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62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5日
来源:   作者:达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62集

   四解脱香:即自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四解脱】悟后。【香:】开悟了。【即自心无所攀缘,】佛法都讲随缘。大家不懂得随缘和攀缘,〔攀缘〕就是拿条绳子自己绑自己,也绑别人。你看到员警抓小偷,手铐两个环,一个铐员警一个铐小偷,两个人谁也跑不了,那叫做〔攀缘〕。你都不明白这个严重性,攀缘是束缚。人们为什么要攀缘呢?就是不明白他内在的富贵,因为他觉得内在很贫瘠,精神也很空虚,没有内涵、没有学问也没有道德,透过攀缘才有安全感。攀缘是为了需要人家肯定你、安慰你、鼓励你或和你做伴,你的内在太空虚了吧?你还要看到自己为什么要攀缘?这一辈子如果老是在攀缘,就不可能老实面对自己,根本没有办法解决问题。你们不要只当别人的家人,也不要只当别人的朋友,我们要当别人的良师益友,这不是只有老师才扮演的角色,你做不到别人的「良师益友」就要检讨和学习。你不想当你家人的良师益友吗?你的孩子有问题要问谁呢?他不能问你,你有资格当他的父母吗?你是公司的老板,你不想当员工的良师益友吗?那你怎么辅导他、帮助他?你不是请员工来帮你赚钱的,是要帮助员工让他未来的人生走得更幸福、更快乐的,这个观念你要真正做到。过去我在企业界上教育训练的课程,我现在说的这个才是真正的教育训练。很多新人到公司去,公司负责教育训练的人会讲公司的理念、公司的产品和发展、公司的福利、待遇和升迁。你讲这个干什么?如果他是为个人的福利待遇而来,当他有个福利待遇比你好的,他就会背叛你。再来:「我为什么要为你们公司奋斗?你为什么不为我奋斗?」人性的内在就是有这个问题。你不需要讲你的公司,只要是有因缘的跟我们在一起,我们就应该无私地来跟他谈,让他从认识你的那一刻开始改变他的生命、他的人生,他当不当你的员工、你的朋友都没有关系,你这样事业反而会做得很好。

  真正懂的人是随缘,就不再被因缘的绳子锁链给绑住。【不思善、不思恶,】因为因缘就会产生善跟恶,所以六祖讲〔不思善不思恶〕,不要掉入善恶的陷阱,从此之后你就可以随缘自在。【自在无碍,名解脱香。】只要是有攀缘,你就不会随缘。你现在只是开悟,不是成佛,开悟离成佛还有很遥远的距离,悟后要起修,所以有第五个香叫「解脱知见香」。你自己开悟了,但很多众生没有开悟,为了度他们,你要「法门无量誓愿学」。要志心广学,直到成佛。

  【五解脱】起修。【知见香:】你已经自在了,但你不能够讲:「我从此就没事了。」你身边的人都不自在,你怎么可以说你自在就好呢?就好像:「台湾只有我有钱,我能够活下去,其他同胞没有钱,活不下去。」你能没有事吗?你想要修行开悟,为了个人解脱,这叫做解脱道。你想开悟,原则上要依照三法印,就是开悟的三个步骤,要先观「诸行无常」,然后从这当中去体悟到「诸法无我」,最后才能够达到「涅槃寂静」,这就是解脱开悟,是一个小乘人的境界。但我们说过,如果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上的目的,只是为了个人的开悟,事实上你的生命并不能产生光和热,世尊曾经讲过这样的人,叫做焦芽败种,这是很严厉的责备。也就是一个开悟的阿罗汉,只求个人解脱,不愿意去利益一切的众生,就像一个种子不能够再生长,这叫焦芽败种。但对于没有开悟的人不能够这样讲,一定要先鼓励你们开悟,但是你们开悟了,停在那边不求长进,就要被骂。比如你现在是幼稚园,鼓励你去读国小一年级,但不要说你毕业了之后就不想升学了,你还要再继续,你要培养更多的能力,当你更有能力才有办法帮助更多的人。但我们一般人,培养更多的能力是为了赚更多的钱,你赚了更多的钱,假设你没有善用,你的人生有可能掉入欲望的陷阱。【自心既无所攀缘善恶,】讲的就是前面的那个境界。为什么他已经有不攀缘善恶的境界了?因为他明白一切都是缘生缘灭,真正的「我」只不过是因缘假合,所以已经可以说是止息了。止息后就停留在寂静的状态,小乘人就停留在涅槃寂净的状态。

  【不可沈空守寂;】涅槃寂静。按照文字的意思来看,沈空守寂并不等于涅槃寂静,但是我现在是按照它的内涵来讲,如果掉入这样的心态,就会停留在那种状态,我们不可以这个样子。【即须广学多闻,】你还没有开悟之前,最好不要广学多闻,最好一门深入。你修行的部分可以广,行门一定要一门,要注意「解广行深」这四个字,解广就说你如果修禅宗的,不一定只读《六祖坛经》、《金刚经》或《楞严经》;你修净土宗的,不一定只读净土三经或五经,不要这么狭隘。佛法的道理都是通达的,但是你修行要专,修行的法门要深入。行深,你可以开悟,开悟之后,还是要像六祖所讲的广学多闻。你现在学的方面就不要拘束,法义多听没有问题。

  台湾的佛教界,很明显可以分成大乘和小乘,小乘比较偏向南传,大乘比较偏向于北传,所以可以看到大乘倡导菩萨道,小乘倡导解脱道。但是你要知道,菩萨道一定是建立在解脱道之上。你自己不能够解脱,怎么有能力帮助别人解脱呢?!不要以为你现在去当义工,就是行菩萨道,你现在可能是在做好事,做好事并不等于修行,但修行并不离开做好事。你既是个修行人,又愿意去做好事,就等于是行菩萨道;你不愿意修行,只愿意做好事,那只是在做好事,你不是菩萨。有些人想直接学大乘佛法,不学小乘,那样基础不稳。懂的人,他可以在小乘的基础上接上大乘,一个环扣接一个环扣。比如说,六祖说「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句话就是空的意思,但你凭什么悟到空呢?除了没有办法悟到空,甚至会误认空,认为世界上一切都是假的,既然都是假的,那何必这么努力!纵使认知没有错误,也没有办法证悟到空,因为不老实。一定要先从「有」才可以证到「空」,你要从现象去体悟到本体,空就是本体,所以古人说「藉象显理」,藉现象来显现空的道理,这个是很重要的关键,不然你根本没有能力下手。

  怎么入手?你要观察现象,观察自己的身体、心或外面的世界,一切都叫现象。你应该观三法印的第一个现象「诸法无常」,观所有的现象刹那都是无常,只不过是生灭、生灭,不断的生灭。生灭中,你悟到十二因缘,一切都是「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一切都是「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这个时候,你才可以真正地去悟到:「诸法无我」,根本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我,一切都是条件所形成的,所有的万事万物,有情无情,都是因缘条件所形成的,不是单一的。这样你才能够证悟到「诸法无我」,真正这样,你的心才会死,死的意思,就是六祖为陈惠明开导的「屏息诸缘,勿生一念。」我们的心有那么多想法,当止息的时候,才是真正涅槃寂静的状态,这个时候,你才能够体会到真正的空。从小乘的「无常、无我」,才能够接到「空」,接到大乘的佛法,那时候读《金刚经》才有意义,才能读懂《金刚经》的「什么非什么即名什么」的三段论法,才能够明白禅宗所讲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境界。

  学大乘,你要有空的智慧,不然,你根本没有办法入手。但「空」要透过小乘的三法印,你才能证悟到,所以你不可以跳。你对法义整体了解,就不会讲:「师父,我们可不可以只学大乘,不学小乘?」或说:「我们还是要走实修的路线,大乘都只会讲,实修不了。」你就不会有这种矛盾。开悟之后,为什么广学多闻?佛教可分显教和密教,显教分两类,一个叫宗,一个叫教,这「宗」指的就是禅宗,禅宗之外的宗派都叫「教下」,我们一般讲「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的意思就是说要悟到本体,要「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这样学禅才有意思,学禅没有悟道你就白学了。但现在有很多人,听过名词,但叫他们解释就说不清楚。禅宗的特色就在于「教外别传」,你去争论它的文字解释是没有意义的。你首先要明白除了禅宗之外,其他的宗门都是依教奉行,也就是依经教依教理,你读《金刚经》就按照《金刚经》的教理来修行,你读《华严经》就按照《华严经》的教理来修行,简单地讲,就是按照佛所讲的教理来修行,这就叫做依教奉行。但注意看禅宗,「教外别传」,原则上它是离开经教的。也许你会怀疑,怎么有可能不依佛的教理来修行呢?经典不是月亮是手指头,所以不可以把手指头当成月亮,依教,依这个手指头,去修行才能够见性,才可以见到你心中的月亮。经典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你销归自性,让你看到自己心中的明月,所以禅宗的理论就出来了。依教奉行一定是对的,手指头虽然不是月亮,但循这个路线,你必然会找到月亮。但禅宗直接了当,它就是让你直接看到那个月亮,所以后来才分顿悟和渐修。

  比如说,读《六祖坛经》的人一直在研究法义,研究《六祖坛经》到底在讲什么,这个叫「教」,是研究经教。内行人问你:「是谁在研究《六祖坛经》?」你就答不出来了。当然你会说:「是我啊。」「我是什么啊?」「我」只是个代名词而已,没有见性的人,一定被考倒。纵使你一直研究教理,到最后也会讲,当你上台讲《六祖坛经》,只要有人问你:「是谁在讲《六祖坛经》?」你也回答不出来。你为什么答不出来?因为你不认识自己。读《六祖坛经》的目的就是要认识自己,不是要去认识《六祖坛经》在讲什么。它在讲什么跟你有什么关系?所以禅宗的教法就叫做「教外别传」。那既然是教外别传,我们《六祖坛经》要不要继续读下去?这本《六祖坛经》也是一本经教,直接认识自己就好了!否则就变成依教奉行?我是故意问你,意思是确定你听懂没有,怕你似懂非懂。你不要以为这样就不需要经教了,达摩祖师来中国,也带一本《楞伽经》传给惠可,难道那一本不叫经吗?再来,五祖弘忍跟六祖惠能,纵使六祖惠能不识字,他也会劝你好好受持《金刚经》,所以大家真的不要误会。简单地讲,禅宗一刚开始就是自己要去突破,去明心见性,但事实上理论不用多,你只要按照那一本经来做你修行的证印就不会错,也就是说,经典是让你对照的,对照你目前的程度。

  到底应该怎么样比较好?我建议各位由禅出教,由教入禅。由教入禅就是依教奉行,但奉行的目的就是让你见性,这样你不容易走偏,不容易变成狂禅或野狐禅。不然的话,自己的见地不够,以为开悟就没有事。谁跟你说开悟就没有事?!以前没有开悟都懒得做事,开悟之后很认真地做,没有事是叫你心里没有事,不是叫你不要做事。你看那些大菩萨都很忙,哪像我们还要睡午觉!人家不用睡,因为心清净,我们要睡,因为心烦恼,我们的烦恼才是消耗能量最大的主因。你现在应该依教入禅,经典你要听,你要多听,但所有的经典要销归你的自性,你不要把你的修行变成有漏,或只修福不修慧,这都不是真正的禅。等到你开悟之后,由禅出教。达摩祖师说开悟的人才能够为人家讲经教,这是最严格的说法,我们现在的门槛当然要降低,我只能够讲我明白多少,我跟你分享多少,不开悟就是不开悟,还是要讲。出教,这个教的涵义很多,比如说不可以说开悟之后每天就坐在那里打坐,或躲在深山,这样不对。第一,要出来弘法,来传教。第二,他以立言着书。很多开悟的禅师有很多的著作,大家都说禅宗不立文字,但偏偏禅师所立的文字最多,大家可以去看《大藏经》,里面禅宗大德所著作的论文最多,那就叫做由禅出教。因为禅师往生了,后人就不能够得到他的教化,如果他留下他开悟的东西或所阐述的义理,纵使他这一期的生命往生之后,他所留下来的丰富的资料可以利益后人,伟大就在这里。

  以我个人的浅见,当今来讲有两个人,一个就是虚云老和尚,他是个开悟的人,这是公认的,他本身虽然没有什么著作,但他事实上教化了很多人,他开悟之后也没有躲着,他教化很多人,所以他对当代佛教界的影响是最大的。再来是印顺导师,他有没有开悟,我们不用探讨,重点是他能够写出那么多东西,假设他没有一定的见地,他没有办法写出这么好的东西。当然,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看法,但他能够这样的做,我们就觉得他了不起、不简单,他必然有一定的程度,才能够写出那样的东西。所以,他是近代除了虚云老和尚和印光大师之外,影响佛教界最深的人。现在台湾有几个大山头,但真正能够影响长远的就是他的著作,那些著作一定能够流传下去的,如果未来还有后人重编《大藏经》,说不定他的资料就会编成论藏。

  不是你开悟就没有事了,六祖大师所讲的〔不可沈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广学多闻就是「法门无量誓愿学」。不要误会你开悟之后就有能力度人。我们再谈小乘和大乘人的概念,小乘人就是观照自己的身心,他是以自己为主,他开悟了、自己解脱了;大乘人不是这样,他不但观察自己的身心,他也观察众生,如果他没有长期观察众生,他怎么度众生?举个例子,并不是说你今天英文很好,就有能力把每个人教好,那是你个人的学养够,但对学生的程度、特性不了解,你就没有办法教好他们。一样的道理,现在法师这么多,讲出来到底有几个学员受益?所以我们自己解脱了,但我们要长期观察众生,比如说这个人什么根器,有怎么样的资质,有怎么样的习气,你都要懂,这样才能够真正度化他,就是因此才要「法门无量誓愿学」。再来,这个人很喜欢世间法,就一定要用世间法度他,这个人就很喜欢老庄,就要用老庄度他,这样讲起来很广,你要好好学。你除了要有能力观察众生,还要充实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法门无量誓愿学」,明白这个概念,你才能够世世常行菩萨道。

  【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前面不是悟到了吗?为什么这里还这么说?因为从这里开始才叫修道。【和光接物,】这个名词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和其光,同其尘。」「和其光」就是你要隐藏光辉,不可以锋芒太露,这个光辉就是智慧,纵使你开悟了,也不可以说「我开悟了!」,让天下人都知道你开悟了,然后报纸上刊登出来谁开悟了。当你表现得跟别人不一样,人家就越不敢接近,因为你跟别人差距太大了,别人反而会离开你。我们不是要度众生吗?那就是要走近人群,就是要让众生愿意跟我们在一起,让他们感觉到你跟他一样,但一样当中又有不一样的感觉。所以,「和其光」就是说要将你的智慧隐藏起来,原则上是要接近众生的意思。「同其尘」,我们常常讲红尘,就是指一般人,我们就是要跟红尘的众生在一起。前面那句话指的是智慧,后面就是指跟一般人一样,这样你才能够接近他,他对你的感觉才会亲近,这叫〔和光接物〕待人接物就是这么样地平常。我们一般人哪里不平常?会什么就好像怕天下人不知道,孔子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你为什么要让人家知道你怎么样呢?奇怪!人家不知道你多优秀,你就很生气。你要是真正明白道理,就会越修越平常,修到【无我无人,】这才叫修道。就是《金刚经》所讲的「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没有这四相,就是「离一切相」,你就是佛,「离相即佛」就是这样的意思。【直至菩提,】这里叫证道,就是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成佛。【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光是这五个步骤,六祖已经告诉你怎么修行。清清楚楚,简单扼要,就是要这样修。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