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体方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一)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来源:   作者:体方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体方法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体方法师 讲解

  目 次

  前 言

  悬 论

  一 释经题

  一、波罗蜜多

  二、般若波罗蜜多

  布施

  持戒

  忍辱

  精进

  禅定

  般若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二 释译题

  正 释

  甲一 标宗

  甲二 显义

  乙一 正为利根示常道

  丙一 法说般若体

  丁一 修般若行

  戊一 广观蕴空

  己一 融相即性观──加行

  己二 泯相证性观──正证

  戊二 略观处界等空

  戊三 结显空义

  丁二 得般若果

  戊一 涅槃果──三乘共果

  戊二 菩提果──如来不共果

  丙二 喻赞般若德

  乙二 曲为钝根说方便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记

  ——体方法师 讲解(2003年2月~11月于台北市)

  (取材自印顺导师妙云集○1-《般若经讲记》)

  前 言

  《般若经》是中国佛教最重视的经典之一。《大般若经》共有六百卷,其精华就是《金刚经》,如再浓缩就是《心经》。《心经》虽然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字,但是它的涵义却非常深奥。大乘佛法的特质其实就是以《般若经》的空义来代表,以一个「空」字涵盖整个佛法的特质。但是要注意的是:大乘佛法中,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于空义的解释和体认却有所不同。譬如:

  中观系:毕竟空(空亦复空,空性也没有实性)

  唯识系:圆成实不空(空性不空,空性是实有的)

  真常系:如来藏真心不空

  这里大家就要注意了!要学大乘佛法,对大乘佛法这三个不同体系的空义,要怎么样拿捏才恰到好处?要如何抉择才能真正把握佛法的真义和佛陀的本怀?过去很多祖师大德对《金刚经》和《心经》都做了注疏,但是其内涵往往有很大的不同。原因是各自站在不同的思想体系,对于空义的解释自然就有所不同。对于空义解释的不同,修行观照或禅修的方法就不同;心法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必然不同。这是一个非常严肃的问题!如果对佛法没有深入了解,当发现这些问题时,难免产生这些疑问:同样的经典,为什么各家的解释会有所不同?到底我们要遵循哪一个?

  我们上课为什么要以印顺导师的论著作为教材?就是因为印顺导师是一位非常难得的大善知识,他把流传两千五百年来的佛法,从原始佛法到部派佛法,以致把大乘佛法的这一演变过程,分为三大系统;也把流传到中国的大乘佛法的八大宗派的思想源流、衍化,一一的加以抉择、厘清。导师之所以有这样的能力来抉择,就是因为他发起广大的愿心,终其一生将生命融入佛法的探究,才能把两千五百年的佛法抉择得一清二楚。

  印顺导师是比较同情中观系的,所以他对《般若经》的解释就是以《般若经》的思想来解释。为什么这样讲?因为《般若经》的思想有其思想体系的根本法则。

  譬如说:真常系的经典,就必须用真常系的思想去解释,才能看到真常系的原貌;如果是唯识系的经典,就必须用唯识系的思想来解释,才能看到唯识系的原貌。如果用真常的思想来解释唯识,或用中观的思想来解释唯识,或者用唯识的思想来解释真常,都不能展现经义的原貌。所以要了解《般若经》的真正思想,就要用般若的思想来解释它,才不会偏离《般若经》的本义。这点很重要!所以我们用导师的论著作为讲义,才能真正衬托出《般若经》的思想,也才能得到所谓的真正「正见」。那么我们用功和体证的方法与结果才不会偏离,这里很重要!大家要了解!

  理论明白了,进而还要实践、修证。所谓的禅修、禅观、观照就是要契入空性的体证。那么最重要的是:观照要从哪里下手?要从哪里去观察?就是从观照的所缘境下手。《金刚经》所阐扬的就是广观万法,观察外在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法,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一切法空。学过《金刚经》的就会明白:小自微尘,大至山河大地,从法、人、事、物,任何一法都是无自性的缘起空。就是在让我们从一一法中去了解、去观察它的体性是空寂的、无自性的,每一法都在展现它的空义。

  《杂阿含经》中讲到:我们如果修禅观,「空、无相、无愿」三解脱门,如果从「空」下手,还不能知见清净的话,就从「无相」下手;「无相」还不能体证而知见清净的话,就从「无愿」下手;那么如果从「空、无相、无愿」都还不能知见清净的话,最后就要回到身心来,从无常无我,无我、无我所去观察,就能够解脱清净。也就是从外面的广观万法,如果还不能清净,就要回到自己的身心来观察,五蕴、六处是不是无常?是不是无我?是不是无我、无我所?最后才能把那个「我执」完全的清净。由上可知,《般若心经》和《金刚经》的差别:《金刚经》是广观万法,《心经》是近取诸身。

  从我们内在的五蕴去观察,只要观照到「五蕴皆空」,就「度一切苦厄」。虽然《般若心经》只有短短的两百多字,其实最重要的就是直接契入我们的身心。众生的颠倒执着,一般都怪外境的一切在引诱你,而不知道内在的问题没有解决,你怪外面的有效吗?真正的原因就在我们的身心,所以最后必须回到原点——自己的身心来,看到我们内在颠倒执着的真正根源在哪里?《般若心经》最主要的就是让我们明白自己内在执着颠倒的地方,要从哪里去观察它?什么叫空?怎样照见?才能达到真正的究竟解脱。从这里就能明白:《金刚经》有《金刚经》的涵义,《心经》有《心经》的重点。由此,我们就明白《心经》更重要了!现在都把《心经》纳入早晚课,也可见对《心经》的重视。我们就藉这个机会,来研讨《心经》。希望大家能有所体会,能够有个入处。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开始第一部分是「悬论」,第二部分才是正释—讲经文的意义。「悬论」就是把《般若心经》的重点先提示出来。对《般若心经》的重点明白了,到研究经文时,就能比较容易体会它的意义了。

  悬 论

  一 释经题

  一、波罗蜜多:佛法有他的目的,和达到此目的的方法,我们要想了解他,可以用本经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即经题的「波罗蜜多」来说明。佛法就是要对这现实世间的苦难,予以彻底的解决。

  波罗蜜多的意思,和我们学佛的目的是相呼应的。我们为什么要学佛?学佛的目的、终极意义是什么?我们人人都希望解脱,因为我们人生有种种的苦。活着就已经很苦了,那么生生死死不断更是大苦!所以佛法的目的是为了要解脱、灭苦!那么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有正确的方法,当这个方法得到了,也达到目的了,就是「波罗蜜多」。所以,佛法就是要对这现实世间的苦难,予以彻底的解决。

  波罗蜜多是梵音,译成中文可有两个意思:一、凡是做到了圆满成就的时候,印度人都称做波罗蜜多。就是「事业成办」的意思。二、凡作一事,从开始向目标前进到完成,中间所经的过程、方法,印度人也称做波罗蜜多,这就是中文「度」(到彼岸)的意思。其实这只是同一语词的两种——动、静解释。

  波罗蜜多的解释有两方面,譬如渡过这一条河的方法,叫波罗蜜多;其间的过程也叫波罗蜜多;圆满成就到彼岸、究竟解脱也叫波罗蜜多。

  佛法的目的,在使人生的苦痛得到解决,达到超脱苦痛的境地。能解除这人生苦痛的方法(动的),名之曰波罗蜜多;依照佛法中的方法做到苦痛的解除(静的),也名为波罗蜜多。

  按照佛法来说,能解除人生苦痛的方法以及达到超脱苦痛的境地(即到达彼岸究竟解脱),都叫波罗蜜多。

  这样,现在就把「波罗蜜多」,局限在解除苦痛的意义上。但苦痛是什么?从何而来?「度一切苦厄」的方法又如何?

  所谓的修行到彼岸,其实就是灭苦,这是我们学佛的根本的目的,在这里先把他衬托出来。苦有多方面,归纳起来,人生有八苦,当然生死轮回的不断是最大的苦。那么佛法的主要的目的是究竟解脱,也就是生死的解脱,这就是我们学佛修行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那么我们如何才能究竟解脱、究竟离苦?这里首先衬托出三个主题:1、苦是什么? 2、苦从哪里来?3、用什么方法可以消灭它?《般若心经》主要就是要解决这三个问题。

  苦是一种感受;苦痛,有他的原因,知道苦痛的原因以后,才能用适当的方法来防治他消灭他。

  讲到这里,一般人也许感到很简单,以为这个没什么,谁都知道。其实我告诉各位,这个最简单的目的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佛法重要的理论是建立在因与果的必然性上——因缘果报;因和果之间一定有它的必然性,这才叫因果!如果因和果之间没有必然性,就不能成为因果。也就是说众生要解脱生死轮回的苦,如果没有真正了解产生生死苦的根本原因,或者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那么你用的方法会不会正确?我们是否曾思考过这个问题?不要以为这个问题很简单,却都被我们忽视了。

  譬如说:社会中普遍的现象都在拜拜,其它宗教也很多,我们是否明白自己拜拜的目的是什么?求菩萨、求佛、求神明,求信仰的主要目的无非是希望他能够庇佑我们。请问,我们的灾难和痛苦烦恼是因为没有他的庇佑而有的吗?如果不是,这样的因果正确吗?初一、十五,三牲、香火拿去点一点、拜一拜能解决我们什么问题?这个和生死解脱的因有关系吗?如果我们生死的苦是因为我们没有拜,那么我们拜拜可以解决。仔细想一想,我们的生死、我们的苦是因为没有拜而来的吗?我们的苦和拜之间有因果的必然性吗?用这样的方法能解决我们的苦难吗?这么简单的道理,却往往被我们忽视了。

  当医生的最明白了,一个患者来,诊察他的身体状况,知道他病在何处,才能对症下药。如果正确的病因没有找到,你下什么药,病都不会好,这是很简单的原理。但是我们都没有了解什么才是正确而必然的因果关系,而非因计因。如果根本不是他的真正原因,你要用它来消除这个因,那是永远不能解决的。这是很重要的观念,大家一定要明白。我们在那边跪、在那边拜、在那边求,真的就能灭苦吗?得到的只是暂时的安慰,但是病根不能铲除,因为没有这样的功能啊!这看起来很简单的道理,其实意义深远。

  所以,一个真正要用功修行的人一定要用智慧抉择,不是一个虔诚、敬爱、信仰就能解决的。一定要了解我们生死真正的原因是什么?才有下手处!那么我们现在就要了解苦是怎么来的。

  从引发苦受的自体说,可大分为「身苦」与「心苦」。身苦是因生理的变化所引生的不适意受,如饿了、冷了、疲劳辛苦了……,这都是身体上的苦受。心苦是精神上所感受的苦受,如:憎、怒、哀、惧等。身苦是大体同样的,如饿了觉得难过,你、我、他都是一样的。心苦就不然了,如人观月,有的人觉得月光皎洁深生愉快,有的人因望月而思亲念旧,心怀悲楚。观剧、观花、饮酒等一切,都有同样的情形。

  苦受的感觉一方面是身体的部分,另一方面是心灵的部分,所以说身苦和心苦。身体的老、病、死的苦痛就不必说了。心灵感受的苦就比较深重,不论是外境的刺激还是内在思想产生的影响,都会引起苦受。你讨厌一个人,讨厌一些东西或讨厌一些现象,会带来心里很不舒服,忿怒、瞋恨也是非常的难受,悲伤的时候也很苦,再来就是恐惧,我们往往都忽视了内在的恐惧感,包括每一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也就是日常生活中处处保护自己、小小心心的怕受伤害、计较争论,其实都是来自恐惧感,因为比较细腻,所以我们很少发现这个问题。

  我们知道身体的苦受多是外来的,而心灵的苦受是由思想的问题衍生的。相较之下,内在的问题更重要。身苦,大致上每一个人的感受都差不多。譬如:饿了大家都一样饿、冷了大家都一样冷,那个感觉大家都一样;外面有危险,大家都一样的感受到危机。战争来了,我们也共同的面临威胁。但是心灵产生的苦痛就不同了,同样的外境,在不同的人的心灵上产生的作用还是有很大差别,那是因我们内在的条件不一样。

  如果一个人在恋爱的时候,看到月亮一定感到:哇!好美的月亮!充满诗情画意;如果一个人家里有亲人亡故,看到月亮就会感到好凄凉啊!好孤独啊!可见,随着我们内在因缘条件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境界,还是有不同的心灵感受。这些心灵的反应,一点明大家就明白了。

  在同一境界,因主观心绪的差别,可以引生不同的感受,这就和身受不同了!

  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一个重点:譬如,我们都在同一个城市,生存的环境和所处的地理位置都差不多,我们对这些外在环境的感受也都差不多,但是每个人的生活还是有很大的不同。因为每个人各自的境遇和条件是有差别的,最主要的差别不在于他一定多富有,不在于他家的环境一定很好,而在于个人的观念—主观意识。比如,住在高楼大厦里很富有的人,如果他心存不满、欲望很强,欲望得不到满足,也不会快乐。如果是小康家庭,他了解缘起法、对人生有体验,虽然日子过得很平淡,但是他心里非常的安逸、自在,不一定觉得苦。这就是内心观念和知见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心里作用。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了!我们为什么会苦?这与我们的观念有直接的关系!观念正确的人,任何因缘,任何条件,他都能安然自在,所以他才能清净解脱。如果知见错误,欲望强,永远不能满足,再多的财富、再好的环境也不会感到快乐,还是一样的苦。由此,大家就明白知见的重要性。

  其实我们学法,真正的解脱是解脱什么?身苦的苦受是不能避免的,譬如:你被打到了、伤到了一定会痛,那么证到菩萨和阿罗汉就不痛了吗?神经麻痹了吗?不可能的。疼痛的感觉是神经的作用,是身体自然的功能,除非神经系统坏了,不然是不会不痛的。所以身苦的部分大家的感受是一样的,但是心苦的部分就有不同。

  阿罗汉的解脱是身苦心不苦,在《杂阿含经》中很多证阿罗汉的圣弟子临终时,也有重病,有的也很痛,也很苦。但是阿罗汉的不苦在于身苦心不苦。所以解脱的重点其实是在观念引起的心灵的部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握修行的重点:真正能解脱的不是身体,反而是心灵的部分。由此可知,观念与知见建立的重要性。

  《杂阿含经》中记载:有一位比丘被毒蛇咬了,虽然就要面对死亡,但是他脸色都不变,甚至旁边的人问他:「我看到你的脸色都没变,你怎么会说你被毒蛇咬了就要死了呢」?因为他听佛陀的开示而有身心的体证,他就讲出他的体会:色如果是「我」,我的脸色就会变,如果受想行识是「我」,我的脸色就会变。五蕴本空,根本没有「我」,「我」根本不存在,为什么要变?讲完了就坐着走了,脸色还是不变。他面对死亡是那样的自在,可见对法的体证到什么程度!不会因为被毒蛇咬后,不中毒、不会死,那是不可能的,身体还是会产生正常的功能作用,但是心灵已经超越解脱。这就是身受和心受的不同。

  实在说来,身心二受是互相影响的,如生理变化所引生的饥渴等苦──身苦,可以引生心理上的烦忧,因之弱者自绝生路,强者铤而走险,这是极常见的事。反之,心理上的痛苦,也可以引发身苦,如因情绪不佳而久卧床榻等。

  身体会影响心灵,心灵也会影响身体,一般人不可能把二者分开。譬如肚子饿了就会产生苦受;外面的环境很冷或者很危险,也会影响到我们的身体;如果久病身体不好,心灵也会受到影响,身心是互相影响的。意志比较薄弱的人遇到挫折,没有坚定的信心和力量就会走上绝路;心性比较强的人遇到利害关系时,就会铤而走险。这也是由于心灵的、意志的、观念的影响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身苦,由于人为的努力,还易于解决;但同样的环境,因人的身世不同,知识不同,情绪不同,意志不同,感生的心苦也各各不同,这就难得解决了。

  很多人来找师父诉苦,每一个人诉的苦都不一样,因为他们的观念不一样,他们面对的境界也不一样。但是一样的是,都怪外在的环境带给他的不公平,他的遭遇是那么不幸。当师父用法来告诉他们:「外在的条件你不能改变它,但是你内在的知见是可以改变的。」但是不了解法的人就会说:「师父你不了解我,你没有遇到我的环境,如果你遇到了你就知道了。」每一个人的反应都会这样讲,其实师父怎么会不知道?每一个人受的苦同样是苦啊!虽然触的因缘不同,苦的受是一样的。这个苦受,如果懂法的人就可以把它解决。但是,不是要你改变天下或改变世界!要改变外在一切所有的因缘是不可能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改变自己内在的观念,可见「知见」的问题多重要啊!

  一般人总是想改变别人来适应自己,那是不可能的。但是当你内在得法时、了解法的实相时,外面任何条件都不能引动你,那才是根本!这很重要!

  世间一般的学术,对此心苦简直是没法解除的,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

  现在什么样的书籍都有,有励志文选、有教导你怎么运动身体会健康、怎样充实自己的事业会成就等等,这些都着重在满足人间的需求。但是能不能解除我们真正的根本之苦?不可能的!那些都在解决外在的问题,「只有学习佛法才可以得到解除」,这是导师很肯定的!为什么?因为佛法治的是心病,是心灵的问题,不只是外在的问题。如果只是外在的问题,就让我们来看佛陀:他生为王子,王宫的生活他不用愁吃、不用愁穿,金钱、权利、美女、孩子一切都有,但是这些能解决他生死的苦吗?他内心对生死解脱的渴望能解决吗?他最后为什么要放弃一切拥有?反而放弃了才解决了他的问题!

  反之,我们一般人在解决的是什么?都只想到解决外在的问题,而不是要解决我们内在真正的问题。你照他的方法,即使得到了财富,财富是永恒的吗?你得到了健康,活到一百二十岁,还是要面临死亡的。即使一切都圆满,能永恒吗?这些能解决你生老病死的问题吗?所以,一般世间的知识不可能解决心灵的苦,唯有佛法才能解决我们内在真正的问题。因为你见法以后,人间的痛苦烦恼自然就淡化了、消失了,不但活着的时候得现法乐,对未来的生死也没有恐惧了,这才是真正彻底的解决的方法。

  虽然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可以知道佛法的重心所在。

  这一句话有很深的涵义!虽然我们的身心是相依相缘,相互影响的,但是心灵居主导地位。这不是说偏于心灵而放弃了身体,而是二者不能偏废。此处,主要凸显心灵的重要性。这里告诉我们佛法不会偏于心灵这一部分。因为佛法讲的是缘起论,缘起是什么?身、心是相依相缘的,离开身体,心灵不会有作用;离开心灵,肉体就会变成死尸,也没有作用。所以,我们的生命是身心相依相缘的作用而产生的功能性。如果偏于心灵就会走向唯心的一边;偏于物质就会走向唯物的一边,就佛法来讲这都是两边,都是极端。所以佛法讲缘起就是讲中道,不偏于两边,相依相缘而不相碍,这才是中道所真正要阐扬的理念。

  导师指出这一句话是有深义的:佛法不是偏于心的,但是我们要知道,佛法的重心在心灵。导师怕我们执着在心灵上,走上唯心之路,就会执着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真心,走向自性的那一条路去。这里是重点!我们一定要小心!

  从引发苦痛的环境说:有的痛苦是因物质的需求不得满足而引生的(我与物),有的是由人与人的关系而引生的(我与他),有的是与自家身心俱来的(我与身心)。此与身心俱来的痛苦,虽很多,然最主要的有「生」、「老」、「病」、「死」的四种。

  我和外在环境物质的关系,我和人相处产生的关系,我和自己身心而引生的关系,这三方面都会引起我们的苦,这是重点!

  我们从出生的那一剎那开始,就要和「生、老、病、死」相处了,每一秒钟都在迈向「老、病、死」。生出来就有,所以叫「与身俱来」的。

  生与死,一般人不易感到是苦;在苦痛未发生之前,尽管感不到,可是生理心理的必然变化,这些痛苦终究是会到来的。

  一般来说,尤其是年轻时都不会感到死亡的威胁,甚至七、八十岁的人也没有感觉到。现在有很多的企业家,到了七、八十岁了,精神还很好,还在扩大事业,在国内国外到处投资、发展,他们还没有感觉到死亡的阴影在靠近,仍然雄心壮志,大概预备活到两百岁的样子,死亡好像距离他们很远。那么再看现在的年轻人,他们眼睛一睁开在搞什么?你们会摇头,他们真的感受到生死的苦吗?没有啊!这就是我们众生还没有发现、面对问题以前,普遍都是这样子的,在佛法来讲就是一种「痴」的现象。所以导师就告诉我们:虽然现在苦还没有发生、虽然还没有感受到,但是因果有它的必然性,生的一定会老、一定会病、一定会死,那是必然要来的,不论你感受得到还是感受不到,是一定要面临的,这个就是因果的必然性。

  人的差别也在这里,有的人很年轻碰触到某个因缘,内在的善根就发露了,他就想要探究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我每天只要吃、喝、玩、乐吗?我只是在追求名利恩爱吗?那么我面对死亡的时候又如何?人是不是一定会死?有的人就会考虑到这个问题。愈早发现的人就会愈早去探讨,想要去解决这个问题。佛陀出家的时间,有说在二十五岁,有说二十九岁。他放弃的是王位,是人间一切的享乐,一切的欲望他都放下,就是因为他想到了这个问题。那么有善根和智慧的人就会未雨绸缪,为必然要来的事情提早准备,到时候才不会手忙脚乱,也才能解决我们内心真正的疑惑和不安。但是,善根比较浅的,不但自己想不到这个问题,即使你想告诉他,想帮助他,想引发他都非常的困难。我们现在在座听课的有几个年轻人?很少啊!他们面对整个社会的形态,内心都充满了好奇和挑战,充满了愿望和理想。有一句话说:青年人都是「英雄」,不相信命运。但是这些「英雄」在社会上历练、碰触一、二十年以后,每一个都会反省了。因为经历过了,都感受到了人生的无奈与苦楚。其实,我们哪一个人的人生,体验不到苦呢?到了四十岁以后,大部分不但会相信命运,也会探讨命运,因为身心的碰触,感受到了那份无奈。

  人不能脱离社会而自存,必然地要与一切人发生关系,由于关系的好坏浅深不同,所引生的痛苦也就两样。

  人只要活着,第一要接触社会,不可能离开这个社会而独存。我们与国家、社会、人群乃至于一切事物都是相依相缘,不可能独存的。所以一定会产生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事的关系、人与物的关系。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因缘关系不同:有深有浅、有好有坏,由此而产生的痛苦也就不同。

  如最亲爱的父子、夫妻、兄弟、朋友等,一旦生离死别,心理就会深生懊丧、苦痛,佛法中名此为「恩爱别离苦」。

  所以我们一般人都没有发现这个问题,譬如说我现在家庭很好,夫妻关系很好,孩子都很乖、很听话,家庭环境很不错,一切都很圆满,每个人都活到一百岁,福禄寿都有了。但是请问你:总有一个要先走吧!家里所有的亲人总不可能同时死亡吧!那就注定会有恩爱别离苦!如果不是很亲密的人、有很深关系的人,他发生的种种变化你不会在意的。就是因为你身边的人、亲爱的人、关系深厚的人,一旦发生变化,你就会在人间的不幸中感到人生真的很苦!感情很好、很恩爱的有一天一定要离开,岂不是更苦!说到人生,哪一个人不苦?

  根据统计,全世界一天大概要死三十万人,你怎么不哭、不苦?因为和你没关系。如果家里被盗你就苦了,何况是我们的财富、名利、恩爱、亲情,这些一定会变化、一定会离去、一定会死的,怎么办?注意!佛法讲的苦并不是一点快乐都没有,而是说快乐还是要变化、分离,最后的结果还是苦!愈亲的、愈是我们执着的、愈深爱的,一旦面对生离死别的时候,会更苦。那你说有什么会不分离?什么会不变化、什么到最后会不灭?不爱、不亲还没事,一亲、一爱,到最后变化的时候会更苦,你说人间哪一个不苦?年轻的时候没有感觉到,如果遇到自己的父母、长辈、亲人面临死亡的时候,你知道内心有多苦吗?那种感受,哪一个人不会面对?所以,人从生出来,只要活着,就会感受到苦,因为无常故!无常是真理法则,是法法都如此的,我们的身心也不离此无常的法则,所以必定要苦。

  所以佛法讲的苦不是一点快乐都没有,而是说无常故,毕竟要苦。这个地方大家要明白!你暂时欲望的满足、暂时精神外在的寄托,有一天一定会变的!最后还是要离开的,那个苦更甚!所以,「无常故苦」是佛法讲的根本。

  另有些人是自己所讨厌的,不愿与他见面的,可是「冤家路狭」,偏偏要与之相会,这名为「怨憎会遇苦」。此因社会关系而引生的爱别离、怨憎会苦,是常见的事,稍加回思,就可以知道。

  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情况:喜欢的偏偏要分离,不喜欢的偏偏每天要见面,这也是一种苦。年轻的时候,我们都在追寻理想,还要寻找理想的另一半。就好比古时候攻城堡一样,总想尽办法攻占这个城堡。可是攻进去的人,不要多久都想办法再攻出来,因为理想中的白马王子和白雪公主很快就幻灭了。这时候要攻出来可就难了;喜欢的偏偏不能在一起,在一起的偏偏都不如意,想逃避却又逃不了,这就是「怨憎会遇苦」。据说现在离婚率在40%以上,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容易解决,因为还有很多选择的机会。但是问题不只是出现在我们自己身上,我们的子女、长辈、亲友很多都处在这样的情况,「怨憎会」苦是很普遍的现象。

  还有,人生在世上,衣、食、住、行是生活所必需,有一不备,必竭力以求之。求之不已,久而不得,事与愿违,于是懊恼萦心,佛法名此为「求不得苦」。也有想丢而丢不了的,也可以摄在此中。

  「求不得苦」更普遍,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十件事只有一、二件比较如意,而八、九件事大概都是不如意的。所求不得,已经很苦了,何况得到的,还要失去,更苦;不得,放得下还没事,如果得了,保护不了又失去了,更难过。在无常的法则下,有什么可以保持不失不变的?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求不得的苦是普遍的现象。

  求不到当然苦,有的得到以后感觉不如意的时候,想丢都丢不掉的。很多人大概都有这种体会!譬如说,娶个太太或者嫁个丈夫,本来以为很理想,可是日子久了,发现对方有很多缺点后,于是就要离婚、想逃掉,偏偏对方不答应,要丢都丢不掉,也含摄在求不得苦里面。

  我们的观念也是一样,它是我们最大的问题!你是否发现某某人、或许是我们的长辈、或是朋友:「那个人死脑筋,很糟糕,叫他怎么样他都不听,他每一次都在他那个观念里面」。而我们是否也都执着在某一个观念里,想丢都丢不掉,怎么讲都没办法。这也是苦的原因啊!如果我们执着在某一个观念、某一种见地,即使是错的却以为是对的,颠倒执着的也以为是正确的。佛陀告诉我们,那个知见就是苦的因。可是我们每天还在那里颠倒、爱染、执着而不自知。这个颠倒错误的知见丢不掉就是最大的苦因。

  像上所说诸苦,可大分三类︰一、因身心变化所引生的苦痛──生、老、病、死;二、因社会关系所发生的苦痛──爱别离、怨憎会;三、因自然界──衣食等欲求不得所引生的苦痛。

  体会、了解一下这三类的苦,我们是不是每天都在这样的因缘中。现在,台湾的经济较十几年前好很多,虽然贫富差距很大,但是基本的生活还过得去,物质上基本都无缺,问题是我们的欲望不能满足,因此还是苦。至于人际关系,说实在的,我们今天如果不学佛,很难交到善友。从一般的社会中来看,家家户户、亲朋好友之间,有几个是真的知音的。人事上没有纷争、没有怨怼、没有不满、处处都很好、很圆满的能有几人?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难以圆满、和谐,所带来的苦恼更多。我们没有一天可以孤立于社会而生存,没有办法避免与人相处。但是请问:我们之间所营造的关系,到底是和谐的?还是相对的?我们都要去探讨和了解,怎么才能不苦。

  其次,像天灾、地变等自然灾害,这也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今年,台湾天灾特别多,台风一个接一个,像这次台风,风不大,可是雨却下得很大,全省都淹水了,如果雨再下个不停,土石流可能又要发生了!这是天灾的部分,你看大家苦不苦!汽车泡水了、商店浸水了、物品都坏了,损失满大的,交通也都破坏了,这些带来我们生活的很多不便,也都是苦啊!

  所以不管是从自己身心面对的老病死,还是外在的环境、人事的关系等等带来的都是苦。相信一个人活在人间,只要去注意、去反省,一定体会得到这些苦。我们今天学佛、修行的根本原因,就是要解决现实人生的这些苦。那有没有办法真正学到「法」?真正悟到「法」?真的在人事关系中就没有苦了吗?真的面对外在条件就不苦了吗?真的面对身心的生死时都不会苦了吗?可以告诉各位,只有佛法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超越一切苦,这就是佛法伟大、可贵之处!《般若心经》就是在讲这些根本问题。怎么样「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度一切苦厄」是刚刚讲的三方面的一切的苦厄都能度,都能到彼岸,都能超越的意思,可见《心经》的重要!

  世间的学术、宗教、技巧,莫不是为解除人生痛苦而产生的。然而努力的结果,至多能解除自然界的威胁和少部分的因社会关系所发生的痛苦。这因为自然界是无生的,多依必然的法则而变化的,只要人能发见他的变化法则,就可以控制他、利用他。

  现代科技的发达,让我们可以了解气象的变化、地层的变化,也可以探讨自然界中种种物质之间产生的因果关系。因此,了解这种必然关系,我们就知道怎样的去预防他、控制他、利用他,也就可以预防很多的自然灾害,预防很多人为造作的疏失所带来的痛苦。但是,这属于外在条件的物质部分,最多也只是达到部分的对治,而不能根本的解除,甚至有时还会带来很大的负作用。根本的问题在哪里?就是我们内心的问题。

  社会关系就难多了,如发生同一事件,以同一的处理法,但每因群众的心境与处理者之间的关系不同,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

  每一个人遇到同一件事情,用同样的方法去处理,结果是否一样?不一定。因为面对的人和处理的对象,跟你的因缘关系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如果你们和师父之间发生一些问题,你们来找师父沟通,就很容易解决。但是,如果遇到一个很霸道、不讲理的人,你用同样的办法,不一定能解决。如果世人都能讲理,问题就都能解决,法院的生意就不会那么好。现在的问题为什么都不能解决?因为我认为我对,你认为你对,我们都不会从同一个角度来看。所以,人世间种种的因缘关系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一样,那么处理问题就很困难。现在所有的事业中,法院的生意可能最好,它有永远办不完的案件。可是我们做生意,有时候还会不好,法院却不会没有生意。可见人间的人事关系的复杂性和冲突性有多大!所以,人与人之间的人事关系这个大问题,给我们带来的苦恼非常多。

  这还不是最难解除的,最难的那要算个人身心上的痛苦了。照说,自家身心的事,应该易于处理,实则是最难的。

  按照常理,我们自己身心的事,应该是最容易处理的。别人我们不容易去影响他,不容易叫他来符合、认同我们,那么我们自己身心的事应该比较容易处理吧?这句话就很奥妙了,改变天下来符合我们,不容易;改变每一个人来同意我们也不容易,那我们自己了解自己,改变自己应该很容易吧?其实这是最难的了!如果我们自己要调整自己都不容易,你说最接近的、你能控制的、自己在使用的、与自己息息相关的都不容易改变,也不容易处理,却说你能处理好外在的事情?这是一个很大的讽刺!

  人对自己究竟是什么?心理是怎样活动的?实在不易认识,不易知道。

  就像「我是谁」?找不到我是谁,我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不知道!到哪里去?不知道!为什么从小会变得年轻、会老、会死?不知道!最奥妙的就是,我们每天在活着,每天都在心灵的活动中,人事物的一切都展现在身心的活动中。但是,你是根据什么活动的?不知道!你是根据什么思惟的?不知道!有没有人了解我们内在有着像计算机程序似的思惟模式是怎么建立的?我们的活动,我们的行为,不是从我们的思想、观念来的吗?那么这个观念根据什么在运作的?里面有没有一套软件?如果没有的话,我们的观念会忽然发生吗?这一套软件程序有没有人去发现?没有!如果这个程序的功能我们都不知道,我们的行为是不是在无知、无明、愚痴的状态中?那么无明状态中的行为会不会自在?会不会不造业?会不会不起烦恼?问题就在这里!这里不就在点出我们愚痴的地方吗!

  《阿含经》说:「众生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生死,不知苦际。」什么叫无明盖?不了解真相。那么真相是什么?我们的知见是怎么建立的?我们的行为举动是从哪里来的?根据什么?对自己的身心活动都不了解,这就是最大的无明。要你知道天下万物,你说很难,那么自己的身心自己在用,为什么对于自己可以观察、可以体会的身心却不能了解?为什么处处要争,处处要斗,处处要占有?为什么会引起这样的占有欲,我们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我们为什么会痛苦?痛苦的原因是什么?不知道!好像都不符合我!我们却从来没有去探讨产生痛苦的真正内在原因。

  导师在这里把我们无明的重点指了出来:自己究竟是什么,我们了解吗?什么是我?心灵是根据什么来活动的?思惟模式是怎么建立的?不知道。这个就叫无明。也因为无明,我们的行为必定是跟无明相应的,所以带来的是贪、瞋、痴烦恼;贪瞋痴烦恼就是生死相续的动力。世间的学问、学术、科学研究有在探讨这些吗?只有佛法才谈这个啊!佛法告诉我们什么是无明,贪爱、造业是由哪里来的,我们才能知道它的根源。所以,「苦」不是没有原因的。不了解我们到底是什么?心灵的活动怎么来的?思惟模式是根据什么?哪里错了?这就叫无明。把这些都搞清楚了、都明白了,就是「明」。既然都明白了,我们里面错误的条件就没有了,还会有错误的行为吗?还会造业吗?不会啦!

  注意!这里又指出一个重点,就是要我们明白修行该从哪里修?什么才是真正修行的重点?我们犯了错,都在贪瞋痴烦恼中造业,就像社会上犯罪的人,抓去关上几十年,甚至于无期徒刑,这几十年中甚至到死,他虽然失去了自由,不能再犯罪,但是他是否因为这样就解脱了?他有没有因为这样而改变恶行的心态?他是不是就没事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如果一个人一出生就在一个环境很清净、很优美、没有混杂的地方,房子里面什么物质都准备得很好,衣食无忧,一切让他感到生活自在、安稳,不受人间的污染,然后活到一百岁直到老死,他会不会因此而解脱?不会的!他还是在无明中。

  那么,什么叫解脱?因为我们在无明状态中所造作的一切行为,带来的都是与贪瞋痴烦恼相应的。生死不断是由于贪瞋痴烦恼产生的业力所牵引,而不能止息。一个人生出来,他过去生种种因缘并没有消失,只是这一生没有因缘让他接触外境,在那种环境的因缘下,他就没有机会听闻到法,也不知道什么是正见,更没有与空相应的智慧。即使在人间,没有任何因缘去造业,直到死的时候,他的知见还是在无明中,他并没有真正的改变。所以注意!修行要在哪里修?在没事的地方怎么修?好比刚刚讲的,一个孩子,如果给他一个就像极乐世界一样的环境,在那个环境中怎么修?这个观念很重要,为什么佛经说六道中人身难得?天道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只有享乐,所以天道没办法修行;恶道每天都在恶报里很苦,就像地狱里的苦恼众生,更没有办法修行。为什么只有人才能修行?因为人有智慧、有理性、可以思考,可以在很多的善、恶因缘中磨练体会;可以有机会遇到善知识听闻佛法;可以在苦乐参半的因缘中反省探讨,看清真相,无明破了,才能真正解决生死的根本问题。所以,真正的修行要在哪里?在人道!离开人道要修行是很困难的,这一点正是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

  有人说等我老了,环境好一点,身体自在一点,我再来修。没事了还要修什么行?修行就在我们的苦恼中,如何藉助这样的因缘去观照,从根源处找出产生烦恼真正的原因,才有机会消除烦恼。这相当重要。

  连自己都不认识,还能谈得到控制自己,改造自己吗?因此,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

  如果连自己身心的条件因缘都不清楚,怎么能控制、改造自己?如果自己都没有办法了解、控制、改造、提升自己,你又如何去改变外在的条件?外在的人事?当老病死到来,又如何面对?所以先要认识自己呀!这里讲「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这就是重点。所以,《心经》是「近取诸身」,就是自身,就是要回到生命中来,回到身心的当下来观察自己、了解自己,这就是修行的下手处。

  佛法虽无往而不在,但主要的在教人怎样觉悟自己,改造自己以得痛苦的解除。

  可是,一般的信仰就不是这样子,我们认为外在有一个伟大、法力无边的佛、菩萨,只要虔诚敬爱、恭敬礼拜,好像我们就能得救了。如果是这样的观念,那就是不了解佛法的真义和目的了。佛法揭示的是事实的真相,每一个人都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的就是没有自性的、没有他力的主宰。不是谁来控制、谁来造作你的。佛法第一要破的就是这种依赖感和迷信,而要让我们发现真相。什么是真相?由于我们的无知,产生错误的行为而带来痛苦烦恼;所以,只要我们反省自己,看清楚我们造业的动力根源是什么?当我们把那个根本的原因改变时,一切现象就能改善了。释迦牟尼佛就是这样解脱的,过去的一切大德菩萨也是这样解脱的。我们每一个人解脱的机会都是平等的,因为我们和佛菩萨一样都是人,都有五蕴、六处、有思想、有观察的能力、有理性的思惟,所具备的条件都是一样的。我们犯的过错也不离无明和贪爱,和一切众生生命轮回的动力是一样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反观自己,探讨真正的原因在哪里,只要把那个原因调正了,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所以十二缘起中无明破了就不会有行,行破了就不会有后面的相续,生死轮回就断了。所以修行有两个重点:第一是破无明,第二是离贪爱。那么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要从哪里下手?反观自己身心的造作、心灵的动态,这些都要清楚。导师在这里讲的好像都很浅显:「想控制自己,解放自己,非认识自己不可」。问题是我们几个人懂得认识自己的方法?又如何深入到我们潜在很深很深的意识中去了解自己,不容易啊!所以只有佛法的这个「法」,才能一步一步引导我们进去,去体会到最深的内涵。也就是说引导我们怎么去观照,怎么用功,怎么修行,才能够真的深入我们内心的深处,去发觉他的真相。所以学习佛法第一步就是上课听法,奠定理论基础。如果连这些理论都不懂,信心从哪里来?没有信心又怎么会依照修行的方法去实践呢?所以,首先要明白这些理论,就要从闻思修的第一步「闻」——听法下手。

  这就是答案!佛法的目的是让我们究竟解脱的,那么要解脱,就得先觉悟自己,改造自己,铲除一切无明、颠倒、执着的根源,我们就能解除痛苦。

  如我们不求自我身心的合理控制与改造,那么因自然界而引起的苦痛,我们也没办法去控制,反而增多痛苦!

  如果一个人的内心真的像佛陀一样得法,他就解脱了。佛陀悟道后四十九年弘法利生,也遭遇很多的逆境,但是他不会再起烦恼痛苦了。佛陀成佛了,世界是否因此而变得圆满了?是否所有外在的问题都解决了?是否所有的人都没有问题了?不可能的!从《阿含经》中可以看到,佛陀年老时还遭遇很多逆境,包括提婆达多的背叛及祖国的被灭,都是很大的逆境。并不是成佛了,一切都圆满了,千万不要这样想。但有一件事情是肯定的,那就是佛陀即使遇到多么大的逆境,他还是安然自在,他不会痛苦烦恼,不会再引起种种的障碍,这才是真正的解脱!也就是说,如果你真的解脱了,人世间外在的条件不管怎样的变化,以世俗来看是很不利、很不好,有很大障碍,但是对他来说还是自在的,这才是真解脱。

  所以,我们首先要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念,不要被传统的民俗信仰或神话误导了,以为学佛就会有感应,没有灾难,求得自在,没有痛苦、没有烦恼,一切事情都顺利,这样都不是佛法。佛法告诉我们人间都是无常的,怎么会一成不变呢?怎么会永远没事呢?一切都会变坏,一切都必归于灭,这才是佛法的真理!明白了这个真理法则,我们就不会求不老、不病、不死了。生灭无常,不可能一切都如意圆满的。真正的圆满是内心的自在解脱,外在一切条件已经不能影响你了,这样才叫圆满,才叫究竟。所以,一个真正得法的人,面对外在的人、事、物的种种障碍也不再受其影响。

  依佛法,社会也只能在人类充分觉悟,提高人格,发展德性,社会才能完成彻底的更高度的和平与自由。

  这就是说,不是一个人的成就就可以改变整个社会。大乘佛法讲的是菩萨道。所谓的菩萨道,就是要无私宽广地为广大的众生设想,然后慢慢引导所有众生都能了解真理法则。然后每一个人都能净化,每一个人都能发菩提心,那么共愿共行的人就会越来越多,社会才有和谐的希望。不是我解脱了,天下就太平了。所以,我们如果真的要让社会达到极乐世界的标准,不是一个人解脱就能完成的,需要大家都发菩提心,以悲心来利济更广大的群众,让每一个人都得法,让每一个人都能改善身心,这个社会才能真正的净化。为什么我们大乘佛法要讲行菩萨道?因为这才是佛陀真正的本愿本怀,希望「一切众生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也就是要让一切众生都能解脱。这就是菩萨道缘苦众生的动力。

  从合理的社会──平等自由中,控制与利用自然界,才能真得其用。

  如果人人都自私自利,那么自然资源就会被误用,自然生态也会受到破坏,就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那么大家都会深受其害,这就是共业。所以只有佛法普遍的宣流,大家都能够体会佛法的平等性,互相尊重,爱别人,也爱自己,那时社会才能互相的、普遍的善用自然资源与环境,这样才能发挥它的真正效用。如果还有自私的心理和个人的利害关系,不管别人,不管社会,那么带来的灾害势必更严重。

  否则,像现代的科学,对于近代人类不能不说厥功甚伟,然因没有善于运用,利器杀人的副作用,就随之生起,甚至引起世界文明被毁灭的危险。

  所以,如果还没有体会到平等法性,无论是社会物质怎样的开发或是科技如何发达,还是用在私欲上、占有上、斗争上,那么这样的发达带来的是什么?过去农业社会人们的生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们除了面对老病死,没有太大的危机感。可是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的危机不一样,武器那么多,大家外出都没有安全感,家家户户要做铁门窗,可想而知,我们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状态中!

  就如近代原子弹的发明。本来原子能是可以善用的,如果原子能用在能量的使用上,当然可以利益众生。但是现在作为原子弹、核弹、中子弹的杀人武器,一颗下去,真的全人类都会毁灭。所以,科技的发达,如果不善用,副作用更大,带来的灾害和威胁更大。

  所以,人不能从解除自己身心上的烦恼矛盾下手,任何控制自然、人群的办法,是不会收到预期效果的。

  不只是物质上的占有,还有人性中的权力欲望,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什么过去主政者到某一个程度以后,后面的人就会起来革命,起来革命的人最后有了权力以后,主政的结果与过去统治者的结果相差不多,因为权力会使人腐化。所以,那些革命都只是治标,只有佛法是治本的。从每一个人的生命、身心中去改造、提升,净化自己的人格德行,这才是根本。

  现代的所谓教育,教出来很多有才能的人,但这些才能都倾向于功利,还是自私的,没有离开人类互相竞争的本能,在这种弱肉强食的竞争中,人类怎么能达到真正的和平共处?如果教育是功利性的,没有佛法的熏陶,自私的本质不能去掉,所以产生的问题根本不能真正的解决。以前,学校还有佛学社,可是现在,学校不成立佛学社了。其实佛法本来是一种教育,要普遍的教育大家如何解脱、如何破我执,从根本上解决现实人间存在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的教育甚至会排斥佛法,这就本末颠倒。所以每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正解除内在烦恼的因,外在的功利会带来更大的烦恼。

  因此,我们要「度一切苦厄」,应首先对自己予以改造。唯有这样,才能合理的根本的解除人世间的苦痛。

  注意!「根本解除」,这是根源!就如同医生治病,有治标,有治本,社会的净化和政治的改革也一样,有治标、治本的方法。但是真正能治本的,都不离对佛法的体证,如果离开了对佛法的体证,几乎是没有办法的。不是一切宗教都能解决问题,佛法的奥妙与一般宗教是不同的。譬如:西方的宗教还会引起宗教战争,而佛法绝对反对战争。佛法讲的是无诤、无生,这是根本不同的地方。所以千万不要以为所有的宗教都一样。佛法讲的是众生平等,人与人之间是互相尊重的,而且是相依相缘的,人与事、人与物、人与人之间都有很深切的互动关系,因此才产生整个社会的动态万象。没有谁重要,谁不重要,「平等」就是佛法讲的法性。但是神权就不同了,神权要控制万物:必须听我的,不听我的,就会下地狱,我就惩罚你;听我、信我的,就升天堂、得永生,所以神权还是极权的,佛法才是平等民权的。所以真正要解脱,要根本解除烦恼,是从自我的改造做起,不是信仰神权来庇佑你,这一点一定要明白!

  佛法解除苦痛的方法是如何呢?原则的说,可分二种︰一、充实自己︰增加反抗的力量,使苦痛在自己身心中冲淡,不生剧烈的反应。如力量小的担不起重物,感到苦难;而在锻炼有素精强力壮者,则可把着便行,行所无事。

  学佛修行,理论明白了,目标知道了,再来就要探讨改造自己和迈向解脱的方法。从苦的立场来说,我们都感到很苦,那么苦是从哪里来的?

  第一,面对外境,感到自己身心难以承担所引起的苦,那么就要先充实自己,增强身心承受的力量。譬如身体很弱时,一百斤的东西担不起来,要你担起时,你就会感到很苦、很难。如果你经过运动的锻炼,慢慢的调整自己的身体,体力就渐渐增强,那时就能轻松的挑起一百斤的担子而不会感得很苦了,因为你还有余力嘛!这一部分是讲先充实自己,增强承担力。

  我们不管是待人、接物、处事时,人家一句话有时候就会让自己苦很久,但是慢慢的了解法、熏习、实践,就知道自己该如何去承担,去面对。这样慢慢会觉得过去很苦恼的事,现在慢慢减少了,不会随境而转。可见,充实自己,是充实自己的知见、心灵、智慧的部分。这是一个过程,需要慢慢的长养、充实。这种承担力,不像运动,肌肉发达就好,而是智慧的力量。以前,为什么别人一句话你就受不了?现在即使有一万句不如意的话,心也不会动,因为心里的充实,扩大了自身的承担力。

  二、消灭苦痛的根源︰知其原因,将致苦的原因对治了,苦果自然不生。

  第二,是消灭苦痛的根源,这是最根本的。前面是治标,这个是治本。要寻找原因,为什么遇到这个事,我会那么痛苦?而别人却不会痛苦?为什么他那么痛苦,而我却不会?要看清楚那个苦的原因是什么,找到原因,只要你把那个原因改善了、对治了,即使再发生那些事,你也不会苦了,因为产生苦果的原因没有了。佛法就有这样的功能,佛法的伟大也就在这里。

  再讲一个重点,注意!人间的万事万相千差万别,不管事相上差别有多大,但是痛苦烦恼的原因只有一个。所以我常常譬喻:一棵大树有很多树叶,你要怎样一片树叶、一片树叶地去治疗它?其实最主要的还是根,根的问题解决了,枝叶就没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的烦恼虽然像树叶那么多,但是它的根本只有一个,可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这一根本?

  台语有句话说:「一理通,万理彻」,意思是法法都是同一个根源,烦恼也有同样的根源。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办法找到那个根源的地方,如果找到了,根源一解决,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

  注意!修行的心要就在这里!烦恼有千万种,你要对治千万种吗?不需要!只要解决根本的问题,千万种的烦恼同时消失,这就是重点。但是现在许多修行的人因为不懂这个重点,都在枝末上用功,对治好多好多的烦恼,今天要对治贪心、明天要对治瞋恨心、后天要对治什么欲望、什么爱染……,每一件事一一的去对治,你对治得完吗?因缘所生法,只要因缘一触动,随时产生新的因缘,你对治得完吗?但是如果内在的根本问题解决了,外面再多的因缘来时,内心还是如如不动。注意!学法如果没有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他本身都没有体验到最重要的根本,他怎么能指导你?只有在对治,对治得完吗?不然就是无奈地寄托于等待救度,其它没有什么办法了。

  这里只是点出重点,待《心经》讲完,你们就明白那一点是什么?在什么地方?怎样运用了!

  我们知道,佛法所讨论的「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是着重在自我身心的改善与解放的。因为度苦、除苦的境界不同,所以产生了大乘与小乘。」

  这里有一个重点,因为现在佛教中,由于个人信仰的理念不同,所处的环境不同,接触的因缘不同,那么大小乘的观念彼此有些对立。从这里我们或许会问:既然佛法是让我们解脱痛苦、解脱烦恼,那为什么还会分成大乘和小乘?导师是先让我们明白这个原因,将来才不会怀疑今天所学的大乘佛法。如果对自己学的法没有正见和信心,是绝对不可能有成就的。所以,现在先把这些矛盾的地方厘清了,弄明白了,将来就不会有障碍了。因此,导师指出一个重点,由于「境界的不同,所以产生了大乘与小乘」。境界就是个人体证的内涵深度,下面的解释,就是让我们知道重点所在。

  侧重否定的功夫,希求自己的苦痛解脱而达到自在,这被称为小乘。

  所谓小乘,是说修行的目的只是解决自己的问题,对于一切外在的、内在的,重点方式是在否定。譬如说,我们会执着、会贪爱,只要否定它,慢慢的就能够体证法性而超越出来。它侧重个人内在问题的解决,所以称为小乘。

  大乘也是希求度苦除苦的,但他更是肯定的,侧重于离苦当下的大解脱自由;又由推己及人了知一切众生的苦痛也与我无异,于是企图解除一切众生苦痛以完成自己的,这就是大乘。

  其实不管大乘与小乘,共同的地方都一样要解脱痛苦、了脱生死。不同的是:小乘是为了离苦、灭苦,重视的是自己的解脱,通过修行调整,把自己提升达到解脱为止,认为这样就了了,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但是,大乘在自己解除了痛苦烦恼,解脱自由以后,他更肯定:既然我已经离苦了,我当下已经解脱、已经自由了,就会善用这样的解脱自由,更加关怀利益一切众生。因为众生和我一样的苦,现在我解脱了,也希望众生和我一样的解脱自在,不是我自己解脱就好。譬如刚刚讲的,一个人成就了,这个社会会改变吗?不可能,唯有普遍的大众的痛苦都解除了,人间才有真正的自由与平等,才有真正清净的自在环境。大乘关怀的是整体性的,不只是关心自我的个体,个人不过是一个团体、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一分子而已。

  如果从有情来讲,个体更是微小的。所以大乘解脱者会关怀到整体有情的问题,不是自己解决就好,有情都同样的需要解除痛苦。但是他可以利用这样解脱自在的因缘,去关怀更多的众生,希望所有的众生都圆满,更深彻地广观万法,达到真正的自在无碍。也就是说,从利他中更能完成自我的超越。譬如说,我们个人解脱了,一切很淡薄,贪欲很少了,也不会跟人家争斗了,已经超越出来了,因此会厌离社会和人群,不会和社会大众打成一片,这个叫小乘。

  但是大乘不同,我既然已经解脱自由了,还怕到社会中去吗?还需要厌离万法吗?如果我回到社会中来,还怕别人影响我,那你有没有解脱?一个真正解脱的人回到人间万法来,是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的,这才是真解脱。所以他会善用因缘,善用剩下的价值来广利人间的众生。心量大,才会有整体性的关怀,所以我们说「大」是大在行愿的不同,不是悟的法有不同。悟的法一样,解脱的法也是一样。但是心量不同,慈悲心不同,这个就是大小乘的不同处。

  从人生正觉中去解除苦痛,大小乘并无不同。这本不是绝对对立的,如释迦牟尼佛因见到众生的相残相害,见到众生的生、老、病、死苦而推知自己,又由自己推知他人,知道都是在苦痛里讨生活;于是就确定了解脱自他苦痛的大志,走上出家、成道、说法的路。

  佛陀修道的因缘,是因为看到众生自相残杀及无法回避的生老病死的苦迫,从中体会到自己终究也必然会面对的,因此出家修行。佛陀悟道解脱后,又推己及人,想到:我从众生的苦迫中反省到自己要面对的问题,现在自己的问题解决了,也想到众生的问题还没有解决,他并没有因为自己成道了,过得自在就好,而是深入社会和民间,利用托钵的因缘来跟众生接触,并为众生说法,走到哪里说到哪里,踫到什么样的因缘就说什么样的法。就这样弘法四十九年,到他八十岁要入涅槃时,还度了一百二十岁的须跋陀罗,这位弟子因佛陀最后的指导也证了阿罗汉。

  从佛陀成道度五比丘到入涅槃,都没有终止过对人间与众生的关怀,这是慈悲的展现。哪里是自己解脱了,就归隐山林,不与人间万法接触。如果修行是为了自了,那是小乘。那么今天的大乘,大在哪里?就在于关怀众生的悲心大、愿力大,而不是法上的解脱有什么不同,这一点要明白!

  后代的大小乘,不过从其偏重于为己及为人而加以分别罢了!

  此处的重点是让我们明白大小乘的差别在哪里。小乘只为自己,解决自己的事,自我超越;大乘是为他,不是只顾自己,知道还有更多的众生跟我是一体的、一样的,所以大乘佛法讲行菩萨道。行菩萨道是要缘苦众生。缘苦众生是什么意思?缘就是触缘的对象,我们的所观境就是缘—所缘境。小乘的观法所缘境都不离自己的身心,大乘的观法所缘境是缘苦众生,不一样的!所以观念不同,下手处和修行的方法就不同。由于知道众生苦,所以发愿希望这些众生都能解脱,由于这样无私的愿力,我执更容易清净,更能从利他中去完成自我的超越。所以菩萨的悲行不求急证,不是自己先悟道、解脱了,而是从发世俗的菩提心开始,关怀众生、利益众生,从利他中去淡薄自己的执着。如果菩萨真正的能行六度万行,我执自然淡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活在贪欲里,要占有、争取、斗争。今天如果以慈悲心来关怀众生,我们的那些占有、斗争就不会发生,甚至能把我们的所有拿来布施给众生,那样贪欲更为淡薄了。所以,菩萨道是具体的从利他的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修行的智慧开发中,慢慢去淡化我执、我见,是从行中去实践、去完成的。不是小乘的自己克忍,然后自己超越就好。观念的不同,方法也不同。如果一个人自己认为自己不与外面的万法接触而感到很清净了,但问题是你为什么还会厌世?如果人间真的已经不能影响你了,你到人间来又何妨。如果还怕外在的事物与环境污染你,就证明你根本没有解脱!

  佛陀在弘法的过程中,有的国王非常的赞叹和护持,愿意把国家分一半让他来统治,佛陀都不要。如果需要,佛陀就根本不用出家,他本来就是王子,就是未来的国王,然而这些就是他所放弃的。还有很多名利的考验,都不能够动摇佛陀。所以佛陀弘法四十九年和弟子一样的过日子,每天吃一餐饭。如果没有人请去供养,还得照常托钵,利用托钵的因缘跟众生接触,然后为他们说法。如果有人不了解、不赞叹、不信仰,甚至于不供养,更甚者讽刺打击相待,佛陀还是慈悲为他们开示。当他们听懂了,感动了,要供养了,佛陀是不接受的。为什么?法不是用来交换的,不是为了得到供养而说法,那是不净。这就是佛陀的悲心。佛法的无私,从佛陀的身行中完全透彻地展现出来。

  现在很多人不了解,以为佛陀没有讲菩萨道、没有说大乘法。他们认为,佛陀亲口说的才算是。难道佛陀的行为就不是吗?佛陀弘法利生四十九年,所展现的不是菩萨道吗?只有言语才是,身行就不是吗?其实,语言还可以造假,身行是骗不了人的,四十九年的言行一致,那才是佛的德行。所以我们要知道,大乘的菩萨道根据的是什么?就是源于佛陀对众生的关怀和慈悲。佛陀慈悲的身行,就是大乘的根源!如果明白了这层道理,大乘就不会说小乘不究竟,小乘也不会说大乘非佛说,那么大小乘的矛盾就能化解了。

  导师在这里就指出,因为很多人修行会执着在某一法上,以为佛陀所说的法就是全部了,佛陀没说的就不是佛法。其实,佛陀曾说过:「我所说法,如爪上尘,我未说法,如大地土。」什么是法?世间的一切都是法,佛陀说过的法是其中的少部分,就像爪中的微尘一样,没有说的法像大地的土那么多。

  佛陀没说的法,不是他不说,也不是不能说,是因为所对应的因缘与时节的关系。我们现在说的法,只要符合佛陀的根本教法和真理法则,哪一法不是佛法?佛陀没有说我们现在不能坐飞机,因为佛陀时代没有飞机,佛陀没说的现在都不行吗?现在世界上科技发展日新月异、随时在变,时代不同了,因缘条件也在变化,无常的迁流,一直在进展,一直在变化。所以,不能说佛陀没有亲口说的就不是佛法。比如,佛陀没说过飞机,没说过轮船,没有说过汽车,没说现在的高科技,难道这些都不能用吗?不是这样的。因缘是随时随刻的在迁流变化,不停地在重新组合。所以,不能说佛陀没说过的就不是佛法。只要内容、精神、特质、法要是一致的,能让我们解脱的,让我们能离苦的,让我们贪瞋痴烦恼能止息的都是佛法,这个才是根本。

  所以,大乘法绝对不离贪瞋痴烦恼的止息,如果大乘法不能止息贪瞋痴烦恼,那也就不能称为大乘法了。这个根本不能变,善巧方便是随着因缘条件、时空的变化而适应的,这个是必然的。

  那么,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从根本上来探讨:

  佛法以解除苦痛为目的,除苦必须解除苦痛的根源。

  刚刚讲过,痛苦的根源只有一个。好比路有千万条,最后回归只有一条;树有千万叶,只有一个根;烦恼有千千万万,根本只有一个。所以,要消除这个烦恼痛苦,必须解除痛苦的根源。

  致苦的原因,自然是很复杂。但主要的原于我们内心上的错误,以及由于内心错误而引生的行为的错误。

  生活中的烦恼很多,痛苦的原因很复杂,但是归源于一个根本,就是我们内在错误的观念、知见,以及因错误的观念所带来的错误行为。错误的行为带来的必定是贪瞋痴烦恼,这才引发了痛苦与灾难。

  所以人人的内心与行为不正确,社会意识与发展的倾向,自然也就不能无误了。

  在世俗中,大体上,每个人都是自私的、功利的,因此整个社会的发展倾向,当然也是功利的、自私的。不论社会再怎样发展,源自自私心态发展出来的意识当然还是自私的。所以,社会意识形态的问题,究其根源,就在于个人心灵上的执着。要解决社会大众的意识问题,就要找到根源。为什么党派之间、团体之间都在相互批评、推诿责任?就是没有找到问题的根源,谁怪谁都不能解决问题。政党再轮替,再换一千个政党,问题依然存在。根源是什么?就是不知道我们的知见本身一开始就错了,大家在共同错误的知见下,发展成的社会形态,怎么会是正常的呢!所以,在枝末上对治,永远都没有办法产生真正的效应。所以,我们一定要回过头来找到真正的根源。

  社会的发展源于人心的自私,自私的心发展出来的社会,怎么会是大同世界?现在说美国是自由国家,讲自由平等,但是美国真的自由平等吗?国际间他要充当老大,他真的让世界和平了吗?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根源的问题没有解决,社会的问题乃至于世界的问题同样得不到解决。今天综观政治的修明,经济的繁荣,学术的进步,也着实可以减轻众生的痛苦。但苦痛的根源没有拔除,都是暂时的,局部的,终非彻底的救济。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治标式的,可是告诉他们这些都不是根本,治本是要回到每一个人的内心来,这是很困难的。

  如果每一个人的内心净化了,我执破了,大家都是无私的奉献,我关怀你的苦痛,你关怀我的苦难,大家彼此互相帮助,社会上还会有争斗吗?社会还会有问题吗?所以,推展大乘的菩萨道精神,社会才能够真正的改善,这个问题真的太重要了!

  由于错误的行为影响内心,又由内心的错误又引导行为。互相影响,起诸恶业,招感苦果,无时或已!

  错误的观念会引发错误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又影响内心的清净,这是与「无明」相应的的恶性循环,带来的结果必定是贪瞋痴烦恼。如果观念能够与「明」相应,与法相应,与空相应,与般若相应,行为自然端正,行为端正了,内心自然清净,自然就可以超越贪瞋痴烦恼。所以,重点是如何让我们的身心产生一个良性的循环,后面才能止息无止境的烦恼痛苦。

  因此,释尊教人从行善止恶的行为纠正,达到内心的清净解脱,同时,必须内心清净而改正了,行为才能得到完善。

  就是说不能只有勉强我们的行为,如果内在的观念没有修正,也就是我譬喻的软件程序没有修正,计算机的功能就不能改变。观念没有改变,行为就不会改变。如果用约束、用戒律,或种种的条件来束缚,就像将一个罪犯关上几十年,出狱时,他犯罪的因子还在,意思是一样的。所以,不能只从心灵上、也不能只从行为上单方面要求,两方面都要进行修正,特别要重视观念的修正与教育。正知见的建立会引导正确的行为,再加上戒律的规范,在我们还没有开悟之前至少有个行为规范,我们才不会犯错,不会造恶业,才不会影响到我们的心灵。所以,身心两方面都很重要,一方面要严守戒律,另一方面要加强正见的建立,两方面同时精进。因此,作为佛弟子,第一要多闻熏习,亲近善知识,听善法,闻正见,我们的观念慢慢的就会修正,错误的观念渐渐就会减少,就像在调整那个软件程序一样。

  需要注意的是,因缘是自他和合的,因缘中有主要因缘和次要因缘。如果所听闻的、所学的不是究竟、根本的佛法,是不能达到解脱的。什么是多闻?听闻缘起正见才叫多闻,听闻不与正见相应,不能解脱的,不叫多闻。听多了障碍更多。所以,今天如果对佛法的缘起正见不深入、不了解,不知道佛法的根本在哪里,就要一门深入,说一句不客气的话:如果与无明相应不是一门「陷入」吗?所以,多闻首先要抉择什么才是真正的正见,进而明白怎样才能从烦恼痛苦中超越出来,而达到真正的解脱!

  因果之间一定有其必然性,为什么煮沙不能成饭?因不正确!所以,如果生死烦恼的因没有抉择正确,乱对治怎么能解脱!所以我常常用计算机的软件来譬喻,大家就比较容易懂。计算机的程序正确,必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不是离开那个程序功能以外还有另外的功能。我们的身心行为为什么会烦恼?为什么会痛苦?生活中带来的总是那么多不如意,这就是观念的问题!知见不正确,而引生错误的行为,才会带来这么多的灾难、烦恼。明白了的人,知道是计算机程序的功能不良,要修正的是软件,如果不懂得修正软件,即使把计算机砸坏了,它还是那个功能。同样的,我们的观念、知见没有修正,也就是关键地方没有修正,只要求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修行就变成了束缚和负担,也很苦,怎么能解脱?譬如计算机功能不好,用绳子把它绑一百圈,它还是那个功能。那么,我们的观念到底如何才能得以修正?如果用强迫的方式让人接受就很难,譬如教育孩子,我们都这样讲:「你一定要乖,要听话」,可是哪一个是乖的?哪一个是听话的?哪一个完全照父母的意思成长到现在?没有啊!所以用强迫的、勉强的、控制的、命令的,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可是,当他愿意接受的时候,当他愿意聆听的时候,慢慢的,他会觉得有道理,愿意自己主动去探寻的时候,只有这样才会有效果。

  所以,一个人观念的改变不是用法律来规范的。我们的宪法、六法全书等等法律,法规条款成千上万条,为什么社会问题还是那么多?依靠法律就解决问题了吗?没有啊!关键是人人要遵守法律,社会问题才能解决。佛法也是一样,虽然有八万四千法门,问题是你选择了哪一个法门?是否真正心悦诚服的愿意接受那个知见,不容易啊!要知道,我们意识的形成不只是这一生一世,多生累劫的那个惯性、那个我执有多深!

  如果使一个人真正的接受正确的观念,慢慢的转化到完全的肯定,还要经过身心的体验才能达到。譬如,学生在学校学习一些化学程序,还要在实验室里去做实验,当做出来的结果果然如此时,才会肯定那个化学程序的正确性。如果没有通过实验,没有亲身的体验,怎么知道是正确的?譬如:H2O,用HO或者 H3O就不能生成水,这是必然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去实践?有没有证明他的正确性?所以佛法不是只有听听就可以了,必须要去证明,要在自己的生命中去实践,证明到了才会真正的肯定,整个生命才会真正的转化。所以,即使我今天讲得再好,你们听了再满意,还只是观念上的一点明白而已,还是不能解决你自己的根本问题。可是,如果你们接受了正确的观念——正见,并且愿意去修正、实践、体验,愿意慢慢去转化自己的身心行为,那么结果是必然会得到受用与解脱!

  其实,当我们在听法的时候,只要听得进去,认为有道理,然后又能反省,对照自己的过去,确实有这个问题,有这样的缺点,在慢慢接受时,我们的观念和思惟模式已经在慢慢的修正了。所以,闻思修的「闻」是从外面听来的法,慢慢地觉得有道理,自己错误的观念就会修正。「思」就是消化、反省。把听到的佛法通过思惟慢慢的消化、反省,达到真正的理解。「修」 就是去证明、去实证。证明到了果然如此,那种信心与肯定带来的必然是身心行为的自然转化。所以闻法是第一个过程,也是最重要的过程!因为它是一个「因」,主要的因、入道的因。

  现今宗教很多,社会上民间信仰也很普遍,甚至有的连土地公也拜,树也拜,石头也拜,样样都拜。问题是这个拜与解脱有关系吗?我们不知道!我们认为它能庇佑我们,或者外面有一个什么神力可以庇佑我们,却不知道应该寻找真正的解脱的因!所以,要想离苦解脱,首先要亲近真正的善知识,听到正确的法,让真正懂得法的人来引导你、开导你,让你找到烦恼真正的因,你才有下手处。不然你怎么解决问题?沙不能煮成饭,徒劳无功,怎么能成就?所以听法的因缘,还要有善因缘。如果法门搞错了,徒然辛苦一生,以至于千千万万生都不一定解脱。所以,我常常觉得自己很庆幸,这一生听到导师的法,学到导师的法,才有分别、抉择正见的能力和机会,所以对导师无限的感恩也就在这里!

  就是生死的苦痛,也就可以根本地得到解除了。由此,内心与行为中,内心是更主要的。

  世间每一法的存在,其因缘是很多的,有主要因缘,有次要因缘。如果要从细的因缘去分,每一法跟另一法之间都有因缘。也就是所要探讨的因缘,几乎跟所有万法的因缘都是相通的,太广泛了,我们没有办法把握。如果我们要探讨解脱的因缘,必须先掌握到根本的东西,把握住这个比较切近的因缘,叫主要因缘,就是我们自己的身心。但是内心和身行中,内心的部分是最重要,也是主导的,我们首先要把握这个根本点。所以说内心是最主要的因缘,虽说还有其它的因缘,但是相对来说,是比较次要的。

  人之所以动身、发语,不尽是无意识的。大都从发动的意识——内心上来的,

  我们所有身、口、意的行为不是没有原因的。也就是说,不是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就会产生很多的动作与行为,而是都有其因缘条件;而因缘条件也都是从意识——内心而引生的。

  内心的错误可以分二种:一、欲,二、见。欲是约情意方面说的,和欲望的欲多少有些差别。欲以追求为义,追求不得其正,这才成为欲望,也可名为恶欲。

  注意!这里讲的都是重点!大家要用心!

  「欲」,我们一般都称为欲望;见,就是知见也就是观念。欲望,主要指我们的追求与爱取。追求是生命的本能,并不是完全不好。譬如说:今天我们追求佛法、追求解脱同样是欲。但是这个是善法欲,是好的,正确的。问题是追求不得其正时,也就是说那个追求的欲望走偏了,不正确的时候,没有正确的善用这种欲的时候,才变为欲望。这几句话很重要!譬如说:你今天得法了,解脱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去关怀、利益的众生,这也是欲!所以欲不是不好,是看什么样的欲。「欲」是一种力量,一种动力,是不得其正时,才变成欲望!

  欲有多方面的,欲求财富,欲求名闻,以及各种物质上的享受,都可名为欲。那么,深一层的耽着不舍,即名为爱。

  欲是一种追求,可是一旦执着了,就成为爱染。譬如说,我们的生命需要饮食,是欲,但是如果贪着于味道,贪着于享欲,由欲而产生执着、爱取后就变成欲望了。如果这种欲望没有满足就会产生痛苦,这个就叫做爱欲。欲,是一种本能的,是生命的所需,为维持其能量,必须要饮食。但是,饮食如果求精、求细、求美、求高级、求人间稀有的,就变成执着、爱染了。这才是出问题的地方,进一步讲, 如果「耽着不舍」,一执着就变成为「爱」。

  在世间的人看来,爱是很好的,但是佛法则说:爱如胶漆一样,一经染着则纠缠不清,不免要受他的牵制,不得自在。

  为什么佛家很少讲爱,而讲慈悲?因为慈悲跟爱是有差别的。西方宗教讲爱,他们解释的爱为「博爱」,认为博爱不是私欲。但是,这个「爱」字很容易混淆:爱染也是爱,爱欲也是爱。而且往往这个爱,久了一经染着了,即使善的欲(善法欲)也会变成染着,并且很难自知!譬如我们现在学法,都讲众善奉行,一切恶都要想办法去掉。那么就会有人说善行是好的。注意!如果执着在善行,那还是执着。我们现在学法,这个法本身是善的,目的是让我们藉助这个法来悟道,来解脱痛苦烦恼与生死。就像过河需要渡船,这个法,这个道理,其实就像那个渡河的船来让我们善用。那么,如果过了河,还把那个船背在身上走路,会很累的。过河的时候才需要船,船本来是让人们使用的工具。法也是一样,善法也是一样,佛法也是一样,是让我们从此岸到彼岸能够解脱的工具。但是,如果你对这个法一起执着,那个执着的心还是染着,一样的不能解脱!所以,善法欲的欲,虽然是善的,但仍然是对善法的执着。这个叫做「顺道法爱」。注意!如果真正要悟入空性,契入真理实相的时候,这个「顺道法爱」也要舍,才能够真正的达到毕竟清净。

  因爱欲故,父与子争,子与父争,乃至种族国家与种族国家争。争争不已。于是,造成了充满苦痛的人间。

  我们个人的欲望和爱取,只要是站在主观的立场上,就是父子之间也会有冲突。因为个人的观念不同,个人的喜好不同,如果不是站在佛法的法性空寂、法法平等的立场,而在事相上执着于欲望,执着于爱染,那么即使是父子、夫妻也是一样,还是会争、会斗。这个争斗扩大起来,就是团体跟团体争斗,再扩大就是种族跟种族争斗,再扩大就是国家跟国家争斗了,整个人间动乱不已的原因也在这里,这都是由于欲望的驱使和知见的不同所致,这样人间还有宁日吗!

  见是思想方面的。由于对事物的认识不同,于是发生意见冲突。

  由于每个人的知见、观念不同,对一切法的抉择也不一样。譬如对味道的执着:有喜欢甜的,有喜欢咸的,有喜欢酸的,有喜欢苦的,有喜欢辣的。那么什么叫「好吃」?「好吃」两个字建立在什么基础上?问一百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答案。喜欢的是好吃,不喜欢的就是不好吃,这就是知见的不同带来不同的结论。

  如果我认为对的 你也认为对的,那大家没问题。可是我认为对的,你认为不对,问题就来了。那么人间什么是绝对的对和绝对的错?一切只有相对。如果在不同的知见中,必然要引起斗争的。

  所以,万法从事相上看一定是相对的,一切法的存在必是相对的存在。什么叫父?因为有母,没有母哪里有父?什么叫子女,因为有父母才有子女,这些名称都是相对成立的;同样,什么叫暗?因为有明,没有明就没有暗,没有暗就没有明。什么叫恶?因为有善。什么叫善?因为有恶,没有恶就没有善。一切必是相对的存在。所以执着善的人有没有恶?没有恶,哪来的善?所以执着善,内心一定有恶。如何能离两边而行中道?可是我们都不懂得法的中道义在讲什么,那么我们就会执着在一边。你认为好的,我不一定认为好;我认为对的,你不认为对;我认为这个是真理,他说那个才是真理。譬如基督教与回教的中东战争,就是由观念不同所引起,因为基督教的教义跟回教的教义有冲突的地方。以色列是信仰基督教的国家,而回教不是,为什么要斗争?美国为什么支持以色列?这样譬喻其实是在讲观念的问题,也就是「见」的问题。缩小了,人跟人之间也是这样的,人与人、人与事、人与物都一样,因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同,所以会产生意见和冲突。可见,观念的差异会引起多么大的问题!所以「见」比「欲」带来的问题更严重。

  见,在欲之先。见如果正确,欲望也会转化。见的偏差会带来欲望更严重的染着。所以,无明才会带来爱染,无明破了,爱染也会断,只是时间长短的差别。所以修学佛法主要是破无明,无明就是观念的错误。

  如西洋因宗教的信仰不同而连年战争。哲学家因彼此的见解不同大兴争吵。此一是非,彼一是非。此虽属于内心方面的。然因此而表现于行动,就发生绝大的问题,造成家庭、社会、国家、世界的不安定——这种现象,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更属显而易见。

  所以世界上大至国际的动乱,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战争,社会团体之间互相的争夺,人跟人之间的斗争,小至家庭不和,夫妻离异,都根源于这个知见的问题、观念的问题。但是两个观念完全一样的人会不会在一起?这个问题很奥妙。我们观察身边认识的亲朋好友之间、夫妻之间有没有两个知见、观念和习性完全一样的?没有!好比夫妻之间两个人的观念应是互补的,一个强的配一个弱的。如果两个知见完全一样的人在一起,产生的问题会更大!因为我执还在,只要我执在,还是会冲突。虽然观念一样了,但是总要有一个人听一个人的吧?有谁愿意被对方主宰?所以还是会有问题的,不是一样就没事了。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慢慢的去体会,很奥妙的。

  可见,内心的观念才会表现于行为,这才是重点。所以,社会的问题,国家的问题,世界不安定的问题,回过头来寻找根本原因,还是内心知见的问题。想想看,现在有没有一个办法让全世界的人都学同样一个法,可能吗?人间几千年来斗争不断,是因为佛法越来越弱。佛法是讲无我、无私的,讲平等、大悲的,全世界的宗教只有佛法讲无我,而其它的宗教都在讲主宰、讲神权,那是君权时代的产物。可是现在许多地区人们的思想还在那个观念中。神权与君权结合能不能使世界真正的实现大同?虽然佛法讲无我,讲破除神权,反对迷信,但是从现在全世界宗教的信众比例来看,佛法的信众反而最少。

  佛法的发源在印度,然而最让人悲哀的是,这么伟大的佛法在印度流传了一千多年后,竟然灭了!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没有把佛法无我、大悲、平等的真正的精神宣扬出来,这些观念没有办法普遍的让每一个人接受。另外,人们生活在同样的一个观念里——我见与贪欲。修学佛法却要你不要自私,要破除坏习性,然后还要处处牺牲自己,还要关怀别人,世上的人谁喜欢要这样呢?但是神权就不一样,满足众生的欲望:你信我就得救!信就可以得多大的利益,名利都可以自在享用,都可以成就,一切都能如愿,符合众生的欲望人人都很喜欢。众生都在我执我见里面,满足我和我的,大家都需要,要破除那个我和我的,比要命还难,这个就是关键的地方。也就是说用神权的方式为什么大家都容易信受,因为符合人类无明、爱染、我见的根性。而这种民主平等、真正能自我超越的方式,人们反而没信心,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为什么?真正的佛法不符合人类的无明、爱染、我见的根性!

  所以,要明白为什么听这个法的人少,弘扬这个法的人更少,每当我讲到这里的时候,就会想到印顺导师一生的辛苦和慈悲,导师默默的七十年如一日,抉择了佛法的正知正见,但是知音者少!我们要感恩,今天如果没有导师的抉择,我们听不到这些法,更没有智慧和能力抉择佛法的正见,我们没有路可以走,还一样在神权的崇拜迷惑中,或者停留在搞他力救度,根本谈不上自救!所以每一次谈到这个重点,我都充满了感恩的心!因为唯有得到正见正法的人,才有真正超越和解脱的一天。太重要了!

  见是知识方面的,世间知织不但老是与欲求合在一起,而且这种知识有着根本的错误。

  我们的观念与我们所接受的知识是有关系的。世间的知识,虽然有某方面的作用,但是这些知识往往跟我们的欲求是合在一起的。这才是出问题的地方。

  世间的观念往往把为国家、为社会、为人群、为人权、为大众谋福利的行为视为最高尚的品行。可是,人们常常会把个人私欲带上这顶冠冕堂皇的帽子,而事实上往往是为了达到自己的贪欲为目的。所以,根本的错误就在于初发心的观念问题,不论讲的怎么样的冠冕堂皇,事实上根本的动机是和贪欲合在一起。根本观念上有错误,就必然会发生种种痛苦和烦恼。

  这不是说世间知识没有世间的真实─—世谛性,毫无补于人生,是说他有某种根本错误,有某种普遍的成见,所以与私欲相结合。

  这不是否定知识的作用和价值,知识有一定的作用,可以利益人生。而是说知识往往被个人的私欲所利用,就会导致动乱的根源。

  如果一个人真正由于学佛法而得正见,真正的不与贪瞋痴相应的话,哪来痛苦与烦恼?人间哪来斗争和不安?探讨人间苦的根源,就是我们观念的本身已经包含着与错误的观念相应的一些因素。不论知识多么广博,科技多么发达,文明多么进步,由于观念上的根本错误,就无法脱离自私和贪欲的束缚。再好的理念,只要与自私和贪欲相应的,带来的一定是争端、痛苦跟烦恼。譬如,现在的书有很多种类:专业的、人文的,也有励志文选,都在鼓励我们怎样用功、上进、创业、奋发图强,但是这些根本上都带有一些功利主义。我们总是为自身设想,为了得到自身的利益,必须与别人竞争,那就必然会发生冲突。因为根本上我们带着与「我见」相应的欲求,这就是根本错误的地方。佛法讲的萨迦耶见,其实就是这个东西,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的那种本能。为什么要自我保护?因为以为这个我是实在的。每一个人一出生,根本上就有潜在的这种自我的保护意识与心态,希望这个我永恒存在,希望我一切美满。所以,不管社会知识多发达,人们观念上接受了的许多知识,但是根本观念上有这样潜在的错误因素,所带来的后果没有不产生贪瞋痴烦恼的。现在整个社会,不管是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等等任何一个身份,不论他有再大的成就,他们的观念都还是在斗争里面、在竞争里面。那么必定会发生种种的压力和烦恼。

  我们也可以看到多少人平地起高楼,忽然一夜之间也会化成平地了。为什么?因为在无常的法则之下,每一个人都在更替转化的循环中,没有永恒不变的。只要一变化、一变动,这个「我」就不能安心了,哪一个不痛苦烦恼?为了要保护这个「我」,就会更竭尽所能地去争取,去斗争。那么整个人类带来的到底是什么?譬如,现在经济发达带给人们的方便是很难得的,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很大的不安。因为人们为了生存而一直处在相对的斗争中,那整个社会怎么会有安宁和谐?

  导师指出:由于观念的不同,还有爱欲的成份,自我保护的成份,所以父与子争,子与父争,乃至国与国争,种族与种族争,就在所难免。最普遍的是人跟人争,我们最亲近的不是夫妻吗?不是兄弟姊妹吗?但是你看过有几个家庭的夫妻之间、兄弟姊妹之间不争的!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观念里有一个根本的错误知见,这就是我们学佛要去发现的问题。所以,导师一开始就让我们知道,今天修行的目的为了什么?要解脱,解脱什么?解脱痛苦烦恼、生老病死。问题是这个烦恼的原因从哪里来?这样一点就点出来:观念的问题最大,也就是知见的问题。所以我们入手的地方,就在于厘清观念、知见,也就是解决「见」的问题。

  一般修行注重的是外在的条件,而不知道最根本的是我们内在的观念、知见的问题。譬如说改善环境,只要改善外在的物质条件了就能达到。现在环境改善很多了,可是大家还是苦。以前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离婚率还低一点,现在经济状况和物质生活都提高了,可是离婚率更高,从这里可以发现,知见有多重要!

  这才知识越广,欲望越大。欲望越大,苦痛越多。欲望固可推动知识的发展,知识也能帮助欲望的满足。但是,因为斗知机先,人欲横流,结果世间苦痛,还是有增无已!

  我们身心都能体会得到:现在的物质发达了,经济是大幅改善了,但是,带给社会的不安更甚。现在社会上的年轻人,照理讲,他们现在的经济条件和物质生活都比以前好,但是他们比我们更苦。所以,苦,不是只有经济方面的问题,更不是外在物质条件的问题,主要的是内心知见的问题。那么,我们的知见从哪里来呢?从小到大,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风俗习惯等,都在无形中影响我们的知见。可是,却很少有人知道我们内在思惟的软件程序是怎样形成的。我们今天身口意的一切行为,都是内在无形的软件程序在操控的,但是我们不了解。每一个人的观念不同,思想不同,人格不同,那么带来的行为也不同。

  现在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不是比较功利?希望把孩子养大,在社会中具有竞争力:希望在班级中名次排在几名以内,将来能考好的学校,念好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条件比别人好,赚钱多,事业大,将来生活富裕,这里可见现今教育的功利性。过去或古时候的教育功利成份要淡薄些,有说十年寒窗,将来还要为社会大众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如果教育只是功利的,带来的后果就是竞争,甚至斗争,人类怎么会和平?个人怎么会自在?如果教育能够重视佛法的无我、无私的理念和精神,那人类社会会大为改善。可是问题是:以现在全世界人口量来计算,学佛的还是少数。而学习佛法又有得正见的,更是少数中的少数。佛法谈无我、无私、慈悲、喜舍的理念,社会上很多人是不苟同的,这就是教育的问题。现在有几个国家是用佛法无我、无私的精神来教育国民的?少之又少!我们现在都受西方思想的影响,每一个人都很自我。受这样的思想教育和社会的种种风气的熏染,观念中形成一种内在的思惟模式,引生身口意行为的造作,这就是带来痛苦烦恼的原因。问题是我们了解这些吗?我们知道内在的那一套软件是怎么形成的吗?我们现在身口意造作的过程是谁在主控呢?如果不了解这些,我们的痛苦烦恼怎么消除,怎么解脱!这里,我们就要注意了!学佛就是要先了解产生痛苦烦恼的正确原因是什么?今天为什么痛苦烦恼?身心为什么不安?乃至生死相续真正的动力到底是什么?我们就会发现痛苦烦恼与个人的知见有非常重要的关系!这是重点,一定要明白!

  古人知识虽浅,人民尚可安居乐业,现在的人知识增长,人民几乎寝食为忧。我们不但是欲望的奴隶,还是思想的奴隶呢!

  导师短短的几句话非常深刻。我们从小就接受一套思想,可是这套思想控制着我们的身心行为,我们却不知道。造业从此而来,痛苦烦恼也由此而生。我们追求所谓身心上欲望的满足都是很短暂的,但是我们却执以为实,反而被欲望控制了。变成了思想和欲望的奴隶,这句话太对了!真正的解脱是解脱什么?真正的解脱就是超越我们固有思想和错误观念的束缚,超越欲望的束缚,不再受外在任何因缘条件的束缚,这个才叫解脱!明白了这个重点,我们就知道修行应该从哪里下手!这与我们盲目的崇拜,求他人庇佑有关系吗?拜与求这种思想和行为的本身就是有问题的,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原因,所以永远不能解决痛苦烦恼的束缚。

  一神教认为上帝创造万物,我们是被创造者,所以也被控制着。一个人的好坏是由上帝来主宰,所以才要求我们拜他,求他庇护。事实上,以佛法的角度来看,世界上一切法的存在都是缘生的,是因缘条件的组合,不是谁来控制,也不是谁来创造的。所以,我们的烦恼痛苦不是谁带给我们的,那么烦恼痛苦也不是求和拜就能够解决的,而是我们内在知见、观念的错误所引生的。这里就点出了佛法与世不共、与外道不共的特质。

  所以,我们要找到产生痛苦烦恼的正确原因,才有入手处,才能超越痛苦烦恼。不然,我们永远在迷惘颠倒中,不论怎么求、怎么拜,如果内在错误的思惟模式没有改变,行为会转化吗?痛苦烦恼会消除吗?所以一定要明白因果间的必然性。如果非因计因,正如煮沙永不能成饭,因为这不是正确的因果关系。所以,用错误的方法去修行,永远达不到解脱的功效。这里简单的指出知见、观念上的问题,才是产生痛苦烦恼的主要原因。

  各人的爱见,互相影响,互相推动,造成了家庭,社会,国家的行为错误。招感着个人的苦痛,乃至家庭,社会,国家的苦痛。

  这里又指出一个重点,就是说人与事,人与物,人与万法的关系,是相依相缘的。一个人的生活不能脱离于万法之外,自己好就好,这是不可能的!自己的别业以外还有共业。譬如,如果台北空气污染严重,在这样一个环境中,每个人都深受其害,这就叫共业。我们如果只顾自己家里保持得干干净净,而外边处处垃圾成堆,你在家里会自在吗?你个人清净守法,身边都是流氓败类,你的生活会安心吗?一切都是相依相缘,所以,大乘佛法讲不能只有自了,就是这个意思。在相依相缘的条件之下,必须大家一起来,整个环境才会改变。同样,一个社会的风气也不是单靠几个人的思想转变就能转变的,何况要转变一个人的思想,谈何容易!

  这里的重点是:个人与家庭、社会,乃至与国家之间也是相依相缘的。如果一个人的思想观念带有错误的因素,那么招感的,不但是个人与家庭的不幸,还会扰乱社会秩序和国家的安定。

  依佛法的观点,不仅此人类共同的苦痛,根源于内心——爱见与行为的错误;众生流转于生、老、病、死的苦痛中,也还是根源于此。

  这里点出重点:社会会不安,家庭会不和,人际关系会紧张,这些痛苦烦恼都是源于我们每一个人内心的思想问题。这里的探讨从人为什么会痛苦?进一步谈到生老病死,再进而谈到生死轮回的大苦,原因都还是根源于内在观念的问题。找到了这个根本,那么如果要改善一个家庭、一个社会,乃至改善一个国家,就要先从改善个人的观念入手。每一个人要注意的是自己内在的思想与行为的问题。那么心灵的重要性就衬托出来了。

  世间的一切,什么都不是突然而有的,有了也不会无影响的。一切的一切,都是在因缘和合与消散的过程中流转。

  这简单的几句话很重要,而且意义深远。世间会发生一切现象,不管是外在的山河大地,还是人、事、物,还是内在身心的变化,「世间的一切,什么都不是突然而有的」这句话最重要!一切现象的出现,有远因,有近因,也就是要有很多条件才能形成,不会没有原因忽然间产生。譬如说一个人生病,这个病绝不是没有条件而忽然间产生的,长远以来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以及环境种种污染的影响,都是导致生病的因素。一个人的人格会变得与众不同,也不是一天养成的,也许从小受家庭教育或者学校教育的影响,而在观念和行为上发生一些改变。这里就告诉我们:天下没有无因生的,没有原因而有的事情不可能发生。「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集。」就是这个意思。

  从另一个角度看,生起的会消散,也不是没有原因的,所以「有因有缘灭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意思是一样的。形成有其原因,消散也一定有其原因,这个就叫缘起法。佛法就是根据这个缘起法来破斥外道的神我观念,和外力的主宰观念,这一点大家要明白。我们今天生为人,会来人道,是有原因的。为什么不到天道?为什么不到畜生道?为什么不到饿鬼道?都有原因的。

  六道都有生命形态,而六道中为什么只有人才有因缘听闻佛法,都是有原因的。因缘不是无中生有,也不是没有因缘就忽然而有的。原来一切法,一切现象,包括个人的痛苦和烦恼的发生,同样都是有原因的。但是这里也告诉我们后面的部分,也就是说我们能解脱,能改变过去,能消除种种烦恼颠倒,也是要有条件的。造成痛苦烦恼的原因找到了,把那个原因改变了,后面的痛苦烦恼就会随着消失。

  譬如说,从物理、化学方面的常识就知道,把铅或铁的某种成份稍加改变,它的硬度、形态就变了。人类也是一样,生活的习性及痛苦烦恼的形成也是有原因的,如果能找到真正的原因,只要把那个原因改变了,结果就变了,这就是修行。

  所以学佛,首先要在思想上建立正确的观念,也就是要确立因果关系,只有了解因果间的必然性,才能找到正确的原因!正如一位医生,首先要明白患者身体产生疾病的原因,有的看起来好像是身体某部分不太好,其实形成的病因并不在这个地方,而是另外的因缘所产生的。如果把这个地方割掉了,病并没有好,因为病因没有消除,那个病还会复发。所以高明的医生都知道,你真正的病因在哪里,就从那里下手,疾病才有治愈的可能。

  今天学法的人很多,虽然都非常的虔诚、信仰、恭敬、布施,善法都能够尽心护持,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你所造的这些善因与解脱没有必然的关系。解脱要有解脱的真正原因。如果找到了,并且改变了产生痛苦烦恼的因,才能解脱。这个观念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极其重要!这就是缘起的观念。

  近代的科学家,只知道物质不灭,而不知道精神也是相续不灭的。

  我们知道,水可以蒸发变成水蒸气,升空冷却了会变成云,冷却后又会变成水,再冷却还会变成冰。当水的一种形态消失的时候,并不代表水不存在了。同样,当一种形态形成以后,也不代表它是永恒存在的。我们都说物质的能量不变,所以物质不灭,这是科学家可以了解的。但是科学家对于心灵的部分,还是处于一种无知的状态。现在像俄罗斯与美国等国家也开始重视心灵的研究,也慢慢认识到心灵的重要性。但事实上,心灵的真正内涵与深度,只有佛家才谈到,才能够深入了解。一般的科学家,现在还是处于摸索的状态。所以导师讲,精神也是相续不断的,不然我们如何产生所谓的业报与轮回。人死了,好像物质没有了,人们就以为一切都消失了,断灭了,其实不然!精神的内涵,一般人比较难以了解。

  我们这一生的生命现象,不只是由于父母的结合而突然新生的,他是由于过去某种行为的错误而招感来的。

  有一句话:「业不重不生娑婆」。我们今天生为人类是有原因的,为什么会来人间受苦?是因为我们过去造了烦恼的业因,当然其中也有是由于过去发了像大菩萨一样的大愿,自己有某一种程度的解脱、受用和超越,再来世间利益众生,这是由于愿力而来,但毕竟还是少数。以一般的凡夫众生来讲,都是因为过去某些错误的行为而招感痛苦烦恼的果报的。

  从过去而招感流转到现在,那么由现在的行为也还要招感到未来。

  这就是三世因果流转,如果我们这一生没有利用这一生还活着的因缘来改善、超越烦恼,过去的观念与习性都还在,那么这一生,不管你有多大的功业,那个习性、那个业力就不会消失,未来还是一样的招感痛苦烦恼,苦的条件没有改变,还是要相续生死轮回的。所以我们一定要善用此生的因缘,趁着还活着的一口气在,想尽办法都要把烦恼的问题解决。不但活着的时候真正的解脱自在,就是死了也不用担心未来的问题。

  所以不管是为未来的解脱,还是为这一生的幸福,就非把这些问题解决不可!这才是有智慧的人!人生不过短短的几十年,年轻的时候不觉得生命的短促,年纪愈大感受就愈深。人到了六、七十岁以后,就会感觉来日无多,人间的成就再大,再圆满又如何?拥有的很快就要失去了,到那个时候,你也许才会重视这个问题,才开始反省过去,遥望未来,才发现遥遥无期的茫然与恐惧,那种苦迫可想而知!

  这三世流转的生死,可说是生命之流,都是因心的错误指导行为而引生的。

  因为思想观念的错误,带来行为的错误,所以造业才产生烦恼痛苦以致于生死流转。从这里就知道了,我们生死之流永远不断、轮回相续的原因是我们没有改善、没有超越固有的错误观念。这些固有的、轮回的因缘条件没有消失,生死就会相续不断。

  如果我们不想老是这样生死苦逼来去流转,那就得先从发动行为的内心错误上改造起。

  要改善我们的行为,首先要改变我们的观念。如果错误的观念不修正,行为上的逼迫、束缚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这是我一直强调的:计算机的程序不修正,计算机的功能不可能改变。一个人被抓去监狱里,即使关他几十年出来,因为观念没有改变,行为也还是没有办法纠正。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惯性,都是很强的、很深的,那种我执、实有感、自性见,要化除谈何容易!所以必须从知见上下手,这也就是为什么我重视上课讲法,重视知见的厘清,重视正法的宣扬!目的是让大家知道,我们的生死是从何而来的,我们的痛苦烦恼是怎么产生的,只有了解了这些,才能正确的把握问题的根本所在,我们才有正确的下手处,也才有修正的机会。譬如说你们今天在听课,我把导师抉择的正见介绍给大家,大家如果听得进去,觉得有道理,慢慢的接受了、肯定了。那么过去错误的观念就会慢慢的转化。哪一天,你生命中有深刻的体验,体验到确实是如此的,在生命的当下已经体验到了,那个就是证!体证了,明白了它的功效性,你就会对这个法深信不疑,这时,知见才会彻底转化。所以我常讲观念会影响我们的行为,但是行为的体证也会来证明我们观念的正确与否。从知到行,从行到知,知与行相依相缘,在这样的过程中就会慢慢的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也会带动正确的行为,这是一个过程,所以大家不要轻视这个上课听法。十年来,为什么我们有很多老学员,几乎是一直不停的在听课而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在上课学习的过程中,已经慢慢感受到自己身心真的在转化,行为真正的在慢慢端正,痛苦烦恼真的渐渐在减少。虽然我们没有常常办禅修、修禅定,原因是什么?因为知见如果不正确,怎么修都是盲修瞎练,在错误的观念中怎么修都没有用。尤其是非因计因,煮沙绝对不能成饭。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所以大家不要轻视这样的上课,上课就在建立我们正确的知见。当我们思想中接受了正确的讯息,我们错误的观念也随之转化、导正。

  有人会讲,我听了那么久,也没看到一个真正成阿罗汉、成八地菩萨的,习性还是很重。这是不能否认的,为什么?我常譬喻:我们的烦恼就像一棵长的很高大很茂盛的树,经过了几千万劫才果实累累。

  今天要是没有抉择到正法,没有正知正见,任凭在枝末上怎么用功,烦恼的大树还是一样的茂盛。唯一的办法是找到烦恼的根,把那个树根切断,虽然那棵树的枝叶看起来还是绿油油的,很漂亮,但是因为树根断了,树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得不到供给,过一段时间,那棵树就会慢慢枯萎。我们的习性也一样,多劫以来,我们的染习有多么深!今天听了正法,虽然观念改变了,但是习性还在。可是我可以告诉大家,只要建立正知正见,那个习性根本不用担心,只是时间的问题,它一定会淡,一定会消失。问题是知见如果没有改变,那么烦恼就会永远相续、增强。

  所以大家不要以为学这个法,马上就能怎么样。但是一个真正得正见的人,一段时间后,必然会证果!我们在《阿含经》中谈到过为什么证初果的还有人天七次往返?证初果已经见法了,我们现在听法的人也会见法的,但是不一定证阿罗汉、不一定到八地菩萨,为什么?我们还不够深入,习性还很强,但是七次的人天往返,一定会证阿罗汉,只是时间的问题。如果是二果,只要经历人天一往来就可以证阿罗汉;三果就不来了,到五不还天证果;四果的阿罗汉,就断生死不再轮回了。初果和四果见的法是一样的,不同的是有没有超越深重的习性。所以知见上的突破,破的是无明,证四果要断的是贪爱,连我们的惯性、习性都要荡尽,差别在这里。这样大家才不会怀疑说:「你说知见那么重要,师父你讲的我都会啊,我也会讲啊,我生命中确实大有改善,但是我还是会烦恼,还是有习性啊!」对,学法不是没有效,只是效果还不够深、不够彻底。如果是这样子,你就更要注意了,反省自己有没有加紧用功,有没有彻底的去实践?必须亲身的实践体验才能达到我们真正的目的。

  所以三世流转的生死苦也好,现实人间的苦痛也好,需要解决的苦痛虽有浅深不同,原则并无不同。

  这一生所受的苦虽然很多,但是比起生死的大苦还算是比较浅的,生死的不能止息才是最苦的、最深的!不论是长远的生死流转的苦迫,还是眼前这一生的痛苦烦恼,其实本质上并没有什么不同。

  我们要消除苦痛,非先从内心上的爱欲和知见改造起不可。自然,这就是行为的改善,也即是人我关系的改善。

  这里就指出我们修行中的两个重点,也就是十二缘起中的两个重点:第一,就是无明,无明就是无知,对于真理实相的不了解,所以我们盲目的以欲望为根本,以惯性为根本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那么带来的一定是贪瞋痴烦恼。要破我们知见的错误——无明,就要建立正确的知见,破了无明就是知见的改造。再来,即使见法了,如果要证四果阿罗汉,或者八地菩萨的境界,就一定得深入的把我们爱欲贪染的习性荡尽不可。我们修行要注意两个重点!第一,就是建立知见破无明;第二,就是去贪爱染习到清净为止。修行如果把握住这两个重点,身语意的行为自然也会得到改善,也就是人我关系的改善。我们个人的行为就会端正,痛苦烦恼、贪瞋痴就会慢慢的淡化、减少以至于清净。这些条件如果改变了,我们跟别人的关系,跟社会的关系,跟万法的关系也会随之改变。所以,如果我们要改善家庭关系、改善人际关系,改善事业的种种问题,都一样要从我们自己内在观念上的改变到行为上的改变做起,这样才能够转化外在的一切条件。

  我们平常的惯性是什么?我们踫到种种挫折、种种的不如意,我们都会怪罪在其它的条件上:某某人对我不好,某某人很恶质,我的环境多么不好、不幸。从来没有反省自己本身有没有问题。如果你的知见正确,你有智慧,自然你就懂得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内在调整了,外在的挫折条件就慢慢消失了,这个就是根本。

  很多人以为学佛是迷信。其实,学佛一点都不迷信,它可开发我们的智慧与慈悲,不但自己身心受用,你的家庭、你的事业、你的人际关系都会随着这样的因缘而增上、而改变。也有很多人以为学佛就是谈死后的事、死人的事,绝对不是这样。它们是息息相关的。现在我们的生命不能改善,智慧不能开发,你就不可能家庭圆满、事业成就、人际圆满,未来的生死更不可能解决,其间关系是相依相缘的。如果明白了,你就知道佛法太重要了。不但让我们身心当下离苦,对我们未来长远的慧命影响更大。大家要明白学佛何等重要,比获得博士学位还重要,现在大家只是不了解。如果这个法有这样的功效,那你想想看,我们还会不会说:等我有时间,等我什么事情办完了,等我什么条件具足了,我才来学佛。不会的!你生命中的顺位安排就全然不一样了。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因为这个解决了,很多问题都能解决。这个问题不解决,社会上任何问题,你都不能解决。那你就知道根本在哪里,要从根本把握才对。如果是先去处理外在的那些不圆满的事,再怎么处理还是不圆满。但是这个问题解决了,外在的问题你就有智慧去解决,这个才是根本之道。

  二、般若波罗蜜多:佛法中谈到解除苦厄的方法,即关于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多实为主要。

  这里谈到行的问题。我们已经明白了痛苦烦恼的原因,找到原因后,还要有确实有效的方法才能解决问题。这里就点出重点:「改造错误欲见的方法,六波罗蜜多实为主要。」大乘佛法讲六度万行,六度是六个方向、方法。从这里要超越到彼岸的解脱,要靠这六度的方法,就像过河需要的船。我们讲过,观念上明白了,还要去行践来荡尽我们的烦恼及习气,这个才是根本的解决问题。有人说:师父讲的我都知道啊,但是你真的做到了吗?「三岁小孩都知道,八十老翁做不到。」所以知道而没有行践,产生不了正确的效果。这里讲的六波罗蜜多,是大乘最主要的行门。

  六波罗蜜多是:一、布施,就是牺牲自己的精神和物质甚至生命,去作有益于他人的事。

  如果要详细的讲布施,可以写成一本书。但是导师在这里只是解释经文的经题和提示重点,让我们知道布施的重要。大乘菩萨的布施,主要是要我们有自我牺牲的精神,不管是精神上的、物质上的,甚至包括用我们的生命去利益一切众生。这几句话虽然很简单的带过去,其实意涵深远!用生命布施给众生,谈何容易,哪一个人能做得到?就是因为我们做不到,所以我们叫众生!注意!因为众生是我执深重的、自我保护的、处处为自己的利益设想,处处保护那个「我」的。「我」到底是什么?就是爱染执着的地方,无明的产物!今天要破无明、破我执,如果不能舍,一直要保护那个非实虚幻的「我」,怎么能完成「无我」的体证?注意!这样讲的意思不是要你们来布施,是因为我们处处自我保护,就是在坚固那个我执!我们不能解脱的原因就在这里!那么如何能破除自我的执着?唯有能施!能舍!包括生命都能施舍,那个我执就会慢慢的淡化直到消失。这里主要是在点醒我们:喜欢的我们就爱取,起贪,不喜欢的就讨厌,起瞋,没有什么感觉的就在痴中。不论怎样都活在我执造业里面,所以只有爱、取、争、斗,人类怎么能自在解脱?只有当我们能慈悲喜舍,对众生充满了关爱与牺牲时,我执才能够慢慢的淡化。

  所以布施的目的是在消除我们的我执我见。一个连生命都能布施的人还会有我执吗?坦白讲只有建立了正见,并且在实践中能有所体证的人才能真正做到。如果还在处处自我保护,怎么可能施舍自己的生命呢?

  如果我们真的愿意在死后,把自己的器官留给后人使用,我们最后还能够对人类有一份贡献。如果有无我精神的人,他就可以这样做。活着难舍还情有可原,连死后都不能舍,可见那种我执坚固到什么程度!

  有的人对即将死去或已经死去的人,还会说「不要动他啊,不然他会堕到恶道去。」因为死后还有一个我要被保护,死后怕他受灾难,怕他到恶道去,就连死后都还在保护那个「我」!这种坚固的我执怎么破?

  谈到布施,我们都知道要「无相」布施才会成为波罗蜜。也就是说我们众生的执着就是在巩固这个我执。那么在布施的时候,如果还在自我的观念里面:我在做善事,我在布施,我能施,我多么有功德!只要有这样的观念,还是没有离开我执的束缚。虽然有布施的行为,但那个叫「有为」,也就是有漏的功德。如何才能成为波罗蜜?波罗蜜就是到解脱的彼岸的意思,但那是要破我执才能达到的。所以,在布施时要「三轮体空」,就是布施的「我」不可得,布施的「对象」不可得,布施的「物质」也不可得。因为这都是因缘所生法,无常故。没有一个永恒的我,也没有一个永恒的众生,只有因缘条件的聚合而无自性,无实性。只有能够这样体会,才能真正不着相布施,才能与波罗蜜相应。

  如果在布施的过程中,认为我很伟大,我很有钱,我很有才能,我能够帮你,你是我所帮助者,我还有东西给你,我还有钱财来辅助你。这样的布施,三轮都不空:我不空,布施的对象不空,布施的财物不空,这样还是在实有的执着里面。这种布施只能得人天的福报。因果有其必然性,布施必得福报,这是必然的。但是这样与解脱生死烦恼还是两回事。我们铺桥、筑路、行善、救济,必定有福德福报。但是,这只是人天的福报。解脱的波罗蜜是到彼岸,而不再有轮回生死。那么「三轮体空」的布施,就要懂得缘起法的空义,能够明白「无自性」,才不会执着在有一个能布施的我,所布施的对象,与所布施的物质。一旦执着了,我执就破不了,这样就不能称为「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般若」是智慧,般若的智慧是用来观察。堪破一切法的无自性、空,只有真正体会般若智慧的人,才能够在布施中真正的不执着有我、有对象、有物质,这样的布施才叫波罗蜜。所以布施人人都会做,从小施、大施、到最后真的能无相布施,才是真正的波罗蜜。

  所以,不是说修行的人就不要布施了,吝啬的人我执怎么破?我执不破怎么会解脱!日本人把这个「我」叫「私」,「私」这个字的意思不错。我就是私,所以六度第一个就是布施,布施是最能展现无我的精神,也最能够与波罗蜜相应。有的人不了解就会说:「你们出家人叫人家布施,你们只是要钱,要人家供养你。」这样想就错了,一切法都是相依相缘的存在。但是在这里,最主要的是让我们明白,怎样的布施才能真正的与法相应而得解脱,才能真正的破我执而体证无我。无我的展现就是无私,无私就是无我,这很重要!

  二、持戒,不应该做的决定不做,应该做的努力去做,这就是佛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导师这里讲得很简单:不应该做的决定不做,应该做的决定勇敢的去做!这句话太平凡了,小学生也会讲。问题是,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我们持戒,为什么首先要持五戒?因为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重戒!杀、盗、淫、妄、酒,这些造作会给自己带来业力的束缚,是轮回与沉沦的条件,也是痛苦烦恼的因缘。如能持守五戒而不毁犯,就断除了产生痛苦与生死轮回的条件和因缘,我们才能离苦。

  佛法讲起来很平凡,很单纯,只要消除了生死轮回造业的因,就解决了根本问题。而人类最大的罪业,就是杀业!从我们自己身心的感受去了解就知道。譬如,今天我们的身体稍微碰伤,或者刀伤,或者遇到其它一点伤害,我们都会感到很痛苦。如果我们能够用自身的体会和感受,自他互换法去了解众生的痛苦和我们一样,你还忍心伤害其它生命吗?一点小小的伤,甚至一句不中听的、诽谤的、批评的话、我们都会很难过、受不了,甚至都有发狂的可能。我们今天去杀害众生的生命,这些众生是谁来做的?今天你生为人,就永远是人吗?这些被杀害的众生,永远是众生吗?我们不要忘记,生命的轮回是在六道里来来去去,随着业力而转的!这一生我们与众生结恶缘,对它们进行捕杀、食肉、取皮等种种的迫害,而自己觉得享受、自在,但是从来没有想过给众生带来多少痛苦和恐惧!我们在造作痛苦烦恼的业因,却混然不知,还以为众生本来就是被吃的!这是多么的无知、无明!

  换个角度来看:假如人生活在某种动物比人还强的环境里,牠来吃你,来杀害你,你也认为是应该的吗?或者今天如果有个人的力量比我们强大,我们抵抗不了,然后被杀、被剐,只能任他摆布,你会认为那是应该的吗?你的心里会是什么感觉?是不是极为恐惧!极为怨恨!如果能够这样的自他互换,就可以体会到众生的苦。众生的生存环境已经非常的苦了,可是还要面临被人类杀害的威胁,更苦!

  所有的动物里面,最恐怖的应该是人类!想想看:如果我们自己不超越出来,说人类为万物之灵,「灵」在哪里?灵在自私的灵呢?还是那种能超越无私的灵呢?所以,我们要分别清楚!我们持戒就是不犯那些最根本的、最大的错误!也就减去了造成我们痛苦烦恼、生死轮回的原因与条件。

  有的人不了解持戒的真相,不敢去受戒;有的以为没有受戒还好,如果受戒后犯戒,罪加一等。但是不受戒的人犯错就没罪吗?反而因为没有受戒,会更容易纵容自己,落于习性相应而不知警觉,造业的机会更多!甚至随时都在造业。今天我们受戒,是表示我们愿意以这样的戒律来自我规范。如果能这样,当我们遇到那种造恶因缘的时候,才有抵抗与防护的心。受戒是在保护我们,我们竟然不知道,还怕受戒,怕受戒律的束缚。以为受了戒,怎么可以忍受!这样不行、那样也不行,不自由。可是,那一种「自由」是什么?就是随顺我们恶业的习性!如果这样,将来我们要往哪一道去就可想而知了。

  一个真正的佛弟子,一定会勇敢的去受戒,不但为自己,也为众生,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圆满。不要怕我受了戒万一犯了,罪加一等,就不受了。应该清楚,不受戒就不会犯戒吗?如果不受戒,犯戒的机会更大!因为我们的造作时时与习性相应!今天受戒不是为了束缚大家,而是要帮助大家减少造业的因缘条件,你才有机会慢慢的与真理相应而解脱!大家如果明白了,就知道原来戒不是在束缚我们,而是在帮助我们,防止我们造业无边、轮回相续。

  所以我常常讲:佛菩萨多么慈悲!替我们设想的这么周到,他们什么时候不关爱我们!什么时候不在为我们设想!问题是我们不愿意把手伸过去,让他把我们拉上去。反而给自己找很多的理由和借口:「我的环境不允许啦,我的事业种种条件不允许,没有办法啦,我是很想守戒,但是条件不允许……」其实修行是什么?修行就是难行能行!人家做不到的我能做,人家没办法的我有办法,这才叫丈夫!这才了不起!我们用世俗的眼光来为自己辩解,其实耽误的是自己!

  今天学习佛法,要开发的是我们的智慧,才知道什么事该行,什么事不应该行。应该做的决定去做,不该做的决定不做!看似很简单,其实要做到谈何容易!该不该做是凭什么来决定的?如果今天我们没有学法,没有正知见,在传统的、世俗的观念里,怎么能够与真理相应而解脱呢?所以我们上课能带来正确的观念,才有智慧去抉择。不要看这个「戒」字很简单,做到不容易啊!就我个人来讲,就深深觉得做到真的是不容易!即使我们很用心的守戒,可是习性还是很深很强!想想看:这样用心的守戒,要转化习性都很难,那么不用心守戒的人,什么时候才有机会解除痛苦烦恼?大家学了佛法,建立了正知见以后,一定要认真的把佛法的戒律深入研究,清楚戒律真的在帮助我们,让我们超凡入圣,不让我们做生死轮回的众生,重点也是在这里。

  例如在消极方面,制止残杀生命的恶行,积极方面,更去做救济保护生命的善行。

  修行的人还有积极与消极之分,消极的人,就是先把自己的问题解决就好,不去关怀别人。那么积极的人,知道要解除自己内在的习性和自性见很困难,就依着自己的善行和对众生的慈悲与关怀,来淡化自己内在的执着。也就是说:从利他中去完成自我的超越!

  大乘佛法非常重视利他!戒律对我们而言,确实难以做到,因为习性深细,以自己的克制力和种种自律规范的方式,也解决不了根本的问题。但是,如果真的能够以广大的愿行去利益众生,那种自我的保护、自我的执着,真的会在利他的实践中很容易淡化。

  所以,这里谈到积极与消极的问题,我觉得行大乘菩萨道的人,更要从积极的方面去关怀众生、利益众生。虽然自己还做不好,但是只要尽心尽力的去做,从做的、行的过程中去体会、去超越,才有机会悟道。不然我们一定会处处为自己找很多不去做的借口,其实这就是自我保护的心理!自我保护的结果,就是我执不能破,我执不能破,怎么能解脱?永远都在众生的习性里面!所以六度中的每一度都非常重要!透过六度的行为,我们才有真正超越到彼岸的机会,所以,这个「行」很重要!

  三、忍辱,正名为忍,彻底解除人生的苦痛,须要极大的坚忍才能成功。有此坚忍,不怕困难,忍受逼害,冲破险阻,才能勇往直前地去做自他俱利的事。

  这是意志的问题。一般人都会把「忍」字,解释成「忍耐」。其实,忍是有层次的。我们在凡夫位还没有见法,遇到逆境时,很自然的就会抗拒,不然就是逃避。修养好一点的就忍耐,而这个「忍耐」中有一点不得已。因为无能为力,只能这样子,是无奈的。但是,真正学法的人就不同:当一个人建立了正见,开发了般若的智慧,遇到逆境就无需忍耐,更不是强忍,而是在与法的相应中,自然的流露出一种随顺、理解、宽容和体谅,在无私无求的胸怀中充满了对众生的同情和悲悯。

  一个人的造作是常恒不变的吗?是真实的吗?一句不中听的话,那是实在的、不变的、永恒的吗?你听的那个感受是真的吗?是不变永恒的吗?不论从任何一个角度,如果以般若的智慧去观察、去体会,就不会因为那几句话的声音而烦恼,也不会受恶劣的环境、无知者的行为展现以及外在种种压力而影响,因为这些都是如幻不实的。

  所以,建立了缘起正见,开发了般若智慧,在待人、接物、处事中遇到逆境时,因为了解真相,就不会感受到那一份痛苦的忍耐。为什么阿罗汉生病的时候是身苦心不苦?他们对身体所遭受痛苦的感觉与我们一样!对环境的感受、对身体所产生变化的感受都一样。但是他们的心为什么不苦?解脱与超越就是在这个地方!所以他不会有强忍的、不得已的忍耐;或者是没有办法抗拒而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都不会。因为他看到了法的真相,根本不需要忍,这个时候叫无生忍。

  我们刚开始学法的人,还没有见法得法,确实需要有坚强的意志,遇到逆境,听到不中听的话,遇到种种不如意的事,还没有见法以前,确实要有忍耐的心,去面对、去承受。如果我们知道发生的一切,都不是没有原因的,既然有原因,就应该很坦然的面对和承受,也不会觉得有很重大的压力。承认逆境是事实,承认逆境是自己所造作的因缘,那就该勇敢的面对!这时我们的承担力也会得以增上。

  所以我们一定要明白,这里的「忍辱」,绝对不是像哈巴狗似的,无奈的委屈求全的那种忍辱。有了缘起正见,就能了解自己,能了解众生,能了解一切法的因缘,就会勇敢地面对、勇于承担,这才是真正的忍辱!

  这里也涉及到我们意志力的问题:我们对法体会得愈深、愈肯定时,意志就会更坚强,无所畏惧。该做的即使会有损失,即使会有不利,你也愿意去做,这就是忍辱带来的力量,难能可贵的!现在一般人的惯性,只要对我不利的、会损失的,没有一个人愿意去承担;或者承担不了就逃避;或者不愿意接受就抗拒。但是,为了要解除我执,为了要断我们生死的根,这个地方就要注意:别人不能忍受的,我能忍受!别人不能面对的,我能面对!别人不愿意承担的,我来承担!别人不能超越的,我能超越!在哪里超越?就在困难和逆境中!就在别人逃避的事情中,就在大家讨厌和恐惧的环境里,我们愿意面对!愿意承担!这就是我们的超越处!成佛、成菩萨,在哪里成佛?在哪里成菩萨?这不就是我们成就的机会吗?如果连逆境都没有,我们永远只是在安逸的、自我保护的顺境中才能活得自在,那永远是凡夫一个!哪里有超越的机会!哪里有悟道和解脱的机会!所以,当我们面对那些逆境与困苦的时候,就要把握这难得的机缘,实现自我的增上、提升和超越!如果能够这样忍辱,就会把逆境变成积极的利他的动力,不会只是无奈的求全。

  上面所说的施、戒、忍,着重在我们行为的改善。

  上面所说的六波罗蜜的前三个,施、戒、忍主要在改善我们的行为。也就是从行为下手,怎么去实践?怎么去做?重点是告诉我们怎样在利他中圆成自己。

  四、精进,对于善的事情,不怕任何困难,抱定决心去作,才能有所成就;懒惰懈怠是什么事也不会成功的。严肃的、坚强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气与决心,即是精进。

  只有学法,才能帮助我们达到痛苦的解脱,以至于超越生死的束缚。所以我们要好好把握学法的因缘。譬如说:今天来听课的人虽然很多,但是每一个人的观念、知见都不是完全一致的。有的人听了课回去会复习、会很用功。他只要把日常该做的事情做完之后,会把握时间,知道怎样用功、精进、甚至禅思;知道怎样把这个法融入自己的生命去体会。由于用功的缘故,对法的体会也会比较深入,相应的烦恼和痛苦就会减少、淡化;也有的人听说这位师父讲得还不错,他来看看、听听,听了回去还是我行我素,没有精进力;有的人也曾经来上课听法,但是现在他周围的因缘有了变化,他一定要去参与那些与学法无关的事情,给自己找很多不能来上课的理由,也只好随波逐流了;而有的人就不一样,首先把事情安排妥当,把学法放在第一顺位,其它排在第二、第三位,他会排除一切困难来上课。因为他知道学法太重要了,这关系到自己尽未来际的慧命和生死的解脱!他会把主次抉择得很清楚,这是站在个人的立场上发起的精进力。但是,如果发了菩萨的心,那就更不一样了,他就不会老想到自己的利益,而会时时想到众生的利益:我今天不学法,怎么能利益众生?如果自己的身心都不能改善,怎么能帮助所有的众生?要行菩萨道,首先要充实自己、广学多闻。怎样充实自己,怎样帮助更多的人。这样的发心不是只为自己,而是为广大的众生,这就是菩萨的发心!自己再受苦、再难,也能克服,也要把这个法学好!能够有这样的发心,那精进力就更大了!

  由于学法的动机不同,精进力就不一样。如果动机纯正,精进力就会愈挫愈勇;在每一次的挫折中、每一次的失败中吸取经验,使自己不断的增上、提升和超越,这些都会成为自己菩提路上的资粮,成为将来体证、解脱的条件。这样的人是不怕挫折的,愈走愈有力量,遇到困难,精神越好。因为这正是自己学习的好机会,也是超越的机会!还会怕困难、怕挫折、怕逆境吗?逆境、挫折和困难正好在成就我们啊!真正明白的人,发起的精进力就很强,决不会懈怠。也就是说一个对自己负责任的人,真的对众生也愿意付出那份责任的人,他不会懈怠,不会放纵,不会自我安慰,更不会欺骗自己,不会为自己的不精进找很多理由和借口!因为那样耽误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所以,如果在法上有了一定的认知,建立了正确观念的时候,只有精进,不会懈怠。我个人的经验也是这样,年轻时常思考一个问题:我事业做得很成功,家庭很圆满,孩子个个有成就,身体很健康活到一百岁,福禄寿都有了。但问题是,我现在就要面对死亡了,我该怎么面对生死的问题?这些所谓的成就和美满又代表什么意义?难道生命的意义只有这样子吗?当我想到这里的时候,我的一生就改变了。我知道生命的意义不是只有这样子,还有另外的意义存在!怎样去探索生命的意义?怎样超越人生的束缚?生死的问题怎么解决?这比任何事情都重要!所以从那个时候开始「开悟第一」!事业第二,家庭第三。我把真理的探讨与生命的觉悟,做为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

  我年轻时,看到众生都很苦,于是也发了大愿,一定要解决这个问题!所以,几十年来即使遇到很多挫折、很多困难,但是我决不会因为挫折困难而退心!这就是观念的问题!动机的问题!由于发心正确,动机纯正,会促发我们的精进力!所以我对大家的鼓励是:我们可以失败,但是不能失志!失败了可以再来,从失败中可以学习经验,重新振作,决不要因为失败而倒下去!从失败中提取经验,作为达到解脱目的的一次历练。人生要从苦难中去磨练,要从失败中去学习,我们是从这里成长的,还要感谢这些因缘,没有这些因缘,我们要成就还很难呢!明白了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不但为自己,还要为众生,你能够不精进吗!那么精进的动力就会源源不绝而来!修行不是只有这一生,如果我们真的发起了大愿力,即使这一生不能成就,来生必定会再来相续这份愿力!有了这样坚强的毅力,我们就有行菩萨道的本钱!

  大乘佛法讲的是菩萨道,菩萨愿意久远劫来人间救度众生。但是,在生死轮回中来来去去是要有本领的,不然怎么能自在的来去?譬如,一般人讲「隔阴之迷」,是很恐怖的!但是,真正有这种大愿力、大精进力的人,生死又奈我何!不入生死海又怎么救度众生?要有这样的胸襟和气魄!可是要来就能来,是有条件的,任何事物都没有无因生的,不是口头上讲要来就能来,快去快回没有那么简单!要有条件的!首先我们要修学正法,建立稳固的知见,还要真的去实践六度万行,充实自己的条件,才有资格说要来就来。不然凭什么来?来是一定会来的,只是不知道到哪一道去!所以要有「严肃的、坚强的、向上的、百折不回的勇气与决心」,这就是「精进」。

  其实,知与行是息息相关的,知见建立得正确、稳固,后面的行就容易了;如果知见建立不正确或不稳固,后面这些条件要具足就很难。

  五、禅定,禅华语静虑,即精神的安定与集中的境界。

  一般人都活在惯性、习性中,心绪散乱,妄想纷飞,无时无刻不在胡思乱想,因此定力很弱,容易随波逐流,攀缘执着外境。但是如果有禅定的功夫,就不同了。禅定就是静虑,「静」就是心能安静、安定下来;「虑」就是思惟,宁静、深入的思惟。散乱心要进入专精思惟不容易,所以为什么要有一些定力。尤其是要观察自己比较深细的意识活动,如果心不够宁静,我们就没有办法发现心灵深处微细的波动。禅定能够帮助心灵宁静、集中,在心灵宁静集中的时候,透过深入的观察才能了解我们的内在,也才能够发现我们心灵深处多么奥妙与微细的变化。

  世间欲爱与知见的扩张,是多少与此内心的散乱有关。

  我们让自己的欲望扩张,让自己的知见与外面错误的讯息结合,与我们的散乱心有直接的关系。如果心是宁静、专注、内敛的,就不容易受外面环境的影响,欲爱与贪染,也不会随时扩张。导师这里指出重点:我们为什么会贪染,染习会那么重?是与散乱的心有关系的。心一直外放、攀缘,每天被外面繁多的事事相相搞得团团转,心随着因缘转,随着环境转。反之,如果心灵处在宁静专注的状态中,就不容易被外在的环境或人事物所影响。

  古人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这就是说︰由于禅定的力量,可以控制自己的内心。

  修习禅定,可以训练我们的心灵,使心灵产生自我控制的力量。所以,禅定的训练对降伏烦恼的心、攀缘的心、杂乱的心,是有帮助的。所以在修行中,为了要改善我们的观念、心灵,禅定是必要的,是发慧的根本条件之一,虽然禅定不等于慧,但是对慧观有极大的帮, 助,对慧的修习有增上的作用。

  这确是体验真理,发生智慧必须的特殊训练。

  注意!禅修是「必须的、特殊的训练」!也就是说要改善我们的观念与行为,开发我们的智慧,一定要透过禅修的训练,我们杂染和散乱的心才会降伏下来,透过智慧的观照,才能够有机会与真理相应。散乱心是不可能发觉真相的。所以修禅定的人,要明白禅定的意义与作用,但是也不能执着在禅定上,很多人修禅定,如果与外道的知见相应的话,就会执着在神通、感应、身体的变化、特殊的喜乐上,执着在定境中,这样禅定又变成了染着和障碍。所以,一定要明白禅定的训练,只是一种助缘、工具,而不是目的。不是禅定就一定能开发智慧,不是修禅定有神通才能解脱,不要误解!如果没有正见,不知道解脱的内涵,不知道涅槃的真义,把很多身心的特殊体验:什么见光见影,或觉得与万物一体、与虚空合一,以为这样就是开悟解脱了,这种认知都是有问题的!很多人由于没有佛法的正见,在社会上很容易受「怪力乱神」的迷惑,以为某某人有禅定功夫、有点神通,就去盲目的崇拜。其实哪一个人能解决你的问题呢?一般人没有择法的能力,这就是对正见的不了解,不知道禅定的目的和智慧的开发、解脱的内涵、涅槃的意义,到底哪里不同?没有正见的人是无法抉择的。所以我们要明白,这种禅定的训练,是针对我们散乱心的一种特殊训练,藉助这样的方法让我们攀缘烦乱的心能宁静下来,才能够向内作比较深细的观察,目的是让我们发现内在的实相,禅定只是起到这样的作用。

  佛法与外道的不同处,着重的差别也是从这里引申的。印度很多的宗教,重视的就是四禅八定。他们可以入深禅定,可以开发神通,可以预知过去与未来,可以了解他人的内心,一般人就把这种能力误认为是究竟解脱。但是,就佛法来讲,这种能力与解脱毫不相干!但是,由于禅定的功夫带来身体的变化,从杂乱的心到轻安的心,到身心喜乐感受的那种舒畅,单单这种体会就很吸引人,很容易让人染着。因为这种身心的轻安、舒畅,是世间所有的快乐都不能比拟的,就容易产生所谓的「味定」——一种对于禅定滋味的染着。

  所以在《阿含经》中,佛陀就谈到这个问题,修学佛法的人,如果知见上懂得了缘起法,再加上禅定的修持,是不是就一定能解脱涅槃呢?佛陀说还不一定。如果在四禅八定的体验中,还有所染着的话,那是不能解脱的,这个地方很重要!

  关于禅定的问题,要深细的明白每一个次第,每一个内容,以及禅定与解脱的关系,就可以写一本书,还要讲几个月,因为内容太复杂了!将来如果我们有禅修课程的机会,再深入的去了解这些内容,大家才能够真正的了解禅修的作用和方法,明白禅定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能避免误入歧路,这些都有专门的内涵。这里只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个重点:禅定的重要是帮助我们身心宁静,然后才有办法作比较深入的观照,才能发现深层意识里面的问题,也才容易与空相应,与法相应。禅定对智慧的开发是有很大帮助的。所以在六波罗蜜中,禅定是必要的,也是极为重要的!

  但这不过把我们的精神集中起来便于管理而已,一旦出了禅定的心境,依旧要纷散混乱起来。

  导师首先让我们认识禅定的重要,然后又让我们不要执着。禅定的作用只是使我们的身心容易宁静、集中,容易管理,不会散乱而已。如果心像野马到处跑,要管理就很难了。

  入禅定的时候,意识的作用不起。意识不起作用,就没有分别,没有分别就没有种种的攀缘,散乱的障碍就没有了。但是出定后呢?意识的作用又恢复了,因为观念没有改变,意识形态里面的思惟模式没有改变,所以出定以后的分别意识还是会和原来一样,又会回到散乱的心境中。所以我常常讲:如果定是修来的,那个定就是有为的,有出有入是生灭法。「入」是定,那么「出」还有没有定?如果「出」没有定,那么这个「入」要它干什么?如果出入都是定,那叫常定,常定没有出入。

  所以真正的定,是了解真相以后,不再颠倒执着,才是真正的定。如果意识形态没有改变,思惟模式没有改变,用压抑的方法来束缚意识,让它不动,可是人活着不可能永远在定中啊!终究还是要出定的,一出定,又会回到原来的状态中。这样我们就了解了:禅定的功能原来只是帮助我们心不散乱,并不能解决我们内在的知见的问题,因为没有那个功效!所以,真正要改变的是我们观念中错误的知见,而不是束缚我们的身心。

  从这里我们就知道:禅定是开发智慧的助缘,而不能执着在禅定上。禅定的功能会开发神通,有了神通以后,我执更深更重。譬如,我们的生命只有几十年,而大梵天的天子和大梵天的生命非常的长,以地球的时间来算,不知道有几万劫,就会认为天地间真的是自己的生命最长,觉得好像是永远存在的,以为他真的就是不生不灭的。其实,真正的天寿都有尽的,尽的时候原来的苦恼又会出现,所以说天界是不究竟的。但是很多外道由于有禅定的功夫,虽然没有解脱,但是当他死了以后,就会因为禅定的果报而往生天界,所谓的四禅天或者四空天。我们说天有二十八天,就是随着心灵体验的层次不同,命终往生不同的天界。虽然禅定的修持可以往生天界享受天福,但是佛法认为这个是不究竟的,真正的解脱不是往生到哪里,而是无生!往生哪个地方都有报尽的时候,还是要受生死轮回!

  佛法讲:究竟解脱,「究竟」两个字就是达到真正的解脱涅槃,不再受生死轮回,这就是与外道不同的地方。明白了这个道理,那么我们学佛的目的、方向、方法就有所抉择。不会盲目的听说某某人有神通,某某人有境界,有禅定功夫,能知道过去未来,还会给人治病等等,就以为他是解脱者。解脱的内涵与这些完全是两回事!如果有正确的知见、心里明白的人,就不会受这些「怪力乱神」的引诱!

  看看我们现在的社会中的宗教的形态,有几人在讲正见?有几人不运用众生的愚痴以「怪力乱神」惑众的!要明白!真正讲真话的,真正讲真理的,不搞名利的还有几人?为什么他们的生意那么好?因为他们是在符合、满足众生的欲望。因为众生总是在我执、贪欲中,以为这样可以帮助他们,可以得到什么好处;与众生欲望相符的,人人需要,人人欢喜。可是我们今天讲的佛法的正见,要守戒!这个也不行、那个也不行,不符合众生我执的要求。还要布施,还要忍辱,还要修禅定。单单是打坐,腿就会痛得要命,实在没有办法做到!可是,痛是过程,痛的过程过去以后,会带来身心的舒适和轻安,单单肉体上的感受,就超越人间欲望的享受了。这些都需要下功夫才能达到的,可是这个努力的过程与我们原来的习性是相反的,所以大家都不喜欢。

  我们要明白,为了我们自己的慧命,为了众生,为了佛法,如果今天没有抉择到正见,我们怎么能勇敢的面对现实?怎么能超越人间的束缚?愈明白的人,就愈会感到佛法的伟大!佛法正见的重要性!不是泛泛而论,也不是随便的搞那些迷信、崇拜、信仰,是要真下功夫的!要充实自己!要学习!要精进!目的就在于要去掉我执、去掉贪欲。所以,当我们所学的与我们的欲望相背、心里起矛盾的时候,就要想到佛法的伟大、稀有、难逢,就不会气馁,不会随顺固有的习性。这真的太重要了!

  所以上面的五种波罗蜜多,对于苦痛根源的爱见,还是不能彻底解决的。

  导师这里指出重点:我们今天能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即使这五个重点都做到了,但是对于内心深层的我执与爱染,那个自性见的我执还是没有办法彻底的解决。这五度只是助缘,而第六的「般若」才最重要!前面这五度能做到圆满的有几人? 即使做的圆满了,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还是没办法彻底去掉我执,生死的根(我见)是破不了的。也就是说佛法的特质就在最后第六个——般若波罗蜜多,前五度归纳起来只是人天善法,与外道是共法。其它的宗教都讲博爱、讲利他、讲救济、讲行善和爱语。所有其它修行的外道也都有这五种特质,所以前五度是「与世间共」、「与外道共」,都属于人天善法。佛法和他们的差别就在于「般若」!这是佛法独具的特质,是外道所没有的。也正因为最后这个般若,我们才能真正的解脱和超越!

  如果讲到佛法的五乘,后面我们会讲到人天法。人天法的基础就是前面这五度。如果将来要来人间做人,或者是要生天享受天福。就要把这五度完成,就是与外道共的人天善法。

  缘觉,辟支弗,或者是菩萨到成佛,都离不开般若,般若才是与世不共的,与外道不共的。这点要明白!下面讲到般若的内涵,大家要用心!因为这是佛法的特质,是与世不共的根本地方。把握这一点才能真正的究竟解脱到彼岸。

  六、般若,译为智慧,有了智慧,错误的见解可得到纠正,五种波罗蜜多也可以得到正当的指导。

  这里的智慧不是世间一般的聪明,它能导正我们观念中错误的知见,能让我们离开颠倒执着的智慧,也就是能破我执、见实相而得解脱的智慧,才叫般若。所以,我们有了般若的智慧,错误的观念导正的同时,错误的行为也随之导正。有了般若的指导,才有正确的方向、方法去实践而完成五度。可见,般若在学佛和修行中是最根本、最重要的!

  佛法里特别尊重智慧,因为祇有智慧才能彻底度一切苦。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

  一切的苦,总括八苦,最主要的是生死轮回的苦,有了智慧才有办法达到所谓的「度一切苦」的目的,也就是一切苦都能超越。所以只有般若,才能真正的到彼岸。前五度说波罗蜜,是从一种增上的作用来讲的;而修行从能彻底实践到完成,唯有般若的引导、贯穿,才能真正的到达彼岸,才称为真正的波罗蜜!也就是说没有般若,不可能到彼岸,也就不能称为波罗蜜。所以我们如果只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五度而没有与般若智慧相应,还是有为的功德,不能到彼岸,也不能称为波罗蜜。只有与般若智慧相应的时候,才能达到究竟「度一切苦厄」,才叫波罗蜜到彼岸。由此可知,前五度是助行,波罗蜜的完成是在般若。所以经上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并以种种功德称扬、赞叹。布施、持戒、忍辱、 精进、禅定这五度,没有般若的助行,就像盲人走路一样,没有眼目,变成人天善法。

  有些人不知佛经赞叹智慧的用意,于是以为只要有般若,其余的五度就可以不要了,这是错误的。

  从知与行来讲,要达到真正的效用,是知行合一,知以导行,行以证知。也就是说我们的观念与知见是正确的,才能导正我们的行为,然后从行为的实践中,去证明他的效用,也才能证明知见的正确性。有些人接受了很多观念,学了很多法,问题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能不能证明到他的功效性!如果不能,这样的观念与修行方法对你有什么帮助?所以正确的知见,应该有它必然的作用,这是要去证明的!这一点对学佛修行很重要!

  我常常讲,今天学习佛法,应该明白其宝贵的地方有四个根本:

  第一,有经典的依据;

  第二,有充实的内容;

  第三,有体证的方法;

  第四,依据这个方法确实可以体证得到。

  这四个根本缺其一,都不能说是正确的,难以承认是有功效的。如果把握了这四个原则,就不会盲目的信仰。法门虽多、宗教虽多,问题是如何证明它的正确性与功效性?在实践中,我们确实能体证得到,确实能转化我们的生命,确实能提升我们的人格,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有这样的功效,可以证明,可以实践,那才是正确的,才叫知行合一!我们现在信仰的理论很高超、很神妙,问题是不能证明,也不能体证!请问:这些虚幻的、高超的理论与你何干!

  真正的佛法不是这样的,佛法谈论的不离开我们现实的生命。我们是否在痛苦烦恼?我们是否对生死充满了无知的恐惧?信仰这个理论和宗教以后,真的能解决你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吗?根据这样的理论,是否有生命实践的可行性?如果在实践中确实能证明果然如此,确实有生命的效应,才能真正达到信仰和修行的目的!这个太重要了!

  知与行,如何达到合一?虽然说「五度如盲,般若为导。」般若是最重要了,那么前面的五度就不要了吗?要注意!我们很多人有这个毛病,今天学了法,听的是正知见,在观念上懂得无常、无我的道理了,关键是你怎么去行?懂,有两种层次:一个是观念上、知识上的了解;一个是生命体证后的明白。明白和懂是不同的,如果只是观念上的懂了,并不能改变自己的行为,那种懂是没有用的,只是知识上的了解而已。只有生命中的体证,才能达到受用性、肯定性,那才是真正的明白。能转化生命,能提升人格,能净化身心与习性的,这个才是!

  所以,透过我们观念上的明白,一定要身体去力行、去实践。在实践体验的过程中,会发现我执真的淡了,真的幸福多了,真的烦恼少了。只有通过这样行——五度的实践,才能证明般若的妙用。所以千万不要把知与行分开,般若最重要,前面五度同样重要。

  知以导行,行以证知,知与行是相依相缘的,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达到事理无碍、事事无碍。因为理是透过我们的实践去证明的。很多人问师父:学了这个法,那么慈济要不要做?我告诉他们不但要做,而且要很实在的去做,因为那个就是你实践的机会。你去关怀众生,去救助那些苦难的人,就是你行、证的机会。不但要行,还要时时把握因缘去行!所以真正的事理是无碍的,不会因为懂得某一个法门,有一些知见,就什么事都不做了,以为自己很超越,很高超了,这种人是不可能有真正的体证的。修行是用生命在生活中去实践体验,达到真正的认知和对真理的体证,那才是真正的超越!才能帮助你生命的转化、人格的提升、烦恼的净化,才能达到真正的解脱目的。导师虽然很简单的几句话就带过了,其实涵义非常的深远!

  智慧是领导者,它需要与布施等行为配合起来,使所修所行的不致发生错误,这才是佛法重智慧的真义。

  我们学法一定要知行合一,如果了解了方法而不去实践应用,那么所知的永远都是别人的,对自己没有帮助。所以一定要明白,修行不是信仰,学习佛法不是只有理论上的探讨就可以了,必须用生命去实践!尤其学大乘佛法的人要行菩萨道,如果不缘苦众生,不实际去行布施、关怀众生,我执、我慢怎么去得掉?如果占有和占有欲、自我的优越感都在,怎么能与众生打成一片?所以学了法,实践是最重要的!

  说实在的,学佛「行」最难!现在是知识爆炸的时代,计算机上什么信息都有,要什么内容都可以在网上查到,可是解决了我们的问题没有?我们的问题出在哪里?是我们的「行」不够!没有真正的去实践!

  其实,布施最要紧的只有一项,就是把这个「我」布施出去!我们讲布施,什么都能施,就是这个「我」施不得。为什么我们不能成就,为什么烦恼不断?因为那个「我」一直存在!我们不但没有把那个「我」布施出去,还把「我」保护得紧紧的!我们今天很多的布施行为,还是为我而做,那个我还在!注意!如果说「我」在布施积功德,这样的布施是不懂得布施的真正涵义。所以不要忘记,所有的布施里面,最主要就是把 「我」布施出去,那个「我」布施得出去,修行的很多问题就都解决了!但是,这是最难行的地方!

  再看看佛陀是怎么成就的?佛陀放下的是什么?他的地位,他的名声,他的财产,他的权利。这个最根本的染着放下以后,才有助缘让他悟道。最后佛陀悟到的就是「无我」!把那个我布施出去了,体证到无我,这才是真正的究竟解脱。出家、离家、放弃人间的一切欲望,这些外道也有,但是外道都不离开「我」在修行,而佛陀体证的是「无我」,不同就在这里!各位啊!当你们在行的时候,在布施的时候,在做一切善行的时候,要注意啊!是「我」在做?还是为了破「我」在做?一定要分清楚,这是最重要的地方!所以,有执着,有功德心,有作为,有染着,那个「我」还是存在的,在我执中你怎么能解脱?所以真正的般若叫空慧,是体证空性的智慧,是体证实相的智慧,是体证到无我的智慧!这个才是真正般若的深义。

  般若慧和世间的知识不同︰般若慧是从深刻地体验真理所得到的,如释迦佛在菩提树下因获得了体验真理的智慧而成佛。这样,般若的智慧,我们不是就没有份了吗?

  这里要让我们明白什么是般若慧,般若慧与世间的聪明才智哪里不同?佛陀悟到的是什么?佛陀体悟真相的智慧是什么?与我们凡夫有什么不同?他是佛陀,我们是众生,我们还有体悟的机会吗?导师就告诉我们,不要这样想。

  这也不然,我们虽还没有体验真理的智慧,可是佛法即是依体悟真理的智慧而流出来的,我们依止佛的经教指示渐渐思惟观察,起深信解;这虽不是自己体验真理的智慧,然也是类似的智慧。

  佛陀把他所体悟的真理实相完全无私的教导给他的弟子、圣弟子们,一代一代的将佛法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今天才有机会探讨、体会佛陀所悟的法到底是什么?所以我们现在要体会的是佛所体会的,我们要行的是佛所行的,我们都要依佛陀所体会的去体会,依佛陀所行的去行,我们才有机会悟道解脱!因为真理无二,真理是不会变的,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也必然如此。佛陀能够体悟的,只要我们有正确的知见、正确的方法,我们同样的可以体证。

  我一直强调:佛法一定是可以证明的,因为真理法则普遍存在,不会改变。譬如两个氢原子加一个氧原子,产生的一定是水,过去如此、现在如此、未来还是如此!不会变的,这个才叫真理!才是因果必然!

  佛陀体证的真理法则有其内涵与方法,我们依据这个内涵和方法,如实的去实践体验,也必然能体证到佛所体证的真理法则。如果明白这个必然性,我们还会不会说「佛是佛,众生是众生,我们凡夫哪里有办法?」不会了!佛陀能的,只要我们的知见与佛一样,修行的方法与佛一样,同样可以体证、悟入实相,这才叫真理!所以我们不要以为我们是众生没有办法,我们要依止的是佛法的正确理论与方法,这个要先抉择清楚。现在修行的困难,不是我们没有办法,而是我们没有抉择到正确的理论与方法,邪知邪见太多,外道邪见太多,我们又没有抉择的能力,用错误的知见和方法,不论怎么修,也体会不到佛陀所体证的真理实相。

  所以我们学佛修行第一步是要闻和思,要了解听闻的是不是正法?思惟能不能消化?最后还要去实践。以这个方法去体证,是不是真的有这个效果?这就是闻思修的过程。要注意的是:我们所抉择的法是否正确,很重要!如果抉择错了,相信错的理论和方法,在迷信崇拜里,永远都不得解脱!注意!现在学佛的难度在于择法,佛陀觉证的真理绝对不会错,问题出在解释佛法的人,当我们听到有不同的说法的时候怎么办?这才是我们当前最大的困扰!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到底哪一法为究竟了义?有人说法法都可以,真的吗?知见正确了,方法才可以变通。知见一定要正确,这是根本!

  我们目前最大的困难就是对法的抉择!所以我感恩导师的原因也在这里!谁能替我们择法,靠自己,历经三大阿僧祇劫会愈搞愈胡涂。因为佛法在流变的过程中,愈来愈混杂,宗派愈多,理论愈多,各人的体验心得,外道的邪见混进来的也很多,我们就更难抉择了。我今天非常感恩导师,我们看看他的论著,是经过怎样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怎样把流传了二千五百年的佛法,抉择到这样的清楚。每一宗每一派他根据什么?正确不正确?是究竟了义的?还是方便善巧的?他都分析得非常清楚。有人感恩导师:「哎呀,今天要不是导师,我们可能要多辛苦三、二十年。」我说:这种人了不起,他的智能很高,他只是少了三、二十年。我感觉今天如果没有导师的这些抉择来帮助我们,可能三大阿僧祇劫都还无法厘清!

  说到择法,千家之言、八万四千法门,我们怎么摸出一个头绪来?特别是那些微妙处,稍有一点点不同,如果没有抉择清楚,都会「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刚开始差一点点,往外一直延伸时,到后面,那个距离就不得了。同样的,抉择法也是这样,看起来都差不多,都行善,都劝人为善,都是做好事,最后把所有的宗教都合为一了,都一样了。真的一样吗?佛教会灭亡,就是被这一句话搞垮的!如果都一样,我们还需要学佛吗?土地公也拜,石头也拜,水也拜,这样能解脱吗?所以「都一样」这句话是戏论!不是智慧的抉择!一定要明白!

  学习佛法的第一步,就是要抉择,把佛法与其它宗教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特质抉择出来。抉择后我们才能够把握方向,不会走偏。这个抉择,就是导师一生的奉献,我们要感恩的地方就在这里!如果没有导师,谁还有这个功力来抉择这流传了二千五百年的佛法?每次讲到这里时,为什么一定会提到导师,因为导师给我们的引导太重要了!除了上这个课以外,我一直强调:你们回去一定要把导师的论著多学、多看、多深入,对你们会有无限的帮助!靠三大阿僧祇劫的修行,可能还没办法抉择出来的佛法的正见,今天导师呈现给我们,一般人很难了解他的伟大和重要!他的奥妙和深度!每次谈到这里,我总是会提到导师,因为我真的非常感恩导师!

  生得智慧虽人人都有,然解脱苦痛根源的智慧,不经过修习,确是不容易得的。

  生得慧,是出生就具足的智慧。譬如我们会判断、会分别、会抉择,是与生俱来的,是生得慧。但是这种生得慧,虽然人人都有,却与般若的智慧不同。般若的智慧能解除生死的苦痛,而这个般若的智慧,一定要透过佛法的熏习,并且一定要去实践才能具足。所以,得般若的智慧真的是不容易!

  所以佛法教人多闻熏习,听闻日久,解法智生,这在佛法名闻所成慧。

  佛法称呼有学佛和修行经验的人为善知识,善知识能把他对法的抉择和体验来指导我们如何熏习。假如我们一次听不懂,听二次就可能明白,听三次、四次……就会一步一步的、一次一次的慢慢深入,对法的体验就会愈来愈深刻。「听闻日久,解法智生」,对法的了解深刻了,智慧就会生起,所以熏习很重要!我们在社会也是一样的,如果能常常亲近善友,大家在一起熏习久了,就会往善的方面去互相推动。如果和一些习性不好的人常在一起,久了就会熏染上他那个坏习性——「习久日深」。那么熏习佛法也是一样,一回生,二回熟,慢慢听、慢慢听,就一定会有感动,所以多闻熏习太重要了!我们刚开始学佛,透过多闻熏习,慢慢的由于听闻,而产生对法的智慧抉择,这叫闻所成慧。

  闻解以后,再于自己心中详审观察,

  「详审观察」就是我们讲的思惟消化。要很仔细的去分析,如何去抉择法的正确性?不对的,淘汰它;正确的,如何融入生命中,使我们的生命与法相应。这要通过思惟消化才能达到的,不然法师讲的是法师的,如何把法师讲的法变成自己的?一定要经过思惟消化以后,把听到的法变成自己的思惟模式时,才能影响到自己的身心行为。所以,只是听法是不够的,必须经过思惟、抉择、分别、最后消化,那时才能把法真正的融入自己的生命中,才能开发智慧。

  如是对于前所了解的问题可以更得到有系统有条理的深一层认识。

  对于佛法,在我的经验中刚开始感觉太庞杂了、太宽广了,怎样能把它厘清得有条理、有次第、有系统?刚开始是很难的!记得以前,当我对法的认识有困难时,就常常想:有没有一个办法,透过某一个经论的内容和次第,然后将涉及的所有经论之间的关系,让我们明白佛法整体的原貌,不然我们怎么摸索?我年轻时就这样想过,因为我真正的感受到它的难度!要吸收都这么难,要消化更难!要做到谈何容易!尤其是佛法流传二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更庞杂了!经过善知识的引导,我们听闻了正见以后,怎样的经过思惟、评审他、观察他,最后要了解、要消化,我们就可以得到有系统的、有次第的、一层一层的深入到法的深处,一步一步的去实践体验。到这个时候,对法就不会有怀疑了。因为了解了法的原貌,哦!原来是这个样子!我现在目前的位置在哪里?我该做什么?心里会很清楚,不会再盲目:不知道今天自己站的位置,不知道自己今天要修什么,怎么个做法,而无所适从。所以对法的抉择太重要了!到这个层次,我们就不会盲修瞎练了,就会知道自己的位置和次第,自己也知道眼前该做什么了。

  同时,将此深刻的悟解,指导行为而体验于寻常日用间,佛法名此为思所成慧。

  对法有了深刻的体会,就会导正我们的行为,该怎么做、该怎么行,就有了方向和目标了。在日用寻常之间体验,这一点才是进入修行最重要的地方。一般的修行观念,普遍认为这个世间是火宅,是苦迫的,有一种想逃避和厌离的心态。但是,真正的了解法、了解正见,思惟消化以后,其实都不离开我们生活中的每一刻、每一个因缘的体会,这就是我们修行的地方!所以,不需要逃避厌离我们生活中现有的因缘条件,就在我们目前的因缘条件中,不管做什么事业,负什么责任,做该做的、担该担的,就在自己那样的因缘中去观察、去体验,这就是修行!可见,从观念中接受正确的知见到熏习到思惟消化这一过程有多么重要!只有透过这样的过程,才会把修行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日常的生活就是我们实践的道场,人事物中的相对磨练,就是我们历练的因缘。那么这样生活中的修行,这样生命的体证不会厌离什么,而是念念与法相应。法也没有离开我们的生命和生活,这样才能真正的达到知行合一、把佛法和生活融在一起!时时刻刻都在修行,而不是想要离开人间,到一个没事的地方、没问题的地方,才能够修行。那么,什么地方是道场?我们的生命、生活、身心就是道场!人事物的接触中、责任中、时时刻刻,都是我们历练的道场!明白了这个,生活与修行就会打成一片、融为一体,二者是不相隔阂、不可分割的!

  如果我们不了解修行就在生活中,精神就会很容易分裂:我们必须生活在人间,但是还想逃离人间;我们追求欲望,又恐惧欲望。在这样矛盾的状态中,精神会不会分裂?怎么能达到解脱?如果明白了生活就是修行,修行就是生活,这样的融于一体,就会心安理得;但是,这要建立在熏习正见的基础上。经过如理的思惟消化,产生的智慧,融入于生活,这叫思所成慧。

  思后更修禅定,于定境中审细观察宇宙人生的真理,此名修所成慧。

  闻、思具足了,再来才是真正进入修行。如果以很散乱的心,要真正深入法性的微细观察,是不容易的。所以,还要加上禅定的修习,将我们散乱的心慢慢凝聚下来,在比较宁静、有定力的身心状态中,仔细的去观察、体会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对外面的一切万法,内而身心的功能、潜在的意识,都能作微细的观察,最后才能体证无我的空性。了解诸法的实相平等无差别,这叫修所成慧。

  由于修行,体证到真理实相的智慧,是从闻所成慧,到思所成慧,再到修所成慧的过程完成的。透过闻、思、修三个阶段后,最后才是「证」,也就是说,智慧的圆满建立要经过闻、思、修、证四个过程。

  我们现在上课听法,是第一个阶段——闻慧的建立;个人的用功体会与思惟消化,是进入第二个阶段——思慧;在闻与思的阶段完成时,身心会越来越凝定,才能做更深入的观察,进入第三个阶段——修慧;最后才能真正的体证法性空寂!

  世间万法是千差万别的,因缘条件各各不同,但是唯一相同的——都是缘起法。法法都是缘生、缘灭,都是因缘条件的组合,这个都是一样的。每一法都没有自性,每一法都没有定性,每一法都没有永恒性、不变性、单一性。通过这样的观察以后,明白法法的实相是一样的,都是空寂、无实性的,这叫做「诸法实相」。所以千差万别的形相,只是外在的显相的样状而已,但是每一法的本质都是性空的,一定要体会到这里,才能离开万法千差万别的法相的分别和执着!注意!这里很重要!我们在万法的差别相中,起了分别,起了染着,以为这个是好的,那个是坏的,这个我喜欢,那个我不喜欢,这个要贪取,那个要排斥。这就是被外在的表相迷惑而产生的执着。如果我们面对万法千差万别的法相时,知道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法性都是一样的,都是缘起无实性,都是无常、变易、生灭法,法法缘生缘灭,剎那就会变化消失,而本质上都没有离开缘起的法则,都是无实性,必归于灭的,虽有,却如幻、非实。当明白万法的法相虽然是千差万别,而实相同是空寂。真的明白的人,才能离开对万法幻相的执着和爱染!注意!离开的是执着和爱染,不是离开万法!这个地方就是我们深入体证真理实相的地方!透过宁静的心态,微细的观察,并且与正知见相应,缺一不可。

  再不断的深入,常时修习,般若智能即可发生。

  透过这样的修行与观照,一步一步的深入、「再不断的深入,常时修习,般若智能即可发生。」什么叫发生?体证到了,明白了,啊!果然如此!了解了,心中的迷惘消失了、清楚以后不再疑惑、不再颠倒、不再执着,看到的就是实相,这就是「悟」!体证、见法、开智慧,都是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的修行不外闻、思、修、证,最后体证的才是真正的般若实相。那么就要注意了!能体证实相的智慧才叫般若,不能体证到诸法实相的就不叫般若。那么,般若及般若的内涵,大家就比较清楚了,我们接着谈的就是般若的重要性。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或者《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为什么都用般若两个字?因为般若,就是发现实相的智慧,才叫般若。透过般若的智慧才能见法、见实相,也才能远离颠倒梦想和执着,也才能够解脱涅槃!

  所以在解释般若的时候,首先要了解般若的内涵和重要性。般若与一般的信仰、知识、学识、善法是不同的。这就是佛法的特质,佛法与世间、外道不共的地方!注意!如果这一点没有把握住,很容易把佛法与世间、外道的一切善法混同在一起,误以为都是一样的,其实二者完全是两回事!

  智慧,可以分为两种︰一、世俗智,如世之哲学家、科学家等,他们都有对于宇宙人生的一套看法,有他种种的智慧,与相对的真理。

  智慧可分为两种,现在比较深入的解释世俗智与出世的智慧之不同。

  哲学家主要在探讨第一原理,科学家也是一样,从物质存在的立场探讨它的根源——第一因,发现组成物质的是元素,还要进一步探讨最根本的元素是什么?也就是他们要找到第一原理或者第一因素。但我们所知道的哲学家,最后为什么都走入死胡同?为什么没有出路?今天虽然科学那么发达,科技那么进步,科学家有没有找到第一因?没有!不可能找到!我们佛法讲无始,就是找不到一个开始。如果前面没有因,后面怎么会有果?佛法的难解就在这里!与世俗的智慧不同也在这里。第一因永远找不到,找不到最后就归于一个无形的上帝来创造万物,那么上帝从哪里来的?说上帝是没有原因而有的!如果没有原因会有一个上帝,那么应该没有原因也可以有万物,那么万物就不是上帝创造,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科学家研究一切的物质,以物质实有的立场,能找到第一因吗?有一个理论很简单:1除以2除不尽!也就是说,如果「1」是实在的东西,你去分析它,怎么分割它永远分不尽。「1」割成两段,剩下的一边再分割成两段,一直分下去,分得尽吗?时间也是一样,距离也是一样,如果是实在的,1除以2是除不尽的,这个在数学上就可以了解的。你再怎么除,千万亿次它还是0.00000…0几,怎么除还是有的,只是那个0一直无限的增加而已,不可能找到第一因!

  所以佛法讲无始很奥妙,既不是否认万法,也不是否认因果。它说无始以来生死相续,像环状的,好比时钟一样,从一到十二,十二开始又是一,它是循环不停的。每一点都是起点,也都是终点,没有一个真正的开始,也没有一个真正的最后,真的很难了解!

  所以人间世俗的智慧,不论是哲学家、科学家怎么研究,怎么探讨,还是在相对性里面。所以他们只能认识到相对的真理。因为只要是存在的,只要是有法的存在,一定是相对的存在。离开相对不可能存在,这是根本的问题。我们说光明,没有黑暗,光明显得出来吗?说黑暗,没有光明如何显出黑暗?所以,只要是存在的现象,一定是相对才能存在。譬如说妈妈,没有爸爸,什么叫妈妈?妈妈不能成立;什么叫儿子,没有父母亲哪里有儿子?一定是相对的存在。导师告诉我们,以世俗的智慧,怎么探讨真理,只能在相对里面,不可能体会到真正绝对的真理。

  虽然这是不究竟的,若就广义的智慧说,他们解说宇宙人生的世俗智,也可以包含在般若里(方便智)。

  般若智慧包括两方面,一个叫根本智,一个叫方便智。根本智就是悟到根本原理、根本的实相。明白了实相,产生了在人间、世俗的善巧妙用的智慧,叫方便智,可以用来作善法,也可以作为善于引导的工具,这叫方便智。所以,从广义的妙智慧来谈,世俗的智慧,也能善利于人间,但是不究竟,却可以起方便的作用。譬如过河需要一条船,过了河这个船就不需要了。要过河,这个船就必须要,船就叫方便。所以,科学家也好,哲学家也好,虽然他们探讨的真理不是究竟的,但是在人间的方便善用上,还是有其功能和价值。

  二、胜义智,这是就特殊的智能说。佛法体验真理的智慧,是彻底的、究竟的,这与世间智能不同而是特殊的。

  胜义智是超世间的,能够真正解决我们生死苦恼的问题,也能够解决人间一切烦恼困惑。所以真正的胜义智,是透过人间的体会而超越人间的,透过世俗的历练而超越世俗的。不是一般世俗的智慧,是不离世俗而超越世俗的智慧。所以说胜义智是不同于世间的,而是特殊的智能。

  譬如说涅槃的真正意义,用文字、用意境都无法表达,因为涅槃是超越世俗的。我们能认知的、能分别的、能表达的,都是世间的。但是当进入证悟的状态时,所体会到的,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形容的。我们还在「讲法」,这些都还是方便,讲「般若」这个名词也是方便,并不是这个词语就能代表涅槃的境界。涅槃的境界是透过这个善巧方便,让我们去实践,才能达到生命的转化,真正证入的时候,才能体会涅槃的意义。那个时候语言也表达不出涅槃的意境,能表达的、能言说的都是相对的,没有办法体会绝对的真理。所以语言有它的局限性,只要用语言讲得出来的,就能破,因为它必是落入相对中。譬如我说真理的时候,一定涵盖着非真理,不然真理怎么显现?只要是语言能表达的,必是相对的,有其局限性。所以真正的胜义慧,是超越相对的,是特殊的体验。

  体验真理的智慧得到了,生死流转中的一切苦痛,都可以因之而解决。

  这句话最重要了!很多人学法,学了其它的宗教、学了很多法门,修行的心法学了一大堆,最后认为自己很超越,很高超。这是和谁比呢?和凡夫众生比,确实是高超,但是你究竟解脱了吗?如果真正有体会真理的智慧,能够引起生死流转的、包括一切痛苦的因缘,都可以因之而解决,这才是究竟解脱!所以一个真正修行的人,要解决的是什么?是我们自己的问题!那么自己的问题有没有解决?真的安心了吗?谁能骗谁?最不能骗的就是自己!我们一定要以这个问题随时来勘验自己:修行有没有真正的受用?不要满足于理论的了解,或者是有了一点禅定功夫的享受,就自以为是了,那样耽误的是你自己啊!自我勘验的目标是什么?贪瞋痴有没有止息?烦恼有没有息灭?是不是真的能清凉自在?遇到任何事不再颠倒,不再执着,这就是最好的自我勘验了!

  真的开发了般若智慧,真正体验到了真理,生死流转中的一切苦痛,都会因之而解决!这句话是最重要的!让我们明白不是随便听听法,自以为有了某个境界就满足了,那不是真正的般若智慧,那会耽误自己!

  苦痛的大树,有本有干有枝有叶,我们要除掉它,不能光在枝叶上下功夫,必须从根本上去掘除,佛法就是以般若智从根本上解除人们苦痛的。

  注意!这几句话是最深刻、最重要的!人生的遭遇和感受有很多,烦恼也如大树的枝枝叶叶,非常的多。我们要解决烦恼就要从根本上下手,根本解决了,其它问题也就解决了。我常常讲:树的枝叶很多,如果不从根本的地方—树根下手,任凭怎么去调理他,也无法奏效,或者把树叶摘掉,它又会长出来。烦恼也一样,如果只是抑制它,新的因缘一来,烦恼又继续滋长,痛苦还会不断。唯一的办法,是把树根斩断,枝叶生长所需的营养和水分不能再补充了,枝叶慢慢就会枯掉,这才是根本!我们很多修行的方法都是在对治,今天心不安,怎么去对治或者转移念头,那都不是根本的办法,那叫「寻枝摘叶」!唯有开发般若智慧,从生死的根源上去看到了真相,一切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这里很重要!

  注意!我们说修行有八万四千法门,很多的法门都在对治烦恼而不是在根本上去铲除烦恼。这一点一定要先明白!很多法门、很多行为、让我们如何修行,大家很用功,但是与究竟解脱根本都没有关系!那只是在对治!就像在寻枝摘叶一样,它还会再生的。树的生命力非常的强,把一片一片不需要的树叶摘掉,枝叶还会再生的,那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什么是根本?就是佛法中的般若智慧!就能够从根本斩断无明,才能使我们直接契入法性空寂!如果我们不知道这个重点,不能把握这个法要,只在枝叶上用功,一天用几个小时对治,然后数数量,数了多少,再用多少时间来做什么。我告诉你:这是在寻枝摘叶啊!没有办法解决根本问题的!将来大家把这个法深刻的了解以后,才知道什么叫般若智慧?般若智慧要在哪里开发?生活中怎么才用得上?智慧的抉择与盲目的修行哪里不同?就会慢慢了解。般若的智慧最重要的作用,就是能从根本上解除我们众生的痛苦。也就是说,我们要解脱,解脱最重要的就是要有般若的智慧,这个就是学佛修行的重点!

  所以佛法中所讲的般若,主要是特殊的。佛、菩萨、罗汉都有此智慧,不过佛菩萨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

  佛法中所说的般若,不是一般的智慧,而是佛法中比较特殊的一种体证真相的智能。「佛、菩萨、罗汉都有此智慧,不过佛菩萨的心量大,智慧也大些。」这是要我们明白,不管是成就佛果,还是登地以后的菩萨,或者是四果的罗汉,都一样的是因为有般若的空慧而悟道解脱的,可见般若的重要!那么,为什么有罗汉、菩萨和佛果之分呢?导师告诉我们:差别只是在心量的广大有所不同,但是见法的智慧是一样的。这一点大家要明白、要把握。不要以为我们学大乘佛法,就以为大乘见法与小乘见法不一样,那就不对了。见法的智能都一样,只是心量不同。譬如说,阿罗汉证四果,就可以入涅槃了。但是,菩萨心量广大,不以为这就圆满了,而以缘苦众生为大悲愿,「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所以菩萨历劫修行,在利益众生中实现自我的净化和超越,待到福慧圆满时,就是真正的成佛!

  因此菩萨应遍学一切法,菩萨虽学一切法,以有特殊的智慧,世间智慧的错误可以为之拣除,融摄贯串使世俗慧亦成为圆满而合理的,从般若而引出方便智,即能正见世间的一切,这就是上面所说广义的智慧了。

  大乘佛法重视的是行菩萨道,要发菩提心和大悲愿,还有般若的空慧,这就是大乘三要。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悲愿,自己解脱有受用了,但是不忍看到众生的苦,所以发起悲心、悲愿,愿意累劫来人间利益众生。那么要利益一切众生,就要有本领,要有内涵。

  所以,利益众生就要遍学一切法。因为众生的根性差别很大,每一个人的习性也都不同,如何了解众生的需要,如何知道他的问题出在哪里,适合用哪一种法来引导他、启发他,所以我们要真正的关怀众生、利益众生,就必须广学一切法,不可能用一个法让所有人都受用。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能够了解菩萨的悲心,不是为自己,而是为众生!有的人认为:我个人受用了就好,不管他人的事。当然自己要是能解脱,烦恼息灭,贪瞋痴能止息,也不错。但是,如果能想到利益众生,就是发了菩萨心。那么我们有什么本领去利益每一种不同根性的人?一个人如果自己要受用解脱,还不是很难,但是要真正的行菩萨道,难能可贵!真的不容易!

  受过菩萨戒的人都知道,菩萨戒中最大的一条戒就是——不厌弃众生!众生再坏,罪恶再大,还是一样不能厌弃他,这是菩萨戒的根本!最重要!如果厌弃众生,就不是菩萨。那么想想看:对那些难降难伏的罪障深重的人,怎么去感化他、利益他?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所以我们要广学多闻,要遍学一切法,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众生。那么要遍学一切法,就要有特殊的智慧,以此特殊的智能,慢慢的去拣除世间智慧的偏颇、错误处,在世间经常犯的过错,然后加以修正。从世俗的智慧里,去了解他哪里不正确、哪里需要修正,慢慢的才能够融摄而贯穿。那么世俗的智慧也慢慢的转化到圆满而合理。

  从根本的般若智慧体证到法性空,然后进一步从般若引出方便的智慧:众生的烦恼是什么?我们该用什么方法来引导他?用怎样的善巧去摄受他?这叫方便智。也就是说必须要先有根本智,才能引生方便智,那么这个根本智就是般若的智慧。有了根本的般若智慧才能善巧方便的去引导、帮助每一种不同根性的众生,这种智就叫方便智。

  这样,我们就能够正见世间的一切。世间的一切万法虽然千差万别,但是法法都是同一法性空。我们就不会在差别相中:喜欢的生贪爱,不喜欢的就瞋恨,就不会有这种分别执着了。了然法法缘起、法法无自性、法法无常。从这里可以了解一切法共同的地方是什么?就叫共相,就是法性的寂灭性!了解了,就不会在相上分别执着。

  了知法性的平等、法法道同,这叫无分别智。很多人不了解,误以为无分别就是不起心动念的不分别,这个不叫无分别,叫木头!真正的无分别是讲法性上法法平等、无分别,这叫无分别智。所以,只要念念与般若相应,念念自然就与法相应,与法相应就知道法法都是性空、同一法性。要注意!这里导师指出一个重点:我们今天学般若、讲空性、这是最圆满的、最重要的,那么其它的就不要了吗?就像前面讲的,般若重要,那么前五度就不重要了吗?不是这样子的。

  常人对此,多不了解,于是生起种种误解︰有些人以为佛法所指的智能是特殊的,有了这特殊的智慧,其它的世俗智慧就可以不要了,这种人忽略了遍学一切法门的经训。

  我们有般若就好了,其它什么都不要了,导师说这样就错了。菩萨要利益众生,就一定要广学一切法,才能方便善巧的引度众生,不是只有一个般若就可以了。譬如说,众生的根性不同,如果和每一种根性的人都讲空性,有的人就接受不了,他把空理解为什么都没有,他会怕断灭,畏惧那个「我」会消失不见,不能信受。所以对这样的人必须要善巧的说有,善巧的说一切万法,只是这些法是缘起的,缘起就是如幻的、非实的。虽有如幻,不能说什么都没有。导师就告诉我们,要行菩萨道,为了方便利益众生,必须要遍学一切法,不是只要般若,其它什么都不要。

  另一些人以为世俗的知识,不可厚非,应当去学,可是学而不返,忘记了佛法特重的智慧是什么了。

  这两方面都过于偏颇了。另一些人感到世俗的智慧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天要生活,没有世俗智,事业也难做,人际关系也不好,所以什么都要学。没错!什么都应该学,但是导师告诫我们:不能因为世俗智的需要,就落在世俗里面,以为那样就好了,而忘记了佛法的特质。只有把握了佛法的特质,我们在万法的事事物物中才不会染着,才能超越出来,不执着、不造业。如果认为世俗什么都好,然后就投入进去,而忘记佛法的根本,在世俗里搞圆满、搞圆融,执着、贪爱不能淡化,这样的人与凡夫有什么不同?所以,偏重般若智或偏重世俗智,这都是不正确的。虽然不能离开世俗来体验第一义,但是不能因此而在世俗的历练中忘记回头了。要注意!怎么样才能恰到好处?我们开了般若的智慧,在万法中又不粘着,又能利益众生,要做到恰到好处,关键是如何去把握!

  所以修学佛法的人,应该对佛法所崇重的特殊智慧致力以求,而世俗的一般智慧,也不能忽略。

  般若智和世俗智都要兼顾得恰到好处,但是最重要的是应该先「致力以求」般若的智慧,「致力」就是要很用功、很用心的、全心全意的先把般若的智慧具足。其实有了真正的般若的空慧,回过头来在人间学习一切知识和了解万法,才会容易把握,不会染着。所以般若智慧是根本,根本的智慧得到了,在人间才能不被万法所惑、所迷。

  般若是最高的智慧,其内容深细难了,

  我们解释般若的时候,用「空」义来表达,用意境来说明,总是没有办法把般若的内涵完全的表达清楚。就像涅槃一样是离语言相、离心缘相的。所以般若的涵义非常的深细,难以了达。

  我相信很多学员都有这样的体验:我们上课都在讲般若、讲智慧、讲空性、讲缘起。几年下来,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慢慢的对法的了解也愈来愈深刻。但是我们往往会感到,虽然对正见有了某个程度的了解,可是为什么遇到事情时还是习性还现前。这就是最难超越的地方!粗的烦恼我们很容易发觉,微细的烦恼就很难察觉到。所以修行真的要下功夫!特别是观照,更要下功夫!

  正因为般若的智慧是非常深细、难以了解,今天上课建立的知见,只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目标和方法,所以一定要透过我们生命的实践与体验,才能了达般若的内涵,体会有几分,了解就有几分。回过头来也才能肯定这个理论的正确性。当你亲身证明了,肯定了,就不疑了。还没有证明、肯定的时候,还会犯原来的过错。这个地方是让我们明白:修行的人,时时要反观自己,对法体会到几分,就了解几分;实践完成了几分,就受用几分,这都可以自我观察的。如果我们还有问题存在,就千万不要自满,一定要下功夫更深细的去了解,哪些微细的烦恼还没有解除?怎样可以解除他?还要更用心的去探讨,这样才能一步一步的深入。虽然是深细难了,但通过正见的指导和如实的体验,还是可以证明的、可以了达的。

  由于般若的最高智慧,才能亲证宇宙人生的根本真理。

  我们讲「诸法空相」,也是宇宙的实相。但是如果没有般若的最高智慧,就不可能体证诸法空相。正因为我们有方法,有理论基础,有实践的可能性,这些因缘合起来就可以体证到诸法空相。

  宇宙的运行有其必然的理则;一个人生命的过程,也有其必然的理则;二者的理则是一样的。所以要了解宇宙的必然理则,从我们的生命中去体验,一样可以体会得到。我们讲宇宙、万法的空性,和我们个人本身的空性也是一样的,就是这个道理!要了解宇宙不容易,只有了解自己,从自己的身心下手!我们每天从睁开眼睛开始,时时刻刻都不离根尘触的作用,这些作用会产生身心的变化,以及种种的问题,我们要先去了解,把这个问题解决了,外在的山河大地、宇宙万法的问题都一样可以解决。我们的目的就是如实的去体会宇宙的实相,万法的真相。体会到了,对万法就不迷、不惑,就不会再因为无明而造业、因造业而至生死轮回不停。我们会贪瞋痴、会造业、会烦恼,就是因为不了解真相而已!了解真相就不再迷惑。所以要了解真理实相,就要靠这个般若的智慧!

  真理是什么?这不必另外去找说明,可以就在日常见闻的事物上去了解。

  真理在哪里显现?就在一切万法中!包括我们的生命、生活及一切身心的状态。了解真理要从哪里入手?导师指出:不是离开人间、离开万法、离开我们的生命去求一个不可知的,叫真相的东西!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就在我们的见、闻、觉、知和事事物物的接触中,一切所展现的都是真理法则。导师这里点醒我们不要离开自己的本位,脱离自己可以体验的因缘,而去探讨一个外在的、不可知的东西,那不是探讨真理!注意!很重要!这个观念如果不明白,我们总是嫌这个不好,那个不好,就厌弃、逃避,然后到一个很清净、没有污染的地方,是不是有这种观念?厌此求彼,什么时候可以发现真理呢?真理到底在什么地方?就在我们日常生活见闻觉知中,看得到的、摸得到的、感受得到的事物中,去了解、去深入!离开这些因缘,怎么去探讨!

  依佛法说,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过是原因条件的假合,凡是假合成的东西,它底本身一定是迁动变化的;

  这就是缘起法的内容,佛法的特质就在于缘起法。佛陀出家修行,开始亲近了很多所谓的善知识,也受了当时社会的普遍观念的影响,修过禅定,也修过苦行,但是佛陀并没因为这样而解脱,而是在菩提树下透过思惟缘起法而悟道解脱的!所以我们现在学佛修行,一定要先抓住这个根本。佛陀无法成就的,我们不要再去执着;佛陀所成就的,我们在微细处都要思惟,他到底悟到了什么?就是缘起法!佛陀观察当时所有的宗教和其它不同的体系的思想,都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就是观念中都有一个常恒的、不变的「我」,因为执着这个「我」,就是生死轮回的真正的原因!每一个宗派都在谈这个「真我」、「大我」,或者是外面有一个大梵天,在主宰世界和人类。佛陀发现产生这种执着的唯一原因就是每一个人都在实有感中,这才是轮回生死的根本原因!

  原来一切事物的存在,包括每一个生命的存在,都是因缘条件的假合。五蕴:色、受、想、行、识组成了我们的身心;色是属于物质,受、想、行、识属于心灵,我们不过是色心二法的组合而已。不论是五蕴,或者是六处眼耳鼻舌身意的功能,哪一法是永恒不变的?从现实的身心、功能、作用,一一的去观察,就会发现没有一法是不变的。组成我们色身的五蕴中,色是物质部分,不过是地水火风的假合;每一法、每一蕴还是因缘所生的,还是条件组合的。也就是说,一法的因,这个因的本身还是缘起的,还是条件的组合。有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第一因?永远找不到!色法上找不到,心法也找不到!那么什么叫「我」?外道讲的「我」是不变的、永恒的,是自性本来就有、本来就存在的、是清净光明的。现实中能找到这样叫「我」的东西吗?里面找不到,外面同样找不到!于是就想象有一个上帝是造物主。但是怎么能证明万物是祂创造的?真正看得明白的,那不过是内在自我的执着,里面找不到,就幻想为外在的存在而已!佛陀就是悟到了缘起法,否定了实有我的存在,因我执消失而解脱的!实有感就是自性见,因为自性就是「我」,是不变的、永恒的、单独可以存在。这是无法找到的,这个重点我们要把握!

  佛陀悟道,不是因为他有禅定,也不是因为他有神通,而是因为他体会到缘起法才悟道解脱的!只要是因缘和合的,它本身一定是迁流变化的,也就是无常的。所以,佛陀讲的三法印,第一个就是「诸行无常」。「行」就是迁流变化,一切万法的本身当下就是在迁流变化之中,当下就是无常。

  他依原因而存在,同时又与他法作缘,他法也迁流变化而存在。

  依因缘条件而存在的一法,同时又与他法做缘,此法也是其它法的因缘条件之一。所以凡为一法之因,这个因的本身还是缘起的。譬如说,五蕴组合成为一个人,众多的人组合成一个团体,众多的团体组成一个国家……法法都是因缘的组合,同时又是他法的组合条件之一,他法也是迁流变化而存在,任何一法都一样,都是无常的!

  这种互相影响互相推动的关系,佛法简称之曰因果系。

  因果系就是缘起法!注意!佛法讲的因果,与外道讲的因果是不一样的!外道讲的因果是宿命论,认为我们今生所承受的一切,都是过去业力所致,过去自己造作的因变成现在的果,现在造作的因,未来受果报。如果过去的因已经固定了,现在这一生的果报就改变不了。而佛法讲的因果论不是这样的:过去的因缘条件确实可以影响到我们现在,但重要的是现在我们面临新的因缘,还会不断的产生变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如果是一成不变的,就是定命论和宿命论的观念。佛法讲的缘起论是说,新的因缘又时刻在变化,又会形成新的组合、新的因缘条件。因为这样,我们才有机会改变我们的现状。如果是一成不变的,认为过去已经决定了我们的现在,既然过去决定了我们的现在,现在怎么努力也没有用,这就是宿命论!

  佛法讲的是缘起论,过去不论有怎样的因缘,只要现在努力的去改善它,不断的去创造善的因缘,过去恶的因缘还是可以转变。导师曾用一个譬喻:我们造的业像一把盐,很咸。如果把它放在一小杯水里面,那杯水一定非常咸,没有办法喝。但是如果将这把盐放在大河里面去,咸味就被冲淡了,那个咸度就不一样。同样,不同的因缘条件下,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佛法讲的因果,与外道的宿命论是不一样的,我们充满了机会,不论我们过去造了多大的业,只要愿意忏悔,愿意修正,并知道原因在哪里,把那个原因调正以后,现在就能完全转化。再重的业都可以解脱!这个才是佛法的可贵和伟大之处!

  这里告诉我们:人人平等,人人都有机会解脱。决不是因为你,佛、菩萨或者上天特别眷顾于你,你才能改变。不是的,人人机会都平等,不是谁来主宰你,不是谁来控制你,而是因缘条件的和合,只要你去创造和利用这些条件,你就能转变,这就是机会平等!那么这样人人都有希望、有机会!我们只要愿意听闻正见正法,建立正见,并且愿意去实践,愿意去探讨我们错误的原因在何处?我们生死烦恼的原因是什么?只要能找到这个原因,才能从根本解决问题。只要我们能转化他,我们也可以成为佛菩萨。所以佛法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人人机会平等。不论什么出身、什么种族,都有机会可以成为佛菩萨。但像印度的婆罗门教就有不平等的种姓制度的说法:婆罗门死了可以回到大梵天去,首陀罗这一生死了以后就没有了,断灭了。佛法就是要破除这种不平等的观念!根本没有这一回事!

  缘起法是宇宙的真理法则,是法尔如是的,人人都不离缘起的真理法则,所以人人都应该是平等的。这个理念真的很重要!不然佛法还有什么可贵之处?如果只是在信仰、崇拜中,靠他力来主宰,就会永远像一只哈巴狗一样,主人喜欢就给点什么,不喜欢就责备呵斥,那么还有解脱的机会吗?佛法不是谈这个,佛法建立在因缘论上,讲人人平等,指导我们怎样去了解真相,怎样去具足解脱的因缘,我们一样可以改变,这就是佛法与外道不同的地方。所以,大家要注意!我们对佛陀的尊敬、对菩萨们的尊敬,是因为我们真的无限的感恩:由于他们对真理的体证,给我们带来法的讯息,我们才有机会听闻正法,才能够依法去践行、去体证!

  另一方面,我们想跟随佛陀学,佛陀过去所有的因缘都是我们的榜样。佛陀体悟到了什么,我们也要去体悟;佛陀怎么实践的,我们也怎样去实践。注意!我们对佛菩萨的礼拜、供养,是尊敬、是感恩,决不是依赖!不是求佛陀庇佑,不是求佛陀给我们灌顶、加持我们就能和他一样了。如果是那样我们还是一个被操纵者!事实不是这样的!所以,佛陀在涅槃前还告诉我们:「要依法不依人」。为什么依法?法是真理、是宇宙不变的理则,要依据法,了解了法的真相就能解脱!依人是我们刚开始闻法,还没有建立正见的时候,要亲近善知识,他能指导我们熏修正法,离诸邪见。善知识是我们修学佛法的助缘,但是不能依赖他。如果有依赖感,就永远都没有办法自主的觉醒!

  缘起法是佛法真正的内涵,是最根本的与世不共的特质!一定要把握!不了解缘起法的人,不可能有般若的智慧,没有般若的智慧,怎么能解脱!我们讲的空义,也是从缘起法的内涵来引申的;佛法的三法印,还是不离缘起法而建立的。

  所以,佛法与世不共的特质就是缘起法,这个特质要先把握,就不会落在宿命论、尊佑论的观念里。佛法是每一个人学,每一个人都有得法解脱的机会,这种平等就是佛法最伟大的地方!

  因果法则,是遍通一切法的。

  注意!这句话很重要!缘起法的因果法则,遍通一切法,万法都一样,没有一法能离开这样的因果法则。既然他是遍通一切法的,那么在一切法中我们就能发现他,真理不是什么地方有,什么地方没有。注意!这个观念很重要!因果的真理法则遍通一切法,那么一切法都不离开因果法则!如果要发觉宇宙的真理法则,要在哪里去发觉?就在一切法上!不是离开一切法能了解真相。这个观念首先要建立起来,才不会厌离一切、逃避一切。厌离和逃避是不可能发现真理实相的!

  我们今天会造业、会痛苦烦恼、会生死流转,一定要从这里去觉察,为什么会造业?痛苦烦恼是从哪里来的?是不是要从这里去观察?不然要从哪里去下手?只有找到了我们无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到底是不了解什么而起的?我们的观念为什么会错误?我们被污染,在哪里被污染?我们接受了什么错误的信息?形成了我们错误、颠倒的思惟模式?我们是否要找到错误的根源?佛法为什么要先建立正见?修正错误的观念?行为来自观念的指导,只有观念修正了,行为自然就会导正,也就不会贪瞋痴烦恼,就这么简单!

  如果计算机的程序错了,那么出来的功能必然是错的。如果把错误的程序修正了,那么相应的功能就是正确的。这样是不是很简单?问题是我们从来没有去发现,真正错误的原因在哪里?然后每天求啊、拜啊,以为外面有什么东西能加持、庇佑、能改变你,那这样就与外道的思想一样了!所以宇宙的真理法则很简单,人人都在真理之中,包括我们的生命都是真理的展现,只是我们没有办法发现而已。这就是无明,就是无知!

  如一株树,有种子的因,与水、土、日光的缘,和合起来,生芽、抽枝、发叶、开花、结果。若是原因和助缘起了变化,树的本身也就跟着变化了。

  导师用譬喻的方法比较容易了解,如:一棵树的生长,先有种子,这是基本的因,但是还要加上助缘,种子要种在泥土里,还要有水分,再加上阳光的光合作用和养分,这些条件和合起来,种子慢慢才会发芽、抽枝、发叶、开花、结果,才会慢慢的成长起来,变成一棵大树。

  大树在生长的过程中,如果原因与助缘起了变化,树的本身也会随着变化。如果种子没有水分的滋润,或者被火烤焦了,种子就不可能发芽。没有水份也不能成长,泥土的酸碱度不适应也不能成长;即使这些条件都具足了,种子已经发芽出土了,如果飞来一只小鸟一啄,也不会有后面的生长了;即使树长大一点,台风来了也会把它折断;洪水来了也会把它冲走;即使长成了,开花了,如果花被台风吹掉了,还是不能结果。可知,一棵树从种子种下去到开花结果需要有多少条件的组合吗?注意!缘起是因与缘种种条件的组合,而且是因缘和合的时候才能成为果。如果中间因缘条件一起变化,果就不能成立。

  人也是这样,富贵、贫贱、贤明、不肖,都不是没有因缘的。

  既然一切法的存在,都是其因缘条件的组合,那么人也一样!为什么有的人含着金汤匙来的,出生在富贵人家,一生享福,不愁衣食,要什么有什么;有人则出生在乞丐家,做乞丐的儿子,一生都很辛苦。有的人长得非常庄严;有的人却长得让人讨厌。有的人很有人缘,到哪里人家都欢喜;有的人不管在哪里,人家看了就不顺眼。这些都是有条件、有原因的。所以导师就告诉我们,讲因果,就要了解一切法的产生都有它的条件,不会无因生。

  上面曾说:人依内心的正确与错误引生行为的合理不合理,由此感招苦乐不同的结果,这也就是因果必然的现象。任何事物,都不许例外,

  我们从一切因果变化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中的必然理则:为什么内心的错误观念会导致错误的行为,带来苦果?为什么正确的观念带来正确的行为,得到的是喜乐的回报?这里面都有因果法则的必然性。如果没有必然性,那么这个因果也不可信。

  现在的科学家知道物质是分子、原子的组合,只要那个组合的条件稍微有变动,形成的物质就有不同。只要改变其中的某一点,物质的特性、相状就完全改变了。为什么H2O就会成为水?因为有其必然的理则。每一次实验,结果一定是这样,不会改变,这就叫必然!所以,今天我们如果不能了解因果的必然理则,就会非因计因!譬如用沙煮饭,决不可能煮成饭的,因为沙不是成饭的因,这叫非因。非因,当然就非果,不可能得正确的果。这个讯息在告诉我们:我们要解除痛苦烦恼和生死的束缚,如果没有找到真正的原因和正确的方法,只是非因计因,怎么修也没有用!注意!很重要!现在修行的人很多,慈悲的人很多,做慈善的人也很多,为什么还是一样不能解脱?因为没有找到解脱的正确条件和方法!就谈不上改变那个烦恼的原因,所以就不能解脱受用!

  佛法批评外道:虽然他们也有人天善法,但是不究竟,不能彻底解脱。这不是随便批评的,佛陀的批评,都是有内容、有条件、有原因的。批评不是说外道完全不好,他们也有很多慈悲的善行,所造的是天界的因果,他们的善行可以往生天界。但是,外道的修行与佛法讲的究竟解脱涅槃是不相干的。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解脱的因,而非因计因!所以,我们就要注意了!现在的佛教,虽然大家都很虔诚、敬爱,为什么我们还是苦恼无边?问题是:解脱烦恼不是一个恭敬、一个礼拜、一个慈善就能解决的!生死有生死的因,烦恼有烦恼的因,一定要明白其中正确的因果关系。我们有没有找到正确的入手处?这个很重要!佛法好比牛奶,流传了两千多年,现在我们喝的奶是不是纯的都有问题!这是我们要探讨的,一定要明白!因果法则是「任何事物,都不许例外」,就是说没有一法是可以离开因果法则的。

  佛法就是依因果法则说明一切的。存在的是结果,同时也是因;凡是可为因的,也必是从因所生的。

  真正的佛法,就是根据因果法则来谈论一切的。能明白微细的因果变化的只有佛法,能把握这根本的因果法则的只有佛法!虽然外道也讲因果,但是很多都是非因计因,很多是属于幻想的产物,而不是如实的。

  譬如我们现在的身心,是过去所造的因缘条件,才有这一生的果报,但是在这一生果报的当下,也在制造新的因。所以我们现在身心的当下即是过去的果,也是一个新的因,会成为到未来的果。

  任何存在的一法,都是由很多条件组合而成,但是那个条件的本身还是条件的组合,还是因缘而有的。所以,每一法的因,都不是第一因,还是组合的。注意!很重要!这样才不会要去找一个第一因!因为第一因在佛法来讲是不可得的,任何一法的存在都是因缘而起,所以佛法与外道的不同特质就是在这个地方。外道都在探讨第一因,但是因为发现第一因不可得,最后就归于上帝,认为上帝是第一因。可是上帝从哪里来?他们认定上帝本来就有的,不需要因缘而有,是本来就有的,是没有原因而有的。但是佛法否定这种没有原因的存在!一切法一定有因缘才有,没有因缘不可能有!所以「自性」的本来有,在佛法是不能成立的。所以,透过因果法则,我们要清楚的知道:凡为一法的因,本身还是因缘法!注意!这个理念很重要!

  但一般宗教就不然,如耶稣教说一切事物是上帝造的,上帝不由他所造。这样,上帝唯是原因而不是结果了!

  凡为一法的因,也必是从因缘而生,也就是这个因,还是因缘组合的,这一点很重要,否则,我们就会落于第一因中。这里拿外道的观念来比较:上帝能造万物,但是他不被造,那么上帝是从哪里来的?如是没有原因而有,那就是无因生了,而佛法的因缘论否定的就是无因生!

  佛法呵此为不平等因。还有说什么时、方、物质等为诸法因的,这在佛法总呵之为非因计因或说诸法是无因生的。

  这就是佛法的因缘论与外道最大的差别所在。佛法的因缘论告诉我们:不但上帝不可得,另外以为时间是第一因,也不可得。他们认为一切万法是随时间已经安排好的,经小劫、大劫、几千万劫,最后就归于空。他们认为时间是一切法的因,宇宙是随着时间而转的。唯物论却认为一切是物质所产生的,包括我们心灵的作用,还是因为物质而有的,这就是唯物论的思想。另外还有因为不知道因缘的真正的内涵,认为一切法是自然而有的,是无因生的,是没有原因就有的。

  诸经中依因果法则,遍予破斥。唯有依于般若慧,了达诸法的因果事理,才是正确的知见。

  所以我们一定要区别佛法与外道到底哪里不同?首先要把握佛法的根本:佛法是讲因缘条件的,讲事理的,佛法的内涵就是缘起的因果法则。如果不懂得缘起法,就不可能建立般若的空慧,就不可能了解法的真相。要建立般若的空慧,首先要了解缘起法,这是佛陀悟道的内容。要先明白佛陀为什么能悟道?为什么能究竟解脱?而其它的宗教不能?就是因为佛陀体会到缘起法!什么是佛法的正知正见?就是缘起法!正见缘起,缘起正见!

  然了得因果现象,还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最高的智慧,是要在因果现事的关系中,深入的去体验普遍而必然的最高真理。

  导师层层深入让我们明白:了解了因果现象,是不是就达到最究竟了?这里是讲「最高的智慧,是要在因果现事的关系中,深入的去体验普遍而必然的最高真理」。这几句话要划起来,这就是最重要的地方!我们怎么样在现实万法的现象中,去发现产生这个现象的必然关系?就要深入的去观察、体验,其中一定有他的普遍的必然性。如果没有这个必然性,就不能成为因果,就不叫必然!因和缘的和合才能成为果,果的产生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缺少一个都不能形成果。千差万别的因果,展现千差万别的事相。在这样千差万别、复杂的条件与事相中,佛陀发现了其中有一个必然的理则,这就是佛陀伟大的地方!我们看到千差万别的事相,都被迷惑了,看不到事物的条件与因果。即使看到事物的条件与因果,也是片面的,不彻底的,还会产生执着爱染。所以,我们学佛修行,同样要把握这个必然的理则,如不把握这必然理则,虽然今天修行,听了很多法,也认为有道理,但是每一法都不能解决你面临的困境,每一法都不能消除你的贪瞋痴烦恼,也不能解除生死的苦迫,原因就是没有体会到因果法则的必然性!那么听了那些道理又能如何?

  佛就是体验了这最高真理的;佛的伟大,也就在他能把真理完满的洞达。

  所有的宗教与外道无法看到的,甚至执着迷惑的,佛陀都把他们一一厘清。佛陀真正的把宇宙的真理法则的内涵、现象,一一的阐扬出来,这就是下面要讲的——宇宙人生的真理。

  宇宙人生的真理,佛说有三:1. 诸行无常:这一真理,说明了一切事物都在因果法则下不断地迁流变化,其中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东西。

  第一个真理:诸行无常。「诸行无常」从哪里去观察?就从现实存在的一切万法的现象中去观察,就会发现任何一法都在剎那的迁流变化,这迁流变化就叫「行」。「诸行」就是一切行,一切万法的迁流变化,都是无常的。正因为迁流变化,说它是无常,不是离开迁流变化的现象,另外有一个叫无常的东西。

  譬如说我们的身体,每一剎那、每一秒钟,都有十亿个细胞在新陈代谢,这在医学上可以证明的。我们现在从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是因为只能看到身体的外相,而无法看到内在的极细微处。再譬如这个桌子质地很坚硬,我们都以为它是实在的,一年后是这样,两年后来看还是这样,其实桌子的实质也在变化,只是我们看不到而已。我们看为质地坚硬的桌子,如果在放大镜下面把它放大,就能看到它有毛细孔般细的缝隙。所以有很多东西我们之所以无法发现他的真相,是因为我们缺乏发现真相的那一种智慧,总是直觉的感觉它不变,其实,没有一法是不变的。

  佛法讲「无常」,不是说要死了才叫无常,是在活着的每一个当下都叫无常;因为我们的身心时刻不停地在迁流变化,我们本身就活在无常的法则之下。一切万法万物也都一样。什么叫无常?一切法的当下就是无常!不是有时候常,有时候无常,万法根本就没有离开过无常的法则。因为一切法在迁流变化,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没有一剎那是不变的。那么归纳起来,就是说世间根本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一切法,外而宇宙山河大地、一草一木,内而到我们的身心,没有一法是停住不变的。那么有没有一个永恒的东西?注意!这就在说明,常不可得。无常就是讲现象,不是在现象以外有一个无常!

  中国民间也讲无常——黑无常、白无常。那是说人们要死亡的时候,牛头马面要来捉,叫无常,那是故事。真正无常的意思是指一切万法没有一剎那是停住的,都是在剎那、剎那的迁流变化。所以,存在的本身就是无常。也从这里才知道原来没有一个常住不变的东西、没有一个永恒不变的东西!明白了这个观念,我们就可以印证:没有任何物质可以永恒不变,甚至心念也不能够保持永远不变!

  我们现在都知道宇宙还有黑洞,当星球慢慢到坏掉的时候,最后还是要被吸到黑洞里面,然后又会生出新的星球。连宇宙的星球都在生灭变化中,那么活在这个星球上的生物,能够永恒不变吗?所以我们时刻都要体会——无常!

  佛陀就是从生灭变化的万象、万法中去观察,发现原来没有一法是可以静止不动的。所有的外道都在讲常、恒、不变的,那只不过是幻想的产物而已。佛陀在破除外道的思想时,根据的是事实真相。注意!佛法不是理想主义,不是想象、推理的,而是用万法的事实来证明,证明无常就是事实的真相!

  我们在学习《杂阿含经》时,看到佛陀是那样的如实!弟子们接受佛陀的教法,并且都达到某种程度。但是,人难免要面对老病死,身体难免都会有病苦,有的平时禅定功夫很好,一旦病到很严重或者面对死亡的时候,禅定功夫往往也用不上了,此时,弟子都非常希望佛陀能够去看望他们,并为他们开示。佛陀很慈悲,他会接受每一个弟子的请求。那时,

  佛陀就会问弟子:「你的心里是不是有一点追悔?」

  弟子说:「是啊,真的有一点追悔。」

  佛陀说:「你有破戒吗?」

  弟子说:「没有,我没有破戒。」

  佛陀说:「没有破戒,你还在担心什么呢?」

  然后,佛陀的开示就是从弟子的身心切入,从五蕴下手:「色是常吗?受、想、行 识是常吗?」还是问这个问题。

  比丘当下就回归正念:「知道了,是无常!」

  佛陀:「无常是不是苦?」

  弟子:「是啊!」

  佛陀:「苦是不是无我?」

  弟子:「是啊!」

  佛陀:「那你在担心什么?」

  弟子当下就会安住于正念中。

  佛弟子面临死亡时,佛陀的开示还是不离现实的问题。注意!这个观念很重要!佛法不是在谈神奇缥渺的、不可知、不可捉摸的;那样我们凭什么解脱?如果我们还在想象,崇拜、他力救度的观念中,还叫佛法吗?不是的!佛法谈的不离现实的人生,我们就在生命当下的根尘触中,产生的颠倒和执着,带来贪瞋痴的烦恼不安。我们就要在这里看清楚产生烦恼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执、实有感、常见!当我们了解了身心只是五蕴的组合,「我」根本不可得,那么我们还会烦恼恐惧吗?只要佛陀这样一提醒,所有的弟子当下就回到正念正知中,当下就离开烦恼与颠倒,心得自在。这就是说,佛陀说法所根据的道理和指导弟子的方法,都不离开我们现实的身心!不是活在想象里,不是信仰他力和他方世界,而无法堪破无知的迷惑,无法解决内心的问题,这一点很重要!

  在从前,或许不容易了解,由于近代科学进步,已经不甚难懂了。不过,世人也只能在诸法的流动变化上了达其外表,还不能达到诸法没有不变性的究竟义。

  世间没有永恒不变的东西!佛陀时代,由于科技不发达,除了有天眼、慧眼、法眼、佛眼的人,一般的人对无常的迁流变化是很难体会的。近代科学进步了,知识也提升了,世人对外在现象的流动变化也不难了解。从现象就可以观察到事物无常的变化:譬如人会从小到长大,从年轻、到老,一直都在变化,我们从现象上确实可以看得出来;房子会变旧,再好的东西也会坏灭……慢慢的去观察,就会发现确实是如此。我们可以借着这样的观察,了解到一切外在的现象是如此,可是还「不能了达诸法没有不变性的究竟义」!

  诸法没有不变的,但深层的内涵我们还没有办法去了解。我们是不是都认为有一个灵魂、有一个永恒不变的、来来去去的「我」?这就叫常,不叫无常。这种观念会认为万法会变,上帝不变。那么不变的上帝是什么?上帝不变是真的吗?到底是上帝创造了万物,还是人类创造了上帝?其实是人类创造了上帝!人类想象的、推理的、想当然的,就像婆罗门教认为有大梵天;有的宗教认为有创造万物的真主;还有中国的道家也认为有一个本体。所以,我们是不是都有那种实有感?那就是常的观念,永恒不变的观念!

  在佛法里,不认为有这样常恒不变的东西,不只是现象会发生变化,内在也没有一个不变的存在。这一点很重要!不然我们会执着说:肉体是假的,是因缘和合的,但有一个真的「我」,「大我」或叫「自性」,他是永恒不变的。肉体坏了,我们的「自性」或「灵魂」会来来去去,好像换衣服、换住处一样,他是永恒不变的。这只是否定外表的实有,而总是认为内在有一个实在的、不变的东西。众生就在这里执着的,也是难懂、难了的地方。

  有生必有死,只是时间的早晚而已,没有人会否定。但是佛法说「无我」,人们反而不会心甘情愿的接受和认识:这怎么可以?这个假我可以没有,真我怎么可以没有?到底我们在保护什么?我们希望有一个常恒、不变的东西,我们才能安心,如果没有这个安心的地方,就会茫然恐惧而不能接受。

  我们内在的我执与对外在执着的产生,其实有一个共同的原因,就是我们怕断灭!却不知道佛法讲的无常、无我,不是断灭,而是告诉我们:常不可得,无常也不可得。无常只是否定常的存在,并不是另外有一个无常的东西。我们众生的观念里执着在「有」就是实有;执着在「无」就是实无。而真正的佛法是离有、无两边的中道!只有体会到中道,就能体会到涅槃。涅槃不是常,也不是断灭。所以不用担心死了就是什么都没有的断灭。如果不明白无常的内涵,就会心不甘、情不愿的,不愿意接受无常的观念,总要建立有一个实在的「自性」或「我」,心才能安!其实却忘记了一个重要的地方:只要有自性见的影子存在,我执就破不了,我执就有安住处,就有立足点,怎么能破我执而得解脱?我执是什么?讲透了就是永恒存在的意欲!只要有那个永恒存在的意欲,我执就有立足点,破不了!这是很难了解的地方!

  所以很多人修行,由于在信仰、崇拜、依靠的观念里,在保护那个我的存在,即使很虔诚、很敬爱、很慈悲、很善良,还是不能解脱!原因就是我执破不了。很多人不了解,有的宗教教人练功、练法,灵魂能够出窍,能来来去去,还能身体健康,能得什么大法,这些都在 「我」里面,这就是外道不能解脱的原因!外道虽然修禅定,能够暂时把分别心、执着心降伏下来,甚至可以达四空定的境界,到了无色界的时候没有形象、物质不见了,但是还有一点点的意识形态。因为都还在「有」里面,出定后还是一样的轮回。所以修行要到究竟处,谈何容易!讲得清楚明白都很难,何况是体证!

  所以,千万不要看轻了三法印,三法印是宇宙的真理法则。一个无常法则,要明白就很不容易了。但是一般人却以为三法印很简单,「无常、无我、涅槃」谁都会讲,问题是你体会有多深?所体会的是否真正的与法相应,那种相应度有多少?所以不要轻视这个无常法则,真正的明白无常就解脱了,真正明白无我也得解脱,真正明白涅槃同样也得解脱。三法印中任何一法印,只要真的明白,都能解脱。所以,对于这个常常谈到的三法印,不要轻忽就过去了,要用心的去体会,注意!这是佛法最根本的内容。

  这诸行无常的真理,是从纵的时间方面来说明的。

  无常从哪里来显现?从纵向的、时间的相续相来显现,因为过去会到现在,现在会到未来,剎那剎那的在迁流变化,这叫无常,也就是从时间的迁流变化,我们说他无常。

  2.诸法无我:我,在佛法里有它特殊的定义。一般人总以为事物上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我。

  从「无常」进一步体会到「无我」。这里先解释什么是「我」?先了解「我」的定义,才知道「诸法无我」的「无我」在讲什么?「我」在佛法里有特殊的定义,一般人总以为有一个独立存在的东西叫「我」。独立就是不靠其它条件,单一的因缘条件可以成立的,这个叫「我」。我们前面讲:一切法必是条件的组合,不是单一的条件能存在的。凡为一法的因,还是组合而成的。所以那个因也不是单一的存在,怎么找也找不到第一因。也就是说,作为一法的因,一定有它的条件,然而条件的形成还有它的条件……,第一因永远不可得,没有单独存在的第一因。所以这里讲「我」的意思就是:有一个单独、独立存在的、那个叫「我」,也叫自性,是不变的、单一的条件可以存在的。

  依佛法讲,存在的事物都不过是因缘和合的假相,其中没有什么可以独立自存的。如一幢房子,看来好像是整然一体,然仔细推敲起来,房子是由众多砖瓦木石所合成的。五指伸开来,拳还能存在吗?这说明了物体是因缘生的,只有假相,没有实体。

  譬如:拳与掌也是缘起的,手握起来叫拳,掌就不存在了;伸开的时候叫掌,拳就不存在了;所以拳没有拳的自性,掌也没有掌的自性,因为是缘起的。这说明物体是因缘生的,只有假相没有实体。

  任何一法都一样,包括我们的身心,都是因缘的假合,没有实体、没有实在性。通过对物质的分析就会知道,原子就很细微了,而现在又发现了更微细的质子、中子、还有夸克。但是夸克还不是最微细的,夸克还是六个条件的组合。

  就是分析到了一微尘、一电子,也还是因缘的假相,没有什么独存的个体。

  从现实的科学就可以了解,确实是这样。这就在告诉我们「诸法无我」。现在有人会讲,物质会转化成能量,能量是看不到的。我们对物质的分析到微尘的时候还是有,但是最后转化成能量的时候,物质就不存在了。虽然能量是肉眼看不到的,但是能量也不是永恒不变的,随时在无常的变化中缘生缘灭。所以,找不到物质实有的第一因、不变的因。所以世间绝对没有独存的、单一条件的个体!

  这诸法无我,是从横的空间方面说的。

  无常,是从纵向的时间变化来讲的;无我,是从横向的空间观念来了解的。

  了知空间的一切法,都是没有独立存在性的,如国家是由土地、人民、主权所合成的,人是筋骨血肉发毛爪齿所合成的,除去了这许多合成国家、人身的质素,是没有实体或是形而上的存在。

  千万不要以为现实中的物质(包括我们的身心)是实在的有,它是缘起的、因缘条件的组合。因为我们不了解这个真相,就想象有一个灵魂,或一个形而上的存在,那是不可得的,这就是「无我」之意。「我」就是不变的、单一的、永恒存在的,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样的东西!

  其实,从「无常」就已经能了解「无我」了,「无常」与「无我」一个是从时间,一个是从空间的角度来了解和说明,但是内容与涵义是一致的,都是让我们了解迁流变化的万法,是没有不变的、实体的存在!这些内容都是在现实的现象上可以发现的,在我们身心的作用中也可以理解与观察的。所以,学法不是只有理论的探讨,更重要的是在实践中去体验。

  所以,我一直强调:佛法不是形而上的宗教信仰,佛法是理性的智慧之学,没有离开我们现实生命的身心与世间一切的现象,佛法是那样的如实!有理论可以了解,有方法可以证明,依据这个方法一定能证明得到!这个才是佛法!

  科学家所了解的只是物质的一部分,那不叫般若,还是世俗的知识。能探讨到无常、无我的真理法则的、了解了这些真相和内容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

  3.涅槃寂静:这说明了动乱变化、假合幻现物的最后归宿。都是平等无差别的。

  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缘起的万法是因缘和合的,只要是因缘和合的,最后必归于灭,这就是真理法则中最重要的一个法则。由于因缘而有,最后也必然由因缘的变动而消灭,最后的归宿都是平等无差别的,叫做寂灭,也就是涅槃寂静。这是真理法则中最重要的一点,因缘而生的,最后也必由于因缘的变化而灭!这是一定的,是真理法则的必然!从古到今没有一个人不老、不死、不变的!没有一个物品永远不变的!包括现在科学探讨的结果,也知道地球有一天也会灭,何况是地球上任何一物!总有一天太阳系也会坏的,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的太阳系,也都是无常的产物,而且是必归于灭!这就叫真理法则!真理法则有他的必然性,必然就是「一定」的意思,那么我们求不老、不死,可能吗?我们希望所得的名利、恩爱不会消失,可能吗?

  注意!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观念,却非常重要!但是我们都没有深思!很多人修行有了境界,就误以为自己解脱了:有的是天人合一,有的是与虚空合一而进入所谓无人、无我的境界,身心充满喜乐。请问:我们这个五蕴身心是不是因缘所生法?因缘所生法是不是无常?那么我们的五蕴身心所生出的感觉会是常吗?注意!这个地方很重要!如果执着在自以为很高深境界,执着很多与众不同的体会,那些带来的喜乐、清净、自在,还是无常的产物!包括四空定的境界还是无常因、无常缘所生的产物!

  一切法必归于灭,一切的感受也必归于灭,那么我们到底执着什么?如果明白了这个真理,一个人活着只是维持可以生活的基本条件,那么这个条件就比较容易达到。但是我们现在的要求都不是维持生活的基本条件,而是有很多额外的需求,这些虚幻的要求从哪里来?如果我们真正的明白了无常的真理,人间没有什么可让我们执着的。很重要!只有彻底的了解了无常、无我、涅槃寂静的真理法则,就一定能究竟解脱!

  这不是戏论!佛陀讲的「三法印」是宇宙的真理,是必然如此的。我们只是没有体会到,我们就生活在这样的法则中而不自知,并且我们每天所求的都是与这个真理法则相违背的东西!那么我们必定会痛苦、烦恼、执着。宇宙的真理法则是必然如此的,任何人都无法超越于真理法则之外!那么还能希望永远存在吗?还会梦想有一个形而上的「我」可以通过修炼得到吗?有没有这样的东西?我们的五蕴身心都是无常因缘下的产物,这样一个无常的五蕴身心,能够修炼出常而不变的东西出来吗?注意!《杂阿含经》中说:「无常因、无常缘,所生之法云何有常?」这就是佛法在破的实在感的自性见!

  人类充满着理想,总想要创造一个完美的国度,从物质上去提高生活水平,从科技上去发明创造,可是这一切能常恒不变吗?我们所知道的,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每一种产品都在更新变化,过去认为最好的产业,现在都没落了,叫夕阳工业,新的行业和产品又出现了,一直在更新替换。过去认为最圆满的、最棒的,现在一文不值,那么新的科技产品出来,请问它能永恒吗?将来还是要被淘汰的。注意!一切万法就是在这样的迁流变化中,展现万法的本来面貌—无常。如果我们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了解宇宙真理真的就是这样!就决不会执着在某一迁流变化中的一点以为是永恒的、实在的!

  真正的般若空慧,看到的是宇宙真理的整体性,不是只看到片面的某一点。当全然了知的时候,对万法的点点滴滴就不会产生执着了,而是从宏观的眼光看到全然的整体。所以我们为什么要了解缘起?为什么要了解般若空慧?只有了解了缘起,了解了般若的空慧,才能宏观的看到整体的问题,而不是在片段中执着一点就自以为是了。但是,涅槃还有更深刻的意义!虽然万法必归于灭,这个灭,还要了解它的真正内容,才不会落入断灭、空无!

  这个最后的归宿——灭,大家都是一样的平等无差别。不论你是什么身份,有什么特殊的功业,最后都一样归于灭!这是人间最平等的!

  一切事物,是动乱差别的,也是寂静平等的。

  注意!很重要!能体悟到这里的人,才能真正的受用而解脱!我们看到的万法是在无常的迁流变化之中,所以他显现的是变动的差别相,在现象上看是如此,但是,法法即生即灭、必归于灭,这个灭不是现象消失以后才叫灭!迁流变化、变化的当中,所看到的变动相,其实就是在灭。有一句话:「生生不息」,就是说我们看到生的部分,一直生起,但是又何尝不是「灭灭不已」呢!这样生灭是不是同时都看得到。注意!动乱是生灭的现象,而必归于灭是寂灭的实相。在动乱中能不能看到它的寂灭性?注意!这里最重要,不然怎么解脱!

  众生看到的是万法生生灭灭的现象,而佛陀和圣弟子们看到的是法法的寂灭性!注意!凡夫和圣者的差别就在这里!如何在动乱的、差别的生灭相中,去体会他的寂灭法性?寂灭法性在哪里?就在动乱的差别相中!注意!不是离开动乱的差别相,离开无常的现象,有一个寂灭法性的存在。明白了这个内涵,生活中哪一剎那的无常相不是让我们体会的因缘?就在万法、生命身心的当下去体会!这就是下功夫的地方!有正见的人、有智慧的人,每一法都是观察的对象,每个当下都是开悟的因缘!那么修行需不需要到一个特殊的地方去用功?不需要!注意!这是很重要的理念!

  如审细的观察诸法,就可以发现动乱差别的事物,即是平静无差别。

  「审细」就是很用心的、很细腻的观察,当然最好是有定力的时候来观察诸法,「就可以发现动乱差别的事物,即是平静无差别。」所以我们要体证涅槃,体证寂灭法性,要在哪里体会?就在现象无常的变化中!如果不是透过无常的变化,怎么能体证它的必归于灭!如果我们惧怕无常,那就错了,无常就是我们要观察的现象。透过观察无常变化,才能体证法的真实内容。绝不是去找一个常久、永恒不变的地方来逃避无常!没有一法能离开无常的法则,每一法的当下都在无常迁流,怎么能离开?应当藉助无常的因缘去了解法的真相,这就是下手的地方!

  这种种差别归于平等、动乱归于平静的——涅槃寂静,如枝叶花果的形色各殊,但对光的影子,是没有差别的一样。

  导师譬喻:树的枝叶花果的颜色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它们的影子都是一个色调;人也是一样,长得高、长得矮、长得美、长得丑、身份高、身份低,千差万别,可是光线下的影子没有差别。这个譬喻是让我们明白在差别相中,如何看到共同的地方。一个叫自相,自相就是差别相;一个叫共相,共相就是大家都一样的叫共相。一个是相、一个是性,法性的部分都是一样的,相是差别的,性是共同的。所以,当我们体证到:一一法的法性都是归于寂灭,一一法的法性都一样的时候,这个叫无差别相,也就是无差别智。就是共同的共相,叫法性!

  涅槃寂静,是依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体验所得到的。

  我们要解脱,要体证涅槃的寂灭法性,要从哪里体证?就要从诸法无常和诸法无我的体验中亲证的。如果是这样,那么修行要在哪里修?在哪里体验?就在一切法的无常相中去观察,去了解诸法的真相——无我!无我就是没有永恒性,没有不变性,没有单一性!这样我们还会不会有永恒存在的意欲?如果还有那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要和自己过不去、要执着、要生死轮回,那是自己的事!

  如对前两真理不能了解,这涅槃寂静的真理,也就不会正确的了解。

  这是非常重要的地方!对无常、无我的真理不能深入的体验,就不可能达到寂灭涅槃的体证。我们修行下手的地方,就在一切法的当下!尤其是我们这个身心,如何去观察他是不是真的无常?如果是无常,那就是常不可得,这个常就是「我」、就是永恒不变的。可是,根本就没有这样的东西!怎么找也找不到的!明白这一点,我执就会破了。希望不变的、希望永恒的、希望永远生存的意欲就会消失,我执就没有地方可以安立。注意!这个很重要!这些看似很简单的,很平凡的理则,其实已经涵盖了整个佛法的精要!但是我们都忽视了这个理则,都偏离了佛法的根本,高谈什么虚无缥渺的境界,怎么能够解脱呢?

  如果佛法的正知正见能在我们的观念中建立,而且愿意去实践体验,每个人都有解脱的机会!因为我们观察万法,观察自己身心的机会平等。所以,最根本的道理明白了,还要靠别人来操纵吗?还要靠外面的神力来主宰吗?还要依赖谁来救度吗?自然就能超越外道的迷惘与执着,这很重要!

  佛法讲「自觉、自知、自受用」。阿罗汉为什么能自证?唯有自证的才是阿罗汉!才能真正的解脱!注意!我们在无明中造作,贪瞋痴的烦恼习性很重,时时刻刻都可以发现自己有痛苦烦恼,直到有一天真的明白真理了,然后依据真理的法则去实践,贪瞋痴烦恼真的可以消除,烦恼再也不起了!如果真的明白的时候,难道还会不知道吗?如果还有一点贪瞋痴难道自己看不到吗?真的没有贪瞋痴了,真的烦恼不起了,那是完全可以自知自证的!所以,我常常讲:我们能骗别人,但是绝对骗不了自己,如果有烦恼自己绝对清楚!真的清净了也绝对知道!这个时候还需要别人来印证或肯定吗?很重要啊!

  佛法讲的是体证真理法则的般若智慧,是人人都能体验、人人都能证明的。但是,因为我们观念的无明颠倒,身在幻相中而不知是幻,以为是实在的才产生执着。当我们有了般若空慧,从一一法的观察中了解真相的时候,你还会胡涂吗!。我常常讲:真正明白真相的人,即使你让他烦恼,他也烦恼不起,即使你让他颠倒他不会颠倒,因为他已经回到了本来。这个本来,不是说有一个本来的东西或本来的地方,而是说一切法的本来就是这样子,是由于我们观念的颠倒、无明才产生了误解。

  这如在波浪的相互推动激荡──无常无我上,了知水性的平静一样。

  这里用波浪和水的关系来譬喻:水,因为风的作用才起波浪,波浪又是前后互相推动的,意思是说从迁流变化的过程中去了解无常、无我,了解无常无我,就像了知水性的本来平静一样:水如果没有风的推动,它本身是平静的,因为有了风的作用,所以它才会波动起来。虽然大海看起来每天都在那里波浪汹涌,但是,如果我们能从这波涛的过程中去了解本来的水性,一样可以知道水的平静性。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海表面看起来是汹涌波动的,如果我们到达最深的海底,就会发现海水仍然是一样平静的。

  波浪是依水而有的,波浪因风而起,风若息下来,水自归于平静。但这平静不必要在风平浪静的时候,就在波涛汹涌动荡不停的时候,水的本性还是平静的。

  这几句话是很有深义的!我们观察这个世界,包括我们的身心,都在无常的迁流波动之中。虽然说法法必归于灭,但是不一定要等到事物灭后才知道他的寂灭性,就在事物存在的当下,如果能深刻的观察法的无常性,就能体证法的无我性,在无常中也能体证法的涅槃性!如同水不一定要等到风平浪息才了知其平静性,就在风浪汹涌的过程中去观察,同样可以了解、体会水性本身的平静性。

  这个譬喻的意思是说:看起来我们在生灭的万法的过程中好像波浪汹涌一样,不需要等到身体坏了、死了,才知道归于灭了!就在生命的无常动荡中,去观察生命的无常性,就能体会生命的无我性,就能体证生命的涅槃寂静!从佛陀的体证就可以证明,佛陀证入涅槃不是死后,而佛陀是在他悟道的当下就体证了涅槃。佛陀悟道后,弘法利生四十几年,他也没离开涅槃的。所以,涅槃是在生命活着的时候体证的,不是等死后!如果死后才能体证涅槃,那么我们活着就不能亲证,而佛法已经证明了涅槃寂静是在活着的时候就能体证的,不是死后的事!建立起这个观念很重要!

  现在有很多法门,修学的内容或目的是要等死后才能如何。事实上,不管学那一个法门,你活着的时候不能受用,你死了怎么受用。真正的佛法解决的是我们现实生命中存在的问题,如果活着的时候都不能解决,死后的问题可能更大!

  我常常讲:如果在当下的生命中不能体会法的本来,不能改善现在的身心与现在的一切,那么下一秒钟还有同样的困扰,明天也会有,后天也会有,死后还会有,未来际还会有!如果在生命的当下把问题解决了,那么下一秒钟就不会再有困扰,明天也不会有问题,后天也不会有问题,死后也不会有问题,未来还是没有问题!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我们都没有深思!而修行要在哪里修?就在生命的当下,我们能把握的每一个因缘中!如果修行要等待未来,那么永远也没有机会!因为明天永远不会来,何况是未来!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就不会等待!

  如果一念的生灭能明白,就能解除我们一期的生灭;一期的生灭能解决,大期生灭也就解决了。如果我们现在的生命根本没有改善,烦恼、无明依旧,下一秒钟乃至未来的身心行为还是无明的产物!所以,修行把握的就是生命中每个当下的因缘!我们的颠倒执着、烦恼无明、如同波浪汹涌,但是没有关系,关键是在烦恼的当下如何发现他的寂灭性!注意!这就是我们入手的地方!如果没有这些烦恼的因缘,我们要在哪里悟道?如果在没有人的地方,没有事的地方,身心都不动的地方,怎么去悟道?

  所以为什么六道的众生中,只有人道最可贵?因为人道有悟道的机会。其它五道都是承受果报的地方:享福的太快乐了,不想修行解脱;受苦报的太苦了,也没有办法修行解脱。而人类是苦乐参半的,有理智可以思惟,又有坚强的毅力可以克服困难,这些条件是人道最可贵的地方。注意!修行得人身是最难的啊!人身一旦失去了,要再得人身就难了!如果堕落到地狱、畜牲道要出头就很难了!天报享受天福,乐不思蜀了,哪里还会修行?修禅定的,执着在禅定的清净中,到禅定功夫退的时候,即使八万大劫的寿命,最终还是要堕落。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活着的时候、在人间做人的难得机会中,把握生命中每一个当下的每一个因缘,都是我们悟道解脱的机会!所以在等待未来的人,耽误的是自己的解脱!注意啊!

  人在生死的流转里也是一样,苦乐、人我、是非、好丑、动乱万千,就在此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静。

  注意!这就是最重要的地方!我们就是要藉助这一生的因缘,就在苦乐、人我、是非、好丑这些流转不停的动乱之中,去了知、观察、证入法的平等寂灭性!就像在海水的动乱中,去了解海水本来平静一样,去了解万法的本质。所以佛法不论是什么体系的理论,都有这个共同的譬喻,让我们看清万法的虚幻性。由于我们不了解真相,然后随顺我们的习性,看到一切法都是实在的。不知道这些都是无常迁流变化的如幻的现象而执以为实。学佛修行首先要修正观念和开发智慧,目的在于看清万法的虚幻性——虽有如幻。不能否定它的缘起性,一切万法的生生灭灭,都不是永恒的,而是无常的。只有懂得「虽有如幻」,才能不执着、不贪爱、不执取!

  我们最大的烦恼就是贪爱、执取。一个不贪爱、不执取的人,还会有苦吗?苦从哪里来的?所求不得是苦,得到了,要保护它、怕失去也是苦。偏偏人间是无常的,一定会迁流变化的,要保也保不住!所以必定要苦。求不到是苦,求得到的人就不苦吗?求得到的人更苦,因为得到的一定会失去!求得到的再失去的时候心里更苦!无常的法则下,没有一法能永恒的存在,一定要变灭。我们占用的东西、喜欢的东西,当它变灭的时候,那种苦更甚!

  我常常讲:不要讲人间都是不好的因缘,即使都是好的因缘,非常美满的因缘,当我们要离开的时候更苦!这个人间还有什么不苦的?因为必归于灭,没有一法能永恒不变,最亲爱的亲人:父母、夫妻、母子、兄弟;最宝贵的财物:什么金刚钻、大楼房,哪里会永恒不变,永远存在?所以,有的将来必定更苦,没有的反而心里没有牵挂。那么我们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讲一句不好听的话:从前粪坑里的粪虫在那里不停钻动,如果我们把牠抓出来,放到清水里洗干净,牠在那边会习惯吗?能存活吗?牠一定会再钻回去的!如果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间,知道我们像什么吗?所以说我们没有看清真相,执着在实有感,以为我们是万物之灵,其实真的灵吗?从某个角度看并不见得。所以佛陀说我们是:愚痴、无闻、凡夫、众生!这几句话把我们揭露得最彻底!

  所以我们今天学法,就是要透视真理的实相,我们才知道今天自己在什么位置,在扮演着什么角色!造成今天果报的因缘条件是什么?要如何改变这些的条件,如何超越他?不然怎么解脱?所以,佛法所谈的一点一滴都有次第、有内涵、有内容,不是想象的,不是靠求和拜就能解决的!

  修学佛法我们一定要亲近善士,多闻熏习,如理思惟,法随法行。就是首先建立正确的知见观念,改变我们错误的思想,然后如理思惟,消化理解以后,还要法随法行——依法奉行,当完成了这四预流支,就是解脱!佛法决不说:你要相信我,如果不相信我你就下地狱!你相信我你就得解脱!佛法是理性而智慧的,佛法的内涵,次第分明,内容充实,一一都是可以亲证的。可是这样理性而智慧的佛法,到现在却混进「怪力乱神」的思想以及外道邪见!芸芸众生如何抉择?

  导师的伟大,就在于他智慧如海!把流传了二千多年的佛法的每个体系、理论的根据,演变的过程,流变到最后的结局,都一一厘清,让我们溯源而上找到佛法的源头,让我们看得如此的清楚、明白!历史上几个人有这样的智慧?让我们不再继续的迷失在信仰里,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

  「就在此动乱万千的流转当中,了知涅槃的平等寂静」。这句话讲得太好了!但是,如果我们不经由上课建立缘起正见,来修正我们错误的观念,如何在动乱中去看清楚他的不生不灭呢?所以,没有亲近真正的善知识,没有经过如理思惟,怎么能了解法的真相!所以我告诉过大家:印顺导师就是当代真正的大善知识!我们要多学多看他的论著,对我们的帮助真的很大很大!我讲印顺导师是现在的善知识,并不是否定过去的善知识,而是说现在还活在人间的善知识,我们有幸能与他在这个时代相逢,真的太幸运了!所以我们要把握这难得的机会!

  上次说到,纠正我们内心上的错误,引导行为入于正轨,即达到此涅槃寂静的境地,就可以得到生死苦痛的解脱了。

  这几句话是法的重点!所谓的无明,就是不了解真相、无知、没有智慧。所以我们内心由于错误的观念,也就是错误的思惟模式,带来错误的行为,才造业轮回生死,这就是我们痛苦烦恼的根本原因。当我们导正了内在观念的错误,我们的行为自然导正,这样透过闻、思、修的过程就能达到究竟的解脱。如果计算机的程序不改变,它的功能会改变吗?同样,我们内在的观念没有改变,每天束缚身心的行为:这个不行,那个不行,哪有解脱的机会?如果要改变一个人错误的行为,就要先纠正他的知见,先改变他错误的观念,观念修正了,行为自然就端正。可是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因为内在的观念没有改变!我们的颠倒、执着、爱染与习性,完全没有导正,怎么能解脱?所以,我一直强调上课的重要!这就是在建立正确的知见,让我们了解佛法的正见是什么?然后自己才能参详,哪个观念是与无明相应?我哪里有问题?当发现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当接受了正确的讯息的时候,我们的行为就自然的转化了。

  所以为什么我们上课几年下来,没有刻意要求大家应该怎么样做,为什么人人都在转化?上课一年、二年,有了小小的转化;三年、四年,人格提升了;五年、六年,与过去完全判若两人!为什么能产生这样的功效?因为我们所修正的就是根本知见的问题!佛法为什么以正见为导?六度以般若为导?注意!没有正见就没有正思惟,身口意的行为就不会端正,哪里来的正念和正定呢?知见正确了,思惟模式就正确,身口意的行为自然端正,自然与法相应!所以知见是根本。六度万行以般若为导,般若是了解实相的智慧。因为有了这个正知正慧,我们的六度万行才能与般若相应,行动起来才会轻松自然,不会染着于万法。

  所以要改变一个人,先要改变他的观念。问题是谁愿意接受别人的观念呢?每一个人都认为自己的观念是对的,那么在讲到观念、知见问题的时候,我们依据的是什么?如果说是佛陀讲的,你会不会把佛陀讲的内容错解了?为什么同样是佛陀的弟子,到后来会形成二十个部派?这都是我们需要抉择的!现在我们真的很幸运,因为有导师替我们抉择了,让我们能看清楚佛法源头的真相,我们才了解原来如此!我们对修行才会生起信心和肯定。然后在生命中接受正见的时候,我们知道自己的生命真的在转化,那时就没有疑惑了。所以修行不是没有条件的,一定要有正知正见,并不是一个信仰、一个恭敬、一个能舍就能解决。佛法是信智相成的,注重的是智慧的提升和知见的修正,这是佛法的根本。所以佛法能够「纠正我们内心上的错误,引导行为入于正轨,就能达到涅槃寂静的境地。」真的是这样吗?我可以告诉各位,真的是这样子!就是这样子!

  上面三者,总名之为三法印,印有不可变更和确实性的意思。

  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就是佛法的三法印。所谓「印」,就像盖章的那个印章,用的时候代表你,印章一盖就要负责任。这里称为法印,是证明内容的正确。

  这三者是佛陀从因果法则上体验得到的,因人的智慧不同,所以通达的真理也有点不同。

  三法印就是佛陀悟道缘起的真理法则,他把自己悟道的真理法则教导弟子们,问题是每个人的根性不同,对法接受的程度也有不同。譬如我们在座一百多人,要找两个观念完全一样的人几乎是不可能。全世界六十亿人口,都很难找到两个观念完全一样的。可见,知见和观念的调整有多难。来自不同的背景,来自不同的家庭与教育,还有过去接触的种种不同的因缘条件,形成了非常复杂的因果关系,造成了观念上的种种差异。所以,观念的调整最难,看似相同,却是同中还有不同,很难找到完全相契的。只有站在法的根本上,譬如所讲的共相、法性,这是共同的地方,大家认同这共同的地方时,我们一切的知见就有交集点。只有在谈法、谈人、谈事不离开这个根本的时候,大家才能有共见。所以,如果没有对法的体证,没有对法性这一部分的了解,人们的观念很难达到共识。

  所以佛法的伟大,在于对宇宙真理实相的了解,然后依据这个根本,大家才会有共见。不然,从大家千差万别的心态中怎么样也无法达成共识,这个过程就不得不有善巧的引导。因为有的人听了三法印能接受,有的人听了不能接受。但是,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方式,也许能先把他引导进来,经过一段时间的熏习,待因缘成熟,再把他引导到究竟的地方。这就叫善巧的方便。所以佛法分五乘、分三乘,其实不是法有差别,是众生的根性有差别。为了让这些根性深浅不同的人都有机会究竟解脱,就要用种种的善巧引导,让他们最后同归于对法性的体证。所以不是法有差别,是人有差别,因此过程与方法就有善巧了。

  小乘要一步步的向前悟入,先了解诸行无常有必归无,再了解诸法无我,由此进而离却烦恼体验诸法的涅槃寂静,这是渐进的体验。

  我们现在讲的是大乘佛法,而过去原始的佛法我们叫小乘。小乘法如果直接讲一切法本自涅槃、本自清净,不容易体验,所以要善巧的一步一步的引导,让他一步一步的悟入,先了解诸行无常,有必归无。第一步从无常的现象变化中去了解,最后体会到必归于灭。再进一步了解诸法无我,才能破我执,由此进而离却烦恼。体会了无我,就能够断除爱染,爱染断除,烦恼就无从生起,再进一步体验诸法的涅槃寂静。这是循序渐进的体验。我们讲学佛有次第,就是在谈这个。

  大乘菩萨就不必如此!只一「空」字,就把三法印统摄起来。

  讲到这个「空」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大乘佛法不管哪一个宗派,哪一个体系都讲空。导师的论著把大乘佛法的这个「空」义抉择得非常清楚。原始佛法讲三法印,而大乘佛法用一个「空」含摄了整个三法印,「空」的涵盖面更广!但要注意的是对「空」义的解释与理解,如果随着个人的体会不同,那么对「空」的解释就有差别。

  大乘佛法在印度有三大系,是佛法经一千六、七百年的流传,到灭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三个不同体系:一个是中观,一个是唯识,一个就是真常的如来藏思想。这三个大乘的体系都谈「空」,但是对空的理解与解释是不一样的。那么问题是,由于对「空」义的理解不同,那么修证的方法就有差别,修证的方法有差别,修证的结果就有差别,这就是问题所在。其实,大乘佛法间诤论了二千年,诤论的就是这个问题。

  对于空义的解释,由于个人的体证有差别,有人就会批评他人体会的「空」是不究竟、不了义的,自己体证的「空」才是究竟、才是了义。不管是中观、唯识、如来藏思想这三大体系都有这样的观念。那么问题是我们现在的后来学佛者,要根据哪一个体系的思想修行?也许有人会把三系的思想圆融圆融,说成都一样,都讲空。而事实上三者的内容真的是不同。由于内容不同,所修的方法、体证的结果必然会不同。这是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这个问题我们后面再谈。

  现在我们先了解「空」与「三法印」的关系。因为要探讨大乘三系,将来有机会我们会开课,专门谈大乘三系。明白了这三个体系对空的解释哪里不同,然后就知道他们修行所用止观、修观的方法哪里不同,得到的结果会有什么不同。这个主题要讲圆满,大概也要几十个小时以上,现在没有办法一一详解,这里只是点到重要的地方,作为我们将来要研究的对象,或将来你们下功夫的时候,就要注意这个重点。我们现在把「空」与「三法印」的关系先搞清楚,了解大乘佛法修行直接从法性「空」入手,与小乘法修行从「三法印」入手哪里不同?我们说大乘有不共慧,不共的意思就是有不同的地方,意思是说大乘有不同于小乘的智慧和妙用,所以叫不共慧。我们一定要先把他搞清楚。这里导师首先指出重点:小乘是一步一步的先从无常体证无我,再从无我体证涅槃,一步一步的引导进入体证寂灭法性。但是,如果是大乘菩萨就不必如此。大乘佛法只要一个「空」字,就能把三法印统摄起来,那么这个「空」是怎么统摄三法印的呢?大乘和声闻哪里不同?我们先要了解。不然如果有人问:你修什么法?你说:我修大乘佛法。那他就会说自己修行有次第,而你们没有次第。这样的批评,我们就不知道怎么回答,如果现在我们把法义搞清楚了,将来有人非要和我们论修行的次第和方法的时候,才知道:不必论,他讲的我们都了解,只是大乘不共的部分他不了解而已。大乘直接契入涅槃的空性奥妙,一般没有深入体会的人是不会了解的。

  空,是真理中最高的真理,最究竟的真理。

  其实这个「空」,如果要讲到最究竟、最高的内容与境界,其实就是涅槃,就是对寂灭法性的体证。但是,不一定要通过一步一步的次第,从对「空」的了解就可以直接契入寂灭法性。那么就要先定义「空」的内容,只有了解「空」才能契入法性。

  但一般人对于空,都有误解,以为空是什么也没有了,于是懒惰疏忽,什么也不努力,这是极大的错误!

  所以,如果我们对「空」的定义不够正确,产生的误解就会很多。有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了,那不是落入断灭了?为什么会讲这样的话,因为他不了解空,了解空的人知道「空」不是断灭。问题是如果对「空」的涵义误解了,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才怕断灭。也就是说,你今天会怕的原因,是由于对「空」的无知,由于对「空」的不了解,随便去解释空义,才会造成今天的困扰。但是如果能真的把「空」义了解了,就不会有这个困扰,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知空是充满革命的积极性的──太虚大师曾约空义,作「大乘之革命」。

  很多人都说你们佛教都讲空,什么都不要了,那么人生是不是就消极了,没有意义了?其实刚好相反,真正了解空,就了解宇宙的真理法则。宇宙真理法则不离因果,了解因果法则的必然性,你还会消极吗?会懒惰吗?你反而会积极的去创造解脱的条件,才有受用与解脱的机会。所以懂空就懂因缘、懂因果。就会知道:我要解脱,要悟入涅槃,该具备哪些条件?如果我现在不去具备那些条件,怎么达到解脱和涅槃?如果要具备解脱的条件,就要不断的充实自己和改造自己。那么不积极可以吗?不发心、不用功可以吗?所以导师就指出:由于对「空」的无知、不了解,就会误解,才会消极,以为空了就什么事都不用干了。真正了解「空」的人刚好相反,会「充满革命的积极性。」

  这里举例太虚大师,是清末民初的高僧,也是印顺导师的师父。当时中国时逢清末民初,佛教非常的衰败,都在赶经忏、做死人的佛事,几乎听不到正法、看不到正见。太虚大师看到佛教沦落到这样的境地,就要起来改革佛教!可是这样的改革在传统的既得利益的模式下,大家知道有多辛苦、多艰难吗?真正的革命者,实行改革的人,要付出的代价,太多太多了!就像孙中山的十次革命,一次一次的失败,直到最后大家觉悟了,响应了,才能成功。

  太虚大师也是一样,在民国初年,为了佛教的改革,要破除过去错误的观念,破除寺庙很多不如理、不如法的地方,大家知道他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吗?太虚大师为什么不怕?因为大师了解「空义」,无所畏惧!他积极的号召改变佛教是希望利益众生!只要不是为个人,就会有无限的动力。因为对空义、对真理的了解,才会带来这样勇猛的力量!

  如太虚大师自传里有一段写到他在西方寺看《大般若经》的时候,「身心渐渐凝定,忽然失却身心世界,泯然空寂中灵光湛湛,无数尘剎焕然炳现如凌虚影像,明照无边。坐经数小时,如弹指顷,历好多日身心犹在轻清安悦中。

  这是太虚大师一生中亲身的经历和体验:太虚大师当年闭关阅读《大藏经》,在他用功的过程中,有一天忽然间身心凝聚,入定了,进入了对法的寂灭、涅槃性的体验。这里我们不研究他是不是真的体证,或真的证悟,而是说大师透过这样的体验,有了这样的经验以后,他对一切法的了解,就有深一层的明白和体会。就是出定以后,身心还在那种轻安愉悦中好多日,慢慢才消失。因为有入定就有出定,那不是究竟。这里是说太虚大师透过那一次体验,他了解到身心脱落的状态,他体验到了所谓的「空性」。

  从此,我以前禅录上的疑团一概冰释,心智透脱无滞;

  通过这次的体验,大师以前阅禅宗公案有很多疑情—不了解的地方,都明白了,一切都释怀了。「心智透脱无滞」,从此对于法的理解就非常的通达了,心中再也没有障碍。

  曾学过的台、贤、相宗以及世间文字,亦随心活用,悟解非凡。

  大师以前学过的天台、贤首、唯识的内容,以及世间的文学、儒家的理论,都能够随他心灵的体验而活用。能深刻理解,透彻明了,善用而无滞,内心非常的通达没有障碍。因为大师体验过这样与空性相应的境界,不但所有的问题解决了,内心还发起了智慧的妙用,他才有那种大革命的精神,愿意去承担。所以,当时太虚大师的时代,那些传统的所谓长老,看到他都很头痛。

  因为大师要改革,就要革新那些传统的、错误的、偏颇的地方,那么传统的受益者就会受不了。结果太虚大师的改革并没有成功,他也很早就走了。大师一生很不容易!他提倡「人生佛教」,目的是要对治那些鬼神的佛教,那么印顺导师跟随太虚大师后面,进一步提倡「人间佛教」,「人生」跟「人间」一字之差,涵义更广。导师倡导的「人间佛教」不只是对治鬼神的佛教,对那些天化的、观念错误的、知见没有导正的佛教,完全都要把他导正。把佛法回归到人间—佛在人间。佛是在人间成道、在人间成佛、在人间度众生的,所以导师进一步提倡人间佛教,弘传人间的佛法,不要把佛升到天上去,变成神话了。

  导师引用太虚大师的经历,用意在让我们明白,当一个人对空性有某一种体验的时候,他的智慧不但能够贯穿一切,应用无碍,而且毅力增强,心态积极,革命的精神也来了,这要归因于对空义的了解。

  因为大师胜解了空义,所以就与一般人不同!

  这里让我们明白,真正了解空义的人,整个生命会自然转化。平常是无奈的,但是明白的时候,就会从一只哈巴狗变成狮子一样的大无畏,会做狮子吼!所以我们一般人学佛,只学学、听听,就盲目的批评空义。其实,这就是因为对空义没有深入的了解与体证,只在文字上多少了解一点,当然理解和受用性就有限。当生命真正的体证空性的时候,那种心境与世俗的心态完全是两回事。那么空性怎么体证?它的内容是什么?导师后面都讲得很清楚。导师开示法要,不是随便想象的,他开示的内容和次第都非常的清楚、明白。

  大师了知世间上的事物都是无常的、无我的,一切事物离开了关系条件的存在别无他物。所以对于现在佛教中有不适合时代社会需要的地方,力主改革;

  这是太虚大师体证空性时对法的明了。

  佛教演变到现在,当然也有他的因缘条件,也符合缘起法的必然性。有兴就会有衰,有起就会有落,有生就有灭,这是缘起法的必然理则。佛法随着因缘条件的变化,也会有强盛兴衰的现象,这是正常的。问题是我们看到了佛教衰弱的条件和原因,我们应该去改变这个条件和原因,让佛教重新振作起来,这就是改革者的心,改革者心中想要完成的事。

  那么,佛法为了适合时代的需要,就会有很多善巧和方便。但是方便久了,容易执着在方便上,久之就变成下流了(衰落的意思)。如果我们今天在正确知见的指导下,即能够保持佛法的本质不变,又能纠正方便中的偏颇处。方便中以为永恒的,不变的、唯一的,那就是执着。如果把方便当作究竟的时候,就会执着在方便上,那个方便久了就变成病。所以,看到不适合时代的方便,我们就应该改善它,这就是太虚大师想要做的。

  众生的需要,众生心灵的空虚,实在也要有一些善巧,所以有一些法会,做一些法事也是让人安心。可以作为入道的方便。但是如果连正见都不讲了,究竟第一义都不宣扬了,反而会让人们对佛法误解了。面对人间的生生死死,只是在那边敲打念唱,超渡亡魂,以为这就是佛法的内容,这样就可以解决众生的痛苦烦恼了。这样的佛法比外道还不如!看到中国的佛教在清末民初的那种衰败的现象,有识之士都会很痛心,都会想到改革,还佛教本来面目。这就是太虚大师想要做的事情。

  而一般保守者忽略诸法无常无我,所以多方反对。

  一个人要出来改革,一定会破坏当前安定的那种状态,既得利益者不想修正、不想改革。所以大师的改革一定会有很多阻力。那么造成这种阻力的主要原因,就是保守者忽略了诸法无常无我的本质,才会反对。

  但大师仍以勇猛心、无畏心为佛法奔走呼号。由此看来,若真能悟证──即使少分了解空义,对于行事,也必能契合时机,勇往直前。

  如果明白了空义的重要,即使我们今天不能真正的、彻底的体证空性,只要有一部分的了解和体证,对我们也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真的能够深入了解大乘的空义,只要在你生命中稍微有一点点体会,也会精神焕发,产生积极的、毫不懈怠的精进力!那时,自己有一分的受用,也会希望众生得到受用,就会更加关怀众生,利益众生。

  所以对佛教也好,对众生也好,会产生一种积极的力量,希望振兴佛法,帮助众生,这是很自然的现象。今天我们讲大乘菩萨道,就要关怀众生,愿意生生世世来人间利益众生。那么怎么样来?用什么心态来?用什么力量来?还是要靠对般若与空性的体证,才会有那个力量!

  所以,我们讲菩萨道的发心,也不是空发心,发心跟妄念只一线之差。我们今天能深入了解法的内涵,能依法奉行,多少会有一点体会,这样产生的信心就不同。很重要!所以我们真的要行菩萨道,要生生世世来人间利益众生,「不畏生死、不住涅槃」,是要有本钱(内涵)的,真的要有对般若、空性的体会,这是最重要的地方。有了般若的空慧,才能生起真正的大无畏,不怕生死、不怕轮回,那才是真正的对法有了一定的体会!这种无畏要依靠什么——般若的空慧!所以我们今天谈的点点滴滴,都是在让我们明白从根本佛法到大乘的不共在哪里?般若的不共在哪里?什么是般若的空慧?如何能把握?行菩萨道不是空谈,不是只有空愿,一定要有真正的内涵!

  菩萨悟证了空的真理,即于此空性中融摄贯串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

  「空」的涵盖面其实很广,如果我们把「空」当作三法印中空解脱门的「空」,那么就缩小了「空」的范围。这里讲的空性是一个总持,涵盖了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这里就是让我们明白,当我们真正了解和体证空性的时候,也就了解、体会了三法印,也就能直接的契入涅槃!注意!这个很重要!为什么很多人学南传的佛法,他们一定要透过一些次第,一步一步的先体证无常,然后体证无我,最后才能进入寂灭涅槃的体证?而大乘的不共法,不共在哪里?大乘是直接从空性上的体证,直接就能契入涅槃!这就是大乘的不共处!大乘对于空性的体验,是最重要的,大家要明白!

  因为,我们要了解空,须从这三方面去理解:(一)、世间没有「不变性」的东西,这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既没有不变性,所以都是无常变化的。从否定不变性说,即是空。

  这是在讲三法印中的无常法则。一切法不可能永恒不变,万法每一剎那都在迁流变化,所以说诸行无常,也就是没有不变性。但是,如果认为无常是实有的,就会执着有一个无常,这是因为没有真正的了解无常的涵义。

  所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不变性就是常,否定不变性就知道「常不可得」。可以说无常,也可以说常不可得。那么这个常不可得,就是空!其实无常就是空!我们在讲缘起法时就讲过,一切法都是因缘的组合,凡为一法的条件,其本身还是组合的,还是缘起的。因缘的层层无尽,就说明没有一个常恒独存的第一因。这样的观念就在否定常,同时也显出空义。

  (二)、世间没有「独存性」的东西,一切事物都是因缘假合,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没有独存性的,所以无我。从否定独存性说,也即是空。

  世间没有可以独存的东西。万法都是众多条件的组合,不是单一的条件就能形成一法,如果是单一的条件就有「独存性」了。组合万法的条件都没有单一的,所以没有独存性,「一切的事物都是因缘的假合,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没有独存性的,所以无我。」,「我」就是真常的、不变的、独存的,所以叫「我」。既然一切都是因缘和合的、缘聚缘灭的,就说明没有独存性。所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明白无常与无我之间相依相缘的关系。从空的角度、从否定独存性来说也就是空。

  (三)、世间没有「实有性」的东西,常人总以为世间事物有他的实在性,这是一种错觉,克实的推求起来,实在性是不可得的;实在性不可得,也即是空。

  万法既然是缘起的,是众多条件的组合,是剎那迁流不住而即生即灭的,就没有永恒、没有实在的!小至微尘大至宇宙,都是如此!但是一般人的观念中认为:宇宙是微尘的组合,由于微尘的组合形成地球、星球,形成万法;很多的星球组合成太阳系;很多的太阳系组成银河系;无数的银河系形成宇宙。但是注意!如果这个微尘是实在的,微尘是单一的,那么这个微尘就是第一因了。其实,从法的角度来看,微尘还是不可得,微尘还是缘起的,所以没有实在性。

  譬如说,我们这个身体是五蕴的和合,五蕴的和合是假我、幻有。所以身心里面找不到一个真正的、实在的「我」,所以,「我」不可得。这是大小乘都不否定的。但在部派佛教的一切有部的教义里,说假合里面实在的我不可得,但五蕴总是实在的,就会执着于五蕴的实有性,即所谓的「我空法有」。但是大乘讲到一切法空,因为组合成假我的五蕴还是缘起的,还是无自性的,所以也不是实有的,这个很重要!不然我们还是有实有性的感觉,就有立足点,那个自性执、我执就破不了。可是外道在身心找不到一个实在的我,就会幻想:在五蕴身心以外,还有一个实在性的东西存在,叫「大我、梵我、上帝、主宰……」这种实有感就是外道不能解脱的根本原因!所以这里我们要明白,实在性的不可得,也就是空。

  这三个重点我们一定要把握:常不可得是空,单一性的我不可得也是空,实在性不可得也是空。所以,空就涵盖了三法印。注意,这很重要!大乘佛法主要把握的就是空义及空性的体证。体证空性的人,就能体会涅槃寂静;真正体会到空性的人,也就彻底的了知无常与无我。注意!此处很重要!现在很多的争论就是因为不了解这些内涵!如果我们修行直接从体证空性下手,就可以直接体证涅槃!如果站在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的次第上来讲,就非要一步一步的深入不可。但从大乘空性的体证来讲,直接契入涅槃、直接体证法性的寂灭性是可以的。所以很多争论其实都不必要,只是个人站的立场角度和所体会的内容不同而已。不论是从次第的三法印的体会证入涅槃也好,还是直接契入空性而证入涅槃也好,只要能证入涅槃就是我执的消融,也就不会有争论了。

  三法印从否定的方面说──泯相证性,即是显示空义的。

  「否定的方面」,是指对现象实有感的否定。有时候我们常会感到烦恼贪瞋痴总是去不掉,总感觉烦恼那么实在!其实我们都是执着在现象上以为都是实在的。不论从三法印入手也好,还是从空性直接体会也好,一切相是实在的吗?一切相有它的实在性、不变性、永恒性、单一性吗?可得吗?确实了解了一切法的虚妄性、如幻性——虽有如幻,看起来很真实,但是我们要了解它的剎那不住,它是一直在迁流变化的。每一法就像一个冰块,看起来是有,但是它时刻都在融化,任何一法都是剎那不住的。了解了这个真相的人,就不会执着于任何一个相,不论那个相停留多久,在我们感觉有几年、几十年,其实他是剎那在迁流的,没有一个相是不变的、不动的、永恒的!

  我们刚刚看到的现象与现在看到的现象都是一样吗?其实已经变了,只是我们没有那种很深入的体证,没有了解而已。真的明白法的如幻性、剎那即生即灭,还能执着哪一法?即使你执着它,你能留得住吗?它能停留吗?你能永远的占有吗?可见对法的体会有多重要!为什么我们什么事都放不下?什么事都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把一一法当做实在的、不变的、永恒的。真正了解空性的人,了解缘起的人,就不会执着了。我们缺少的就是对诸法实相的了解,总以为一切法那么实在!名啊、利啊、恩爱啊,一切的占有是那么实在,情绪起落的那种满足也是那么实在。其实,哪一法是实在的、能住的?

  我们不知道自己活在虚妄里,不知道自己活在迁流变化中,这就是对真相的不了解——无明。佛陀把他体证的真相告诉我们,我们只要顺着这样的方向,这样的方法去观察、去体验是不是真的如此?不只是外面的万法,还有我们内在的身心,哪一法不是如此!当我们真的明白时,还会执着吗?《般若经》最主要的内容,就是让我们了解什么叫真相?只有缘起的空慧才能了解真相,才能不住。不住就是不取、不染。这都是重点!当了解了真相,慢慢的对一切法就不执着了,对相的实有感自然泯灭、歇下来,不会在相上执着,心灵慢慢的凝聚不再染着。当因缘适当时,嗄!一下子就能体证到空性——泯相证性。那个时候叫身心俱寂,或叫能所俱泯,就能体证到真正的空性了。

  不变性不可得,独存性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不可得即是空。

  「不可得即是空」,这句话很重要!我们从一切法的相上观察,真正的了知他的常不可得、实在性不可得、独存性不可得,就能体证到空。那么要在哪里体证空性?就在一切法的现象上去了解他真的没有永恒性、没有独存性、没有实在性,空性就是从这里去体会的!并不是以修定的方式把我们的意识暂时伏下来,不起分别就是解脱了,不是的!这只是修定,而不是慧观的体证!注意!大乘的修行为什么要从利他中完成自我的超越?因为在利他中,我们的心灵在内六根触对外六尘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变化和作用,就更容易体会法的无常性、无我性和涅槃性,也就是最容易体会到空性。

  如果缘起的正见真正建立得稳固,当你在根尘相触或与万法接触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与法相应,剎那中就会体会到法的无常性、无我性、寂灭性,那时候每一剎那都有证悟的机会!所以,建立正见有多么重要!没有正见,思惟模式还是在以往的惯性里、我执里、爱染里,怎么能体证到空性而解脱?明白了,就知道为什么修行首要是建立正见?八正道为什么以正见为导?六波罗蜜为什么以般若为导?没有正见与般若的空慧,任你怎么修还是盲修瞎练而已,很容易落入外道的陷阱而不自知!

  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

  导师的每一句, 话看起来很简单,但是要真正的了解其中的涵义却不容易呀!我们要在哪里体证空?「不离开因果事物而有空」!很多人不了解空,以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也不讲因果了,可以随心所欲了。「空」在哪里显现?就在因果中显现。如果不是空,就没有因果的关系存在!因为「空」的涵义就是没有永恒性、不变性、独存性,所以法法必是因缘条件的组合。剎那剎那都在迁流变化,这样才能产生因果的关系啊!如果是不变的,因果就不动了,怎能产生因果关系。也正因为无自性,本来空,所以因果才能成立,万法才能成立。所以《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就是这个意思。

  很多人不了解空义,以为空是什么都没有,是断灭,这是大错特错!真正懂得空义的人,就知道「空」不是什么都不要,什么都没有。那么,我们要成就真正的解脱,如理的体证空义,就要从因果事相上去观察体会。不能因为谈空性,就偏废了事相。

  即事物的无常变化,无我不实,自性寂灭。

  看到事事物物的迁流无常变化,就在这里审细的观察他,就会体会他没有永恒性、独存性、实在性,一切法必归于灭,是因为法尔如是、本来寂灭,没有一法不灭。大乘学人,能把握这个重点,就不会执理废事了。很多人怕学了佛法,一天到晚谈空,会不会消极而厌弃人生什么事都不做了?绝不可能!我常常讲:真正懂得空义的人,会积极的具备解脱的条件,福慧双修。具备了这些条件才能解脱,这样的人,决不会浪费生命的时光。他会把握每一个因缘来充实、历练自己,具足自己应该具足的条件,这样的人生会消极吗?现实社会中,要做一个实业家、企业家,用一生几十年的时间还不一定成就,成功是要付出很多辛苦的!而要成佛、要解脱,更要具备应有的条件。要具备这些条件是不能离开因果事相的,怎么能够轻轻忽忽的生活,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呢?所以,如果我们的生活是消极、懈怠、放逸、随波逐流,就是因为还不懂佛法!所以千万不要错解法义!没有明确学佛的目的和佛法的涵义!我们看到很多人在批评佛法,那些批评的人懂佛法吗?如果懂佛法的人就不会批评了!

  以空——一实相印贯通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的三法印,每为一般人所不了解,所以特别指出来。

  大乘的空义是究竟而圆满的。大乘的空——一实相印,即涵盖了小乘的三法印。三法印即是一实相印,一实相印即是三法印。所以三法印和一实相印是无二无别的,二者的内容和本质是一样的。明白了这些,大乘就不会批评小乘,小乘也不会毁谤大乘,大小乘诤执的问题就解决了。如果一定要讲大小,只是心量上、行愿上的大小不同而已,对法的体证没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常讲:真理不可能有两个,如果说大乘是对的,小乘是错的,那么问题就大了!如果说小乘是对的,大乘是错的,问题也大了!所以大小乘之间产生的矛盾只是因为彼此的不了解而已。

  导师对法的抉择,是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法源是什么?其过程中产生了什么样的流变?我们在讲根本佛法的目的,是因为大乘佛法里面确实有一些流变的现象,也掺进很多外道的思想进来,所以我们要厘清这个根源,就要往前追溯,看到佛法的发展实态和根本意趣,才有真正的智慧和能力来抉择大乘佛法中所谓方便与究竟了义的区别,才有择法眼。大乘虽然有很多的体系、很多的宗派,都是佛法没有错,但是有究竟、有方便。那么我们凭什么来抉择什么是究竟?什么是方便?就凭这样的正知正见!导师对佛教和众生最大的贡献,就是让我们能把两千多年来的佛法一以贯之,让我们后学者知道真正的佛法的内容和解脱的内涵。

  我常常讲,佛教内部宗派体系之诤、大小之诤、空有之诤、方便与究竟之诤,诤论了很久,到今天还在诤。其中的原因不是一般人所了解的。这里特别的指出这个重点让我们明白,很重要!

  般若是通达真理的智慧,与世间的一般知识不同。般若──实相慧,即能真知诸法真理的,如即空的无常、无我、涅槃寂静。

  如果我们真的通达三法印——无常、无我、涅槃寂静,或者真的通达一实相印——空,有了这样的智慧,才叫般若。了解诸法实相、真理法则原来如此!所以,能让我们明白真理实相的智慧,才是真正的般若的智慧,般若的智慧不是人间的聪明才智。

  凡是真理,要合乎三个定义:

  (一)、凡是真理,必定是本来如此的;

  真理,千古以来都一样。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也是这样。因为他本来就这样!

  (二)、又必定是必然如此的;

  「必然」就是一定是这样的,不可能改变的。

  (三)、还必是普遍如此的,

  真理在中国是这样,在美国还是这样;在东方如此,在西方也如此,不论古今中外,真理都是普遍存在的。这本来如此、必然如此、普遍如此的理则就叫真理。

  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大至宇宙,小如微尘,都是如此的。

  我们就用这个标准来衡量一切法,哪一法符合这个原则?就是三法印!就是空性!离开这个标准来说真理,那只是主观的认为而已。

  这近于哲学者所说的「最一般的」或「最哲学的哲学」。但哲学家所说的,由于推论、假定,或由于定境,与佛法不同;

  导师指出,世间的哲学和一般宗教对于真理的探讨,都是用想象的、归纳的、逻辑的、推理的、假定的方法来研究,没有办法亲身验证。另外有一些宗教也修禅定,在定境里面会有很多身心上特别的、神秘的体验,从这种神秘的经验中而推想出有一个上帝或形而上的实在,这与佛法不同。

  佛法是佛陀及其弟子们,以般若亲自证得的。

  真理法则,不论是无常、无我到涅槃、或者是空性的直接体证,是人人都能够验证的。佛和圣弟子们能体证,我们只要以正确的方法,一样也可以亲证,这才叫真理。如果说某某人有特殊的、与众不同的条件,只有他才能证得,而我们一般人再怎么修都不可能体证,那不叫真理。真理是平等的,任何一个人,都有体证真理的根本条件,这才叫真理。所以,真理是必然如此,一定如此的,因果之间有其必然性,没有这个必然性就不叫真理。我们修行要验证能不能达到对真理的体悟,能不能受用,这才是智慧!不是你告诉我,我就相信,然后到死后才能证明,死了怎么证明?

  至于普通的知识,大概可以分做两种︰(一)、有些认识,即常识(科学也是常识的精制)可以知道是错误的。(二)、有些认识,常识即使是科学,也不能知道是错误的。

  世间的知识,我们可以了解到某一部分是对的或是错的,但是有某一部分,即使是如此发达的科学也还是没有办法了解。

  常识上以为不错误的,为大家甚至世间学者所共同承认的,都是外由五根缘境,以及内由意识分别所得到的影像,即为世间的真实,或者即作为真理看。

  在世间,我们以所知的常识来判断,我们大家所共见的,尤其是一些专家学者所共识的,我们往往都认为是正确的。其实,这是由于我们的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触外面的一切境界后,再由第六意识去分别,而留下的影像。那么,我们就认为这些外在的都是实在的、都是真实的。只要你认为如此,我也认为如此,大家都认为如此的,都以为是真理了。

  依佛法,常识可以知道是错误的,有些是完全错误的,或也有相对真实性的。

  从佛法的角度观察事物,的确与世间有很多差别。确实是有一些知识完全是错误的,但是有一些也不是完全错误,还有相对的真实性。

  如小孩看到「云驶月运」,以为月亮是在跑,这当然是错误的;但这种错误在眼根缘境的印象上,有他相对的客观性。不过成人以意识推察,知道由于云的飞行,这才以意识比量修正根识的似现量。虽明明见到月亮飞行,而不以为然,说这是错误的认识。

  仰望夜空,会看到月亮在跑。其实月亮哪有在跑,是云在飞。但是给人的感觉好像月亮在跑。以我们的所知来判断,也可以了解那种认识是不对的。但是,在我们印象上产生的感觉有其相对的客观性。成人的知识比较丰富,理解力比较强,也有较强的推察能力。对事物经过审察、抉择、推理叫比量,不只是现前当下的、现量的那种感觉。通过推理,也可以了解原来不是月亮在跑,是云在飞。

  这种认识,在人类知识的发展中,不断在进步,不断在修正自己过去的错误。

  过去有很多科学家、哲学家,他们发现某一种理论、定律,就认为是不变的真理,但是,后来都被推翻了。当时被人们认为是新发现、新发明的理论和定律,而后面有更深的科学研究和科技发明来更新、取代。当我们更深入的了解以后,才知道前面的认识和总结只是个过程,而不是究竟。到目前为止,我们曾经所认定的定律,有几个定律没有被推翻?科学家现在发现的一个定律,叫测不准定律。这个「测不准定律」就是无常!符合佛法的无常论!另外,我们一般都以为光的速度是不会变的,但是现在最新的研究成果表示,光的速度还是会变的。当我们看到科学发现这个「测不准定律」时,我说:很棒!科技越发达越能证明佛法的正确性!

  所以世间的知识,每每是觉得今是而昨非的。还有常识──那怕是科学,也是不能彻底知道是错误的。如一般人总以为事物有不变性的、独存性的、实在性的东西,总以为这是千真万确的。其实,事物那里是这样?一切事物都是变动的、假合的、非实在的,即是毕竟空的。

  我们真的赞叹佛陀的智慧,真的不得了!二、三千年前没有什么高科技的方法可以观察到这么微细的地方!但是佛陀所体证的真理,到现在如此发达的科学都颠扑不破。现在有很多高科技,很多新发明,可以更深入的去研究,了解的愈来愈微细,佛陀的年代没有这些方法可以观察,他却能发现这样的真理法则,可见佛陀智慧的伟大和超越!

  人们普遍的都执着以为事物有其不变性、独存性和实在性。简单的讲,众生的我执、对万法的执取,都是由于这个根本观念引生的。佛法就是在破除这样的观念!指出万法没有不变性、没有独存性、没有实在性!所以佛法说他是变动的、假合的、非实的,完全是毕竟空的!

  然而常识不以为然,即科学与哲学家,也只达到部份的近似。科哲学家虽能推知世间某些常识是错误的,然仍不彻底,因为常识和科、哲学家的推论,都是依据见闻觉知为基本的,而五根的触境生识,是静止的、孤立的、取为实在性的。

  科学与哲学对真理的认识,只是相近相似而已,他们没有办法体会佛法真正的究竟处。导师点出:我们的执着在哪里产生?包括科学家、哲学家的研究与推论,仍有他们不能超越的基本观念。因为科学家和哲学家的认识和研究,都不能离开我们五根的作用:见、闻、觉、知。而这五根触境生识,是静止的、孤立的,所以就认为是实在的。这个「静止的、孤立的」这几句话我们要注意!无常是在讲什么?是在讲一切法是迁流变动的、剎那不住的,没有静止相的。但是,我们在看事物的时候,直观的感觉是静止的、孤立的,所以才会有那种实在性的感觉。注意!这个地方衍生了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如果我们观察一切法,是在静止的、孤立的观念中,你能发现到真相吗?注意!很重要!一定要在事相的迁流变化中才能发现他的真实性!这关系到我们修行的所缘境!

  我们都怕自己的心散乱,怕起烦恼,所以总想办法使心安静下来,然后在禅定中觉得身心清净。而真正要了解法的无常性和无我性,反而要在诸法的迁流变化中才能发现。诸法本身就在迁流变化中,不是我们让它静它就能静,让它定它就能定。一切法本身就在迁流动荡、生灭无常的变化中,我们反而要求自己的心要静止、不动,这样怎么能发现真相?真相要在哪里发现?就在无常的迁流万法中去发现,注意!这个无常性不是你要让它静止它就静止的,他是法尔如是迁流不息的!注意!这个很重要!所以如果我们停止在静止的、孤立的境地,是不可能发觉真相的!

  如实观照的「如实」两个字,是照一切法当下的样子去观察,当下的样子是不离无常法则的。这个地方太微细了!但是这个地方如果我们不了解,不论怎么下功夫观照,也不能体证到寂灭法性!因为根本的地方没有把握,不知道真正的下手处。所以过去有很多人不管怎么修,即使闭关了几十年,禅定进到几层天就以为是有境界了。其实这与解脱根本没有关系!外道的四禅八定的功夫很高,但是不能解脱的原因就在这里!

  禅宗的古大德有时候一句话就解脱了。禅宗的公案:二祖神光来见达摩祖师,求安心,达摩祖师制造因缘让他能够发出真正的勇猛无畏的心,一句话就把二祖神光的问题解了:「将你不安的心拿来,我为你安!」神光找那烦恼的心,怎么找都找不到:「觅心了不可得。」达摩祖师说:「我为你安好了。」一句话就解决了!请问:这个时候二祖在修第几禅、第几定?为什么他能悟道?就在一个「不可得」!注意!「觅心了不可得。」这个「不可得」我们要明白啊!这里导师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常不可得、我不可得。要在哪里体会不可得?就在迁流变化的无常中才看得到。如果是静止的,是不动的,那就是永恒的了,世上没有这样东西!注意!这就是法的重点!导师这里的每一句话都很重要、很重要!看了真的都会赞叹不已!

  而无始来习以为性的意识,也不能免除自性的妄见。

  我们过去的意识都是染着的,染着的本身就是错误的,就是无明的产物!最大的无明就是以为万法是实在的、永恒的、不变的!这就是实有感!这叫自性见!在习以为性的意识中,什么时候能见法?什么时候能悟道?所经验的、所了解的、所认识的,哪一法不是在自性见中?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是正确的,不符合自己的观念就生气,就起对立与矛盾。其实,我们的想法、我们的意识从无始以来,所熏习的哪一个观念是与真理相应的?但是我们都认为我们是对的,执着自己的看法和认识。科学家、哲学家都认为自己的理论是真理;神学家也认为自己的信仰是真理。问题是解脱了没有?如果认知的真的是真理,应该能解脱才对!什么是解脱?解脱是贪瞋痴烦恼不起,不再生死轮回相续。所以,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性带来的意识作用,都是与自性见相应的。

  佛法能从根识及意识的认识中,彻底掀翻自性的妄见,这才能契入究竟的真理。

  修行不是束缚我们的身心,是在厘清我们的知见,净化存在于意识里面的染着。所以我常常把一个人的观念譬喻为计算机的软件,观念不改变,怎么束缚这个身体、怎么规范他、怎么苦行都没有用。主要是改变意识中深潜的染着——自性见、实有感。如果没有般若的空慧,怎么转化内在的观念和认知?修行要在哪里修?注意!如果正知正见不建立,没有般若的空慧,如何堪破潜在意识深层的执着?这是非常重要的重点!不然,以为我信仰、我很虔诚、做些什么善事就叫修行,不然就去修禅定。这与你观念的改变有关系吗?注意!这里很重要!很重要!

  只有把过去习以为性的意识中固有的自性见的观念彻底掀翻,才能真正的契入真理。如果自性见还有那么一点点的影子存在,要契入空性是不可能的!所以修行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自性见?认识到这个无始来的执着─—萨迦耶见有多么深细!在观察中会一一的发现,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所以,佛法教人修定习慧──般若,根除心理上的错误,通达法性空即无常无我涅槃寂静,亲切证验,做到去来坐卧莫不如此。

  这里讲到修行的功夫和内涵。修行要定慧等持,如果我们以散乱的意识形态就很难观察到微细的自性见,要发现真正的实相更难!所以,我们开始总有一些方便善巧,尽量让我们散乱的心能够慢慢安定下来,才能够进入所谓的慧观,去观察一切法是不是真的无常?是不是真的无我?是不是本自寂静?在没有真正体证以前,理论懂得再多都不会受用。那么就要以实证为目的,透过修慧和修定,亲身的去证验,怎么样能体证到真正如此。

  在学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建立正见,才能够如理的去修证。有的人智慧不错,听了都懂,但问题是没有实际的修证。懂,只是观念上的了解,达不到生命中真正的受用。所以我们每一次上课到一个阶段的时候,就要办禅修,就是要教大家观察的方法。用什么方法才能破除无始以来的自性见、实有感?我们的习性很重,如何能够发现真相,还要有方法。禅修主要就是教大家观察的方法。办禅修并不如大家想象的几天就能见法开悟,如果能当然很好,但是见法开悟是不容易的。刚刚已经讲了,真正要见法,就在平常生活的行、住、坐、卧中,在根尘触的每一剎那的因缘中去用心体会,不一定非在打坐的时候才是用功。禅修禅坐只是一个过程,最主要的还是要懂得正确的方法,方法不对,盲修瞎练也不会受用。

  所以如果没有建立正见,没有把我们的观念修正,观察的方法又不正确,就很容易与外道的方法混在一起,以为得定就是究竟而自以为是。如果把四禅当四果问题就更大了!所以每一年大概在年底,我们会办一次禅修,把平常听闻的法,透过这样的修习方式,让大家能有亲证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明白,修学佛法不是理论懂了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我们的习性很深细、很坚固,在观念上有一些了解,但是做不到,贪瞋痴烦恼依旧。事情没有到来的时候,大家境界都很高,一遇到事情,烦恼习性就都来了。然后还会给他人带来很多疑惑:「你们学法都学了那么久,好几年了,但是一遇到事情,贪瞋痴烦恼照样,学这个法要干什么?说你的师父有多高明,骗人的!」这样,师父就有罪过了。

  所以,我们要明白修行不是只有理论,观念修正以后还要真正的去实践体证,如果真正体证到了,只要一次,就不会忘记。我们听很多人说修行的过程,什么大悟、小悟一百二十次。如果那个「悟」真的有效,那么「悟」一次就够了,就会不忘不失。如果那个「悟」不是彻底的,那就不是「悟」!我们要明白真正的真理只有一个,真正的体证只要一次。所以我们要明白初果罗汉和四果罗汉,他们体证的是同样一个法性,但是为什么有四果的差别,在于习性还没有断尽。证初果见法的人就入法流了,只是习性很重,怎么样断尽习性这是另一个过程,而阿罗汉就断尽习性,究竟解脱了。所以如果修行中有见法的人,虽然习性还没有断尽,千万不要去毁谤他:「你有多高的境界、法体会了多少,结果还不是一样起烦恼。」要知道,还没有到阿罗汉、没有到八地菩萨的修行人,习性还是会起,所以不要轻易的毁谤,自己造重业而不自知。

  依般若慧体验真理,根除内心中的错误,导发正确的行为,则烦恼可除,生死可解。

  谈到这里非常的感动!有些人不知道导师的智慧和慈悲,批评导师只是搞学术研究。意思是说导师好像根本没有修行体证的部分,那么我们看看导师讲的这些法要,难道只是学术研究吗?搞学术研究的人能有这样的体证吗?只有不了解真相的人才会胡乱批评诽谤!

  我们刚刚讲过重点:修行不一定要入深定!不一定要开发神通才是修行!有了般若智慧,修行就在行、住、坐、卧之中。那么还需要什么特殊的境界吗?一个真正身心不染着、不住,不取的人,他会标榜自己的境界吗?导师真正的境界反而一般人无法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境界?言行一致!生命的展现与法相应─—不染、不着、不取!真正的无我,真正的无私,没有境界可着的,那才是真境界!在来、去、坐、卧中莫不如此!

  就像《金刚经》所讲:「应无所住」,法法即生即灭,本来就不住,明白的人还会住吗?所以导师讲只有真正的般若智慧、只有真正的体证真理,才能根除我们内在的错误观念。因为行为是从观念而来的,观念导正了,行为也就随着观念而导正,烦恼无从生起,还要不要去断烦恼?破了无明、我执也破了,不染着、不贪爱,生死还会相续吗?还有生死可担心吗?阿罗汉为什么能自知不受后有,是他明白自己的条件具足了。无明破了、贪爱断了,那就没有什么可以相续了。阿罗汉当然知道自己所体证的是什么,所以他敢肯定的说自己不受后有!所以这里就讲,烦恼可除,生死可解。

  论到内心中的错误根本,即是执为实有自性而是常是我的,略可分为二类:

  导师写文章真的是一气呵成、次第分明!现在要探讨我执、实有感、自性见到底是什么?我们会执着在我、在常的是什么?为了让我们明白这个内容,所以他说略可分为二类:

  (一)、我执,(二)、法执。法执,是在一切法上所起的错误,其中最根本的执着,即有情──人们在见闻觉知上不期然而起的含摄得不变性、独存性的实在感。众生于中起执,不是全由意识计度得来,在五根对境时,影像相生,即不离此实在感;意识再继之以分别,于是妄执实有自性。

  内心错误的根本,即我、法二执。导师在这里把什么是我执、法执以及产生执着的过程都写得很清楚。我们看到一切万法,观察一切法,是由根尘触产生见闻觉知的作用,就会感受到他的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就在这中间起了执着。这种执着也不一定全由我们内心的分别计度而起,就在观察中也会产生这种实有感,也就是说直觉的当下会起,进一步意识在分别的时候也会起,这两方面都会起实有感的妄执。我们观察人间万法,人人不都在求吗?都在想得吗?为什么要求未得要得?因为认为外在的一切都是实在的、能得的,然后里面还有一个实在想得的—能所都有。

  一切的错误,根源于此,举凡宗教上的天神,哲学上的实体、本体,都从这种错误而来。

  注意!很重要!这里说明什么是法执!法执都不离实有感而起,不只是对一切万法产生实有感的执着。包括宗教、哲学家他们所认为的「上帝、主宰、天神、本体、实体」等,都同样来自这个根源─实有感、自性见。

  我们现在都知道这个身体一定会坏,谁都不能否定这个事实。但是由于实有感的执着,承认肉体是会坏的,但在感觉上总有一个实在的我,有一个不变的东西存在。在身体里面求不可得,就想象外面有一个实在的本体、永恒的自性。身体是会变的,但是灵魂是不变的。因为灵魂从本体来,有一个实在的本体存在,不论叫他「梵」、「道」或「一」,死了以后就回到本体去。我们是否都有这个观念?导师指出重点,这些都是自性见的妄想的产物!特别在西方国家,人们普遍认为有一个创造万法的上帝,那么上帝是谁创造的?如果说上帝没有原因而有,本来就存在,这就叫自性!就是不变性、永恒性的实有感的产物!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会这样推论?众生执着的根本就在这里!因为害怕失去那种实有感,这个「我」不能失去,这叫法执。以为一一法都有实性,既然一一法都会变,都会坏,都会消失,那总有一个实在的、看不到的东西,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吧?众生一定要这样才能安心,安那个执取实有的心,怕他消失了,以为那种实有消失就是断灭。

  注意!这个地方就是佛法与外道不共的地方!这一点如果我们不了解,我们所接触的很多理论实际上与外道观念是一致的,就会以为佛法与外道没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现在会有五教同源、三教一体的观念?认为所有宗教都一样?这都是本体论的观念——同样的从一个上帝主宰来的观念!这观念就是佛教要破除的法执、实有感和自性见!

  所以导师曾经讲过,外而山河大地,内而身心我们都知道他会坏,但是我们总是想到有一个形而上实在的存在,这就是最大、最深的自性执!很多人怕断灭:「那死了不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佛法讲「非实非虚、不一不异、非有非无。」这是一般人很难体会的,总要在实有感里面,不是实有就是实无,不离两边;如果你对他说不是实有,他就会认为什么都没有了、断灭了;如果说非有非无,就搞不懂了。这就是众生的思惟模式,我们执着的原因就在这里!为什么非要在实有实无的思惟里面?这就是自性见在作祟!

  我执,这是对于有情不悟解为因缘幻有而执有不变性、独存性、实在性。

  我执不是对外在万法的执着,而是我们对有情生命自身的执着。因为不了解缘聚缘灭、因缘而幻有的道理,却执着在有一个永恒性、不变性、独存性的我。虽然都知道五蕴会坏,却想象要有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存在,这样才会安心。因为要满足内在的那个我执。因为有我执,所以怕我消失了、没有了,而不知道宇宙的法性是非常非断的。众生不是执着在常,就是执着在断,同样的缘于自性见的实有感!

  我即有情,不外是因缘的聚合,有什么实在性、不变性,如一般所计执的个体、灵、神我?特别是人们直觉的,于自身中计执有我──萨迦耶见,于所对的一切事物,以己意而主宰他,即计为我所。

  有情就是我们这个身心,只是五蕴的聚合,因缘条件的组合。观察我们的身心,怎么找也找不到一个实在的、不变的、永恒存在的东西。如果不是经由如实的观察和了解,而是用想象的、推理的方式就会产生颠倒见。如果如实的去观察,就能发现真相,不只是「我」不可得,觅心还是了不可得!很多人都执着的以为心和意识就是「我」。可是为什么二祖一个「觅心了不可得」就解脱了?导师指出,众生的我执就在这里!以为我们有一个个体、有一个灵魂,不然就是神我、大我、不可知的我。

  所以,我们不论在有意无意、有知无知的状态下,总是对自己身心和合中生起强烈的自我感觉,这就叫萨迦耶见,也就是我见。有了我见就要去主宰、去占有,对于外在的一切事事物物,就要以自己的意念去主宰和控制,希望占为己有,这叫我所。我所从我执而来,如果不执着有我,就没有我所。同样的,我们如果执着一切法为实有,就会去占有它,是因为里面有个我执。如果我执破了,还会执着外面的我所吗?现在很多人修行,害怕外面的万法来染着我们,使我们迷惑,所以就会排斥、厌离,不要见、不要闻、不要触,以为这样就没事了。但是里面的我执还在,根本的条件并没有改变,不可能永远不与外面接触,那么一接触,不是我所又来了吗?问题在哪里?因为我执没有破,好比入定还是有出定的时候,原因也在这里。所以修行重要在破我执,我执破了,还需要逃避这个人间吗?问题是生活在这个人间,怎么逃都逃不了的!有我就有我所,有我执就有我所执,要明白!所以修行要从根本上着手,我执不破,法执就破不了。

  这种我──有我必有我所的计执,在生死轮回中,实为一切执着一切苦痛的根本。

  这里指出了我执为生死的根本。我们为什么会轮回生死?生死轮回一直相续不断的原因,就是这个执着产生的爱染的力量,也就是我们讲的有取识,我们的意识在执取,那么我们要解脱、要断生死轮回,我执不破可能吗?绝不可能!那么什么是我执?如果连我执都不明白,怎么破我执?在哪里破?如果每天只在那里求、拜、不停的念,有效吗?没有发现真相,没有了解生死真正的原因,怎么破我执?对佛法的那份虔诚、敬爱是对的,可是并不只是单纯的信仰就能解决我们的问题,要有智慧─—般若的空慧,才有办法了解真相。而要建立般若空慧,首先要把知见调整好,然后再用正确的方法来观察,怎样去体证确实是空、确实是无我、确实是我不可得,这时才能明白真的没有一个实在的我可执着,不然怎么能离我执呢?注意!我执不破,生死就不断。

  透过学习缘起法,大家知道原来根本没有一个我!我们是被骗了!我们自己胡涂、无明!也知道外道的错误在哪里,那么我们就不会再相信外道的学说。这就是观念、知见上的修正,这叫破见惑。为什么我们见法了,还要修到阿罗汉、修到八地?就是要破除积习已久的惯性、习性,这叫破思惑。破见、思二惑才能达到究竟解脱。我们修行绝对不是盲目的,要有内容,有次第,一一都要明白,我们才能找到正确的下手处。

  我执和法执的对境,虽有不同,然计执为不变性,自在──独自存在性,实在性,是一样的。

  我执的对象是我们的身心,法执的对象是一切万法。虽然产生执着的对象不同,但是内涵是一致的,都同样的执着有不变的、独自的、自在的、清净的实有感。

  于自身中所起实有自性执,名为我执;在诸法上所起的执着,名为法执。此二执中,我执更为重要。

  对于自己的身心,产生的实有感、自性见,叫我执;对于万法产生的实有感的执着,叫法执。但是这两种执着的根本都是同依于自身的实在感,我们才会对万法产生执着,如果我执破了,对万法就不会执着。万法属于我所的部分,所以我执如果破了,我所自然就不存在。因为最根本的就是我执,所以说破我执更重要。

  世间自私自利的,不免要受大家的批评,其所以自私自利者,即因内计有我,求我之扩展,以一切为我所,于是只问目的不择手段。

  从世间的现象来看,只要我执不破,痛苦烦恼一定会产生的,因为我执不破,人们必然会自私自利,就是要保护这个「我」,巩固这个「我」。然后,我的欲望不断的向外扩展就要争取属于我的一切,还要占用他,那么占用的一切就是我所。所以,有我就有我所,为了达到占有我所,就会不择手段,那么不道德的行为也随之而来。人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痛苦烦恼?为什么要造那么多的业?都是因为要满足自我的需求。而这个「我」偏偏是虚幻的,我们只是不了解而已,为了一时感官的享受和满足,什么业都可以造。那么我们的痛苦烦恼怎么能止息?造业不断又怎么能停止生死轮回?

  所以活在世间,我执不破,哪一个人不苦?有钱的是金钱上得与失的苦;有的是生活上的困苦;有的是身体疾病的苦;有的是情感上的苦;最后还要面对─—死亡,那种对死亡的茫然和恐惧更苦!有我就有苦,有我就有求,有求皆苦!求不到苦,求到了怕失去也苦;求不到恩爱,苦;恩爱的有一天要离开,更苦!人生什么地方不苦?哪一个人不苦?所以经中有比喻人间如火宅,就是这个意思。而我们还在苦中求乐,苦中作乐。这些所谓的乐不过是暂时满足我们感官的感受而已。这种乐的本质是无常的,因为它很快就会消失,那么乐消失的时候你必定更苦!注意!三法印中的寂静涅槃的内涵,就是一切法必归于灭!这是一定的,没有一法可以例外。既然一切法必归于灭,我们求的、得的也必归于灭,那么我们这一生到底在干什么?

  我们再看佛陀,他王子不做,人间一切的享乐都放下了,是智慧还是胡涂?到底是占有一切为真正的幸福?还是像佛陀一样放下一切的时候才了解真相,达到真正的涅槃解脱自在为真正的幸福?这里我们就明白了,如果不知道我执是生死的根本,是痛苦烦恼的根本,修行不从这里下手,即使放弃人间而遁世,也不会解脱。外道修行也是放弃人间,连衣服都不穿,做种种无意义的苦行,以求解脱。但是,他们内在还是希望回到某某地方去,内在根本的自性见的执着没有消失,能解脱吗?

  佛法批评外道的不究竟,绝不是自以为是的乱批评,在事实上有其内涵的。外道以为吃苦就可以灭苦,以为身体是精神的束缚,所以他们以苦行来折磨自己的身体。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牛就可以解脱了,因为牛吃的苦最多!修苦行就可以解脱吗?折磨自己就可以解脱吗?注意呀!真正要解脱的是我执,如果没有找到苦的根源,不知道真相,很多所谓的修行真的都是盲目的修行!外道修到四禅八定的很多,有神通的也很多,为什么不能解脱?因为我执没破,这一点很重要!

  佛法首先教人除却我执,我执没有了,即能契合于缘起的正理,符合于群众的正义,行为自然合理了。

  我执能破,是因为了解缘起,了解一切法的真相本来就是这样。知道一切万法是缘起的,万法是相依相缘的,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依相缘的,知道伤害他人就是伤害自己,我们还能去伤害他人吗?所以能够无私的关怀一切大众的人,是因为他明白自他是相依相缘的,就能慈悲的互相对待,就不会自私自利、损人利己了,就不会一天到晚在贪欲中满足这个虚妄的自我。那么我们的行为自然就会端正而不会去造业了。

  一己的私蔽虽去,而众生的我执还在,于是起怜愍心,愿使一切众生同离我执,共证无生。

  缘起法就是让我们明白自他之间是相依相缘的。我自己现在明白真相了,破我执了,解脱了。但是还有很多和我相依相缘的众生,都还在苦难中,还在颠倒执着中,还在生死轮回中,自己怎么会安心呢?自然就会对众生生起那种悲悯之心,希望一切的众生和我一样的离开我执,一样的共证无生而体证涅槃,这就是大乘的悲愿,这种悲愿是从体证无我而来,是从了解缘起法的自他相依相缘而来。

  佛法把引生错误思想,不道德行为的我执,彻底揭发出来;使人能离自我见,建立一切合理的道德,而苦痛的生死流转,也就能从此解脱。

  在佛陀悟道以前,任何一个宗教都是执着在有一个创造万法的主宰,或者是真我,或者是梵天,或者是大自在天。都认为有一个根本,永恒存在的自性、本体。佛陀则创见了缘起法,他是第一个发现了宇宙人生的真理法则,从而破除这种实有感与自性见的第一个人。所以我们回到佛法的根本上来,看佛陀当时怎样开示他的弟子?这些弟子过去也是熏习外道传统的观念,他们为什么亲近佛陀很快都证了阿罗汉?因为佛陀教导的是自己亲证的方法,直接契入当下的五蕴身心,去发现法的真相!马上就能观察到过去所执着的实有感和自性见,是虚幻的产物,当下就能离开执着而解脱。佛陀的教法就是这样的单纯!

  但是佛法流传到今天经过两千多年,在流传的过程中很多的地方都有所流变,又加进来一些外道错误的知见,现在变得比较混乱,很难加以抉择。但是我们很幸运,因为导师把这些知见研究得非常清楚,一一的让我们了解真相,我们对导师的感恩就在这里!看到这里我们会赞叹导师的智慧广大!难道这只是学术研究吗?世间这么多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没有办法搞清楚,是学术研究能研究出来的吗?没有生命的深刻体证,如何能了解这些真相?尤其是对般若空慧的体证,所达到的真实受用,哪里是一般修定的人能了解的!

  什么叫境界?就是直接契入法性的寂灭!这就是大乘的不共慧!哪里非要那些的次第不可!导师思想真正的内涵很少有人看得懂,不知道宝贵,不懂得感恩,还要毁谤批评。所以我有时候对这些无知的批评还有无明火,很不客气的说这些人都是盲人说瞎话,因为我也想给他几棒子!不然他们还在自以为是!所以,第一个发现生死轮回的根本原因是我执、我见的就是佛陀,这是佛陀的创见,佛法与外道根本的不同也在这里。我们要把握佛法的这个根本,如果不能把握这个根本,就会很容易的接受外道的观念:以为死后要回到本体去,回到老母那边去,回到上帝身边去,回到真主那里去。如果是婆罗门教就回到大梵天去,都在实有感的自性执里面,什么时候能破我执呢?我执不破又怎么解脱?不论修四禅八定的哪一个境界,我执不破,生死还是有份,随着禅定的境界往生天界而已。四空天最高了,可还是在三界内。寿命最长的八万大劫,八万大劫后出定了还是要回到六道中轮回。所以,佛法讲的究竟涅槃,并不是死后的事,是在生命活着的当下就要明白,是人人可知、人人可证的!人身难得!正法难遇啊!要把握此生!要注意啊!

  我执和法执,为出生一切错乱苦痛的根本,而我执尤为根本。

  我们不要讲生死轮回那么长久,就讲我们现在的贪瞋痴烦恼和一切痛苦如果不能止息,还谈什么未来的解脱!我们要把生死的根本——我执产生的贪瞋痴烦恼,就在生命的当下把他解决!这才是最重要的!

  我们要断除烦恼,必先除掉这生起烦恼的根本──我执。佛世,弟子们根利慧深,佛为他们说无我,弟子们即能了达无我性空。

  导师提出佛陀时代的情况来让我们明白:为什么佛陀的时代,佛陀的弟子,包括外道第一次来见佛陀,很多当下就能见法?当证了阿罗汉的时候他就敢讲此生已尽,不受后有,自己都很肯定的。可是现在没有人敢讲见法、见道、解脱。如果你讲这些别人会说你:未证言证,大妄语要下地狱的!所以没有人敢讲,现在不谈这个了,而是一定要等待往生!

  本来佛法的伟大,是人人只要有因缘闻法学法,人人都有机会解脱!可以真正的断生死!可是到现在我们讲都不能讲了!那这样佛法还伟大吗?如果讲一个信,那么外道比我们更快,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只要这里(玄关)一点就地狱抽名,天堂挂号了;信就得救了,死后就往生天堂去了。佛法的特质在哪里?我们要把握!那些推理的、幻想的产物,我们不会羡慕。世间根本就没有这个东西!真正的佛法让我们知道痛苦、烦恼、生死的根源是什么?我执怎么破?在我们生命的当下,只要真正的明白了这些道理,好好的向内观察,或向外观察都可以,没有一法不合乎三法印的真理法则的,随时随地都能明白和体证的!这么伟大的佛法,为什么变成今天这个样子,佛弟子真的要深思反省啊!

  后人不解佛意,于是听说无我,转执法有;

  佛陀说无我,弟子中没有人敢否定,没有哪一个大师或哪一个成就者敢说佛陀说的不对。但是有的人就想:「无我是对的,但是法总是有吧。」也就是说,我们五蕴组合的身心,没有一个实在、永恒不变的我,是对的;但是组合成为五蕴的这些元素和条件,是实有的吧,他们执着在法上是有的。「我」是没有的,法是有的,这叫法执。

  前面,我们一直强调缘起的正见,说明一切万法是因缘条件组合成的,成为这一法条件的因缘本身还是因缘的组合,没有永恒性、独存性、实有性,这叫缘起无自性。这里明白了,就不会执着在法有。因缘条件组合的是假我,组合成假我的这些条件的本身还是组合的,不是实在的。譬如说我们的身体是分子的组合,分子到原子、质子、中子、还有夸克都是条件的组合,是一层一层组合起来的,不是单一的条件就可以形成一个现象,现在的科学也证明了这一点。

  我们讲五蕴:色受想行识,其中的色即物质,形成物质的因素还包含地、水、火、风,那么地水火风的本身还是组合的,也不是第一元素,也没有第一元素。那么怎么能执着法为实有呢?

  导师指出,佛法的流变是在佛灭后的流传过程中,由于后来的弟子不了解真相,误解了佛法深意,才产生了今天的流变。佛陀讲无我,没有人敢否定。但是却有人以为什么都没有了怎么可以?那不是断灭了吗?因为怕断灭,就认为法是有的——我无法有。在部派佛教中的一切有部,是三世实有的观念,到最后发展为过去、未来是无的、非实的,但是现在是实有的思想,即所谓的「过未无体、现在实有」。也就是说不能什么都空,最后一定要留下一个实在的东西,才能安心,执着也就在这一点上。就譬如说狐狸会神通变化,可以变成美女,可以变成俊男,可以变成天仙,但有一个地方变不去─—尾巴。我们众生的自性见,与那个狐狸的尾巴很相似,什么都空了,不行,最后非要留下一点实在的不可!这就是我们不能把握佛法与外道不共的特质,最后还要留一个尾巴——与外道一样实有的东西才能安心。导师讲,只要还有实有感的一点点影子存在,即使再微细的实有感,我执就有安立处,破不了我执,也无法解脱!这里太重要了!一定要明白!

  为了对治他,所以大乘经特详法空。

  这个地方我们要明白,既然破了我执,法执也就不存在了。为什么大乘佛法反而从广观万法去破除法执呢?就是因为有「我空法有」的执着。佛法流传到部派佛教以后,这种三世实有,或者是「过未无体、现在实有」的思想,总是要留下一点「有」,我空,法还是要有。为了破除这种执着,所以大乘佛法后来发展为广观万法,要让我们从一一法的观察中,知道法的无自性,以此来破除「法有」的执着。然后,再回过头来了解法空与我空一样,一切法本来性空。很多人在「法有」上一直探讨,如果「法有」不破,还是不能解脱。所以《般若经》中虽然广观万法,最后还得回过头来破我执,这样才是究竟——我、法皆空。原因就是有人执着「我空法有」,如果不是这样,也不需要大乘佛法再来饶舌了。

  罗什法师答慧远法师书,曾谈到此义。所以学者应当了知空──即无常无我涅槃,是佛法中的最高真理,应遍观一切法空。

  有关法空,鸠摩罗什法师在答复慧远法师的问题中,就谈到这个重点。我们修行的人,一定要先了解空义,空义涵盖了无常、无我、涅槃三法印,也是佛法中最高的真理。这最高的真理就是要遍观一切法空,明白了这些内涵,大小乘就不需要诤论了。但是,如果只注重外在的广观万法,没有回到破除我执这个根本上来,也会出问题。

  但博观必须反约,要在妄执根本、生死根本的我执中,深观而彻底通达无性。

  回过头来,我们今天通过广观万法,知道外在的一切万法都是无自性、非实、虽有如幻,真切的明白了,最后还是要回到根本上来。什么是根本?我执我见是根本。所以一定要在我们这个妄执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我执中去深观,作很深切的观察,要彻底的通达他的无自性!如果我们要学观照、学禅观,也离不开这个根本。那么我们要观察的是什么?是不是真的无自性?是不是真的无我?是不是真的无常?是不是常不可得?重点就在这里——发现他的无自性!

  如果是外道的思想,他们刚好相反,在上帝、老母、本体的想象中,自性的观念里。他们要找的、要看的是什么?要看到一个不生不灭的、永恒的自性,那个叫我的存在!这样深观的结果刚好相反,根本不可能找到有一个实在的、永恒的「我」。若只是因缘的聚合,无我、无自性,那么我们要观察的就不是要找到一个真我了,事实上刚好相反,而是「我」的不可得。由此可知,由于观念的不同,我们修行的方法就完全不同,导致的结果也是天地悬隔,注意!很重要!所以我常说,由于知见上的不同,对于空义的解释就不同,修行的深观所缘就不同,这是我体会最深切的地方。我们以前都在传统佛法的观念里面,就是要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性。可是找了几十年都找不到,找不到心不能安,认为找不到是不对的,但是现在才知道找不到才是对的!你们知道产生这个变化的奥秘吗?这句话看起来很轻松,我搞了二十年才知道!为什么禅宗二祖慧可「觅心了不可得」?因为一切法本来就不可得!才可以解脱!如果是站在自性见的立场,怎么找都找不到一个自性,反而会让你不安。事实上找不到是对的,因为本来就不存在,怎么会找得到?那么找不到不就是真相吗!这个地方虽然很微细,但是太重要了!这么一点点不同的知见和理念,所带来修行的方法,所用功的内涵、所缘境就完全不同,最后的效果也完全不同!

  有时候看到禅师开悟时讲的话,就会会心的一笑:「鼻孔原来是向下的。」哪一个人的鼻孔不是向下的?就是说我们总是离开这些常见而能观察的对象,去找一个虚无缥缈而不可知的,这样的修行我们什么时候能体证真理?什么时候能悟道解脱?我们在幻想一个形而上的存在,而那个形而上是不可知、不可知,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见、不可见的,那么请问:不可知、不可说、不可见,我们怎么搞会能知、能见?什么时候能知、能见、能了解?鼻子本来就是向下的。但是它会坏,人人都一样,就是这么平凡。「冬天过去了,春天就会来」,本来就是这样的!

  我们是不是总想学一些超常的,不会坏灭的,不会无常的,永恒自在不变的,是不是都在求这个?但是,不要春去秋来,可以吗?不要由孩子变青年、变中年、变老年,可能吗?有生的不要灭,可能吗?我们是不是都在求这个,以为还有一个不灭的永恒?

  很早以前,我曾讲了一句话,有人听了很害怕就不想学佛法了。我说:「我们学佛的人,不是在求不会死或不要死,而是学了以后,明白了死的真相,就会欢欢喜喜的去死啦!」有人听了受不了,以为不吉利,不想学佛法了,就是因为我讲了这句话。当我听到这样的讯息觉得很有趣,我只是讲一句老实话而已,但是确实让有些人受不了,为什么?因为人们的心里总在祈求吉利、平安、吉祥,而我讲的是不吉利的、不平安的、不吉祥的,听了反而起障碍。但是我告诉大家,我讲的是真话!可是真话却没人愿意听。自古以来没有人可以生而不灭,除非是神话中的故事,现实中没有永远活着不会死的。但是我们不安心、恐惧,是因为有我执。如果真的破了我执,就知道生灭是必然的,是法尔如是的,是宇宙的真理法则,就不再恐惧了,这个时候才能真正的体会自在、安然!我们不是在讲解脱吗?解脱者会有恐惧吗?解脱者会有不自在吗?不会的!当我们了解真相的时候,就知道我们现在当下的一切现象,都是无常的剎那迁流并且是必归于灭的,因为这是法尔如是的!明白了,我们活在法尔如是的真相中,就会自在、安然、幸福,不再执着,不再逃避,能坦然的面对一切、承受一切而不迎不拒、不取不舍,不会再起心动念而造业,不会贪爱而黏着了,这就是觉悟了真相。

  这根本的我执破除了,其它的一切错误也就可以破除以及渐渐破除了。

  所以,如果根本的我执破了,其它一切的错误就可以破除或者渐渐的破除了,为什么说可以破除或者是渐渐破除?譬如见法的人还有习性,有的人直接就证阿罗汉,有的人顿超八地,他们真的就破除了我执烦恼。如果是见道位,或者是见法初果,虽然我执破了,但还有习性需要渐渐的断。这就是说见道的人或证初果的人,假以时日必定会迈向涅槃。证初果的最多人天七次往返,必证阿罗汉;二果人天一往返;三果不来,在五不还天就可以证阿罗汉。但是见法是根本。

  譬如一棵树,见法的时候就是把树根斩断了,有的快的话水分当下枯竭,习性烦恼很快就断,就是证阿罗汉果。但是如果证初果还要假以时日,好比树已不再继续吸收水份和营养,慢慢的过一段时间也必定会枯萎。所以见法最要紧,只要见法,生死就有量了。所以,虽然我们还有一点习性没有完全断尽,但是根已斩断了,树必定会枯萎,将来必定会成就。所以这里讲渐渐破除,为什么会渐渐?因为还没有证到四果,还没有证到八地菩萨位。但是我执破了,生死根已经断,烦恼必定会消除,只是时间而已。从这里就知道,修行破我执而见法有多重要!这是生死的根先断了,即使还有一点习性也不妨碍解脱,如果我们还想再来的话,留一点点习性也没有关系。

  修学佛法,应先从舍离我执──悟入即空的无我入手。

  修行在哪里下手?先要舍离我执,就是下手处。那么要舍离我执,先要悟入的就是空性。这个空,是与无我相应的空,从这里入手。导师这短短几句话,把佛法的根本、因缘、条件、方法,都讲得很清楚。《般若心经》才二百多字,却涵盖一切法。但是导师还没有讲到经文,只是在解释经题时先作「悬论」,就已经把整个《般若心经》的内容、本质、次第、条件等,都差不多讲清楚了,可见导师的功力!我们现在把这些理论明白了,然后讲到经文的时候,就知道原来《般若心经》在讲什么,就会很容易明白。

  前面解释经题,其实已经将全经的法要都涵盖在内。解释经文时只是分析经文的内涵而已。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先从「波罗蜜多」讲起,然后加上「般若」,最后将「心」经涵盖起来,即《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波罗蜜多,是度一切苦厄;般若,是解除苦痛的主要方法;此经就是显示这出苦主要方法的精要。心,可以有多种的解释,然此处取心要、精要的意思。

  波罗蜜多,意为解脱了到彼岸,度脱一切痛苦、烦恼、生死。般若是到彼岸主要的方法,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心经》的心,一般会解释为身心的心,其实这里的「心」是——心要、精要的意思。我们要度过生死轮回的苦海到彼岸,需要般若的智慧,才能达到目的。心要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要展现的内容。那么要度生死轮回其实就已经点明,什么是心要?就是般若!般若就是了解真相实相的智慧,也就是缘起性空慧。

  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五乘都是佛法,究竟那些是最主要的呢?

  佛法的义理有浅、有深,是为了适应不同根性的众生,所以有方便的施设,也才有五乘的分别——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虽然五乘都是佛法,导师的意思是让我们明白,什么才是最主要的?五乘中有究竟的、有方便的,我们要如何去了解?

  佛为一些根机浅的,但教他受持三归,奉守五戒,乃至教他修四禅、四无色等定,这是世间的人、天乘法。

  我们利用这个因缘,明白佛法的五乘次第,什么是方便法,什么是究竟法?如果这些弄不清楚,容易把方便当究竟,而忽视了真正能究竟解脱的方法。这里就讲,所谓的方便法,就是对那些根性比较浅的众生,先要用三归来摄受,希望能守五戒。五戒是佛法的根本戒,首先具足做人的根本条件,进一步再教他禅修,修四禅八定,这是与外道的共法。所以要注意!佛法的某一部分的内容与外道是一样的,这叫人天善法。

  譬如说我们归依了三宝,守了根本的五戒,就断绝了堕入三恶道的因缘条件。即使没有解脱,来生还可以来人间学佛修行。因为守五戒不失人身,不会堕落三恶道,这叫人乘;修四禅八定,达到跟四禅天境界相应的层次,将来死后就是往生那个相应的天界,这叫天法。

  所以我们要明白,学佛为什么要先三归五戒?就是先保住我们不失人身,人身真的难得。看看这个世界上,单单有情的生命,我们能看得到的有多少?人类不过六十亿,单单蚂蚁就不知道多我们人类多少倍,无法统计!其它的更不用讲了。同样是有情,要得到人身是很不容易的!从整个有情的数量来比较,就知道人身真的难得,何况还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我们要保住人身的资格,就要受持三归,奉行五戒,就不会犯严重的错误,就没有三恶道的因缘。也自然能保住人身,至少还能来人间,还有机会来修行。

  如果得到的是四禅八定的天法,没有解脱的话,死了就是往生天道。天道有天报,能享天福,也很享乐,但问题是只要有业有报,总还是有时间性。修到四禅天、四无色天,天报时间很长,就算八万大劫,当这些天报享尽了,定力消失了,还是一样轮回!所以不是说天法不好,而是说不究竟。有的众生在天界享天福,如大自在天、大梵天,天报时间很长,生在那边的众生就误以为自己真的是永生了,以为天界是究竟的、永恒的。其实在佛法看来那不是永恒的,再长的时间都有尽。我们常常譬喻,人间的时间,只是我们的感觉,跟着日出日落,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来确立时间相。

  譬如说弥勒内院,人间的时间和那边的时间比较,那边一天一夜,是人间四百年。如果其它更高的天,天报的时间就更长了。一种流传的说法,下一劫弥勒菩萨要来人间成佛,是在什么时候?如果兜率天寿命是四千岁,那边的一天一夜是人间的四百年,那么兜率天的四千岁等于人间五十六亿万年!如果这个流传是正确的,还有个传言说弥勒菩萨已经来人间了,对不对?白莲教就这样讲,该他们来掌天盘了,他们大概连这个时间都不会算了。

  我们要明白这些都属于人天法,如果学法学到这种程度,还是与外道所共的人天法。也就是说,其它宗教也能修到这个程度。譬如基督教,也提倡布施、救济、博爱等,有很多善法,也讲爱、讲关怀、讲付出,与佛教的善法一致。就像印度的很多宗教,他们禅定功夫一流,开发神通的也有,有一本书叫《大师在喜玛拉雅山》,内容讲他们修行的境界和神通都很厉害,一般人看到就非常向往,以为不得了了。但是,在佛法来讲这个还是人天共法,不是究竟的,所以我们不要执着。但是如果对这些根本都不了解,看到有神通的就崇拜,如果他真正的有神通去信他还好,可是现在社会上真的有神通的有几个?还有会分身术的又开馆了,以前见他一面要一千万。现在不管是相命的术士,还是神教的法师、还是乩童,哪一个不是在那边蛊惑你?只要讲到你有灾难,如果不破解,你将来就会如何!如果你去求他,他会用什么法术来解除你的灾难,只要他讲一句话你就相信。如果一个相命的在路边和你讲几句话,你就不得不给他相相命!可见现在是「不作怪,没人拜」。这就是因为人们没有了解真相的智慧,没有正知正见的结果!我常常讲,我们学这些法,虽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证阿罗汉、都证到八地菩萨,至少我们正信的佛弟子能具足正知正见,再把佛法的正知正见,散布到了人间,使大家普遍了解缘起的正见,至少不会被「怪力乱神」所迷惑,不会迷失在神教的幻象里面,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被骗得团团转!

  又印度人一向着重山林的生活,偏于自了,佛为适应这一类的根机,为说声闻、缘觉乘法,使从持戒修定发慧的过程,解脱一己的生死苦痛。

  佛陀说法是观机逗教,对那些根基浅的,还没有善根发露的,讲人天善法。那么进一步,还要适应当时印度人的习性:那时候的宗教信仰非常普遍,已经形成一种趋势,人们在五十岁以前在人间过正常的生活,五十岁以后都要归隐山林,修行禅定,以求解脱。但那个时候他们都偏于解决自己的问题,重视自己的解脱。为了适应这样的根性,佛陀就讲声闻法和缘觉法,让他们从持戒、修定、慢慢的开发智慧的过程中,解脱他们个人的生死苦痛。

  这些,都不是究竟的佛法,不是契合佛陀本怀的佛法。唯有菩萨行的大乘法,才是佛法中最究竟的心要。

  导师其实就点出来了,前面到这里为止只是方便,为了适应众生的需求而使用的善巧。

  佛陀教人修禅定、修善法,虽然可以透过这个过程,慢慢的开发智慧,也许有一天也可以证到阿罗汉,解脱个人的生死。但是,如果学佛修行只以此为目的,以导师的看法,这还不符合佛陀真正慈悲的本怀。我们不是每一个人自了就好,因为从缘起论的角度,一切法是相依相缘的,如果只有自了,还有很多的众生沉沦在生死苦海中没有解脱,那么这个人间还是不够圆满。

  从这些法的抉择过程中,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导师虽然指出一些大乘的流变与偏颇处,而回归到佛法的根本意义上来,但是他并不是执着在这里,只是以这个为根本,并以这个根本来纠正大乘流变的部分。但是佛陀真正的本怀就是菩萨行,这才是佛法终极目的和根本意趣!我们过去学习《契理契机的人间佛教》的时候,就已经讲过了,导师真正的目的是以菩萨道为根本,来弘扬大乘的思想。什么是真正的菩萨道?就是要缘苦众生,不忍众生苦,不忍圣教衰!众生没有解脱,菩萨的心里不会自在安然,而要缘苦众生,不离开众生,帮助众生解脱,展现的是这样的悲心和愿力。所以导师才会批评大乘佛法中,有一些是偏于急证的、自了的现象,根本不是菩萨行的终极意义。

  大乘法可以从三个意义去了解︰

  现在要讲的是大乘三要,以前上过课的学员就知道大乘三要的内容。真正的大乘佛法,不能离开这三个最重要的根本条件。

  一、菩提心,菩提心即以长期修集福德智慧,乃至成最后圆满的遍正觉,为修学佛法的崇高目标,坚定信愿以求其实现。

  第一,就是发菩提心。意思是说,真正的成就者就像佛陀一样,是福慧具足而圆满的。大乘佛法认为佛陀和阿罗汉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佛陀是福慧具足、究竟圆满的;而阿罗汉还有余惑,不够清净、不够圆满。但是,南传的佛法认为,阿罗汉和佛陀是一样的,没有什么不同,差别就是在这里。所以,我们要修学佛法,一定要先确立目标,如果只是自了就好,就会只体证到那个境界就停止不前了。

  但是如果我们修行以圆满的佛果为目标,就不会急于求证了,会渐渐的圆满福慧,在哪里圆满?在缘苦众生中,广集福慧直至圆满。慧是让我们能够究竟解脱的空慧;福是资粮,没有圆满的资粮,要开发智慧还是很难的。所以,大乘佛法鼓励从菩萨行中达到福慧圆满。所以他认为达到佛陀的境地,是福德智慧圆满的遍正觉,要以这样崇高的目标作为我们的理想,这就是发菩提心,是大乘佛法的重点!如果不是这一点,我们修行就不需要大小乘之分了。

  二、大悲心,菩提心是从大悲心生起的,大悲心是对于人世间一切苦痛的同情,想施以救济,使世间得到部分的与究竟圆满的解脱自在。

  如果说你今天一切都很圆满,很自在,但是你周围的人,包括身边的亲友和社会上的一切众生都很苦,你真的就感到一个人自在就好吗?如果一个人真正的超越了痛苦烦恼,人间的种种就不能障碍你了,你还会担心被染着吗?一个真正的解脱者会自然的生起悲心,从内心流露出对众生的慈悲、关怀和同情;由于无我故,才能涌出真正的悲心,无私利他的心,所以菩萨一定要缘苦众生才是真菩萨。

  众生的苦与我的苦是一样的,今天自己解脱了,看到众生还在受苦,自然会心生悲悯,要帮助他们和我一样的解脱!现在不要讲看到众生的苦,就是看到自己的家人和比较亲近的人:你的同伴、你的父母、你的子女,他们还在痛苦烦恼之中,既是你自己学佛解脱了,可是你真的可能自在吗?就像母亲对孩子的爱和关怀是无私的,如果子女不自在,父母也不会自在;亲戚朋友不自在,你也不可能自在!扩充到整个人类,整个有情,道理都一样。菩萨的悲心是无私和广大的,不是只有局限在对亲朋好友的那种爱,感到众生的苦就是自己的苦,众生的不圆满就是自己的不圆满,因此菩萨要生生世世在人间,历劫修行,缘苦众生,共证菩提。所以,只有体证了无我的人,才能发出如此广大无私的悲心,那是自然流露的!

  有情──人是互相依待而存在的,

  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很伟大、很有才能……,譬如:我一个月可以赚多少钱,可以享受,什么都有。但是,如果没有其它条件的助缘,一个人再能干又如何?行住坐卧,哪一法不是靠众生相依相缘而成就的!我们吃的稻麦、米粉都是自己种的吗?烧饭要火,火从哪里来?运输要车子,车子从哪里来?住的房子还要很多条件才能组合起来,那些材料从哪里来?谁来替你建的房子?……真的,如果我们能明白人活在世间没有一法不是相依相缘的,哪里能够独自存在?了解了缘起法,就知道一切都是相互依持而存在的,就不会有自以为是的优越感。

  如他人不能脱离苦痛,即等于自己的缺陷,所以大乘要以利他的大悲行,完成自我的净化。

  其实真正的能够无私,才能真的无我。坦白讲:只要还在自我保护的意识里,还有私心和私欲,那个我执怎么破?我执不破,又怎么能解脱?佛法讲要度众生、利益众生,其实度的是自己,利益的也还是自己。因为就在利他中才能淡化自己的习性和对自我的保护,也才有机会破除我执我见。

  有些人谈法,都在谈很高超的境界和神通,请问:一个人表现出来的是自私的、是贡高我慢的、自以为是的,这种人真的会解脱吗?如果自以为功德很大,自以为比别人优越,这种人的我执我见能破吗?所以我们要明白,大乘佛法为什么重视六度万行?其实是在藉助六度万行这样的因缘,来淡化、破除我们的执着。真正的圆满了六度万行,就是真正破除我执的时候,也才是真正成就的时候!

  所以,学佛修行不在于我的地位有多高,我有多优越的条件,可以做很多功德,不是这样子。我们的执着在没有破以前,只要是对自己有利益的事物,我们还是想占有,承担责任的没有人要,这就是我执!处处都在自我保护,怕吃亏、怕怎样,层层都是在我执的范围里。说实在的,我们今天听法,理论很容易了解,真的要去实践,真的要破我执不是只有理论的明白,不是只有拜拜、求求、做做功德就可以了,真的要在实践中用生命去体证的。

  自古以来「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就是因为没有真正的用生命去体证,去实践、去付出、去舍!做不到!我常常讲,佛陀为什么能成道,很简单,第一他做到了舍,他放弃了人间的占有,这是修行的第一步。虽然今天我们在世俗,在一切万缘中一样可以见法悟道,这没有错。但是,如果私心和我执不除不破,真的会悟道、会见法吗?所以,我有一个很深的体会:我们都在讲布施,其实最重要的就是把那个「我」布施出去!无始劫以来,我们一直在保护的这个我,真的把「他」布施出去了,就解脱了!

  三、般若慧,有了崇高的理想,伟大的同情,还要有了达真理的智慧,才能完成圆满的人生──成佛。以此三种而行六波罗蜜多,是大乘佛法的特质。

  大乘佛法中三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菩提心,大悲愿,性空慧。就是大乘三要。今天学习大乘佛法,这三个条件不明白、不具足,所修的就不是大乘法。

  从般若波罗蜜多讲起,再从性空慧,提升到大乘法的三要,我们就明白了,我们今天学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在具足性空慧!有了性空慧才能圆满大悲心和菩提心,如果缺少性空慧,就不能破我执,不能离我慢,怎么能发出真正的悲心呢?所以三要的内容是相依相缘,缺一不可。所以我们透过闻思修,先听闻正法,慢慢了解了佛法的根本,具足性空慧,在体证的过程中了解了实相,这个时候发起的悲心,才是胜义悲心;菩提心才是胜义菩提心,而不是世俗的,那个时候才真正的能达到所谓菩提心的成就。

  所以大乘三要缺一不可,但是性空慧是根本,没有性空慧,前面的两个根本不能成就。谈到这里你们就知道了,为什么这十年来我一直要讲课?就是在建立正见,成就性空慧。我常常讲,你们一次听不懂我讲三次,三次听不懂我讲十次,再不懂我讲一百次。我总要让大家明白性空慧的重要性!这是我唯一的方便!正知见建立不起来,性空慧就达不到,性空慧达不到,真正的悲心就很难具足,菩提心要圆满更难!可见建立正见的重要!正见就是开发真正般若智慧的最重要的条件。

  般若波罗蜜多,即大乘六波罗蜜多的别名,

  我们现在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大乘六波罗蜜多的别名。大乘的六度,是以般若为导,然后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与般若合起来就是六度。每一度的完成,即登一地,六度全部完成了,就是七地的菩萨。那么我们就明白,真正的般若波罗蜜多就是从六度中去完成的!所以这个般若波罗蜜多其实就是六波罗蜜多的别名。

  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可解说为大乘心,大乘法即佛法的心要。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题短短的几个字,其实就是真正大乘心,也就是大乘法最重要的心法、重点。全文短短的二百多字,如果真的能明白、能了解,把这些内容都清楚的了达了,我们也很容易真正的发起大乘心。因为大乘的心要都在这里,二百多字涵盖整个佛法,所以说这部经是大乘佛法的心要。

  然大乘中法门很多,在很多的大乘法门中,般若波罗蜜多又算是主要中之最主要了。

  既然是般若为导,没有般若就像盲人没有眼目,没有般若就不能建立正见,后面的正思惟和身语意的修正、到定的过程就不能完成。所以大乘佛法虽然有很多的法门,但是真正最重要的就是般若波罗蜜多,没有般若波罗蜜多,其它法门修行也难以成就,因为会执着在有。譬如外道修行,也修前五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但是没有般若。如果学佛没有般若,就容易与外道等同,变成修人天善法,不能究竟解脱!可见般若的重要!

  因为修学大乘的菩萨行,无论是利济他人或是净化自己,都需要般若的智慧来领导──不是说只要般若。

  用智慧来引导修行,以般若为导,这样方向、路途、方法就不会错了。没有般若就像没有眼目,容易落入外道的邪见。我们修菩萨行,利济自己或是利益他人,一定要有般若来指导,但不是说只要般若,其它都不要了,而是说要般若做前导,才有方法、有目标,再通过五度的修习最后才能达到解脱的目的,不然和外道没有什么两样。

  布施乃至禅定,世间外道也有,算不得是佛法中的特法。

  因为布施、禅定等前五度外道也有,所以不是佛法中最重要的特质。只有在般若的引导下,布施、禅定等五度才能成为波罗蜜──到彼岸。如果没有般若,布施等五度只是人天善法。那么有了般若还要不要五度?要啊!没有前五度怎么能展现、实证般若?所以五度和般若是相依相缘而成就的,不能偏废,只是说般若是前导,要明白。

  《般若经》里常说:般若为导。若没有般若,一切修行皆成为盲目的,不是落于凡外──人天,就是堕于小乘──声闻、缘觉。

  从《般若经》的立场来看,般若让我们开发的智慧就是空慧。「空」是佛法的特质,涵盖了三法印的无常、无我与涅槃。离开般若就与外道相应了,那么修行就不能得到真正的究竟解脱。所以我们修行如果不懂般若,所有的修行就变成盲目的了。注意!很重要!看看现在整个社会,不论哪一个宗教,哪一个宗派,大家都很发心,都很用功,都在精进修行,但是要达到真正的受用和究竟解脱是不容易的。包括佛法也是一样,如果没有般若的特质就会落于凡外的人天法,或者是堕于小乘的声闻、缘觉。真正要展现大乘的般若是不容易的,真正要行大乘的菩萨道更不容易!

  从教典说:『一切经中般若经最大』。因为般若经是特别发扬般若的体悟宇宙人生真理的,所以般若经在一切经中为最大。

  真正要探讨宇宙的真理法则,要明白真相得解脱,依靠的就是般若!《般若经》是最直接地阐扬了能够契入宇宙的真理实相。所以,《般若经》阐扬的般若空理,也就是我们达到解脱唯一的路径,所以说《般若经》是所有经中最重要、最伟大的经典!

  在全体大乘法中,般若波罗蜜多及其经典最为精要。所以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用六离合释来说,是持业释,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心。

  在所有的大乘佛法中,为什么说《般若经》最重要?尤其是《金刚经》,再浓缩就是《般若心经》,阐述的都是最为精要的法义。用这个「心」字,一般人都容易理解为我们身心的「心」。其实,这里的「心」是精要、心要的意思。我们都知道心灵的重要,因为心灵居主导地位,所以用「心」来突出《般若心经》的重要。

  更进一层说,此经是一切般若经的心要︰般若经的部帙繁多,文义广博,此经以寥寥二百余字,摄之净尽,可说是《般若波罗蜜多经》的心要了。

  《大般若经》有六百卷,分上、中、下三部,如果有研究过《大般若经》的人,就知道其内容非常的浩瀚、深广。从每个不同的角度,和每个众生不同的心态,一一的来加以阐扬般若空理。《大般若经》虽非常繁复和深广,但《般若心经》则把整个《大般若经》的精神内涵与主要重点,全部含摄在内。整部《大般若经》的心要就在这短短二百多字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里面完全的展现出来了,可见《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重要!

  上面所说的心义,一、整个佛法以大乘佛法为主要为中心;二、大乘法中以般若波罗蜜多法为主要为中心;三、般若波罗蜜经中,又以此经为主要为中心,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心经》的「心」字,从三个层面概括了整个佛法的究极意义,也就是大乘佛法真正的主要心法和主要精神所在。所以,大乘佛法为整个佛法的中心。佛教所有的经典中,以《般若经》最重要,它是佛经的中心。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是《般若经》的思想中心。从这三个角度就说明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个「心」字,突显了精要中的精要,重要中更重要的部分。

  经,梵语修多罗,译为线,线有贯摄零星散碎的功能。佛弟子将佛所说的法,依文义次第,结集成章成部,如线贯物一样。能历久不失,所以名为修多罗。

  佛经的「经」,比喻为线,能把很多零散的东西贯穿起来的意思。佛陀说了很多的法,弟子将其记录下来,依文义次第的前后把他贯穿起来,所以取名为「经」。

  中文的经字,本也是线,如织布有经线纬线。后人以古代有价值的典籍为经,渐渐附以可依可法的尊贵意思,所以佛典也译之为经了。

  「经」,简单的解释,一个是贯穿义,一个是尊重、尊贵义。那么,前面的悬论部分的内容就讲到这里。总之,我们要知道今天研究的《般若心经》,是佛法中大乘佛法最主要的经典,能开发般若的空慧。我们要破我执、得解脱,没有般若的空慧,不可能得受用的。没有般若智慧,修行会变成盲目的行持,所以我们要明白,修行不是发心、虔诚、敬爱、布施、持戒就以为可以解决问题。没有般若的指导,就像盲人走路一样,摸不到正确的方向,是达不到修行的目的。

  二 释译题

  唐三藏法师玄奘译:此经是从梵文译过来的,译者是我国初唐时最享盛名的玄奘法师。

  《般若心经》,是唐朝玄奘法师翻译的。《西游记》就是以玄奘法师到印度去取经的题材编成的故事。玄奘法师对佛教事业的贡献在佛教史上享有盛名。

  心经的译本,截至清季就有七种。最早的是罗什法师译的;奘译是七译中的第二译,在中国最为盛行。

  《般若心经》在中国截至清季共有七种译本,最早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一本《般若心经》是玄奘法师所译的,是七种译本的第二种,在中国佛教界流通最盛行。

  师俗姓陈,河南人。出家后遍学三藏,于经论深义,有疑莫决,于是即萌到印度求法的志愿。

  玄奘法师遍学经、律、论三藏,但是在心中仍有很多的疑虑。

  我想每一个人刚开始学佛,应该都有这个过程。有时候看到一些经论,会有很多疑虑不能解决,还有经论与经论之间,在义理上会有一些差异或矛盾,如果没有办法疏通和贯穿,难免心中有很多的疑虑,这是很正常的。

  玄奘法师也是一样,他研究了很多经论,发现有很多疑虑的地方,又没有办法解决,所以他决心要到印度去取经,目的是要找到佛法的根本。如果不把佛法的根本厘清,心中的疑惑不可能解除。心中只要有疑惑,修行就无从下手。我相信,我们现在学佛的人,应该也有这个共同的问题。不要讲外道的思想,讲我们佛法内部就好,由于宗派理论的差别,我们心中也有很多的盲点,修行要达到真正安心是不容易的。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今天没有把法从根本上厘清,了解法的正确性与一贯性,要达到受用和安心,真的不容易!

  我常常赞叹导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替我们厘清了法源,找到了佛法的源头,也让我们看清整个佛法流传过程及其流变,让我们能了解法的真义、法的原貌和佛陀的本怀。我们就不会像过去一样的心不安:到底哪一个对呢?到底要走哪一条路呢?修哪一个法门呢?我们就不会盲目了,心就会安定下来。这里很重要!

  譬如说,鸠摩罗什法师和玄奘法师同样翻译《般若心经》,两个译本如果有机会拿来对照,就会看出其中有不同的地方。鸠摩罗什是空宗的,他是站在《中观》的立场来翻译的;而玄奘法师虽然也学《中观》,但他以学唯识为主,是宗唯识的。

  所以,同样的《般若心经》,如果由两种不同的理念来翻译,内容上和文字的用法上,就有很大的差异。有机会大家可以拿来对照研究一下就明白了。因为玄奘法师是中国人,所以他的文字精炼、文笔流畅,结构严谨,语义显明,容易让我们明白。那么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文重视:义理、内涵、精神、要义。所以,文字上与玄奘法师就有一点差别。但是,如果从内涵上、法义上来讲,我希望大家也看看鸠摩罗什法师的翻译本,更能贴切地显出《般若心经》的内涵和精神。这一点是我个人的看法,供大家参考。

  于贞观元年,潜出国境,冒险犯难西行,终于在印广学教法,经十七年,于贞观十九年学成归唐,朝野崇敬备至,于是立寺翻经,为我国译经史上的权威者。若欲详知奘师历史,请读《大唐慈恩三藏法师传》。

  玄奘法师对中国佛教的贡献非常大,他智慧很高,学问很深。法师冒险历难,倍受艰辛困苦才到达印度,然后深入经藏,研究佛法。当法师学成以后,辩才无碍,在印度的辩论没有敌手,非常有智慧,非常的难得。回国后,玄奘法师翻译了从印度带回来的经典,中国佛法很多重要的经典,都是由他翻译的。法师最后翻译的就是《般若经》,《般若经》翻译圆满,他就差不多要圆寂了。《般若经》虽然不是他主要宣扬的理念,他主要宣扬的是唯识,他还造了《成唯识论》,但是法师知道《般若经》的重要,所以《般若经》那么广大的部帙,最后还是把它完成了才圆寂。

  如果想要了解玄奘法师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智慧,翻译的经典的内涵,可以研究三藏法师的传记。

  悬论的部分就讲完了,接下来就要正释经文,我们在悬论的部分和经题的部分,就可以了解《般若经》的精神和内涵,重要的理念和思想,这几方面几乎都谈到了。也就是说我们在经题的部分,如果能好好用心的去了解体会导师的注释,我们就能把握《般若经》的大乘心要和《般若心经》的根本重点。经文的部分,不过是比较详细的分别解说,主要内容在经题中已经完全涵盖了。

  正 释

  经文都有初中后三分:初即序分,叙说法时处因缘听众等。中为正宗分,正说当经义理。后为流通分,即经末信受奉行、作礼而去等。

  一般把经文都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是序分,就是说法的时候,时间、处所,什么因缘而发起的,有哪些听众。序分主要是在叙述这个内容。

  第二部分叫正宗分,是正文,一本经的主要思想要衬托出来的主题,就在正宗分来讲。

  第三部分,就是大家听了法以后,欢喜了、信受了,好好地去流通、广行。佛经一般来讲都是分作这三部分。

  今此心经,无首无尾,辟头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但赵宋施护的译本,三分具足。

  其它佛经第一部分都是:「一时,佛在某某处……」,大部分都是这个模式。但是,这一部《般若心经》没有序分这部分,开始第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本经没有序文,也没有流通分。另外赵宋施护的翻译本,这三部分都有。

  有人说:奘师译的是略本,所以不具三分。然从另一观点看,奘师所译的心经,才是心经原型。

  如果其它的翻译本三分具足,这是个人添加的。从另一个角度看,玄奘法师翻译的这本心经,才是心经原本的样子。

  此经本是般若波罗蜜多经中的心要,在六百卷的般若经里,有学观品,

  导师指出,《大般若经》虽然有六百卷,而《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要。在《般若经》里面有一品叫做〈学观品〉。

  此品有与本经几乎完全相同的文句,不但不是观自在菩萨说的,而是佛直接向舍利子说的。

  这个讯息很重要!我们一般人都以为《般若心经》是观世音菩萨说的,其实是不正确的。这是佛陀亲口对舍利弗说的,是在《大般若经》里面的「学观品」中,佛陀为舍利弗开示而说的法,这一点大家要明白。《般若心经》是《大般若经》六百卷中的一品,所以他没有前、没有后的原因就在这里。如果另加一个序分、一个流通分,那就是后人添加的,以为这样三分合起来才像个经文的样子。其实应该是玄奘法师翻译的才是正确的。所以导师就讲,「学观品」里面的经文,与《般若心经》的经文几乎完全一样,这一点是可以考证的。我们只要看看《大般若经》中的「学观品」来对照一下就明白了。所以,如果说《金刚经》是《大般若经》的心要,那么《般若心经》又是心要中的心要!短短二百多个字,已经把《大般若经》所有精华都浓缩在里面了。文字虽然简洁,却把六百卷《大般若经》的精神几乎都涵盖在里面。所以看起来简短,但是意义深远而又广大!

  此经应该是《大般若经》里的精要部分,古德为了易于受持,特地摘出来单行流通,所以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样,本经没有首尾,不是更合理吗?

  在整个《大般若经》里面,因为这一部分又简洁、又重要、涵盖面又广,所以古大德都认为:要研究六百卷《大般若经》不容易,内容太大太多了,那么把心要的部分摘录出来,就会更便于流通,要研究也比较容易了。

  这样就知道把《般若心经》加上头尾是人为制造的,不是原来的样子,而没有头尾反而是符合《般若心经》原貌的。

  后人以为经有三分,见此经首「观自在菩萨」一句,于是即将此经添足三分,而作为观自在菩萨所说的了。

  其实这就误解了,以为第一句是「观自在菩萨」,就以为这一部经是观世音菩萨所说的。

  甲一 标宗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几句经文的意义非常深广!如果真的能明白其中的涵义,我们修行就容易了,能够把握住佛法的根本。如果我们修行的人,也能像观自在菩萨一样,真的能够体证最深的、最彻底的般若波罗蜜的时候,就能「照见五蕴皆空」。所以我们要注意!「五蕴皆空」是我们体证到法的特质的时候,完全明白的时候所照见的!怎么样才能照见「五蕴皆空」呢?就必须要入深般若!注意!我们一般修行的人,法也学了、听了,但是有没有真正的进入所谓的「深般若」呢?「行深」就是进去,真正进入最深的「般若」的体证。那个时候才能「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皆空」结果是什么?就是「度一切苦厄」!也就是灭苦了,解脱了。所以我们可以解释:真正的解脱要从哪里下手?要了解「五蕴皆空」,怎么样才能「五蕴皆空」?要「行深般若波罗蜜」。那么这个「般若波罗蜜」的智慧从哪里来?如果没有善知识的体证和引导,我们从哪里去听?从哪里去了解?如果没有佛陀,没有过去这些祖师、大德、菩萨们,把他们体证的经验和方法流传给我们,我们是没有办法了解的!所以我们今天学习经论,经论解释的正确与否,会直接影响到我们修行的受用性。

  同样是《金刚经》和《般若心经》,不同体系的思想,解释的经文是有很大差别的。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体验会解释成不同的内涵,这也是让我们感到很困扰的地方。中国最流行的就是《金刚经》和《般若心经》,解释最多的也是《金刚经》和《般若心经》。如果大家有深入的研究,可以把几十种译本或者是解释的内容拿来对照,就会感到差异太大了!观念完全不同!这是我们要注意的地方,所以我们今天用导师的解释作为学习的课本,有很深的意义,慢慢的大家就会了解了。

  此是总标,以下即是解释此三句的。

  《般若心经》一共二百多字,前面这几句是根本最重要的地方,至于后面的经文,全都在解释这几句话所包含的内容。「度一切苦厄」就是解脱了,要解脱,「照见五蕴皆空」是其内涵;怎样「照见五蕴皆空」?是要「深般若」,这是根本,后面所有的经文只是在解释这个内容而已。

  此三句中有人有法,有因有果。

  人:就是「观自在」;法:就是「深般若」;体证「五蕴皆空」是因;「度一切苦厄」是果。这里人、法、因、果都具备了。

  观自在菩萨,是能修般若法门者。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即是所修观法。

  每一个人只要能修般若法门,就必得解脱自在,这就是「观自在」。我们用般若的法来观照五蕴,就是所观的法。

  修般若波罗蜜多,通达五蕴皆空,即是因;由此体达空性而能度一切苦厄,即是果。

  这里是让我们明白,修行的人有了修行的方法,然后以这个方法和智慧就能「照见五蕴皆空」,这是因,最后得到的「度一切苦厄」,就是果。用人、法 因、果把这一经的内涵衬托出来以后,后面就要解释人法因果的具体的内容。

  「观自在菩萨」,即般若观慧已得自在的菩萨,不一定指补怛落迦的观世音菩萨。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这一本经中的「观自在菩萨」不是特指观世音菩萨。我们每一个学佛的人,只要学的是般若的慧观,能够真正的体达空性而得解脱的,都可称为「观自在菩萨」。只要体会的是般若的法门,用般若的深观去照见一切皆空的空性,都有解脱的机会,都可以「度一切苦厄」。只要能达到的人都叫做「观自在菩萨」

  菩萨是依德立名的,有某种特殊功德,即名他为某某。

  菩萨是依德立名,譬如:大悲的观世音菩萨,大智的文殊菩萨,大愿的地藏王菩萨,大行的普贤菩萨,都是以德立名,显表德行。菩萨哪一种德行显现出来的倾向比较明显,就用这种倾向来为这位菩萨安立一个名字,只是这样而已。譬如我们讲大愿地藏菩萨,因为他的愿力大,发愿要彻底度脱众生,众生度不尽, 誓不成佛。这位菩萨的愿大,所以称他为大愿地藏菩萨,是以德立名,比较重于德行的表显。譬如说大智文殊菩萨代表智慧;大悲观世音菩萨代表慈悲。那么有人就会问了:观世音菩萨只有慈悲没有智慧吗?文殊菩萨只有智慧没有慈悲吗? 其实他们都具足慈悲和智慧,只是代表他们各自显扬的德行。就比较重要的菩萨来讲,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地藏王菩萨这五尊菩萨的德行合起来就代表佛陀的德行!好比我们要表扬某一种德行,就用一个人物来代表,只是这样而已。如果具足了其中的一种德行,其它的德行也会具足,只是个人的倾向不同,方便入门不同。可是一旦体证到了,这五种德行全然具足,不可偏废,这才是真正的大觉悟者─—佛陀圆满的智慧和德行。

  《华严经》每有若干同名同号的菩萨,即由于此。

  在《华严经》里面,同样名字的菩萨很多,名字不是代表哪一个人,而是显扬某一种德行。如果你们今天是以大悲入手,在成就的时候,称为大悲的观世音菩萨,也是可以的!

  所以,谁有观自在的功德,谁就可以称为观自在。

  所以,任何学佛修行的人都一样,只要有般若的深观和智慧,能够体证无我而「度一切苦厄」,一样的可以称为「观自在菩萨」!

  观是对于宇宙人生真理的观察,由此洞见人生的究竟。

  般若可以从两个方面观照:一个是广观万法,一个是近取诸身。观察宇宙人生,其实主要的还是在于对我们身心的观察。因为从我们的身心五蕴来观察是比较深刻而直接的。从个人来说,五蕴不离开我们身心的功能。但是以《般若心经》的立场来看,主要是「照见五蕴皆空」,应该是近取诸身更恰当。

  下文照见,即是般若观慧的作用。

  我们常讲「见法、悟道、开悟、见性」,其实就是「照见」的意思,也就是已经体证到了寂灭法性。真的能够体证的时候,也就是「照见」的时候,那么这就是慧观的作用。没有般若的慧观,就达不到这样的功效。而且这个慧观与一般的修定不同,差别是很大的。我们讲「止观」,「止」是定的部分,后面的「观」,需要般若的智慧,这里也要明白。

  自在即是自由,摆脱了有漏有取的蕴等系缚,即得身心的自由自在。

  众生生死轮回不断,只要活着贪瞋痴烦恼就不止。因为有很多的束缚,这些束缚让我们取着、爱染、造业,所以生死不断,摆脱和去掉这些束缚,就是解脱,就是自在。也就是说我们活在人间还没有解脱以前,是苦啊!烦恼啊!当外在的一切,包括我们自己的身心不再被束缚的时候,就是真正的解脱自在了!这就说明了束缚我们身心的就是五蕴!所以必须了解五蕴的真相:我们为什么会被束缚?什么地方被束缚?束缚是什么样子?产生的后果是什么?了解他的因、缘、内涵,我们就知道该如何去调整、去转化。当消除了这些束缚的因,我们就不再继续颠倒、无明、执着,我们的身心再也不会被束缚了。不论外在的一切发生什么变化,都不会影响我们内在的身心,那时候就叫真正的自由自在——解脱!

  修行到底要修什么?我们要去掉什么?解脱什么?其实在这里已经表达出来了:我们被五蕴束缚了,被五蕴的功能束缚了!所以产生贪瞋痴,才会烦恼无尽而生死不断,原因就在这里!这些内容清楚了,五蕴的功能了解了,执着在哪里?为什么会造业?为什么会那么烦恼痛苦?这些都会明白了。然后发现五蕴本来的实相,就是见法——见法的实相!从此就不再被迷惑了,不再颠倒执着了,当超越这些束缚的时候,就是自在!这个地方指出一个很重要的理念,一般人修行总是往外求,需要那些外在的、大力的什么东西来加被你,或者靠什么力量来消除你的危难和困难,是不是都有「寄托」这样的观念?我们在求什么?拜什么?无非是希望解决我们的苦难而已。但是,这些苦难真的是外力影响你的吗?如果不是,那不是非因计因吗?这里已经指出了因果的「因」的重要!因为你没有看清楚,就盲目的求,盲目的拜,怎么能解除因的问题!为什么要「照见五蕴皆空」?因为五蕴就是我们的根本处,五蕴的造作就是我们轮回生死的根本,我们痛苦烦恼的因都在这里!

  我们修行必须在五蕴上去探讨、去观照、去明白五蕴的实相,照见了「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这几句话已经涵盖了佛法最重要的内涵,明白了,修行就有下手处。所以,今天学法,就是要学般若的智慧!透过般若的智能,在身心五蕴的运作功能中,去观察他,去发现我们颠倒执着的根本,才是下手处。般若的智慧,教我们怎么观察,能看到五蕴的本质,烦恼的本质,生死的本质。真的明白了,了解真相就不再迷惑了,就能够超越出来,不再颠倒了。

  所以我常常譬喻:无明,就是不了解真相,就像在黑暗中;明,就是了解真相,就像打开电灯,灯打开的时候,黑暗自然不存在,不需要再去除黑暗。烦恼、颠倒、执着,就像黑暗,般若之灯打开的时候,烦恼、颠倒、执着的黑暗自然不存在,不需要再去对治了。这「照见」二字的奥妙,不是有什么功夫,不是有什么神通,不是有什么特殊功能,能够去掉什么,要跟什么东西打仗,都不是!只是发现了真相,灯就打开了,黑暗自然不存在,不再受黑暗的迷惑,也不需要再去对治什么的,只是在真相中不再颠倒和执着而已。不然如何说「照见五蕴皆空」就能「度一切苦厄」?这对于我们学佛修行的人来说,真的太重要了,大家要听清楚!修行就不会外求了,不会盲修瞎练了!

  用经文来解释,照见五蕴皆空即是观,度一切苦厄即得自在。

  当我们修习观照并且「照见五蕴皆空」的时候,一切的烦恼、颠倒、执着就消失了,就得真正的清净自在。这几句话太重要了!它指出了我们修行的重点和根本处,我们的心就不会一天到晚都在向外乱攀、乱求,也不会怪外在种种的条件,知道一切都是我们内在的问题,这是根本的地方。我们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我们在这个身心里面迷失了、执着了,产生了种种造业的因,都是在这里。为什么?无明故!无明就是无知,不了解真相,随着我们的习性、惯性去思考、去行动,带来很多的痛苦烦恼和业力造作。今天要解决这个问题,也要在这里用功。因为这里是让我们颠倒跌倒的地方,我们必须在这里看清他的真相,就要把无明打破。明白真相了,就不再执着、不再颠倒,只是如此而已。

  佛法就是这样的淳朴和单纯!就在因处下手,不需要到处跑、到处求,爬涉千山万水,以为能找到什么?其实,真正要找的是一个明白的人,能指导我们的人,这才是最重要的!但是,这个明白而能指导我们的人,也只是我们修行的助缘而已,他不能替我们修,不能给我们成就,他只是传给我们趋向般若智慧的正确方法,让我们知道如何在生命中去照见当下的五蕴,真正的体证空性。能体证,就解脱,就这么简单!这个明白人只是告诉我们方法、目标、内容,至于实践与体证,都要靠自己,这个大家也要明白!我们修行就不会盲目,不会重于信仰而没有内涵,没有智慧。

  由此,观自在菩萨可作两说:一、特别指补怛落迦的观自在菩萨。二、凡是能观察真理获得痛苦解脱者,都名观自在菩萨──本经指后者。

  因为「照见五蕴皆空」,所以就能「度一切苦厄」。从这个角度看,观自在菩萨是解脱者,众生只要能通过观察真理而得解脱,也可以名为观自在菩萨。《般若心经》所指的观自在菩萨,是指后者。只要能观照「五蕴皆空」得解脱的都叫「观自在菩萨」。那么从这一点来看,我们就会生起信心了,因为我们人人都有五蕴,那么人人都解脱有份!没有五蕴功能的能不能用这个方法观自在?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既然从五蕴中造业轮回,那么也可从五蕴中观察而得解脱!修行能不能离开五蕴的因缘?没有五蕴能不能观自在?不能!所以修行要在哪里修?大家就明白了。

  经上说八地以上的菩萨,得色自在、心自在、智自在,为菩萨的观自在者。然菩萨登地,通达真理,断我法执,度生死苦,即可名观自在。

  真正得大自在的,应该是八地以上的菩萨。不但能够色自在,可以有神通变化;心自在,内心真正的大解脱,不染、不执;智自在,发挥智慧的妙用,方便度生,随应众生的根性,现身而为说法,都具有大智慧的妙用。这样就达到了真正的观自在。导师这里讲:只要是菩萨登地了,就是见道位,必通达了真理,我法二执能断,生死之苦就不相续,都可以称为「观自在」。

  就是胜解行者,能于毕竟空观修习相应,也可以随分得名观自在了。

  「胜解行者」,指在知见上破了见惑,虽然还没有到八地菩萨的境界,但是见惑破了,我们在修观时能够与毕竟空相应,也能随分得名观自在了。也就是说至少见惑破了,虽然我们的思惑-—烦恼习性还没有完全断尽,但是主要的知见─—空性慧已经建立,习性虽还没断尽,只要时时能正观,还是能和空性相应的,只要能和空相应,当下还得自在。所以这样的修行人虽然还没有完全的达到八地的境界,但是也可以随分得名为「观自在」。

  「菩萨」,梵语应云菩提萨埵。菩提译为觉悟,对事理能如实明白,了知人生的真意义,由此向人生的究竟努力以赴。

  「菩萨」,应叫菩提萨埵,就是觉悟的人。即对于一切的事理,已经能明白和了解,也知道人生生命的意义,并且能把握修行的方向与方法,虽然还没有到达究竟,但是方向有了,目标有了,明白了事理的真相,就能够勇往直前的努力修行,达到最后的目标,这样的修行者都可以称为「菩萨」。

  这不是世间知识所知,唯有般若慧才能究竟洞见的。

  我们要了解生命的意义,也要明白事理的内涵与实相,这不是世间一般的知识与聪明才智就可以了达的。只有在佛法中透过缘起正见,了达一切法的真相的智慧叫空慧,只有这个智慧才能够究竟洞见实相,才能彻底明白真相。如果没有缘起正见,我们如何具足空慧?了解缘起就知道一切法都是条件的组合,没有不变性、永恒性,法法剎那迁流,名为无常。这些根本如果不了解,没有这样的般若智慧,怎样能了达诸法的实相呢?我们讲般若、讲空慧,其根本在于缘起的正见!所以,有了缘起正见,我们透过点点滴滴的体会,就能够把握根本,才能一步一步的达到究竟的洞见,才能真正进入深观而体证。如果没有缘起的正见,怎么观都会落在实有里,都会落在自性见中,怎么观也观不到实相,怎么看也看不到真相。那么用什么来看?用什么来观?什么叫般若空慧,就是缘起正见!我们修学佛法,缘起两个字看起来简单,其实非常的深奥,这两个字真的明白了,真的透彻了,修行会很受用!因为这是佛法的根本!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