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大寂尼师:九品往生修行方法广释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下品行者修行之路(上集)
----造恶者的下三品往生
释大寂 著(大寂比丘尼)
目录
缘起
(一)下品行者的修行之路
(二)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意义
(三)死后助念难生净土的实例
(四)死后超渡牵涉引渡者与亡者双方面的心态问题
(五)现代念佛有成就的实例
(六)陈老居士往生见闻录
--------------------------------------------------------------------------------
壹、缘起
弥陀四十八愿中最能利益现世众生的大愿,就属十八「下品愿」、十九「上品愿」、二十「中品愿」与四十五「念佛三味愿」(即「定中见佛愿」)。笔者有感于在「中篇」-菩萨修行次第上册所述「十八愿」、「十九愿」、「二十愿」,未能将弥陀接引众生「往生净土」最重要、最根本的「大悲本愿」发挥尽致,广利群迷,故将「下品愿」、「中品愿」、「上品愿」,再加入「念佛三味愿」,重新编写。「下品愿」利益众生范畴最广,从一般佛教徒及薄地凡夫乃至造作三恶道罪业的众生,皆在「接引」范围内,故以十六万字具体阐述;「中品愿」属利根器的在家居士所修及一分出家弟子所修。「上品愿」乃是福慧兼具、利根器的出家众所修。「念佛三味愿」更是具有般若智慧、顿根的出家弟子所修。故知此「四愿」,乃是下、中、上三根普被,有必要做「精辟入理」的解说,共五十万余言,做为「大乘净土成佛之道下篇之绪端」,以期普度有缘众生,共修净土,超生佛国,常随佛学,永不退转!后续出书「下篇之二」尚有「菩萨如何庄严净土」及「诸佛净土的研究」等书,以为「下篇之完结」!
大寂比丘尼 志于中县净土精舍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西元二○○四年)元月十日
--------------------------------------------------------------------------------
贰、往生净土修行之路上集﹙正规的下品往生﹚
下品行者的修行之路
一、下品往生愿(上集)
本愿是往生净土的根本大愿
法藏比丘说:「当我成佛的时候,如果十方世界的众生,听到我成佛的世界及成佛的名号,发出至诚欣乐的信心,想要往生我国。除了造作五逆重罪、诽谤正法、不知忏悔的众生之外,只要十方世界的众生,能够经常诚心称念我的名号,乃至以十念正念之心念佛,就能满其所愿,往生净土。倘若众生诚心称念我成佛的名号,而不能往生净土的话,我便不能圆满成就佛道。」(原文为: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十八、十九、二十等三愿是往生净土的根本愿,日僧净宗开山祖师法然更将第十八愿看作四十八愿中的愿王,是净土宗最重要的往生净土大愿。
十方世界的众生,为什么能往生极乐世界,就是因为阿弥陀佛发了这三个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悲誓愿。因此凡是欲求生净土世界的莲友,都应认识、重视这三个往生净土的根本大愿。
本愿说:「唯除五逆,诽谤正法,造下『地狱重罪』的众生外」,其余一切众生,皆能在「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前题下,一心念佛,乃至十念,往生净土。
此正说明了「本愿」引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平素没有宗教信仰的一般人士,或者有杂教信仰者,乃至犯下五戒、造作鬼道罪业的众生及以瞋嫉心造十恶业中的数种,犯下畜生道罪业的众生,乃至造下「地狱罪业」的众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外),皆是在「本愿」引渡范畴,故该愿以「下品往生愿」为主题,分做数个重点来做说明:
(一)下品行者的修行之路
(二)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意义
(三)死后助念难生净土的实例
(四)死后超渡牵涉引渡者与亡者双方面的心态问题
(五)现代念佛有成就的实例
(六)陈老居士往生见闻录
(一)下品行者的修行之路
1.为何有人临终念佛能生净土?有人临终念佛不能往生净土?
一般莲友对本愿所说「乃至十念」的意义,有很深的误解,尤其在净土经典中又有每日「十声念佛」(如大阿弥陀经)及临终「十念念佛」的经文出现(如无量寿经与观无量寿佛经),以致令莲友「断章取义」,以为「平常散心念佛」没关系,只要临终有「十声念佛」出现,就能往生净土,而大大误解「临终十念」的「念佛深义」。
(1)临终念佛没有往生净土的实例
笔者多年前,就为了证明净土经典所说:「临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具足十念,就能往生净土的经意」,而非常发心的为人助念。现在举几个笔者曾经发心助念的例子,证明「临终十念」并非「泛泛的十声念佛」之意。
实例一
这是十年前助念实例。笔者曾见有十余年专修净土的出家行者,在临终前数日,看见笔者去见他,感伤落泪,但是一经提醒,便能念佛不断。死前善友教令念佛,仍然念佛不辍,最后断气前,莲友还拿着「阿弥陀佛像」令他看见,引导他念佛,而他只念了一个「阿」字就上气不接下气往生了,双眼没有合上。在死后八小时内,有数十位出家师父为其助念,又为其做「三时系念」,结果在七七四十九日里,他的徒弟说:「我感觉师父停留在住处没有走。」而且在其重病时,他的师兄曾见他「神识离体」在其住处游荡。
此一实例,令我对「临终十念」与「临终一念」的经意产生疑惑!
为什么他出家以来「诵阿弥陀经」不断,精进拜佛、念佛十余年,而且他的徒弟说:「我师父已经修到有一点小神通。」却没有在临终时因为念佛而往生净土?并且早在他诊断出是肝癌末期时,就少食念佛直至临终。在这段期间(一、两个月左右),他的徒弟及出家师父不停地前去为他开示,提醒他念佛,为何这么用功念佛的净行者,却没有往生净土?
实例二
笔者曾经为临终人(佛教徒)读诵「弥陀经」,引导她念佛,她也欢喜念佛,第二天再去引导她念佛,她指着床榻前的虚空中说:「早上看见阿弥陀佛现身在床前。」我们听了都很高兴,第三天再去看她,劝她念佛,已经神智不清,若念若不念,死前已经不能言语,有没有「意识念佛」不得而知,有数十位莲友在其临命终时,为其排班助念,结果她在面露慌张、不能言语中死去。她生前虽然自称「见佛」,可能是冤亲债主所变,因为临终「真见应化身佛者」,必然正念分明,一心念佛,不会昏迷而死。为什么临终人在命终之时,逢遇善友为其开示「净土法门」,教令念佛,又有许多莲友助念,而临终人亦发心念佛,却没有往生净土?
实例三
笔者曾经为一位阿巴桑于临终前一、两个星期,发心劝其念佛一个星期,但是并不是时时刻刻皆在其身旁引导她念佛,而是在上午与下午及晚上分时段去引导她念佛。在去教她念佛的数日间,听到她自言自语说:「不要拉我」﹝用台语讲﹚。也对笔者说,她看见阿弥陀佛站在她的面前,死前家属劝令念佛,已经不能言语,点头称是。死后居然托梦给儿女说她现在过得很好,责怪他们为了分财产,发生兄弟阋墙的事,让她十分伤心。(全家为了分财产而争吵的事,外人不知,亡母居然知道,这个梦示,令全家都非常震惊)。
实例四
笔者曾见自称念佛二十余年的阿巴桑,于临终前数日,看见出家师父前去看她,劝她念佛,对出家师父非常恭敬,亦自知念佛,过了数日,时而念佛,时而意识不清,为什么她于二十年间常常念佛不辍,于临命终时,却提不起正念?
实例五
又有一位医师曾经劝导一位女患者念佛,在这位患者死前,仍然引导其念佛,她亦随善友念佛不断,一直念到断气,却不见阿弥陀佛现身接引,为什么?
笔者因为发心为临终人助念,而亲见临终人在「念佛之中」,却没有往生净土,而令笔者对净土经典所说「临终十念」的经文产生很大的疑惑!不得不对「临终十念」重新省思!
(2)临终十念不能往生净土的原因
前述实例五的女医师(现已出家),是个虔诚的佛教徒,每当遇有病人临命终时,都会善用这个机会,开导病患念佛。其中开导过一位快要死去的女患者念佛(前述所说)。那位病者拖着严重的气喘,非常吃力的诚心跟着女医师称念佛号。当她快要断气时,突然疑虑的质问医师:「我一直在念阿弥陀佛,为什么不见阿弥陀佛来接引我呢?」说完话后,医师仍然安慰她不要灰心,不断地鼓励她继续称念阿弥陀佛圣号,一直念到这位女患者断气为止。正当女患者断气之时,她的家属刚好赶到,于是立刻将尸体移动,由专人送到冷冻库去…。
这是平素没有信仰、念佛,临终逢遇善知识引导念佛,却在念佛声中,疑虑自己不见阿弥陀佛来接引的实例。这位女患者临终念佛一直到死去,何止念佛十声?(如古德经常有十念念佛或十声念佛往生之谓),不能说没有善根。但是始终在病痛、恐慌、昏乱的心态中挣扎念佛,而不见弥陀现身接引,这也是一般病者临死前必有的心态。
由此可见,一个生平对净土、对弥陀没有认识,烦恼障重,不知念佛的凡夫,想要在临终时仰仗善友提携,助念团助念,提起往生正念,坚固生西的信愿,大多是相当困难的。若不是前世有大善根,今生不种念佛往生的净因,临终又那来正念往生的果报呢?莲友们千万不可生起自己不需要精进念佛,全仗他人助念之力,侥幸往生之想。这类平素不知念佛,而在临终前或死亡后要求助念的例子很多。并不是说助念不好,而是自己平时若有念佛底子,临终助念,才能更为得力。虽然大部份的人平素没有宗教信仰,不知念佛,但是临终若有助念团助念,亦可仰仗众人念佛之力,减少冤亲债主的干扰,让其于心波平静中投生善道。
前述实例二的那位居士,念佛、吃素已经有十余年,临终前见僧众、善友到来,非常欢喜。这就是平素种下吃素、念佛的善因,临终时必然招感莲友齐集助念的善果。但是这位居士在僧众开导净土法义、提醒念佛时,时而神志不清,时而自知念佛。到了临死前,突然呈现昏迷,不知跟着莲友们念佛。为什么平常勤快念佛,反而在临终前呈现昏迷,不知念佛呢?这就要追溯这位居士平素念佛的心态问题。原来这位居士虽然在表相上精进念佛,但是不明弥陀及净土意义,虽然念佛而经常操心家庭人事…,执着心重,散乱心不断,这便反应出现在一般莲友们念佛的心态;如此以散乱心念佛一辈子,怎能寄望临终不昏迷、不颠倒,产生具有信愿往生的十念清净之心呢?由这两个例子更加证明,经典所说的临终「十念念佛」,是建立在一个宿根深厚,平素经常发菩提心,广修福德资粮,以诚信之心处事,经常保持「一心不乱」之心念佛的净行者身上。如此念佛,才能使「净念念佛之心」相续不断,临终绝对逢遇善知识提携念佛,十念正念念佛之心现前,往生净土。
(3)临终开示无效的原因
我们看近代往生集或者近年于临终前,确实有过瑞相显现,往生净土的莲友,大多是在平常念佛时,虽然身处尘劳之中,却能一心向佛,对家庭、人事,提得起,放得下,不被俗事所转,累积坚固的「至诚念佛,求生西方」的净业资粮,而于临终前,预知时至,自动念佛,自在往生的。大体说来,一个平常对宗教没有信仰,对佛法、对净土、对弥陀没有概念的一般人士,单凭临终前开示几句话就能令他将今生所有对世间、家庭、妻儿…的牵挂与贪执完全放舍开来,念佛求往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类的例子笔者遇到过不少),除非他前世有大善根,但是这种人士万千人中难找一个。
例如台北有一个男子,患了血癌,病情最严重的时候,住在台大医院,一天要花掉八万元的医治费。死的时候,才三十六岁。由于在人生壮年期死去,对家庭、事业、妻儿…,有非常强烈的执着与难舍之情。虽然在临终前一个月左右,有居士去为他开导净土法门,教他念佛,但是他极其不愿意死,不愿意就这样让病魔吞噬他的青春、他的事业、他的家庭、妻儿…,更遑论就此放下一切,「至诚念佛,求生净土」了。在死前的一两天,善缘可谓不错,有数位居士及出家众一直轮流守在他的身边,开导他念佛,让他明白:现在你的人生已经走到尽头,死亡就在你的面前,既然生命无可挽回,再留恋、执着也是无用,何不就此选择另外一条路走-求生净土,跟着大家念佛,将身心的痛苦,转移到念佛上来,这是另一种新生的开始,你先去,以后你的妻儿都会去…(这是一种方便开导)。可是他始终于表情上,呈现我不愿死的倾诉。直到断气后的八个小时,虽然莲友们助念不断,但是于他的神情上,强烈的显示出对世间所拥有的一切,不愿意割舍的哭诉。那种难舍、难分,强烈留恋、执着生命的哀伤神情,无论任何人在场,均会感受到那种无常生命突然崩溃的启示,是那么地无情、绝情,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就这样夺走他短暂宝贵的生命…。结果死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他妻子那儿得知,他经常回家探望他的妻儿。对这种生平不知净土、不知念佛,对世间有强烈眷恋、贪执的人,如何能在极短的时间里,疏导他于临终时提起正念之心念佛呢?像这类生前没有宗教信仰,而家属之中有人信仰佛教,要求助念团开导患者念佛,但患者却对世间贪恋不舍,不肯念佛的例子不少。因此若希望父母家人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就必须在其生前,努力善用机缘,度化其学佛、念佛,在生先种念佛的善因,到了临死前,再请助念团提携念佛,如此才能收到助念的功效。当然近年来,亦有过临终时瑞相显现,往生净土的实例,如慧律法师所着「净土圣贤录易解」(全六册)及「慈云杂志」过去刊登过的张远功居士所译「近代往生录」,可资征信。
(4)临终念佛能生净土与临终念佛不能生净土的原因何在?
再看看「近年往生录」的实例,确实有患者在临终前一、两年因为善友开示净土法门,劝其「精进念佛」不辍,而于临命终时,在念佛声中,见佛来迎,往生净土。(如「陈老居士往生见闻录」一书可资证明)(后续自明)。也有在临终前半年,因为善友为其开示「净土法门」,劝令念佛,而在临命终时正念分明,一心念佛,见佛来迎,瑞相显现往生净土者,(此是近年实例,见纽约所发行的「美佛慧讯」)。为什么有人临命终时念佛,能往生净土?有人临命终时念佛不能往生净土?
从「临终助念」的经验中可以证明:净土经典所说的「临终十念」能生净土,不是「散心念佛」的「十声念佛」,而是具有「信、愿、行」具足的「十念正念」的念佛深义。(信:即是深信确实有清净共业因缘合和的极乐世界的事相显报存在。愿:即是至诚恳切的发愿求生净土世界。行:即是经常念佛,临终前成就一心不乱。此是下品下生的信、愿、行的简单释意)。
绝对没有任何一部净土经典直接说只要「临终十念」就能往生净土,在「临终十念」的经文前,一定有其他「发心修行因缘」,才有后续「乃至十念」的经文出现。(后续自明)
当知临终十念「正念」念佛是果报显现,生前「念佛至一心不乱」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修因。没有生前「念佛至一心专注」的正确修因,何来临终十念正念念佛的果报显现?但是为什么有人念佛数十年,或者十余年…才能成就一心不乱?有人念佛数十年、十余年…,也不能成就一心不乱?有人念佛三年、五年,甚至临终前一年、半年,念佛精进,就能成就「一心不乱」?甚至有人于临命终前七日精进念佛(如弥陀经所说),或者于临命终时前三日万缘放下(后有实例),诵经、念佛不懈,一心求生净土,延续至临命终时十念成就,就能往生净土?为什么?
这牵涉到念佛者的宿世善根(包括发菩提心、修学戒、定、慧三学,习学净土法义,曾经是否有精进念佛过),与今世再熏习的佛法义理及念佛的知见问题、念佛的心态问题及对净土法义的认识深浅问题,以及日常待人处世的心态问题,以及行、住、坐、卧间的心性修养问题,甚至身体强弱、生病、健康等问题,乃至日常烦恼问题,牵挂因素…凡此种种,皆有相辅相成的影响力!
虽然观无量寿佛经开示:下品下生-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念」能生净土。但是在「临终十念」的经文前,还有(前述经文),一定要「前述经文」成立,由善友开示佛法,再劝其念佛,令其宿世善根显发,十念正念念佛现前,才能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但是这是「特例中的特例」(后有详解),亿万之人难得其一。可以对一般造恶者方便开示,却不能用于常态的下品往生。正规的下品往生,应当以无量寿经等净土诸经为依据。(后续自明)。
(5)在这个世界上有几个人在临终有因缘念佛?
我们绝对不能奢望,能够用最短的时间念佛,就能达到最好的念佛效果。因为那一位临终前数日就能日夜念佛不断,成就一心不乱的行者,很可能不是你,也不是我!为什么?
因为现代人中,有几个人能够寿终正寝,无疾而终?
有几个人能够在临命终时不被重病缠身,折磨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不会陷入昏沉中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不会不由自主的挂心家属安危,家中事务,安心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能够在对家人交待后事后,放心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不会在听到夫妻、儿女、亲人、朋友哭喊其名时,难舍其情?不执着亲情、爱情、友情?能不忧郁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能够在病苦缠身中,犹能做到心胸坦荡而死?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能够在病苦现前时,犹能自知念佛,而不受病情影响?
有几个人在临命终时,能够逢遇善知识引导念佛而不受病苦所障?不受亲友阻扰?不受自心挂念俗情影响?
纵然死前身无病苦,然而有许多人今生所造善善恶恶的杂业,或者特别记忆的人、事、物,不论是善、是恶,皆会在临命终前数日,或者死前数小时…或者数分钟,像录放影机(扫瞄机)一样的在其「脑海中」重复播放,或者一扫而过,令其心念不能平静,不由自主!或者令其心绪烦躁,或者恐惧,或者挂念,…或者伤感…或者贪慕…,或者瞋恨…,或者嫉妒…,不能安心而死!
纵然死前身无病苦,但是「宿障现前」,或者今世业障现前,宿障交杂其中,不遇善知识开导,纵然逢遇善友度化,身旁有冤魂干扰,不由自主,不能念佛,仍然在世俗烦恼中死去!
总而言之,临命终时,能够身无病苦,逢遇善友开导,提携念佛,不论是散心念佛,或者诚心念佛,无论有没有往生净土,已经难能可贵!令人赞叹!
因为「临终纵然只是十声念佛」,皆是稀有、难得,如人中芬陀利华!全世界人口中,千万人中难得其一!
再说一般莲友助念,大都是断气后,才去助念,效果已差!纵然于断气前去助念,又大都为病痛缠身,神志不清,或者昏迷不省人世,焉能念佛?
所以临终人只要能念佛,不论多少声、多少句?仗此临终「十声念佛」,已经为其未来世中种下「往生净土」的修因,不可思议!
(6)临终十念是果报现前
正因为「临终正念念佛」的果报难得,所以在生时种下正确的认真念佛修因,是非常重要的。更必须明白,依无量寿经与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古译)说:正规的下品下生者的「临终十念」是有其在生时依据「净土正知见」的修因引导其精进念佛,才有「临终十念」的果德产生。而且是不离下品上生者所学习「净土正知见」的内容,只是下品上生者发心修学「净土正知见的内容」比较深入,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修学净土正知见及念佛的力用微薄许多,才会区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
因为「临终十念」,是念佛者「正念」现前,谈到「正念」,当然要追溯到下品下生者在生时修学「八正道」的问题,因为「正念」是果,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是正念的「修因」。正定(念佛三昧,更是延续正念念念间串连的「净念成遍入定」而形成,见下册「念佛三昧愿」)。「临终十念」能去净土,当知这「临终十念」就已经具备了「八正道」的功德力量。(后有说明)
而下品下生者的八正道-即往生净土的功德力量,是延续下品中生、下品上生所修八正道的功德力量而来。所以欲求稳当的﹁下品下生﹂,要依以下「净土诸经」为依据。首先了解「下品行者」需要什么「净土正知见」的资粮,引导念佛,才能下品往生。不可断章取义,以为平常不必认真念佛,只要仗着临终有人助念,便可以往生净土!就因为一般莲友皆大大误解「临终十念」的念佛深义,所以本来万人念佛万人去的净土法门,到现在万千人念佛也难去其一!?
2.下品修行方法
(1)净土诸经对下品往生的说明
现在就依「净土诸经」说明下品往生的修行方法。
甲、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古译)
如经文说:「我得菩提成正觉已,所有众生求生我剎,念吾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彼命终时,我令无数苾刍现前围绕来迎彼人,经须臾间得生我剎,悉皆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乙、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古译)
如经文说:「其三辈者(下品行者),其人愿欲生无量清净佛国,若无所用分檀布施,亦不能烧香、散华、燃灯、悬缯彩、作佛寺、起佛塔、饭食沙门者,当断爱欲,无所贪慕,慈心精进,不当瞋怒,斋戒清净,如是清净者,当一心念欲生无量清净佛国,昼夜十日不断绝者,寿终则往生无量清净佛国,可复尊极智慧勇猛。」(另阿弥陀三耶三佛经同,不录)。
丙、无量寿经
如经文说:「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
丁、大阿弥陀经
如经文说:「其下辈生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即同无量寿经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剎之意),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所居七宝宫宇,惟在于地,去佛甚远,功德智慧,又次于中辈生者。」
乍看之下,净土诸经所述下品往生法不尽相同,但是如果依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来做观察,则可以从净土诸经中明显的辨别出来其异同之处。
(2)下品上生
甲、释经意
如大乘无量寿庄严经对下品修行法最为严格,可视为下品上生的修行依据。依经上说:「所有众生求生我剎,念佛名号,发志诚心,坚固不退及发清净心忆念、受持阿弥陀佛名号,归依阿弥陀佛,供养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即可下品往生。」
其中所述「所有众生求生我剎」的「求生我剎」这句经文,已经包涵认识净土、读诵净土经典、发菩提心以及发「至心信乐」之心求生净土的意义在里面。因为欲求生净土,如果不认识净土的内容,不发心读诵净土经典,这颗求生净土的心,如何能发得真诚?发得坚固?
而只要发心读诵净土经典,便已经包涵「发菩提心」的经义在其中。(后续自明)。
所以欲求下品上生,必须发菩提心(读诵净土经典),终生归依阿弥陀佛(归依弥陀的悲,智之德)。供养阿弥陀佛(不仅供养佛像,以花、香供佛,而且发菩提心义-以「有相菩提心义」供养阿弥陀佛),并且用至诚、恳切、清净求生净土的心,忆念、受持阿弥陀佛圣号,终身不退。即一生发菩提心(读诵净土经典),日日念佛精进不退,而且念佛至一心不乱,因为唯有「念佛至一心专注」,才能称为念佛「坚固」不退转。
换句话说,如果平素已经念佛一心不乱,临终当然能「十声正念念佛」现前,蒙佛接引,往生净土,下品上生。
而此经所说下品上生法同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上生法。如无量寿经说:「其下辈者,当发无上菩提之心及发至诚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求生净土。」
乙、下品上生往生实例
兹依「净土圣贤录易解(五)」所述「下品往生」实例,以此证明终生「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是下品上生者所获得的果位。
如书内说:民国、守念大师。名能修,海州(江苏)金氏的子弟。六岁时丧父,即随着母亲吃素。年十九岁丧母,二十五岁依止云台山海天洞的隆超长老,跪着请求出家,从早晨跪到中午,长老悯念他的诚心,才为他剃发。民国九年,三十四岁,长老命他前往宝华山受具足戒,即将出发前长老嘱咐他说:「一句阿弥陀佛,自利利他,千万不可忘记。」戒期圆满后,朝拜九华山。隔年春天,住在阿育王寺,礼拜佛陀舍利三年,有一天忽然看见金光。当天夜里梦见观世音菩萨授大悲心陀罗尼一卷,自此以后每日持大悲咒八十遍,念佛五万声为固定的功课。
民国十三年,朝普陀山,在当地建筑茅篷,居住了两年。接着住在金山寺,民国二十年打算北上,当时有一位卢西堂居士,与守念法师相契合,请法师等他往生后再北上,守念法师点头答应他。八月,卢西堂无疾,端坐念佛而往生,唯有守念法师在他身旁助念。九月北上,隔年春天,到河南淮安县的湖心寺,住在藏经楼,阅读大藏经达四年之久。民国二十六年(西元一九三七年)春天,被请为定善寺念佛堂及放生庵念佛堂的堂主,两间寺院相距二十余里,时常往来其间,领众念佛,不辞劳苦。民国二十八年,住持地藏寺,全部除去原有的十王会、更生会、仙爹仙奶等外道组织。订立寺规,早晚上殿,每天以六枝香的时间念佛,专门带领僧俗二众精进修行。
民国三十二年(西元一九四三年)秋天,江苏宝应县的万缘庵念佛堂,虔诚地礼请守念法师前往,临行之前告诉昌田法师说:「我将要在十月初六日往生西方,万缘庵虽然坚持要我去,但不久就会归来。」后来果真于十月初二回来,昌田法师看他没有生病,问他为何知道即将往生西方净土?守念法师说:「我有一次入定,看见观世音菩萨放船来接引,故知往生的时候到了。」我问菩萨:「什么时候?往生什么品位?」菩萨答云:「十月初六日辰时(早上七至九点),下品上生。」昌田法师现出悲伤不舍的样子,守念法师说:「诸佛出世,犹示涅槃,来必有去,其道理本来就是如此。对于有缘的道友,要普劝他们往生西方,如此才是正见。」
不久之后,身体即稍微感到不适,每日进食薄粥半碗,面向西方而卧,念佛不停。到了十月初六日,自己起来沐浴,搭袈裟展具,向西方顶礼三拜,然后跏趺端坐,高声地持诵大悲咒七遍而往生。时年五十七岁。(弘化月刊三十五期)(以此实例证知,下品上生者在临终前已能因「其念佛定力成就」,先于「定中见佛」,比下品下生者在「临终梦中见佛」更为殊胜。)
(3)下品中生
甲、释经意
净土诸经中没有明文说明下品中生的经文(除「观无量寿佛经」针对造恶者广开下三品往生外),但是由下品上生的「一向专念」至「下品下生」的「乃至十念」之间做取舍,便知下品中生的念佛程度,应当介于「一向专念」与「乃至十念」之间。也就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下品之人,虽然求生净土,但是没有广做布施功德(不是不做布施功德,而是少做、没有广做。下品上生亦然,少分做布施功德)。如助印佛经、布施烧香、香末、鲜花、油灯(佛前供灯)、布置佛寺(精舍)、供养佛寺、建筑佛寺、佛塔、供养佛像、供养佛、法、僧三宝。
虽然没有能力广做布施、修福,但是在这一生之中,至少于十日十夜之间,真正做到断除爱欲、不贪染、不羡慕世间的荣华富贵、名利、权势……,并且培养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慈悲心(即发菩提心意,此即本经所说下品行者「慈心精进」的真实义)。而且在这十日十夜之中,不令生起的菩提心间断,如于十日十夜间,没有间断地读诵无量寿经或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本经、古译,或今译会集本皆可)。因为读诵净土经典,才能依经思义、发愿,随弥陀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才能如本经所说,往生净土后,获得菩提智慧;这正是本经所述十日十夜「慈心精进,一心念佛」-即读诵净土经典,一心忆念阿弥陀佛所深发的无上菩提悲愿及用一颗忆念阿弥陀佛所发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悲本愿的清净心念称佛名号,这才是「十日十夜、慈心精进、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的正确释意。也就是说,就是在念佛时也是「慈心精进,不离佛的菩提悲心」。以此忆佛菩提心、念佛悲愿心的功德,求生净土,才能真正符合「十日十夜慈心精进,一心念佛」的「经意」。
因为经上说,于十日十夜一心念佛的目的是为了-断除爱欲,对世事无所贪慕、慈心精进(启发菩提心)、断除瞋怒心、斋戒清净(持八关斋戒)。故本经所说,于十日十夜间「一心念佛」的意义,不仅是称念佛号而已,尚含有「读诵、忆念、思惟净土经典,随经义观想、发菩提悲愿」的意义在其间,因为「读诵净土经典」,也是观想念佛(一心念佛)的一种。故欲求下品中生者,可于十日十夜间持佛名号、拜佛、绕佛与读诵净土经典相互配合来做。(若不能一次于十日十夜间完全做到诵经、念佛、慈心精进不退,可以于日常生活中,每日自订一小时至二小时用功念佛、诵经,求生净土,终身不退,至晚年每日更延长诵经、念佛的时间,万缘放下,不念俗事,一心发愿求生净土,直至临终前十日,十日十夜诵经、念佛不辍,一心不乱,正念分明,必可下品中生)。
乙、下品中生往生实例
兹依「净土圣贤录易解(四)所述下品往生实例,以此证明「发菩提心十日十夜念佛成就的『经意』」,亦即是平日经常专心念佛,累积无数个日月慈心精进,用功念佛成就的真实意,是下品中生所获得的果位。
如书内说:民国、王贻善。字积轩,法名莲台,浙江绍县人。秉性朴实敦厚,虔诚修习净土行业,家务早已交付给儿子们,心中一心一意求生西方净土,如是已经将近三十年。民国十五年七月生病,刚开始不介意。至九月初五日,病情加重,于是嘱咐家人邀请助念团莲友八人,在病床前念佛。王贻善也作金刚持,精神非常清新爽朗,与人应对一如平常。只是说:「此次真的一病不起了,然而我心中绝不怕死,必须劳驾诸位莲友助念,以尽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满足我的心愿了。」
最初于病中两次亲睹观音大士的圣相,大士没有说话。接着又见到,于是哀求菩萨早来接引。观音大士安慰他说:「你可以往生西方净土,然而功行尚浅,往生西方净土之后,还需要加紧用功,时间到了自然来接引你。」后来又梦见青色莲华,非常柔嫩娇小。从此一心持念佛名,更不间断。
初十日,病势转为严重,晚上梦见金色莲华非常大,心中感到很安心。
夜半时分,问了好几次『天亮了没?』而且说:「明日我将往生了,何不邀请莲航居士前来,我想要与他谈话。」次日又以电话相请,于是莲航急忙赶到,当时已经午时,家人正好环绕侍奉着念佛。莲航靠近病床告诉王贻善说:「我特别来助念,你应当一心持念佛名,正念往生。」王贻善听到了,虽不能回答,但是点头数次以表示了解。此时家人已预先为王贻善沐浴,外着法衣而卧。感觉他在密持佛号,没有气喘情形。
过了一会儿,单适之居士到,才开始敲引磬,众人大声一起念佛。经过半小时多,气息渐渐微弱,随即脸上呈现喜悦快乐的样子。这时全家老幼都环绕站立,手中执香一起念佛。有一个九岁的孙子,也右手执香,左手举起手掌,大声助念。又经过半个小时,气息已停止,如入禅定,安详而逝,时年七十四岁。两小时之后,顶门上还是温热的。(俞慧郁钞集)(按这位居士于临终前生病的念佛中见佛,已胜于下品下生者「临终梦中见佛」之兆,又于临终前犹密持佛号,没有气喘,足以证明其平素定力有够,及证明其心念在临终之际依定力持心非常平静,已经超脱凡人断气之前的「肺部大喘之相」,十分难能可贵,至少下品中生)。
(4)下品下生
甲、大阿弥陀经所说「每日十声念佛」的释意
即本愿所说:「发『至心信乐』之心,求生净土,乃至十念,必得下品下生。」(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后有详解。)
由本愿可知,下品下生的修行方法,已经比下品中生及下品上生宽容许多。乍看之下,好似下品下生,只是今生有十声念佛,甚至临终有十声念佛,就可以往生净土。事实上,并非此意,但是下品下生的「一生念佛程度」,确实比较宽松。
如前述大阿弥陀经说:「其下辈者,不能作诸功德,不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命欲终时,亦梦见此佛,遂得往生。」
由于大阿弥陀经对下品往生大开方便之门,所以后世弘扬净土者,有提倡每日束气念佛十遍(即吸一口气念佛十声,吸十口气,念佛百声),而后念佛次数日愈增进,便能往生净土。
当知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之意,亦同于无量寿经所说,「一向专意乃至十念」之意。只是翻译者在「原版梵文」释意取舍上,有「见解上」的不同,而译成「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与「一向专意乃至十念」两种不同版本。
不论是「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或者是「一向专意乃至十念」,皆是以「至心信乐之诚,求生净土」为基础。
也就是说,欲求下品下生者,在最初念佛时:
每日至少用至诚、恳切、求生净土的清净心念佛十声!
每日至少用深信有阿弥陀佛大悲愿力接引我往生净土的坚定信心念佛十声!
每日至少用求生净土见佛、闻法、法喜充满的心念佛十声!(即每日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按下品下生非不发菩提心念佛,只是少分发。后有详解)。
当知每日「十声念佛」的原意,已经具备「至心念佛」之意!绝对不是一般人以散乱心泛泛的念佛十声。既然具备「至心念佛」之意,当然每日十声念佛的成果,皆必须与「信、愿、行」的往生净土资粮相应,才能在临命终时,梦中见佛,转生净土。
故知大阿弥陀佛经所说:「每日十声念佛」,只是对初机者广开的方便之门,绝对不是鼓励净行者每日只要念佛十声即可,而是以「每日十声」念佛为入门的开始,慢慢增进念佛,才能在「每日念佛中」,确实与「信、愿、行」的往生三资粮相应。
乙、每日十念法往生净土的实例
从古至今,绝对没有一位净行者,终生只要发心每日「十声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者!就是「净土法要」一书中所述古时有「每日十声念佛」者,亦是最初之时,「每日以束气法念佛,即每次吸一口气念佛十声,吸十口气念佛一百声」,之后每日念佛次数逐渐增多,于临命终时,才能因其终生发愿求生净土之念佛心念坚固,十念正念现前,往生净土。
依「念佛法要」一书中记述,在宋朝时代,有一位马仲玉居士,合肥人士,父亲马中肃当时驻守杭州,承蒙慈云忏主遵式大师教授净土法门,于是全家从此皈依三宝,信奉佛教。后来马仲玉居士遇到一位叫做广初的僧人,将「天台十疑论」一书赠予他。居士恭阅此书后,非常欢喜,此后便依慈云遵式大师所教「十念回向法」每日奉行之,有二十余年之久。后来与王古往还,日益精进念佛,时常以放生为佛事。历年来驻守淄川、新定,以慈惠为政。虽然在朝为官,但是每日课诵经咒,没有间断过。有一天,荆王夫人梦到他悠游清净的莲花池之中,而且身穿朝服端坐在莲华之上。日后他患了疾病,预知时至,亲自盥沐易衣,端坐念佛而逝。家中的每一个人都同时梦到他示梦说:「我已经往生净土。」
之后,他的儿子受到父亲往生净土的感动,亦力行慈云「晨朝十念法」,长达三十余年。后来患了疾病,念佛愈加精进,亦预知时至,见佛及二菩萨接引,结印示寂,香气满室。
古人能以每日「十念法」(事实上束气念法是一百声),长达数十年不间断者,绝对是终生保持一颗「善良、正直、仁慈、宽厚、乐善好施之心不辍,烦恼、杂念不似现今复杂、浊乱」,才能每日依「晨朝十念回向法」念佛,临命终时,预知时至,在精进念佛声中往生净土!
现代人若是每日只发心十声念佛,其余时间胡思乱想,忙事业、忙妻儿、忙娱乐、忙电脑、忙病苦…临终十声念佛念得出来吗?
丙、如何证明每日十声念佛者往生净土?
请注意:大阿弥陀经说:「每日十声念佛,愿生其剎之人」,在命欲终时,一定会因为「今世生西因缘已经成熟,成为『定业』感报的现象,而在临命终时的某日「梦中先见佛。」也就是说,依大阿弥陀经所说发心每日十声念佛者,在每日念佛中渐渐一定会「念佛正念成就」,才会在临命终时的睡梦中「正念分明」的「亲见应化身佛现身」预示将要往生的前兆。那就不是终生只有「每日十声」念佛能承办的。因为每日只有「十声念佛」,别的时间「心思散乱」,如何能因「每日十声念佛」而成就「一心不乱」?
故知大阿弥陀经所说:「每日十声念佛」必是接引初机念佛所开示的方便之门。至诚、恳切念佛求生净土者,一定要明白大阿弥陀经所说「临终梦中见佛」是终生「念佛正念成就的果」,平常念佛必须正念现前「一心不乱」是修因。所以绝对不可误解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的原意。
丁、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的释意
「一向专念」本是对下品上生而言,但是下品下生也没有脱离「一向专念」的经义。因为若是将「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用于下品下生的修行方法,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日日想着要去净土世界见佛、闻法的心念胜过其他世俗杂念(此即观想念佛之意)。也就是说,如果你经常都在想着:祈求阿弥陀佛以大悲誓愿接引我往生净土的心念从来没有间断过(此即一向专念之意)。那么你就可以每日十声念佛(持名念佛)!
一种是从每日十声念佛开始修学,慢慢每日增加百声、千声、数千声(一句一句听得清清楚楚,可以用印光大师所说三三四的念法慢慢念,即第一口气念三句佛号,第二口气念三句佛号,第三口气念四句佛号,拨一个念珠,亦即念十句佛号拨一个念珠,念完一千零八十句佛号,拨完一百零八颗念珠,经行绕念时,也是用三三四的念法,此种念佛法,对初学者较容易摄心。)乃至增加万声,一直念到日日想去极乐世界见佛、闻法的心念胜过其他世俗杂念(此即一向专念之意),念佛到此「一向专念」的程度,才能形成今世「生西的定业」。
所以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也可成为「倒装句」,变成「每日十声念佛,一向专念」。这两种释意,才能产生「正念念佛的修因」,临命终时,才会因为正念念佛成就,致使今世生西因缘形成「纯熟定业」,在梦中先见佛,预知来世生处,故不可误解大阿弥陀经所说「一向专念,每日十声念佛」的深意!
戊、再举下品下生往生实例
兹再依净土圣贤录易解(五)所述下品下生实例,以此证明「乃至十念」之意,绝对不是指只有每日「十声念佛」之意。
如书内说:民国、广印心公大师,江苏毗陵县武进人,年幼时聪颖过人,长大后从事技艺的工作,但不是他本来的志向。年二十七岁,感悟到人生如梦似幻,因而发起出家之心,礼拜普陀山普济寺的愿宗老和尚为师,追随佛顶山慧济寺的源浩老和尚受具足戒。随即出外参学,抵达卢山,居住在归宗寺,又移居大雄庵,专心修习禅观,暗中有所契悟。后来应施主的邀请,创建居士林于九江,由禅宗而转入净土,提倡念佛法门,每年夏、冬二季启建弥陀佛七,佛七期间殷勤开示,受其感化者不计其数。后来,因年迈返回普陀山,担任普济寺的住持。
民国十四年春天,即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民国二十八年(西元一九三九年)五月初二日,在上海圆教寺,与倪文卿居士相约会面说:「我生病将死,深深地后悔平日不够用功念佛,恐怕临命终时没有把握。」倪文卿说:「何必过于忧虑呢?」广印大师说:「我得一预兆,似梦非梦,看见一人对我说:『你的病不会好了!』问他:『我能否往生西方?』答说:『纵然往生也不过是下品下生。』梦兆如果是真的,不就是舍报命终了吗?」倪文卿劝他说:「请师父您放下一切,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广印大师当时答应。初四日,忽然谆谆以勿坏常住的规矩,老实念佛,来告诫徒弟们。后来心无挂碍,正念清楚分明,安详而往生。(一吼堂文集一○三页。印光大师永思集一一二页)(此为由禅宗转修净土宗实例)
己、其他净土经典讲到与第十八愿相关的经文
首先将大正藏里其他版本的净土经典所记与第十八愿相关的往生净土愿,节录出来,与无量寿经相互对应,便能更加清楚的明白「十念往生」的原义。
(甲)大宝积经卷十七无量寿如来会记述法藏比丘四十八愿中的第十八愿说:
「若我证得无上觉时,余佛剎中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一直到最后的十念念佛,即具有正念之心的十念至诚恳切深心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若不生者,不取菩提。唯除造作无间恶业,诽谤正法及诸圣人。」
(乙)大阿弥陀经卷上记述法藏比丘三十六愿中的第二十九愿说:
「我作佛时,十方无央数世界,诸天人民,至心信乐,欲生我剎,十声念我名号(十声念佛即具备十念正念赤诚恳切的深心回向念佛,此即同前),必遂来生,惟除五逆,诽谤正法,不得是愿,终不作佛。」
其他相关西方净土的经典所记法藏比丘的成佛行愿,虽然没有十念往生的明显愿文,但是也同样的有三个往生净土的大愿,其中与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相关的经文有:
(丙)无量清净平等觉经第十七愿说:
「我作佛时,令我名闻八方上下无数佛国(与无量寿经「第十七愿」同,但无量寿经的「四十八愿」中已经没有提到渡化「蜎飞蠕动」之类的愿文),诸佛各于弟子众中,叹我功德国土之善,诸天人民蠕动之类,闻我名字,皆悉踊跃,来生我国,不尔者,我不作佛。(阿弥陀三耶三佛经译为:「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注:笔者以为此愿应是方便提携畜生念佛,令其种下未来往生净土的修因,非当生念佛能生净土,是「因中说果」之意。因畜类本属昏沉之性,如何能对净土、对佛号「生出慈喜之心」,提起具有仰慕弥陀菩提愿心的明利的十念正念念佛智慧之心,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求生净土呢?人类念佛尚难往生,何况畜生!?)(此类乃结合十七、十八两愿)。
当知地藏经中虽然有地藏菩萨渡化地狱众生生人间或生天上之事,然而要有极其特殊的「众善因缘和合」才能承办(后续自明)。如果说地藏菩萨能到地狱渡众生,那么诸佛菩萨岂不更能用其威德力度脱蜎飞蠕动之类?
当知佛力不是万能,若是众生今生不具备灵明之性、智慧之性,即不具备今生得度因缘,非佛独力能救恶道众生。「往生集」中虽然有鹦鹉念佛的实例,但是不能因为「鹦鹉会念佛」死后烧出舍利,便证明其一定往生净土!试问:鹦鹉在念佛时,是否经常有发出「求生净土,见佛闻法,随佛修行之心」?若有,是否在临终前念佛至一心不乱?若有,当然能生净土。若只是有人教念即随口称念,而不具备「发菩提心,求生净土,见佛闻法,随佛修行的」信愿心,如何能生净土!?
(丁)另悲华经卷三亦记述弥陀成佛大愿其中一愿说:
「愿我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已,无量无边阿僧祇余佛世界,所有众生闻我名者,修诸善本(修诸福德智慧资粮,此即中品行法与一分下品行者所修,后续自明),欲生我界,愿其舍命之后,必定得生。唯除五逆,诽谤圣人,破坏正法。」(此愿合中品、下品所修)。(如前述数位往生实例,即符合此经所述修诸善本之经意)。
庚、十念往生的正确意义
由以上诸愿和无量寿经第十八愿相互对照,可以明显的得知,第十八愿中所讲的「十念往生」的意义,是建立在「发至诚心,称念佛名,坚定往生」的信愿上。(读者若能将以上诸愿反复省思 ,即知。)
其中大宝积经无量寿如来会上更明确的指出:「诸有情类,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菩提。」由此愿文可知,「乃至十念」的十念,是建立在「从发愿求往生起,在赤诚深切称念佛号的同时,将所修集的一切善根(即发成佛悲愿心,又一心称念佛名的功德善根),皆全心全意的回向极乐世界」,如此才能坚固十念往生的资粮。如此终生至诚恳切的念佛,念念不断,必能在临终时,产生具有与阿弥陀佛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成佛悲愿心相应的净业资粮,坚定正念的十念念佛信心现前,往生净土。
辛、观无量寿佛经对临终十念的解释
再从众所周知的观无量寿佛经中,造恶者的下品下生的往生经文,更加清楚的指出,临终十念的信念产生,是建立在「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净土』妙法,教令念佛,即『观无量寿佛经所开示的念佛法义』,而接着在临终痛苦逼迫,不遑「观想念佛」的情况下,再开导临终人至诚恳切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或在意识上生起具有坚定往生信愿的十念念佛上。(后有详解)
壬、无量寿经说明十念往生的意义
如前述无量寿经卷下于下辈往生经文中,引伸十八愿的愿文说:「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彼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诸六度波罗蜜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
又说:「若闻深法(听闻净土经典所说净土众生所修甚深法义,后续自明),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从至诚念佛一直称念到最后具有与弥陀悲愿相应的一念正念念佛之心现前),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
此同大宝积经卷十八无量寿会解释十八愿文所说:「若有众生住大乘者,以清净心,向无量寿如来,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闻甚深法,即生信解,心无疑惑,乃至获得一念净心,发一念心,念无量寿佛,此人临命终时,如在梦中,见无量寿佛,定生彼国,得不退转无上菩提。阿难!以此义利故,无量无数不可思议无有等等无边世界诸佛如来,皆共称赞无量寿佛所有功德。」
由此可知,当一个念佛者,毕生对弥陀净土产生坚定的净信之心,终生念佛不断,必能于临终时,于念念念佛中,生出具有清净正念的净信念佛之诚,就在每一念净信心现前的当下,便能如经典所说「乃至获得一念净信心,发一念正念之心,念无量寿佛,此人命终,必见弥陀,蒙佛接引,下品往生。」
(5)再谈下三品往生
甲、如何区分下三品往生?
问:依上述净土经典所说,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发菩提心念佛至一心不乱,临终十念现前,乃至一念现前,往生净土,如此说来,下三品皆同所修,有何差别?
答:下品上生者终身发菩提心念佛(发菩提心义,后有详解),没有一日懈怠过,其日常发愿求生净土至诚之信愿胜过其他世俗杂念,没有一日退堕过。而且平素念佛日久之后,便能成就一心不乱,直至命终从不懈怠,不似下品中生或下品下生有退有进。此即无量寿经所说「一向专念之意」。(如前述「下品上生守念大师」念佛精进实例即可证明。)
净土诸经中虽然没有明说下品中生的经文,但是由下品上生的「一向专念」至下品下生的「乃至十念」之间做取舍,便知下品中生的念佛程度,是介于「一向专念」与「乃至十念」之间。也就是无量清净平等觉经所说的:下品中生者至少今世在十日十夜间成就「断除爱欲、对世间之事无所贪慕、慈心精进(启发菩提心)、断除瞋怒心、斋戒清净。」临命终前念佛成就一心不乱,下品中生。下品下生者,平素发一分菩提心每日十声念佛(如前所述),而后日渐增进念佛,至临命终时念佛成就一心不乱,下品下生。
由此可知,下三品的果位,是因发菩提心念佛的精进程度各有不同,而形成与弥陀悲愿力相应的程度不同及「念佛定力」成就深浅不同,而区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与下品下生。
乙、综合经典所说再做分辨
(甲)下品上生
综合以上经文可知:
(1)下品上生者,一定要对「净土世界」的人、事、物有相当体认,才能对「净土」生起万分向往,赤诚发愿求生之心,进而日日用数小时以「至诚心精进念佛,日日发至诚心皈依阿弥陀佛,并且日日用花、果、香、灯、烛等供养阿弥陀佛,甚至以所发菩提心义,供养阿弥陀佛,即日日读诵无量寿经,用所发一分菩提悲愿,供养阿弥陀佛,直至临终从来没有退过。」此即「一向专念」净土之意。
(2)下品上生者一定有修福德因缘,只是少修,非不修,因极乐世界乃是广植清净福德因缘众生聚会之处。(就如大宝积经所说:「闻我名已,所有善根,心心回向净土。」此经所说「所有善根」,即是指培植福德善根因缘之意,亦即是指发菩提心念佛,并且以花、香、果、烛供养阿弥陀佛之意。)
也就是说,下品上生者,一定会发菩提心,日日读诵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譬如可先以读诵无量寿经为主,及日日忆持、观想无量寿经中所说阿弥陀佛所发成佛悲愿有心得后,及对无量寿经法义了然于心后,再一个星期读诵一、两部无量寿经,转以诵持「阿弥陀经」及念佛为主,日日想着早日往生极乐世界,而且此日日想着往生净土世界的「坚定信愿」胜过其他世俗杂念,从来没有退堕过。(此即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之意,与大阿弥陀经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剎」之意及大乘无量寿庄严经所说:「念吾名号,发至诚心,坚固不退」之意。)
(乙)下品中生
下品中生者的修行程度,自然是趋于下品上生的修行法与下品下生的修行法之间,亦是以发菩提心,皈依阿弥陀佛、供养阿弥陀佛,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基础,但是念佛修持的程度,在这一生中已经比下品上生者少了许多。依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说,以在家居士身,至少在这一生当中,有十日间,不昏沉、不颠倒,正念分明的「读诵净土经典,依经思义,启发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悲愿心,日日不退,并且持八关斋戒(过午不食),不恋世事,而且在一心念佛中观想着无量寿经所说的阿弥陀佛所发接引众生往生净土,见佛闻法,修学成佛之道的大悲誓愿,就在念念念佛中成就「慈心精进」的下品往生资粮。」并且在十日十夜后,仍然于日常生活中经常忆念这颗所发菩提心不退,并且经常称念佛号不退,临命终前念佛成就一心不乱,至少下品中生。
(丙)下品下生
下品下生者,也要发「一分菩提心」(至少读诵阿弥陀经,因为阿弥陀经已经具备一分发菩提心的经义,后读自明)。唯有读诵、观想净土经典,将自己当做「听法大众」的一员,融入「佛说此经的当下」,才能在读诵「净土经典」的当下,生起「至心信乐」净土的发愿求生之心!绝对不是只有称念佛号而已!也就是说,下品下生者在称念佛号的同时,已经具备一分「菩提心」及具备「至心信乐」求生净土之诚,才能在念佛时的当下与「佛的本愿力相应」!但是下品下生者的念佛程度,是从每日十声念佛起修,再慢慢增进念佛,只要在临终前念佛成就「一心不乱」,便能下品下生!譬如一分莲友就是在临终前数年、一年、半年,才开始读诵阿弥陀经,精进念佛,到临命终时念佛已能入心,心不颠倒,自然能在临终十念念佛下,往生净土。但是现代人在临终时大都为病痛所苦,甚难提起正念念佛,更何况人命无常,任何人都有夭折、猝死或者遭遇横祸或者突然重病缠身的可能,所以就是欲求下品下生,也要在中年时就提早为往生资粮做准备,否则临终前才「临时抱佛脚」,恐怕还是要随业而转吧!
(6)再谈如何证明临终十声念佛往生净土?
问:依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声念佛,皆能往生净土,更何况是没有造作「五逆十恶之人」,每日十声念佛,终身不退,临终十声念佛现前,如何不能往生净土?
答:无论任何「五逆十恶之人」临终十声念佛,或者是一般人临终十声念佛,如何证明其人一定往生净土?皆要符合「大阿弥陀经」与「无量寿经」及「观无量寿佛经」所说「往生的瑞相现前」,才能证明其往生净土。
如无量寿经与大阿弥陀经皆说:「下品往生者,至少在临终前数日或者前一日,于神志清晰、正念分明下,会先梦见阿弥陀佛现身预示其往生之处与往生时间」,(如「往生净土见闻录」均叙述:念佛者会在「临终之时」,梦见弥陀或者「观音」预示其往生净土的时间,令行者「预知时至」,而且在弥陀或者观音告知的时间准时迎接行者,往生净土。)故知临终人梦见弥陀,是预知往生时间已至的前兆,亦即说明下品行者一定要等到「临命终时」往生净土的「定业」资粮方会成熟。
观无量寿佛经也说:「下品下生者,会在命终之时,看见一朵金色莲华,显现在他的面前,大放光明,接引他往生净土。」(按「观经」中所说,是针对造作「五逆十恶」的下品下生者的特例而言。)然而正规的下品下生一定要亲见阿弥陀佛化佛现前,手执金色莲华前来接引,才能证明其人往生净土。因为无量寿经及大阿弥陀经皆说:「下品往生者(包括最下下品往生),临终前数日或者前一日(此是临命终时的扼要释意,按观无量寿佛经所指「临命终时」非指将要断气时之谓,后有详释),会在睡梦中梦见彼佛,预示往生时间。而「观经」何以记载在命终之时,只见「莲华显相」,不见梦示的「弥陀」或者「观音」现相接引?当知这是针对「五逆十恶」者的特例而说!不能用于正规的「下品行者」临终「瑞相」的证明。按观经所说「造恶者的下品下生,至少也要能有预知时至,预知将要往生净土的前兆,这才是净土经典所说「预知时至」的正确释意,才能确定临终显现的这朵金色莲华,是要接引他往生净土的。」
因「外道福泽清修深厚者」,或者外道修禅深者,也有亲见身坐莲花转生天上。又正道福德深厚者,或者禅定高深者,亦可在临终之时,自见身坐金色莲花,往生欲界较深层天或者色界禅天(按此莲华不由外来,而是由「清净福德者」的心光中所显相或者由禅行者「心光」、「身光」交相辉映,旋转稳定,汇聚成「光轮」而显发…)。乃至神鬼、欲魔、外道异天亦会变现佛相、佛光或者莲华、莲光接引亡者到不好的地方去,或者接引亡者到与其「相应的世界去」,不一定是净土,而亡者误以为是净土,其实是与欲见天、或者是与福德鬼神相应的世界,而亡者不能分辨。究其原因,乃是在生虽然念佛,但是未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后续自明),以及未以纯正的「净土正见念佛」乃至念佛未至「一心不乱」(见净土诸经及本书所述),而导致与「福德异相相近的业缘衔接」,往生不可预知的「福德世界去」。这就是警示我们,若是在生未以「净土正见引导念佛」,虽然在临终有「光明、有莲花等现相接引」,很可能因为「差之毫厘,失之千里」,而令「福德异相的相似业缘出现」,接引亡者到与在生所修「福德业力」相应的世界去。故念佛者单见「莲华现相接引」,或者单见「光明现相接引」,并不可靠,至少要亲见「观世音菩萨」现相,手持金色莲华接引往生(指最下下品位)。而且行者见佛当下,一定:「正念分明」、「一心不乱」、「心不颠倒」、「自知念佛」;并且临终「身相」阴气磁场,因为「化佛光明照身」而转变为「柔软、安祥、庄严、光明」的磁场,令在旁之人见闻、作证。(按弥陀四十八愿其中一愿说:「佛光触身,身心柔软。」便可证明,任何品位往生净土者其临终的色身磁场,一定会转变为清净、光明、柔软之相。)
由此临终「梦见弥陀告知往生时间」与命终断气之前亲见弥陀或者观音现相接引,令旁人见闻,乃至身相阴气磁场已经转换,呈现「柔软、安祥、庄严」的清净磁场,才能证明这位「临终十声念佛」的人往生净土!
因为根据「净土往生实录所载」,临终之前凡是「梦见弥陀或者观音现相告知往生时间的念佛者」大多会告诉身旁之人说:「我梦见阿弥陀佛告诉我某日某时佛会前来接引我往生净土。」到了临终之际,凡是亲见弥陀或者观音现相接引之人,也大多会告诉身旁之人说:「我看到佛相现前接引我往生净土。」并且在尚未往生之际,身相已经散发出异香,色身阴气磁场已转,而证明其确实往生净土。而此亡者色身转为柔软、庄严、出香、现瑞之相,已经超出现代科学常识所知范围。
若是临终之人生平甚少念佛或者平生不曾念佛,临终逢遇善知识开示净土法门,教导其念佛,临命终时纵然能「十声念佛」,至少要有如「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说「见化佛来迎,身坐光明莲华接引」的「往生瑞相」显相,并且身相阴气磁场已转换为「清凉、柔软、安祥、庄严」的能量,令旁人见、闻,才能证明这位临终人,确实因为「临终十念」往生净土,否则不能因为「临终十念」现前,而证明凡是「临终十念」之人一定都能往生净土。但是临终之人,能念出「十声念佛」,千万人中也难得其一,已经相当难能可贵,值得鼓励!
(7)再举下品下生往生实例
兹再依「净土圣贤录易解(四)」所述,一位女居士临终前三日重病中才皈依、念佛、成就往生的实例,以此证明,纵然临终前才知「念佛」也要在「临终前梦见观世音」或者亲见观世音菩萨现前接引之相,才能证明其确实往生净土。
如书内说:民国、邓女士。名继俶,秉性淳厚谨慎,幼即好学。年十七岁,嫁给扬州卞姓人家,平时侍奉公婆极为孝顺。民国十二年,生产之后感染疾病。民国十三年秋天,归回杭州娘家,请医生调治病情无效,因此卧病在床。其母亲及姐姐,皆信奉佛法很久了,屡次劝导她念佛,而邓女士还在犹豫不决。到了十二月十三日,病情更加严重,因此嘱咐她姐姐代办后事。其姐安慰允诺她,并且又以人生如梦,佛法难闻,三界如火宅,当求出离,劝勉她皈依三宝,求生西方净土。此时邓女士默然有所悟。其姐即说:「今日请大师来说皈依,可以吗?」邓女士说「好!」于是请却非上人为她说皈依。自此之后,家人眷属为她诵经念佛,其丈夫也前来助念。于是立即承蒙三宝加被,过了二日,病势减轻,痛苦渐渐消除,感觉身心轻安。
到了十六日晚上,请姐姐代替她答谢前来念佛的人,接着向仆妇孙妈道谢,交代她明晨早点起来,并且一再地叮咛。之后孙妈出来将邓女士的话告诉家人,众人料想她明晨会往生,此是预知时至,因此众人念诵佛号更加精勤。邓女士也将念珠挂在脖子上,以手数着念珠,随着众人念佛。其姐将五彩色的西方三圣像悬挂于床榻前,叫她观像念佛,邓女士一一地顺从而做。到了临终之时,说:「有金脸黄菩萨到了。」眼睛左右而看,神情非常安祥。一会儿,忽然自己结手印,念南无阿弥陀佛而往生。当时有位杨福生童子,看见观世音菩萨与诸圣众,从空中遥遥而来,接引邓女士向西而去。时为民国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十二月十七日辰时(早上七时至九时)。(近代往生传)(按「临终梦中见佛」是下品下生往生之兆,而此例并未记载「临终梦中见佛」之兆,但是在临终之际,预知时至,亲见「观音来接」,可见比「临终梦中见佛」的品位更低,但依然是下品下生。)
(8)进入中阴身期间如何超渡?
进一步说,「临终十念」都不一定往生净土,何况是断气后进入「中阴身」间的开示、助念!能往生净土者更如凤毛麟角,难得其一!因为进入「中阴身」间,即是进入「善恶业缘浮沉不定的过渡期间」,「五蕴色身及心识」均已经进入「阴暗、杂乱的磁场中」(指一般人而言),尤其一位生前念佛者,若是「中阴身」已经现前,便证明你生前念佛不得力,在临命终时「散乱心」现前,并且「对情执」尚未完全斩断,才会落入「中阴身」间。一个人若是能「往生净土」,一定要在临终之时,完全超脱「此生身、心为情执羁绊的业感,转换成光明的净土净业」,因为往生净土的「定业纯熟」显相,才能超生净土。否则落入「中阴身」间,在七七四十九日内,一定要有具备正知正见的善知识引导亡者看破人生假相、忏悔业障、授幽冥三皈五戒、开示净土法门,导引其念佛,求生净土,彻底借着忏悔、念佛的功德力量,达到念念清净、光明的程度,转变其由阴暗磁场蒙蔽的中阴身,成为清净、光明的「身心」。以此清净、光明的身心,方能彻底与广大清净的佛光相应,此刻才能证明「佛力接引亡者往生与其念佛功德力量相应的清净世界去。」(有关为亡者开示、引导其忏悔、念佛的法事,请参阅笔者所着「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一书。)
否则阴暗的中阴身心未转,如何与佛光彻底相应?当知「中阴身间」的超渡,是超渡者与亡者双方面互动问题。尤其五浊恶世中,现代众生业障深重,不是单靠诵几部经或者做几坛法事,就能将亡者超生善道的。若是亡者已经宿障现前,沦为鬼类,「定业已成」,没有强而有力又具有正知正见者的「定慧」功德拔荐之力,更是难度!(见「慈悲三昧水忏」中所述「悟达国师与人面疮」的故事即知)。
所以「净土法门」,着重生前的忏悔、念佛。若是拖到临终时或者重病时,才知道学净土、念佛,就太迟了,因为人在重病时心识为病苦所迷,甚难念佛入心!若是拖到临终才知念佛,临终心识更是昏沉、不定,更难专心念佛!一般人生前都不知道学佛,何况临终才为其开示佛法?很难劝化(临终助念经验而言)!更何况落入中阴身间,才为其开示佛法?更何况已经定业现前成为鬼类?虽然开示、引导其念佛效果已差,但是还是要做!因为能够在其中阴身间,为其种下未来学佛、往生净土的善因缘,于此末法乱世之中,已经难能可贵!
若是一般人或者不用功念佛的莲友,断气八时至十二时甚至二十四小时的黄金时间内的开示、助念(意识尚未离体前),也要亡者在生有善根、有善心、有深厚的念佛基础,尤其对世间的人、事、物要看得破、放得下才会有效,或许在「助念因缘」及「自知念佛」得力下,尚有往生净土的机会。纵然不能因此往生净土,然而「有助念因缘」、「有诵经回向」,总比没有助念、诵经因缘来得有福报、有功德回向力加被,因此比较不为冤亲债主变现的鬼魂所扰,来世也会投生至「学佛人家」,得到诵经与念佛功德回向力用的庇护。
由此可知,现代人若想在生不用功念佛的情况下,冀望「临终十念」能生净土,是相当不易的!因为「临终十念」,也要有「瑞相显现」,才能证明其往生净土。而此「临终十念」的瑞相现前(如见阿弥陀佛手持金色莲华来接,因为佛光触身,而使身心呈现安祥、柔软、纯善之相,令旁人见闻),就是「信、愿、行」具足的正念现前之相。而此「十念正念现前」的果报显相,是源自于平生念佛相续不断的「定业」成熟而显报,绝对不是侥幸的。除非你宿世有大善根,曾经熏习深厚的念佛资粮,否则任何欲求下品下生的莲友,皆不可「心存侥幸」,冀望平素不用功念佛,临终经由助念提携,或者祈望临终之时自知念佛,十念现前的人就是自己,千万人之中,难得其一!
更何况现在人念佛,纵然每日念佛数百声、数千声,但是终日情缠难舍,是非不断,在这种杂乱心深重的念佛声中,怎能往生净土呢?
当知「净念相继」的基础,是建立在「闻甚深法(见后释义),欢喜信乐,心无疑惑」,对净土法义的理解、净信上及对弥陀悲愿的坚固信愿上(即具有与一分佛道悲愿及与佛道正见资粮相应的坚固基础上),而产生的声声净信念佛效用中(请见笔者所着「净土探究」一书)。所以念佛者应当记取本愿所释「十念念佛」的正确意义,毕生「发菩提心」(待后说明),终生念佛不断,临终必须能蒙佛接引,至少下品往生。
(9)下品行者要发五种心求生净土
所以任何莲友皆应当遵照无量寿经所说:「平生发无上菩提之心与发见闻深法(后续自明)、欢喜信乐之心及发至诚信乐之心,求生净土。唯有平素经常一向专念无量寿佛,才能在临终时『十念现前』,至少下品下生。」
依无量寿经说,无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皆要发五种心求生净土,缺一不可,此五种心即:
(1)发无上菩提之心(后有详解)
(2)发至诚信乐净土之心(后有详解)
(3)发见闻深法、欢喜信乐之心(后有略释)
(4)发一向专意称念无量寿佛之心乃至十念(前已说明)
(5)发回向发愿求生净土之心
再依发菩提心、见闻深法之义的程度不同与念佛程度不同,而区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也就是说,「发菩提心」念佛的深浅成果,是决定下品行者获得下品中何种品位的关键所在。以下就来说明下品行者所发菩提心的内容,而要了解下品行者所发菩提心的内容,首先必须认识「发菩提心」意义是什么?
(二)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意义
1.什么是菩提心?
依大智度论卷四十四说:「菩提,就是无上智慧的意思。」今天众生为什么皈依佛教,依止佛法,就是因为佛有超于其他宗教、学说的觉悟与智慧;如从释迦(族姓、能仁)、牟尼(寂静)的字意上便可得知,佛的超智慧的实现,是由身心寂静中而呈现,是融和无尽的定慧与慈悲而显发。众生皈依佛陀,要有发心学习佛陀寂静身心的修养,才能显发觉性的智慧与慈悲的体悟。
往生净土,亲近弥陀的最终目的,亦即是希望像弥陀一样,像诸佛一样的完成开发潜藏于个个众生内心中无上光明的菩提觉性与圆满的慈悲心。不深发菩提心而念佛,便不能与弥陀的无上度生本怀相应,不能上品往生。(按下品往生、中品往生、上品往生皆要发菩提心念佛(见无量寿经),只是上品往生发出的「无上菩提心」,更为圆满与究竟,见中册及下册即知。)
2.佛弟子如何启发最初的菩提心?
(1)先度「内众生」再度「外众生」
而现在的佛弟子对大乘经典的认识、体悟、实践有深浅度不同与主观认知的差异,因此对诸佛所觉悟的「菩提心」(成佛心)的体认、解释、弘扬,也有深浅度及观点不同的差异。而最基本的「菩提心」的释意,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而佛弟子如何发心才能称为已经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如果你已经在佛前发出求学诸佛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去接引众生,往学佛的道路-成佛之道前进、提升,就是已经发出最基本的一分「菩提心」。
佛弟子当然不能在极短暂的十生、千生、万生、千万亿兆京生乃至一劫、十劫、百劫、百千万亿兆京劫中,甚至不能在无量无边的千万亿兆京劫中圆满「无上菩提心」。但是生生世世一点一滴的「启发菩提心」,总有「圆满成佛」的一天。
而有一句偈最能代表佛弟子最初启发的菩提心?即四弘誓愿: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其中所说「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就是「上求佛道」;其中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是度「外众生」;「烦恼无尽誓愿断」,是度「内众生」。「按众生就是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而生之意」,乃人类身心和合而有的生命体,故称「内众生」。
每一尊诸佛菩萨,在最初以凡夫身分修行时,都是先从度「内众生」学习起-先内度、转化自己的贪、瞋、痴等烦恼到一定的程度时,即先自觉、再觉他-再度外在的有缘众生。这才是菩提心:有情觉、觉有情的真正根本释意。
因为佛弟子若是烦恼不断,烦恼不淡,「内众生」不先自度、不净化,如何能显发「出世的方便智慧」度外众生,令各种不同根器的众生皆能往佛道提升?
若是我们虽然发心度外众生,但是没有「方便智慧」将众生往佛道方便提升,回向佛道,等于没有发菩提心,只是在做入世的救济、救急、救贫、布施等「慈善事业」,未来人间福报很大,但是这对一般没有信仰的人而言,已经「善心启发」,难能可贵。
于此有一个问题,必须先了解:如果你看见有人掉入河里,你急于想救人上岸,但是不会游泳技术,如何救人上岸!?不会游泳而奋不顾身地跳入河里救人,只会两者具溺!?
这就是说,佛弟子发了慈悲心要利益众生,不要忘了先学习救度众生的「方法:法舫」-具备「佛法智慧」的正知正见及具备与佛道相应的一分「定慧资粮」,才能将众生往佛道提携!
(2)初发菩提心先学习菩提心的因行资粮
所以发了想要救度众生、将众生往佛道提升的慈悲心,就应该先学习「菩提心」成佛心的「因行」,从「法门无量誓愿学」中先修学一种能将自己往佛道的一分「定慧」资粮提升的法门,即是「礼忏法门」与「净土法门」(见大宝积经所说),不要先急于利益外众生,当然可以应机、随缘、随份而度。不要以为皈依三宝后,或者出家后你没有在利益众生;先学习修行法门度「内众生」:守持戒律、学礼忏法门、学净土、勤念佛,先引渡自己的烦恼心性,从「礼忏净化自己的心性」开始,就是已经在利益世间;因为自我的烦恼减轻、佛法智慧开启,就已经让社会增添一分祥和之气,才能随缘而度外众生,否则没有具备一分「佛道智慧」的正知正见,我们拿什么「智慧」,将众生往佛道提升!
这首「四弘誓愿」,已经成为一般教界大众例行课诵,徒托空言的常规法事而已。学佛者果真能于踏入佛门的开始,就照着佛菩萨所修习的四弘誓愿、启开「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的最初菩提心,便能汇聚众人利生、修行、弘法的功德力量来启发世人的学佛心,扭转世道人心,令佛法的光辉,延续度化这个浊暗世界中不知学佛、行善的众生迎向光明。就因为一般佛教徒没有认真发心修学这四弘誓愿,而使这四句偈,成为每个人朗朗上口空洞、美丽的名词,发生不了「发菩提心」度众生的实际功效。
(3)初发菩提心为何不可发愿来世留在人间度众生?
不要误会大乘经典所说「发了深远又坚固的真实菩萨行者」在十方世界中处处在做救苦救难、利益众生事行的原义,绝对不是在鼓励「初学菩萨」发「菩提心」,应该像大菩萨行者一样的发愿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救度众生!
在大乘经典中,绝对不会鼓励「初发菩提心」的凡夫众生,留在这个已经陷入减劫中的五浊恶世里,行菩萨道,开创「人间净土」,度化众生。如在大宝积经中开示说:「初发『菩提心』,初学『菩萨行』的佛弟子,烦恼障强,散乱心深,世法所知障重,定慧力不足,悲愿力弱,没有智慧力去分辨什么是相似佛法、外道等知见,又没有不退的神通力用,不能发愿留在这个娑婆世界度众生。」尤其现在各种娱乐、赌风、嫖妓、煽情、电脑网站…等传播媒体充炽世界各地,现代人很难不受其诱惑;「真心」想要学佛、修行的人已经很少,绝大多数的佛教徒,都停留在表相上、知见上、学术上、理论上、主观上、一知半解上、经忏上、宗教情操上、布施修福上及「相似佛法」的学习上,以及在「相似佛法」的『定慧』徘徊间,不能自觉,不能进步,乃至已经走入「鬼神」、「外道」、「气功」、「呼吸练气」等贪着身见的禅修歧路上,犹沾沾自喜,所以说现在是「末法时期」。
(4)劝初发菩提心者更不可发愿未来留在世间创造「人间净土」的原因
若是鼓励「初学佛弟子」,留在这个娑婆世界创造「人间净土」,更是相当困难的!因为真正的「人间净土」,依大乘经典所说未来「弥勒净土」的显相来看,是没有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三恶道的。地球世界「三恶道」的业报因缘没有转变之前,人间净土如何实现?
甲、认识这个世界「共业」主导的真相
因为依「六道轮回」的观点来看,这个地球世界是「三恶道」众生的共业主导的世界,不是人类;但是人类的「贪婪享乐之心」,或者环保生态之举,却足以主宰人类自己与畜生道的众生的「生命」与住处,或增或减、生杀予夺的绝对权利,甚至间接主宰「鬼神、畜生、地狱三恶道众生」生命与住处或增或灭,乃至令人类与「三恶道」众生性命渐次「灭绝」的刽子手。
因为在这个世界中,无论川江、溪河、沙洲、湖泊、沼泽、喷泉、天池、瀑布、池塘、田地、沟渠………及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的散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如南极海域、北极海域、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红海、黑海、台湾海峡………)中,以及散布在地球各国、各洲、各省、各郡、各市、各镇、各乡之间无量无数的高山、峰峦、峻岭、悬崖、峭壁、旷野、荒山、郊外、树木、草丛、田野、花卉、平地上、土壤里、山间小径上、石头上、岩洞间…,乃至在地球广大浩瀚的天空中、大气层以下的层层领域间,皆有无量无数、不可称数、不可思议的各种各类、千差万别的有情生命(有意识的众生),不论其形体、大小、细微、意识清晰或昏沉…,生存在其间。
诸如在川、河、溪、江、湖、泊、泉、池、海洋间,有千万亿种类的生物、族群以卵生或者卵胎生、或者胎生、或者湿生的生命方式生存其间,诸如鱼类、哺乳类(海豚、鲸鱼、鲨鱼)、蛇类、虫类…,计其数量,远比目前人类数量总合(六、七十亿人口)多出不知多少N次方的亿兆京倍,已非算数譬喻所能测知,不可思议。而且河海中任何一个生物体,都与人类一样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情生命体,只是大多数的河海中的生命意识昏沉,没有智慧、终日只想着吃、睡、玩、淫、争地盘、争交配…。
在地球任何一处的土地上,也有无尽千万亿种各式各类数不尽的畜生族群以胎生(哺乳类)及卵生、卵胎生的方式生存其中,诸如猫、狗、兔子、马、牛、羊、(胎生)、蛇(卵生、卵胎生)、青蛙、蹒、蚂蚁(卵生)、跳蚤、火车虫、蜈蚣…,计其数量,远比人类数量总合多出不知多少N次方的亿兆京倍,已非算数譬喻所能测知,不可思议。而且任何一个陆地上的畜生,皆与人类一样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情生命体,只是堕入畜生道中,其意识远比人类昏沉许多。
又在地球无尽的天空间,如在地球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处乡间、旷野、任何一处湖泊、江溪、沼泽、热带雨林(亚马逊河流域)、…的天空间,小至任何一处街巷的空间,乃至远在南极、北极的天空间,皆有千万亿种各式各类的鸟类、昆虫…以卵生的方式生存其中,如各种鸟类(如麻雀、鸽子、红鹤、信天翁、猫头鹰、隼类),各种昆虫(如蚊子、苍蝇、蜜蜂、蝗虫、蚱蜢、蝴蝶、飞蛾…),计其数量,远比人类数量总合多出不知多少N次方的亿兆京倍,已非算数譬喻所能测知,不可思议。而且任何一只飞禽、昆虫,都与人类一样是一个有意识的有情生命体,其中有些鸟类较具灵性(如鸽子、鹦鹉、海鸥、隼、燕子、鹰…)。
进一步说,无论在江河、大海中、陆地上、天空中的无数无边的畜生性命,肉眼看得到的,肉眼看不到的数也数不清,甚至寄生在各类动物身上、动物体内及人类体内的寄生虫也无量无数,以上所述其中某一种畜生生命(任何一种畜生性命的数量),如跳蚤、蜱、蹒、蚂蚁,皆多于「人类数量的总数无量无数倍」,何况地球世界中畜生道数量的总合,更是不可称数、不可思议、非人类凡常知识所能测知!
所以说地球世界以人类肉眼所见,就是一个「畜生道」的生命充满的世界(无量无数的鬼类不谈)。在畜生的世界里,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每一剎那,皆在「弱肉强食」的「食物链」中渡过,它们杀因不断、杀业不断、杀缘不断、杀气不断、杀报不断,地球世界中的「畜生道」世界在自作、自受「杀因、杀业、杀缘、杀法」不断的「业、缘、果、报」间,一直不停的在「畜生道」间轮回受报,何有停止的一天?(未来地球坏劫不谈)。
乙、认识人类在这个世间主导的广大杀业
进一步说,人类何尝不是在每一天、每一时、每一分、每一秒中在世界各地的海中、河中、川中、江中、溪流中、囚笼中、陆地上、天空中不断地扮演各式各类的「杀心、杀因、杀业、杀缘、杀法」,在各式各样的享受美食的「杀业中渡过一生」!更与畜生道的众生结下不可称数、不可思议、无穷无尽的「杀业果报」,穷劫不尽!(地球人类因为各种恩、爱、情、仇而造成无量无数暗的、明的「杀因、杀缘、杀业、杀法」不谈)!
因为单是「地球人类」在世界各地的「宰杀无量畜生」所造的杀业(不仅人类因维持生命而杀,因贪食而杀,因火烧山野而杀),诸如因畜生疫病而杀,譬如因为口蹄疫传染病而宰杀其国内、某方所有的猪群、宰杀所有的牛群,因狂犬病而宰杀某地所有的狗群,因某国爆发禽流感而宰杀所有鸡、鸭、鹅等,因某国爆发黄热病而扑杀所有蚊虫,因全球各地流行SARS而用消毒水、光触媒剂喷杀所有细菌、微生物(包括尘蹒、虫蚁无量无数),或者因各地野狗、野猫太多而恣意捕杀…;又在地球世界中的数不清的江、河、溪、海中的畜生性命,以及生存在陆地上、天空间的无穷无尽的「畜生生命」「互相残杀、弱肉强食」,引发「食物链」的「悲惨杀业」,「足以令这个世界的共业,更加黑暗」!单是「三恶道」的杀生共业,在这个世界一直不停的轮回受生,无有止息,「人间净土」如何实现?
更何况人类也一直轮回在杀畜生、吃畜生,活生生的烹煮畜生而食,令无数牛、羊、猪、鸡、鸭、鹅及无数鱼类、虾、蟹、龟、鳖………等等痛苦而死,多有转世为畜生,吃畜生,被畜生吃,就是大吃中、中吃小、小吃浮游生物………弱肉强食的恶性循环的食物链中,缠结下极其黑暗、贪婪、杀戮不断的「共业业网」………,乃至地球各地族群冲突、杀害事件不断,国与国之间战争连绵不断,恐怖份子在世界各地报复行为不断………,导致世界各地难民增加,贫病交迫不断,自杀问题丛生,每一分、每一秒都有人自杀、杀人,贫富悬殊不断…,凡此种种「杀生」罪行,皆是实践「人间净土」的最大障碍!而使「人间净土」成为一种瑰丽、理想化的代名词!
丙、人间需要慈善济世、净化人心
然而就因为「人心不古」、「人心沉沦」、「世界人类的心病了」,大家自私自利、为利是图,追求「物质、感官」的享乐,在世界各地发生越来越多种族仇恨、恐怖报复行动,屠杀野生动物,甚至人类随时皆生存在「低量核子大战」的阴影下(如在西元一九九九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差一点爆发「核子战争」),就是任何地区小规模的「核子战争」死伤人数也在数十万人至数百万人之谱,更需要世界各地的有心人士运用各种「善行」、「善举」,启发人们的「善心」,不论济贫、济病、济急及心理上、精神上的正面提携,都会因为某一地区的人们,大力倡导、实践慈善之举利益社会人群,并且真正达到某一地区的人群都在「广行布施」、广行济贫、济急、济病之义举,而令广大的人们「善心启发」、「人心净化」的实际行为表露于外,便会因为某一地区现世修善、修福的「共业所感」,在祥和之气的大量增强之下,致使某一地区,成为一块现世报的「福地」,人们安居乐业,善念增加。现世某一地区的人群,如果能够做到这种地步,已经相当难能可贵!
丁、人间净土如何实现?
但是「人间净土」的实现,是需要全世界的每一个人皆从现在开始启发善心,广行布施,禁止宰杀畜生,禁止人与人之间的仇恨、报复、杀害、自杀,全面禁止世界各地的战争、杀戮………,不再与「畜生道的各类众生」缠结未来怨怨相报、难解、难了的「杀业恶缘」,才能因为地球世界所有众生的整体「共业」所感而逐渐实现的。
若是全世界的所有人类都启发善心、善行、广行布施之道,并且世界各地的各式各类「工业、化学工厂」停工,不再排放「二氧化碳」等废气物,造成地球各地海水增温,而引发世界各地的「温室效应」及「圣婴现象」(如世界各地水灾、飓风、龙卷风、台风、旱灾…都会不断循环、增加),及不再制造各种战争武器(如化学武器、核子武器、电子武器………等),并且消毁世界各地所有战争武器,不再因为各种「战争武器」而杀生害命(如一次核子试爆,或者任何一次战争武器、生化武器试爆、实验,不论远在深海内、看似无有生命的沙漠中、远离人烟的荒野大地间,不知有多少不可思议、不可计算的「畜生性命」因此而牺牲、重伤、死亡!)
因为全体人类启发善心、广行布施之道,不再自相残杀,也不再杀害畜生的「共业所感」,地球世界的自然环境的「性质」,便会一点一滴地逐渐转变…,改变成风灾减少、水灾减少、旱灾减少、火灾减少、污染减少、各种天灾、地变减少…,等到全体人类的「善业」、「福业」凝聚成不可思议的广大「福缘共业」果报增强时,地球世界自然环境的性质,便会在善增上的共业因缘感招下,转变为没有风灾、没有水灾、没有火灾、没有旱灾、没有地震、没有海啸、没有横祸、没有污染、没有各种天灾、地变等灾难、没有各种气候失调、突变现象、没有南极、北极等世界各地的冰天雪地气候、没有近赤道附近等地的炎热气候………,地球世界所有河流、海洋性质转变,世界各地所有山峰、树木等性质转变,转变成河流甘甜、海水祥和、洁净、没有污染,山峰、树木释放出清新、鲜活、舒适的磁场,世界各地四季如春,和风吹拂,甘霖普润、五谷丰收,没有饥荒,没有贫病,人人长寿、人心思善、人人生活在山莹水恬的安乐土地上。
由此可知,「人间净土」的实现,首先一定要经过地球世界自然环境的性质先改变,当地球世界各地自然环境的性质一点一滴地改变了,寄生在地球世界各地各式各类、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在河海中、陆地上、土壤里、天空间的「畜生」生命,才会自然而然地因为「自然环境」已经不适合生存、居住,而渐次在自然生态淘汰下结束生命、「转生他界」………,寄生与人类三度空间交互综错的四度、五度空间的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的鬼类众生,无论依附树木、房屋、山间、峰峦、森林、江河中、海洋内、溪水边、大海边、江流边………,乃至穿梭在地球各地无垠无际的太空中、空隙间…无穷无尽的鬼类众生,也会因为地球世界自然环境的性质转变,地球世界整体磁场的转变为祥和之气、安宁之气、平静之气、福乐之气、庄严之气场…,而渐次「转生他界」。
当全体人类善心启发,善行不断,布施、义行不断,不杀害各种众生性命,人与人之间也不会因为争斗、报复、嫉妒、贪婪而自相残杀、自杀,更没有各国的战争、杀戮行为,共业所感,造成地球世界整体自然环境的性质完全转变,广大福德善业所感,而招感全球各地无论河海中、陆地上、天空间所有畜生道的众生「转生他界」,所有不即不离全球世界各地的无穷无尽寄居在河海中、陆地上、太空间的鬼类众生「转生他界」,那个时候,「人间净土」,便会自然实现。
当人间净土实现的时候,那个时候的人类身体、面貌、模样、寿命…,已经与现在完全不同,而是个个相貌姣好、福泽深厚。(据「弥勒下生经」所说)
但是事实证明,世界各地的「人心只会越来越沉沦」、「越来越贪婪」、「越来越悭吝」、「越来越自私自利」、「越来越贪图感官、物质等享乐」、「越来越追求变相的性爱游戏」,「如同性恋及世界各地用各种刺激药物、器具增强性爱的玩乐」、「越来越贪求名利」、「越来越瞋斗、诤讼」、「越来越仗势欺人、欺善怕恶」、「越来越笑贫不笑娼」、「越来越好赌成性」、「越来越嗜杀成性」、「越来越谋财害命」、「越来越发动战争」…,地球世界只会因为绝大多数的众生「贪、瞋、痴」………等「共业所感」,而招感「业障深重」的众生不断地到这个地球世界投生,而使「人间净土」更加无法实现。又因为世界各地的各式各类的工业、化学工厂排放的二氧化碳等废气影响,而导致全球各地的「温室效应」及气候突变的圣婴现象不断地在这个世界「恶性循环」,致使这个地球的自然环境的性质越来越恶劣。虽然有科学家企图运用某种化学元素改变世界各地海洋的升温现象(如碳元素)及用某种元素填补臭氧层的破洞………,但是科学家的努力重建地球生态的速度,远不如未来国与国之间的核子战争与未来恐怖份子运用生化武器、核子武器毁灭地球自然生态资粮的速度快!
科学家预言,地球世界的温度,因为「温室效应」每年会逐步增加一两度,到了两千年后,这个世界会越来越热,河水会越来越污浊,几乎没有干净的水源可以喝了,气候会热到越来越不适合人类居住,一类科学家早就在探讨如何移民先锋的「地球人类」到其他星球居住的计划。
但是要将人类移民其他星球,如月球、火星、土星或金星,也要「其他星球」的自然环境的性质适合人类居住才行,于是某些科学家展开对其他星球自然生态的探究(如已经发现月球有水分子存在,又发现火星过去可能有结冻的「冰河」存在),而如何转变其他星球的「自然环境的性质」,创造适合人类居住的「大气层」与如何发现、培养有机元素在其他星球生存,成为科学家研究的内容,因为有了与地球自然环境相同的性质,相同的有机份子(如胺基酸、氢、氧)、细菌及各种微生物…,供人类生存所需,才能移民其他星球。事实上,这对我们现在的人类来说,真是天方夜谭!更何况是移民超越我们太阳系?因为远离人类所居住的太阳系以外的其他恒星系及其他不可预知的银河系的移民探险旅途,更不是科学家所能摇控、掌握的。
戊、现代人很容易堕落鬼道
既然「人间净土」因为地球人类现世的「共业所感」在未来人类贪、瞋、痴等业行不改下不可能实现,人类又不可能移民至外太空星球,开创另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地球环境」,所以有善心、有善根、有正确的「业、缘、果、报」观念的佛教徒,必须正视这个事实,不可以在现世「初发菩提心」之时,便发愿留在这个世界「行菩萨道」,开创「人间净土」,因为现代佛弟子必须认清一个事实:
有几个有宗教信仰的人于临命终时,能在死前一日、数小时、数分钟,面对身旁的「夫妻之情,或者子女之情,或者父母之情,或者朋友之情」,或者正在兴盛事业中面对将要死亡,或者在面对死亡前对各种挂心事情,看得破、放得下?
有宗教信仰的人尚且在临终之时,看不破、放不下,何况是世间一般人?
任何人若是临终时「情执难舍」,便会落入「中阴身」中。在「中阴身」期间,如果在七七四十九日内,没有「正确」的有力超渡方式、超升善道,或者没有「生缘」显现,不能脱离阴暗的业力束缚,便会堕落鬼道之中。而现代人沦入「鬼业」的机会不可称数,因为现代人能够守持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等五戒已经太少。尤其不能守持不杀生戒及不邪淫戒,如现代人有外遇者甚多,年轻人堕胎更是家常便饭,尤其现在有「事后避孕丸」,更增加随时放荡淫欲,甚至「堕胎」的机会。所以现代大部分的年轻人要守持五戒很难!
己、为什么来世留在人间必然承接「五浊恶世」的业、缘、果、报?
若是初学之人,在没有「相当的定慧」力用,就急于走入人群度众生,虽然结下善缘,但是因为我们没有将自己与所度众生均往「佛道」的「定慧」之路前进,临命终时,必然带着一颗缠结各种复杂因缘的「散乱心」去投生,在未来生生世世里,一定会渐次逢遇各种宿世与五浊恶世缠结的「散乱业缘」,如杀业眷属、淫业眷属、知见混乱又因缘缠结很深的眷属…等不同的「差别因缘」现前,诸如逢遇各种外道夫妻善缘、各种相似佛法善缘、各种命债夫妻、子女缘、各种冤亲债主缘………,不可预知,不可称数。因为只要再沦入五浊恶世中受生,未来所显现的六亲眷属缘,只会越来越沉沦「杀、盗、淫、妄」的「大染缸」共业中越染越浊,每一个继续转生在娑婆世界的众生所承接的「业因」、「业轨」、「业网」、「业力」、「业缘」、「业果」「业报」,只会越来越与「见浊、劫浊、众生浊、烦恼浊、命浊」「五浊恶世」共业的「业轨、业网、业缘、业果、业报」相接,不由自主!因为你一直生存、轮回在「散乱心深重的业海里」!不知不觉!不由自主!
就如大乘经典所说,在佛住世时或者在正法时期,了脱生死者早已涅槃,证初果者、二果者、三果者,现在正在欲界天上或者色界禅天上修行,不在人间。纯善众生,因为与这个五浊恶世的业力已经不相应,早就因为纯善的福德业力所感,转生天上或者转生他方增劫的世界。有「定慧力用的真实菩萨行者」,已经不会出现人间,因为清净业力与五浊恶世的共业不相应,众生无福得见。若说有留在这个世界的菩萨行者,都是「宿世曾经发愿度众生」,在多生多世甚至多生累劫的受生间,因为「散乱心增强」(按五通菩萨有隔阴之迷),而转辗承接五浊恶世的业轨、业缘、业网…,必然渐次逢遇宿世与十方世界中「不可称数的五浊恶世」共业相应的六亲眷属及障碍佛道的六亲眷属的「差别因缘」逐步显现,而不由自主,随业流转,但是「宿世善根所感」,仍然知道要皈依三宝,修学禅法,或者念佛求生净土…,甚至因为各种「差别因缘」现前,多有「跟错师父」、「学错法义」、「修错法门」、「走入相似佛法外道」、「想要用功又环境不允许」、或者「身体虚弱力不从心」、或者「习气难改」…,或者在弘法外缘上停不下来,而忽略「定慧」的修持。无论停留在那一个法门中修学,若是临命终时自己做不了主,一定会继续承接五浊恶世的共业业轨、业缘、业网、业报,逢遇宿世所缠结的各种差别因缘,一点一滴地一一现前,自己更是做不了主。
庚、未来增劫的人类世界福德深厚多由他方世界转生而来
那么未来转生在弥勒菩萨出世的「人间净土」中的有情众生,绝对不是于现在「减劫」中的五浊恶世里正在沉沦贪、瞋、痴、杀、盗、淫、妄等业行的人类众生所创造出来的。因为未来生存在「人间净土」中的有情众生,是「福德」丰厚、深具佛法智慧,寿命八万四千岁,每一个人皆是化身庄严,在净土的自然景致,也是化生显相、清净、光明,不同于现在五浊恶世充满瓦石、荆棘、骯脏等固体景象。
因为这个世界不论以人心来说、自然环境来说,未来只会越来越污浊,越来越令人忧虑,这是事实!而且在现今减劫的每一阶段的别业与共业的受生中,都会有各类宿障深重的众生与「五浊恶世」的业轨、业缘、业网衔接相应,转生其间,一直至人寿减至十岁也是如此。未来的人间净土,绝对不是现在于减劫中同样一批人类,也不是无数由此世界、他方世界在减劫中宿障深重的人类再转生娑婆世界,或者无数由此世界、他方世界畜生道转生人间的人类,或者无数由此世界、他方世界鬼神道转生人间的人类,在这个世界辗转轮回受生,在杀业不改、仇恨、报复、战争行为不断而创造出来的!
相对的,在未来劫中,人寿慢慢进入增劫,而在增劫每一阶段的别业、共业辗转受生间,皆会有不同层次宿福深厚的众生,从他方世界转生其中,而在未来增劫的人类世界,全体人类皆知修福、行善、断杀、断战………守持五戒,普修十善业,而渐次与未来人间净土的共业相应,一直至「人间净土」出现之前,更有不可预知的福德深厚之人从他方世界转生其间…。那个时候的「人间净土」的有情众生,宿福深厚、善根深厚之人充满其中,绝对不是现在业障深重的人类创造出来的!
辛、如何证明未来人间净土没有三恶道?
问:依弥勒下生经所载,未来人间净土尚有鬼神及畜生道众生杂生其间,如何此篇说「人间净土」没有三恶道?既然有「三恶道」存在,就说明「娑婆世界」的共业性质不必完全转换就能「实现人间净土」,本篇为何说娑婆世界的共业性质要完全转变,才能实现「人间净土」?
(甲)未来人间净土有鬼神道、畜生道众生杂生其间
答:据弥勒下生经所载,人间净土实现时,确实有畜生道众生杂生其间,如经文说:「材落相近,鸡鸣相接,或(另本)说鸡飞相接。」
又说:「彼国界城邑富乐之事(弥勒佛出世的国土),其诸园林池泉之中,自然而有八功德水,青、红、赤、白杂色莲花遍覆其上,其池四边四宝阶道,众鸟和集,鹅、鸭、鸳鸯、孔雀、翡翠、鹦鹉、舍利、鸠那罗、耆婆耆婆等,诸妙音鸟常在其中,复有异类妙音之鸟,不可称数。」
而且不仅畜生道众生杂生其间,尚有鬼神道众生杂生其间,如经文说:「城邑舍宅及诸里巷乃至无有细微土块,纯以金沙覆地,处处皆有金银之众,有『大夜叉神』名跋波罗赊塞迦,常护此城,扫除清净。」
又说:「尔时城中有『龙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泽,画则清和。是时翅头城中有『罗剎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教,每向人民寝寐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常以香汁而洒其地,极为香净。」
又说:「弥勒菩萨坐于龙华菩提树下,树茎枝叶高五十里,即以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诸天龙、神王』,莫不现其身而雨华香供养于佛。」
又说:「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半弥勒出家,即于其夜成无上道,时三千大千剎土六返震动,『地神』各各相告,今时弥勒已成佛。」
由此可知,弥勒净土犹有畜生道众生及鬼神道众生杂生其间。于此提出几个问题:
(乙)提出数点理由质问人间净土为何会有恶道众生杂生其间?
(1)弥勒净土所有人类对七宝无有贪爱之心。如经文说:「所有金银、珍宝、砗、玛瑙、真珠、琥珀,各散其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更相伤害,系闭在狱,受无量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
(2)弥勒净土所有人类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勤(即贪、瞋、痴微薄),表现在人心、行为善良举止上。如经文说:「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郁单越洲人而无害意。」(按郁单越州即是北俱卢洲之意,是四大部洲之一,此世界人,衣食自然,生活安乐,黄金为地,昼夜常明,大地平正、寂静、净洁、无刺,寿命千岁,命终之后,便生忉利天或他化自在天,果报殊胜。转生此世界的众生,皆带有深厚的天福,福德似天,可以说,投生此界众生,是花报先显现,来世转生天界,是宿修天福果报现前,人间净土的共业福德果报,更胜此世界)。
(3)弥勒净土所有人类不会造作伤天害人的偷盗行为及杀戮战争、饥荒之事。如经文说:「时世安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衰恼、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事,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
(4)弥勒净土所有大地,平坦如明镜般地莹亮,放射出光明。如经文说:「时阎浮提地极为平整,如镜清明。」这就是说明了因为人人以纯善、正直之心待人处世、利益众生,故招感「大地平正、清明」,与娑婆世界「大地性质」迥然不同。
于此说明了一个事实:弥勒净土所有人类对七宝尚无有贪爱之心,便不可能有杀、盗、淫、妄等十恶业的行为,如何会有畜生道众生杂生其间?
又弥勒净土所有人类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便不可能会有造作十恶业的行为,为何会有畜生道众生杂生其间?
又弥勒净土所有人类皆不会造作偷盗行为及没有杀生、战争之事,便不可能造作十恶业的行为,如何会有畜生道众生杂生其间?
(丙)人间净土众生共业果报福德似天如何会造作三恶道的罪行?
又弥勒净土所有大地平坦如明镜般地莹亮,代表「人间净土」的「大地性质」已经转变,迥然不同于娑婆世界充满高山峻岭等险恶多难的「坚固地大」景象,如经文说:人间净土,地大转变为平正、整齐、莹净、明亮,名贵香华,柔软花草,遍布大地,并且果树茂盛、甘美,自然出香,香气四溢。而且大地处处皆自然生出粳米,不用人去种植,粳米没有皮裹,极为香美,人人在食米时,方便、快速,不似娑婆世界人类要用特别机器去除米糠,做种种加工,才能食用。故经文说:「尔时阎浮地内自然生粳米,亦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并且人间净土的男男女女想要便意时,大地自然敞开,大便之后,土地自然还合,如经文说:「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开,事讫之后,地便还合。」
由此可知,人间净土的「大地性质」已彻底脱离「娑婆世界」中「秽恶不堪的大地性质」,已经不是「坚固的地大性质」,转变为介于「固体与化现之间」,若是与娑婆世界的「地大性质」相比,就是「清净地大」的另类性质。相对的,人间净土所有人类的色身性质,也已经不同于娑婆世界「胎生的性质」,亦转变为「异于胎生」、「优于胎生」、「胜于胎生」的色身,若是与「娑婆世界」人类色身胎生性质相比较,就是「殊胜色身」显相,何以证明?因为「人间净土」所有人民「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六根),语言谦逊,福泽深厚。」
由此说明了一件事实,人间净土所有人民的「共业果报」,「福德似天」(如经上说如郁越单人),事实上其福德更胜于郁越单人,介于「人、天之间」的「共业福德果报」。人间净土的人民各各似欲界天人般地纯善、正直,福泽深厚。并且未来人间净土的「时空与年岁」皆不同于及不适用于现在「地球人间」的「时空与年岁」。试问:未来人间净土的众生其福泽、智慧、利根均「类如天人」,如何不是胜于人类胎身的殊胜「色身显相」?(既不是真正的天人化身显相,也不是胎生身相。)
既然人间净土的「自然环境」(依报共业)及全体人民的「色身共业」,均是类如天人的殊胜「色身」显相,人人纯善、正直、心慈、善言、恭敬、和顺、谦逊…,如何会造作「杀、盗、淫、妄」等十恶业的罪行?令罪报深重的畜生道众生杂生其间?
若以「人间净土」所有人民「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悦,善言相向,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语言谦逊」的经文来看,「人间净土」所有人民的「言行举止」已经近似现今减劫中四天王天的「言行举止」,尚不会造作「鬼神道」的业因,何况是「畜生道」?
但是经文中有两处经文皆有「畜生道」众生杂生其间的经文出现!甚至有三、四次「鬼神道」众生杂生其间的经文出现!
(丁)恶道众生会出现在人间净土的理由
若是有,当知必不是当世(人间净土)的众生造作十恶业,堕落畜生道的「现世果报」!因为经文说得很清楚:「未来弥勒菩萨出世的那个国家的城邑内,有许多园林、池泉,每一座池泉之中,皆自然而然地充满八功德水,有许多鹅、鸭、鸳鸯、孔雀、翡翠、鹦鹉、舍利、鸠那罗、耆婆耆婆等众鸟,出微妙音,和合聚集在其间,悠游自在。」
这就说明了转生在未来人间净土的「无数鸟类」,都是「宿福深厚」,均是曾经种下「佛缘善根」、「与佛有缘」,从他方增劫或减劫中福泽深厚的世界辗转由于宿世所修「善增上」的各种「差别因缘」转生而来,不是「未来人间净土」的当世人民造作十恶业,堕落到畜生道现世遭受「鸟类的果报」。而且这些「鸟类」的依报色身,必不同于「娑婆世界」中鸟类的色身性质,而是介于「胎、化」之间的「色身」显相,不可预知、不可思议。这些鸟类宿世一定曾经熏修过深厚的佛法知见及「定慧」之因,才会因此「宿世善增上」的因缘,投生在有佛出世的人间净土中,否则如何能悠游于具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饮食除饥渴等无量过患,饮已定能长美诸根四大,增益种种殊胜善根」的『八功德水』中呢?当这些特殊的鸟类,遭受最后一世的「鸟报之身」,必然投生「人间净土」中皈依三宝,见佛闻法,学佛修行…。
进一步说,转生在未来人间净土中的「鬼神道」众生,当然更是「佛缘深厚、宿福深厚」,也是从其他增劫或减劫中的十方世界中因为「宿世所修善增上的差别因缘」而来,成为未来「人间净土」的「护法善神」,如前述经文所说。
由此可知,未来人间净土中,没有如我们这个娑婆世界「三恶道」的共业性质,现在的娑婆世界的「共业性质」,必须完全转变成「善性共业」的力量,未来人间净土才会实现。
由此更加证明娑婆世界「留不得」的道理。因为现今娑婆世界的「共业性质」,不但不可能改变,而且会因多数人类造作十恶业而愈来愈恶劣,除了创造共业中的别业,投生他方清净世界去,没有别的出路,因为继续留在这个世界,绝对不能超脱「三恶道」的业因、业习、业缘、业感范围…。
(5)初学者先从礼忏法门与净土法门入门
了解这层道理,应该在启发人们善心、开启人们善行的同时,运用佛法方便智慧,试着将愿意进一步学佛的人,愿意进一步借着佛法智慧提升自己心性、开展形而上的精神层次的有善根的人们,认识佛说礼忏法门与净土法门,用礼忏法门忏悔自己的宿世业障与今世习气、业障,改头换面,誓不再犯,即誓愿用一颗悔改、清净的心开始学佛(见笔者所着「菩萨修行次第」上册-「礼忏是入道的前方便」一单元),用净土法义提升自己的佛法智慧,并且用念佛提升自己的「静心力量」,学习佛的智慧与慈悲,真正开创一条自我提升之路,不要再与这个浊恶世界众生的业缘缠结下去,创造共业中的别业,来世超脱这个五浊恶世的业网,投生到清净世界去。
在现世之中有善根的佛弟子,唯有觉悟前述「娑婆世界留不得」的道理,依大乘经典所说,创造共业中的别业,超生到净土去,是唯一能选择的出路,也是在整体成佛之道的学习上,唯一能利益现世之中「初发菩萨心」的佛弟子选择的修行之路!
而欲往生净土,不是那么容易的。除了少数中特例中的特例,能在晚年认识净土法门,用功念佛、超生净土外(必须是宿世善根深厚者),任何欲求生净土的佛弟子,皆应该依净土诸经所说往生净土的常规,修学净土法义,发菩提心,并以净土正见引导念佛,才是未来求生净土的保障。
3.利益众生不等同发菩提心
就如前述所说就是下品下生,也要「发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但是必须明白:不是发了「利益众生」的心,就是已经启发「菩提心」,因为「慈善利益众生之事」不等于发菩提心,不等同已经令众生往佛道提升!但是「慈善利济众生行为」,却是一个菩萨行者,发了菩提心后,有了「定慧」资粮,运用佛道方便智慧,先以布施慈济众生之善行,令众生与菩萨行者广结善缘,以为未来种下令其听闻佛法、往佛道提升的前方便。任何一个菩萨行者,在未来的成佛道上,皆需要修积广大的人天福德资粮来慈济众生,进而启发其学佛因缘,回向佛道,充实自己在布施方便波罗蜜的坚固事行,然而不是在现世之中看得到的。所以「发菩提心」的菩萨行者固然也会随缘运用世间智慧来布施,慈济众生,但单单发「利益众生」的心而未与佛道相应,却不等同「发菩提心」。
4.慈善义举不等同行菩萨道
而凡夫众生如何发菩提心,才能内度自己的烦恼心性,又慈悲度化众生?如果自谓已经发了成佛心,在做普济众生的工作,但是只是做造桥、铺路、施棺、施药、济贫、济急、济病…等行为,而不具备佛道的一分智慧为向导,没有令众生在一点一滴地做善举、义行的同时,回向佛道,就是没有发成佛心。相对的,如果世间人一直在做利益众生的义举、善行,而没有发菩提心,也不能说是在行菩萨道,只能说是「人间大慈善家」,因为「菩萨道」与「菩提心」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具有不可分割的甚深「修证内涵」的。现代初学者因为没有深入大乘经藏去探究「菩萨修行次第」,所以对「菩萨道」与「成佛心」的正确释义有「断章取义」之嫌及很大的误解。(见笔者所着「菩萨修行次第」一书)
5.初发菩提心者如何种下最初的一分「菩提心」的远因?
(1)法华经中广说
而现在「初学之人」,如何学佛,才能称为最初种下一分「菩提心」的远因呢?
依法华经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只要在听闻大乘经典的一句佛法、一偈法义,发出至诚、欢喜、赞叹、敬法的「正信、闻法、学法」之心,皆可谓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远因,必为诸佛慈悲本愿所摄受。
如法华经说:「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又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在佛涅槃后,只要发心用种种珍宝供养佛舍利,就是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远因。
又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在佛涅槃后,只要发心用种种材料建佛寺,供养僧众弘法、修行,就是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远因。
又说,这个世界的众生,只要有心供佛,就是在旷野间用土石造成佛寺,乃至童子在嬉戏间,堆聚沙土做为佛塔,发心用沙供佛,皆已种下一分菩提心的远因,甚至有众生因此种下微薄的佛道引因,而在未来因缘成熟时,真正见佛、供佛、闻法、修行,进而渐见无数佛,终究广度众生,圆满福慧,成就佛果。
如经文说:「若有众生类,植诸过去佛;
若闻法布施,或持戒忍辱;
精进禅智等,种种修福慧;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后,若人善软心;
如是诸众生,皆已成佛道。
诸佛灭度已,供养舍利者;
起万亿种塔,金银及玻璃;
砗磲与玛瑙,玻璃琉璃珠;
清净广严饰,庄校于诸塔;
或有起石庙,栴檀及沈水;
木滵并余材,砖瓦泥土等;
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若人为佛故,建立诸形象;
刻雕成众相,皆已成佛道。
或以七宝成,瑜鉐赤白铜;
白蜡及铅锡,铁木及与泥;
或以胶漆布,严饰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彩画作佛像,百福庄严相;
自作若使人,皆已成佛道。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
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如是诸人等,渐渐积功德;
具足大悲心,皆已成佛道;
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若人于塔庙,宝像及画像;
以华香旛盖,敬心而供养。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
箫笛琴箜篌,琵琶铙铜钹;
如是众妙音,尽持以供养。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
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
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
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以此供养像,渐见无数佛;
自成无上道,广度无数众;
入无余涅槃,如薪尽火灭。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度;
若有闻是法,皆已成佛道。
未来诸世尊,其数无有量;
是诸如来等,亦方便说法;
一切诸如来,以无量方便;
度脱诸众生,入佛无漏智。」
这是初学之人,初步与「佛道结缘」的远因。进一步必须听闻大乘佛法,在经义中启发「菩提心」的「正因」,于一点一滴的戒、定、慧熏修中,逐渐踏上佛道菩提的修证之路。
(2)往生净土者皆是宿世种下一分「菩提心」远因的福德善根深厚之人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这就说明了欲往生净土者,不仅今世要修「善根福德因缘」,宿世亦是「深厚善根福德因缘的熏修者」,均曾经如法华经所说在过去无量劫中,种下初步与「佛道」结缘的远因,才会在未来慢慢因缘成熟时,亲近善知识,听闻大乘佛法,体解菩提心的法义,发出菩提悲愿心,持戒、念佛,求生净土,踏上初学菩萨修学成佛之道的初门。
6.末法众生如何启发菩提心的正因?
由此可知,只要凡夫学佛,有如法华经所说具体的供佛、闻法、学佛行为,就是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远因,但是初学者若欲延续「菩提心」的修学,选择留在这个娑婆世界行菩萨道,是会因浊恶世界众生共业所感,而承接与浊恶世界共业所感的宿世浊乱之业缘,一有不好的差别因缘现前、缠结,是会令微薄的「菩提心」隐没的,越来越没有学佛因缘…。所以选择超脱五浊恶世的最稳当的修行方法-发菩提心(发出菩提心的正因)-读诵大乘经典(净土经典),依经思义,启发成佛心,用功念佛,求生净土,到净土世界去,见佛闻法,了脱生死,再回入娑婆世界,广度众生,共证佛道,才是符合前述所说凡夫众生初发菩提心,不但内度自己烦恼心性(用念佛净化烦恼心性),又能在未来乘愿度众生时慈济有情坚固所发「菩提心」的正因不退的保证。
7.成佛之因含摄无量无边法门修学之意
但是必须明白,「佛果菩提」,乃是汇聚无量无边的法门而成就。也就是说,「菩提心」的修因-成佛之因,成佛的因地种性(菩提心的种子、起因),即成佛种性,含摄无量无边的法门修学之意(见八十华严)。而发菩提心念佛,往生净土,只是「无量法门誓愿学中的其中一种」,即发菩提心的正因之一种。
就如法华经方便品第二所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意思是说,成佛种性-成佛的因地种子(菩提心的种子、起因),是由无量无边、自度化他的因缘汇聚和合而令佛道种子生起、萌芽、成长…,逐渐由小苗长成小树,再由小树长成大树,到最后枝叶繁茂、果实累累,成就佛果菩提。
因为「菩提心」-成佛之因,含摄无量, 无边的法门修学之意。如, 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句经义,即可证明:「佛种从缘起」-佛道修因是由汇聚无量无边因缘(修一切善法的因缘),而生起的修学、修证意义。(何谓一切善法?在后续「下册」「念佛三昧愿」中有说明。)
相对的,凡夫众生只要从今生起,修一切善法(佛说无量无边法门)中的任何一种,如「念佛法门」,回向净土,回向佛道,皆是启发「菩提心」的远因、近因、修因的入道资粮,皆可谓发出一分菩提心,为诸佛本愿力所摄持,不退于佛道。
就如法华经所说:「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诸佛本誓愿,我所行佛道;
普欲令众生,亦同得此道。」
又说:「未来世诸佛,虽说百千亿;
无数诸法门,其实为一乘;
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
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
又说:「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
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今我亦如是,安稳众生故,
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又说:「闻法欢喜赞,乃至发一言,
则为已供养,一切三世佛。」
8.如何启发一分无相菩提心的正因?
由此可知,佛说无量无边方便法门的目的,皆是欲令众生种下未来「佛道」种性的修学因缘。甚至前述所说,只要众生听闻大乘经典的一句经文、一偈颂义,发出至诚、欢喜、赞叹、敬法、学法的「正信、闻法、学佛」之心,皆可谓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远因,必为诸佛慈悲摄受。若是更能进一步如金刚经所说:「以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乃至修学一切法门中的其中一种,如利根器者,修学「念佛三昧」,往生净土,更是启发「一分无相菩提心」的正因。
相对的,任何欲求下品往生的行者,只要发出至诚心、闻法心、学法心,正在读诵大乘经义的当下(如净土经典-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已经启发一分菩提心的「正因」。应该说虔诚读诵「大乘方等经典」的当下,就已经发心学习一分有相菩提心。若是读(看本谓读)而能诵(背本名诵),诵而受(领受经义),受而能持(一心思惟、不令忘失),持而能行(依经义所说:依戒、定、慧三学观照自心而修行),行而能证(定慧等持,一心不乱),当然更是深发菩提心,已经进入一分无相菩提心的正因的修学领域(指上品行者而言)。
9.下品行者为何要发菩提心念佛?
故知无量寿经所说不仅上品行者,要发菩提心,就是中品行者、下品行者,皆要发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是符合法华经所说:「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的」经义的。但是中品行者与下品行者虽然发菩提心,然而是属于一分有相菩提心的正因,但是在这个世间已经稀有、难得!无量寿经中并没有「明说」中品行者与下品行者皆要读诵大乘经典,但是不读诵大乘经典如何认识什么是菩提心?如何发菩提心?如果只知道发菩提心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但是不探究如何发心才是上求佛道?如何发心才是下化众生?就等于没有发菩提心。念佛者不可忽略经文指示的「发菩提心」的目的,是欲令中品行者与下品行者以「发菩提心」的正知见、正确发心,引导我们这颗「念佛心」与「菩提心」相应;因为有佛道悲愿引导念佛,才能在弥陀本愿力摄持中得到一心不乱;因为「一心不乱」才能与「净土」的清净共业相应。故知念佛者在进入一心不乱的当下,已经有弥陀悲愿力含摄其中。
故知中品行者与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正知见,是从大乘经典中的净土诸经内启发的,如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何以证明?
10.如何读诵弥陀经才能启发菩提心?
如虔诚读诵「阿弥陀经」当下,就已经启发「一分菩提心」,必为弥陀本愿力所加被:
(1)因为「弥陀经」为弥陀本愿力所摄持,亦为十方诸佛所护念(见经文所说),故只要虔诚读诵弥陀经,必为佛力所加被,不论临终有没有「往生净土」,皆已经种下未来往生净土的「近因」,亦种下未来成佛道上行菩萨道的「远因」,由此因缘,故说「诵持弥陀经」者就是已经启发「一分有相菩提心」,已经在佛力加被的愿力下朝向净土及成佛之道前进而不退。(见经文所说)
(2)因为诵持弥陀经的当下,会启发「厌离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的决心」,启发「到极乐世界听佛说法的学法心」,启发「向往极乐世界自然环境清净、光明、莲花充满、功德具足、求生净土的法喜信乐之心」,启发「供养、亲近十方世界诸佛的恭敬心、供佛心」,启发「修学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三十七助道品解脱法义之正见心」,启发「不愿再堕落三恶道的向善心、向道心,而从此不再造作贪、瞋、痴等堕落三恶道的业因」,启发「到极乐世界念佛、念法、念僧的向学心」,启发「追随阿弥陀佛与净土中无量无边声闻圣众、菩萨圣众修学佛法、了脱生死、行菩萨道、证不退转菩萨果位的修行心」,启发「广修善根、福德因缘的福田心」,启发「一生念佛不断、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的精进念佛心」,启发「想念阿弥陀佛、祈求阿弥陀佛在自己临终之时成就一心不乱、心不颠倒的情况下,亲见阿弥陀佛与净土圣众接引往生极乐世界的坚定求生净土之心。」(按经文之意不仅七日念佛而已,后续自明)。
以上所说「诸心」,就是启发一分「菩提心」的内容,可谓发「菩提心」。
若是诵弥陀经者,能够做到以上所说「依经思义」而启发的「菩提心」,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读诵、忆念弥陀经上所启发的「菩提心义」而念佛,才有资格称为「闻经受持者」;必为十方诸佛所护念,皆于佛力摄持下,在未来佛道上不退于行菩萨道的修学。因为真正精进「闻经受持者」,一定会进一步启发想要认识「大部净土经典」(如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内容的进一层修学意义为何?
就如经上说:「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通常读诵「弥陀经」皆因弥陀经简短,一幌而过,而忽略弥陀经的内容,具有「启发菩提心」的入门意义,甚少「观想经义而读诵」,若是在读诵弥陀经时,将自己当做「法会中的闻经者」,观想自己亦当下在法会中听佛说法,「观想经义」而读诵,可谓「发菩提心」。因为「发菩提心」而读诵弥陀经,发菩提心而念佛,发菩提心而种下往生净土的「善根」、「福德」因缘,才会为十方诸佛所护念,未来必得往生净土,必不退转于成佛之道,所以说十方诸佛才会赞叹说:「闻是经受持者」,是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释迦牟尼佛也才会感叹说:「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故「依经思义」「发菩提心」念佛者,在这个世间皆是稀有难得。只要终生「持经」、「念佛」不辍,未来一定往生净土,而往生品位必不是最低。因为「真持弥陀经」者必定启发一分「菩提心」而念佛,必定不是少种「善根、福德因缘」而念佛,才会在临终时招感弥陀与「净土圣众来迎接」。若是没有启发上述所说「诸心」而念佛,临终只有弥陀或者观音来接,不会有「净土圣众」来迎接的「菩提眷属圣因缘」。故知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念佛,是通于上品、中品、下品九品往生是没有疑异的。
11.同诵弥陀经念佛往生品位为何有高低不同?
问:依弥陀经说,依经受持者,必定招感弥陀与「净土圣众」来迎接,为何此处说不见「净土圣众」来接?
答:依无量寿经说,下三品行者,皆要发菩提心念佛。相对的,若是依弥陀经所说日日「启发以上所说诸心」而念佛,才符合「依经思义」-发菩提心念佛,必然招感弥陀与净土圣众来迎接。若是虽然读诵弥陀经而不明「经文」而念佛,或者对「经义」一知半解而念佛,又少种善根、福德因缘,往生品位较低,临终只见弥陀来迎接,或者观音来迎接。故知虽然同是读诵弥陀经,但是依对「弥陀经」的正知见受持深浅不同而念佛,而产生往生时品位高低不同。
12.注意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的正知见
当知「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是有其上述所说「启发诸心」做基础的。也就是说,「七日念佛」的修因,是建立在对「极乐世界」有正确认识与有坚固信心、毫不疑惑在多度、复度无穷无尽的宇宙虚空中,有缘起的净土世界存在的基础上,而对极乐世界生起向往、求生的信愿。依弥陀经义说,念佛者要对「极乐世界」有以下数点所说的正知见(发菩提心)引导念佛,才有资格被经文中称为「依经奉行、七日念佛」的「善男子、善女人」。
如依弥陀经说:
(1)极乐世界现在有佛正在那个世界出世说法,为了见佛、亲近佛,听佛说法,所以要求生极乐世界。
(2)极乐世界自然环境殊胜、祥和、庄严,不会有天灾、人祸现前,适合长时间安稳修行,所以要求生净土。
(3)在极乐世界里,于定慧修持到一定的程度,便可以仰仗佛力摄持,经常供养十方世界的佛菩萨,听闻十方诸佛说法,增长佛道智慧及供佛福德善根,所以要求生净土。
(4)在极乐世界里,可以安稳地修学解脱道的法义-五根、五力、七菩提、八正道等三十七助道品,而没有似娑婆世界的各种障道因缘(如外道、相似佛法…),所以要求生净土。
(5)极乐世界没有三恶道,不会再造作三恶道的业因,不用担心会再失去人身,堕落三恶道去,就是在净土留学出来,未来乘愿度众生时,也不会再堕落三恶道,所以要求生净土。
(6)极乐世界的自然环境,在佛力摄持下,皆会演说大乘妙法,帮助行者日日思惟如何修学佛、法、僧三宝的深入修证意义,而没有任何外道知见、外道因缘干扰,所以要求生净土。
(7)在极乐世界里,日日蒙受佛光普照,因为佛光照身,自然不起烦恼,唯有生出修习佛道智慧的向学之心,所以要求生净土。
(8)在极乐世界里,寿命无量无边,自然延续对各种法门的体悟、修学因缘,所以要求生净土。
(9)在极乐世界一定会没有障碍的了脱生死,继续朝向大菩萨利他果位前进-于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而不退转,所以要求生净土。
(10)在极乐世界有无数声闻圣众、菩萨圣众做为行者的「善知识」,因为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对行者「修行有大助益」,当然要求生净土。
(11)极乐世界的所有天人众生,皆是不断熏习「深厚善根、福德资粮」的「大道心修行者」,为了去净土种下听闻净土圣众说法,如何修持定慧的善根因缘,为了去净土种下与净土菩萨圣众、天人众生共修佛法的善根因缘,为了去净土蒙受佛光照身、请法、修行不退的善根、福德因缘,为了蒙受临终蒙佛及比丘圣众接引的善根、福德因缘,当然要依弥陀经所说,依经思义:种下与净土世界共业因缘相应的善根、福缘因缘-发菩提心精进念佛,求生净土。
念佛者有了以上所说「十一点」求生净土的正知见(发菩提心)引导念佛,才符合「弥陀经」所说的「依经义奉行」的善男子、善女人,才能接续经文所说的:「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是人终时,心不颠倒,即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国土。」
净行者因为具备以上所说「十一点」为何求生极乐世界的正知见,对净土世界有坚定的信愿,坚固的「正知见」,以此「净土正见修因」-发菩提心,执持名号,念佛成就,一心不乱,才是真正符合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的正确修行意义。因为有了以上所说「十一点」对求生净土正知见的慎、思、明、辨,与闻法、思法、辨法、悟法-实践「弥陀经」上所说「求生净土法义」的过程,这才是奠定「七日念佛」成就的修因所在。否则一边念佛,一边不明为何求生净土根本目的何在,没有求生净土正知见引导念佛,能够有「念佛正念」成就吗?
13.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有两种解释
当知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可分成两点来说:
(1)生前「七日念佛」成就。
(2)临终前「七日念佛」成就。
但是不论生前「七日念佛」成就,或者临终前「七日念佛」成就的基础,必须此人一生心性善良、正直,到了临命终前,仍然「心志清晰」,「心绪稳定」,又能预知时至,再过数日就要死亡,才能在具有以上所说求生净土的正知见-发菩提心引导下一心专注念佛七日七夜(在夜间睡卧中亦念佛至入睡,没有杂思妄想。)并在念佛中,不昏沉、不乱想,一心不乱,才能在正念分明、心不颠倒下往生净土。这在平素没有念佛之人,到了临命终前数日才临时抱佛脚,又要能在「七日七夜间」做到念佛不昏沉、不散乱、正念分明,是相当困难的,万千人中难得其一!因为没有「一段时间」精进念佛,是很难消融一般临终人在死前所呈现浑浊、恐慌、昏暗的散乱心念的!若是在平素中只有「七日七夜」念佛,而不能做到念佛不昏沉、不乱想,一心不乱,临命终时虽然念佛,而心念颠倒妄想纷飞,仍然不能往生净土!故知「弥陀经」所说「七日念佛」不是指「临终前的七日」,也不是指「一生只有七日念佛」,而是在说明:「七日七夜正念念佛一心不乱」是「一生念佛」不断的成果,唯有终生念佛有成(一心专注念佛成就),才会有临终前「七日正念念佛」的境界现前,当然能令命终「心不颠倒」,见佛来迎,往生净土。相对的,经中所说「七日念佛」也不是指一定要「七日念佛」成就才会在临终见佛来迎,因为平素每日有念佛深厚的基础,一直保持到临终,到了临终前三日、二日已经「念佛一心专注」成就,梦佛预示往生时间,继续念到命终临终十念成就,必能往生净土。相对的,倘若生平念佛七日不能成就一心不乱,就应该一直用功下去,不限日数,一直念到临终「一心不乱」为止,才能往生净土)。
14.下品行者临终十念与发菩提心的关系
如本愿「无量寿经第十八愿」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第十八愿虽然没有明文说明下品往生,要发菩提心,但是从此「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愿文,便可证知「临终十念」,仍然是不离「发菩提心的法义」。何以证明?
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至心信乐」?十方世界的众生对净土所启发的信愿心、欢喜心、悦乐心,要到什么程度,才能符合「至心信乐」净土的「发心」?首先必须明白:
如果不认识什么是净土?确认净土的存在?对净土有所辨识?对净土有所期待?如何能在听闻佛号时,生出想要去净土的坚定、深切发心?倘若不能坚信净土的确实存在而说泛泛念佛者能生净土?那么你认识的净土就会流于迷信与浮面的信仰,因为当你遭遇任何天灾、人祸现前,很容易对「念佛」、对「净土」失去信心!或者在听闻任何异说批评时,很可能会被「异说」牵着鼻子走,而不相信有净土!因为你对大乘经典所说「缘起净土」的事相存在与不存在的问题没有分辨能力!
故知「至心信乐」的经义,是建立在对净土有认识、有分辨能力、有正知见、有体悟、有思维、有正忆念的基础上,才会在听到净土经典上介绍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种种修行情形时,对净土生出「深信净土存在之心、欢喜赞叹净土之心、悦乐想念净土之心、至诚向往净土之心、坚定发愿求生净土之心」,即是对净土产生「至心信乐」的发心,依经指示,依教奉行,一心念佛,求生净土,临命终前,念佛已经成就一心不乱,临终十念,必定正念现前,往生净土。(若是自己不识字,没有能力辨识经义,至少也要有善知识为其经常开示「净土世界种种庄严、修行情形」(如见闻净土讲经开示),令其对净土生出「至心信乐」的发心。)
由此可知,第十八愿所说「乃至十念」的「十念念佛」基础,是源自于对净土「至心信乐」的坚固发心上而成就的。故知临终「十念念佛」能去净土,不是泛泛「十声念佛」,而是奠定在对「净土至心信乐」的「净土正知见-启发一分菩提心的资粮上,即是具有「正念念佛的升华上。」
是故下品行者,不仅仅「一心念佛」而已,还要读诵、思惟、忆念、探究净土经典的内容(至少如阿弥陀经),才能对净土生出「至心信乐」的发心,一心念佛,求生净土。而如果真能日日读诵、思惟、忆念「阿弥陀经」的「当下」,就已经发出一分「有相菩提心」。(如前所述)
由此可知,弥陀经上虽然没有明显「发菩提心」的经文,但是深入其义去探究,已经具备一分「发菩提心」的法义。
15.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行者所发菩提心?
(1)现代念佛人断章取义误解「临终十念念佛」的经义深矣
如无量寿经说:「其下辈者,十方世界诸天人民,其有至心欲生我国,假使不能作诸功德,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以至诚心,愿生彼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者也。」(略说)
由经文可知,下三品往生,皆要发菩提心念佛,但是今世已经没有「作诸功德」(行六度波罗蜜,修菩萨业等上品资粮),也没有「多少修善」(奉持斋戒、修十善业、布施修福等中品行者的善根、福德资粮)。(按「古译」清净平等觉经说:下品行者一生至少要有十日十夜奉持斋戒、慈心精进、用功念佛的功德资粮。因为下品上生者必然毕生念佛精进,下品中生者亦经常用功念佛,两者一生若想成就「十日十夜」奉持斋戒、「慈心精进」的程度并不难。)
而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行者「发菩提心」的修学内容,应该以何经为依据?当然以「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的内容为依据,一般看到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经文,常常断章取义,舍「当发无上菩提之心」的经文而不顾,只取「一向专意念佛」的经文,甚至舍「一向专意念佛」的经文而不视,只取「乃至十念」的经文,或者只取「乃至一念」「念于彼佛」,就能往生净土的片段经文,而令后学者以为一生只要「念佛十声」,或者一生只要「念佛一声」,甚至「临终只要念佛十声」,或者临终只要「念佛一声」,就能往生净土,而大大误解无量寿经所说下品往生的真义!
当知经文所说:「其有至心欲生我国,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以至诚心,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功德智慧,次如中辈。」这段经文,是由因至果一气呵成,不可分割的。
不可断章取义,只取其中几句经文,做为下品往生的依据。如果只是以此为「方便」,提携众生念佛尚可,倘若以此误以为是下品往生的真实义,令众生误认为终生只要「十声念佛」或者临终只要有「十念佛号」现前,甚至「一声念佛」现前,就可往生净土,而令众生误以为「往生净土」很简单,大家皆在表相上做「福田」,懈怠念佛,等待临终助念因缘,就是误导众生深矣!
(2)净土经典没有直接说明只要「十念念佛」或者只要「一念念佛」就能往生净土
当知经文所说「乃至十念」能生净土的「十念」,甚至乃至「一念念佛」能生净土的「一念」,是建立在「正念」念佛的基础上,何以证明?
当知经文中没有直接说明,只要「十念念佛」,或者只要「一念念佛」,就能往生净土。
因为经文明白开示,「十念念佛」成就的基础,是建立在下品行者以下数点发心的基石上:
(1)发至心信乐之诚,求生净土。(如第十八愿说(下品下生经文)(按「至心信乐」之意如上所述。)
(2)发出无上菩提之心引导念佛。(即听闻无量寿经中所说弥陀因地如何发成佛悲愿心?如何行菩萨道?如何庄严净土?而发愿随弥陀发出成佛道心,行菩萨道,庄严净土。(非指现世立刻在外行菩萨道),而是先发成佛悲愿,奠定未来成佛道心的基础,俟以后往生净土,修学「定慧」资粮坚固后,再从净土留学出来,便会实现仗着佛力于十方苦难世界乘愿度众生的愿行!)(通下三品发菩提心义)
(3)发出听闻净土经典所说甚深法义之心,启发欢喜信乐「甚深法义」之心求生净土。(即是听闻无量寿经上所说:法藏比丘所发成佛大愿-四十八愿与净土中菩萨行者、声闻行者种种闻法内容、修行情形,而生出欢悦、净信、法喜充满之忱。)(指下品上生与下品中生)
(4)对于净土经典所说「甚深法义」-发菩提心的修学内容,坚定不疑,没有疑惑;以此坚定发菩提心,闻甚深法义,虔信之忱,求生净土。
具备以上所说「发菩提心之诚」,听闻「深法经义」「欢喜信乐」、「不谤、不疑所闻深法经义」等依无量寿经所启发的「菩提悲愿心的坚固正知见」引导念佛,才能真正对「求生净土」的信愿,坚定不疑,发心念佛,精进念佛(一向专意之深义),终生不退,才会有临终乃至十念正念念佛,甚至「一念正念念佛」的佛号现前,这才是无量寿经上所说「乃至十念」与「乃至一念念佛」的经义。(按第十八愿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至心信乐」的发心,亦是依「无量寿经」所说「法藏比丘所发成佛悲愿行及净土中种种庄严、闻法、修行之情形」而启发行者「至心信乐」愿生净土之心。故知依无量寿佛经所说就是下品下生,也要发「无上菩提心」,只是所发「菩提心」没有下品上生与下品中生「专一与深入」。)
但是下品下生的「至心信乐」之发心,亦通「阿弥陀经」所述启发菩提心的内容(见前所述)。按若是同时依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二经为念佛的「正知见」,可通中品与下品行者所修,见中册「中品往生愿」。
(3)临终十念能往生者亦要有「命终梦中见佛」的瑞相
进一步说,十念念佛与一念念佛,皆是建立在临终「一心不乱」的基础上及建立在临终尚未往生之前,梦中先梦见阿弥陀佛的基础上。(即临终前先见佛,先有决定往生净土瑞相现前之兆。)
净土诸经皆说,无论上品、中品、下品往生,皆会在生前因为念佛得力(包括读诵净土经典一心专注成就-观想念佛成就的一种,即一心不乱的另一种释义),而先有瑞相现前,以为往生之预兆。下品往生者,最迟在临终前一天因为「一心不乱」已成定业果报,而在「梦中见佛」。绝对不是在临终时泛泛的虔诚十声念佛可以承当。
如无量寿经说:「其下辈者…至心欲生彼国,当发无上菩提之心,一向专意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愿生其国…,此人临终,梦见彼佛,亦得往生。」至此吾人对「临终十念」的「临终」释义,要重新省思,绝对不是指将要断气及即将断气的最后一口气的最后临终之谓。
16.「乃至十念」与金刚经中说「乃至一念生净信者」类同
(1)金刚经所说「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非指只有一个念头对金刚经「生出一念相信之心」而已
很多莲友会误以为无量寿经所说「乃至十念」与「乃至一念」依经文字面上的解释,是指就是只有「十声念佛」,或是甚至只有「一声念佛」之义。当知大乘经典中常常有「乃至一念」、「乃至成佛」、「乃至持经四句偈」…「乃至…」的经文出现。其实是一种「中略」的方便说法。这个道理,就如金刚经所说「乃至一念」、「乃至持经四句偈」,与楞严经所说「乃至成佛」及普贤行愿品所说:「乃至书写,广为人说」的「中略」字义一样。
如金刚经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经中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并不是说凡夫众生,在不认识、不能体会经义下,只要于偶然机会里读诵金刚经中的一句一偈,对其生出一念清净信心,就是经中所说:「一念净信心」,当知经中无论说「能领悟全部经义者,或者是能对经句生出「一念净信心」的众生,均是能够体悟、觉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无寿者相的真谛的,而且宿世曾经修过无量福德的。进一步说,经中无论说「闻是章句者」,乃至「一念净信心」者,皆是建立在:
(1)今世所修善根因缘,即「持戒」、「修福」的基础上。如经文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以此做为于此章句能生信心的真凭实据:最实在的能对金刚经生出信心的现世善根因缘。)
(2)宿世逢佛出世所修福德、持戒、智慧善根深厚的基础上,即经文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已经在宿世曾经逢遇无量千万诸佛出世,供养过无量诸佛,听闻无量诸佛说法,追随无数诸佛在家或者出家持戒、修行及修出世之福。」
必须具备今世熏习佛法善根因缘与宿世所种见佛、供佛、闻法、修法善根(熏习十八空义的善根),才能在今生听闻、重复读诵、体解金刚经时,对经义生起「一念净信心」,虽然是「一念净信心」,已经为未来续种佛道深厚善根,今世受用无穷!何以故?因为对金刚经的「一念净信心」是由顿悟一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经义而开展的。
也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经义一念生出(觉悟)净信心之人(于一念之间对经义恍然大悟者),此人必定在平素反复读诵、思惟、体解经义时,是对经文所说:「无我相」-断除对我相的执着心(即斩断自我内心的一切烦恼),先证我空之理,「无人相」-断除对人相的执着心,再证人空,(即去除人、我、是非、对立等相);「无众生相」-断除对色、受、想、行、识五蕴和合相的执着心,再证人我二空(即断除对人、我、众生相的贪染心),「无寿者相」-断除对自我生命、色身、寿命的执着心,「无法相」-断除对佛说出世法义(法相)的执取心及「无非法相」-断除对「世俗法、无记法」等的执取心等「破四相」的义理,是铭志在心的,影响其「心志」甚深,才会在「破四相」的真谛体悟下,当下对「金刚经所说的经义」生出「一念净信心」。这是宿慧深厚,今世持戒、修福又专心诵持「金刚经」深具「般若正见」者,才能做到的。
故知经文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非指仅是对经文只有生出凡夫的一念清净心相信之义,若是一念相信经义之后,后续念念之间皆不再持续净信经义,就不是金刚经所说的「一念净信心」。因为这「一念净信心」,是具备今生反复熏习一分空性慧照的「清净智信之心」的因种(十八空义的因种),何以故?因为经文说:「是诸众生:即对经义生出一念净信心的这个人,在一念净信经义的当下是对:『无复我相(悟我空之理),无人相(悟人空之理),无众生相(照见色、受、想、行、识五蕴空无自性之理)、无寿者相(断身见)、无法相(悟法空之理)、亦无非法相(悟世俗法无常、苦、空、无我的真谛)』有所体悟的。」
也就是说,能够对金刚经的经义一念生出(觉悟)净信心之人,从此以后会在日常生活中,对我相的执着、人相的计较、众生相的贪染、寿者相(自我生命、色身)的贪爱、法相的执取和对非法相的不舍之情,有所觉醒与看淡、看破!这才是对金刚经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心」的真谛,这是宿世慧根甚深,今世又深具「般若慧见」的利根禅修者才能做得到!
凡夫众生,若是听闻金刚经的全部经文(闻是章句),要能领受在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必须反复读诵、思惟、忆念经文,而能否在经年累月后,于动、静修为之间,在戒、定、慧的熏修之下,契悟一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深义,即「一念生净信心」,亦即于一念间顿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之理」,犹令人怀疑!何况是没有经过「戒、定、慧」的熏修,而自以为已经在读经当下,对金刚经觉悟具有一分空性智慧的清净、正念的净信心?就是误解经中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心」的深义!
故知金刚经所说「乃至一念生净信者」的真谛,是建立在对金刚经有深入研究,并且对经文经常读诵、思惟、观照,甚至背诵如流,而且在动、静之间力行「金刚经」的经义,才能对「经义」领受在心;经过戒、定、慧的熏修,一剎那之间-于一念之间,恍然契悟「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慧照真谛,虽然是「一念生净信心」,从此以后,于动、静之间,观照「金刚经」经义而游行人间,不会受外道思想影响,这才是金刚经所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的原义!因为经文接着又说:「一念生净信者」,在平素是一定能够反观自照:「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真谛的!如经文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闻是章句乃至一念净信的行者),是在平素修持中,能够觉悟、领受『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的深义的。」
故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利根器者对金刚经的经义在一念之间「顿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而言,是具有今世对「金刚经」慧观深义的因行基础的,绝对不是吾等泛泛的凡夫根器在没有认识、体解金刚经的法义时,所能「一念顿悟」的,更非一般误以为在偶然因缘读诵金刚经的一句一偈时,只有一个念头对金刚经的一句一偈「生一念诚信、净信心」而已!因为经文说:「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是诸众生,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可见「一念生净信者」已经能「破四相」,所以若是对「破四相」的执着的真谛,不能有所体悟,即不能对金刚经的义理,生出「一念净信之心」!
金刚经又说:「若有人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人演说,其功德胜于盛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者的功德力量。」并不是说,用金刚经的四句偈,为人解说其功德便胜于前述以无量七宝布施者,而是用四句偈为人解说的心态与行为,必须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其解说经文四句偈的功德才胜过以无量七宝布施修福的功德!
若是弘扬金刚经者,没有熟读经文,体解经义,又没有依经义「如实而修」(如前所述),是不能在动、静之间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倘若不能做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又「取相而说经」,甚至衍生出许多散乱、复杂的差别因缘、攀缘人事、环境或者自恃「持经」而我慢心流露,是不能与前述经文所说,以满无量阿僧祇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者的功德相较量的!
(2)无量寿经所说「乃至十念」与「乃至一念」有其「正知见」做基础
同理可知,无量寿经所说:「乃至十念,念无量寿佛。」或者说:「乃至一念,念于彼佛。」亦同金刚经所说「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乃至四句偈」的经文,皆是有其「甚深经义为前导与有其宿世和今世的善根、福德修学因缘的」。均不可「断章取义」,只取「乃至十念-十声念佛」,或者只取「乃至一念-一声念佛」,就能往生净土的错解!因为「乃至十念」或者「乃至一念」,甚至观无量寿佛经说:「造恶者下品下生的临终「十声念佛」,皆是有其「净土经典」所说「正知见」引导其念佛的(后续自明)。「乃至十念」至少也要如第十八愿所说:「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正知见」为引导。(前已说明其义)。
而「乃至一念」的正知见,是建立在前述经文所说:「若闻深法,欢喜信乐,不生疑惑…,以至诚心,愿生其国」的对「净土经典所说甚深法义」的欢喜信乐,不生疑惑的基础上。
由此可知,不论「乃至十念」或者「乃至一念」念佛,皆必须具备「发菩提心」(至少也要读诵阿弥陀经,或者听善知识讲解阿弥陀经的法义),平素对净土经义有正知见的前题下,引导其念佛,而且一向念佛不辍,才能在临终之时,令十念正念念佛之心自然涌现,水到渠成,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而且经文所说「一向专意念无量寿佛」,正是提示「一心不乱」的修因(基础)何在?平素不能念佛至一心不乱,何来临终十念正念佛号涌现?故知「一向专意,乃至十念」的经文,又可解释为「平生一向专意念佛不断,成就一心不乱,临终十念正念念佛」果德必然涌现,往生净土,毫无疑问!
17.下品往生不是专门为造恶者施设的品位
(1)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下三品往生是特例中的特例
请注意:下品往生,不是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说,专门为「造作重大恶业」众生方便施设的品位而已。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的下三品往生,皆是「特例中的特例」(后续自明)。如果下三品往生只是为接引造恶深重者设立,为何在无量寿经上开示下三品往生的经文中,皆要发菩提心念佛?皆要经常念佛不辍?皆要有闻甚深法义的基础?才能下品往生(净土经义,后续自明)?依无量寿经所说:「乃至临终十念正念现前,是建立在生前对净土,至心信乐,不造五逆,不诽谤正法的基础上!」甚至临终一念正念佛号现前,也是建立在「闻甚深法义,欢喜信乐,不谤、不疑,信心坚固的基础上!」
(2)下品往生的修行方法要以无量寿经等为依据
再从近代往生见闻录的实例上,可资证明,不少经年持经(净土经典)、念佛不辍的净行者,在临终时梦中见佛而预知下品往生品位,可见观无量寿经所说下三品往生的情形是特例中的特例,不可用于生平没有造下重大恶业的下品往生的通途弘法、解说上,只能对一般造恶者,方便提携念佛之用,否则就会大大误解「下品修行法义」的真正原意。下三品往生的修行方法,要以无量寿经、大阿弥陀经、无量清净平等觉经(古译)与阿弥陀经等所说修行方法为依据。
如前述所举下三品往生的实例,更可证明,下品往生并非专为造恶者施设的下品果位。
最殊胜的下品上生者更因为「念佛定力」在平常已经先纯熟,故可在临终前数日先预知往生时至,甚至在「念佛定中见佛」,比之下品下生者在临终前数月或数日、一日「念佛正念方成就」,必须延在临命终时的梦中见佛,或者断气之前才亲见佛身现前接引,方知往生时至,更为殊胜。故知下品往生,非专为造恶者所施设,「正途」的下品往生,已经非常难得,现代莲友想要下品上生,恐怕要多下工夫,才能满愿!
18.下三品莲位又有无量感报不同
问:依阿弥陀经所说净土正知见引导念佛,就能往生净土,至少下品下生。但是依无量寿经所说下品下生,至少也要依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念佛,才能下品下生。清净平等觉经更说「下品行者,要有十日十夜斋戒清净,慈心精进,对世界无所贪慕」的基础,才能下品往生,为何三经说法不同?
答:依阿弥陀经所说净土正知见引导念佛与依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念佛及依清净平等觉经所说十日斋戒清净,慈心精进(发菩提心)的经义引导念佛,虽然至少同得下品下生的果位(非一概而论),但是下品下生者又依其宿世善根差异与今世所发菩提心义的深浅不同及所修福泽薄弱不同以及「临终十念」所呈现的「正念深浅力用不同」,而令其在净土所座莲花大小、色泽各有不同,甚至莲花化生身相、智慧有优劣不同,其所居住的宫殿,也依其宿修、今修福德深浅差异,亦有优劣不同。(见净土经典所说)。如有的念佛者宿修快要成熟,今世临终前数个月才认识净土法门,数个月依阿弥陀经所说净土正知见(或者听善知识讲解阿弥陀经所说求生净土的正知见)导引念佛,或者于命终「十日十夜间斋戒清净、慈心精进,努力念佛」(非指十日十夜间不睡觉,而是念佛至入睡),信、愿、行具足,一心不乱,临终十念现前,当然能去净土,下品下生。(此乃指并未于十日十夜间完全做到「一心不乱」,而是于临终前数日才成就一心不乱,故虽有十日十夜的斋戒念佛,只得下品下生)。这是「宿世善根」在临终前数个月才显发,与今世经常「念佛不断」,而获得下品下生的莲友,两者在净土所感报的莲花大小、莲花色泽、所居宫殿与莲花化身的身相、智慧…及所见宝树色泽光明、庄严度,或有不同,或者相同,或有许多差别处,或有相似之感报…,不可思议,非凡夫所能得知。
就如净土经典所说:「净土中诸菩萨、阿罗汉(包括天人众生),其所居七宝舍宅呈现高大者,皆随其前世(宿命求道时),慈心精进(发菩提心),益作诸善,德重所能致也。其七宝舍宅显现较小者,皆是前世宿命求道时,不慈心精进(少发菩提心),作善少、德少所致(如下品下生)。皆各随宿福因缘,自然得之,所披衣服、饮食,亦随宿福、德行深浅不同,而自然平等得之。」(按德行有深浅差别,是故衣服、饮食自然感报不同。经中所说「俱自然平等」,是依其宿福、发菩提心、德行厚薄不同,自然应缘而得,故说平等。)
相对的,所座莲花或大或小及所座莲花色泽、光彩,也依宿福及发菩提心念佛的深浅不同,应缘而现,自然平等。
如阿弥陀经说:「净土中七宝池内的莲华,(至少)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
所以严格来说,下品下生细分,又有无量感报差别。如观无量寿佛经所说造恶者的下三品往生,就是无量寿经等净土经典所说下三品往生里属于下品下生中的最下下品果位。同理可知,下品上生、下品中生,又因宿修与今修属于下品上生或者下品中生所发菩提心正见范围内的用心引导念佛的力用深浅不同,而导致其在净土中莲花化身、所座莲花大小、色泽与所居宫殿、饮食、衣服有无量差异的感报现象,皆随其宿修不同,而自然应缘而现,平等平等!(中品、上品亦复如是)
19.念佛中含摄菩提悲愿的力用
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又因其今世所发菩提正见的用心深浅不同,而导致其「念佛正念力用」与其所发「菩提悲愿」正见力用与弥陀的本愿摄生力用的相应力、交感力成正比。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发菩提心念佛者所获得的「念佛正念力用」中融摄其所发「菩提悲愿」的力用在其中。一个念佛者平素所发「菩提悲愿」有几分,其「念佛正念力用」的证量,就与弥陀几分「菩提悲心」相应。若是一个念佛者不发菩提心念佛,或者所发「成佛心」微薄,其「念佛的力量」,与「弥陀的成佛悲愿力用的「相应力量」是非常微薄的。因而或有临终只见「光明」、或只见「莲花」、或仅闻异香、或听到「异界音乐」(如天乐……等),甚至亲见佛像现前接引的情形(其实是「异相」所变现,不是「真应化身佛」)。而令其与「异天」或「异界」的福德瑞相相接,招感福德异相的相似业感显报,接引亡者到与其在生所修「福德业力」相应的不可预知的善性世界去,而误以为自己已经往生净土。因为阿弥陀佛是依其宿世(因地)所发大悲本愿的度生力用接引十方世界中有缘众生念佛成就,往生净土(见观无量寿佛经与无量寿经所说)。如果念佛者不发菩提心念佛,当然不能与弥陀宿世所发大悲本愿的接引力用相应,如何能往生净土?就是第十八愿所说:「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至心信乐之义」,也已经包括「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的真谛在其中(前已说明)。如果念佛者所发菩提心薄弱,虽因临终念佛成就而往生净土,品位较低。
有人会说:我在念佛时,念念专注于佛号,没有想到要发「菩提心」,也没有想到「阿弥陀佛的大悲接引本愿」,这样以清净心念佛,回向净土,就能往生净土,为何还要发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
当知在学习净土法门之初,必定先认识什么是「净土」?为什么要「往生净土」?至少会依「阿弥陀经」所说先对净土有一个表相、轮廓的认识,而在进一步读诵阿弥陀经时,就已经启发一分菩提心(如前所述)。接着「一心专注念佛」(别无他想),愿生净土,当然能生净土。因为「于念念念佛中」已经在潜移默化间融入弥陀经的「净土正知见」(启发一分菩提心)导引念佛的「佛力摄持在其中」,已经与弥陀一分大悲接引誓愿相应,自然在念佛至一心不乱成就时,能生净土,只是念佛者已经养成习惯了,没有特别感觉。
相对的,依无量寿经所说发菩提心的内容导引念佛,虽然与依弥陀经所说启发一分菩提心引导念佛(一分行者),两者同样因念佛获得一心不乱,临终十念现前,得到下品下生的品位,但是两者在净土内所启发与所学习「菩提心」的正知见内容,会有快、慢差别及「领悟力」的深浅不同。
如清净平等觉经(古译)说:「阿弥陀佛随诸天人民,本宿命求道时,心所喜愿大小随意,为说经辄授之。(即是随净土天人众生宿世所发菩提悲愿内容深浅而应其根器,为其说法)。」
20.再谈下三品往生
(1)一类下品行者要具备听闻发菩提心的甚深法义内容之基础
由此可知,若是欲求下三品往生,在净土中早日领悟、启发「菩提心」的深义,必须依无量寿经所述发菩提心的内容,启发一分菩提心念佛,才能满其所愿。依无量寿经所说,下三品行者是依其发菩提心的深浅及成就「念佛正念力用」的深浅不同而区分出下品上生、下品中生、下品下生,比之阿弥陀经所述「启发菩提心的内容」严格与深入许多。
若是深入探究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行者所听闻的「发菩提心的甚深法义」的内容,会令欲求下品往生的莲友感叹说:为什么只求下品往生还要听闻这么深入的法义呢?如无量寿经解释发菩提心(启发菩提心的甚深法义的真谛-闻甚深法的内容)说:「佛告阿难:生彼佛国诸菩萨等,所可讲说常宣正法(为净土中的声闻行者与天人众生演说甚深菩提法义),随顺智慧,无违无失(正在随顺甚深菩提法义的行进、修学中),『何谓甚深菩提法义』?于其国土所有万物(对净土的所有人、物、景象),皆要正观:无我所心、无染着心、去来进止情无所系(在动、静之间对净土中的所有人、事、景象皆要观照无我,无我所,不生情欲、想念,无所染着),随意自在(以修证:心自在为目标)、无所适莫、无彼无我、无竞无讼(修无诤三昧法),于诸众生(在修法间,对净土天人众生及对十方世界众生),生出大慈悲饶益之心(亦得大慈悲饶益之心),(心地)柔软调伏,无忿恨心,离盖清净(离五盖-即舍离贪欲、瞋恚、睡眠、悼悔、疑法五盖),(修持「定慧」)无厌怠心、等心胜心(修平等心、超越对立心、优胜心)、深心(修深广菩提智心)、定心(修菩萨四禅定心、四无量心定心)、爱法、乐法、喜法之心。(对修学无相深法,爱、乐、欣喜不舍)、灭诸烦恼(息灭贪、瞋、痴三毒烦恼)、离恶趣心(远离杀、盗、淫、妄等堕落三恶道的业行与心行),究竟一切菩萨所行(无量劫数中究竟修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波罗蜜一切菩萨愿行),具足成就无量功德(以六度波罗蜜在净土利益天人众生,利根器的菩萨行者,更在「定慧」与「悲心」深厚的真实佛道行进间,在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具足成就无量利生功德),获得甚深禅定,成就深厚的五种神通,乃至具足三明、六种神通、智慧辩才(诸通明慧)。一个真实菩萨行者,就是这样从游志七觉(从最初修学择法觉支、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倚息觉支『即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等七觉支开始),乃至修持心地法门成就(修心佛法),获得登地菩萨果位,而在任何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时,生生世世所受生身,肉眼清澈、靡不分了,天眼通达无量无限,法眼观察究竟诸道,慧眼见真、能度彼岸,佛眼具足觉了法性(五眼具足,成就八地以上的大菩萨行者),以无碍智为人演说(应机说法),等观三界,空无所有(证如幻智),志求佛法,具诸辩才,除灭众生烦恼之患,从如来生、解法如如,善知集灭,音声方便(以苦、集、灭、道四圣谛应机说法),不欣世语乐在正论,生身烦恼二余俱尽(以上说明八地大菩萨的大解脱证量),真实菩萨行者,就是这样闻甚深法(听闻究竟成佛之法,如八十华严所说),心不疑惧,常能修行其大悲者(经常因其在深定中用天眼通观见六道轮回受苦情形,大悲愿心自然流露而在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
经文所说:「闻甚深法,心不疑惧」,有两种解释:一是净土大菩萨对净土天人、菩萨、声闻行者应机开示以上所说「发菩提心的甚深法义」,一是净土真实菩萨行者在十方世界乘愿度众生时,为十方有缘众生,应机开示「发菩提心的深入真谛」,而令听闻「甚深菩提法义」的众生,皆能欢喜信乐,心不疑惧,生生世世经常修学佛道的大悲行门(常能修行其大悲者)。
以上是无量寿经所说下品行者「启发菩提心的一分甚深法义」的略释。当然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与佛道悲愿行相应的甚深法义,其释义是无穷无尽的,如法藏比丘所发四十八愿的内容,即是具足穷劫宣说不尽的甚深菩提愿行的真实义(如八十华严中广说),非是笔墨文字所能解说道尽!
(2)如何证明临终「一念念佛」能生净土?
依无量寿经说,下品行者所启发的菩提心内容,包括无量寿经中所说的一分甚深菩提法义(如前所述),只要听闻甚深法义,欢喜信乐,不生疑谤,乃至一念念佛,求生净土,就能往生净土。但是如何证明临终「一念念佛」能成就往生净土的果报?就是这位发菩提心念佛者,至少要在临终前一日梦中见佛,即是说明这位发菩提心念佛者,往生净土的「净业」已经在临终前成就「清净定业」,因为「定业」成熟所感,所以在临终前「梦中亲见应化身佛现前预示必将往生净土的征兆。」以此证明,无量寿经所说「一念念佛」是「正念念佛」成就的成果,就在这一念念佛中就含有「发菩提心引生的正念力用在其中」。此人在临命终时必有瑞相显现,蒙佛接引,往生净土。
21.下品行者听闻「甚深菩提法义」的程度与上品行者有何不同?
问:发无相菩提心念佛,是上品往生的资粮,为何下三品往生皆要发甚深无相菩提心念佛,才能往生净土?
答:依无量寿经说,下品行者是具备「听闻甚深法义,欢喜信乐,不生疑惑」的基础,此即证明下品行者亦是「宿世善根」深厚者,才能在「听闻甚深菩提法义时,欢喜信乐,当下承受,不生疑惑(指一分利根器的下品行者而言,非所有下品往生者皆必须听闻无量寿经中所说「甚深法义」)。因为一类下品行者读诵「无量寿经」时,一定会恭诵到「甚深菩提法义」的经文,但是下品行者只是停留在听闻、读诵「无量寿经」,对无量寿经所说的「甚深菩提法义」「随文恭读、欢喜、赞叹、信心坚定、不生疑惑」的阶段,并没有依经中所说「发无相菩提心法义」的内容去做。属于「有相发菩提心的范围」,其念佛程度亦停留在有相、有声的初学阶段,故与中品行者初入「法行门」的程度及上品行者进入深入「法行观」与「空相应」真实发「无相菩提心念佛」的程度有很大的差别。(中册与下册自明)
22.发菩提心义通于念佛法义
依净土经典说,不一定要「持名念佛」才能往生净土,读诵、忆念净土经典-「发菩提心义」,即是观想念佛一种,也可以往生净土。
如清净平等觉经(古译)说:「下品行者如果能够在十日十夜间断除爱欲(即断除对一切六亲眷属的想念、爱染之心),对世间俗事没有一丝贪意羡慕之情生起,慈心精进(发菩提心),不令一丝瞋怒心生起,一心受学八关斋戒,又于十日十夜间斋戒清净,并且在这十日十夜间,一心想念极乐世界,发愿求生极乐世界,即可下品往生。」
经文中并没有说明要在十日间「一心持名念佛」,只有说要持八关斋戒,断除对「五欲六尘」爱染之心,并且要「慈心精进」,断除瞋怒心。而「慈心精进」之意,就如前述所说「发菩提心」,即是读诵清净平等觉经或「无量寿经」等,依经文发「成佛的大慈悲愿行」。(因为「菩提心」即是修学、觉悟佛道的大智慧与大慈悲心之意),而「念佛的初意」,即是想念、忆念弥陀接引众生往生净土的大悲愿心、菩提愿心,故知「念佛」不仅是「持名念佛」而已,尚包涵「想念、忆念、观照弥陀所发的『菩提悲愿行的法义』在其中」,即「观想菩提心义」,亦名「念佛义」,如清净平等觉经所说「十日慈心精进(发菩提心义)」,或者读诵、观想「观无量寿佛经」的内容,也是「观想念佛」的一种。故知「发菩提心义通于念佛义」。
但是不论「读诵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或者观无量寿佛经」之所以能往生净土,重点在于「诵经当下一心不乱成就」,即是读诵、默念「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时一心专注没有杂念,并且经常保持对「无量寿经或者阿弥陀经」的经义观想、发愿、依教奉行,保持心念专注读诵、思惟经文,不杂余念,也就是说一分净行者以「读经为主,持名念佛为辅」,只要终生持诵不断,晚年再以念佛为主,诵经为辅,临命终时念佛成就一心不乱,正念分明,而且于临终前梦中见佛,预示往生时间,必生净土。如果念佛功力深者,便能在临终前「定中见佛」,先预知往生时至,不必在「梦中见佛」,才知往生时至,品位至少下品上生。
23.下品往生与八正道
任何「正道」的修行法门,都是与「八正道」的修行法门相应的,下品修行法亦然,现在就来说明下品修行法与八正道的关系。
(1)正 见:(1)净土正见:极乐世界是由阿弥陀佛的度生悲愿力与净土众生共业因缘和合而形成缘起净土事相的存在。
(2)佛道正见:依无量寿经所说,发出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成佛悲愿心念佛求生净土。
(3)往生正见:确实发出厌离娑婆世界生死苦海的决心,欣慕极乐世界有佛出世说法,欲闻佛法,修学定慧,了脱生死,而一心念佛,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接引誓愿中,求生净土。
(2)正思惟:依无量寿经与阿弥陀经所说发菩提心的内容认真思惟、忆念、观照「发菩提心的法义」,引导念佛。
(3)正 语:终生守持(1)不妄语(不欺诳);(2)不两舌(不拨弄是非);(3)不恶口(不以恶语伤人);(4)不绮语(不花言巧语),保持口业清洁,即以一颗纯洁、善良、正直的心念佛,求生净土。
(4)正 业:终生守持不造作堕落三恶道的身、口、意三业,并且造作善业因缘,创造往生净土的净业因果。即:
(1)身业: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
(2)口业: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
(3)意业:朝向淡薄贪欲心、淡薄瞋怒意、淡薄愚痴业行的方向去做。(即以自利、利人的智慧待人处世)。如:
不贪:所有因为自己贪爱的意念而会令人家遭受任何伤害的一切事情不能去做。
不瞋:所有因为瞋念而会障碍自己往生净土的一切意念、一切事务,不能去想,不能去做。
不痴:所有因为没有智慧分辨能力而障碍自己往生净土的一切凡俗杂事,不能去做,也没有去做的意念。也就是说,要发愿修学与净土众生相应的身、口、意三业,就是要经常念佛,「净化身、口、意三业」,「净化心地」,求生净土。
(5)正 命:依在家居士而言,依正当的职业,如法求取衣服、饮食、床榻、汤药、屋舍等日常维生用品,才能在衣食温饱下,安心念佛,求生净土。
(6)正精进:一个念佛者,依前五项: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所说终生如法学习,精进不懈,往生净土,才有希望。
(7)正 念:终年累月的时常专心一意的依净土正见、正思惟-发菩提心称念弥陀圣号,当净行者在念念念佛间,心念呈现平静、祥和的心境时,便涵摄一分「正念念佛的力用」在其间;而且品位越高,「正念念佛力用」越强、越坚固!
(8)正 定:一分利根者因为时常经年累月至诚恳切的深心执持名号,而令正念念佛之境形成「一心不乱」的境界。如何证明此人因为虔诚念佛而进入「一心不乱」的境界:
(1)此人不仅在念佛时贪、瞋、痴三心不起,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其贪心、瞋心、痴心也已经比俗人淡薄许多。
(2)此人虽然身处尘事中,其心态必定因为「念佛定力得力」,而日渐放下俗缘,「佛号不离心」。
(3)此人必定厌离娑婆世界的心念很深,一心想念净土,不愿再投生这个「忍苦」世界。
下品行者若是完全符合以上所说八正道的修行真谛,一定往生净土,至少下品上生。若是在年轻时不能完全做到以上所说八正道的内容,只要在中年或者晚年渐渐照着以上所说八正道的内容去做,到了临终前才成就一心不乱,至少也能下品中生或者下品下生。若是终生虽然发菩提心念佛,但是一直是「散心念佛」,纵然念佛数十年不断,也难保证能生净土,因为以现代念佛人不用功的情形来看,要想下品下生真的很难!现代人「用功念佛」难!「发菩提心念佛」更难!
24.再举下三品往生实例
(1)下品上生实例
在「净土圣贤录易解(四)」往生女居士第四说:「民国、舒母余再璋居士,法名愿明,安徽黟县人。生性纯真善良,坚信佛法,为同县舒竹芬的继室。才嫁三年而丈夫病故,立志坚守妇节,念佛更加虔诚。继而持长斋,民国二十七年受五戒及菩萨戒。常常劝人一心念佛,求生西方净土,受感化者非常多,于是有念佛会的组成设立。
民国三十一年脚有风湿症,不良于行,每日在卧房念佛,精进如往常。隔年十二月十五日病重,卧床不起。二十一日昏昏沉沉,忽然觉得走到旷野,青山绿水,令人的心胸为之开朗。远远地望见一位童子来迎接,到庙中有一位和尚走出来,洒以清水,顿时感觉全身清凉。又命令童子送她到西方,亲见西方三圣的相好庄严,观世音菩萨授一莲华,嘱咐她坐在华中念佛,并为授记下品上生。醒来后与道友谈及此事,心中畅然明朗,不觉身在病中。至二十三日亥时(晚上九至十一点),于大众助念声中,端坐而往生,仍然面带笑容。时年四十九岁。(弘化月刊三十六期)(按前述下品上生实例(守念大师),有临终前「定中见佛」之兆,此例乃「临终梦中见佛」之兆,虽然同属下品上生,但是前例「守念大师」所获得的下品果位却是「下品上生」中最殊胜的。」)
(2)下品中生实例
「往生女人第四」说:「清、沉贞女(未嫁而能自守节操之女),沈雪峰居士的女儿,年幼时听到父母讲因果报应,即戒杀放生。年纪稍长后,听到有人议论她的婚事,就涕泣不吃饭,有人问她的心意如何?沉贞女说:「等到经典的义理稍微通达,必定出家为僧尼。」父亲马上赞成准许她。
小时候刚开始通晓文字时,只是阅读《金刚经》、《阿弥陀经》、《心经》及大悲咒,但是还没有通达其义理,唯有一心念佛而已。等到母亲去世后,就持长斋。二十一岁那一年的五月时,突然患得季节性流行疾病,经过二十多天都无法痊愈。她的父亲时时叮咛她念佛、观想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
至三十日早晨,有时候昏迷,其父即呼叫她的名字而警策提醒她,并且说明往生西方之乐,使她安心念佛。到了下午一、两点时,忽然叫旁人扶她起来,面向西方而坐,双手合掌念佛。当时因为县令(县长)的母亲生病,她父亲前往看诊。一会儿之后,忽然睁开眼睛到处观望,问父亲在哪里?大众说:「出外。」沉贞女说:「没有事,不必找他,只是传话请他放心,我刚才已承蒙二位菩萨引导我去西方,并且已经亲蒙阿弥陀佛授记为下品下生。但是因为有两次割手臂的肉以疗亲之孝行,而改为下品中生。所幸父亲时时提醒,请他放心,不必惦记挂念。」
此时有位孙性的仆妇,也持长斋念佛,听到此情形说:「小姐是以童女之身修道,而得此利益,我们这种半途修行的人,恐怕赶不上。」沉贞女说:「念佛只要真心,不在于半途不半途。」又嘱咐亲属说:「你们平时念佛不真心,恐怕不得力。若能真心念佛,到临终此时才知受用,大家努力之,我去了!」说完即闭目往生。其父亲到酉时(下午五点至七点才回来,抚摸其头顶还是热的(俞慧郁日书钞集)(按这位女居士念佛功力,只属下品下生,因有修特殊的「福德资粮」,才顿获下品中生莲位)。
(3)下品下生实例
「往生女人第四」说:「民国、焦女士,法名心理,扬州(江苏江都县)人,年十九岁,嫁给扬州城的管心存。经过了四年,管心存去世,焦女士自叹命运不佳,于是立志持守贞节,前往本城的立贞堂居住。从此发心念佛,皈依长生寺的性莲和尚。到了二十九岁,即长年持斋,行持更加精勤,专念佛名。民国十三年(西元一九二四年),正月,时年三十一岁,突然生病,有一天,梦见观世音菩萨告诉她说:「你娑婆世界的因缘已尽,净土的因缘成熟,准时于二十九日,我派人来接引你。但是必须在前两天落发,并请一位大德说幽冥戒。」
焦女士恭敬地依从大士的开示,于是向堂主告辞,前往请求其师。二十八日,在长生寺安养堂剃发,又请求其师为她讲说幽冥戒,并作种种的开示。到了二十九日早晨,焦女士看见童子持旛前来,知道自己往生的时间已到,于是加紧念佛,不久之后安祥而往生。往生之后经过二十一日火化,火化时,火中有五色彩光,直向西方。又在骨灰之中,得到一尊像,高二寸多,趺坐合掌,面貌很像焦女士。性莲和尚将此像装入小龛,供于安养堂,至今犹存。(俞慧郁钞集)(按此例有记述「临终梦中见观音」之兆,足以证明其获得「下品下生」莲位,比前述一例「临终断气前才见观音来迎,品位更高,然同属下品下生。」
(三)死后助念难生净土的实例
1.死后的度亡不是度亡者单方面的问题就能引渡
现在的莲友去为「有缘人」助念,往往不是在「临命终时」去助念,而是在断气后,才去助念,实在是误解净土经典所说「临命终时」、「心不颠倒」、「乃至十念」,才能往生净土的原意。而且在「断气后」的助念,只注重八小时念佛,以为只要引导亡者念佛,或者念佛回向亡者,就能超生净土,而忽略大部分的亡者皆在生前没有正信「念佛经验」,而且亡者的根器,有千万种差别,尤其一般亡者「情执深重」,不一定信仰佛教,如此「懵懂的念佛」,或者「根本听不进去」,能够真的令亡者「超生净生」吗?
断气后的助念,除了生前「精进念佛」者外,对于其他「泛泛信仰者」,不是在八小时内「赶时间念佛」的问题,而是如何开导亡者,才能令其「心开意解」、「一心皈依三宝」,令其深信净土法门,方能谈到「念佛入心」的问题,这是笔者助念的经验!事实上,对于一个生前没有宗教信仰或者有杂教信仰又「情执深重」的亡者,若欲令其「放下情执」、就此「一心念佛」、「求生净土」真的很难?况且又在身旁有「冤亲债主干扰」的情况下………。纵然如此,在不能开导亡者又不知亡者就此接不接受、听得不得进去「善友」及「助念团」的引导、「助念」下,当然还是要在「有因缘」助念时,为亡者引导念佛,为其未来学佛做善因缘!
尤其「死亡后」已经涉及中阴身的「超渡问题」,非助念者单方面回向亡者,就能使其「超生净土」,或投生善道!这还要看「亡者」的现世所造业障问题与亡者今世业缘果报尽时在中阴身间即将承受未来何类「业轨」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亡者接不接受引渡者劝化与对佛号听不听得进去的问题以及亡者跟着念佛时心念是否「散乱」而影响「接收力」的问题。虽然死亡后八小时至二十四小时内,大体上来说,神识尚未离体,但是一般情执深重或者「重病死去」的亡者的「心识」在未经「有力的开导」与未经「具有正见正行的功德力用回向前」,是与生前的习性相吸相应的,并不是任何一个众生的神识一脱离肉体,就会立刻变得「十分灵敏」、易于超度的现象。现在举一渡亡实例,以兹证明:
2.度亡实例
这个实例,是发生在七、八年前台中县某莲社的出家师父父亲死亡后的引渡因缘。现在以甲师父来代称。甲师父的父亲患有老人痴呆症多年,死前三年已经终日卧于病床上,不能言语,最后深度昏迷而死。临终前甲师父的母亲打电话至莲社告知父亲已经不行了,吩咐他尽快赶回高雄家中协助料理后事。甲师父便邀莲社的乙师父及一位女居士一同前往高雄帮忙引渡。当两师父及女居士赶到高雄,甲师父的父亲呼吸已经进入肺部大喘吹气中,估计四至十二小时就会断气(也有因为药物作用,如打强心针,或者吃滋补中药而从肺部吹气开始,一直托到二十四小时后才断气的情形,亦曾见一老比丘死前一星期断食念佛,从肺部吹气开始,五小时就断气。)事实上,拖到死前肺部大喘才前来助念,并且在生前没有宗教信仰,又是重病患者,已经太迟了!
因为长途搭车,已经很累,乙师父便请随行的女居士一个人在「临终人」面前引导他念佛(已有邀约「助念团」,但是尚未到),按「临终人此时已经陷入昏迷」,不能言语,不知他的心识有没有跟着念?结果其父刚断气时,助念的女居士倏然感觉到「亡者神识」忽醒忽迷(此女居士天生就有点「阴通」)。断气后的数小时,亡者神识才在念佛声中,慢慢苏醒,断气后的八小时,亡者神识已经完全清醒,阴气很重。
在助念数小时(四、五小时间)后,先前邀请的「某助念团」才赶到。二十余位「助念团居士」一直为亡者「助念」至八小时后才离去。亡者神识清醒后,由于在生深度昏迷太久了,突然看到亲人,十分难过,留恋家里,不愿离去。移灵某佛寺后,甲师父回到家里,感觉父亲神识在家中徘徊,没有走。这位甲师父从小就有超于常人的第六感的直觉力,非阴阳眼,于是引魂至台中县莲社度亡。
度亡第一天,两位师父依「临终、中阴身、作七、度亡开示」一书所述「度亡仪轨」,在大殿引导亡者看破人生假相,略说「忏悔法门」,再引导其「三皈依」、求受「五戒」,再开示「净土法门」,导引其念佛。在念佛时,乙师父感觉在亡者拜垫站立之处有骨灰的气味,并且有「振波放射过来」,令乙师父直觉亡者听到念佛声,亦跟着念佛,很感动也很激动,而且是初学佛者对宗教情操的激动。
第二天早上在大殿,先为他洒大悲水,再引导其「三皈依」、「受五戒」、略说「忏悔偈」的意思,甲师父突然心灵感受到他父亲对他说:「他觉得在念佛时有佛菩萨的力量在加被他,因此对佛教产生信心。」于是问:「法师虽然为我解释『忏悔法门』,但是『忏悔偈』的内容,他听不懂」。又问:「为什么要忏悔业障?」
于是乙师父非常发心的向亡者解释「忏悔偈」的意义。而且当乙师父为其作「三皈依」时,亡者又令甲师父知道,他不懂佛、法、僧的意义,希望法师解释,于是乙师父又特别为亡者解释佛、法、僧三宝的意义及为什么要发心受持「五戒」的意义,再重复开示净土法门,引导其念佛。到了下午,再指导他发成佛心,如「四弘誓愿」及「七种忏悔心」。两位师父皆交待亡者要「万缘放下」,不要再挂心家里,不准回家,一直念佛念到你投生到清净世界去为止。
第一天亡者因为生前没有信仰,所以令两位师父感到在为其开示、引渡时,比较费心。但是经过亡者一日一夜依「忏悔偈」忏悔业障及用功念佛后,又加上第二天晚上亡者参加念佛会共同念佛及全体莲友将「当晚诵经、念佛」功德回向亡者后,到了第三天早上再引导他「看破人生假相」、求授「三皈五戒」时,乙师父感受到亡者已经不再「执着人生的亲情假相」(按第一天及第二天引导他「看破人生假相时」,亡者尚对「亲情」留恋不舍),并且亡者令甲师父明白他对佛、法、僧三宝的意义已经完全听懂了,不像第一天时,对乙师父说:他听不懂佛、法、僧三宝的意思,要求再讲解清楚一点。并且无论在甲师父引导他称念「忏悔偈」及称念三皈五戒的「经意、戒文」时,都令甲师父感受到「非常敏捷」,已经没有像第一天那么迟钝,学习能力很慢,念诵很慢。亡者心识突然变得「十分灵敏」,经乙师父开示,就能明白其中义理,此时才印证「中阴经」中所述,亡者的心识比生前还要「灵敏数倍」。但是却是经过亡者本身恭敬闻法、学法、忏悔业障、努力念佛与「大众念佛、功德回向」而形成其「敏锐神识」。
3.中阴身的心识与「生平的业障及习气」是不可分割的
由此可知,「中阴身」的心识,如果生前没有具备「善法福德因缘」,不是每一个临终人在死后进入中阴身间均具备「敏捷的心识」的。依普遍没有宗教信仰,或者杂教信仰的现代人而言,大部分人的中阴身心识「所思所现」,皆与其「生平的业障与习气不可分割的」。至少笔者所认识的法师在处理多起「度亡实例」就是如此。虽然「中阴经」中有说明「中阴身心识灵敏、易度的情形」,但是大多限于「正道修行人」,不是一概而论。
4.引渡「初机者」很容易将信心建立在师父「个人崇拜」及对「师父感情」的执着上
自从亡者「心识变得灵敏后」,自动发愿日日在大殿忏悔、拜佛、念佛不懈,并且说一日拜三千拜,两位师父劝他要虔诚忏悔业障,慢慢拜,他才改口说二千拜。并且在每次乙师父开示完,便会自己说:「礼谢法师。」由甲师父代传。
两位师父在大殿「度亡」数日后,有一天乙师父身体不适,没有到大殿为亡者开示,只有甲师父(他儿子到大殿引导)。当天度亡结束后,甲师父在一楼走廊碰到乙师父,对他说:「我父亲问:为什么你没有到大殿带导他皈依、念佛?」
乙师父听后觉得不妙,因为亡者初学佛法,虽然对家属不再留恋(没有回高雄家中,但是只是表面上的,因为他有忍不住到寮房探视甲师父与乙师父的举动,被甲师父劝导回大殿念佛)。又因为感恩师父度他学佛,于是将全部心力转向对出家师父的依赖与执着,这样对师父及对他「未来的投生」均有障碍,所以翌晨乙师父在引导亡者皈依时开导说:「… 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的慈悲与智慧皆是平等的,所以皈依本师释迦牟尼佛就等于皈依十方世界中一切诸佛,相对的,你每天在佛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就是皈依阿弥陀佛,皈依阿弥陀佛就是等同皈依释迦牟尼佛,等同皈依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诸佛。所以虽然师父没有每日在佛前带导你皈依三宝,你每日在佛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礼拜阿弥陀佛,就等于日日皈依三宝,日日皈依释迦牟尼佛,日日皈依、礼拜十方世界中的一切诸佛。师父知道你很感谢我们指引你皈依、念佛,但是不要因为感恩而将你皈依的信心,建立在『师父个人』的崇拜与信仰上,这样对你念佛没有一点好处,必须将你皈依的信心,建立在『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的慈悲、智慧的信仰上与学习上。如果你希望早日投生到清净的世界去,就不可以将你学佛的信心,建立在对师父个人的感情执着上,这样你不可能超脱现在『中阴身』的处境…,如果你要报答师父对你提携念佛的恩德,唯有你从现在开始努力用功念佛、拜佛、礼忏,不管『念佛』的时间有多久,一直「用功念佛到你投生到清净的世界去为止………。」
5.在「中阴身间」越早投生对「亡者」未来「生缘」越有利
自从乙师父对亡者开导一番后,纵然没有到大殿度亡,亡者也不再透过甲师父催乙师父日日去引导他皈依、念佛了。这样度亡的日子,经过了十天,亡者仍然在大殿念佛、礼忏没有走。乙师父虽然没有看到有亡魂存在,但是隐约中感受到自从甲师父引魂至大殿后,在大殿内就一直有一种「骨灰」的气味弥漫在大殿中(莲社从来不做超渡法事,也没有摆设任何牌位)。而且起初是「骨灰」的气味,在亡者皈依、念佛后,转变为「骨灰的香味」。
甲师父因为身体本来就不好,有一次在大殿引导亡者皈依时,趁着仪轨尚未开始时,坐在圃团上,稍事休息,结果突然心灵接到一股讯息,叫他起身站好,在大殿要恭敬三宝,不可不庄重。因为亡者尚将甲师父当作他的孩子看待,才敢如此作为。乙师父心理有数,毕竟是「初学佛」,有很多习性未断,许多佛教规矩也不懂,亲情尚未完全割舍。若是亡者误认为在大殿念佛、修行也很好,已经有了归宿,又可以每天和儿子相见,又有念佛会可以参加念佛,无形中加深了对大殿的留恋与执着,很有可能度亡不成,而延误他投生于善道的好因缘。因为亡者仍然在「中阴身」间尚未投生,如果「中阴身」的这段期间,不能把握努力念佛、礼忏的善因缘,不能早一点令「投生善缘出现」,七七四十九日一过,投生之处,便会较差。越早投生对亡者越好,越晚投生对亡者越不利,因为越晚投生(超过头七),亡者的未来「生缘」越成熟,当其「业感」越转向未来投生之缘,接收人间「功德回向力的频率接收力」就愈弱,因为将要形成未来「生缘」的「定业」。若是未来投生的「定业已经成熟」,再做的「回向功德力用」,只能成为亡者在「来世生处」的福德增上缘。
6.在中阴身间往生净土的修行条件
若是在中阴身内往生净土,绝对不会超过三日(严格来说,不会超过一日一夜,所以注重二十四小时的「助念」),因为往生净土是「定业纯熟」。尤其自在往生者,于临命终前,就是因为「定业成熟」,所以能「预知时至」,事先于「定中亲见」或「梦见弥陀及净土景象」,即是未来生缘先「成熟」,令其「预见」的征兆,这才是「预知时至」的本意。对于生平断断续续念佛,却在晚年用功念佛或者重病后才知用功念佛的莲友,「临终助念」至死后二十四小时的持续「助念」,是求生净土最重要的「黄金时间」。但是也有在中阴身间经过多日才超生净土的特例(后续自明)。亡者的「中阴身」若是想要「超生净土」,也要如「净土经典」所说:「以至心信乐之诚,求生净土」,念佛至「一心不乱」,才能突破中阴身间散乱、阴暗的心识,突破善恶业缘浮沉不定的过渡「业识」时期,在佛力摄持下,转变为「清净、光明的心识」,才能因为在「中阴身间」「信、愿、行」具足而往生净土。然而现在所说的亡者已经经过十日,尚停留在大殿不走,对「中阴身」的拔荐,不是好事。
7.如何劝导亡者舍离「留恋佛殿」、舍不得离去的「情执心」?
于是乙师父又到大殿开导亡者说:「………你如果想要早日投生到清净世界去,务必要全心全意观想阿弥陀经所说净土景像,最好把「阿弥陀经」背起来,极乐世界的景像,就如阿弥陀经所说,都是用七宝装饰成的,树木、鲜花都会闪闪发光,又有用七宝缀饰成的莲花池,充满在净土的各各角落,净土世界自然环境的景致,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自然环境能够相比的,莲社的自然环境,虽然四处皆有香花、扁柏及苍翠的树木,景观幽雅,但是究竟是生灭无常的,你如果想要早日在净土看到、享受庄严、快乐的净土美景,就不可以再留恋这个无常、生灭的『莲社』,更不可留恋『大殿』,一定要舍一取一,才能往生净土。我们不是赶你走,而是你已经在佛前发下『一定要超生净土、乘愿度众生的成佛大愿』(两位师父经常用『七种忏悔心』引导他发『成佛大愿』)。若是不能超生净土,就不能实现你的『成佛大愿』。所以你从现在开始,要更加紧用功念佛、礼忏,一心依阿弥陀佛经所说观想极乐世界清净,光明的景象,而且唯有你舍弃留恋大殿的心,舍弃留恋娑婆世界的心,才能全心全意投入极乐世界的光明景象中,才能全心全意投入阿弥陀佛的大悲接引誓愿中………。」
当乙师父对亡者开导后,再过数日,甲师父便梦到亡者已经投生到一处,变成一张婴儿的脸,(应该是尚未出生,只是预示罢了。按甲师父以持念观音圣号为常课,祈求观音梦示所致。)乙师父再去大殿时,已经感受不到「骨灰」的气味。自从「梦示后」,甲师父感觉亡父已经走了,不在莲社。
8.亡者「心结」若是打不开甚难引渡
由此度亡实例,说明了一个事实,亡者在生如果没有学佛,单凭「临终助念」与「死后的助念」,是甚难引渡亡者超生净土的,因为亡者「心结」没有打开。纵然亡者生前患有重病,或者临终呈现昏迷现象,但是断气后,「神识会立刻苏醒」,当然听得到旁人「念佛声音」,问题是他听不听得进去?纵然亡者听不进去,将此「念佛、诵经」功德回向亡者,也可以承受此功德,消除业障,增添他投生「善缘」之处的资粮,有善根者,更能依此「助念、诵经」回向功德,令亡者神识灵敏起来,更容易接受「佛法」教化,往生善道,甚至超生净土。但是「亡魂习性」千差万别,尤其生在「五浊恶世」,「习气深重」、「情执深重」,甚难引渡,若是七七四十九日内,没有「人道生缘出现」,就会堕入「鬼道之中」,甚至「畜生道中」;当「鬼道定业已成」,更是难度。故若欲真正利益「亲属」,生前之时就要制造其「亲近善知识」、听闻「讲经」、「念佛」的善因缘,否则到了「临终」或是「死后」才度,大多太慢了!尤其「意外死亡」更是难度,原因是一般亡者不愿意接受突然死亡的事实。
9.对于意外死亡者善意念佛有大助益的实例
如今年(九十三年)五月在电视上报导一则一位骑摩托车的小姐,被一名开车司机撞死的意外事件。笔者认识一位有阴眼通的女居士在看到这则报导时,用「眼通」亲见这位小姐的魂魄(神识)待在车祸现场痛哭,肇事的司机愧疚的在这位小姐丧生地点长跪合掌,双眼紧闭着,异常虔诚、专心的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回向这位亡者。然而这位亡者尚不能接受突然死亡的事实,在当处掩面痛哭,不接受司机的念佛善意。当时又有一群孤魂野鬼在旁张望,企图靠近亡者,但是由于那位司机「念佛至心无旁骛」的境界,自然「令心念在佛力摄持下散发祥和、庄严」的磁场,在当处环绕,致使那群孤魂野鬼退得远远的,不敢靠近。这就说明了纵然车祸死亡,亡者本人不愿接受死亡的事实,拒绝念佛者的善意,但是犹能因为「有人在旁念佛」而减少孤魂野鬼及已经死去的冤亲债主的干扰。故若是莲友遇到家属有这种「意外死亡」之事还是要在当处念佛及请人助念,对亡者有大助益。但是必须注意:一定要「心无旁骛」的专意念佛,才有这种「效果」。
(四)死后超渡牵涉引渡者与亡者双方面的心态问题
1.度亡实例
这是发生在民国八十四年的度亡实例,是笔者认识的出家师父亲身经历的事情。这是一桩女居士临终前念佛未生净土,又在死后寻求生前曾经亲近的师父超渡的实例。由此实例,说明了死后超渡的问题,不是度亡者单方面的开示与功德回向问题,尚牵涉到亡者是否愿意接受开示、引渡的善根问题。
有一位住在北部的女居士,在生之时重病缠身,又在一次车祸中头部重伤,送到医院后,因为不仅头壳有裂缝,腿部也骨折,医生不敢立刻在头部开刀,让这位女居士在痛苦中念佛三日三夜(痛到不能睡觉),念到不能出声后,最后因为喉咙卡痰没有即时抽出,导致不能喘气,嘴唇、脸色紫黑、窒息死亡。死后并没有往生净土,而且为了超渡,去找一位她生前亲近的师父度亡,但是亡者已经很久没有与师父联络,怕师父拒绝引渡,不敢贸然去见师父,于是附在日夜思念她的女儿身上,企图引这位师父过去。(按她女儿因此精神异常,住在松山疗养院。)
当丙师父(以下用丙师父代称)得知此事,便与亡者生前最好的四位女居士一起去疗养院探视…。当大家看到她女儿时,直觉她异于常人,眼神怪异,目露凶煞,而且她居然说出在生时被四个男人欺负,她怀恨在心永远忘不了。(这是感情上的问题,而且这件事只有其中一位女居士知道,她的女儿并不知情。)并且她的一举一动及讲话的神情、声音及哭泣声皆与亡母一模一样!
她看着丙师父,摸着师父的手说:「某某师,我好痛苦,你一定要救我。」丙师父心中一阵酸楚,对她说:「我会度你,你不要难过,但是不可再附在你女儿身上害了她。」自从丙师父答应引渡亡者后,大家都感觉到她女儿身上已经没有亡者的举动与声音,于是亡者便一路跟着丙师父回去。
第二天丙师父又去探视她女儿,结果她居然再度附在女儿身上说:「我就是故意附在我女儿身上,目的是引你过来超渡我。」
事实上她已经死亡一年,沦为鬼类,寿命又短,即将舍报,非常惊慌、害怕,不择手段,寻求超渡,结果丙师父一念悲愍,答应为她度亡。于是在一位师父指引下,每日礼诵慈悲三昧水忏一部、金刚经十二部、大悲咒二十一遍、观音圣号数百声、阿弥陀经三部,回向亡者,并引导亡者也在佛前跟着跪诵所有经咒。经过十二天左右,亡者得到礼忏、诵经、念佛的功德利益后,不再感到身心痛苦,当时丙师父感受到鬼魂身上出现薄薄的白光,将要投生之相,并且在亡者前方虚空中出现一圈白光,只要亡者投入白光,便会转生人道。
亡者因为感谢丙师父引渡她脱离痛苦,又想到生前师父非常照顾她,而不愿离去,想要留在此处照顾师父,结果因为她的一念留恋心、贪执心生起,才浮现的一圈白光倏然消失,她又心生惊怖,待在丙师父住处不走。(请注意:这就是引渡情执深重又「初学佛」的亡魂的困难处,所以「慈悲要有智慧」,如何才能引渡已经沦为「定业」的鬼类脱离鬼身?尤其没有宗教信仰或者是「初学佛」者?这个问题,值得省思!?)
有一天夜里,丙师父正在诵「金刚经」,亡者对身旁的女居士释放电波让她知道丙师父与亡者前世有情缘,要留在此地照顾丙师父不走,企图干扰师父诵经,使丙师父怀疑难道「至诚诵持金刚经没有护法神守护吗?」结果诵「金刚经」诵到一半,忽然间丙师父感觉有一尊戴着天冠、魁梧高大的护法神现身,充塞整个屋子,身旁的女居士也感受到,不令鬼魂干扰丙师父诵经,就在此时丙师父对护法神发愿说:「从现在开始要一心专修,并且发愿未来将度化许多人专修净土,往生净土,广度众生,共证佛道。若是这位女居士投生因缘已到,而不愿意离去,请护法神引她出去………。」
发完此大愿后,丙师父继续诵经,结果在诵「金刚经」的当下,感觉有一股非常庄严、安稳、回响的振波与丙师父一起恭诵「金刚经」,而且这股异常庄严的振波与丙师父恭诵经文的每一句每一字同步共振、回荡(只有一阵子),翌晨再诵金刚经时也是如此,让丙师父在安祥、庄严的气氛中恭诵金刚经,不再遭受干扰。而且在丙师父入睡时,感觉出现一层金黄色的光圈将其保护起来,令鬼魂不能靠近。并且当护法神出现时一直瞪着亡者,令亡魂吓得缩在一处角落不敢再放电波表达意思!再过一日,丙师父继续拜忏、诵经、念佛,回向亡者,亡魂仍然不愿意走,结果被护法神硬托出去,致使亡魂起了很大的瞋恨心………。这件事结束后,丙师父为了证明这件事的真实性,去见当初帮助她、劝她必须引渡的另一位师父(此位师父是天生的天眼通),他并不知道这件事的经过情形。当见到这位师父时,还未开口问:「你知不知道这件事最后是如何解决的?」他就直接说:「这件事是护法神硬把她拖出去的,被托出去的时候,起了很大的瞋恚心…。」经过这件事后,丙师父猛然醒悟实修的重要性!
2.在病痛中念佛是十分不容易的
这个度亡实例,说明了一件事实…如果一个生前不知念佛的人,在临命终时纵然有人提醒念佛,但是因为在痛苦中念佛,不容易提起正念,仍然在痛苦中死去。
一个人要在病痛中念佛而心念不受病苦影响,是相当不容易的。这位女居士虽然念佛三日三夜,但是并不没有在病痛中做得了主,事实上虽然痛苦万分,但是她的求生意志,仍然非常强烈,甚至在死后,托梦给她的好友说:「她尚未死时听到旁人对其先生说,应该尽速转院等语,虽然口不能言,但是意识依然清醒。」她埋怨丈夫没有替她转院,以至延误病情,她是冤枉死的。后经她先生证明,「这桩有人劝他转院之事」是真实的,没有料到他的妻子在昏迷中居然听得到。由此可知,一般人一定要平常「念佛得力」,才能在病苦中做得了主。否则在临死前一边念佛,一面求生,希望有奇迹出现,临终前虽然有念佛因缘,也因为心念随着「病痛而转」及求生意志而做不了主,仍然堕入中阴身间,随业而转。
3.若是冤魂不愿意化解冤业就是佛出世也不能救你
谈到中阴身的超渡(若是亡者不守五戒),不只是诵经、回向,就能引渡,尚牵涉到亡者的善根与心态问题。
在生之人的个性、习惯、心态有千万种差别。「中阴身」的心念、品性也有千万种差别,若是沦入鬼类,已成定业,习性更重,又有他们的鬼类朋友、眷属等「差别因缘现前」,再造恶业或者善业,不可测知,也有夭寿或延寿的现世报,因此不只是诵几部经、念千百句佛号,就能引渡亡者超升善道的(当然也有特例,后有实例)。问题是亡者有没有善根?愿不愿意接受佛法的熏陶?愿不愿意接受师父的开导?以及愿不愿意接收所回向的诵经功德?若是亡者「情结深重」、「瞋恨心强」或者「冤气很重」、「排斥引渡者」,纵然诵经、念佛,也不能令其「心开意解」。我们看前述实例及迦诺迦尊者化解悟达国师与人面疮之间的仇恨故事即知(见「慈悲三昧水忏」序文所述)。如果人面疮(鬼魂),没有善心,就不愿意接受尊者慈悲三昧法水的劝化,也就不会领受到「慈悲法水」的滋润,当然便没有与悟达国师和解的意愿。若是冤魂没有善根也没有善心,执意报复,就是佛出世化解也没有用。(按笔者有遇过数次有发心的居士及出家师父,用大悲水或者念佛功德,度化有冤魂缠身的熟识之人或陌生人,其间有和解者,亦有遇上不愿和解的「冤魂」,才知道这种度亡之事,不能随便发心去做,否则有时会因「度亡不如法时及引渡者力量不足时」而发生「鬼魂附身」的情形,如附在重病者身上,或者附身在体弱多病者身上,或者附身在「神经质严重之人」身上,而发生扰乱情形,时有所闻。而一类「异教徒」,却是用大鬼压小鬼的方式(如驱赶、镇压)方式,处理类似事情,与佛教处理方式不同,「异道」虽然可以暂时「压制类似事件」,但是又与「冤魂结下瞋结」,牵涉到来世「冤冤相报,无有了期」的「恶增上」的业果问题。任何人皆在过去无量世中造下无数「冤亲债主」之因缘,什么时候会受「冤魂」跟踪,遭受「报应」,不得而知,尤其现在人类被「冤亲债主干扰的情形或者因堕胎身旁有『婴魂』跟着的情形,或者因多管闲事或者因造作罪业而犯下大错,因而磁场相应被鬼魂、邪魔外道跟着的情况很普遍」,所以称为「五浊恶世」。所以佛弟子要在平素就注重「实修」,才不会在「突然碰到『遭受鬼魂干扰』的情况时,才临时抱佛脚,要佛菩萨现身救你。」然而我们不能怪「佛菩萨不现身救你」,因为若是在今世没有「用功诵经、念佛」一段很长的时间,又在宿世没有深厚的善根,更在今世没有重大利益众生的弘法因缘时,佛菩萨及「护法善神」、「护法菩萨」是不会随便显现给众生看的,更不会在你「临时抱佛脚时」,现身救你的!
4.中阴身间往生净土是特例
所以任何宗派,均是着重生前的学佛与修行(念佛),不可存有侥幸的心理,冀望「临终助念」便能超生净土。就是临终助念,也必须是生前「用功念佛」者才有特殊效用。若是临终助念无效,进而沦入中阴身间,更需「超渡得宜」,才能确实利益亡者,令其投生善道,或者种下未来往生净土的善因缘。更不可奢望到了中阴身间才希望有人助念,助其超生净土。当知往生净土是「定业纯熟」,临终一定预知时至,在「梦中先见佛」,而于断气之前,在念佛至一心不乱中,超生净土。当知「中阴身间」能够往生净土者是「特例」,虽然为亡者助念后,或许会有「亡者身体柔软、脸色红润、微笑、甚至头顶犹温、香气四溢」等「瑞相」出现,但是不能因此而绝对证明其往生净土,因为「顶门犹温」是通「升天法」的,异香、天乐等亦是通「升天法」。如果沦落鬼道,才想要求生净土,当知鬼道「定业已成」,必须至「鬼寿命尽」,才能「依其当生所造善恶业力而投生他处」,不可能在「鬼寿未尽时」而转生净土。所以莲友必须在生时便「用功念佛」,不可不求胜解,误会「往生净土」很简单,大都散心念佛,期待「临终助念」,到了「临命终时」重病现前,陷入昏迷,身心磁场皆呈现幽暗之境,很容易招感鬼魅扰乱…,令你惊慌失措,此时你念佛的正念之心还提得起来吗?
(五)现代念佛有成就的实例
临西妙境、却为<地藏经>而滞留
虽然现世莲友,多停留在「散心念佛」间,但是在现世之中,依然有少许宿世善根深厚的念佛人,转在此娑婆世界,其中不乏有「念佛成就」者,如「地藏菩萨灵感记」中记述有一位「林慈超」居士就属一位宿世念佛善根深厚的「特例」。
临西妙境、却为地藏经而滞留 作者 林慈超
如书内说,一般人若遇恶劣环境便寻找死路,认为一死了之,痛苦也就解决了。殊不知死后的苦痛比活于世间还增千万倍,因人身正如一间房屋,心灵好比主人,寄居于屋,如果一旦失去人身,心灵等于无家可归,便流落到空芜荒废之地,也就是云聚恶鬼的污浊地方。一般人如死后流落到这种地方,就易受厉鬼的要胁压迫,那时想再得回人身已不可能了。世尊所谓:「得人身者如爪上土,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可知做人的机会是如此渺小,我人又怎能随意轻生?所以,我认为如果不是为了真正伟大、高超的理想,我们绝不能妄求死路。
过去我屡经患难,就如已经面临死亡之境;每次也自觉死了一般,对这世界亦不再有所眷恋。但既而一想,死后到底去何处?每念及此,心情顿时迷惘,如飘忽于茫茫大海,不能握得上岸线索。回忆星云大师所着「十大弟子传」中有一段事迹:「当时佛和大弟子们,一到涅槃(入灭)时候,便能随时进入涅槃。」我想如果能到此境界,岂不就是最美好的时候?所以我决心求得涅槃妙法,民国五十七年七月我请会性法师开示。
其大意为:
「这种功夫就是依据真功德而自成的,一有足够的真功真德便能自得,不是用教导得来的。」
听完法师的指导我亦无法了解,只好自发誓愿:「自此愿实践地藏菩萨样之菩萨道。如做佛事,一不顾牺牲自己,尽力而为。祈望诸佛菩萨助我达成愿望。」
一年后,高雄佛光山东方佛教学院院长星云大师,初次莅嘉义佛教会宣讲「佛说阿弥陀经」,大师在这段期间阐述「净土法门乃是最简易成道之法」。我即深信不疑,自此开始实行念佛。过去我虽知道净土法门最好,但因平时繁忙,未能深入此微妙法门。而且过于自信「自力妙智」,不曾精诚念佛。现在开始至诚勤念,过了两三天便梦见这样的情景-我的念珠忽然飘至天空中,而我居然能奇妙地飞上天把它取回。又过几天,我梦见当我念佛的时候,忽然念珠变成一串灿美的宝珠。再经数天,我独坐房内念佛,朦胧中飘来一阵阵浓烈的异香,当时我还不自觉得流下泪来。还有一次在失眠的夜晚,我起床念佛,仅过数分钟便安然入睡。
回想几天以来的奇妙瑞相,使我更加深信念佛法门。但我所受的感应并不只限于此。有一天,家人责备我忙碌佛事实在毫无裨益,一死算了。我不敢争辩,只默念阿弥陀佛的圣号,当时心情有如在火坑被火煎熬似的,痛苦至极;而我对这世界的一切欲望也一扫而空,仅想依赖阿弥陀佛的大慈力来救我跳出可怕的火坑。果然,我的愿望实现了,一小时后,我闻到浓烈的异香,心地也不自觉地开朗舒适起来,犹如飘忽在虚空之中。如此妙境维持了一天,最后,终于拜见了阿弥陀佛的尊容。我随即明白一定是阿弥陀佛来接我到西方了,一时感到心脏逐渐无力,差不多在将断气时,猛然一想:
「我募款的『地藏经』尚未出版,此愿未了,怎能生西?」
奇妙得很,这个念头一生,我立刻堕落下来,瑞相也消失了。过了几天,心脏仍未复元。
五个月后(民国五十九年正月二十三日)我再度遭受家人无理的责备,无路可走;又开始默念阿弥陀佛圣号。不到一小时又再闻到浓烈的异香,心也像上一次似的飘至虚空中,经过情形和前次差不多,所不同的是另发现一座金色莲台,还听到一阵小孩嬉戏喧闹之声,像是到了西方清净快乐的境地。这天晚上入睡之时,犹恐此微妙心境消失,只好再继念阿弥陀佛,直到天亮不觉厌倦。这微妙心境竟持续两天,我的心脏已无法支持了;在我明白阿弥陀佛再次接引我到西方了,猛然,又兴起了一念:
「我应继续行道,宣扬地藏菩萨的大誓愿,现在还不应该往生西方胜境享受快乐的啊!」于是再度堕落下来。
两度临西妙境虽未西去,却使我了解多年来所疑问的涅槃之法。临西之时,物欲、人情均不足令我牵恋挂念,只有「地藏经」使我挂怀。如此看来,地藏菩萨一定和我有段殊胜因缘的吧?我应好好体念地藏菩萨的大悲愿,继续行道才对,我如此想。
(六)陈老居士往生见闻录
缘起
虽然一般人在重病之中十分痛苦,念佛的心提不起来,纵然勉强念佛,亦是以散乱心念佛,不能「一心专注」,若是在「重病中念佛亦做得了主」,「一心专注念佛」,忘却病痛在身,「唯佛是念」,持续至「临终」念佛不懈,不受病苦所扰,是相当不容易的。现在举一个在近年间于临终前一年,患有重病,而能在重病中精进念佛,战胜病魔,往生净土的实例,转载如下:
诸位大德、善知识、阿弥陀佛 作者 妙音 居士
阿弥陀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家父能蒙佛接引往生,当然证明了具足善根福德因缘,如今末学将家父学佛、念佛之点滴列举于下:
第一部份:家父三皈、五戒之前后因缘及末学深入净土法门,劝家父持名念佛之概要。
第二部份:家父得大肠癌开刀之感应事迹及再度复发至往生,示现病苦及预知时至之情形。
第三部份:助念、入殓、出殡火化及舍利子之发现。
1.家父三皈、五戒之前后因缘
末学于七十九年末,于台南体育馆,万人念佛会上,由上如下本法师传授之三皈依,这是末学正式踏入佛门的第一步,然而前二年并未一门深入,只偏重于佛陀教理之探讨,无法了解到如何了脱生死,永绝虚妄流转究竟解脱的出世一乘法门,更无法真正体会到净土念佛法门的殊胜,同时家父对末学学佛仍无法接受,且认为学佛即是出家的前兆,直到隔年家父在末学的劝勉下,也接受了佛法受了三皈、五戒,然而这段期间家父将佛陀教育依然视同为一般的宗教一样,求保佑、求福报,直到末学代转介绍上净下空法师所传授之三皈依,才恍然地真正了解皈依的真实义,第一「皈依佛」,「佛」是觉悟、觉而不迷、「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也就是说从迷惑颠倒,回归依靠自性觉,并非皈依外面的佛,而是自己内心本自具有的大觉佛性。第二「皈依法」是正而不邪,是正确的思想、见解、行为。第三「皈依僧」,此处所说的僧不是讲出家人,「僧」的意义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所以佛法的修学是要恢复本性,是觉而不迷(佛),正而不邪(法),净而不染(僧),也由此家父和家人才真正了解并体会了佛陀的真正教育,同一时期末学也接触到上净下空导师之净土念佛法门和内人发起忏悔、感恩之心一门深入,如阿弥陀经所云:「一切世间难信之法」,很多人都轻视了净土宗,实际上虽然人人都知道「阿弥陀佛」,人人也会念此一圣名,但能念得切信、不怀疑、不夹杂、不间断,又有几人呢?所以世尊为什么要示现在于此娑婆世界,从降生、出家、成道、说法、就为了这一件大事,唯独要说「弥陀本愿海」啊!
在此我要特别感激上净下空导师所弘扬之念佛法门开示,让末学真正体会到该如何做到实质的孝养父母,不但外在的物质、精神的供养,更要尽人子之力让父母能出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之苦,然此之下最快速、最简易,一生净土,必能成佛的方法,也唯有此净土法门了。
在这段长达一年的期间内,家父虽然有固定的早晚课及念佛时间,但依然不是很积极,仍在享有人生之福报、电视、旅行、歌唱、餐会等,将人生之「生、老、病、死」「苦、空、无常」认为尚早,古德云:「只这色身谁信身为苦本,尽贪世乐,不知乐是苦因」。又经云:「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五欲不除,尘不可出。」那知人间富贵花间露,世上功名水上沤,念佛本来是可以离苦得乐,但若不积极求出娑婆,求生极乐,则身在娑婆苦海,六道轮回,苦终不离啊!
2.家父得大肠癌开刀之感应事迹与再度复发至往生、示现病苦度众及预知时至之情形
直到民国八十二年十一月起,家父开始觉得胃肠部份会偶而抽痛一下,但还是没有很在意,吃些肠胃药也就没事了,但抽痛之情形似乎没见改善,经小诊所几次诊治一直认为是肠胃炎,吃药还是时好时坏,过了二个月,有一次突然三天没有大便,而且肚子已有些微肿胀之现象,不得已求医于台南市立医院,在送医途中末学亦发现问题似乎已没有那么单纯,于是末学就将人生八苦略加说明,尤以病苦,世间少有一生无病痛之人,然而家父在人生前七十年就是属于这一类之人,如今还是逃不掉这一层折磨。古德云:「病到方知身是苦,健时都为别人忙。」人身是四大(地、水、火、风)集合而成的,如今四大出了问题,当然病苦就来了,如今暂且将此行当做是往生之前兆,一心念佛不为病苦所恼,如业障能消,自然痊愈,否则临欲命终,百苦交煎之时,自然亦有十分往生之把握,结果尔后几天之检查发现是大肠癌,当然并未立即知会家父实情,且医师告知此时开刀尚可维持一年半载,末学知道家父念佛功夫尚未成熟,往后日子多念一天是一天,所以就决定开刀了。
开刀的前一天晚上,台南的同参道友们相当慈悲,大家集结在病房内与家父念佛共修,这短短的几天人生变化,逼得家父彻底体会到人生无常,除了睡觉外几乎时时刻刻念佛回向西方,隔天早上末学亦谢绝了所有的访客,与姐妹们轮流陪着家父在病房内念佛,到了下午三点多要送入开刀房之前,末学告知家父,此时除了阿弥陀佛外已没有人能使你了脱生死了,「父母恩深终有别,夫妻义重也分离,人生似鸟同林宿,大限来时各自飞」。即使在开刀房内无救了,也要拼个念佛往生。
过了三个小时,到了下午六点多,家父已送到恢复室,因末学与护士熟悉,所以提前入内探视家父,当时家父尚未恢复意识,但却发现家父口中微动着,似乎在默默念佛一般,末学即大声问道:「你在念什么?」父亲很清晰大喊一声「阿弥陀佛」,当下末学知道家父有救了,不是生命有救了,而是将来命终时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因为在此时意识薄弱之时尚能对「阿弥陀佛」这一句弘名念得如此坚定,弥陀经之正宗,乃佛所说劝信、劝愿、劝行。我佛以信、愿、行为往生净土之三种资粮,果能具足此三资粮必定能蒙佛接引,九品往生,家父如今已具足了,又何尝不能往生呢?
奇迹的是,回病房后,家父皆没喊一声痛,竟然十二小时后,就如同常人一般坐起来谈笑风生二个多小时,这无非是一句弥陀圣号之威神力加持,连医生护士皆叹为观止,不可思议,尔后家父亦时常借此次经验鼓励亲朋好友要常念佛。
经过这一次手术,家父并未因此而得到改善,相形之下癌细胞已开始蔓延了,当时末学请求家父要有积极念佛求往生之准备,不要将业报身太过爱惜,因为短短半年的生命已不允许再有分秒的浪费,可是家父却哭着眼告诉我为了家母宁愿再接受化学治疗,此时末学深深体会到古德所云:「业不重不生娑婆,爱不断不生净土。」结果两次痛苦的化学治疗,不但没有好转,却连肝也已感染癌细胞了。
此时家父已了解不是药物可以治好的了,而这次住院也算是家父最后一次住院,尔后只服一些中药外,即使在最痛苦、最难捱的时间里也只一句「阿弥陀佛」陪伴着他老人家,这一段长达七个月,二百多个日子里,家父念佛的精神似乎有增无减,但体力方面却相反,已不如开刀后的那段日子了,大概是吃药的关系吧!而肚子偶尔依然抽痛着,念佛会的同修们偶尔也会到家父的家中念佛共修,(注:这是我们二十多位在家居士以上净下空导师所讲解的净土法门录音带为最佳之修行指归)。而家父每次都硬撑坐着合掌念佛,直到体力透支手掌发抖都不肯放掌。这半年来家父体重由65公斤已减至50公斤左右,而念佛方式也由出声念转为金刚持,再转为心念,当然这和体力有相当大之关连,最不简单的是家父这段时间内除了睡觉外几乎保持着全天念佛的状态,这也是奠定尔后蒙佛接引,往生净土的最佳条件。
到了八十三年九月底,有一天家父突然告诉家母,有一群人约有二十人左右在他躺着合眼念佛之际,来到他面前告诉他从今开始要茹素,(注:当时家父只吃六斋日),这是家父又一次感应到不可思议之情景。过了不久,有一次家父三天大便已不通,且没有进食,整个肚子已肿胀得很难受,当下他向大慈大悲的阿弥陀佛说着:「弟子已无法支撑此种痛楚了,请佛祖慈悲一下,让弟子减轻痛苦。」如此念了三次,竟然不可思议突然冲到厕所吐了约一千五百CC咖啡色流质的东西出来,吐完后肚子轻松异常,事后家父流着眼泪告诉我:「阿弥陀佛是如此的大慈大悲啊!」
这当中亦因一次肚子再度肿大,无法排便而进市医挂急诊,嘉义县中埔弥陀园的住持上悟下本法师很慈悲,知道此事即赶到医院跟家父开示,虽然只是第一次谋面,但却直指家父的情执一事,要他放下否则会影响家父之往生,还好家父对善知识之开导非常重视,且牢记在心,这也是奠定能往生之福德因缘。
十月份癌细胞已侵占家父整个内脏了,此时除了少许的汤水外已无进太多的食物了,而体重也日渐下降,到了十月二十八日末学原本要到屏东出差,那天一大早,家母突然来电要末学早去早回,家父要过来我家住了,(注:因家父喜欢静,且习惯不一样,怕彼此影响,所以答应末学,只要身体不行就过来住)。末学当下一听即知不妙了,因刚好前一天晚上末学已梦见家父往生了,难道这是前兆吗?
结果末学即刻请假,直接去接他老人家过来,顺便将他平时观想、礼拜的佛像也带过来,放在床边以便日夜忆佛、念佛,接下来几天家父经常痛得无法入眠,而且已无法坐起和上厕所,必须由末学和内人将家父撑起来,但有一特殊的情形即是几乎全天(含睡眠)都保持吉祥卧,从不轻易变更姿势。并且时常对末学如此的问:「为何阿弥陀佛还不来呢?我不知还能支撑多久,希望早日往生西方。」当下末学即刻告诉家父娑婆世界的你念佛一声,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已听得清清楚楚,不用急着等您念佛功夫成熟了,因缘际会之时,佛自然会来接引,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第十八愿「十念必生愿」和第十九愿「闻名发心愿」及第二十愿「临终接引愿」,佛是如语者、实语者、不妄语者,当然会来接引您啊!念佛是您的事,接引是阿弥陀佛的事,您只管好好念佛一句接一句即是了,古云:「念佛一声哭一声,声声哭向大悲尊,今生若不回家去,更待何生度此身。」
接着末学又告诉家父「贪、瞋、痴」三毒已淡薄,只等万缘具足即可蒙佛接引了,原因一:家父在这几年当中就尽自己所能护持道场、印经、放生等布施了,当然贪心淡薄了。原因二:家父这一段时间内除了慈悲众生外,并未再起恶念头,且经常在佛前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当然也就没有「粗显的」瞋恨心了,原因三:家父深信因果,具足「信、愿、行」之念佛三资粮,何来愚痴呢?然而最令末学担心的是家父对家母的情执,似乎还有一丝毫的挂念,在前面法师亦曾提醒过,实在是念佛人平时不放下一分,往生之时就会造成致命的一击,太重要也太可怕了。
世间的亲朋好友,表面都很关心,但以佛法观点来讲有时都会产生负面障碍之效果,不得不防,譬如家父的一些好友来探望即说:「过两天我们这些人要去日本观光,你这一生最向往的日本却无法成行,好可惜喔!」但家父却回答说:「你们去日本,我要去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去到那里,要看日本还不简单。」当时末学吓了一跳,还真不敢想象,家父竟然能讲出这么有智慧的话来,剎那间让那些朋友哑口无言,由此可知家父往生的意愿有多么的强。
那天国历十月三十一日晚上末学依然像往常一般睡在家父身旁的地上,以便于就近照料,可是家父当晚却疼痛异常,几乎无法片刻得到休息,到了十一月一日凌晨三点末学实在于心不忍,跪在佛前向佛哭诉着,请佛慈悲早一天带家父往生则早一天解脱,早一小时带家父往生则早一小时自在,早一分钟带家父往生则早一分钟离苦得乐,家父已没有体力再接受业报身之折磨了,希望大慈大悲阿弥陀佛早日示现给他老人家看,早日让家父带业往生。
结果不可思议的事发生了,早上五点半家父突然叫着:「健州啊!(这是末学之乳名)阿弥陀佛刚才来了。」当时的末学又惊又喜地问说:「佛站在那里?说些什么?有没有看到你的莲花?」家父说:「佛站在前面约三步,告诉我后天下午要来接我往生,只是没向佛问我的莲花也没看见。」末学接着再说:「下次再看见佛一定指定要看您的莲花,并且从现在起更加紧念佛,片刻不得松懈。」
天未亮末学即兴奋又紧张,迫不急待赶紧将此事转知姐妹与莲友们知悉,甚至连弥陀园住持上悟下本法师知此消息后,就告诉末学要提前赶来台南,实在是相当的慈悲,值得一提的是家父自从见佛后,病痛突然奇迹似的减轻,只是偶而有一点抽痛而已,连家父也感觉得到佛光普照下身心柔软不可思议之处。
到了十一月二日下午三点左右家父又告诉末学阿弥陀佛刚刚又来了,这次我有问佛祖要自己的莲花了,家父说:「佛将手上的那朵莲花告诉我,这是你的。」家父又问到「是否要提早接引我往生?时间是明晚、或后天早上」,佛云:「都可以。」十一月三日晚上七点起家中陆续集结了同参道友约有四十人,将整个客厅和内室挤着满满的念佛,到了九点多上悟下本法师也从台北赶回来了,一进来就告诉末学宅内空气太污浊了,全部莲友退出内室到客厅,只留师父陪着家父金刚念(注:因家父平时就不喜欢吵较爱静适合默默念佛,否则会障碍往生。)大约过了一柱香的时间,因怕师父太累了,就先请法师至莲友家休息,明早再过来,师父走约二十分钟,家父突然叫末学过去说着:「刚才阿弥陀佛已接引我往生西方了,风很大剎那间就到极乐世界。」当时家父用相当微弱的声音一句接一句的又说:「极乐世界一片金闪闪,金枝玉叶,还有二个头的鸟啊!」(注:家父除了听过信光精舍的上觉下藏法师所讲「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录音带外,即未再听过任何佛学讲座或看过任何的经书,连阿弥陀经也未看过,所以根本尚不知西方的胜景。)
末学当时傻了问说:「那您既然已往生了,又为何回来呢?」
家父回答说:「我现在是极乐世界的人了。」
末学半信半疑又问:「那你什么时候会真正往生呢?」
家父回答:「你们里面有一个人会知道。」
讲到这里家父已没有力气再讲了,而我也迷糊了,原因一:家父没有神识颠倒的情形发生,其对周遭环境儿女、莲友历历分明,精神相当清楚,原因二:末学在往生的例子中,未曾听过、看过,更何况我们当中没有一个有神通的,怎么知道家父何时能往生呢?如此大家你瞪我,我看你,不知该说什么?(此事后来真正得到答案与见证)
十一月四日早上,上悟下本法师依然来陪着家父念佛,到了十点多员林莲舍的住持上鉴下因法师第二次与台南安南区香严寺的住持上香下月法师很慈悲在百忙中亦领众赶过来!(注:两位法师在家父病重之时,曾经来探视过)。将家父从内室移至客厅,经过二十分钟的念佛,突然家父微笑,合掌似乎已见佛了,上鉴下因法师一问家父证实佛来了,大众赶紧接驾礼佛三拜,但似乎家父又有什么挂碍,并未跟佛当下往生西方,直到傍晚家父才将实情告诉末学,他要往生的那一剎那间被三只老鼠王障碍了,且莲花也被咬破,更有人要牵他的手,此刻末学了解原来家父的业障现前了,我即刻要求家父发愿回向给累劫的冤亲债主,并且除佛祖以外任何无形的众生都不能让他们牵手,(注:的确末学小时候家父曾经打死过大老鼠,真是业力不可思议。佛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是诸佛教。」由此让我们学佛之人真正体会到断恶修善之重要性。)
事后家父亦告诉末学今天佛祖真的来了,留下莲花在你现在站着位置后面,说什么时候想往生就什么时候往生,自此末学依上悟下本法师之意见,为家父的冤亲债主超荐往生莲位,上香下月法师亦慈悲地领众在客厅佛前念佛、拜佛回向,末学亦念往生咒与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给家父的冤亲债主,从这天起家父每天念佛回向给累劫的冤亲债主,并发愿度他们并将剩余之福报回向给诸有情众生。
3.助念、入殓、出殡火化及舍利子之发现
十一月十日早上台南信光精舍住持上觉下藏法师,很慈悲的第二次领众来探视家父,并告诉家父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把心安住在佛号上即可,不要心外求佛,以清净心、平等心念佛自然感应道交,自性弥陀现前自然往生无碍,而这段时间莲友们时常来陪家父念佛,也让家人深深感觉到佛教徒真正慈悲的一面,末学亦告诉家父往昔所交之好朋友,如今几乎没一个敢再上门了,反而是莲友们日夜来陪伴您老人家,此地都如此了等到了西方净土,诸上善人聚会那不知又好上几千万倍啊!
时光飞逝,紧接又过了八天,在这些日子除了点滴之茶水外,已不再多进食了,而家父的体力只能以蜡蠋烧尽的残光来形容,但相反的是精神却跟平常一般,眼光炯炯有神,尤以念佛更是不可思议的历历分明,十一月十二日那天早上约九点突然家父要末学转告家母,要加紧用功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他的莲花已经很大了,并且告诉他明天就有好消息了,最后强调告诉末学他明天即将往生了,届时不用再劳师动众的了,只答应末学和内人送他,让他静静念佛即可,等真正断气后再大声助念,否则太吵了,且助念的音调与他不协调会障碍他往生,当下末学怀疑,真的这么自在?难道已预知时至了。
那天起家父因躺太久了,一直有痰卡住喉咙很不舒服,到了下午末学的姐妹与姐夫们都陪伴在家父身旁,突然家父手指天上,口喊三声冲啊!冲啊!冲啊!妹妹问家父是否要冲上极乐世界,家父点头示意,一方面表示自己要冲刺了,另一方面鼓励大众要一心向佛、努力求道,这天晚上我与内人一直陪伴着他老人家念佛,而家父却是用喊的,「阿弥陀佛啊!」或者是「阿弥陀佛接引我去西方啊!」再不然就是「我要去极乐世界啊!」如此一个漫漫长夜,家父居然完全没有休息且有力无力的喊下去,而邻居们居然听得清清楚楚,却不敢相信一位老人家已经十多天未进食还能喊了一夜的佛号,太不可思议了,到了十一月十三日早上九点半家父在念佛中安祥往生了,而当时只留内人在旁陪伴,因末学急着去请医师来帮家父抽痰,(注:因家父宁愿拼个往生也不愿意去医院治疗,不愿意在娑婆世界多留一分钟,这是家父值得赞叹的地方。)回来时家父已往生五分钟了,事实上往生这一幕前二天上悟下本法师在嘉义弥陀园梦中已看到我家佛像放光,将家父接引往生,身旁只有一个人(指内人),这一切梦境由当初住在弥陀园的台北两位居士得到印证,且法师交待不得先行告知末学以免过于紧张,也由此因缘台北共来了二十一位居士发心来为家父举办犹如弥陀法会庄严的三时系念和告别式。
往生后家人与莲友们共有约六十人在上悟下本法师领众下助念八小时,再转由家属轮班助念达二十四小时,值得一提的是家父往生后半小时眼睛就保持三分眼、脸泛红,带微笑,安祥如同睡觉般,(注:世尊入涅槃时亦是三分眼,可以参考卧佛即知。)此情景保持到三十小时后沐身更衣身体柔软异常,如似活人一般让人感觉念佛往生之人不可思议之处。
家父往生第四天,一位以前的老邻居,但已搬家有四年之久,突然到灵堂拈香,并且告诉家母,昨天晚上梦见家父往生了,并且不可思议灵堂之摆设竟然和梦境一模一样。(注:末学的家,此位太太并未曾来过,是梦境后才专程赶来末学家确认此事的。)
十一月份南台湾尚是艳阳高照的天气,十一月二十日决定要在十一月二十六日举办由上香下月法师举办的三时系念法会,深怕届时太热会影响大众,上悟下本法师还亲自跟老菩萨讲到时要凉爽一些,果真到了三时系念二十六日与告别式二十七日天气转阴,凉快无比,并且于法会当天黄昏下了三次甘露雨,一次的时间都不超过二分钟,落在衣服上不湿而且相当清凉,真是有诚则灵,会场庄严无比。
火化当天,末学还真担心假使家父真的烧出舍利子,不知该如何分辨?临出发前还在为此事烦恼,果真灵验电话响了,开元禅寺上慧下境法师竟然慈悲发心要帮忙去火化场挑舍利,末学赶紧开车去接师父,一来一往花了十分钟,刚好赶上巴士开车时间,结果不可思议之处,竟然骨舍利、发舍利、及五彩舍利花无数,截至目前在骨灰当中陆续发现尚有舍利子,总数已超过百余粒。
4.总 结
家父往生后的第二十一天,末学梦境中见了家父,老菩萨告知末学西方极乐世界的胜境与经典说的完全相同,你勿需有怀疑之心,说完此句话即不见了。另外香严寺住持上香下月法师于十一月十八日佛七圆满大回向之际,见到阿弥陀佛带领着老菩萨坐在莲花上,由云端下来,此时的老菩萨不但年轻且相当庄严。家母亦曾在梦境中,见家父身着袈娑,现出家庄严相,头顶放光,八十四年九月十五日台中光复国小,中午午休时间其中有一栋四楼教室被大火烧掉五间贮藏室,当时末学的侄女就读该校五年级,正是该栋大楼的三楼,因正值午睡时间,突然侄女梦见家父盘坐在赤色的莲花上,年轻的庄严相,叫着侄女赶快醒来,楼上已经失火了,侄女梦中醒来赶紧往外跑,果然烟火弥漫整个校区,由这些不可思议的境界一再显示家父往生的铁证。
第一点:在「易行疾至之道」这本书内有关投生预兆临终信念有提到往生净土的人,临终常会看见清净的境界,最殊胜的是亲睹极乐净土的各种依正庄严。其次的是看见佛菩萨,再其次的是只看见莲华,然而这些现象往往旁边的人不一定看得见,老菩萨却都看得清清楚楚,这何尝不是往生最佳见证,只是老菩萨为了示现人生苦短,并且度化末学周遭的这一群人,而在此娑婆世界多留下十多天罢了。
第二点:老菩萨这一生从不做梦,而在往生的前一个月前,竟然在默念佛号当中有多位龙天护法在冥冥中劝家父持长素,这是累劫来所结之善缘,并且在生病这几个月内,经常有善知识到家中鼓励他老人家万缘放下,念佛求生西方,弥陀经云:「不得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第三点:弘一大师曾说偈云:「阿弥陀佛,无上医王,舍此不求,是谓痴狂。一句弥陀,舍此不服,是谓大错。」老菩萨深信念佛是因,往生成佛是果,就算病重痛苦甚剧时,仍不忘记一句弥陀圣号,以便今生轻受,能速了偿宿业,求生净土,此种勇猛精进之心,怎不令闻者惊喜赞叹!
第四点:事实上也印证老菩萨所说的往生时有一人会知道,指的是上悟下本法师因家父往生的前两天已示现给法师看到了,其梦境佛像放光接引家父,而身旁只有内人一个人的景像与事实完全吻合。
第五点:老菩萨往生助念之时,有些莲友忽闻异香由外入内,而非檀香亦不是花香,时间相当短暂,且老人家眼睛始终保持三分眼,脸泛红、微笑,犹如安祥睡觉一般,三十小时后沐身更衣,身转柔软异常如似活人,此是念佛人殊胜之境界。
第六点:由上香下月法师主持的三时系念,因全体师父与莲友之真诚感召三次的甘露雨,实属不容易。
第七点:老菩萨念佛修行时间不及一载,却能火化后烧出舍利,此殊胜之因缘无非是念佛人虔诚心之所感召,也是大慈大悲阿弥陀佛,佛力加持,亦是老人家累劫之修行而此生福德因缘聚会而成的。
古德云:「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将不去,惟有业随身。」又云:「莫云老来方念佛,孤坟多是少年人。」末学以至诚之心感恩上净下空导师之教化,指引出一条径中径的净土念佛法门,同时也感谢此次参与家父往生盛会的诸位法师大德与莲友同参的助缘,最后末学以古德的一偈与诸位善友互勉,「时光灭处命光微,到眼繁华转眼非,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5.回归本愿
以上所说「陈老居士」在重病中犹能力挺精神精进念佛的实例,而从用功念佛至往生净土却不到一年的时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若是莲友皆能像「陈老居士」一般地在「重病中亦做得了主」,做到「一心专注在佛号上」、「色身虽生病,但心不迷、不为病苦所乱,临终十念」,决定往生净土。
由此说明了无论平素念佛者或不知念佛的人,在「临终之时」,若能不为病苦所扰,不昏迷、不颠倒,生出具有坚固的信愿念佛之心,是相当不容易的。就因为临终的净念念佛之心难得,如果莲友果真能于临终时生出具有往生正念的「十念」念佛之心,必得超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从前述净土经典综合弥陀接引往生大愿可以证知。相对的,一个临终人若能如经典所说,产生「十念念佛」的信愿之心,大体说来,必是平常精诚念佛,得到「一心不乱」,具有正定念佛功力的众生。因此古德将这第十八愿科判为修「正定聚」具有深厚善根功德的众生接引大愿。所以欲求今生便能成就「念佛正定」、往生净土的莲友,必须依第十八愿所说,经常行、住、坐、卧,至诚恳切的用心在「老实念佛」上,克期取证,发愿见佛(有相念佛成就,证入「正忆念三昧」),只要今生能在「有相念佛」中见佛,临终「十念现前」,必定下品上生。
所以欲于今生有志念佛、见佛,一世往生的大善根莲友,除了研读「净土五经」及对修行有助益的净土经论外,应该专注在念佛修持上,不需要特别分心阅览无益修持的书籍,导致知见纷乱,烦扰心神,不得成就有相念佛三昧。我们看近代在有相念佛上有成就的大德,均是毕生专心一意在有助往生、确立净行知见的经论上研读,终生以念佛为职志,才能在往生的信愿上,坚固不退,遗风后世,令后世佛子,相继效学,临终显瑞,激励后进,薪传不断………。
6.下品往生的莲花为什么是金黄色的?
观无量寿佛经第十六观说:「下品下生者,在命终时,见金莲花,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临终见「见金色莲花来接」这是针对「五逆十恶」者临终往生净土的「见证」,是特例中的特例,不可用于常规的下品下生。常规的下品下生,不仅见金色莲花现前,同时一定亲见弥陀或观音手执金色莲花现前接引。也就是说,依无量寿经等所述,正规的下品下生,于临终时,将会见到弥陀执持像太阳光芒般柔和莹净的净土中的金黄色莲华,旋转到他的面前,来接引他往生极乐世界。接引往生的莲华为什么是金黄色的?
「观经」第七观说:「欲观彼佛者,当起想念,于七宝地上作莲花想…,有八万四千脉…,一一脉有八万四千光…,如是莲华,有八万四千叶,一一叶间,有百亿摩尼珠王,以为映饰,一一摩尼珠放千光明…,如此妙光,是本法藏比丘愿力所成…。」
第九观又说:「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各有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复有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第十三观又说:「阿弥陀佛神通如意,于十方国变现自在,或现大身满虚空中,或现小身丈六八尺,所现之形,皆真金色,圆光化佛及宝莲花如上所说…。」
这里请注意:阿弥陀佛无论在任何世界现身接引众生往生西方的身相、光明、莲华,依经上说,皆是真金色的(或译为金刚色莲华台、紫金色莲华台及往生者自见身相呈现紫磨金色的)身相、光明,莲华之所以呈现为黄金般的颜色,即第七观所说:「本是法藏比丘愿力所成。」乃是阿弥陀佛过去修集了无数的「定愿之力」而成就,以此定愿之力而成就的身相、光明、莲华,遍摄十方世界的念佛众生,往生净土,没有间断过。于此可知,下品下生者若要感得阿弥陀佛放射出「无尽禅定悲愿力」所形成的「金色光明莲花」来接引,往生者自身也必须具备与阿弥陀佛「一分定愿力相应的念佛功力」,才能感招弥陀放射「金色光明的莲花」来接。因此更可证明下品下生的临终十念念佛,是建立在今生念佛专勤,而与弥陀定愿力相应「正定聚」(一心不乱)的念佛者身上。由此更显示出具有净念之心而产生的「临终十念」的困难性。
大集经上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这是警惕末法众生,应该明白自己的根器,选择与自己根器相应的法门而说的话。现在的居士学佛,持名念佛的人很多,但是往生净土的很少,大都「信愿不切,杂修不专,欲想不断」,以致令心识散乱,「净念不易成就」。希望欲求「一世往生」的莲友,记取净土经典及诸净宗大德的法语,依「信愿之力,专持名号,不劳『观想』,不必『参究』」,如此「至诚」、「专心」、「恳切」的「深心回向」念佛,必能与弥陀的这第十八愿相应,与弥陀的「一分无上定愿力」相应,临终之时,在「最后『十念念佛』的正念因缘成熟下」,感得与「观无量寿佛经」中所说「西方三圣」执持「真金色」的莲华前来接引,往生极乐世界,为净土做见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