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中国佛教传统宗系提要:第九章 净土宗佛教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中国佛教传统宗系提要:第九章 净土宗佛教

   一、基本思想的形成

  (一)中国结社念佛的起始

  公元五世纪,僧人慧远率徒众在庐山结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中国结社念佛的起始。但还未形成净土宗的基本思想。

  (二)昙鸾弘法

  公元五、六世纪间,僧人昙鸾为求长生南下求请仙术。其得到仙经后返回时,遇到菩提流支,得开求后,烧毁了仙经,并由菩提流支传授了《观无量寿经》。

  此后,昙鸾依《观经》专弘念佛往生的法门,受到民众的欢迎,奠定了后来净土宗的基本思想。

  (三)道绰弘法

  公元六、七世纪间,僧人道绰见到记述昙鸾事迹的碑文,而为之感动,于是发心专心修行念佛之法。

  以后,道绰广宣念佛往生净土的思想,强调发菩提心为往生净土的根本,造《安乐集》,为以后净土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二、净土宗的建立

  公元七世纪,道绰的弟子善导,继承道绰的法统弘扬净土思想,并建立了大乘净土宗佛教。

  三、净土宗的根本知见

  (一)判教

  1)圣道与净土

  净土宗将佛教法门判为两种法门:圣道门、净土门。

  所谓净土门,指念佛往生净土的法门。

  所谓圣道门,指净土门以外的法门。

  2)难行门与易行门

  净土宗将佛教修行体系依难易程度判为二门:难行门、易行门。

  所谓易行门,指净土法门,除自力精进外,又有如来愿力加持,所以称为易行门。

  所谓难行门,指大多法门,只能靠自力精进,所以称为难行门。

  (二)根本知见

  1)以极乐净土为归

  发菩提心,以信、愿、行为法要,以念佛为方便,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究竟成佛为归旨。

  2)安心

  所谓安心,即发三心: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

  3)起行

  所谓起行,指身礼拜弥陀,口称赞弥陀及一切圣众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心专念观察弥陀及圣众身相光明及净土庄严。以念佛、读诵经典、观察、礼拜、赞叹为五正行。其中以念佛为正定业,余四为辅业。

  4)作业

  所谓作业,指依四修法修行,即:

  第一恭敬修,礼拜弥陀身心恭敬。

  第二无余修,称名忆念弥陀及净土圣众不杂余业。

  第三无间修,修行三业乃至回向发愿无有间断。第四长时修,心行相续,命终方止。

  (三)根本经典

  净土宗的根本经典包括:《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净土论》。

  四、净土宗的发展

  (一)初期发展

  唐朝时期,慈愍慧日见禅宗的很多人,说净土宗为导引愚心的方便门,而引起门户之争。于是慧日提倡禅净双修,平息了此争。就此,净土宗形成了三个流派,即:善导流派、慈愍流派、慧远流派。

  (二)宋朝后的发展

  宋朝以后,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渐渐流行,佛教内禅、净一体的思想也渐渐兴起。净土宗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定的发展。

  (三)明清民国时的兴盛

  明朝以后,莲池祩宏等主弘净土,净土宗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清朝及民国时期,由于杨仁山、彭绍升、印光等人的弘扬,净土宗全面兴盛起来,渐渐成为中国佛教最庞大的宗系。

  五、净土宗的主要分支教派

  (一)善导流派

  善导流派是净土宗的主要流派,以体解佛愿为特点,在方便上,以念佛为正定业,其他为辅业。

  (二)慈愍流派

  慈愍流派,以提倡戒净并行,禅净双修,并以一切功德回向净土为特点。

  (三)慧远流派

  慧远流派,为净土宗形成后,庐山慧远法裔所形成,以重常识理论为特点。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