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广超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9日
来源:   作者:广超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广超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讲记 总释经文下篇

 

  于心如实知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这是须菩提第二次问佛:“应怎样安住?怎样降伏其心?”为什么他问了又再问?

  本经开始时,须菩提问心要如何安住,如何降伏?佛开示应先离一切相而发度众生心,然后心不住相而修,修行的重点是六波罗蜜,所对的境界是色、声、香、味、触、法,因此要以正念正智的清净心来离一切诸相,所谓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当菩萨能在六根里正念正智地无住生心后,应进一步看清生灭的心与境界的幻相,此时,菩萨再也不被六根所知的境界所迷惑,不再以六根所知的无常、苦、无我为实相。难道心境幻相的苦、无常、无我就是实相吗?真正的实相是什么?所以须菩提明知而再度问,菩萨已经能无住生心后,下一步要如何安心。这时佛开示的重点不再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了,而是告诉菩萨“一切法皆是佛法”,即一切法皆是觉,即一切法即是心,即心是佛,皆真实不虚。所以下文说“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又说“此法平等无有高下”。原来一切法、一切心,即真如无相,法法平等,无凡夫可得,无佛可得。此时见到心亦不可得,再也不依正念正智,也不必无住生心了。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佛告须菩提:“如果善男子、善女人发心要成佛,应当发这样的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实际上没有一个众生得到灭度。”所有的菩萨发菩提心时,都发愿要度尽一切众生,当菩萨成佛的时候,觉悟到没有众生可度,如果还有一个众生可度,那他还没有成佛。为什么呢?因为成佛必须离一切相。可是我们认为现在还有很多众生没有解脱,是否佛并没有度尽一切众生?不!那只不过是你的某一些迷惑的心念说“我是众生”。佛觉悟到心、佛与众生皆在觉中,都是法界心的显现罢了。一切法即是心法,法界心本在觉中,即心是佛,所以没有众生可度。如果菩萨还有众生见,那他需要继续修行。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如果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不是菩萨。为什么呢?因为实实在在没有一个法,叫做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实无有法”中的“法”是指心。就是说,菩萨在未觉悟时发菩提心,事实上没有某一个心在发心,没有某一个实在的人在发心,没有某一个实在的心念在发心,发心是众多的心配合的因缘幻化。但是迷惑者认为有发心的法、人、心等。实际上没有这些现象,是迷惑的心认为有此事。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燃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

  “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已说明没有法为发心者,这里说:菩萨觉悟时,事实上没有某一个法证得菩提,即没有一个证得菩提的人,没有某一个实在的心念证得菩提。因为菩提不从修得,万法本具足菩提智慧,法界的显现就是智慧的微妙显现,证得菩提只是智慧的微妙显现,所以证得菩提时无人、无法、无菩提、无证、无得。

  如来——释迦牟尼佛自称,在燃灯佛所,有什么实法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说:“没有。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燃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的过去世——善慧菩萨在燃灯佛的时候,已经证悟到第八地的菩萨果位。以菩萨修道来说,八地菩萨已经圆满一切利生的功德,此时只须达到智自在、业自在,等待因缘具足,就能圆满佛果。

  当善慧菩萨供养燃灯佛后,佛为他说法,他很清楚是心显现一切,马上证悟第八地,正是因为第八地的修行功德,所以一听完法后,就有神通,立刻会飞上天空。如果他有执著,是做不到的。

  观世音菩萨于千光王静住如来佛所,听闻大悲咒,即刻从初地立超第八地;我们不知道听了多少遍大悲咒,更不知道念了多少遍,却都没有成就。法无高低,同样一句佛法,不同智慧的人觉悟不一样,所以你要到处去寻找更高的佛法,是愚痴的行为!每个人得度的因缘不一样,有些人是因为这个佛法得度,有些人是另外的方法得度,所以应该去寻找适合你修行的法门。但是千万不要认为你所修的法门最无上最好,法门是没有高下的。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说:“如是!如是!不但善慧菩萨在燃灯佛所什么也没有得到。”就算释迦牟尼佛成道时,也不因为得到某个法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成佛也无所得。修道是放下执著,即烦恼减轻,看清楚了,就能放下以前的迷惑执著。当烦恼的包袱放下,心越来越清净,身心越来越自在,那你就能觉悟了。千万要记得:觉悟是内心什么也没有得到,有所得必定是先得到我慢的烦恼。

  如果佛所说的一切佛法都要学,学了这个宗派、学那个法门,就以为自己精通佛法,那样就错了!那只会使你的脑袋越学见解越多,甚至有人还想把不同的见解圆融起来。修道犹如出远门去未到过的地方,若行李太重就无法上路,学佛法是为了修道,可是学太多宗派与法门,结果只成为佛学博士,爱检验佛学上的是非而无法一心修道。像我为了应付信徒对各种佛学派系的疑问,必须学会佛灭后各宗各派的理论,这些(凡人觉得合理却不一定合乎佛法的)理论被学者认为是佛学的一部分,在佛学院读几年也未必读得完,这样学佛法越学越苦啊!佛不是如此教导弟子的啊!所以千万不要贪心想要多闻各宗派的佛法,听闻了太多宗派的道理之后多数人会迷失,不知道何者可信,于是认为此生不可能修行了。那么,修道时要听闻怎么样的佛法呢?要诚心向修行人求法,不计较宗派、学问或此法高低,只要听闻“我当下能够修学与受用的佛法”,必须修了觉得烦恼减轻,身心愉快,必然地要再去听闻,听闻了再修。不是学会游泳道理才下水游泳,同样的,不是把佛法学完了才去修行的;没有老师指导而自学游泳,多数会溺毙,没有老师指导而去修行,多数是误入歧途,所以不要认为我精通佛法,就不必老师了。游泳健将不一定能把游泳技术说清楚,同样的,修行有成就者不一定通晓一切佛法。所以,在佛学院毕业后的同学们,别以为自己精通佛法,看不起一些不会说法的修行人。修学佛法不以博学为智慧,佛从来不曾要求弟子“学完”整套佛法才去修行。学法以身心轻安自在、增长解脱知见为目的,所以佛教不是以你错我对的法为正法,是以令身心轻安自在、增长解脱知见的法为正法。修行是先学会修法,修了觉悟实相,然后一无所得。

  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佛说:“若有某个法,如来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也就不会给我授记,说我在未来世中作佛,号为释迦牟尼。因为实在没有一个法(佛),能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燃灯佛这才为我授记!”

  所谓授记,是当一个菩萨行者修到具足成佛因缘的时候,就会遇到佛来清楚地告诉他,将来在什么时候,在哪个世界成佛,佛号叫做什么,弟子有多少,在世多少年,正法、像法、末法多少年,父母种族如何,上首弟子是何人等。被授记的菩萨都是已证悟的菩萨,其成佛的因果势力已决定。然而,佛也为回小向大的阿罗汉预先记别,以坚定他成佛的信心,以策励他勇猛精进地修菩萨道。

  任何佛在成佛之前,都会有佛为他授记,燃灯佛授记善慧菩萨将来成佛,名号叫做释迦牟尼佛。当善慧菩萨被授记的时候,他没有得到任何法,而是觉悟到一切法都没有差别;众生、佛平等,都是心的作用。而燃灯佛也没有东西可以给善慧菩萨的。禅宗祖师以心传心,也是没有东西传给弟子的,能够给的都是无常的生灭法。就是说,祖师衣钵相传,只是要让后人生起信心罢了。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为何实无有法可得而成佛?“如来”就是不动而来,佛在世间出现,是没有所谓的来去的来。为什么呢?因为“诸法如义”,即没有法在动转。

  动转是我们众生的妄心分别造成的,好像看电影,银幕上的光影闪来闪去,有人物情节在动,其实光不曾动,也没有人在,是胶卷在动。这个世间的一切现象,也是如此,执著的妄心是胶卷,六根是放映器材,六尘是灯光,六识是观众。但是我们认为世间的一切现象真的如我所知所见,不但认为我来世间,也认为有佛来世间。而佛告诉我们:诸法如义,即一切法本来没有动。然而,你却看到佛来人间,所以佛又再为我们解释:如来是诸法如义——不动而来。乃至诸法如义所以“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为释迦牟尼佛授记”,所以:

  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

  凡夫所见只是以妄心分别众缘的结果,这凡夫、妄心分别、众缘等的一切法都是心的显现,然而凡夫却以为真实的看到佛、看到人、看到……知道释迦牟尼佛、知道天地、知道……所以当凡夫听到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肯定不能接受这句话。佛证悟一切法就是心的显现,没有一个法不是具有觉性的心,心佛无二,所以一切法皆是佛法。

  当你观看电影,银幕上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光影在闪烁而已,不是银幕上有某个东西在动。当你观诸法时,所看到的六尘境界是心的显现,不是有外在的法在动转,一切法是心无差别的显现,皆是具有觉性——佛法。当迷惑的凡夫心迷六根时,见到一切皆是生死流转、不自在的。其实不清净六根所见不清净的一切,也是清净法界心所显现。佛为罗汉说是生死与涅槃,为菩萨说是法界所显现,为凡夫说是业力报应的显现;为小乘人说是五蕴、十八界的作用,为大乘人说阿赖耶识瀑流,说空性,说佛性,说如来藏,这种种方便依众生的根性、智慧高低不同而开示各种名称,都是为了说明:法界诸法如义。

  经文很清楚地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就是一切法皆平等、清净、皆具觉性、皆是佛性、皆心所生、皆无性相、皆无生灭相、皆涅槃相、皆如如不动。一切法皆具上述法性,所以如来者,即诸法如义,其中无实无虚,佛是如义,众生亦如义;当菩萨证悟诸法如义时,无一法可得,无一法可灭,此时菩萨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佛者即诸法如义,所以佛性即诸法如义。佛性即觉性,一切法皆有觉性,所以一切法皆有佛性,但不是一切法能成佛。曾经有一位法师说:“一切皆有佛性,有情无情皆能成佛。”他的见解是“因为有佛性才能成佛;反之,就不能成佛。”当时我指着一堆牛粪便问:“这堆牛粪有没有佛性?”他回答:“有!”再问“它能成佛吗?”他迟疑了一下,说:“成。”我接着说:“我把它分成两堆,哪一堆先成佛?”哈哈,他这回迷惑了,知道吗?佛法不可以乱乱听,乱乱学。请弄清楚:一切法皆是佛法,即是指一切都是法界心所显现出来,所以都是佛法——觉性的流露,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东西了。如果你认为有众生、有佛……这个是这个,那个是那个,这个不包括在那个的范围里,于是有成佛的与未成佛的法,这些都是迷惑者的看法,不是佛所说的一切法皆是佛法。如果你学到的佛法是从不清净转成清净,从凡夫修成佛,这些全是凡夫法;凡夫法有高低、染净、凡圣等不平等的法相。清净的佛法是法本无相,无相法平等无高低、染净、凡圣,即一切法皆如义,皆是佛法。

  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佛进一步说,所谓一切法——种种幻化的法相,其实全是无相的真如法性——非一切法,所显现的一切,同是一心法,无有一法在另一法之外,每一法皆是圆满十方的一心法界,其中没有差别,即诸法如义。如此诸法如义的一心法界,佛说即非一切法,为了宣说的缘故,是名一切法。菩萨如此觉悟一切法如义,远离空有之见,不见有一法何来自性空,非缘起有,非假名有。佛随众生而方便开示成有相的缘起法相与无相的真如法性,这一切全是觉性的显现。所以,此经阐明的“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并非根尘识的缘起性空,亦非性空唯名。

  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

  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上篇里佛以凡夫修得身如须弥山王,比喻此凡夫福德很大。在此佛向须菩提重提人身长大,世间最大的大身就是佛的报身,佛能现无量身,乃至最大身,而一切佛身非身,所以为非大身。佛随顺世间人说人身长大,但是佛并没有像世间人那样认为有大身的想法。好像我们拿筷子吃饭,如果有一个地方的人,没有看过筷子,在他看来,那只不过是你很善巧地使用两根竹子罢了。他根本没有所谓的“你拿筷子吃饭”的看法。须菩提知道佛并没有“大身”的看法,所以回答:“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这里以佛身为喻,说明佛为众生说种种法相,并非有实在某个法,都只是“名相”,而目的要告诉我们,一切名相所指的法相,其实是实相无相,无相中无有一法可得,生死、涅槃、法界、真如一切平等,即诸法如义,所以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当一个人发心要度众生的时候,整天心想着、认为要度很多众生,意味着这个人对外境有执著,他不知道是心在作用,这还不配称为菩萨。根据大乘的经典,菩萨有很多分类,真正能够称得上菩萨的,能够入如来之家的,是从初地菩萨开始。在初地之前的初发心菩萨行者,其心反反复复,可以说是菩萨,也可以说不是;今天他说要做菩萨,可能明天他说不要了。当菩萨行者修到初地菩萨的果位,就不会说:我当灭度无量众生。为什么呢?“实无有法名为菩萨”,菩萨不但觉悟到没有无量众生可度,也觉悟到无能度众生的菩萨,因为初地菩萨觉悟到一切都是心的幻化,一切法皆因自心中分别而有,乃至缘起性空亦从分别心建立,所以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前面说到当初地菩萨证悟诸法如义时,已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此时菩萨度众生就是幻化自心,而无外在的众生可度,所以初地菩萨并非欲灭度无量众生而有愿。然而,初地菩萨还有所知障,虽然能在其所知的法界里无住(六尘的人我相)生心而心见诸法如义,可是,当所知障造成无法超越其所知境界时,其心无法觉遍法界,因为心的幻化力不遍法界,所以,八地以下的菩萨欲令心觉悟圆满法界而有愿。

  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在前面已提到菩萨庄严佛土,这里为何重说呢?因为前面的庄严佛土,佛开导菩萨不应住色、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进一步开示圣贤修行时的无为法差别,更进一步说菩萨庄严佛土。到了这里的庄严佛土,佛教导菩萨如实知见一切法,不再是修心无住了。

  当菩萨的道行修到庄严佛土时,此菩萨已觉悟到庄严佛土就是心的幻化,菩萨知道庄严佛土就是庄严幻化的心。所以如来说菩萨庄严佛土时,没有一个实在庄严佛土的行为与相貌。但是在我们看来是有的,因此是名庄严。

  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如果菩萨通达无我相、无法相,如来说这才是真正的菩萨。大乘认为初地菩萨已经破我见,从断烦恼障上至少是小乘的初果,在断所知障上比阿罗汉还殊胜。然而,释迦牟尼佛最后一次降生人间已超越十地菩萨,依南传佛教说是凡夫菩萨。其实这是极大的错误,因为南传佛教经典记载着佛出世的当天就说:“这是我的最后一生。”这是无师自证,如此成就以小乘果位来说最少是辟支佛呢!

  凡夫以六根境界所知为知,然而,“知”不一定是六根才有的事,以下以五眼的不同境界来说明“知”。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

  “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

  五眼,是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眼在佛法里代表智慧,能照见破除无知,叫做眼。凡夫迷惑于所知境界而生烦恼,这叫做烦恼障。阿罗汉与菩萨对所知境界无知,这叫做所知障。天眼能照见破除肉眼所知境的无知,慧眼能照见破除凡夫的烦恼障,法眼能照见破除菩萨的所知障,佛眼能知一切法。

  佛问:“如来有肉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肉眼。”世间人类的眼根,叫做肉眼。我们人类是通过六根——眼、耳、鼻、舌、身和意,知道世间的一切,其中,眼睛和耳朵是智慧来源的主要渠道。因为人类眼睛器官的局限,只能看到眼界所对的境——色尘,即必须有光线,我们才能够看到东西,所以肉眼所知有一定的范围。不同动物的肉眼所看也有不同的范围,比方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红色到紫色之间的光线;有些动物能够看到红外线、紫外线,这是人类所不能看到的。

  佛问:“如来有天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天眼。”天人的眼睛,叫做天眼。天眼有好几种,欲界天人的天眼,是由修福报得来的;色界天人的天眼,是由定力得来的。比较强的天眼能够看很广的境界,比较差的天眼所见的境界就相对的小。但是所有的天眼都有其共同的能力:不论大小、远近、亮暗、阻碍,天眼都能够看到;此外,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挡住天眼所看的范围。比方有天眼的人,就能够看穿这堵墙,看到墙背后的情景。佛教说,娑婆世界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极乐世界只有一个世界。在娑婆世界里以人类所住的日月的范围(太阳系),称为一个世界,一千个世界合称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合称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合称一个大千世界。天眼有能力的不同、境界的不同,所看的范围有广大和狭小的差别, 所有天眼无法看到自己所在界以上的天人境界,比如欲界第三天的天人,就不能看到欲界第三天以上的天界。初禅天的天眼能够看一个小千世界的范围,二禅天的天眼能够看一个中千世界,三禅天的天眼能够看三千大千世界。佛经有载,色界的天眼只能在初禅天的定心使用,因为二、三、四禅天的天人定力很深,所以那里的天人没办法动用,必须把定力退到初禅天,才能够使用天眼。

  我们用肉眼看东西,要有光线为助缘;天眼就不同,不必有光线,即使是在很黑暗的地方,天眼也能够看。天眼绝对不是人类的眼根,是心的一种能力,因为它是在眼识的活动范围,所以被归入眼睛的类别中。

  佛问:“如来有慧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慧眼。”慧眼就是智慧。慧眼能够看清楚生死轮回、佛所讲的世间苦(不自在)、空(没有自性)、无常(因缘生灭)、无我(没有主体)的出世间解脱的佛法,而使修行者朝向解脱、放下执著。声闻有慧眼,从初果、二果、三果到阿罗汉果的圣者所具有的慧眼都不一样。证悟空性的小乘圣者有慧眼,慧眼能够破除烦恼障。

  佛问:“如来有法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法眼。”法眼能够清楚知道世间的一切法,心与万法的变化、来去,前因后果,以及佛所讲的道理。肉眼与天眼必须境界现前,然而,法眼所知的境界不必在前,只要是法眼所知的范围内即能知道这些境界。菩萨有法眼能知一切法,法眼能够破除所知障。

  法眼和慧眼所观察的角度不一样,慧眼所对的境界是法理,当观察一切法时,慧眼知道都是生灭无常,因缘在变化,没有主体等真理;法眼知道大千世界一切事物怎么来,怎么发生。比方说,现代人使用的电脑是怎样来?怎样发明的?以人类的知识都知道是慢慢研究开发,制造零件,把零件组合成,是很复杂的事情,不过无论任何复杂的法发生了,法眼要知道就能够知道。从初地、二地、三地……十地菩萨之间的法眼的深浅也不一样。佛也有法眼,能够知道一切法的来来去去,好像《放牛经》中记载,放牛人只知道十种放牛法,佛却知道十六种,这就是佛的法眼无碍。然而菩萨的法眼还有障碍。

  佛问:“如来有佛眼吗?”须菩提答:“如来有佛眼。”佛眼与法眼的不同:法眼知道一切法的来来去去,但是在菩萨与佛之间,还有一个很大的差别:佛觉悟圆满而具有佛眼,一时皆能遍知一切有相无相的法,所以称佛为正遍知。佛能够在这个世间自由自在地出入,菩萨还不能如 佛那样自由自在地出入世间。所以大乘佛法称佛为业自在者。菩萨对自己的业还有不自在,因为还有所知障。

  佛阐明这五眼,其实是要告诉我们佛的觉悟,并不是用我们肉眼所认识的那样子罢了。佛的肉眼、天眼,实非人天的眼根可比。佛的慧眼、法眼非罗汉与菩萨所能比,更何况是佛眼,属于心法,不从眼根得眼之名,是依智慧的能知能见而称为眼。佛眼觉悟法界心的本具智慧。尤其佛眼的所知能力,超过前四眼所知,佛眼能知广大无相的法界,在无相的法界里无有一法不知。这是法界心的圆觉本质,也称为佛眼,唯有佛眼能圆满地如实知见法界万法本来是觉性圆满的显现。

  “须菩提!于意云何?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

  “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

  佛问:“恒河中的沙,我说它是沙吗?”须菩提答:“是!如来说是沙。”佛在度化众生的时候,是随着众生的因缘、能力而说法。当人类看是沙,佛也跟随着我们说是沙。因为当时人类能见到的物质数量最多的是沙,所以佛以沙为比喻、以沙为题材,为他们讲解佛法、讲解世间的道理。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

  佛再问:“如一恒河中所有的沙,每一粒沙等于一恒河,有这么多的恒河中所有的沙数的佛世界多吗?”须菩提答:“很多!很多!”我们众生只看到眼前的事物,有天眼的众生所见能够超出自己的世界,好像梵天能够看一个小千世界,佛眼更能看到无数恒河沙的佛世界。

  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佛告诉须菩提:“在无量无边的国土中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的每一心念,佛都能够知道。”这是佛眼的能力,菩萨的法眼也能知道他所在的国土里无量无边的众生,但不是无量无边国土里的众生。为什么佛眼有此能力呢?因为一切法、一切心皆彼此含容,而且遍满法界,所以佛与一切众生的心当然也是如此,都是同一个不可分离的法界心,是不可分离的觉性。佛已圆满证悟此圆满的觉性,所以佛能够知道一切心;菩萨证悟此觉性不圆满,只能够知道其所知的范围内众生的心;凡夫执著自己身心为心,就只能知自心。

  为什么皆为非心呢?心与万法就是法界光明的庄严显现,是不分彼此的,心与法无差别,皆是无相的,所以“皆为非心,是名为心”,只是为了以语言说明而叫做能知的心。然而,心是不必依语言就能互相沟通的,乃至万法一向来都在互相沟通,亦不必依语言,原因是法界心中的心与法本具无彼此的觉性。此心在本经名为非心。

  因为凡夫认为有众生、有物质、有思考……才有所谓分成心、物质等等差别。凡夫认为能够知道的功能,才叫做心;心所知道的东西叫做法。如果你知道这一切因缘互相觉知地互相影响,其影响遍法界,即每一法皆遍法界,是圆满的觉性不分彼此,每一法皆具有心的功能——觉性,所以此心是万法一如的法界心。那么,它没有所谓的这个是心、这个不是心,这个是法、这个不是法……都没有这种种分别。在法界的光明里面,没有所谓能知、所知的差别,全部是有觉性的法,就是心。所以一些觉悟的中国禅宗祖师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佛说,“这些皆为非心,是名为心”,非心并不是我们现在思考的心的反面,而是指法界心。如果你不喜欢心这个名称,那就把它叫做法界光明,这就是大小乘都提到的心本质是光明,中国佛教把它简称为真如法界。法界就是一切法、一切心,心法不二。为了方便大家了解法界即是一心法界,所以在此称它为法界心。一切法皆具觉性,没有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的差别,因此不可以分别成是心或是法。所以说一切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金刚经》中的第一名句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第二名句是:“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这两句经文是初学《金刚经》者的最爱,已经成为信徒的口头禅。

  关于三心不可得,在中国禅宗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从前,中国四川省出了一位著名的讲经师,专门讲解《金刚经》,也注解此经,其所注解的《金刚经》很长,卷数很多,他每次担着《金刚经》的注解,到处去跟人家讲经说法,因为他俗姓周,人家就给他一个外号,叫做周金刚。后来,他听说禅宗有所谓的明心见性、见性成佛,他很气煞,不信。他说:“经中说菩萨修了三大阿僧祇劫才成佛,禅宗却说今生就能见性成佛,哪里有这么一回事?”他不同意,就到处去找禅师理论。当他走到沣阳,看见一个卖点心的老太婆,他向老太婆买点心,那老太婆看到他扛着很多东西,就问他扛什么?他说是《青龙疏抄》。老太婆问他:“《金刚经》中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你要点的是哪一个心?”他经不起老太婆这么一问,就愣住,不知所措。他觉得这老太婆不寻常,就请教她的老师是谁,老太婆指示他朝山上去,在那里会遇到一个禅师,德号龙潭。龙潭是地方名,古时中国人因为尊敬高僧大德,不直呼他们的名字,而用他们所居住的地方名来称呼他们。他见到龙潭禅师,论说佛法几天后,就要动身回去,当时天色黑暗,龙潭禅师就点了一个灯笼给他照明。当周金刚要接过灯笼的时候,龙潭禅师就把灯笼吹熄,周金刚就在此刻觉悟了,他就是后来有名的德山禅师。德山禅师觉悟后,就把《青龙疏抄》烧掉。那天过后,他就离开了他的老师。他的老师——龙潭禅师说,那个人下山以后,就去呵佛骂祖。

  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首先要弄清楚,过去、现在、未来不可得,然后才弄清楚心也不可得。以佛法来说,时间最不实在,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存在的,它是人类捉摸不着却迷以为真的幻觉。现代科学家以相对论说:随着火箭速度的增加,从地球观察到火箭里的时间会变慢,而火箭里的观察者不觉得时间变长。时间能够变长变短,在佛经中早有记载,那些不可思议解脱的菩萨,能够用神通使得某个世界的时间变长,或者变短,而那个世界里面的众生不知道。可见佛法认为时间会变长或变短,甚至说可以通过心的影响,人为的影响使时间变长变短。

  时间到底是什么?大乘佛法说,时间是一个不实在的假相,因为我们每一刹那执著一念接一念的心念活动,使我们产生时间的概念。我们运用第六意识来认识世间,如此才产生时间的分别;如果我们远离了第六意识的分别,就知道时间是不可得的。

  那么,昨天、今天、明天是怎么一回事?你觉得昨天已经过去了;现在生活在今天,今天还没有过去;明天还没到来,你还没过明天的生活。你感觉你活在时间里,以为时间犹如射箭一去不回,是一条会自动由过去时直线向前推进到未来时,是没有第二分叉的唯一直线。但是以佛法来说,时间的流转并非唯一直线。小乘佛法说,依个别业报而使到六根感觉到不同的时间,不同境界有不同的时间觉受,即是说,时间不是只有一个,是多元的,然而,个别的众生(六根)只能有唯一的时间觉受。大乘佛法说,时间是心的显现,因为心的多元变化,对时间的觉受也是多元的;乃至心可以变化时间,菩萨可以“一时”出现在不同的空间,这“一时”在个别空间境界里的时间觉受是不同时的。也就是说,菩萨对 “一时”的觉受是广阔无边的。

  我用比喻来说明:现在你们见到我,下个星期又见到我,如此在你的境界中,我出现了一次,又再出现一次。但是在这个期间,你也见到了其他的人,他们也出现在你的境界里,你的心把这些境界出现的次序依念念相续的排列起来,这就形成了你的时间。一秒是人类所规定的时间单位,所以我也用秒来说。在我们无量的业中,这一秒出现一个境界,那一秒又出现一个境界,下一秒再出现另一个境界……如此,一下子出现了广超法师,一下子出现了远青法师,待会儿果辉法师出现了,如此看到不同的人出来了。那是什么一回事呢?那是因为你跟广超法师有缘,因缘到了,他出现;因缘到了,远青法师出现;因缘到了,果辉法师出现;那因缘又到了,噢,广超法师又出现!然后你说:这就是我的时间。再比如,一个盘子里面有无数珠粒,一只蚂蚁正在某一粒珠上,接着走到另一粒珠。于是,蚂蚁觉得它从第一粒珠走到第二粒珠,当它继续走到不同的珠子去,假设它花了十秒走到第十粒珠子。其实,珠子本来都在那里,是没有次序的,蚂蚁把它所经历过的珠子的次序感觉当成它的时间的顺序。每个众生的无量无边的业也是无序的,业果的显现犹如蚂蚁经过无序的珠子,当业所显现无序的境界出现(经历)于六根前,众生却觉得是有序的,觉得业报依次第的出现了,其实那些业并没有如此的次第,而是本来就在那里。换句话说,业的本身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其实,你那过去到未来的无量无边的业一直在因缘变化中,只是未在你当前的身心境界范围内出现,所以你无法觉知而已。是你的心从业海中抓出(执取)不同的业来看,在六根门前一个个、一念念地看,这就形成了你一念接着一念的时间观念。因为人类的共同业习形成共同的时间感受,更让我们确信大家一致的时间感受是对的,其实,不同类众生的时间感受是不一样的。所以佛法说,时间是不实在的幻觉,我们却把它当成是真实的。

  现在再讲回:“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中的“心”,一般人执著认为我们能够思考的第六意识才是心。但以佛法来说,心不只是如此,眼睛看的也是心知,耳朵听的也是心知……即六根的作用都是心知。这是生灭变化的心,也是我们迷惑的时候所知道的心。它是一种转换,是我们过去的业、习气以现有的六根的方式把心的显现转换成境界,不同的习气就用不同的方式来转换,然后心中的想心所就说:我看到了、我知道了、我想到了……这些都是不实在的。当你除去了这个转换,那么,就什么也不是了。为什么呢?如果是畜生,所看到的东西跟人类的不一样;如果是饿鬼,所看到的东西也跟人类的不一样……各种众生有不同的转换,有不同的能力,各个看到不一样,那么,你说谁看到的才对呢?我们人类当然以人类所见为对,天人就必定以天人所见为对,鬼认为它看到的才是对的。到底谁才是对的?统统都不是。当全部的转换都除去之后,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

  如上我所提到的,当这些思惟、知识都拿走,不依器官来转换,你就会知道:噢,原来你和一粒原子(微尘)一样,与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有关系!因为我是以原子来说明,所以说成原子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原子没有范围,原子并不把自己装进原子里面。如果原子的存在只在原子的范围里面,那它肯定就不能够影响月球。所以这个世间的一切都在互相影响,没有所谓谁的、不是谁的。没有所谓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心不分你的、我的,统统都不是。当我们用六根转换后的方式去了解,结果变成有三心可得。因此,三心不可得,是指通过你的六根转换后得到的心相与法相,都是不可得的幻化相。如果你对六根所得到的幻化相都不执著了,是否另外有真理可得?也没有。为什么没有呢?因为离了六根所知,无相可得,没有谁是谁了,然而无相并非一切皆空无的无相,是无相的心幻化无相的法,此心即一切法本具觉性,觉性不依六根而有,是万法的实相,佛称它为法界光明。这法界光明是除去幻化相的执取后就能见到的真理吗?不!如此纯一的真如法性,无幻化相可除,不见假真,无是非,何来真理?

  佛法说时间是六根感官错觉而产生的概念,龙树菩萨所著的《中观论》中用逻辑推理,以时间上的矛盾来破除时间的概念。因为这些逻辑推理很复杂,在这里不够时间谈论,那么,我就以业更进一步阐释“三世”的问题:

  关于时间,很多人认为它是很真实的。首先让我们来看,佛怎样说我们众生的行为。佛说,我们的一切都是业,就是过去所做的业力因果,造成我们有今生。我们今天同坐在这里,是由我们过去无量无边的业海中的某些业现前而看到的。就是说,我们有无量无边的业,这些业并非全部现前,只有跟我们现前所看到的境界有关的业才现前。那么,那些没有现前的业是怎样的呢?前面我说过,如果你在这个世间修弥陀净土法门,那么,当你今生死后,就往生极乐世界,莲花化生。你在此世界修持的当下,极乐世界的莲花就开始生长,等到你往生净土,就化生在此莲花里。目前你无法看到那朵莲花,那是因为你只看现前的人间境界。就是说,你做了一些影响极乐世界的业,使到极乐世界里与你有关的那朵莲花生长。因为你只能看现前的境界,并且当成是你的现在,于是,如今已在极乐世界生长的莲花,被当成是未来才有的事,好像目前跟你无关。等到你往生那边化生的时候,你说:“噢,如今我莲花化生,是我过去在娑婆世界时修了净土的业!” 可见未来的业在当下的每一刹那中变化。

  同样的,我们今生在这里,也是因为过去做的一些业,现在我们受用这些果报。以佛法来说,有所谓的引业、满业……各种解释。众生的业之间有很多不同的因缘组合,好像我们这一班人,就有这一班人的因缘;你回到家里,有家里的因缘。但是你那迷惑的心不理其他的业,只执取六根现前所观察的业为境界,把这一刹那的境界当成真实的现在。就是说,现在你和我在这里,因此没有看到家人,然而,由于你跟家人有过去的业力因缘,虽然你没见到他们,你依然和他们保持业的联系,此(只在六根前过去而实在不曾过去的)业的联系现在依然持续变化与发展。眼前的业、过去的业及未来的业,都在现在的每一刹那中变化。我们的业习执著六根,执取境界,就只看眼前的业,才当成是我们目前的现在,其他的我们不看。现在你去想想一下,那些不同的业因缘是不是当下都在进行中?比如你家里跟你有关的业因缘,现在虽然不在眼前,但当下都在进行中,明天跟你有关的业因缘当下也在进行中,昨天跟你有关的业因缘当下也在进行中。但是你只认取眼前的境界为现在。你那迷惑的心把一幕一幕的境界,一念一念地顺序排列起来,以为那是外在的时间性,你是如此地感觉时间的过去、未来与现在。

  如果我有天眼通,我以神通来看你的业,看了你一百年后的因缘,然后再看你一百年前的因缘;当我以神通看的时候,虽然是看一百年后的境界,却是我当下的第一秒钟;下一念看一百年前的事情,却是我现在的第二秒钟;你的过去和未来的某时变成我当下时间中的第一秒和第二秒。即使你没有神通,也是一样的,你目前看到的一切,是你过去无量业缘中的某个境界现前,变成是你的第一秒;由于心执取而无法自在做其他选择,只能追随同一个业缘,于是无法摆脱这境界而再看下去,结果你认为是现前的第二秒。在你认为目前的第一秒和第二秒,只是因缘的延续演化,而你觉得是现在。但是有神通者不一定是如此,他们能选择看你业里百年前和百年后的某个业缘,当时在他的感觉上不过是现前的第一秒和第二秒。所以说,时间是通过六根得来的错觉,它的前后次序是六根的错觉所告诉你的,实际上,时间并不如你现在所感觉的次序那样。时间是如此,生死轮回也是一样,它并不是如你想象的一个接着一个的次序。因为我们执著身心一个接着一个的活动,在感受上如此,就觉得时间与生死向前进。

  刚才我说,我们无量无边的业都在发展、都在前进中。我用发展、前进来描述时间的情况,而时间的前进也不是如你想象、感觉那样。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并非依你的时间前进,只是我们身心六根的结构,使我们得到时间的概念。因此,过去、现在、未来并不是像我们所认为的那样,固定的作一条直线前进。如果我们有神通,就可“截取”前面、后面来看,如果我先看你的未来,然后看你的过去,于是时间之线就不成线,因为我的时间之线与你的不一致了。

  假设你在过去造了一个恶业,想通过修忏悔法门来转变,然而,如果你认为过去所造的业已经过去了,那么,怎能通过现在忏悔和修行来改造它呢?由此可见,它并不如你想象是过去了。又比如我过去杀死了一个人,今生死后要受堕入地狱的果报,但是佛法说,众生可以通过修行,摆脱去地狱的业,于是我今生努力修行,能摆脱过去的杀业而解脱生死。因为修行就是影响我过去的业,也因此才能够改造业,可见业并不是如你所认为,它已经过去了,但是你内心感受到所造的业已过去。你也可以在过去的业因中进一步创造将来,即现在你通过做某些业加强(你以为过去了的)某些业因,使将来得到相关的果报。一切业都是如此地被继续与创造,业不会因为你觉得过去了而停顿着。造业与受报在你的六根时间感受上是过去、现在、将来,然而,现在的你时时刻刻都和你所有的业保持联系。就是说,你所认为的现在所做的业,竟然能够创造未来、能够改造过去。从这一点就说明:对于业的活动来说,没有过去与未来,所有的业力一向都在继续前进中,而不在三世里,但却被六根看成有业报三世。我们所认为现在的身心行为,能够影响我们的过去,也能够影响我们所以为的未来。其实这说明业不曾停留在过去、现在、未来,只是我们的六根境界那样的分别。所以在业的作用中,没有时间这回事。

  我们无量无边的业力会前进,是具有觉性的心在推动,对佛来说是心的显现,对凡夫来说是烦恼造业与受报,以现代科学来说是能量与粒子形成万物。在此心的显现中,我们迷惑执著某个境界,就以为我们在里面生活。佛菩萨能够一念知道一切,这就犹如在一个原子中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与它的关系。空间也和时间一样是六根境界,如果你摆脱六根的境界,就会发现时间、空间是不可说,是幻化不实的;反之,落入六根境界里认为时间、空间是存在的。

  前面说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不可得;同时我也提到三时也不可得,即时间的过去、现在、未来是不可得,不能成立的。

  讲到这里,相信大家已能打破自己原有的时、空、心、物等观念了。唯有抛掉这些由六根境界的限制得来的知识,你才能进一步明白为何过去到未来那么无量无边众生的无量心念,佛都能知道,原因就是三时本一念心造就。而且诸心非心,心与万法原是一心法界,凡夫与佛皆同一法界。佛能知你,你也能知佛,所以诸佛从此经出,诸经从此心出。你虽听闻佛说,但是佛未曾说,你未曾听。皆是一心演万法,他演的是佛,你演凡夫,可惜你忘了只是心在幻化演戏而已,结果执取那幻化的苦恼身心,只见到凡夫与佛,不见那就是心,此心即金刚般若波罗蜜。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

  “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

  “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佛问:“如果有人以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个人因此所得的福德,多不多?”须菩提答:“此人因布施所得的福德,多极了!”佛随即说:“假使福德有实在的,如来就不会说他得福德多;因为福德没有实在的,所以佛才说得福德多。”

  什么叫做福德有实、无实?当我们修福业时以为确实完成某个善行,那么,我们就可以数得到多少福业。我们认为无量无边福业,还是有限量的。只是因为我们无知,认为不可以数;如果有神通的人,他要知道,就能够知道。曾经有一个外道指着一棵树问舍利弗尊者:“树上有多少叶子?”尊者连算都不用算,就说出树叶的数目。那个外道很聪明,他摘下一枝小树枝再问:“现在树上还有多少叶子?”尊者也不用算,就讲出叶子有多少。外道把尊者前后所说叶子的数目相减,减完后,他再点算摘下的那枝小树枝上的叶子,结果一点也没错!前面提到有相布施的无量无边福德都是可以数的;无相布施才是无量无边的福德,就算有神通的人也无法估量无相的福德。

  佛在前面几次讲到无住生心的福德无量,为什么佛要在此处说福德无实?原来无住生心的无量福德,是因为在六根境界里修无住心,才可说福德的有量、无量,一旦离开六根境界,实际上福德是不可得,因为三心都不可得。不只是福德不可得,乃至无量世界、无量众生、世间一切法皆不可得,佛讲某个法的多、少,是因为我们众生认为有法的多、少,佛才随顺我们说的。佛跟我们说福德多和少,而福德是不实在的,福德只是心的幻化而已。凡夫所谓的多和少是实在的,佛说的多和少是不实在的,两者的观点是不一样的。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

  佛问须菩提:“可以从具足身相中见佛吗?”须菩提答:“不可!如来是不应以具足身相而见的。”为什么呢?佛以三十二相的身相在人间出现,而我们说佛具足三十二相。其实一切都是因缘,佛是以无量无边的功德、累积很大的福报而得到三十二相,如果我们执著有佛、有三十二相,那我们就可以说有佛具足三十二相。佛并不是一个人,也不是一个众生,只是众因缘的聚合,三十二相同样也是因缘的聚合。在众因缘的聚合中,别以为有某个人在造业,绝非是他个人想要造,就可以造业;必须有众多众生的因缘来配合,他才能够造业,如果没有其他的众生配合,任何人什么业也造不了。佛的三十二相是依众生的因缘而修成的,因为佛修三十二相时有缘众生也在场,这些有缘的众生就可以看到佛的三十二相。并非佛个人能够成就这件事情,但是我们说是佛自己做的。因此,我们就用三十二相来分别,说这是佛修成的,如此,我们就用三十二相来看佛。所以须菩提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佛在此提醒大家,不可以具足身相见佛,是为了容易明了下一段经文——无真实的说法者。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

  “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前面的具足身相见佛,是指以三十二相——佛身,来分别什么是佛。佛又进一步问须菩提:“可以从诸相的具足中见佛吗?” 此处的具足诸相见是指见佛的种种事业功德,比如佛的威仪、慈悲、智慧等等,这些事业功德让众生觉得有佛来度化他。

  须菩提答:“不可!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而见的。”众生迷惑六根的境界,就分别你、我,所以每次发生事故,就找肇事者,比如世界大战是谁造成的?又比如打胜战的是未战死的将军,绝对不是阵亡者,所以一切相就是这样分别成的。因为我们执取相,就寻找这个相是谁行动、谁被做、谁做等等;这也就产生在修福报中,谁是布施的,谁接受布施,布施是怎么回事……这些种种的相,而我们就用这些相来看,认为佛在说法度众生。因此须菩提更进一步说“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诸相具足只是众因缘的聚合,在众因缘的聚合中,别以为有诸相具足。佛在此提醒大家,佛不可以诸相见,是为了容易明了下一段经文——无真实的说法事业。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说法与度众生都是佛的事业,前一段经文说不可以佛的事业认为有佛,现在以说法为例。佛对须菩提说:“不要以为佛会这样的想:‘我当为众生说种种的法。’不可以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有人以为佛有所说法,就是在谤佛,不能了解佛所说的道理。”即是:说者没有说,听者也没有听。

  正如前面我所说的,我们是通过六根境界转换后才有“佛在说、我在听”这么一回事,凡夫迷惑执著六根境界认为有说有听,就说佛有说法。实际上,阿罗汉已觉悟佛与众生都不可得,只不过是种种因缘在作用罢了,没有实在的说法与说法者,菩萨当然也知道无说无听,而你却说佛在说法,这就是诽谤佛。

  其实就算你还未解脱,也不是有一个你在说话、听话,一切都是因缘的作用。在这些因缘作用中,凡夫执著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才说“我在听、他在说。”佛觉悟一切皆是心的显现,没有所谓我在说、他在听这回事。所以说,如果认为有佛在说法,就是谤佛也在迷惑中。

  在大乘经典中,经常以此喻来说明:太阳的光照着地球,太阳没有说:我要照着地球,使树木生长。但是树木却因有阳光而茁壮成长,枝繁叶茂、花丰果累。以佛法来说,太阳照耀与树木茁壮成长,这一切因缘作用,没有所谓谁向谁做了什么事情。简单一句话就是:没有一个法能够做另外一个法。在因缘中,我们说这个法做那个法,是因为迷惑有能做以及所做的法。在因缘变化的过程中,我们把它称为做,好像氢和氧结合起来变成水,并不是氢和氧做出水。在这样的因缘变化中,没有谁能做谁!但是我们认为有作者、有被作者、有受者等等。其实没有实在的人在说法,也没有实在的人在听法。不只佛不曾说法,实际上,你也不曾听法。

  因为一切皆是一心法界的幻化显现,显现的万法无自无他,无说无听,只是迷惑者执取根尘识而见种种因缘,才认为有说有听。一心法界的显现中,显现了迷惑者听说:“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明了根尘识的幻化因缘里没有所谓的有一个法可说,假名叫做说法。

  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

  承接前两段经文的“佛不可以具足身相见”,说明无实在的说法者;“佛不可以具足诸相见”,说明无实在的说法事业; “未来闻说此法生信心者” ,进一步说明无实在的众生在听法。

  年高德长的,智深戒净的,以慧为命,名为慧命。慧命,与前面所说的长老,为同一梵语的异译。尔时,慧命须菩提问佛:“在未来世的时候,有没有众生,听了如是法后,而生起清净信心?”所谓众生是分别心得来的见解,须菩提已不执取众生见,在此为了提醒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者而问佛。

  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佛言:“此有信心者,不是众生,也不是不是众生。”为什么称为众生呢?佛告诉须菩提说:“众生执取自是众生者,如来说彼非实有的众生,只是执取心自称为众生罢了,佛随顺此执取心也称它为众生。”原来一切所显现的法皆是心心互相含摄的一心法界,所以非众生。有一类心执取显现中有法是众生,依然是心心互相含摄,所以非众生。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

  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前面讲到一切圣贤无所得而得,解释修行者的心于法虽无所得,然而业力得成就因果,觉悟者心虽不执著而因果宛然。这样的因果宛然是永远继续吗?如果觉悟者的因果宛然是如此的话,他哪能解脱呢?其实不然,为了更确定无所得,所以须菩提问佛:“佛得的无上正等正觉,并没有一个法得到吧?”一切法都在因缘变化中,成佛不过是众生见到佛的因缘成熟,就看到某众生成佛了。众生见到了就产生一个问题:“到底是谁修行得了什么而成佛的?”如果你没有执取是“众生变成佛”,就没有谁得了正觉而成佛这个问题。可是有人会认为“就算我不执取有个众生修成佛,可是至少他是起先未觉悟,后来得到觉悟吧!”

  真正说来,佛觉悟时,不但佛不可得,连觉悟也不可得,不但觉悟不可得,而且连“不再因果宛然的涅槃”也不可得,乃至未解脱时,因果宛然的生死也不可得。这样说不是拨无因果吗?如果你顽固执取因果为实有,我就要提醒你——涅槃是因果吗?不!是迷惑的心造就因果,而见到有生灭的因果,觉悟者知道是迷惑的心成就凡夫所见的一切法,凡夫却以为是(心境之外有)业力成就心境等因果现象。所以说凡夫迷惑在心境对立的生灭因果轮回中,罗汉入不生不灭的涅槃,菩萨入法界的无住涅槃,佛觉悟万法本来是一心不二的圆满清净涅槃。出世间的涅槃与世间的因果都是为迷惑者而建立的佛法,结果众生对涅槃与因果生起有无是非的争论。千万别以为迷时落入因果,悟时跳出因果。为什么呢?因为本来没有所谓迷惑与觉悟,只是某一些心念认为自己是迷惑罢了。大乘经典中说:你本来就是佛,但是你不承认。你不但在思想上不承认,而且感觉到自己肯定不是。以佛的眼光来看,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但在凡夫看来,是有种种的差别。如此,我们才有:“既然成了佛,必然觉悟,连觉悟都不可得,那还成什么佛?”的疑问。

  我们要清楚此经是为最上乘者说,以最上乘法来说,众生本来是觉悟的佛,不是有一个迷惑者后来得到觉悟,也不是有一个众生本来觉悟后来迷惑,是一切法皆是心的显现,心与法不二,本来是在觉中,所以觉悟者能见到本来面目——法界本具觉性。所以佛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觉悟是法界万法本具的觉性,对迷惑而名为觉悟,然而迷时本来不曾有个迷者,觉悟不在悟时得。当觉悟到一切法都是觉,没有迷悟对立时,也就没有觉悟的踪迹了,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觉悟必定是见到佛与众生同在大觉圆满中。所以最上乘的佛法说:“一切法本来是解脱。”一切法不曾绑住另一个法,有无量法是你的见解,烦恼说是这个束缚那个,那个束缚这个。在迷惑者所见到的因缘变化中,实际上不曾有一个东西能够束缚住另一个东西。在迷惑者的境界里只要有因缘,它们就发生作用,就是这样子而已。但是迷惑者就认为:我被烦恼束缚住、我要解脱、我要觉悟……实际上每个法都能够知道另一个法。这句话怎么说呢?迷惑时的万法互相因缘作用时是不分彼此,迷惑时的心与心互相因缘都能够互相知道,本来每一个心都知道其他的心,但是迷惑者执著那个思惟念念生灭的心,就认为这个才是我现前的心,所以就不能了解真相。

  我再度用原子来比喻:一个原子受到三千大千世界其他原子加给它的磁场、力量,它接受到——知道,所以说它知道和大家的关系,它就处在与大家相关的某个位子,那么,一切法也是如此。一切法都有觉性,一切的心也有觉性,它们都互相知道。如果其中一个不知道,世间的因果就不能成立了。为什么呢?众生各有各的种种心,各有各的种种业力因缘,他们如果没有互相知道而联系起来,就不能见面、不能认识,不能有机缘碰在一起……就是说,在法界心中,每一个法没有所谓你的、我的,每一个法中都包含了其他法所具有的一切存在,所以在每个法中,都必须知道另一些法的存在。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一个法都知道另外的法。也就是说,一切法都在觉中,没有所谓的迷惑。

  一切法本来就是解脱,没有所谓迷惑与觉悟的差别。因为一切法本来在觉中,凡夫所以为迷惑的当下就在觉中,只是迷惑的烦恼说“我在迷中”,所以当放下这些迷惑时,你就知道:万法本来就在觉中。因此,一切佛觉悟的时候开示说:“我不是在成佛的时候才觉悟的。”因为本性(心性)本来就在觉中。不但如此,而且佛更进一步说:“一切众生与佛一样,本来都在清净平等的圆满觉悟中。”觉性本来遍十方,所以说: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时候,不见有觉悟者与觉悟的法,乃至于连迷惑者及迷惑的法也不可得,只见本性大觉圆满。这就名为无上正等正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是名(则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这个(本来圆满觉悟的)法是平等,没有高下,名为无上正等正觉。意思是说,心、佛、众生都是一样没有差别的,万法互相含容,都是法界心的显现。凡夫通过六根来认识心的显现,那就有差别了。佛知道这些都是心的显现,心与心之间都知觉对方,都含容对方,没有所谓一个、二个、三个……不是一个拥有全部,也不是无数组成全体,是一切法不可分割,每一个法皆无自性,其共同的本质——法性,是平等觉性,觉性是无自无他、无极大与极小、无全体与部分。就是说,这些业力、心力、佛力都是一种势力能量,都是一样平等觉性的能量,都是觉性所显现,显现出的万法都没有差别地互相因缘,所以万法与万法之间是没有一个会被遗漏地互相影响。此平等法性,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无佛可得,所以说修一切善法,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善法没有一定的标准,比方某些对人类有害的昆虫,如苍蝇传染霍乱,蚊子传染疟疾,我们就认为苍蝇和蚊子是害虫,那是以人为本位而说善恶好坏。如果以其他动物,如猪为本位来说,猪认为人是“害虫”,因为人类把它们当成盘中餐。人类所谓是非善恶等等事物,都以人类的利益来分别,这就是善法之所以是善的由来。所以佛法说:凡夫追求快乐的果报,能够给予众生快乐的法,都是善法。以修解脱道的人来说,与修解脱道有关的法,才是善法;至于世间人所做的布施,在修解脱道者而言还是会轮回,不绝对是善法。以修菩萨道的人来说,则是与修菩萨道有关的法,才是善法;反而有些与解脱道有关的法,因为会障碍菩萨利益众生,所以对菩萨来说是恶法。

  我举一个听来的故事为例子:两位比丘要过河,看到一个女人掉进河里,她不会游泳,在水中拼命挣扎求救,一位比丘马上跳进水中,把她救起来,抱她上岸。另外一位比丘看到,说那位救人的比丘犯戒。然后,两人再渡过河去,那位比丘还在念念不忘,说救人的比丘犯戒。因为在比丘戒中,抱女人是犯戒。如果比丘起心动念想抱女人,这是烦恼,一个修解脱道的人想摆脱烦恼,这在他来说是恶法。但是,当时那位比丘救人心切,赶紧从河中抱起那个女人,怎会是恶法呢?所以善、恶业不是以外表的行为来判断,乃至心念的善恶也没有一定的准则,只能以果报的苦乐来判断业的善恶。

  所以说,“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善法没有真实性,是一个名称。能够帮忙你成佛的法,就是善法。善法并不是分别是非好坏后,依众生共同利益而认为好的法,叫做善法。比如在你的修道过程中,有很恶劣的环境,然而这个恶因缘,可能使你发起更勇猛的心念来修道,但是你认为恶劣的环境是不好的。又比如有某个因缘使我堕落,然而在堕落中,可能使我生起厌离的心而去修道。假设我造了一些恶业,某一世做妓女,觉得很苦,就想要修行,然后就精进修道。可是在你看来,做妓女是不好的。所以,不要只依善恶心来分别法的善恶,依凡夫的分别心所建立的善恶是相对的。然而,依佛法而言,只要能够使众生朝向觉悟与成佛的法,都名为善法。善法可分为:凡夫的人天善法,有解脱道的善法,有菩萨道的善法,成佛的善法等等。总之,能使你朝向成佛的法,就是善法。

  如果一个人误会以为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他就去分别:这个是好的,那个是不好的,如果在修道时也如此分别善法、恶法,要把恶法排除掉,那样的心必然是在是非、人我里打滚,这个人是不能成佛的。唯有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的智慧,修一切善法,才叫做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佛说:“如果有人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的七宝聚集像须弥山王那么高,拿来布施,不如有人受持、读诵或为他人说本经乃至四句偈的福德,前者修布施的福德比不上后者的百分之一,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有相布施所得的福德是有量的,如果你能够觉悟到《金刚经》中所阐明的甚深金刚般若——无相智慧,无相智慧的力量胜过你所修的无量无边布施所得来的福报,两者根本不能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前面讲到菩萨成佛时无所得,现在讲菩萨已经是佛了,也没有度众生的念想。佛告须菩提:“你们不要以为佛会作这样的想:‘我当度化众生。’”为什么呢?实在没有众生可以被如来度。如果有众生被如来所度,如来则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我们认为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人间度化众生,开始先度五比丘,过后度了一千二百五十众,我们听闻到的这些现象,认为佛在度众生。我们不讲佛度众生那么远的事情,就讲讲目前的自己:我们天天吃饭、睡觉、做工,以佛法说,这是种种因缘在变化,你认为我这个众生在吃饭、睡觉、做工,实际上,并没有一个你所认为的众生在其中运作,只是种种因缘在作用而已,我们迷惑认为有这么一回事。凡夫迷惑以为有我,进一步认为这吃饭、睡觉、做工里面有贪嗔痴的烦恼,然后,更进一步认为要除去贪嗔痴等烦恼。然而,贪嗔痴等烦恼也是不实在的,只是种种因缘在作用,你却认为是我在烦恼。

  比如某人看到麻将,就想要打麻将,那不过是某些因缘遇到麻将,加上喜欢打麻将的烦恼在作怪,心念随着烦恼的因缘生起来,然后就打起麻将来啰!现在我们这一群人,并没有一个东西在这一群人里面操纵,虽然有因缘大家集在一起,有人讲经,有人听经,但是并没有独立一个作主的人在做这件事情,我们的身心是如此,佛也是如此。所以,二千五百多年前当佛在走路、睡觉、起心动念时,里面并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人——佛。佛知道“没有所谓的一个我是佛,也不是有个佛如今动了 ‘我要度化众生’的念头。”然而我们的分别心却说有个佛动念度众生。

  所以佛告诉我们不要认为二千五百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动了“我先度五比丘”的念头。你们知道吗?在佛教史上是这样说的,释迦牟尼佛成道后,起初不愿意度众生,后来,梵天王就来请,佛观众生的因缘后,得知五比丘先得度,佛才动念去度五比丘。在我们看来,就是释迦牟尼佛起心动念了啰!实际上一切皆是法界心的显现,显现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佛在里面起心动念,包括现在的我们,也是这样。种种因缘而于六根门显现种种现象,其中没有所谓的佛在说法,也没有所谓的你在听、你在做工、你在吃饭、你在睡觉,甚至于也没有所谓我的烦恼,本来无我,烦恼怎么是你的呢?一切法皆如此,只是有因缘于是它就出现了,我们一直认为烦恼是我的,如此,就生起要解脱生死的念头。实际上没有众生被如来所度。为什么?佛很清楚,这一切没有实体,皆是心的幻化。如果佛认为有众生可度,那佛就执著有众生了。请记住:本来无我,更没有某个烦恼是我的,烦恼只是一段因缘生灭过程而已。

  佛所说的我,是佛的三十二相、佛的身心、佛所做的事业吗?当佛讲“我先度五比丘”时,只是心的幻化显现,没有实在的某个佛在说“我当度众生。”随顺众生的语言而自称我,自称佛,但是凡夫认为有佛在说。当讲到凡夫时,佛为了防止凡夫以为:“佛说我是还没有觉悟的凡夫。”所以佛说:“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凡夫自认是凡夫,佛说没有实在的凡夫,只是一个名称。在种种因缘的聚合中,我们说那是众生、这是法会。我们就是这样去分别、然后执著实有此事。实际上,一切法都没有实体,都是觉性所显现出的幻化因缘,乃至佛亦如是。所以大乘经典说:“当一切佛在成佛的时候,必然会说 ‘一切众生皆具有与佛一样的智慧’。”在小乘经典就没有这样说,因为佛随众生的因缘、不同根机而说不同的法。

  根据大乘经典的记载,佛成道后,首先讲《华严经》,即是讲佛菩萨的不可思议境界。因为人类没有办法知道这些境界,所以佛在人间不愿意说法。过后,佛才善巧地以人类的语言开示佛法;这些善巧的开示是配合人类的思惟方式、人类的境界的需要而说。所以佛也说,佛所讲的法并不是真理的本身,佛法就好像是指着月亮的手指,如果你执取手指为月亮就错了。实际上,不必由佛来说,一切法本身就在告诉我们因缘无常。为什么呢?科学也不是在证明一切都在变化吗?可是凡夫执取要有永恒的爱、不死的我,等等迷惑的因缘,所以佛开示无常的道理。但是在这种种的因缘中,千万不要执著有实实在在的一个佛、一个你、一个我,全都不实在!佛在人间说法是依人类所执取的六根境界而说,因此就有人间的佛法。现代人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以为只在人间才有佛法,于是认为离开人所知的佛法是可疑的。可是,真正的佛法并不只是人间佛教而已。请别忘了,人间佛教是随顺六根幻化不实的境界而善巧创立的佛法,是不圆满的佛法。真正圆满的佛法是佛菩萨的智慧所描述的觉悟境界,就是一切心、佛、众生没有差别的佛法。

  从凡夫的有相角度看,因缘幻化无固定法相,只有幻化的暂时过程,一切都是过程,佛与凡夫也是过程,凡夫非开始,成佛非结束。在暂时的过程中的佛与万法是不可分割,彼此互相因缘作用。从佛的无相角度看,全是一体的法界显现,无佛无众生可得,不是有佛动念头说:我要度众生。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

  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

  前面佛已经说不可以具足相见如来,须菩提长老也知道,但,现在佛又再问:“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吗?”须菩提答:“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为什么呢?这是长老为了让佛作进一步的解说:“如果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转轮圣王也有三十二相,那转轮圣王不也就是如来?”须菩提当下就领会道:“如我现在理解佛所说的意义,是不应该以三十二相见如来的。”

  转轮圣王可分为:金轮王、银轮王、铜轮王和铁轮王。佛教学者认为在印度史上的阿育王是铁轮王。铁轮王没有具足三十二相,没有神通,只能通过战争,在人间的某个区域称霸。

  根据佛法说,金轮王是大菩萨应化人间,因为他修了很多功德,所以具足福德因缘和三十二相,不但自己有神通,会飞行,追随他而来的眷属也有神通。他能降服天下诸王,而不必动用一兵一卒。金轮王不只在人间称王,还能够与帝释天平起平坐。释迦牟尼佛降生人间的时候,相师预测如果他不成佛,就是轮王。以佛的功德,何止能当金轮王而已,帝释天都不能跟他比。但是佛这一生不做金轮王,而是示现成佛度化众生。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当时,世尊而说偈言:如果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见我——如来,以音声来寻求了解我。见如来即觉悟与佛无别,寻求了解即寻求觉悟之法。由于如来与觉悟皆是无相,以有相求无相就是邪道——不是觉悟的正道。乃至从祷告的声中祈求佛帮助,或求佛协助修行……更是人走入邪道,不能见如来。

  所谓的见如来,不是以色身来见,不是以音声来见,见如来时必须不在六根的境界见。如果在六根的境界中见佛,就是人行邪道。为什么呢?曾经有一回,佛在教导比丘修行的时候,魔王来捣乱,它对佛说:“佛啊,任你怎么教导,都是没有用!”佛问:“为什么没有用呢?”魔王说:“因为这六根的境界,是在我的掌握中。”然而佛对它说:“我教导弟子不在六根境界中修。”因为魔王能够在六根中变化各种各样的境界,它甚至能变化让你看到成佛的幻象。如果你认为在六根境界中,可以修得什么,佛法说,这就是魔王的境界,即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还是没有办法真正见到佛是怎么一回事。同样的,一般佛学家认为佛是人间的佛,佛教是人间的佛教,超出人间的法皆不求实际,这些人都是人行邪道,不知佛为何物?只在六根的见闻觉知中作学问。本经说的见到佛是怎么一回事?当你见到佛是怎么一回事时,其实你就是佛了。

  在《金刚经》中,有两处讲到“见如来”,一是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二是如果以色、音声来求佛,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经典说不同众生所看到的佛身都不一样,到底我们要以什么来见佛?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佛弟子即在佛面前见佛,所以不会有以什么来见佛的问题。佛涅槃后,佛教就发生了思想分歧,大家讨论“佛在不在”?由此再讨论“究竟什么是佛”?佛在世时,曾经发生一件事情:释迦牟尼佛到忉利天为母说法,大约经过人间三个月的时间才回来。当佛回来人间,佛弟子知道了,都去迎接佛,只有须菩提尊者没有去,他照样坐禅。因为这样,佛对前来迎接的弟子说:“你们不是最先看到佛的人,最先见到佛的是须菩提尊者。”因为有相的佛不过是六根的虚幻相,不是真正佛的本质。

  在小乘佛法中,就谈到“佛的色身及法身”,佛在人间的身体,称为色身;有些经典说佛并不执取色身为身,是以法身为身。经中记载佛说须菩提尊者最先见到佛,即是他见到佛的本质——法身。但是在大乘佛法中说,佛有三身,即应化身、报身、法身。佛在人间的应化身,是八十岁的老比丘,有生老病死,与人一模一样。然而佛的无量功德福报所成就的色身,不应当是人的凡夫身,在佛的报身土的报身是色界最高天的天人所见的,人间的人无法见到。佛在此土的报身是世间最高大、最庄严的身体,那是佛在三千大千世界中示现种种身中的最高大身,就在色界的四禅天中的摩醯首罗天,因为佛的福德、功德力等等,必然得到这样的身。在那里的天人有能力知道三千大千世界的境界,所以佛的世界被它们一览无余。那里的众生如菩萨及天人就能够见到佛的报身,这个身也是佛与那里的天人的因缘所成就的。

  在人间的人看到佛是八十岁的老比丘,在色界四禅天的某些天人看到的是世间最高大、最庄严的身,四禅以下的天人见不到报身佛。那么,很多人就误以为佛的报身才是佛的真身,认为佛来人间应化的应化身非真身。实际上,也并不是如此。只不过是在那个天的众生的因缘、功德,就看到佛是那样的身。意思是说,不要以为它们看到的才是真正的佛身。佛是随着众生各种不同的因缘,出现不同的形相让众生看到,并没有某一个身是真正佛的身。很多学大乘佛法的人,认为释迦牟尼佛住在报身土。请弄清楚,佛不住在任何处,千万不要弄错!如我曾说过,地藏菩萨的很多分身集合成一个地藏菩萨,在如此的变化中,你不能说哪一个分身才是他的真身。

  如果你以色、音声来找佛,执取佛最庄严的身为真身,那么,在佛的无量身中,摩醯首罗天的报身是真正的佛身。可是,那些都是有相的佛身,是觉性的显现,而真佛——觉是无相的。如果你不以色、音声(外表)来找佛,那到底以什么来见到无相的佛呢?其实见到佛(如来),就是见到自己的心;见到自己的心与佛的心是没有差别的觉性,这才是真正见到如来,称为见法身——无相身。如果你以各种各样的庄严的身来见如来,都是错误的!所以说,以色、音声来找佛,这些都是本经所说的人行邪道,即三界六道凡夫以迷惑于六根所见的佛为真佛。

  真正的佛与真正的你都是无相,同是一心法界。所以,当你见到自己与佛没有差别,众生与你也没有差别的时候,你就见到:噢,我本来就在觉悟中,原来我就是佛,我本来无相,一切众生皆是佛,不是你、我、他之中的某一位才是佛!为什么呢?因为你见到一切都是心在变化。除此之外,没有所谓的谁不是,谁是。所以这里的“见如来”,并不是见到一个有形相的如来,而是见到心的本性,即见到一切佛的本性,真正佛的本质——心幻化遍满十方。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佛紧接着说:“假使这样想:佛是不因诸相具足而证得正等觉的,那可错误了!”佛在经中曾特别强调:不可以三十二相的外表见如来。很多人就会因此而生起断灭见,认为三十二相只是虚幻的外表,成佛时自然具足三十二相,因为众生本来就是佛,不需要修与三十二相有关的福德。这些人以为世间幻化不真实当中,我本具的佛一向存在,不必去修道觉悟,也不必修与三十二相有关的福德,以为一切本来具足,这是错误的!成佛是有相的有为法,是要具足种种功德、种种福德、种种因缘,才出现三十二相,以及成佛的境界让众生看到。并不是只要有智慧,什么都不用做就能够成佛。佛、众生与一切法都是无相,可是成佛是迷者的境界里的有相因果现象,即在迷者的境界里有众生、有佛的种种因缘,于是众生才能见到佛;反之,就算佛有种种功德、种种因缘,众生没有因缘,也是见不到佛。见到有相的佛是因缘法,不是佛个人的事情,是众生与佛的种种因缘的配合下,而形成的因果现象。要具足种种因缘,法才能出现;反之,法就不能出现。佛特别强调,种种功德因缘具足而成佛,并不是有某个有情众生独自做各种成佛的因缘。成佛是具足成佛的各种因缘,其中还有眷属及所度化众生的配合,而出现成佛的现象。比如我们这一班的人,名称叫做一班的人,也是要具足因缘,这一班的人才能集在一起。但是这一班的人本身,没有所谓一班的人,我们把这个暂时的境界,称为一班的人。你千万不要认为这一班人是空的,是没有的,因此连因缘也认为是没有的。

  须菩提!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佛强调,修一切善法而得成佛,所得的应化身,当然是有殊胜相好的。假使以为成佛离却一切相好,那是说诸法断灭了!断灭,就是破坏世间、出世间因果,即认为没有一切法,并不是如此!

  禅宗有个典故:有一只狐狸化身为人,前来向百丈禅师请法:“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意思是:大修行人不迷惑于因果。原来前来问法的人,在过去世也是大法师,有人问他以上的问题,他的答案是:“不落因果。”因为这句话,他死后堕落做狐狸。有很多修行人以为通过修行,觉悟之后,因果不能左右他,这个见解严重错误。只要你出现在世间,在众生的面前,一切都是因果。没有因,没有缘,绝对不能产生任何的法,所以一切世间有为万法都是因果现象。但是大修行人再也不迷惑于因果的现象了。很多修行人没弄清楚,对因果生起断灭见。其实不论大小乘,都有人对佛法生起以下三种断灭见:

  一、对小乘的佛法有断灭见的人,如果问他:“释迦牟尼佛还在不在?”答案是:“不是在,也不是不在。”或“不可说。”如果你就“不可说”再问:“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可以不可以再见到佛?”刚才他以“不可说”来避开问题,现在他会说:“不可能见到。”就是说,佛涅槃后已不在世间,怎么能见到佛?这是迷惑时间与生死实有的观念造成的断灭见。其实与佛有缘者就能见到佛;反之,就见不到。如果在娑婆世界的另外一个人类的世间,那里的众生遇见佛的因缘成熟了,就会见到佛的应化身还未涅槃。如果是摩醯首罗天的天人,它们看到人间应化的佛身入灭时,同时也看到释迦牟尼佛的报身未入灭。人间的二千五百多年还不到它们的一天,它们看到报身佛还没有入灭,而人类的六根境界里已经没有见佛的因缘了,这就是人类在六根境界里以色身、音声找不到佛,就对佛生起断灭见。然后,当有人问起,就胡乱答。释迦牟尼佛涅槃后,可以见到佛吗?答案是肯定可以,只是无缘者见不到而已。佛是娑婆世界的人天导师,不只出现在人间,还出现在天上。我们千万不要用人的眼光,人的所知所见来评论佛在不在,这是很大的错误!佛是如此,你也是如此,不要把现前色身的你,当成是你,这只不过是暂时的因缘,不是永久的,一切都是心的幻化。如果对佛生起种种的自性见,就要犯上很多毛病,真正解脱的阿罗汉,已经放下这些分别心了,所以别以为阿罗汉也有这些见。只有那些佛学家及信徒(凡夫) ,用色身、音声来分辨佛到底是什么,才有这种问题。除了以佛的外表,凡夫还能以什么来讨论佛在或不在?都是用色、音声来寻求了解佛,所以人行邪道,就是指于色、声中迷惑以为有实在的事物。

  二、学大乘法有断灭见的佛教徒认为一切都是空的,做不做都是一样,这是绝对错的!这也是一种断灭见。因果在变化,做有做的功德,不做有不做的无所得,不可以因为一切皆空而认为都是一样。众生的心力与佛的是一样的,但是众生心迷而以六根所见为实,被眼前的因果所转。你不要以为杀人与救人是一样的,千万不要因为听到“一切法自性本空”,就说因果无自性所以一切都是一样。如果你把“一切法自性本空”当成是一切都是一样、是平等,这样的见解,就是很严重的断灭见。为什么呢?因为你破灭因果。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千万不要落入断灭见。

  三、有外道断灭见的佛教徒认为众生有无量无边的业,修行就是要把那些恶业清除到一干二净,才能够解脱。想要把恶业灭尽就是断灭见。他们以为恶业可以永远灭除,这也是一种断灭见。一切法都是因缘的幻化相,也是心的幻化,没有不变的法,也没有能永远相续不消失的法。但是有人执著有不变的法,甚至于认为有永恒的佛在随因缘度众生。佛为了破除这些见解,所以说万法的本性是空的。可是,凡夫听说万法是假有的,于是执著空是真的什么都没有,这就是恶取空,千万不要把一切法说成空无。反而一些大乘的论师说:因为空,所以一切法才得以成立。因为一切法没有本体,所以才可以变化。如果一切法有其自有的本质,就不会变化了。这是对空理论上的另一种解释,我在此不作深入的谈论,只是要让大家知道,不要因为听到空,就拨无因果。

  大乘佛法说,世间如幻如化,如梦幻泡影等等,世间本是从六根观察到的因缘变化。但是在因缘变化中,没有一个实在的事物,它只是一个过程。比如我们这一班的人是一个过程,我们给它一个名称,叫做一班的人,当这个过程一直重复出现,你就认为这个过程的事物真的存在。又好像我一直重复在你的面前出现,你就认为在世间真的“有”广超法师,因此佛以“性空”破除众生的“有见”,众生听闻了实相无相的道理却以为一切空无所有,所以佛说“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我们学习佛法,不要生起断灭见。所以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

  “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佛对须菩提说:“如果有发大心的菩萨,以充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做布施,所得的功德极大;但是如果另有菩萨,能悟知一切法无我的道理,得无我忍,那所有功德即胜前菩萨的功德。”佛法中的“忍”,是确定、同意的意思。“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即对一切法无我的道理,非常确定,非常同意,一点都没有反对,还很肯定。

  在大乘佛法中,无我可分为两种类:一是人无我,二是法无我。什么是人无我?我们认为世间有一个众生,这个众生就是我,即有个生命体,会活动、讲话的是我。什么是法?我们认为除了我这个众生以外,其他的东西都叫做法。比如这个麦克风就不是我,我的身心才是我。当一个人认定他的身心才是我,就是有人我执,即对五蕴身心生起有自体的执著。如果这个人认为万法有实在个别的法在活动,就是有法我执,即对法生起有自体的执著。

  对我生起执著与对法生起执著有什么差别?有些人认为有个我在身心中活动,但是有些人却认为有一个大我,这个大我包含一切,比如印度外道的“梵”,基督教的“上帝”,也有人把如来藏看成是一切法的本体,信仰者认为实在有那些法在作用。其实这样的见解,就是大乘佛教所说的“法我”的执著。当一个人执著有能知的人、所知的法,心与境相对时生起知道的是我的见解,接着才生起所知的是法的见解,然后在法与我中,找我在什么位置?再找我以外的其他东西——法。我以外的东西,就是其他的法。实际上,并没有所谓我以内的东西、我以外的东西,这是我们以身心为界限的分别而得到的错误道理。其实我们是种种业力的互相因缘,然后烦恼执著在身心中活动。如果我们放下执著的心念,心也能够到身心以外的地方活动,知道的功能不一定要在身心中活动。

  有些大乘佛教的宗派对于一切法无我,有这样的说法:“阿罗汉只破除人我执,没有破除法我执。”这说法是不对的。事实上,阿罗汉再也不执著法为实有。《金刚经》说,如果阿罗汉有取法相的执著,他就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换句话说,本经认为有法相的执取,必定也有我相的执取。所以本经不同意“先破人我执再破法我执 ”这回事。为什么呢?如果有法我执,就有能知的心、所知的法,如果有能知、所知的执著,就会认定能知的是我。然而,阿罗汉已经证悟无我(无人我执),即觉悟无能知的心,更不会认取有心外所知的法,哪来法我执呢!

  唯识宗为了说明阿罗汉与菩萨的差别,而认为“阿罗汉只破除人我执,没有破除法我执”,那是不对的!我们只能说阿罗汉破除了烦恼障,但是还有所知障。所知障并不是法我执。我以录像机为喻,我对它没有执著,有没有都无所谓。然而,它依什么原理运作?如何生产?怎样使用?我根本一窍不通,这超出我所知的能力,就是我对它无知。虽然它超出我所知的能力,但是,我知道自己的确没有执著它,不因为对它无知而不执著。这就如同阿罗汉还有无知——有所知障,但是对一切法却没有执著——无烦恼障。所以不要因为阿罗汉对法还有所知障,就认为他还有法我执。

  在小乘的修法中,修行者对六根的境界,是用远离的心态来修行,一直远离、远离……直到放下所有的执著。这种修行方式,使他不去管,不去理,不去知道外在的境界;他观察到是烦恼执著身心与外在的事物,他注重于把烦恼放下,以破除对心、境的执著,最后证入无心境对立的根本智,由此而成就阿罗汉果。阿罗汉由出离而觉悟到身心非我的人无我,也觉悟到外境非实的法无我。

  菩萨不像阿罗汉那样,舍弃及远离世间的境界,他知道一切法是心的显现,从观察心的显现中觉悟无我,如此地一边断烦恼,一边觉悟所知境界而变化无碍,最后,菩萨尽知心所显现的一切法,破除所知障而成佛。因为修菩萨道不只是去除烦恼,还学习如何生心,当菩萨成佛的时候,他的能力、知识、神通、福德都超越阿罗汉。

  虽然阿罗汉与菩萨都证悟万法无我,但是对万法的认识有深浅的差别。比如我使用录像机来录像,对这个录像机的制造过程、怎样使用?我根本不知道。这就是我对录像机这个法,所知有限。如果是菩萨,就要对录像机完全了解,他懂得怎样的运用自如。

  我们无量无边的业,佛称之为业海,对于业海的一切,菩萨全都要去了解,以后他就以神通变化业海去运用它来度化众生。然而阿罗汉就不理业海怎样变化,总之不再迷惑,不受业海的影响就对了。所以说,虽然阿罗汉与菩萨同样是知道一切法的本性是空无我的,不去执著,但是阿罗汉对法的了解是有限的。

  菩萨必然修种种福德,但是他修了福德,心中却不贪著。不修种种福德的菩萨是不能成佛的,因为成佛是因果现象。如果你叫阿罗汉去修种种福德,他认为是多余的,只要今生解脱,那无量的福德要来做什么?阿罗汉觉得没有必要修种种的福德,这就造成阿罗汉所知有限。有些人以“井底之蛙”来比喻阿罗汉了解空性的道理,青蛙在井底所看到的天空,只是那么圆,那么大,所见有限;菩萨就犹如在井的外头看天空,所见的就很广大。你说他们所见有差别吗?虽然是同个天空,但是菩萨所看到的境界比较广;反之,阿罗汉所看到的就比较小。所以阿罗汉就没办法自在地运用心,只能进入涅槃,心再也不随着业作用,再也不去利益众生了。菩萨做了种种福德,但不执著,慢慢从中越来越了解一切法,越来越清楚如何幻化一切法,当他累积了足够的福德,智慧也跟着增长,就能够在世间做种种利益众生的事情。当菩萨修福德的时候,要知道这一切也不过是心的变化而已,就不会执著。菩萨所做的福德,深知不应贪著,所以说不受福德。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佛说:“如果有人认为如来有四威仪——来、去、坐、卧,那个人不了解佛是什么。如果佛出现在色界天,佛与色界的天人的福德果报是一模一样的。佛为了度化人类而出现在人间,必然以人的样子出世,如果你以佛在人间的来、去、坐、卧来认识佛,你就看到佛来世间,然后佛离开这个世间,那就认为佛有来有去。绝对不是这样!如果是那样,佛说那个人不了解什么是佛。

  在这其中,佛并不是一个‘存在物’,不但佛是如此,一切众生也是如此。你不要以为你是某某一个众生,今生来到这里存在着,然后因缘到你就离开而不存在了。有很多人的亲人要死了,就认为他要走了,舍不得而哭哭啼啼,其实死亡不过是你的六根的境界告诉你罢了。如果你撇开六根境界,从业力与心互相因缘来看存在,我们的心与世间任何众生的心,在因缘作用中是不可分割的,没有所谓的你的、我的,这就好像我上次以地球为比喻,一个原子与三千大千世界是不能脱离关系的,它们是互相的因缘作用,没有所谓我的范围、你的范围。我头发的一个原子,因为万有引力互相影响,它竟然能够影响月球,也能够影响遥远遥远的星球。所以你所说的范围,到底是指什么?是以你的眼睛来看范围,但是一切因果的作用超出你眼睛所看的范围。你眼前的广超法师不只在这个身心范围里活动,一切众生也是如此。就是说,众生虽然迷惑现前的身心为我,现前的身心与万法依然互相为因缘,依然没有所谓你、我。只是一些执著的念头、想法说:这个才是我,于是在这个身心加了很强的心力作用,对身心以外的心力作用比较弱,就是这样的因缘罢了。在因缘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你、我,在这里、那里,来、去的行为,佛是如此,你也是如此。只是一些念头、想法执著说:有行、住、坐、卧四威仪的我。一般人都不执著空气是有形象的,我就以空气比喻无相:平时大家没有意识到空气存在的样貌,感觉空气是无自无他、不可分离,只有当一阵风吹来时才感觉到空气流动,不过不会认为风是“某一个空气”从这里去了那里。这比喻本来无自无他、不可分离的万法本无相,来无所从,去无所至,不来相而来,不去相而去。空气、你、佛……一切法皆如是,即诸法如义。所以当众生彻见无我法性,证悟诸法如义,即见如来。所以,不是有行、住、坐、卧四威仪——生灭相的佛。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

  “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则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在这里,佛用极小的微尘和极大的世界来谈一合相,以破除凡夫对物质世间的存在的错误概念。佛问须菩提:“如果以三千大千世界碎散为微尘,如此众多的微尘多不多?”须菩提答:“很多!”佛教把最小的物质称为极微。《金刚经》中讲最微小的存在物——微尘众,只不过是因缘幻化形成的一合相,因缘幻化中无实在的存在物。所以佛说如果微尘是实有的话,佛就不叫它做微尘众,微尘只是一个名称,并非真实有。凡夫认为万物由很多小的东西——微尘众,组合成大的东西,而大的东西,也可以分割成小的东西,这是我们六根境界的看法。

  现在科学已经证明,世间的物质是由很多原子组成,原子里面又有核子、电子、中子……这些极小的物质组成大到我们所知道的一切,从原子、地球到大至整个宇宙,这一切在《金刚经》中说,也不过是“一合相”。所谓一合相不是某些东西和合在一起,而是观察者以为有很多很多的东西集合在一起,以一个(全体)来看。所以佛说一合相,并不是一合相,而是名称叫做一合相。佛说一合相是不可说的,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为何一合相不可说?原来一切相是心分别而有相,一合相的和合还包含根尘识的和合,所以不可说,而凡夫以为只是外在物的和合,况且,外在物之间也不曾和合。

  我们应该弄清楚人类的思惟方式与感觉的情况:我们是通过六根来知道一切,其中,我们以眼根(眼睛)来看东西,比如有一座山,当你在远处看时,它就显得很小;当你越走越靠近,那座山就越来越大;乃至你走进山中,你所看到的现前境界,就一直在变化。但是你并不认为它只是眼根前的虚幻境界,却认为外边真实有一座山,你感受到从老远走到它的前面,然后走进山中,你的心对所知境界就得到这样的结论——在身心外头有真实的一座山。

  一座山没有山的本体,是我们通过六根境界观察得来的知识,认为它是由很多沙粒、泥土、水、石头、树木、动物等种种的因缘所组成的。这样的组合,即是佛说的一合相。我们认为这么多的外在因缘和合成一座山,是外在真实的一座山,然而,这么多的外在因缘之间不曾和合成为什么东西,反而是各就各位,即花草树木依然是花草树木,砂砾土石依然是砂砾土石。以佛法来说,凡是因缘和合的东西(一合相)不曾真实和合过;你的眼根只知道光线,眼不与光合;耳根只知道声音,耳不与声合;身根(皮肤的触觉)只知道所接触东西的软、硬、冷、热的感觉……根尘识都不曾和合成某物;你却通过这些六根的境界所得的结论是:有实在的一座山,我从老远走到它的里面。

  外在的沙粒、泥土、水、石头、树木、动物等种种的因缘组成山的一合相,这是一般的佛法教导我们如此观察因缘。但是佛法说,在甚深微细的观察时,一合相并不只是这样而已,在这一合相的因缘组合中,还包括你能知的心和所知的境,即你所看到的境界,离不开能知的心去知道它。这些境界在变化,从未跟你能知的心脱节过。但是在你的感觉中,并不是这个样子,你认为:“那边真的有一座实实在在的山,即使我不看它,它还是存在的。”佛法说,感觉是从六根得来的,然而六根从来没有说,真的存在如此这般的那座山,眼睛只不过看到光线罢了。你要很肯定,若以不同的六根去感觉六尘(比如眼看、身触、耳听而所知道)的一座山,会有不同的结果,一座山不单单是你所看到的那个样子。

  我们说,山那么大,那么远。同样的,如果以显微镜往人类的身体中去找、去看,又是另外一个世界。以佛法说,这些很大与很小,是在不同的境界中来观察;以现在科学的研究,是用不同的仪器来观察,其中的关键是,这些仪器是一种转变、转换。你是通过不同仪器的转换来取得所要的知识、资讯;当你习惯了这种转换,不自觉地就信任六根(仪器)转换后的结果,认定你所知道的正确无误。但是佛法说,在这其中,它还包括了观察者的身心影响。就是说,观察者的意志影响所观察的结果。在以前人们是不能接受的,现在科学家开始接受了。现在科学理论中的“量子力学”理论里,认为在原子的微观世界里观察任何东西,因观察者的影响,观察的结果就变了样。量子力学的结论,是观察者的意志已决定了观察的结果,而去做那个结果的试验。就是说,观察者去影响,要这样的结论,就朝向那方面去研究,于是得到所要的结论。

  现在讲回我们的境界,目前这个房子,你认为是这样大,可以容纳这样多的人,但是在另外一类众生看来,它的大小与你所见是不同的。《阿含经》中有载,有些天人住在很小的锥头中,这些天人不认为它的个子比你小,然而它所看到的锥头也不是你所看到的那么小,它就住在里面。在大乘经典中,经常有提到这么一个例子:曾经有一次,阿修罗王与帝释天作战,阿修罗王打输了,就逃跑,它竟然率领其战败的部下躲进莲藕孔里。当它跑进莲藕孔中的时候,并没有把自己变小。但是在我们看来,莲藕孔是那么的小。

  我举那么多例子只是要强调,在你的境界中,那么大、那么小的东西,在另外一类的众生的境界中,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大、那么小。同样的,一合相,不只是我们眼前所看到的种种外在因缘的和合,其中,还有我们的心的参与。那么,你的业与心在六根观察之前告诉你,这个境界是这么大的,它就那么大,然后你的六根就在里面看是不是如此。在佛教中有一个很有名的例子:天人、人类、饿鬼同样看水,然而彼此所见都不同。

  我再讲一个故事:有一位跛脚的喇嘛,在出家前去朝拜一座神山,忽然间看到一个山洞,就走进去,所见是一座皇宫,里面有一位山神,山神交代他做一件事情。他答应了,就离开那个山洞。他离开山洞之后,人就恍恍忽忽地从家乡走到青海,去办山神所交代的那件事情。时间差不多是三个月,在这期间,别人看他是疯子,疯疯癫癫的,自己也好像不省人事。当他把那件事情办完,他清醒了回来,再去看那座山,却看不到山洞,不能进去。在当时他看到那个境界,就进去了;他也的确拿了山神所给予他的东西,别人看见他的确跑到青海去完成了那件事情。过后,他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

  根据佛法说,不只山里住有山神,除此之外,佛教戒律规定比丘不可以随便拔草、踏坏草地,但是这绝对不是一般平平的草地,而是没有人烟、草长得比较高的草丛,因为在佛教戒律中,把这样的草丛叫做鬼神村,有很多鬼神把草丛当为村落,住在草丛里面,有些鬼住在树里面,当你听说有些人看到这些鬼神的形状像人,你应当明白那是看者的境界所见。同样的外境,因不同的六根境界,见到的结果不同。因境界不同而看到不同的结果。一合相不过是根、尘、识加上分别心的妄见,所以佛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而且不可说。在一合相里,牵涉到观察者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之间的因果关系,一合相并不是注定是你所知所说的那个样子,而大家都很肯定外在世间确实是那个样子,那是因为你一生下来,就一直依靠这样的六根。魔王说:“六根是我的武器,用我的武器来修行就受我控制。”那么,你迷在六根里面,信任六根所告诉你的一切,你就落入魔王的掌握中,于是你以为一旦没有六根,就一切都不存在,就无法修行了,这是迷惑于六根而产生的错觉。但是事实上并不是如此。当凡夫死的时候,现有的六根不能用,执取身心的烦恼变化出中阴身,虽然原来的境界消失了,就用另外的六根,有另外的境界,继续发展他的迷惑事业。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如果目前的六根丢了,就完蛋,没有了。一切境界都是心的境界,但是我们认为六根所知的是外在实有的境界。

  佛说,微尘那么小,是一合相;三千大千世界那样大,也是一合相,都是因缘的和合。佛说,在一合相中,不曾是一合相,是凡夫的心贪著其事而取相,然后,就执著有各种各样的东西……种种分别、差别所产生的一种见。以《金刚经》所说的,因缘和合的一合相是不能成立的。为什么说因缘和合不能成立呢?你们看这个麦克风,它的支架跟这支麦克风是没有和合的。我用麦克风中的扩音器讲话,麦克风的支架、这支麦克风、麦克风中的扩音器,它们之间从来没有所谓的和合。但是我们的分别心看到有一合相——甲法、乙法……无量无边的法,更认为甲法与乙法有因缘而和合,这是我们的见。那么,由贪著一合相生起法见、生灭见、因缘见、和合见,各种各样的妄见就接踵而来了。因此,因缘和合的一合相,佛说不是真实的。所以佛说,一合相是不可说,说来说去说不清,但是凡夫之人却贪著其事。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佛问须菩提:“假使有人以为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此人能理解如来所说的真义吗?”须菩提答:“此人是不理解佛法的!”

  如来教法的特色,即宣说“无我”,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是通过修行证悟之后才无我。绝对不是,就在我们所谓的生死轮回的当时,即是无我了。今生无我,前一生也无我,从无量劫轮回至今,都是无我的轮回,是无我的业与心在幻化。在小乘佛法中,以业的因果、心之间的互相作用,来解释众生生死轮回的现象。当佛这样解释时,众生又执著业是真实的,认为有一个我从无量劫随业生死轮回到今天,这是对轮回而生起的我见。其实无量劫生死轮回是六根的境界,只是业力的因果变化。所以佛说:“有作业、无作者、无受者。”

  因为众生说有我、有人、有众生、有寿者,佛就破除此迷惑而说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比如世界上有一样东西叫做“呱呱”,而实际上并没有“呱呱”这样东西;这是我无中生有的例子。我、人、众生、寿者的概念也是无中生有的,本来众因缘里没有我那回事,是我见的烦恼去分别说有我、人、众生、寿者。因为有这些见,于是认为我在轮回、我在生死,事实上根本没有我在生死,包括现场在座的各位,都是本来就没有我,并不因为修行过后才没有我。如果现在你是“有我”的话,修行过后,还是有我的。因为本来没有我,所以修行过后,那执著我的烦恼放下,就知道本来没有,并不是从有我变成无我然后觉悟。因此,佛在此经中说:“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凡夫之人以为有我。”因为执著我,所以佛说是凡夫,于是众生又以为有凡夫这回事,其实能执著的烦恼和所执著的“凡夫”都不是实在的,称此一段因缘为执著的凡夫罢了,但是我们就在其中生起种种的见。这种种见也是因缘所生,没有一个烦恼不依因缘生,烦恼既然是因缘,就是无我。

  所以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以《中观论》的说法,这一切都是假名安立。这名称所指的东西,是没有实在的实体,它是种种因缘的发生。除了你所认为那些心外的法在因缘和合之外,还有你这个观察者——知道的人,也参与这个因缘和合。如果没有你,就不能发生这个因缘和合。为什么呢?当你看到任何事情,你的心就参与,所以禅宗有句名言:“见色即见心。”即你看到任何物质的当时,就是心在作用,然而,凡夫见色是色、心是心。以禅宗的说法,修道者见色全体(能知的心与所知的色)是心就是开悟了。所以见色即见心绝对不是一种见解。

  曾经有一位禅师学会了见色即见心的见解,走到哪里,他都认为所见的是心。有一天,他跟老师出门,走到半路看到一块石头,老师问他:“这块石头在心里,还是在心外?”那位还没有证悟的禅师说:“在心里面。”老师再问:“你这个修行人为什么把一块石头放在心里面?”这里面有很多很深奥的道理,不同智慧的人就有不同的了解。如果他真正看到全体是心,哪来内外?当老师问:“修行人为什么把一块石头放在心里面?”如果他把外境的物质看成外在的心,他不但被老师骗了,而且老早已被自己骗了。为什么呢?因为六根的感觉告诉他石头是心外的物质,他先听信六根的感觉然后听信内心的知见,之后内心的知见才说见色即见心,即六根的感觉比内心的知见还来得快,然后生起:“为什么石头要放在心里面?”那他就被自己骗了。见色即见心,此心并非心内的思惟与心外的法,心本无心内心外,法本无能知与所知。

  的的确确是见色即见心,但是并不是说,当我看见外面的物质的时候,就知道内心在作用。以大乘的说法,这个能知的心与所知的境都是心。黄檗禅师更加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禅宗祖师在觉悟之后,更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与法是不二的。但是我们凡夫被六根的境界所迷惑,把一心分为二,变成有能知的心与所知的法了。能知的就是我,所知的就是非我,在非我中有种种……然后里面有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以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并不如众生所想象的那样,佛很清楚一切是心的幻化。心幻化出六根的境界——形相,也幻化出六识,而六识依六根而生种种分别心。众生若有同样六识与六根,就看到同样的事物,彼此认为这是真实的。然而,另外一类的众生看到的,却是另外一类的真实。

  学佛的人都确定、深信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的这一生是真实的。根据佛法说,兜率天一天的时间是人间的四百年,那么,佛从兜率天来人间八十年,这八十年还不到兜率天的一个早上的时间呢。经典有载,天人欢送释迦牟尼佛从兜率天下来人间;当佛降生人间的时候,忉利天的天人在庆祝;佛成道后,大梵天王请佛说法。兜率天的天人所看到的是:我的好朋友——普明菩萨在人间八十岁,仅是兜率天的几个钟头,就演完了一出人间的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道、转*轮、入灭的戏。佛应化人间八十岁相对于兜率天的天人还不到半天,人间却已八十年,谁所见的才是真实的?其实,全是六根的作用,全非真实。我讲这些比喻是要你明白,同样见到佛,天人所知所见和人的不一样。你在人间所见到的是释迦牟尼佛八十岁的一生,在兜率天的天人所见到的是半天而已。所以我常常强调,大乘佛法不只是人间的佛法,是包括了天人、三千大千世界一切众生的佛法;小乘佛法,则多数是讲人间修道的佛法。然而,从人间所知所见的佛法,只是人类的时空观念所能知道的法而已,如此境界所能觉悟的智慧是不足以觉悟成佛的。

  我再举一个南传《法句经》里的故事为例子:有一个女人每天都烧香礼拜她那在天上的前世丈夫。为什么呢?因为她记得自己是天女下凡,也知道今生死后会回去天上。她很爱她前世的丈夫,所以就每天礼拜。后来她死了真的回到天上前世丈夫的身边。而她那天人的前世丈夫只感觉她离开了一天罢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对于这个女人来说,她很清楚人间的百年岁月,只不过是天上的一天而已。她不稀罕这个犹如朝露的人生,天天想回天上去,此女人至少不被六根境界所迷惑;反观我们,对人间是那么的迷恋与执著,可见人类是那么无知地堕入六根境界,一直把六根境界当成现实,在里面生起我、众生、他人、物质……的看法,乃至以为有生死可出离。所以,因为众生的执取我、人、众生、寿者为实有,佛说那只不过是迷惑心生起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实际上,这些分别见亦非实有,只是一段迷惑的因缘执取,名为这种种的见。

  如果你以心无内外为真理,那你就不能摆脱这个真理。真理是怎么来的?是需要真理的人寻求得到他所认可的道理,即执著真理的人得到真理。当佛觉悟的时候,佛的证悟里没有真正的真理。为什么呢?因为佛已经远离了六根的境界、语言分别、依分别而有的道理。如果我们的境界中生起任何的分别,就会得到一个道理。因为这样,所以《金刚经》中说:“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佛说种种的佛法,即使你认为很真实,但是它还是像木筏一样,当你渡过了河,那个木筏就一点用处都没有了。如果你认为有真理,一定要抱着那些道理来走天下,那你就被真理所迷了。还在依靠木筏者肯定还未渡到河的彼岸,还依靠真理者肯定还在迷惑中。

  然而佛法又说,当一个人还没有真正彻底证悟的时候,他的一切修行是有学、是有为的。所以说,阿罗汉叫做无学;在阿罗汉之前的初果、二果、三果圣者叫做有学,即他们还有所作为。如果还有要解脱的想法,如此见解就障碍解脱,所以当你修行到一个时候,一定要把想解脱的心放下。学佛初期抱着一些佛法见解,能使你放下很多其他的烦恼,此时的佛法见解,犹如茫茫大海中的一盏明灯,指引修行者奋发前进,所以在修行的开始,抱着一些佛法见解是对的,绝对没有错!但是如果你认为如此能够解脱,那就错了!

  真理不能令你解脱,解脱者没有真理可得,也没有真理可说;是执著要真理的人才发现有真理。

  我们人间的真理就是见,即依六根分别而有的妄见,我们就抱着这些见来过一生,凡夫都是如此。佛说,佛没有这些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只是依众生需要而如此说。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对于一切法,应该“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中的“如是”的意思是:正如它所发生的那样地去知道,不加上任何知见,即如实知道法的因缘作用,不要对那个法生起法相。如实知见一切法,不生法相,是下篇的总纲。不过,不生法相时能如实知见什么?

  曾经有一位南传法师问我:“什么是正见?”既然是法师问这个问题,心目中必然有他所认为的正见应该怎样、怎样……我答:“远离一切见就是正见。”他听完后,没有话说了。如果你有任何的一个见,不管它多么正,那不过是烦恼、斗争,你就会拿这个道理打倒别人的道理。这一切见从哪里来?从六根境界得来。所以唯有远离了这些,才能够得到正确的知觉、觉悟,不然,你是被六根骗了。

  虽然心对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起法相,如此的无分别智,还是不离觉知心,但是,要和众生沟通时,还是可以随顺众生而用语言来表达。语言是一种工具,以语言名称所表示的法中,并不是有实在的那个法。什么是实在呢?在眼前身心发生的一切现象,本来就是随因缘而如其所应地如此显现——因缘本无相,但是你添加了很多见解,这就不是如是知、如是见。

  如是知,如是见,知见什么?小乘说如实见因缘法,大乘有的说如实见法性是空性,有的说如实见本来圆觉的一心法界。小乘对见因缘法,不同部派可有不同的解释呢!在这里,就以十八界的因缘来说明,比如眼识依眼根缘色尘,在此处如是知、如是见。当如实知见时,都不加任何见解,只见十八界的因缘相续,不见有其他万法的法相。如是信解,就是如佛所说的当下只有眼识、眼根、色尘在因缘作用的无常、苦、无我。不生法相即寂灭相,就是除了如是知见因缘的寂灭以外,再也不生起其他的分别见。当一个人很清楚这一切因缘本来就是那样无彼此,没有所谓“那个是你的,这个是我的”时,那个人就解脱了。本经说如是知见,不生法相。即如是知见因缘法时,不见有真实的因缘法;如是知见空性时,不见有真实的空性;如是知见一心法界时,不见有真实的一心法界。如实知见无一法可得,即有也不可得,无也不可得。虽然有无皆不可得,依然如是知,如是见,不是空无一切,不是如木石般无觉无知,其实就是心自知自证的如是知如是见。

  佛更进一步说:“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如是知见时不生法相,起心分别法相时要依世间语言,当觉悟者说某某法相,心中知道只是因缘过程,没有实在的法(东西),某法相只是一个名称称此过程而已。世间的一切,都是因缘幻化的过程,即每一样东西,都不过是一种过程,在这过程中,无开始与结束。凡夫认为有一个东西留住(停留)在那边,就好像凡夫认为:“我从无量劫流浪生死到今天,不管在生死中怎样替换身心,我还存在。”实际上,一切法本来无我相、无人相、无法相的因缘变化,在其中佛讲它是什么、什么……并不是佛认为实在有东西在那里如此这般,佛讲某某法相,是随顺众生的语言而说,然而法本无相,所以佛说:所谓法相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请记住,非法相不是破(万法)有相,也不是建立(性空)无相,而是如是知,如是见,知见心、业、智慧(觉性)的本来面目。此本来面目是语言道断,心行处灭,佛教称为涅槃,是一切宗教的宗(目的),唯有佛说得最圆满。但是,不要因为学了佛法而贬低外道的道理与修道者,比如《圣经》里也有很多很好的道理可以学习,特利莎修女就是佛教徒应当学习的人间菩萨榜样。对于菩萨而言,(包括外道的)一切善法皆是佛法,然而,皈依唯佛陀。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萨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人以充满无量无数——阿僧祇即无数世界的七宝来布施,这样的功德已不可思议。但是如果另有发菩萨心的人,对于本经乃至少到一四句偈,能受持、读诵,为人演说,那他所得的福德,比七宝布施者要多得多。为什么呢?因为这是无相的福德,七宝布施是有相的福德,有相的福德就可以量,无相的不可量。菩萨要做利益众生的事业,尤其需要将此般若的法门,为他人演说,展转教化,才能广弘大乘正法,续佛慧命。但是应该怎样跟人家演说呢?“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此经是对初地菩萨说的,初地菩萨的确能做到对于一切法,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当菩萨修“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虽离一切相,不住一切法,然而其心所见的是有生有灭的正念正智。当菩萨觉悟到“诸法如义”时,便证到无为,此时心、佛、众生皆平等,皆不可得,不见有能无住生心的心,乃至不见有正念正智可护持,这样的菩萨是真正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何以故?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把一切法分为:有为法和无为法。凡是因缘所作的法,都是有为法。有为法又分为:有漏法和无漏法。无为法绝对是无漏法。所谓漏,是指烦恼。有烦恼能够生起业报因果、轮回现象的法,称为有漏的有为法。

  为什么呢?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该作这样的观察!世间人把梦、幻、水泡、影子当为不真实的;露水和闪电也都是不真实的。佛说一切有为法皆是如此,要这样的观察。即世间一切都是一刹那就过去的,甚至于我们看八十岁的一生,在长寿天的天人看来,一刹那就过去了。以佛法来说,时间不是真实的,你认为一千年,有神通的人能够一念把它看完;神通不足的人,只能够看某一小段;没有神通的人认为很长远。时间、空间全都是有为法,因为它们是因缘所作。一切六根境界,也都是有为的,是业报因果带来的,这些都是如梦、幻、泡、影。

  有为法是如此不实在,无为法就实在吗?无为法不可说,不是语言所能表达的。但是要弄清楚,不要听闻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认定一切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与有为法的含义不一样,一切法包括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如梦、幻、泡、影,一切法不全都是如梦、幻、泡、影。我们听闻这些道理后,就生起一些见解:无为法不是梦、幻、泡、影,那又是怎样的?不论南北传佛教都同意,无为法是语言不可能说得清楚的,因为它们是超出语言的范畴。因为语言是有为的,所以语言无法描述无为法。因此,佛往往不说无为法。如修行者涅槃后处在怎样的状况?佛是不说的。佛死后怎样?佛也不说。虽然佛不说,但是我们很需要答案。问题出在哪里?因为我们要以我们的境界中的知识来确定真理,一定要抓住一条道理来站住脚,当把这些道理全都扫光了,我们就不知所措。所以,当众生因缘成熟,佛就依其能力指导他修行,以证悟无为法;当因缘未成熟,佛也无可奈何。这也就是为何佛有选择性地度化众生。那些不得度的众生,就埋怨佛怎么不来度我;埋怨者不但过去与佛无缘,而且因为埋怨而远离佛,将来更加无缘与迷惑。

  我们要非常肯定,有为法都是幻化无常,应作如是观。如果你还认为世间是真实的,你一定要破除这些见解,不然你一定会对佛法生起很多误会,其中,包括了轮回——不曾有一个我从无始以来轮回到今天。但是我们的见解刚好相反,认为我从无始以来轮回到今天。许多人学佛很久了,还是有这样错误的见解。整个问题在于有‘我’的见解,然后就找我在哪里?我在身心的什么位子?我的身心什么时候开始?什么时候结束?这种种问题接踵而来。所以一旦你生起法的见,你就对那个法生起“有见”、生起“无见”,然后再生起“生见”、生起“灭见”。当你生起有、无、生、灭之后,时间、空间……种种见全都生起,全都变成真实的了。

  此段经文是佛为《金刚经》作最后的结论,即六根境界所知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法会圆满了。当时,长老须菩, 提及诸比丘与比丘尼,即出家弟子的男女二众;优婆塞与优婆夷,即在家弟子的男女二众。此即如来的四众弟子,曾从佛受皈依及应持的戒律者。此外,还有在场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听完了本经,都很高兴,信受奉行。

返回目录

-----------------------------------------------------------------------------------------------------------------

更多广超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