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见性后修的是什么
历来都是先悟后修,因修乃证。“悟”并非是“证”,你开悟了以后,仍然处在三界之内、六道之中,三毒仍然未除。得证以后,才能超越六道三界。
我们看过了祖师们修行的历程,常常有这样的描述:某一位修行人在某位师父面前,经过一番指点,“豁然顿悟”。大家往往会以为这一悟就已经到底,就已经大功告成。误以为以后就不需要再修行了。
实际上下半句很少有人注意,“豁然顿悟,作礼而去,欢喜奉行”。这后半句又当如何解释呢?意思就是说,经过老前辈的指点,豁然顿悟了以后,高高兴兴地磕头鞠躬,下去了,走掉了。走掉干什么了?实际上是下去好好修道去了,他知道下一步该怎么修了。
就目前大家的状况,怎么用功呢?大家误以为每天在诵经、拜佛、持咒、观想、打坐,这就是修行。那只能说大家心目中的“修行”是这样的。一个未明心的人,以为这样做就算是在修道;而一个明心的人,他绝对不会仅仅做以上这些事情。
可是,往往大家会认为这个明心的人绝对没有修行。因为已经明心的人,他知道如何做、如何修,才是真正在修道,才能够真正与道相应。诵经、拜佛、持咒、观想,是不是修行呢?只能说它是“皮毛”的修行。
一个见性的人,他做以上这些事情,完全可以与道相应!一个未明心、未见性的人做以上这些,与道毫不相干。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能够和道相应。并不是说只有通过盘腿打坐、诵经拜佛、观想持咒,才能够和道沟通。
这个道理就相当于写字的道理,一个会写字的人,用任何一种笔,写出来的字都规范、好看;不会写字的人,给你一支金笔,你写出来的字还是歪歪扭扭!
“明心”明的是什么呢?如果大家明的“心”不对,还是没办法修行。在座的有的出家十几年了,每天都在诵经、拜佛,究竟是否有一点点和道相应过、沟通过,自己心中非常清楚。
古人讲:“如果你用功办道,百日之内,绝对见性!”实际上古人说的“百日”也是一个不定的数字,有的人在明心的同时,就能够见性。因为心、性一线之隔、一线之差。实际上也无隔无差,你真的明心了以后,同时一定能够见性。除非你不是真正的“明心”,只是对理上若有所悟。大家之所以不会用功,就是因为没有明心。
怎么可能不知道如何观心、如何照顾住自己的心呢?实际上“观”与“照”也是一线之隔,也没有隔。是古人为了让我们明白真心与妄心的区别,才特意设了一个“观”与“照”。你能够观住心,就能够照顾住自己的心;你观不到自己的心,又怎么可能照顾住自己的心呢?譬如说,院子里没有一只鸡,你说要照顾好自己的鸡,不让它跑丢了!既然没有观到,也就不存在照顾它。
这个道理大家不相信,甚至哈哈一笑。“观”就这么容易吗?就这么简单吗?我们一天当中起多少个念头,谁计算过?恐怕还没有人计算过。也不需要去计算它,你只需要做到在每一次起心动念的时候,你能够觉察到,就意味着你已经“观”到了。你能观到的同时,就能够照顾住自己的念头不再蔓延下去,不再随着念头生起波浪。如果真的照住了,绝对不会继续下去。(有人问:……)
你还没有真正理解“照”的意思。你把“观”理解为只要是知道自己的起心动念,就算是“观”。不妨在这里我就认可你的“观”是正确的,但是你的“照”,绝对是理解错了!实际上所谓的“照”跟“观”没有多大区别。你“照”,必须要看到它,才叫做“照”。也就是说,你必须观到它,才能够照住它。
你能够在这一念观到它、照到它,那么就意味着你在下一个念头的时候,同样能够观、照到它。你如果能够有一念做到能观、照它,这一念的记忆就会蔓延下去,在下一念当中,你同样能够观到它,照住它,所以说,请你们多多观照!
你所谓的“能够观到它,照不住它”。那说明你从来没有真正地观到它、照住它。(问:……)
烦恼、习气,并不是明心见性的人就没有了,他同样会有。惟一的区别是,他的“觉照”功夫能跟上来。烦恼习气它也是通过起心动念体现出来的,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起心动念的同时,他就有觉照,不至于让起心动念的习气蔓延下去,而能够就地熄灭!
譬如说你第一念产生了“贪”,第二念就产生了“觉”,还没有来得及产生第三念,它就已经就地熄灭了。所谓的“前念起,后念觉”,“觉”的同时,就意味着熄灭。绝无可能产生第三念,来不及延续到第三秒钟。
“守本真心”,就是守住这个起心动念。守住起心动念,并不是让自己的起心动念不再产生,而是指能够看得见自己的起心动念。一个思维敏捷的人,比那些痴呆的人起心动念要强烈十倍、百倍、甚至万倍。过去的禅师曾经有个比喻:圣人一念之间有八万四千“觉”!你想想这个速度有多快!实际上这也是个不定数,也许不止八万四千,也许没有八万四千。
圣人的觉念他只能够多,不可能少。而我们凡夫在一念之间,怎么可能会产生“觉”?有可能在几分钟之内还产生不了一次“觉”!还没有一个“觉”的念头出现。
思维敏捷的人、智商高的人,在一秒钟里面会有好几个念头产生;而智商低的人,在数秒当中还不会产生一个新的反应。他甚至要几分钟才能够产生一个念头!
大家经常看到过电线接触不良的现象,电灯有时候亮了,有时候不亮了,断断续续的。反应迟钝的人,实际上就是生理的神经和心理的记忆神经接触不良,犹如线路断路了,接触不良!用佛学术语说,是“意识流”没接通,就像水流断流了,有时又接上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人反应快,有的人反应慢的原因。意识流没跟上来!
如果每天能观一支香——在你面前2米左右的距离,点一支香,眼睛盯着这支香,把思想高度集中起来,三个月下来,你的身心就不散乱了。既然不散乱了,那就对外边的任何事情都能够集中起来去听、去看。之所以反应迟钝,那是因为不能够把自己的身心高度地统一起来,去面对外面的人、事、物、理。
为什么当有人在讲话的时候,在座的有的人完全听进去了,有的听进去一点点,有的一点儿也没听进去呢?因为我们在听这个人讲课的时候有了散乱心,甚至意识流还处在沉睡、静止、缓慢的状态当中,所以没有办法完全把外边的事物全部收录到自己身心里边来,所以就表现得迟钝、反应不过来。
为什么古人讲:“用心听之,才能做到有问必答。”你没有把对方的话听进去,你就没办法回答对方。有两种类型的人会有这种表现,一种人是自己的反应非常迅速,但他没办法把思想念头集中起来针对外面的每一件事情;另一种人是自己的意识流非常缓慢,节奏跟不上来,他也没有办法把外面的事情完全捕捉过来。
这两种人可以采用同一个方法,就是观香。眼睛盯着这支香,思想高度集中,把所有的杂念全部集中到香火头上。这样训练上一段时间,当你的散乱心不再强烈的时候,你和外面的事物接触的时候,才能够把外面的声音、图像,全部吸收到自己的身心里面,与外面的“境”沟通。
为什么反应迟钝的人,他的眼神都是茫茫然?就像找不到焦点,定不到一个目标上去。既然定不到一个目标上去,他又如何与外面的目标沟通、相应呢?所谓的“相应”,也就是指自己的身心对境以后,身心里面有了反应。
修行人最要紧的,就是怕自己起心动念以后还不知道。还让自己的“动念”继续下去!譬如说我们看到别人的皮包里面的钱财以后,产生了“偷”的念头;如果这时你没有觉察到自己产生了偷的念头,那么第二念,你就会继续想下去——我如何把它偷到手;第三念,我用什么方法尽快地把它拿过来;第四念就会想到,我拿过来以后干什么用?藏在什么地方?以后有什么打算?所以,一念接一念!
如果你的觉照功夫够的话,当你第一念产生了贪心,绝对不会有第二念的“我如何把它拿到手”!之所以你产生了第二念——如何把它拿到手,就是自己的观照功夫没有产生,还处在沉睡状态。
实际上每个信佛乃至不信佛的人,每天都有机会,甚至都曾经观察到自己的念头,能够照住自己的念头。问题是你不能够念念观到、念念能照。就譬如我们一天当中起了十万个念头,仅仅有三个念头你观到了、照住了。剩余的念头,你都是随念而转。
大家一天当中,是否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十个念头?如果能够觉察到,就算你是个“修行人”!每天连十个念头都觉察不到,也许你们听起来不相信。如果我们在一天当中能够觉察得到自己的十个念头,一个月下来,有多少次能够觉察到自己的念头?我想这个账大家都会算。
这样下去,经过一段时间,自然就会形成一种记忆和惯性。那就不仅仅是每天能够觉察到十个念头,也许会达到二十个,甚至三十个……
那么我们一天当中能够起多少个念头呢?其实计算一下我们每天起的念头,是很有限的。尤其是在做事的人,一天当中也许就一个念头——做这件事。而不做事的人,心没有地方放,它就会胡思乱想。
这也就是为什么老祖宗们一定要让我们多做事情!你越不做事情,你的心没地方住,它就会乱蹦乱跳,这意味着你是“乱住、乱起、乱定”。没事情的时候是这样,一旦碰到事情,你仍然会被事转。在庙里修得“挺好”,到了世俗上碰到事情,清净心又没有了。所修的又都没有用!
古人讲得非常清楚,道家有个词叫做“九转还丹”,或叫做“九死一生”。用佛教禅宗的话来讲,就是“反复印证”。如何印证?拿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和外面的每一件事物来衔接。当衔接上以后,再看看自己的内心又是如何反应的?
我们所谓的自己“身心很清净”,那是因为没有和外面的事物衔接,没有碰到事物。有句俗话说得好:没有当官,都觉得自己很廉洁!
“悟到了佛的智慧,就能够满足自己的世间、出世间的要求了。”那是肯定的!悟到佛的智慧了,怎么可能满足不了自己的世间、出世间的要求呢?悟到佛的智慧就是佛了!我们世人永远不可能悟到佛的智慧。(问:不是说每个人都有佛性,众生都是佛吗?)
你没找到佛性,仍然是凡夫一个!纵有佛性也无用。佛门里曾经有过比喻:你有一大笔存款,存款单没有找到,你现在仍然是个贫穷的人,仍然要饿肚子。你有佛性,不因明师指点、不因“法”而修,你没有找到自己的佛性,仍然是个凡夫!
我们每个人都有智慧,为什么我们现在没有“用”呢?因为你没有找到自己的智慧。即使是你找到了智慧、找到了佛性,你也未必会应用智慧与佛性。有些人他悟道了以后,不会起用,并不是说开悟的人就能够生大智慧,就能起大用。
过去有很多人都开悟了,为什么智慧不出来?为什么他的“用”还产生不起来?因为他还有距离。为什么有的人没有开悟,但他却非常会做事,非常会讲经说法呢?人们往往会以为他已经开悟了。佛说这叫做“世智辩聪”。为什么有的人已经悟道了,明心见性了,却不会像那些世智辩聪的人那样,讲经说法无碍畅通呢?因为他虽然明心见性了,但他还没有生“用”。
学佛最根本的是要产生“用”。根本“智”,你用一年的时间就能够得到;但是“后得智”,你花十年的时间,未必能够得到!你有了“根本智”,你仍然玩儿不转“后得智”。何谓“后得智”?就是悟到了根本智以后,必须出去参学、磨炼、广学、博闻。只有把外面的智慧融入自己的身心里面,把它溶化掉,与它同一体,才能变为自己的智慧,才能够产生“用”。
社会上有许多明显的例子:有些人是博士生、研究生,你让他做事,做得一塌糊涂;有的人目不识丁,但他非常会为人处事。这种情况随处可见!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难道那些博士生、研究生是假牌子吗?绝对是真牌子。为什么他不能够产生妙用呢?而一个目不识丁的人,他为什么能够产生妙用呢?大家是否考虑过这个问题呢?
我们见过许多人,他自认为自己修行很高,但是他说话,办事一塌糊涂!从哪里看像是修行层次很高的人呢?哪一点像是开了大智慧的人做事呢?
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菩萨再来、某某祖师转世,既然你是某某菩萨再来、某某祖师转世,而菩萨、祖师都是智慧无碍、神通无碍,一切都无碍!为什么在你的身上没有看到一点菩萨、祖师的影子呢?
既然你是菩萨转世,就意味着你在继续修,不可能还不如前世。哪里有越修越不如前世的?你只能是这一世比前世还“厉害”,才证明你修得好,才证明你是转世的!
佛门里边讲体、相、用,可以说一个明心见性的人,他已经掌握到了“体”,已经见到了“相”,如果继续修下去的话,才能够产生“用”,才会把握住用。否则的话,都是口头禅,当“四大”分裂的时候,他平时的体、相、一概无用!
过去有许多人认为自己把生死已经看透、一切都放下了,可是在临命终的时候,仍然表现得跟一个凡夫一模一样!如果平时你已经能够做到念念看住它,而临终的时候,你也未必能够在这一念当中把握住自己。
如果大家修行不会出偏差,那就快多了。因为你已经看到前面的目标了,方向已经不会偏差了。而你自己的定力,也不会进入误区,不会以为太阳从西方出来。当你明心了以后,你就会面向东方,去等待太阳。当你等过了黑夜,捱到了天亮,再继续下去,就能够见到太阳!要想见到太阳,你首先要明白太阳升起的方位,如果你自己面向着西方,你就看不到太阳是如何升起来的,因为方向不对!
明心见性了以后,才是修行的开始,究竟修什么呢?除习气、离四大、来去自由,只有到了这个时候,才能够把自己的习气毛病看得清清楚楚,一修一个准、一拔一个准!才能够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拔除掉!(问:明心见性了,习气毛病马上就能够断掉吗?)断不掉。(问:这个时候的功夫该怎么做呢?)你能够照顾住自己的念头,就是在拔除自己的习气毛病;照顾不住自己的念头,就没有办法把八识心田里的习气毛病拔出来。
你如果是个大根器的人,可以一念之间,用自性的光把八识心田里的习气毛病全部照遍、照透,可以刹那间全部超越!但是这样的人真的是很少、很少!就像六祖惠能,几千年来也只不过出了他这么一个人。不识字,能够讲经、说法,而且还能够注解经典。我们不能拿着六祖的模式往自己身上套,为自己开脱。
所谓的“闭关”,只不过是把你的“观”的功夫培养起来,“照”的功夫跟上来。如果你观与照的功夫没有培养起来,还跟不上来的话,你出去做事,功夫很容易断掉。也就是“断线”了!
即便是你在洞里把自己观照的功夫培养起来了,你出去做事,有时候同样会断线。因为你在洞里闭关,虽然切断了前五根,但是你的意根没办法切断。当你一走出山洞,前五根同时打开,再加上第六根,一齐收集信息,朝你扑过来,你怎么可能不乱阵脚呢?你在洞内,一下子把前五根全部切断掉了,你怎么可能不感觉到自己现在很清净呢?因为只剩下一个根在收集信息,这就是“意根”。
你在洞内只有一个“人”来告诉你信息,你出去以后,有六个人都来告诉你、吵闹你,你怎么会招架得住呢?你必须训练到在洞内能够六根关闭,出了洞也能够六根关闭,除此之外,没有第二个方法!
(问:……)程序是这样的。但是在闭关之前没有明心见性,你怎么用功呢?你坐在洞内干什么呢?你说:打坐、拜佛,这些严格来讲,与“道”不相干!不过作为一个凡夫来讲,这也算是在修道。等你真正悟道以后,得了道以后,就知道我们所做的这一切都与道不相干。
就像我们小时侯喜欢捏泥人、喜欢把那个小车子当作真车子,在那个年龄阶段,我们就以为那是真的,不会把它当成假的。之所以我们现在认为那是假的,是因为我们现在长大成人了,智慧打开了。
为什么我们现在误以为烧香、拜佛、诵经、打坐,就是修道了?因为我们现在还是小孩子,绝对把他当成是真的!等到有一天我们开悟得道了,回过头来想一想,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简直是可笑、简直是闹着玩的!
大家都认为自己目前是在修行,是在和“道”打交道,实际上根本不是在修道,是背道而驰!
问:师父,您现在是怎么修行的?
师:我也不打坐、也不诵经,累了就睡觉,饿了就吃饭。有时候我也逢场作戏地盘盘腿、打打坐、也诵诵经。如果是形势所逼,我到了其他庙里,也去参加早晚课。但是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没有认为这是在修行。只是用心在做,安住在当下。
从功夫上讲,我在做这些事的时候是全身心地投入。也就是说我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就不再考虑其它的事情。譬如说我今天陪大家打坐的时候,我会把我所有的事情都放下,不再考虑了。当我出了这个洞,我就会考虑我今天还有哪些事情没有做完?我会接着白天的事情继续考虑下去、做下去。
当一件事情来到我面前的时候,我就会全身心地扑到这件事情上,不再考虑其它的问题,当这件事情做完了以后,我就会把它扔到一边,让它结束!身心里面就不再把它装进来,而是再去承接下一个事物。我绝对不会是当我打坐的时候还在考虑庙里的工程、还在考虑明天如何接待哪位来客。
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训练到每时每刻、一心一意做一件事,这是最好的修行方法。即便是你不能做到这样,你也要做到当你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不再去考虑其它的事情。
我们每个人,每一天当中,都是一心多用。何为“一心多用”?我们现在坐在这里打坐,一个念头在想着打坐、在念佛、在参禅、在观想;还有一个念头在想着菜地呀、厨房啊、我们的家庭啊;还有一些念头在想着师父的某段开示;还有一些念头在想着某一段经文;还有一些念头,我都不知道大家在想什么!因为念头太多太多了。
问:“三心不可得”是什么意思?
师:“三心不可得”,它指的是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哪一个心也不能够保持一个不变的形态。我打个比喻:你不可能做到一天就一个念头,譬如说“吃饭、吃饭、吃饭……”,你做不到。绝对做不到!如果能够做到这样,也可以成就。
何为无念?何为无住?何为一心不乱?它们三个是一个意思,当自己的念头产生了以后,不要跟着这些念头跑下去,不要满足这些念头。譬如“贪”的念头肯定会出现,“出现”不是一种过错,错就错在出现以后,我们还不知道,还想尽一切办法去满足“贪”的念头。
问:“妄想、分别、执著”是什么意思?
师:散乱心就是“妄想”,不实际的想法也可以叫做“妄想”。“分别”,谁不会分别?是活人都会分别、有智商的人都会分别!所谓的“无分别”,不是什么也不分别,而是“无住”,无住就是无分别。今天天气冷不冷,难道你不知道?今天你吃菜说太咸了,我就说你“分别”,怎么不像个修行人?一个智商健全的人,肯定会有分别。分别而无住,即是无分、无别。
要想把自己的大智慧修出来,而且能够产生妙用,你自己一个人绝对修不出来。即使你自己认为是修出来了,也绝对产生不了妙用,尤其是大用!要想产生大用,你惟一的办法就是和人、事、物、理打成一片,不断地训练自己。否则的话,你的大用不可能产生。所以说你的“根本智”找到了以后,你不修“后得智”,仍然没用。
“后得智”决定了你的层次,“根本智”决定了你的见地。你花一年的时间,掌握了“根本智”;“后得智”,你至少也要花上十年的时间才能够得到。除此之外,没有第二条路。
为什么开悟得道的人,必须要出去行脚、要参访,目的何在呢?就是要把自己的后得智找到、建立起来、充实起来。只有这样,你才能产生大用。
锻炼自己的后得智比锻炼自己的根本智还要严峻十倍、百倍!你经得起根本智的修炼考验,你未必经得起后得智的修炼和考验。所以老佛爷告诉我们:大修修于闹市,小修隐于山林。大贤大圣是隐于红尘的,小贤小圣才隐于深山。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