神秀作。不敢求祖,愿和尚慈悲,看弟子有小智慧识大意否?五祖(37)曰:汝作此偈,见即来到,只到门前,尚未得入。凡夫依[卍]此偈修行,即不堕落。作此见解,若觅无上菩提,即未可得;须入得门,见自本性[卍]。汝且去,一两日来思惟,更作一偈来呈吾。若入得门,见自本性[卍],当付汝衣法。秀上座去,数日作不得。

  一四

  有一童子于碓坊边过,唱诵此偈。慧能一闻,知未见性[卍],即识大意。能问童子:适来诵者,是何言偈?童子答能曰:你(38)不知!大师言生死事 (39)大,欲传衣(40)法,令门人等各作一偈来呈看,悟大意即传衣法,禀为六代祖[卍]。有一上座名神秀,忽于南廊下书无相偈一首,五祖令诸门人尽诵。悟此偈者,即见自性[卍];依此修行,即得出离。 [P419]

  一五

  慧能(41)曰:我此踏碓八个余月,未至堂前。望上人引慧能至南廊下,见此偈礼拜;亦愿诵取结来生缘,愿生佛地。童子引能至南廊下,能即礼拜此偈。为不识字,请一人读。慧能闻(42)已,即识大意。慧能亦作一偈,又请得一解书人,于西间壁上题(43)着,呈自本心。不识本心,学法无益;识心见性[卍],即悟(44)大意〔附〕。慧能偈曰:

  「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无台, 佛性[卍]常清(45)净, 何处有尘埃!」 又偈曰:

  「心是菩提树, 身为明镜台, 明镜本清净, 何处染尘埃〔附〕(46)! 院内徒(47)众,见能作此偈,尽怪。慧能却入碓房。」

  一六

  五祖[卍]忽见慧能偈(48),即(49)知识大意。恐众人知,五祖乃谓众人曰:此亦未得了。五祖夜至(50)三更,唤慧能于(51)堂内,说『金刚经』。慧能一闻,言下便悟(52)。其夜受法,人尽不知,便传顿法及衣。汝为六代祖,衣将为信。禀代代相传法,以心传心,当令自悟。 [P420]

  一七

  五祖言:慧能!自古传法,气如悬丝。若住此间,有人害汝,汝即须速去!能得衣法,三更发去。五祖自送能于九江驿。登船(53)时,便五(54) 祖处分:汝去努力!将法向南,三年勿弘此法。难去,在后弘化,善诱迷人,若得心开,汝悟无别。辞违已了,便发向南。

  一八

  两月中间,至大庾(55)岭。不知向后有数百人来,欲拟殴(56)慧能,夺衣(57)法。来至半路,尽总却回。唯有一僧,姓陈名慧明(58),先是三品将军,性行粗恶,直至岭上,来趁犯着。慧能即还法衣,又不肯取。我故远来求法,不要其衣。能于岭上,便传法慧明[卍]。慧明[卍]得闻,言下心开。能使慧明[卍]即却向北化人来。

  一九

  慧能来依(59)此地,与诸官寮(60)道俗,亦有累劫之因。教是先圣(61)所传,不是慧能自知。愿闻先圣[卍]教者,各须净心。闻了,愿自除(62) 迷,如(63)先代悟。[下是法]

  注【3-001】「心」,「原本」无,今补。 [P421]

  注【3-002】「官」,「宋高僧传」等作「贯」。

  注【3-003】「岭」,「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3-004】「作」,「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3-005】「又」,「原本」作「小」,依「明本」改。

  注【3-006】「南」,「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3-007】「卖」,「原本」作「买」,依「明本」改。

  注【3-008】「客」,「原本」作「官」,依「明本」改。

  注【3-009】「迷」,「原本」作「名」,今改。

  注【3-010】「问」,「原本」作「闻」,今改。

  注【3-011】「曰」,「原本」作「日」,今改。

  注【3-012】「县」,「原本」作「悬」,依「明本」改。

  注【3-013】「今」,「原本」作「令」,今改。

  注【3-014】「岭」,「原本」作「领」,依「明本」改。

  注【3-015】「求法作佛」,「原本」作「求佛法作」,依「明本」改正。

  注【3-016】「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3-017】「讫」,「原本」作「记」,今改。

  注【3-018】「汝」,「原本」作「与」,依「明本」改。 [P422]

  注【3-019】「田」,「原本」作「门」,今改。

  注【3-020】「总」,「原本」作「!6殛」,今改。

  注【3-021】「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3-022】「之智」,「原本」作「知之」,今改。「明本」作「之性」。

  注【3-023】「悟」,「原本」作「吾」,依「明本」改。

  注【3-024】「依」,「原本」作「于」,依「明本」改。

  注【3-025】「奉」,「原本」作「养」,今改。

  注【3-026】「玲」,「明本」作「珍」。

  注【3-027】「上呈五祖,求法意即善」,「原本」作「上五祖呈意即善求法」,今参照「明本」意改之。

  注【3-028】「终」,「原本」作「修」,依「明本」改。

  注【3-029】「悟」,「原本」作「语」,今改。

  注【3-030】「知」,「原本」作「和」,依「明本」改。此节与上节,语意重复。疑是别本,抄录者集于一处。

  注【3-031】「拂」,「原本」作「佛」,依「明本」改。

  注【3-032】「唤」,「原本」作「换」,依「明本」改。

  注【3-033】「语已」,「原本」作「请记」,今改。 [P423]

  注【3-034】「留」,「原本」作「流」,依「明本」改。

  注【3-035】「问」,「原本」作「门」,今改。

  注【3-036】「若是汝作,应得我法」──二句,与下文义不合。

  注【3-037】「祖」,「原本」作「褐」,今改。

  注【3-038】「你」,「原本」作「作」,今改。

  注【3-039】「事」,「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注【3-040】「衣」,「原本」作「于」,今改。

  注【3-041】「能」下,「原本」有「答」字,今删。

  注【3-042】「慧能闻」,「原本」脱误作「慧问」,今改补。

  注【3-043】「题」,「原本」作「提」,今改。

  注【3-044】「悟」,「原本」作「吾」,今改。此一段,文意不顺。

  注【3-045】「清」,「原本」作「青」,今改。

  注【3-046】「又偈曰」一段,与上文「作一偈」不合。疑为不同写本,抄写者并录于此,致成重复。

  注【3-047】「徒」,「原本」作「从」,依「明本」改。

  注【3-048】「偈」,「原本」作「但」,今改。

  注【3-049】「即」下,「原本」有「善」字,今删。 [P424]

  注【3-050】「至」,「原本」作「知」,今改。

  注【3-051】「于」,「原本」无,今补。

  注【3-052】「悟」,「原本」作「伍」,依「明本」改。

  注【3-053】「船」,「原本」缺,今补。

  注【3-054】「五」,「原本」作「悟」,今改。

  注【3-055】「庾」,「原本」作「庚」,依「明本」改。

  注【3-056】「殴」,「原本」作「头」,今改。

  注【3-057】「衣」,「原本」作「依」,今改。

  注【3-058】「明」,「原本」作「顺」,依「明本」等改。

  注【3-059】「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3-060】「寮」,「原本」作「夺」,依「明本」改。

  注【3-061】「圣」,「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注【3-062】「除」,「原本」作「余」,依「明本」改。

  注【3-063】「如」,「原本」作「于」,依「明本」改。

  三──

  一

  慧能大师唤言:善知识!菩提般若之智(1),世人本自有之。即缘心迷,不能自悟,须求大善知识示道见性;善知识!愚人智人,佛性本亦无 [P425] 差别,只缘迷悟:迷即为愚,悟即成智(2)。

  二

  善知识!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第一勿迷言慧定别。定慧体一不二,即定是慧体,即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

  三

  善知识!此义即是定(3)慧等。学道之人作意,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定慧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心不善,慧定不等。心口俱善,内外一种(4),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口诤,若诤先后,即是迷(5)人。不断胜负,却生我法(6),不离四相。

  四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时中,行、住、坐(7)、卧,常直(8)心是。『净名经』云:直[卍]心是道场;直[卍]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9),口说法直。口说一行三昧,不行直[卍]心,非佛弟子。但行直[卍]心,于一切法上无有执着,名一行三昧。

  五

  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卍]心坐[卍]不动,除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若如是,此法同无情(10),却是障道因缘。道须(11)通流,何以却滞? [P426] 心不住(12)即通流,住即被(13)缚。若坐[卍]不动是,维摩诘不合呵舍利弗宴坐[卍]林中!

  六

  善知识!又见有人教人坐[卍],看心、看净、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悟,便执成颠,即有数百般(14),如此教道者,故知(15)大错。

  七

  善知识!定慧犹如何等?如灯光,有灯即有光,无灯即无光。灯是光之 (16)体,光是灯之用,名(17)即有二,体无两般。此定慧法,亦复如是。

  注【4-001】「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4-002】「愚人智人」下二十三字,「原本」作「遇悟即成智」,今依炖煌县博物 馆本改正。

  注【4-003】「定」,「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4-004】「种」上,「原本」有「众」字,今删。

  注【4-005】「迷」,「原本」所无,依「明本」补。

  注【4-006】「我法」,「原本」作「法我」,依「明本」改。

  注【4-007】「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注【4-008】「直」,「原本」作「真」,并衍一「真」字,依「明本」删改。 [P427]

  注【4-009】「曲」,「原本」作「典」,依「明本」改。

  注【4-010】「情」,「原本」作「清」,依「明本」改。

  注【4-011】「须」,「原本」作「顺」,依「明本」改。

  注【4-012】「不住」,「原本」作「住在」,依「明本」改正。

  注【4-013】「被」,「原本」作「彼」,今改。

  注【4-014】「般」,「原本」作「盘」,今改。

  注【4-015】「知」,「原本」作「之」,依「明本」改。

  注【4-016】「之」,「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4-017】「名」,「原本」缺,依「明本」补。

  四──

  一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1)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2),见自(3)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二

  善知识!我此(4)法门,从上已来,顿渐皆立无念为(5)宗,无相为[卍] 体,无住(6)为本。何名为(7)无相?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不念。无住者,为人本性念念不住,前念今(8)念后念,念念相续(9),无有断绝。若一念断绝,法身即是离色身〔南〕。念念时中,于一切法上无住。一念若住,念 [P428] 念即住,名系缚。于一切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是(10)以无住为本。

  三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11)以无相 为体。

  四

  于一切境(12)上不染,名为无念。于自念上离境[卍],不(13)于法上念生。莫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断即死(14),别处受生〔南〕。学道者用心,若不识(15)法意,自错尚可,更劝他人迷;不自见迷,又谤经法。是以立无念为宗。

  五

  即缘迷(16)人于境[卍]上有念,念上便起(17)邪见,一切尘劳妄念从此而生。然此教门立无念为宗,世人离见,不起于念;若无有念,无念亦不立。

  六

  无者无何事?念者何物?无者,离二相诸尘劳。真如是念之体,念是真如之用。性(18)起念,虽即见闻觉知(19),不染万境而常自在。『维摩经』云:外能善分别诸法相,内于第一义而不动。

  注【5-001】「迷」,「原本」作「明」,依「明本」改。 [P429]

  注【5-002】「心」,「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注【5-003】「自」,「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5-004】「此」,「原本」作「自」,依「明本」改。

  注【5-005】「为」,「原本」作「无」,依「明本」改。

  注【5-006】「住」下,「原本」有「无」字,依「明本」删。

  注【5-007】「名为」,「原本」作「明为相」,今删改。

  注【5-008】「今」,「原本」作「念」,依「明本」改。

  注【5-009】「续」,「原本」作「读」,依「明本」改。

  注【5-010】「是」,「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5-011】「是」下,「原本」衍「是」字,依「明本」删。

  注【5-012】「境」,「原本」作「镜」,依「明本」改。

  注【5-013】「原本」衍一「不」字,依「明本」删。

  注【5-014】「死」,「原本」作「无」,依「明本」改。

  注【5-015】「若不识」,「原本」作「莫不悉」,依「明本」改。

  注【5-016】「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5-017】「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注【5-018】「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P430]

  注【5-019】「知」,「原本」作「之」,依「明本」改。

  五──

  一

  善知(1)识!此法门中,坐(2)禅元不看(3)心,亦不看[卍]净,亦不言不(4)动。若言看心,心元是妄,妄如幻故,无所看也。若言看净,人性(5)本净,为妄想故覆盖真如,离妄念,本性[卍]净。不见自性[卍]本净,心起看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故知看者(6)却是妄也。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功夫。作此见者,障(7)自本性[卍],却被净缚。若不动者,不(8)见一切人过患,自(9)性不动。迷人自身不动,开口即说人是非,与道违背。看心、看净,却是障道因缘,今说汝知(10)。

  二

  此法门中,何名坐[卍]禅?此法门中,一切无碍,外于一切境界上念不起 (11)为坐[卍],见本性[卍]不乱为禅。何名为禅定?外离(12)相曰禅,内不乱曰定。外若离(13)相,内性[卍]不乱,本自净自定。只缘境触,触即乱,离相不乱即定。外离相即禅,内(14)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故名禅定。『维摩经』云:即时(15)豁然,还得本心。『菩萨戒』云:本源(16)自性[卍]清净。 [P431]

  三

  善知识!见自性[卍]清净,自修自作;自性[卍]法身,自行佛行,自作自成佛道。

  注【6-001】「知」,「原本」作「诸」,今改。

  注【6-002】「坐」,「原本」作「座」,依「明本」改。

  注【6-003】「看」,「原本」作「着」,今改。

  注【6-004】「不」,「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6-005】「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6-006】「者」下,「原本」有「看」字,今删。

  注【6-007】「障」,「原本」作「章」,依「明本」改。

  注【6-008】「不」,「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6-009】「自」,「原本」作「是」,今改。

  注【6-010】「今说汝知」,「原本」作「今记汝是」,今改。

  注【6-011】「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注【6-012】「离」,「原本」作「杂」,依「明本」改。

  注【6-013】「离」,「原本」作「有」,依「明本」改。

  注【6-014】「内」下,「原本」有「外」字,依「明本」删。 [P432]

  注【6-015】「时」,「原本」作「是」,依『维摩经』改。

  注【6-016】「源」,「原本」作「须」,依『梵网经』改。「明本」作「元」。

  六──

  一

  善知识!总须自体(1)与受无相戒,一时逐慧能口道,令善知识见自三身佛。于自色身,归依(2)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卍]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卍]当来圆满报身佛。[已上三唱]

  二

  色身是舍宅,不可言归〔南〕。向者三身在自法性,世人尽有,为迷(3) 不见,外觅三如来,不见自色身中三身(4)佛。善知识!听汝善知识说,令善知识依[卍]自色身,见自法性有三身(5)佛,此三身佛从性上生。

  三

  何名清净法(6)身佛?善知识!世人性自本净,万法在自性(7)。思量一切恶(8)事,即行于(9)恶;思量一切善事,便修于善行。知如是一切法尽在自性[卍],自性[卍]常清净。

  四

  日月常明(10),只为云覆盖,上明[卍]下暗,不能了见日月星(11)辰。忽遇惠风吹散,卷尽云雾,万像参罗,一时皆现。世人性净,犹如青(12)天 [P433] 。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卍]。于外着境(13),妄念浮云覆盖自性[卍],不能明彻(14)。遇善知识,闻(15)真法,吹却迷[卍]妄,内外明[卍]彻,于自性[卍]中万法皆见。一切法在自(16)性[卍],名为清净法身。自归依[卍]者,除不善行,是名归依[卍]。

  五

  何名为千百亿化身佛?不思量,性即空寂,思量即是变(17)化。思量恶法,化为地狱;思量善法,化为天堂。毒害化为畜生,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卍]变化甚明[卍],迷人自不知见。

  六

  一念善,智慧即生;一灯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常思于后,常后念善,名为报身。一念恶,报却千年善心;一念善,报却千年恶。灭无常已来,后念善,名为报身(18)〔附〕。

  七

  从法身思量,即是化身。念念善,即是报身。自悟自修,即名归依[卍]也。皮肉是色身,是舍宅,不任(19)归依也〔南〕。但悟三身,即识大意(20)。

  注【7-001】此句,「明本」作「此事须从自性中起」。 [P434]

  注【7-002】「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7-003】「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7-004】「身」,「原本」作「性」,依「明本」改。

  注【7-005】「身」,「原本」作「世」,依「明本」改。

  注【7-006】「法」,「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7-007】「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7-008】「恶」,「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7-009】「于」,「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7-010】「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7-011】「星」,「原本」作「西」,依「明本」改。

  注【7-012】「青」,「原本」作「清」,今改。

  注【7-013】「着境」,「原本」作「看敬」,依「明本」改。

  注【7-014】「彻」,「原本」作「故」,今准下文改。

  注【7-015】「闻」,「原本」作「开」,依「明本」改。

  注【7-016】「在自」,「原本」作「自在」,今改正。

  注【7-017】「变」,「原本」作「自」,依「明本」改。

  注【7-018】「一念恶」以下,念恶报却善,念善报却恶,善恶同等,与上文 「一灯能 [P435] 除千年暗」说不合。文以「后念善,名为报身」作结,与前文相同。疑此为别本异说,抄写者附录于此。

  注【7-019】「任」,「原本」作「在」,今改。

  注【7-020】「意」,「原本」作「亿」,今改。

  七──

  一

  今既自归依三身佛已,与善知识发四弘大愿。善知识!一时逐慧能道: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边誓愿断,法门无边誓愿学,无上佛道誓愿成。 [三唱]

  二

  善知识!众生无边誓愿度,不是慧能度。善知识!心中众生,各于自身自性(1)自度。何名自性[卍]自度?自色身中邪见愚痴迷(2)妄,自有本觉性,将正见度。既悟正见,般若之智除却愚痴迷[卍]妄众生,各各自度。邪来(3)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烦恼来菩提(4)度。如是度者,是名真度。

  三

  烦恼无边誓愿断,自心除虚妄。法门无边誓愿学,学无上正法。无上佛道誓愿成,常下心行,恭敬一切,远离迷执,觉知生般若。除却迷妄,即自悟佛 [P436] 道成行誓愿力。

  注【8-001】「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8-002】「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8-003】「来」,「原本」作「见」,依「明本」改。

  注【8-004】「提」,「原本」作「萨」,依「明本」改。

  八──

  一

  今既发四弘誓愿讫,与善知识无相忏悔三世罪障。大师言:善知识!前念后念及今念,念(1)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恶行一时悔(2),自性(3) 若除即是忏。前念后念及今念,念念不(4)被矫诳(5)染,除却从前矫诳心,永(6)断名为自性忏。前念后念及今念(7),念念不被嫉妒(8)染,除却从前嫉妒(9)心,自性若除即是忏。[已上三唱]

  二

  善知识!何名忏悔?忏(10)者终身不作,悔者知于前非。恶业恒不离心,诸佛前口说无益。我此法门中,永断不作,名为忏悔。

  注【9-001】「念」下,「原本」脱一「念」字,依「明本」补。

  注【9-002】「悔」字,「原本」在下句「忏」下,今改正。 [P437]

  注【9-003】「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9-004】「不」,「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注【9-005】「矫诳」,「原本」作「愚痴」,依下文改。

  注【9-006】「永」,「原本」作「承」,今改。

  注【9-007】「今念」,「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注【9-008】「嫉妒」,「原本」作「[病-丙+直]疾」,依「明本」改。

  注【9-009】「嫉妒」,「原本」作「疾姤」,依「明本」改。

  注【9-010】「忏」,「原本」脱落,今补。

  九──

  一

  今既忏悔已,与善知识受无相三归依戒。大师言:善知(1)识!归依(2)觉,两足尊。归依[卍]正,离欲尊(3)。归依[卍]净,众中尊。从今已后,称佛为师,更不归依[卍]余邪迷(4)外道,愿自三宝慈悲证明(5)。

  二

  善知识!慧能劝善(6)知识归依三宝。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自心归依觉,邪迷[卍]不生。少欲知足,离财离色,名两足尊。自心归正,念念无邪故即无爱着,以无爱着,名离欲尊。自心归净,一切尘劳妄念,虽在自性 [P438] (7),自性[卍]不染着,名众中尊。

  三

  凡夫不(8)解,从日至日,受三归依[卍]戒。若言归佛,佛在何处?若不见佛,即无所归。既无所归,言却是妄。善知识!各自观察,莫错用意!经中只 (9)言自归依佛,不言归他佛,自性[卍]不归,无所归(10)处。

  注【10-001】「知」,「原本」作「智」,今改。

  注【10-002】「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10-003】「欲」下,「原本」脱「尊」字,依「明本」补。

  注【10-004】「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0-005】「证明」,「原本」作「灯名」,依「明本」改。

  注【10-006】「善」,「原本」作「善善」,今删一字。

  注【10-007】「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10-008】「不」,「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注【10-009】「只」下,「原本」有「即」字,今删。

  注【10-010】「归」,「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一0──

  一

  今既自归依(1)三宝,总各各至心,与善知识说摩诃般若波 [P439] 罗蜜法。善知识虽念不解,慧能与说,各各听!摩诃般若波罗蜜者,西国梵语,唐言大智慧彼岸到。此法须行,不在口念(2),口念不行,如幻(3)如化。修行者,法身与佛等也。

  二

  何名摩诃?摩诃者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若空心坐(4),即落无记(5)。空能含日月星辰,大地山河,一切草木,恶人善人,恶法善法,天堂地狱,尽在空中。世人性空,亦复如是。

  三

  性含万法是大,万法尽在自性(6)。见一切人及非人,恶之(7)与善,恶法善法,尽皆不舍,不可染着。犹(8)如虚空,名之为大,此是摩诃(9)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10)。又有迷(11)人,空心不思,名之为大,此亦不是。心量大,不行是少。莫口空说,不修此行,非我弟子。

  四

  何名般若?般若是智慧。一切(12)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名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心中常愚,自言(13)我修。般若无形相,智慧性即是。 [P440]

  五

  何名波罗蜜?此是西国梵音,唐(14)言彼岸到。解义离生灭,着境(15) 生灭起(16),如水有波浪,即是于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永(17)长流,即(18)名到彼岸,故名波罗蜜。

  六

  迷人口念,智者心行。当念时有妄,有妄即非真性(19);念念若行,是名真性[卍]。悟此法者,悟般若法,修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法身等佛。善知识!即烦恼是菩提(20),前念迷即凡,后念悟即佛。

  七

  善知识!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第一!无住无去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将大智(21)慧到彼岸,打破五阴烦恼尘劳。最尊最上第一,赞最上 (22) 乘法,修行定成佛。无去无住无来(23),是定慧等,不染一切法。三世诸佛从中,变三毒为戒定慧。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中出(24)八万四千智慧。何以故?为世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般若常在,不离自性(25)。

  八

  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26)无着,莫起[卍]诳(27)妄,即自是真如性[卍]。用智[卍]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见性[卍]成佛道。 [P441]

  注【11-001】「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11-002】「念」,「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11-003】「幻」,「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11-004】「若空心坐」,「原本」作「莫定心座」,依「明本」改。

  注【11-005】「记」,「原本」作「既」,依「明本」改。

  注【11-006】「在自性」,「原本」作「是自姓」,依「明本」改。

  注【11-007】「之」,「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11-008】「犹」,「原本」作「由」,今改。

  注【11-009】「诃」下,「原本」衍「行」字,今删。

  注【11-010】「行」,「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注【11-011】「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1-012】「切」,依「明本」补。

  注【11-013】「自言」,依「明本」补。

  注【11-014】「唐」,依「明本」补。

  注【11-015】「境」,「原本」作「竟」,依「明本」改。

  注【11-016】「起」,「原本」作「去」,依「明本」改。

  注【11-017】「永」,「原本」作「承」,依「明本」改。 [P442]

  注【11-018】「即」上,「原本」有「故」字,今删。

  注【11-019】「性」,「原本」作「有」,依「明本」改。

  注【11-020】「提」下,「原本」有「捉」字,今删。

  注【11-021】「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11-022】「上」下,「原本」衍「最上」二字,今删。

  注【11-023】「来」下,「原本」有「往」字,今删。

  注【11-024】「中出」,「原本」无,今补。「明本」作「一般若生」。

  注【11-025】「性」,「原本」作「姓」,今改。

  注【11-026】「忆」,「原本」作「亿」,依「明本」改。

  注【11-027】「诳」,「原本」作「谁」,依「明本」改。

  一一──

  一

  善知识!若欲入甚深法界,入般若三昧者,直修般若波罗蜜行。但持『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即得见性,入般若三昧。当知此人功德无量,经中分明(1)赞叹,不能具说。

  二

  此是最上乘法,为大智上根人说。小(2)根智人若闻法,心不生信。何以故?譬如大龙,若下大雨,雨于(3)阎浮提,如漂草叶;若下大雨,雨放 [P443] 大海,不增不减。若大乘者闻说『金刚经』,心开悟解。故知本性自有般若之智,自用智(4)慧观照,不假文字。

  三

  譬如其雨水,不从无有,元是龙王于江海中,将身引此水,令一切众生,一切草木,一切有情无情,悉皆蒙(5)润。诸水众流却入大海,海纳众水,合为一体。众生本性般若之智,亦复如是。

  四

  小[卍]根之人,闻说此顿教,犹如草木根性自小[卍]者,若被大雨一沃,悉皆自倒(6),不能增长。小[卍]根之人,亦复如是,有般若之智(7),与大智之人亦无差别,因何闻法即不悟?缘邪见障重,烦恼根深。犹如大云覆盖于日,不得风吹,日无能现。

  五

  般若之智,亦无大小。为一切众生自有迷心,外修觅佛,未(8)悟自性,即是小根人。闻其顿教,不信外修,但于自心令自本性常起正见;烦恼尘劳众生,当时尽悟。犹如大海纳于众流,小水、大水合为一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来去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 [P444]

  六

  心修此行,即与『般若波罗蜜经』本无差别。一切经书及文字,小大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9)置。因智慧性,故能建立(10)。若无世(11)人,一切万法本无不有,故知万法本从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在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卍]故,智为大人。迷人问(12)于智者,智人与愚人说法,令使愚者悟解心(13)开。迷人若悟心开,与大智人无别。

  七

  故知不悟,即(14)佛是众生;一念若悟,即众生(15)是佛。故知一切万法尽在自身心中,何不从于自心,顿现真如本性(16)!『菩萨戒经』云:戒本源(17)自性[卍]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注【12-001】「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2-002】「小」,「原本」作「少」,依「明本」改。

  注【12-003】「于」,「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12-004】「智」,「原本」作「知」,依「明本」改。

  注【12-005】「蒙」,「原本」作「像」,依「明本」改。

  注【12-006】「倒」,「原本」作「到」,依「明本」改。 [P445]

  注【12-007】「智」下,「原本」有「之」字,今删。

  注【12-008】「未」,「原本」作「来」,依「明本」改。

  注【12-009】「人」,「原本」缺,依「明本」补。

  注【12-010】「故能建立」,「原本」作「故故然能建立我」,「故然」即「故能」衍误,今删正。

  注【12-011】「迷人问」,「原本」作「问迷人」,今改正。

  注【12-012】「世」,「原本」作「智」,依「明本」改。

  注【12-013】「心」,「原本」作「深」,依「明本」改。

  注【12-014】「即」下,「原本」有「是」字,依「明本」删。

  注【12-015】「生」下,「原本」有「不」字,依「明本」删。

  注【12-016】「性」,「原本」作「姓」,依「明本」改。

  注【12-017】「戒本源」,「原本」作「我本愿」,依『梵网经』改。

  一二──

  一

  善知识!我于忍和尚处,一闻言下大悟(1),顿见真如本性,是故与(2)教法流行后代,令(3)学道者顿悟(4)菩提。

  二

  各自观心,令自本性顿悟。若不(5)能自悟者,须(6)觅大善知识示 [P446] (7)道见性(8)。何名大善知识(9)?解最上乘法,直示(10)正路。是大善知识。是大因缘,所谓(11)化导(12)令得见佛;一切善法,皆因大善知识能发起故。

  三

  三世诸佛,十二部经,(13)在人性中本自具有。不能自(14)悟,须得善知识示道见性;若自悟者,不假外善知识。若取外求善知识,望得解脱(15) ,无有是处。识自心内善知识,即得解脱(16)。若自心邪迷,妄念颠倒,外善知识即有教授,不得自悟(17)。汝若不得自悟,当起般若观照,剎那间妄念俱灭,即是自真正善知识,一悟即如(18)佛也。

  四

  自性心地,以智慧观照,内外明(19)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见一切法不着一切法,遍一切处不着一切处。常净自性,使六贼从六门走出,于六尘中不离不染,来去自由,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莫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20),即名边见。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 [P447] 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顿法者,至佛位地。

  注【13-001】「悟」,「原本」作「伍」,依「明本」改。

  注【13-002】「与」,「原本」作「汝」,今改。

  注【13-003】「令」,「原本」作「今」,依「明本」改。

  注【13-004】「悟」,「原本」作「俉」,依「明本」改。

  注【13-005】「不」,「原本」无,依「明本」补。

  注【13-006】「须」,「原本」作「顿」,依「明本」改。

  注【13-007】「示」,「原本」作「亦」,今改。

  注【13-008】「性」,「原本」作「姓」,今改。

  注【13-009】「知识」,「原本」作「智」,今改补。

  注【13-010】「示」,「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注【13-011】「谓」,「原本」作「为」,依「明本」改。

  注【13-012】「导」,「原本」作「道」,依「明本」改。

  注【13-013】「在」上,「原本」有「云」字,今删。

  注【13-014】「自」下,「原本」有「姓」字,依「明本」删。

  注【13-015】「脱」,「原本」作「说」,依「明本」改。 [P448]

  注【13-016】「原本」缺「脱」字,今补。

  注【13-017】「不得自悟」,今补。

  注【13-018】「如」,「原本」作「知」,今改。

  注【13-019】「明」,「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3-020】「缚」,「原本」作「传」,依「明本」改。

  一三──

  一

  善知识!后代得吾(1)法者,常见吾法身,不离汝左右。善知识!将此顿教法门,同见同行,发愿受持,如事(2)佛故;终身受持而不退者,定(3)入圣位。

  二

  然须传(4)受时,从上已来,默然而付于法。发大誓愿,不退菩提,即须分付。若不同见解,无有志愿,在在处处,勿妄宣传;损彼前人,究竟无益。若愚(5)人不解,谩此法门,百劫万劫千生断佛种性。

  注【14-001】「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注【14-002】「事」,「原本」作「是」,依「明本」改。

  注【14-003】「定」,「原本」作「欲」,依「明本」改。 [P449]

  注【14-004】「传」,「原本」作「缚」,依「明本」改。

  注【14-005】「愚」,「原本」作「遇」,依「明本」改。

  一四──

  一

  大师言:善知识!听吾(1)说无相颂(2),令汝迷(3)者罪灭,亦名灭罪颂。

  二

  颂曰: 愚人修福不修道, 谓言修福而是道(4),布施供养福无边, 心中三恶元来造(5)。若将修福欲灭罪, 后世得福罪还在(6);若解心中除罪缘, 名自性(7)中真忏悔。若悟大乘真忏悔(8), 除邪行正即(9)无罪;学道之人能自观, 即与悟人同一类(10)。大师今传此顿教, 愿学之人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本身, 三毒恶缘心中洗。 [P450] 努力修道莫悠悠, 忽然虚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顿教法, 虔诚合掌志心求。

  三

  大师说法了,韦使君、官寮、僧众、道俗,赞言无尽,昔所未闻。

  注【15-001】「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注【15-002】「颂」,「原本」作「讼」,依「明本」改。

  注【15-003】「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5-004】「道」,「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注【15-005】「造」,「原本」作「在」,依「明本」改。

  注【15-006】「还在」,「原本」作「无造」,依「明本」改。

  注【15-007】「名自性」,「原本」作「各自世」,依「明本」改。

  注【15-008】「悔」,「原本」作「海」,依「明本」改。

  注【15-009】「即」,「原本」作「造」,依「明本」改。

  注【15-010】「类」,「原本」作「例」,依「明本」改。

  一五──

  一

  使君礼拜白(1)言:和尚说法,实不思议!弟子尚(2)有少疑,欲问(3)和尚,望(4)和尚大慈大悲为弟子说!大师言:有疑(5)即问[卍] [P451] ,何须再三!

  二

  使君问[卍]:法可不(6)是西国第一祖达磨祖师宗旨?大师言:是。弟子见说达磨大师化(7)梁武帝(8),问达磨:朕一生来(9)造寺布施供养,有(10) 功德否?达磨答言:并无功德。武帝惆怅,遂遣达磨出境。未审此言,请和尚说!

  三

  六祖言:实无功德,使君(11)勿疑达磨大师言。武帝着邪道,不识正法。使君问:何以无功德〔附〕?

  四

  和尚言:造寺布施供养,只是修福,不可将福以为功德;功德(12)在法身,非在于福田。自法性有功(13),平直是德。佛性外行恭敬,若轻一切人,吾(14)我不断,即自无功德。自性虚妄,法身无功德。念念德行,平等直(15) 心,德即不轻,常行于敬。自修身即功,自修心(16)即德,功德自心作,福与功德别。武帝不识正理,非祖大师有过。

  注【16-001】「白」,「原本」作「自」,今改。 [P452]

  注【16-002】「尚」,「原本」作「当」,今改。

  注【16-003】「问」,「原本」作「闻」,依「明本」改。

  注【16-004】「望」下,「原本」有「意」字,今删。

  注【16-005】「疑」,「原本」作「议」,依「明本」改。

  注【16-006】「不」下,「原本」衍「不」字,依「明本」删。

  注【16-007】「化」,「原本」作「代」,依「明本」改。

  注【16-008】「帝」,「原本」作「谛」,依「明本」改。

  注【16-009】「来」上,「原本」有「未」字,今删。

  注【16-010】「有」下,「原本」衍「有」字,今删。

  注【16-011】「君」下,「原本」有「朕」字,今删。

  注【16-012】「功德」,「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注【16-013】「功」下,「原本」有「德」字,依「明本」删。

  注【16-014】「吾」,「原本」作「悟」,依「明本」改。

  注【16-015】「直」,「原本」作「真」,今改。

  注【16-016】「心」下,「原本」有「身」字,依「明本」删。

  一六──

  一

  使君礼拜,又问:弟子见僧众(1)道俗,常念阿弥陀(2)佛 [P453] ,愿往生西方。请和尚说,得(3)生彼否?望为破疑。

  二

  大师言:使君听,慧能与说。世尊在舍卫国,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只为下根说远,说近(4)只为上智。人自两种(5),法无不同(6) 。迷(7)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生彼,悟者自净其心,所以佛言(8):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三

  使君!东方但净心无罪,西方心不净有愆。迷人愿生东方、西方(9) ,所在处并皆一种。心但无不净,西方去此不远;心起不净之心,念佛往生难到。除十(10)恶即行十万,无八邪即遇八千,但行直(11)心,到如弹(12)指。使君!但行十善,何须更愿往生!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剎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

  四

  六祖言:慧能与使君移西方,剎那间目(13)前便见,使君愿见否?使君礼拜,若此得见,何须往生!愿和尚慈悲,为现西方,大善!大师言:唐见西方,无疑即散。大众愕然,莫知何是。 [P454]

  五

  大师曰:大众(14)作意听!世人自色身是城,眼、耳、鼻、舌、身即是城门。外有五(15)门,内有意门。心即是地,性即是王。性在王在,性去王无;性在身心存,性去身坏。

  六

  佛是自性作,莫向身外(16)求。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是释迦,平直[卍]是弥勒。人我是须弥,邪心是大海,烦恼是波浪,毒心是恶龙,尘劳是鱼!C钰。虚妄即是神鬼,三毒即是地狱,愚痴即是畜生,十善即(17)是天堂。无人我(18),须弥(19)倒;除邪心,海水竭;烦恼无,波浪灭;毒害除,鱼龙绝。自心地上觉性如来,放(20) 大智慧光明,照曜六门清净,照破(21)六欲诸天;下照三毒若除,地狱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座下闻(22)说,赞声彻天,应是迷人了(23)然便见〔南〕。

  七

  使君礼拜赞言:善哉!善哉!普愿法界众生,闻者一时悟解!

  注【17-001】「众」,「原本」缺,今补。 [P455]

  注【17-002】「陀」,「原本」作「大」,依「明本」改。

  注【17-003】「得」,「原本」作「德」,依「明本」改。

  注【17-004】「说远说近」,「原本」作「说近说远」,依「明本」意改正。

  注【17-005】「种」,「原本」作「重」,依「明本」改。

  注【17-006】「原本」无「同」字,今补。

  注【17-007】「迷」,「原本」作「名」,依「明本」改。

  注【17-008】「佛言」,「原本」作「言佛」,依「明本」改正。

  注【17-009】「方」,「原本」作「者」,依「明本」改。

  注【17-010】「十」,「原本」脱落,依「明本」补。

  注【17-011】「直」,「原本」作「真」,依「明本」改。

  注【17-012】「弹」,「原本」作「禅」,依「明本」改。

  注【17-013】「间目」,「原本」作「问曰」,依「明本」改。

  注【17-014】「众」下,「原本」衍「大众」二字,今删。

  注【17-015】「五」,「原本」作「六」,依「明本」改。

  注【17-016】「外」,「原本」缺,可通,今依「明本」改。

  注【17-017】「即」,「原本」缺,今补。

  注【17-018】「无人我」,「原本」作「我无人」,依「明本」改正。 [P456]

  注【17-019】「弥」下,「原本」衍「自」字,今删。

  注【17-020】「放」,「原本」作「施」,依「明本」改。

  注【17-021】「破」,「原本」作「波」,依「明本」改。

  注【17-022】「闻」,「原本」作「问」,依「明本」改。

  注【17-023】「了」,「原本」作「人」,依「明本」改。

  一七──

  一

  大师言:善知识!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寺不修,如西方心恶之人;在家若修行,如东方人修善。但愿在家修行(1),清净即是西(2)方。

  二

  使君问:和尚(3)!在家如何修,愿为指授!大师言:善知(4)识!慧能与道俗作无相颂,尽诵取;依(5)此修行,常与慧能(6)一处无别。

  三

  颂曰:

  说通及心通, 如日处(7)虚空。 惟传顿教法, 出世破邪宗。 教即无顿渐, 迷悟有迟疾。 若学顿教法, 愚人不可迷。 说即须万般, 合理(8)还归一。 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 [P457] 邪来因烦恼, 正来烦恼除, 邪正俱(9)不用, 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清净, 起心即是妄, 净性于妄中, 但正除三障。 世间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 常见自(10)己过, 与道即相当。 色类(11)自有道, 离道别觅道, 觅道不见道, 到头还自懊。 若欲探(12)觅道, 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正心, 暗行不见道。 若真修道人, 不见世间过(13), 若见世间非, 自非却是左。 他非我有罪, 我非自有罪, 但自去非心, 打破烦恼碎。 若欲化愚人, 是须有方便, 勿令破彼疑, 即是菩提见。 法元(14)在世间, 于世出世间, 勿离世间上, 外求出世间。 邪见是(15)世间, 正见出世间, 邪正悉打却, 菩提性宛然(16) 。 此偈(17)是顿教, 亦名为大乘, 迷来经累劫, 悟则剎那间。 [P458]

  四

  大师言:善知[卍]识!汝等尽诵取此偈,依偈修行,去慧能千里,常在能边。此不修,对面千里。各各自修,法不相待(18)。众人且散,慧能归曹(19) 溪山,众人(20)若有大疑,来彼山间,为汝破疑,同见佛性(21)。

  五

  合座官寮、道俗,礼拜和尚,无不嗟叹:善哉大悟,昔所未闻!岭南有福,生佛在此,谁能得知[卍]!一时尽散。

  注【18-001】「在家修行」,「原本」作「自家修」,今改补。

  注【18-002】「西」,「原本」作「恶」,依「明本」改。

  注【18-003】「尚」,「原本」缺,今补。

  注【18-004】「知」,「原本」作「智」,依「明本」改。

  注【18-005】「依」,「原本」作「衣」,依「明本」改。

  注【18-006】「能」下,「原本」衍「说」字,今删。

  注【18-007】「处」,「原本」作「至」,依「明本」改。

  注【18-008】「理」,「原本」作「离」,依「明本」改。

  注【18-009】「俱」,「原本」作「疾」,依「明本」改。

  注【18-010】「见自」,「原本」作「现在」,依「明本」改。 [P459]

  注【18-011】「类」,「原本」作「貌」,依「明本」改。

  注【18-012】「探」,「原本」作「贪」,今改。

  注【18-013】「过」,「原本」作「愚」,依「明本」改。

  注【18-014】「元」,「原本」作「无」,今改。

  注【18-015】「是」,「原本」作「出」,依「明本」改。

  注【18-016】「菩提性宛然」,「原本」脱落此句,依「明本」补足。

  注【18-017】「偈」,「原本」作「但」,今改。

  注【18-018】「待」,「原本」作「持」,依「明本」改。

  注【18-019】「曹」,「原本」作「漕」,今改。

  注【18-020】「人」,「原本」作「生」,今改。

  注【18-021】「性」,「原本」作「世」,今改。 [P460]

返回目录

-----------------------------------------------------------------------------------------------------------------

更多印顺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