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寺院里的规矩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寺院里的规矩

 

  作为一个出家人,眼睛不能轱辘辘地乱转,不能斜着眼睛看东西(看时要转过头去)。在众人面前,不能哈哈大笑。有老和尚的庙里绝对不允许有大声说笑的声音。我们这里的人大都比较年轻,我也没强调。

  好多人认为戒律不重要,没学不知道,学了之后就知道它的重要性。比丘、比丘尼不能单独在一起,不知道戒律的会以为在一起是很正常的。因为我们出家了,代表的就不是个人,而是三宝。“三宝”在僧人一宝身上就要体现出来。没有僧,也就没有佛、没有法,因此恭敬僧很重要。现在有些人相反了,不恭敬僧,只恭敬佛、法。木头疙瘩是佛吗?还要靠僧人教化,正是因为有出家人在,才会有佛有法。尊敬十方诸佛,不如尊敬一个清净比丘(尼);拜佛、拜法不如拜僧;但这个僧必须是清净僧、圣贤僧。佛与法是僧在延续,无僧就无佛也无法。

  话又说到我们出家人,之所以对方的恭敬心生不起来,是因为我们做得不好。你修行不如在家人,说法也不如在家人,人家怎么会重视我们?尽管有些出家人没做好,但他还是代表佛、代表法,要想看到过去的佛,只能从僧人身上体现出来。受过戒的比丘、比丘尼,一定要把戒本读熟。读时不要求快,戒诵得太快,没有领会意思还是用不上。真懂了,言行会表现出来。一个出家人,言行举止和在家人没什么区别,那还出什么家?都说出家了生死,连最简单的都不愿做,还想要去做最难的。佛是什么样子?有人见过“活佛”,和我们有什么区别?胖一点,也有瘦的。人们往往喜欢舍近求远,越想“佛”越怕,佛内心不急不躁,我们是有急有躁,充满贪、嗔、痴。佛是怎么修的?从做人做起,现在的众生都不愿做好本职工作,都报有一种越轨的心态。

  好多人穿着出家的衣服,把自己管住了,但也有许多人穿着这身衣服,把自己葬送了。在庙里,出家人谁也不讲谁,居士又不讲师父(回去会讲),所以听不到意见,总以为自己做得不错了。作为一个“师父”,不去观察祖师们是怎么做的,觉得自己已经做得不错了。好多人没开悟,误以为自己开悟了。因为他不知道开悟是什么样子。为什么要看经书?没开悟,经可以指导你开悟;开悟了,经书可以印证你是否真开悟了。如果找师父带着自己的知见,师父也指导不了你。

  实际上我们修行人果真能够“依教奉行”,寺庙里就不需要列好多规矩。抛开教法教理不谈,“规矩”本身是做人的基础,违反了规矩,就会受到处罚,国家有法律,也有惩罚条例。

  出了家就要把寺庙当作家。即使只住一天,也要当成家!如果没把寺庙当家,就会有漂泊的感觉、无家可归的感觉。一个寺庙的振兴是要靠大家共同发心,才能振兴起来的。

  古人讲:穷要穷得干净,富要富得秀气。道场要体现出“清净”。“清”为不染,“净”是不乱。“富的秀气”,不能因为有钱就把衣服做得肥肥大大,吃、用、住,都不能体现出很臃肿,而要恰到好处。

  一个国家、一个团体,吃不穷、用不穷,但可以把它败穷了。每一样东西都要把它发挥到极限,也就是所谓的“物尽其用”。一个修行人首先要相信因果,好多出家人不相信因果,但相信福报,福报不是修来的吗?再大的福报,你不去珍惜,都会把它败完,比如说你的寿命可以活八十岁,这八十年要吃掉3万斤大米,可你二十年就吃完了,那就没理由再待着了,寿命没了,也就没机会修福报了。要修福就要长寿,要长寿,就要节约自己的福报。

  * (关于流行非典的问题,有居士说:因为这里有师父加持,不会发生。)释迦佛的时代,弟子们都示现有病而终。人死的时候都要四大分散,有病都是四大不调所致。我是相信因果的,目犍连救母的故事,大家也都看过,佛、菩萨的神通大,但众生的业力更大。

  * 念咒语必须要达到“心息合一”。

  * 修行不是让发勇猛、精进心,而是要发长远心。

  有许多发勇猛心的都还俗了,不紧不慢的反而还在出家。跑步,能坚持多久?走着的坚持下来了,最后的冲刺才需要勇猛心。

  * 修行也可以给自己定时间、定数量,每天坚持2、3个小时,3年、5年下来,会有成就。

  问:光打坐,不诵经行吗?

  师:不诵经怎么开启智慧呢?古人在入禅定之前,已经通达了经论。

  * 真正的皈依是我们重新出生了一次,洗心革面。做人做事,皈依前后,截然不同了。就像出家人落发,舍去了在家的姓名、换上僧服,里里外外,整个换了个人。“皈依”本身含有不放弃的意思,真皈依了的人,不仅活着的时候不会迷失方向,临命终时,更不会迷失方向。真皈依的人,在皈依的一刹那,过去的业障就都消除了。把自己交给三宝了,怎么会修不成呢?自己交出多少,就会得到多少。你自己没有完全把自己交给三宝,怎么会得到三宝的加持呢?

返回目录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