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7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分戒行具足品第七

 

  世尊依教立世,以文字作为传达方便,以三藏十二部经教饶益末世有情。诸善知识,依文字教言随文入观,消众业相,了晓心智,实为方便。世尊在不同地点,据不同因缘,于声闻中、菩萨中、长者、王者、婆罗门、种种众生之类,各有宣化,尔后摩诃迦叶尊者及诸汇集经典的善巧者,如声闻上座部在七叶窟聚集经典,也有大众部,乃至诸地菩萨一时云集,用种种经典将佛宣化记录下来,并传播于后世,令后世有缘有情遇经教而得度脱,这就是所谓的以三藏十二部度化有情。我等有缘遇此甚深妙典,以其为法则者,依法而行,必得成就。

  我们看到,此经典次第相续,先让我们有正思维,通过正思维以令我等生起正信、受持、观察,现在又来宣化戒行具足。每一品增上引导,无外乎是导引我等走出自我无始以来的异果之相,来成就一个无我无畏的法则。世尊教言皆是欲令我等得大自在方便,或说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此是诸佛世尊出世的唯一正因。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成就清净道业,十方诸佛莫不以此愿而出世,我等佛子于此处勿有疑见,随顺佛教,作真佛子,正行佛法。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

  世尊者,实是世间之稀有!如来十号具足,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如是十号,是诸佛如来九劫以来勤苦修持、一心修持的真实功德与利益,是十方诸佛清净递相授记、递相传达、递相认取的清净法则,绝非所谓的空泛,亦非我们妄谈虚设之自性。现世学佛之人多谈佛性、自性,但诸佛如来十号之功德实是依性德、修德二法之具,也就是福慧具足,非是泛语,末世之有情因为学舌者甚多,实行者甚少,故多不得福慧具足,不具善巧。

  那我们应如何来守护这个法则呢?就需要有这样一个机制,即:闻法、修持;闻法、正行;闻法、亲证;闻法、守护传播。若无教言可依止,此法是难以正信、难以实践的。于此法多有谤疑者,能生信,正信、爱乐者甚为不可思议!但也有谤疑者因为诸位善知识的勤苦实践,乃至如法实践,或于种种法益的相续传达,逐渐对此法生起向往与爱乐。我们能依经典来实践,实在是正行、正道。诸善知识若真正向往这个法则,就依经典而行,渐次深入,必能亲证“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不可思议的法益。

  乃有如斯最胜三昧。世尊。若诸菩萨舍家出家。深心乐欲说此三昧。亦当思惟此三昧者。彼等应当安住何法。而能宣说及思惟耶。

  贤护菩萨代出家众来设此问,何以故呢?末世一切有情不善于启教,亦无善启教者,亦无善问、善答者,为遗教方便,所以代有情启问,令我等串习、思维、实践。

  佛告贤护言。贤护。若有菩萨。舍家出家。深乐广宣。复欲思惟如是三昧者。

  我们一定要注意一个言词:“思维如是三昧”,此《贤护经》中反复提示我等如何思维此三昧。

  彼出家菩萨。当先护持清净戒行。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不浊戒行。不著戒行。不动戒行。不被呵戒行。智者所赞戒行。圣所爱敬戒行。应当念知如是诸戒也。

  “护持清净戒行”,清净者,以无漏戒体广利世间、清净守护,故三聚戒中各得妙用。诸佛如来说戒有三聚:表现于威仪,为声闻法多所守护;表现于善法,为菩萨行法多以爱乐;利他行中饶益众生,最上乘法,为现在世人所说金刚乘法者之多所守护。三聚净戒,实是一戒所显、一法所成,即是诸佛所传清净戒法。当然,出家在家各有其相所表。

  声闻于纯白之法、四威仪中所现,行走坐卧不离于无漏心智,无造无作,寂灭守护,以寂灭为乐。故在声闻法中,寂灭为乐是增上守护,亲证断灭,乃至亲证真实,即所谓证阿罗汉果,远离后有,住于有余、无余二种涅槃。此净化世间,乃至令正法住世之相,现于四威仪之中,所以是实有之法。

  菩萨戒行中,多于如幻观中智慧妙用,所以动念心智以菩提心熏修,多在心智上广泛运用,以纯善世间,令众生了解心智,从心地、心智根本问题上来解决一切法则,从心地熏修来发起广大妙用。此是菩萨戒所普摄,是智慧门中所摄,是心念中所建、所用。

  菩萨戒、声闻戒,虽是异名,究其内涵,若是大乘心者,虽受声闻戒,亦可守于菩萨戒,多诸善巧;但也有诸多守护大乘戒法之人心性羸劣,多于自利,犹如藏传佛教所讲的“下士”之所行,因怖畏世间轮回故欲求出离,此类有情虽持菩萨戒,亦是声闻心,此声闻心中,于菩萨戒亦是多现威仪,多于行走坐卧威仪中爱乐。如果既具足威仪爱乐,亦具足心地守护,此人不可思议,是二乘通达者。具足菩萨、声闻二法者,是不可思议之善巧者,能令正法住世、传播。传播者,多行于菩萨之德;住持者,安住于清净戒德、四威仪之守护。所以,住世、传播,各有妙相,住持者,多诸禅定;弘传者,多于智慧传达。故菩萨多以智慧守护,少于禅定,诸声闻者则多于禅定,少于智慧妙用,但这是从相上偏重之说。

  若依心性而谈,一切众生本来是佛,在果地教言,如我们中国的禅宗,乃至如来藏性教中,多宣化如是之教。以果地觉观审世间,无一法可成,无一众生可度,乃至说无一烦恼可断,自性本来光明、无染无著,但依本源之法清净守护,现前之时,了了解脱,毕无挂碍,心智一如故。如净土法门的果地教言,依佛愿力,以果地觉为因地心,现前起用,不假方便,远离造作,但随顺佛果,但随顺佛愿,所以平等清净守护,爱乐一切世间有情,同生阿耨多罗圆满报土。所谓圆满报土者,不假来去,不假修持,佛功德力成就故,佛性德、修德一时圆具回施故,这与长者予家产于长者子是一如之法,不假方便,自然具足。此是果地回施之教。

  三乘戒法中,最后一教是以誓愿作守护,如净土教言是以阿弥陀佛誓愿来摄化十方有情,使其随顺佛愿,而得解脱,此三昧耶戒作为真实功德,是以饶益有情为戒法,故三聚戒中有“饶益有情戒”。多有念佛者以佛愿为自生命,如此之人真是三昧耶守护者,此人能爱乐世间,不舍一切苦恼众生,回向为首。何为“首”?即欲令一切众生现身中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样一个清净抉择法则。如是甚深不可思议,唯佛与佛能亲宣,而一切有情随顺佛宣化之功德利益,亦能得入此善巧者。

  以上是三聚净戒,经中讲“持清净戒行”者,含此三聚戒。后面的“不缺戒行”、“不染戒行”、“不污戒行”……,是对戒行的细分说,因为每一条戒都有大小轻重之说,亦有缓急之说,非一日之功,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可以在下面学习,这里听一听名相,亦是方便。在此对三乘戒法作一个提示,也是为使我们大家了解“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实是誓愿守护之修持,若是我们不守护誓愿,欲得入这样的法则,欲得这样的利益,欲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欲令临诸佛闻法,欲令心智心开意解,是无以成就的,因为如此“令”者,实是三昧共同守护故。而三昧者何以成就呢?依誓愿而根本安立。故有所谓“三昧耶誓愿”,对此多有众生虽修法而不知啊,

  所以,三昧亦由戒律之守护所引发,故比丘受戒者,应立誓愿;菩萨受戒者,应立誓愿;三昧耶普利有情之誓愿,不过是简名而已,虽是如此,亦立誓愿;我们欲得此不可思议之“十方诸佛悉皆现前”的功德利益,亦应守护誓愿;“清净戒行”者,亦复如是。

  贤护。彼出家菩萨云何当得清净戒行。乃至云何当得圣所爱敬戒行也。贤护。彼出家菩萨。应当依彼波罗提木叉。成就威仪。成就众行。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行。

  此处所提“波罗提木叉”者,是保解脱戒。在声闻乘中,“波罗提木叉”甚为珍贵,为声闻者所守护,为有暇人生中具足种种胜福德人生者所守护。过去出家沙门甚为难得,何以故?要逾越种种遮障才能进趣出家法则,受得出家清净戒教,乃至守护种种威仪,即所谓“波罗提木叉”之教言。波罗提木叉,此为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各个保解脱”,是世尊予出家众之清净珍宝教言,也是秘密教言,令一切出家众知其所以,知其所以然,知犯因,知犯果,知因知果,知其因果转换,所以知犯知忏。其功德与内容,唯佛与佛亲知,所以为佛亲制,为佛亲宣,为一切出家众所爱乐、守护。“波罗提木叉”者甚深不可思议,若是勤奋守护、实践者,此人为人天眼目、三界应供。

  “成就威仪。成就众行”,威仪者,是威仪戒所摄,为身口“七支”所表现;众行者,是善法所摄,即于一切处善法应世、净化世间。

  “乃至成就微尘数等戒行”,此戒行是周遍戒行。若有出家菩萨,受得清净戒法,得清净戒体,周遍于一切处不杀、不盗、不妄、不淫、不酒,乃至种种法则中,各个守护,不相凌乱,真实不虚,是为戒德清净。

  见已惊怖。清净活命。于诸戒中。当念成就。

  戒者,无上菩提之本,三乘虽各有守护,不相错乱,但饶益众生之本不可失。戒者,应该作意守护、爱乐守护,若做放逸,是为破戒者,若为了放逸,是为染戒者、污戒者,何以故呢?迅速令戒德散坏,戒体多受染污,多为世间不能爱乐,不能令正法住世故。毗尼仗住世,则佛法住世,故世尊教导世间有情,于其灭后,以戒为师。

  应信甚深不得着忍。于空无相无愿诸法中。闻说之时。心不惊怖。无有悔没。

  于空、无相、无愿三三解脱法则中,究竟爱乐。空者,一切世间法则、出世间法则毕无所得,本性空故。识得本性空,自然舍离一切愿,所以一切出世入世、一切善巧方便一时散坏,何以散坏呢?本无造作故。于空无相无愿中得以清净安住,是为解脱门中得以成就,诸沙门出家者,必当守护解脱门法,若不然,则多有所谓的烦恼侵害。

  贤护。以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是清净戒行。不见戒行。不著戒行。乃至成就圣所爱敬戒行也。

  一切菩萨行戒之时,不见戒,不见持戒,不见犯戒,如是之时,心境光明,无漏戒体真实安住,无著戒体真实成就,无为戒体真实利益世间。如是,种种清净戒法无持者,无犯者,清净守护,清净持戒。清净持戒者,无犯、持见,所以尊重一切,持戒不敬,犯戒不嗔,如是真实守护戒法,令正法住世、净化世间。

  多有众生,以爱憎心来持戒,以染污心来持戒,以有所得心来持戒,是为犯戒,世尊在后面的文字中有清净宣化。为什么一切凡夫之思维与世尊之思维不能相应呢?因为众生染著心故。见诸戒行,浊诸戒行,坏诸戒行,污诸戒行,以为我有所持,以为他有所犯,此类有情多是自赞谤他之修持,多有熏习,而受其害,何以故?慢心故,染心故,不净心故,有所漏故,即多有对待、生灭心智故。诸佛如来宣化清净教化、清净戒德,与一切众生示现清净,远离对待。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彼出家菩萨。云何得有如是不清净戒行。缺戒行。染著戒行。污戒行。依倚戒行。智所诃毁戒行。圣所不爱戒行也。

  贤护菩萨欲护佛法住世故,欲代末世出家善知识问诸法则,令一切出家者清净守护戒法故,所以设此之问。

  佛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有出家菩萨。取著色。受持禁戒。修于梵行。

  所谓色者,若犯、若不犯,若善、若恶,若是、若非,若好、若坏,如是种种,皆为对法中所生起。

  如是取著受。取著想。取著行。取著识。受持禁戒。修行梵行。修行已。作如是念。我今如是持戒。如是苦行。如是修学。如是梵行。愿我未来。得生天上。或生人间。自在有生。受诸果报。贤护。以是因缘。彼出家菩萨。成就如是不清净戒。乃至圣者所不爱戒。是谓为求有故。为有生故。为受欲果故。为生处所故。

  前面有此染著,后面就必然有此发心,以染著心故,必造此业。虽精勤修持,为得来世之报,此为染污行,在佛的戒法教法中,此为犯戒者,何以故?诸佛如来出世,不为世间炽盛,不为世间减损,但为世间众生出离世间、利益世间故,我们若以世俗心来思维佛法,所以多有染污行、欲求后有行。若持戒者贪求持戒之利、苦行者贪求未来乐报,如是之人,是为世尊教言之焦芽败种,非是正行者。

  贤护。是故彼出家菩萨。念欲说此三昧。思此三昧者。要当先具清净戒行。乃至成就圣所爱戒。

  经文中,以如法、非法二行来作以对比,令我等择取如法,舍弃非法。

  亦念常行檀波罗蜜。所谓最胜施诸法施上施妙施微妙施精妙施无上施。

  “最胜施”者,第一义谛最殊胜教言之施。“诸法施”者,于诸有缘随机施法,令其除诸疑惑,成就菩提。“上施”、“妙施”、“微妙施”,这是增上施法,乃至说次第教言,令众生毕竟爱乐。“精妙施”、“无上施”,引导众生发无上菩提心。施者,回施无上菩提心之种种教法,所以说,若以财布施导引众生,若以法布施导引众生,若以无畏布施导引众生,唯一目的是欲令众生成就无上菩提。

  亦常勇猛。精进不休。不舍重担。

  一切贤圣、智者已证得菩提心分、菩提业分,舍离重担。所谓重担,即轮回之重担、烦恼之重担。此处,贤圣、智者分担众生之重担,饶益有情,同事修持,爱乐世间有情故。

  不忘正念。常行一心。正信清净。无有嫉妒。不着世间利养名闻。如法索求。以济形命。恒行乞食。不受别请。

  世尊在世时,有受请之法,有头陀行不受请之法,如迦叶尊者,只是随时乞食,不受别请。

  厌离人间。乐阿兰若。

  厌离之法与出离之法,虽然有别,但厌离是出离之善巧、基础,若无厌离之心,出离甚难成就。所谓出离,即无对无待,远离世间尘染,欲成就此出离心,厌离是为方便。

  尊崇圣种。敬事头陀。息世语言。但论出世。处众静默。假言不多。常敬于他。不敢轻慢。

  这实在都是让我们如实观照自己的行为、校正自己的行为的最直接的法教。

  于一切时。常行惭愧。

  我们都知道,在随烦恼中,无惭无愧、放逸懈怠是上品随烦恼。末季有情多无惭愧,于法性多作解悟,以为有证,所以于如来教言以为己解,多作邪见、邪知,实是骄慢不知!

  有恩必知。知恩必报。

  上报四重恩,一切出家众皆被四重恩所摄:佛教导我们,有佛恩;师长教导我们,有师长之恩;父母养育我们,有养育之恩;国土载负我们,有载负之恩。种种恩中,“知”不能忘啊。一切如母有情的檀那,养育着我们,我们如何来“知恩必报”呢?

  于善知识。常念亲近。

  莫有懈怠。

  诸师尊所。谨事无违。

  出家众对受教之处应当谨慎,勿相违反,实际就是锤炼自己的恭敬心与感恩心,此处唯有自受用所现,他缘只是助缘,所以一切善知识是为增上助缘。

  若闻如是甚深经典。专心听受。终无疲厌。于法师所。起慈父心。善知识心。乃至生于诸如来想。

  此想者,正是正思维善巧。在世尊的教言中,尤其藏地记载的许多故事中,多有善根成熟之世俗有情得遇凡夫僧而成就圣果的,也就是说所假之外缘虽非圣者,但亦能令其成就,故况且得遇能依法传达、依法交流之师呢?所以,若于师生如来想,实是自身之妙用。

  以为如是微妙法故。成就无上大菩提故。转增爱敬尊重心故。

  尊重心,实是非过现未来,非内非外,非自非他,但依真实。恭敬心中可以求得一切法,成就一切善巧,所以天亲菩萨在《俱舍论》中提出四修法,即所谓恭敬修、无间修、无杂修、毕命修,其中恭敬修是首修、首要法则。若我们不知恭敬,多不得法益,不增善根,心智蔽塞。末世有情自我意识强执蔽塞,故多自诩自证、自以为是,并多以自以为是之珍宝相互侵凌,多受其害。学佛若是徒增知见,此人堕落,因无有法行故。我们要依法而行,不要徒增知见,这样是为善得以法益、善守护法则。而我们这个时代,文字交流、图象交流、法则交流甚为方便,但闻法甚多,行者甚少,结果多闻而增上慢,多闻而蔽塞自心,多闻而毒害自他,就是因其闻而不行,闻而不知,闻而增加邪慢,闻而以为己解,即认为自己解的是正确的,反而拥塞自心,不能得无碍智,于清净的法则不能亲证实践,所以多受知见之害,这是末世共业所成。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时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甚深经法。彼法师所。无爱敬心。无尊重心。不生慈父想。不生善知识想。不生诸佛想。不生教师想。不能亲近承事供养。随于何所。闻是经典。当知是人。不能听受。书写解说。令法久住。如是之人。若能听受。若能书写。若能解说。令法久住。无有是处。

  世尊在此展示两种法行,一是非法行,一是如法行,令我等观察抉择。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复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增上妙法。不生爱敬心。不生尊重心。乃至不生诸佛想。不能尽心亲近供养者。若能读诵。若能受持。若能解说。令是经典不速灭者。无有是处。何以故。以不尊重是经典故。是故斯法不久必灭。

  我们是灭法者,还是令法久传于世?全在于我们是否能够闻法正行,即闻法而依法行持。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或复至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微妙经典。生爱敬心。生尊重心。及起教师想。诸如来想。亲承供养。即能听受。亦能书写。复能解说。能令是经久住利益。斯有是处。

  此处导引我等如是守护,如是实践,如是来爱乐这个法则。世尊所有宣化都作以如法、非法二种宣化,令我等得见、得闻、得以取用。所以世尊甚为善巧方便,清净展示法与非法,我们在学习、抉择之时,应该清晰认许非法与如法,那些知见混淆的众生,以非法为法,所以行法而不得利益,多受其害。我们若细细地观察,多是如是非法行法,以染污法行戒法,以染污心行法,所以多不相应

  复次贤护。若彼菩萨。复于声闻人所。闻说如是微妙经典。即于彼所。生尊重心。如诸佛想。亲近承事。恭敬供养者。如是之人。虽未修学如是经典。即为修习。虽未解释即为解说。令是妙法久住世间。不毁不灭。斯有是处。

  此处应守护。为什么世尊如此细微地讲出如法及非法二种法则、有是处及无有是处二种法则呢?欲令我等莫以自心自诩,莫以自见自诩,那样与法不相应,多受委屈,多行迷茫之法。多有众生勤苦于非法啊,实是可怜悯者,自以为是,不依教而行,实在是盲人盲行啊,过去人所谓“盲人骑盲马”,其结果自知。

  何以故。以能爱敬尊重法故。是故此经。久住世间。贤护。以是因缘。吾今语汝。是人于是说法师所。生爱乐心。生敬重心。生尊贵心。起善知识想。起教师想。起诸佛想。尽心承事。恭敬供养也。贤护。若能如是。是则名为行我所行。受我教诫也。复次贤护。彼出家菩萨。必欲解说如此三昧。复欲思惟此三昧者。常当乐行阿兰若事。

  “阿兰若事”者,舍自我与他缘二种溃闹。对于阿兰若事,有事相上的宣化,如我们住在深山老林之中,远离城邑村落,此为阿兰若处所;也有法则上的宣化,即心智阿兰若守护成就者,心智远离溃闹,心智闲静,其人是佛法中所谓“闲人”,其所聚之处皆是阿兰若处所,心智闲静故,无染无著故,无有攀缘故,心智一时一如故,此为阿兰若心智成就者。所以,有阿兰若处所,有阿兰若处所法则成就。此处,二事皆相互助。

  不得居处聚落城邑。舍离朋党多求之处。不贪衣食。不得贮聚谷米食具。不得受畜财物生资。不得贪求名闻利养。不惜重命。常念舍身。

  阿兰若住处,有二法当行,以前我们住山之时,有善知识就会教此二行,即舍身行、舍识行。先舍其身,去阿兰若处,若有洞窟为罗刹所居,若有悬崖,若有大树,若有崖窟之畔,种种险处、难处,此难处无难,可行法则,作以守护,此处应舍身。舍身不是自杀啊,而是若有罗刹欲食此身,可予生命作以供养,令其闻第一义谛教言,舍其身而施最上乘教言,乃至舍识,不拘一切法,不拘一切处。现在住阿兰若者甚少,多有回避世间者,若是真正心智寂静,远离溃闹,不向往名利,不贪图于未来名利果报,真正向往法则者,称为阿兰若居住者。

  远离贪着。恒修死想。常行惭愧。

  很多人读过密勒日巴传记,其中有许多惭愧修持,乃至舍身修持。在阿兰若住处,诸善知识应当勤修此法。对于般舟三昧行,亦应如是思维,如是观察,如是修持。

  不造诸恶。摄受正法。无有疑心。常念远离不取众相。当修慈心。勿怀嫌怨。常起慈悲。无行瞋恚。安心喜舍。莫想爱憎。常当经行。破除睡盖。贤护。出家菩萨若能安住如是法行。则能修学解说思惟如是念佛现前三昧也。

  前面贤护菩萨代出家众启教,世尊对此一一如实给以解答的法则。

  尔时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所说经典。甚深甚深。最胜微妙。不可思议。然彼未来诸菩萨等。懈怠懒惰。虽闻如是深妙经典。生大恐怖。惊疑退没。不发欢喜爱乐之心。彼等当复作如是念。我今当应余诸佛所乃可修习如是经典。所以者何。我今自知多诸障难。身遇病苦。气力甚微。宁堪修行如是经典。

  以身体羸劣、障缘诸多而不行此法,我们经常会遇到贤护菩萨所提的这种思维。在一篇统计台湾般舟行法的资料中表明,在台湾多是病难者行于此法,如癌症病人等。实际,此法是一切人可行的,只要是舍离众缘、欲证诸佛现前三昧者,即可以行持,而末世之人身心羸劣,福报不具啊,稍一退堕,行法因缘即不具,对此我们应善自观察。

  世尊。彼辈如是。于甚深法。更生放舍远离之心。不能发勤勇猛精进。乐欲成就如是经典。世尊。尔时亦当有诸菩萨。精进勤求专念之者。爱乐是法。劝持是法。摄受是法。若诸法师说是法者。于是法中。如法行故。能舍身命。不著名闻。不求利养。不自宣说己身功能。不染衣钵。

  “不染衣钵”者,即不表达自己所行之善缘、持戒之功德,所以说“不宣己能”。

  不乐城邑。常趣空闲山林静处。其或闻是微妙法故。生大欢喜。更当具足发勤精进。听受如是微妙法门。常读诵故。常念持故。思惟义故。如说行故。彼等于未来世诸如来所。非徒直欲求彼多闻。亦无但求在于有处。

  多闻与有处二法,是末世有情所贪爱。现在学佛的出家、在家众中,多闻者多,行法者甚为稀有。我们于左右可以观察,于自心可以观察,随便找一个学佛的出家、在家者,若说法,仿佛人人无碍,若行法,则是个个不行。相应者十分稀少,多闻者甚多甚多,我们可以如是依教来观察,莫以自心、自慢来观察。

  “亦无但求在于有处”,即不求于后有之报。行诸善缘而欲求未来善报、乐报者,甚多甚多,不求后有、广利世间出离轮回者,甚为稀少!莫作他言,我们自己但自审观啊,这是末世之相。

  唯为成就诸功德故。常念勤求。精进勇猛。世尊。然复应有往昔己曾供养诸佛。宿种善根诸善男子善女人辈。发大精进为闻如是微妙法故。更发如是大誓庄严。愿我当得干竭肌肤。散骨消髓炽然身心。苦行不息。必欲成就如是妙典。终无暂时懈怠懒惰。而不听闻微妙胜法。亦无不思甚深义理。复无舍他。不为宣说。而常勇猛行大精进。但为摄受诸菩萨故。听闻如来如是妙典。闻已。即便生欢喜心。

  这一段文字中的大庄严誓愿,我等应勤观察、勤守护,不可舍离!若舍离,于此法难以成就!

  尔时世尊赞彼贤护菩萨言。善哉善哉。如汝所说。我今随喜。贤护。我随喜故。一切三世恒河沙等诸佛世尊。皆亦随喜。

  时彼贤护菩萨复白佛言。若有在家菩萨。处于世间闻是三昧。欲自思惟。即为他说。乃至一日。或经一夜。是人安住几种行法。当得成就思惟三昧。为他说也。

  我们很清晰地看到,前面贤护菩萨代出家众来问世尊“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何以运用?何以守护?何以实践?现在则替在家菩萨来启问。

  佛言贤护。彼在家菩萨。处于世间。若欲修习思惟三昧。或一日一夜乃至一构牛乳时者。吾今语汝。彼在家菩萨。既居世间。当应正信。不起悭贪。常念行施。随多少施。当一切施。不求果报。应归依佛。又归依法。亦归依僧。不事天神。亦无礼拜。不生嫉妒。常念随喜。当须清净。如法活命。不爱儿女。不著妻妾。不染居家。不躭财宝。常乐出家。念除须发修八关斋。恒住伽蓝。常怀惭愧。发菩提心。不念余乘。见有持戒清净比丘。修梵行者。终无调戏。常行恭敬。从谁闻学如此三昧。当于师所生爱敬心。起尊重心。善知识想。生教师想。起诸佛想。一切众具。悉以奉之。常当识恩。恒思报德。以能教我微妙法故。

  佛法之微妙,非是世尊无端地对其称赞、夸许,而是因其实际利益能真正令我们出离生死之苦恼、生死之迷惑、烦恼之苦恼、烦恼之迷惑、见思之苦恼、见思之迷惑,真正地进趣自在、自知的菩提道业,乃至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广利人天!所以,闻此殊胜微妙之妙法,实是不可思议!

  “起尊重心。善知识想。生教师想。起诸佛想。一切众具。悉以奉之。常当识恩。恒思报德”,这实在是为了引发我们真正的尊重、自尊、如实之心智,一切外缘皆是假借之增上缘,抉择于发心啊,一切自受用与利他具足法则,绝对来自于发心。

  贤护。彼在家菩萨。处俗之时。应住如是诸法行已。然后教示如是三昧。如是思惟。如是修习。

  前面说常念出家,乃至八关斋戒、发菩提心、不念余乘、但于此法行于精进、于闻法所生尊重想,如是种种,然后是“教示如是三昧,如是思维,如是修习”。

  时彼贤护菩萨复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等正觉。今乃为彼出家在家诸菩萨辈。正信成就乐深法者。宣说如是无上妙法。令住如是无量法行。然后当得思惟解说如是三昧。

  “无上妙法”,无上者,无对无待,非造作有;法者,各是妙用,无染无著,令众生出离所有世间之沉沦。而世间沉沦者,如欲界有情在对待法中沉沦不知,多择取、徘徊于善恶之中;如色界有情多于禅定守护染著,乃至以禅定为生命之依止;如无色界有情,于非想非非想定常守护,这都是六道轮回之业相。能出此三界者,为妙法所有,故“无上妙法”能令世间有情出离三界、不坏三界、广利有情。出三界者,不被三界所拘,不被三界所缠缚,若不被善恶缠缚,则得以出离欲界之自在,若不被禅定所染著,则会出离色界,乃至无色界。如是之法,是随顺无染无著的清净智慧,是直出三界的清净安乐法则,所以称为妙法。

  世尊。如来灭后。如是三昧。于阎浮提能广行不。佛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我灭度后。此三昧经。于阎浮提。四千年中广行于世。而后五百年。末一百岁中。正法灭时。比丘行恶时。诽谤正法时。正法破坏时。持戒损减时。破戒炽盛时。诸国相伐时。当斯之际。颇有众生炽然善根。往昔已曾亲近诸佛。供养修行植善种子。为彼诸丈夫辈得是经故。此三昧典复当流行于阎浮提。所谓佛威神故。故令彼等。于我灭后。闻此经已。欢喜书写。读诵受持。思惟其义。为他解释。如说修行。

  这是世尊授记,是真实言、如实语,非是推导,我们善思维。世尊说“正法灭时”,现在正法、像法已过,步入末法,也就是“后五百岁”中,其末一百年中,会发起这样的利益。为什么这样的经典能流通于阎浮提?就是因为诸丈夫辈于此经典往昔曾种诸善根、修持守护故。

  尔时贤护菩萨。及宝德离车子。闻如来说正法灭时。悲泣雨泪。

  多有善知识视世尊欲灭,而欲劝佛住世,悲悯世间故,所以会“悲泣雨泪”,此处闻到正法灭时,亦复如是,因为诸佛如来是众生之依怙,诸佛所说教法亦是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的宝筏,此法一灭,使一切众生失去依怙故,所以“悲泣雨泪”。

  从座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偏袒右肩,右膝着地”,乃至右绕三匝,是印度的一个启教礼节,因为恭敬故。

  世尊。我等当于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末百年中。沙门颠倒时。正法欲灭时。诽谤正法时。破坏正法时。持戒损减时。破戒增长时。正法护减时。非法护增时。众生乱时。诸国相伐时。能于如来所说经典妙三昧中。读诵受持。思惟义理。为他广说。何以故。我心无厌终不知足。是故我于如来所说修多罗中。能听闻故。能书写故。能读诵故。能受持故。能思惟故。能修行故。能广说故。

  尔时商主优婆塞伽诃岌多。居士之子那罗达多摩纳等。闻如来说未来世中正法坏灭。为正法故。悲哀泣泪。从坐而起。整理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

  我们看到,不仅仅是出家众施行“偏袒右肩,右膝着地”这个礼节,在家菩萨亦复如是,这是印度的一个风俗习惯,是其整体守护的一种方式。

  世尊。我等能于如来所说妙修多罗。及能受持修多罗者。我皆摄护。令得增长。世尊。我今复为如来所说微妙经典。作其加护。令得广宣。久住于世。何以故。以是经典。能于无量阿僧祇劫。多所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世尊。我等得闻未曾有法。至心受持。思惟其义。为他解说。广行流布也。世尊。我今闻此甚深经法。一切世间无有信者。我先为其造善根器。然后为解。

  我们看到,这些在家、出家菩萨,都肯于世尊灭后、正法灭时,乃至种种恶相现前之时,令此般舟三昧一法广传于世、流布于世,欲饶益有情,故发如是誓愿,守护三宝及三宝教言。那我们现在这些在家、出家的学佛菩萨们,是以何来认知、守护自己的心智呢?诸位善知识,善观察,善了解自己的心愿与作为。

  守护佛法,有时比所谓的自力修证尤为重要,因为守护能令佛法广泛传播。当然,修证者自利真实也是不可思议。若既能守护,又能真正地修行,那实在是成就守护。若能善守护、广泛传播者,虽自己未行于法则,而随喜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如世尊在此经典中所宣化,末世若护持道场、护持教法、护持行法者、爱乐守护、赞叹随喜,此人功德不可思议。因为末法之时,法衰,而世俗因缘炽盛故,邪见颠倒炽盛故,所以护法因缘、传播佛法、实践佛法,尤为重要!

  尔时众中有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众等。闻如来说未来世中正法坏灭。为正法故。悲泣雨泪。从坐而起。整持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恭敬合掌。而白佛言。世尊。我等受持如来正法。然诸大士善丈夫辈。尔时于我当作依止。当作覆护。为我经纪。能令我等于如来所说如是甚深修多罗中。取真实义。如法修行。唯愿世尊。付嘱我等诸善丈夫分明立记。何以故。世尊。我及彼等。皆能护持摄受正法及摄受者故。

  我们看到,这些出家、在家的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为了令此法住世,来劝请世尊分明授记,以令是法清晰延世。我们学习一个法则,若没有来源出处,那是解决不了真实问题的,比如生老病死这些烦恼,若能真正被解决,那是无有是处的。我们能把现世的种种烦恼障消除,把种种所知障消除,若不依如理的法教,也是无从建立啊,故这里是为了令世尊为有情立明记,来作如是启教。

  尔时世尊。即便微笑。放金色光。其明遍照十方世界诸佛国已。还至佛所。右繞三匝。从顶上没。

  这是诸佛授记之相。一切诸佛授记之相皆有光明出,饶益无量世界,照耀无量世界。若世尊额放光,是与诸菩萨类广宣教法;若喉部放光,与诸声闻智者广宣教法;若胸部放光,多与人天之类说诸教法;若脐放光,多与鬼神类有情说法;若膝放光,多照注畜生道有情、与其说法;若足放光,能饶益地狱幽冥有情。所以,六道之处,佛以光明所摄,各个机制相应,令其得以度脱。此处世尊有光从顶入,绕以三匝,世尊在说授记法时,就会示现此相。

  尔时尊者阿难作如是念。世尊。昔来已多微笑。然于笑时必为异事。我今应问微笑因缘。如是念已。即从坐起。整持衣服。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向佛。以偈白言。

  其心清净行无秽  有大威德巨神通

  一切最尊世中上  显现无垢如明月

  无碍圣智解脱心  迦陵伽声天中最

  一切异轮莫能动  今忽微笑有何缘

  赞颂世尊有大威德清净,有大威德善巧,为世间之尊,现无垢明月之相,以无碍圣智、解脱心智来宣化美妙音声,即“迦陵伽声”,传播于世间。世尊说法,具八种妙音,所谓梵音广传世间,令闻者众生得悟,此“迦陵伽声”,非男女声,非清浊声,非高低声,非强弱声,如是远离世间八音,以净音广传世间。

  “一切异轮莫能动”,即一切外道知见决定随顺、得以除疑。

  通达正真为我说  能多利益两足尊

  赞叹世尊福慧具足,为我等说真实教。

  闻是如来微妙音  一切皆当大欢喜

  如来以微妙音开人心智,予人以解脱成就功德,所以多令众生欢喜踊跃。

  诸佛世尊岂虚笑  佛复放光有胜人

  谁于斯日获大利  是故今应宣笑旨

  谁于今日得证真  谁于今日受法王

  谁于今日自灌顶  谁于今日登佛位

  谁于今日利世间  谁当总宣佛法藏

  谁于佛智得常住  以是尊应显笑缘

  阿难赞叹世尊有是这样的利益,乃至证真获大利、受王位、受灌顶位,乃至受佛位而利益世间,宣说法藏。一切诸佛出世,莫不是为了利益世间,广宣法藏,直指一切众生心智;一切法藏者,不离一切众生现前心智。以是因缘,先作大利之说,后说入于法位,乃至成佛广利世间、总宣法藏。

  尔时世尊。即以偈告长老阿难曰

  阿难汝见大集不  摄护五百从坐起

  我们现在学的是《大集经》,大集者,众所集,是佛与欲界、色界有情所宣化的经典,如在龙藏中,有《大集部》、《宝集部》、《般若部》、《阿含部》、《杂部》等部,此属《大集部》。

  身心欢喜发诚言  我辈当来获斯法

  此等一心瞻察我  我于何时亦复然

  咸于我前兴大誓  我辈当来证斯道

  复有八辈从坐起  五百上首此为尊

  彼于末世法坏时  为世间法故宣说

  我今告汝如是言  于此众中无碍智

  是辈非于一佛所  起立合掌敬诸尊

  “是辈非于一佛所,起立合掌敬诸尊”,闻此教言者,能相续守护、观察、实践者,非遇一佛、二佛、三佛。

  我观往昔无量世  八万诸佛皆现前

  八人为首从坐起  还为护持是妙法

  “是妙法”者,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法则。

  前此八万亿由他  复值如是数诸佛

  “八万亿”,我们好理解,但对于“由他”这个数字,往往我们就不太去思维运用,这个量极大,甚至不可称,但诸佛如来对不可称自有可称之说,也有对比不可称之不可称,乃至还有实在是无所可称之无所可称数量,在《大方广佛华严经》中有一“数字品”,专门说数量的变化。凡夫心智对数字能存念、思议、思维、记忆起来的极为有限,如佛教经典中常说“如恒河沙数诸佛”,乃至说“无量恒河沙数诸佛”,这样的数字是我们人类的数字所难以简单表述出来的,所以用“恒河沙”为单位来表述,就同我们用百、千、万、亿作数字单位来表述一样。

  心得解脱大名称  彼时此辈已摄持

  一切解脱者,是为世间“名称”者,我们常讲,佛法中的闲人远离一切热恼,所谓所知障的烦恼,所谓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等苦之烦恼,乃至说无名烦恼,乃至如微尘的细微烦恼,这样得“大名称”,是为闲人、世间无心闲人。世间有情多有执着,多有染著,执着善、执着恶,执着得、执着失,执着凡、执着圣,如此之类,难以具述,所以多有负重,即负重于善恶、智愚等等。而究竟解脱超出常伦,是为“大名称”。

  今复于我胜法中  能为摄护利益首

  师导者,善知识者,诸阿阇梨者,诸在家、出家能教化世间者,是为“利益首”。

  教化无量菩萨众  断除嫉妒诸大人

  此等于我灭度时  取我舍利兴供养

  善持我斯诸佛事  安置箧笥遍十方

  世尊灭后,以种种因缘遗福于世间,令众生咸有依从,如我们看到的佛像,就是世尊所遗,相好可以度化众生,就象我们的父母若已不在世间了,其遗像亦能令我等回忆起父母之恩德,回忆起父母养育之真实利益的内涵;又如“舍利”,有全身舍利、碎身舍利、骨舍利、肉舍利,种种舍利,皆是诸佛所遗传于世,我们现在看到的大乘经典、了义经典,亦是佛的法身舍利;又如种种制服,亦是世尊所化现,欲令一切接触有缘以得度脱利益,供养者亦得利益。

  在阿育王时代,建了八万四千佛舍利塔,中国记载大约有十八处,是世界上佛舍利分布最多、最广的一个国家,有佛牙舍利、佛指舍利、佛发舍利、佛肉舍利、骨趾舍利、结晶舍利等等,这些舍利都能与我们末世有情作为福德、福慧的加持物,也是出世、入世的真正福田。

  平地造塔或在山  付嘱天龙及金鸟

  斯等依仗于此经  寿终皆得生天上

  经典造塔、舍利造塔,亦复不可思议,能令人天得以解脱,或死后得生天上,这实在是对人天福报的一个鼓励。

  后虽转生于人间  而常不离胜家姓

  善持我斯菩提事  还发大愿随本心

  我们国家从十九世纪以来,尤其是五四运动、破四旧之类运动后,一直延续到现在,讲平等、民主、自由,是没有种姓概念的。印度到现在还有四种种姓,十分清晰地在其社会结构中表现出来,生在贱民家会受人歧视,所以“常不离胜家姓”对印度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实际上大家还是有分别的,虽然讲平等,但农民之家、工人之家、干部之家,乃至高干之家、军队干部之家,其生活意识、教养机制、自我感受,差别还是很大的,又如汉族人、少数民族人,感知差异也很大,我们不能不面对这些具体的情况。

  生在胜姓家,这是一种鼓励,是人天福报之增上引导。世尊说法,往往以人天福报增上引导令我等趣入菩提,而不是逾越机缘,因为如果只说无上菩提教法,一切众生皆迷闷此心,不能爱乐,若作渐次说,能导引众生爱乐、向往、真正地深入实践佛法法则,故增上说是十分重要的。所以,世尊在初转*轮过程中,有说人天五乘教言,说三乘教言,待因缘成熟就唯说一乘,如《妙法莲华经》,但说一乘教,舍诸方便,开权显实,但说最上乘,予一切众生以究竟利益,以了义教真实回施众生,这是一个次第引导。

  “还发大愿随本心”,本心者,一切众生本来是佛。确定认知“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直趣菩提,生死了不相干,了无可染。但虽说无生死可得,一切因果沉沦众生无以承担啊,心智迷闷,所以世尊渐说人天福报、声闻缘觉、菩萨、乃至最上乘,令识本心,究结于本心,本来具足,不假方便,自然回归,法性畅明,照耀十方,顿出生死苦海。生死苦海,实是虚妄造作,对待造作,就造作于每一个当下相续之中。

  或时为法至他国  恒值如是深妙典

  得已转授众多人  以欢喜心除嫉妒

  我们这个时代,嫉妒心在遮蔽着许多出家、在家、学佛、不学佛的有情的心智,例如在国内搞经济的整体状态下,大家各相增上攀缘,所以有钱者欲求更加有钱,有权者欲求更加有权,攀上不舍,不知劳心,不知累力,终无所得,多生疲劳,这就多是以慢心、妒忌心带来的,世间有情莫不如是,我们可以如实地观察。

  求法精诚无懈倦  轻财贱命岂爱身

  降伏一切诸外论  常以妙法惠施彼

  此处可能就说到我们这个时代中修法人的一个最大障碍了,什么障碍呢?懈怠、放逸、厌倦、无惭无愧。这是一个大的时代整体状态,因此成就者出世、住世甚为稀少;因此学佛的教言言说者逐渐增多,但真正深入实践者少;因此并不是十分能令世间人感到可作依怙,可作眼目,从而令世间有情真正地来随顺佛教的清净智慧教言,得以离苦得乐。我们要善于从这个懈怠者多的时代走出,那么能成就菩提,所谓“向上一招,全看自身”啊,欲出离现世,猛利心、精进心、如法细腻实践守护的心一定不能放松的,若放松而欲出离这个世间,实在是大难。

  时世无能受斯经  亦无读诵转教人

  唯有此辈五百贤  今于我前从坐起

  我们若没有前面一段较长时间对这个法的爱乐与实践,而能直接来受持此经典,实在是有一定的困难,因为信尚不具,何以听闻经法、向往经法、实践经教呢?

  复此八士诸菩萨  当来北天授斯法

  乐恒广宣多利益  弘是甚深修多罗

  此八正士为上首  彼五百数复无增

  远离嫉妒弃名闻  来世当授广大法

  此段文字实是授记。我们现前大众中是不是有此类得授记者?我不识,也不知,但大家于法若能生出爱乐,亦不排除有此五百贤者,谁知道是哪一人、哪一士呢?天眼者明之,宿命明者明之,漏尽明者明之,行法者明之,成就菩提者明之。

  “此八正士为上首。彼五百数复无增”,因为此八正士及五百个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同发愿,于时时处处守护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修持者,于一切时处令其现缘成就、具足,此八正士及五百之数,无有增减。

  如是比丘及尼辈  诸优婆塞优婆夷

  巧智无妒登法师  当成正觉大威德

  这是世尊授记此类人于末世令此教言广传于世之相貌,是对四辈之授记,因为这是四众所参与守护的法则,不单单是出家众,或者说圣者、智者,也不单单是在家众,是四众具足。

  彼不思议神德具  百福之体相庄严

  得微妙乐除众苦  长拔三毒烦恼根

  所谓“百福”之相者,具足善巧,如言说善巧、实施善巧、教授善巧,乃至说修持善巧、成就守护善巧,能令众生离苦得乐,拔众苦源。

  所谓“三毒”者,即贪、嗔、痴,是为烦恼之根本。末世有情贪、嗔、痴具足啊,这是世人心智中所表现的状态,若静下来观一观,我们就能广泛看到贪、嗔、痴这种烦恼根。

  此等从今舍命已  终不受生恶道中

  一切生中常和合  所遇菩提最胜事

  世尊授记:在世尊宣化之时,一直延于此法广泛传播的未来,“一切生中常和合”。因为般舟行法,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令众生心智调柔,慈悲爱乐于世间。和合,是守护的一个特别重要标志,因为远离嫉妒故,常随喜故,心智调柔故,爱乐世间有情故,欲拔众生苦故。和合,是相当重要的一个大法则,也即是集体法则,尤其在我们现世的生活中,因处末法之际,有情刚强难化,多树己见,故相互诤讼十分频繁。

  既舍一切恶趣生  亦能永离诸难处

  功德不可知边际  如是无量受多福

  复当得见弥勒佛  于彼常起和合心

  恭敬供养利益他  唯求无上菩提故

  我们知道,俱留逊佛是贤劫第一世尊,于人寿六万岁出世;拘那含摩尼世尊是第二世尊,于人寿四万岁出世;迦叶世尊为第三世尊;释迦佛为第四;弥勒佛为第五世尊,这样排列下去,依次有千佛出世。我们现在是贤劫的第九小劫,处在减劫之中,人的寿命一日比一日缩短,福德因缘一日比一日减少,一直减到人寿十岁,人就很矮了,且有三灾相伴,然后又逐渐增长,弥勒世尊降世时,人寿八万四千岁,身高四十公尺,草木亦变化,比如我们现在的乔木可能只能当未来的灌木,现在的灌木可能就象草一样了。随着人福德因缘的变化,身体也在增减,百味也在增减。善恶增减故,所以百味增减;福德因缘变化故,人的体质业缘也在变化。

  彼时此辈恒集会  承事超世两足尊

  为此诸佛妙菩提  当度生死登彼岸

  于后末世法坏时  彼等亦常持此法

  如是处所恒修行  遇弥勒世事若斯

  在教言中,这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以及八正士,常护此法,乃至延续到未来得见弥勒世尊时。

  所可于此贤劫内  广为利益世间灯

  彼一切处护是经  安住三世无畏所

  对于此八正士、五百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这些智慧者,佛授记说,乃至在弥勒教言中,他们也能广利世间,于贤劫之内,皆能广利世间。这是广大授记,非一佛世尊所授记,所以遇弥勒世尊时亦如是广传此教。那么我们现在在末世之中、佛灭度之后、正法坏时、诸恶炽盛时,我们来守护《般舟三昧经》,这是什么样的福德因缘呢?犹如佛记,是世间之明灯,能令世间懈怠放逸之有情、无惭无愧之有情在行法中多生惭愧,并了解自己的善根与所守护,此法能激励众生自知、自觉、自明。

  将来亿数多诸佛  不可思议难得边

  斯皆供养广修行  常护如是胜佛事

  此处说乃至未来劫于亿数多诸佛“不可思议难得边”,即广大因缘中,皆供养、广修行、护持如是胜佛事。故般舟行法亦广延于未来,乃至亿数多诸佛,何以故?“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此功德有不可思议广大延续力故,此善根不可散坏故,真实不退转故。

  我们都知道,在诸佛教言法则中,许多法则是有退转的,如声闻教言中有这样一个典故:一位出家众证得初果,游化人间,一时于一世尊塔庙中,手掌无意置于塔庙上,此时丢失初果。为什么呢?慢心、怠心所致,在世尊的塔庙中妄生骄慢,以怠惰心故,退失初果。在我们的习法中,有进有退者,是自力法则,若于不退法则顺性修持,当然无进无退,但以清净平等守护。我们现世之中,若于福德因缘增上修持,那就有进有退,若纯粹依自力修持,欲一生成就不退转法则,甚难甚难,因为即使此类法则已甚难得遇,而我们自身善恶交织,多行杂途之善,虽常行法,多是进一退九,所谓“一曝十寒”之说,大家对此都有很多观照与感觉的,可以来观察。

  其有在前成菩提  彼彼咸同修供养

  而或于先取灭度  我住多世那由他

  今此贤护大菩萨  及是宝德出众珍

  商主岌多伽摩那  当见恒沙无数佛

  于彼亦受无上经  前已经历多劫数

  妙算不能尽其形  无量亿劫谁能知

  若有众生得闻名  或于觉时及睡梦

  能发勇猛师子吼  彼辈皆得天人尊

  “天人尊”者,世间所应供、调御丈夫故。

  若有众生但闻名  直能信敬及随喜

  一切作佛无疑虑  何况供养于彼身

  若有众生闻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名号,闻法则的名号,亦得作佛,无有疑虑,“直能信敬及随喜”,所以,此类法是精勤之法、精进之法,是令佛法广传于世、广利世间之法。许多不学佛的人就是因为他人走般舟而向往佛法、爱乐佛法,乃至有进趣了知佛法的愿望,何以故呢?因为这个法则本身就精勤、感人之致!世俗之人于睡眠、饮食等正常的生活机制中已养成习惯,而一日一餐、常行不卧不坐,乃至除诸睡眠,实是感人之致的一个修行法则,而且此中有因佛力加持、佛愿力摄持、佛通力摄持、本功德善根成熟、相应故而得“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不可思议的利益,且又凡圣皆可以行之,所以此法很广大,能广大感动世间,能令世间有情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因此,我们现在对此法的延续与实践是十分有意义,十分得当,十分相应的,与我们这个学佛的身份、或者说学佛的机制,都是得当的。

  其所受法不思议  寿命法住亦无量

  利益广大无穷尽  功德智慧不可知

  彼过去佛难思量  清净持戒洹沙数

  此辈于彼广行施  唯求无上佛菩提

  念佛成佛,决定无上菩提,无有疑虑。缘佛者决定成佛,这在缘起法中真实照见,何以故?缘佛者,必究竟得知自心,不离心法故,所以究竟于无上菩提。

  彼诸功德不可数  多劫宣说莫能穷

  于菩提中无增减  常念护持是经法

  世尊亦难思议此法的功德与利益,所以“多劫宣说莫能穷”。

  阿难若人护此经  书写读诵及忆念

  汝应决定兴爱敬  终不离是五百中

  善知识们,这个授记是十分有意义的增上加持与鼓励,实在是成就的印契。这五百贤者中,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是哪一位善巧者呢?若识得、若识不得,你都应善守护法则。

  阿难若人持此经  自当勤心求坚固

  净持禁戒舍睡眠  决定得斯妙三昧

  我毗尼处说木叉  诸比丘学居兰若

  若能头陀不舍离  得此三昧定无疑

  “木叉”者,即波罗提木叉,其翻译是各个保解脱戒。

  “兰若”,即阿兰若处所,寂静心智、舍诸愦闹。

  “头陀”,十二头陀行有不受请、粪扫衣、一味食、一纳衣、树下一修等等,若能常守护者,必能成此三昧。

  一切别请尽能舍  凡是美味皆断除

  贪图色味、贪图利养,难以成就此法。

  师所常起诸佛心  谁云不证斯三昧

  若于师所,所谓教授三昧法则之所,起以佛想,此心圆满。圆满者,因有圆满起步故,所以得证三昧是为不远。在这个时代,对经典、师教起以如法想,就比较难,因为末世有情多诸业习,多诸不圆满的心业,所以于师如佛实在大难,那怎么办呢?依法不依人,不失为善巧。但如果你说:“我不管这个,我知道师长是假设之资,假令心圆满故,我视师如佛!”那是你善巧,你得其利益,非是他缘,心缘所生,以为事实,必得成此三昧。

  贪恚痴患先觉知  我慢嫉妒咸远离

  这是成就此法则最基础的一个基因,或说一个法则。

  情无垢著念无为  读诵思惟胜三昧

  我们读诵此经典时看到,多处提醒我们此是“思维”三昧。

  清净意处无可染  调伏诸根息怨嫌

  一心专念如来身  读诵受持妙三昧

  若有菩萨在居家  心常坚住出家事

  受持读诵口业成  心常念学此三昧

  “心常坚住出家事”,虽然在居家中,但常思出家,常思衣钵,这是在家修行人所具善缘增上福德。世尊对诸大菩萨,即在家菩萨,多说此教,赞出家功德之实。此末法之世,虽说很多出家人做的有如法、不如法之说,或者有种种疑相,但不能染污、玷污出家的根本利益与法则,不能以人之业缘,以时代之业习、障缘、共业,来遮障佛法的出家功德,不可因多人具,也不可因时代具,来审视三宝,若人因一僧有不如法处而诽谤于三宝、诽谤僧法,此人是愚者,若因二人、三人、多人而诽谤者,亦复如是,乃至因一团体、多团体、一时代之因缘多有诸过失之僧人,而疑谤于三宝出家功德,亦复如是,何以故呢?出家功德非某人所具有,为真正行出家功德者所守护、所成就。对此,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善于观察,莫以他人行为之过失遮蔽自己的心缘、障碍自己的法则与利益。经常听人诋毁于僧法、僧人,这没有必要,某个时代之人的作业、行为具与不具,这是时代共业所表,非是出家人要为、想为、所为,所以出家之众不可诋毁。出家只是个相貌,若你于出家者如见佛想,那是你见佛,若是见是非想而处处见过,那你就是过失想,受过失之报、过失之缘。诸位善知识,我们所缘之法就成为种子,未来果报必然成熟,所以真正的修行人不见世间过。此处为什么要处处思出家法呢?因为出家功德非任何人能占据,非现出家相者据,非在家者据,但行出家法则者、向往者得其利益、得其善巧。所以,在家行法,常思出家,坚固其心,“受持读诵口业成,心常念学此三昧”,这是对在家之要求。

  恒应修持五种戒  亦常数受八戒斋

  常住寺庙舍资生  读诵思惟此三昧

  “五种戒”,不杀,不盗,不妄,不淫,不酒,如是清净守护。

  “受八戒”,一般我们提倡在家人住寺院时受持八关斋戒,或者非家八戒,从而能行出家人事,以令我们不失在庙之胜缘,不失在寺院之胜机,不失大众熏修之功德。这样我们不失自己的机会,不错乱自己的因缘,能真正起到住寺院的作用、共修的作用,远离居家之害,功德不可思议,乃至一阎浮提世界、多世界、具足世界有情皆持五戒,不如有一人清净守持八关斋戒之功德殊胜,功德不可类比故。所以,诸位善知识,我们是出家者,则当然守护出家法则,实在应尊重自己的现缘;而在家者到寺院来求授、守护八关斋戒,实是你的善根不可思议!如果我们在家,欲受八戒,欲守护者,甚难,何以故呢?杂缘炽盛故,多相侵扰故,难于外缘自制故,而我们在寺院守护八戒,甚易,大家具足这样的胜因胜缘,各相珍惜!

  “常住寺庙舍资生”,即不贪图于世间,常爱乐于道场,爱乐于行法,爱乐于佛法法则的延续,爱于熏习。

  不当耽著众妇妾  勿爱儿女及珍财

  住优婆塞行羞惭  但当忆持此三昧

  “不当耽著众妇妾。勿爱儿女及珍财”,这是对男女之说,男者,勿耽搁于妻妾,女者,勿贪爱于儿女之情及珍财。

  “行羞惭”,这是对优婆塞说,应知道在家不行大丈夫事,要有惭愧。你说:“我作为在家居士,要不要生起惭愧呢”?若于世尊教言中,不能猛利舍弃在家之种种纠缠,实应生惭愧。你不能出家,应生惭愧之心,这是修法增上方便,若你说自己在家无惭无愧还挺好的,则道业难以增上成就,因你无有增上爱乐故。

  莫于他所起害心  唯思除去诸调戏

  无处可著住于忍  但念思惟此三昧

  “莫于他所起害心”,在世俗之间,若要不做诸恶,难啊!而在寺院之中,比如出家众,如果做恶业,或心想恶业,实在会受到制约的,且不仅是内心所受的东西。为什么出家呢?它有遮护善巧,为众所观望、众所爱乐、众所守护、众所监督、众所供养故,以此因缘,故出家众有修道方便,有出离方便。比如受十方信施,此信施养我此身,若不成就道业,十方信施生生世世难以偿还,日夜三翻,何以抵消呢?所以,出家之众若不行于道业,若不以真实心智守护道业,实在是未来际无以偿还啊!这个债务反复增长,不可思议,难以计量!对此,在家优婆塞应该生惭愧,因为出家法则中有这样的真实利益,虽然看似压力,实是令有情真实出离。若出家人不成就,宿世之债难以偿还,一生一生,百生、千生、万生、多劫之生,不能偿十方在之债啊,这不是畏惧之说,实是因果之说,所谓“他方信施,日夜三翻”,信施者,其力也大,其功也高,因为净信故,所以真诚,真诚者,就会增长不息啊。

  “唯思除去诸调戏”,在家种种娱乐、种种放逸、种种作为,无遮无拦,无有育说者,无有阻碍者,所以多有放逸害世于自于他。龙树菩萨《十住毗婆沙论》中有“知在家过患品”,可以查一查其文字,了解一下在家过患。许多年轻的居士会说,人世间的福德我还没有享受完呢,世间很多好奇的、好玩的我还没有做过呢。但你不敢担保自己还能活几天、活几岁?有的人说,我到老了再学佛。你能否活到老还是个未知数!谁也不敢说自己能活到哪年哪月哪一日,除非你有天眼明,十分清晰自己的未来,或者说有生命自在之力,这样的人于生命有把持,但他绝不耽搁于世俗!而我们还在认为自己很年轻、有很多时间可以娱乐放逸,乃至作诸害事,即所谓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延续,那真是应该警告自己,人命无常,过于山水,朝夕难保!今日尤存,明日难保啊!这不是威吓之语,实是诚实之言。我可能是因为外缘炽盛,基本每天都会遇到死亡的报告,所以对生死无常的追随感觉到十分亲切。人类面临的最严肃、最亲近的一个朋友,就是死亡!其他亲情好友啊、生命年华啊,乃至名闻利养啊、种种享受啊,都不是我们真正的朋友,都是一时相见,因缘和合,唯有死亡最亲近,时时相伴,时时相随,无有舍离!没有一刻能舍离我们,只到因缘一熟,即是事实啊。若不作如是观,你的道业何以成就呢?你何以缘起呢?所以,诸位善知识,善观察!

  莫于财物生执着  花香涂粉及诸鬘

  无处染著安彼忍  但当受持此三昧

  “无处染著安彼忍”,于诸染著处,心能作清净观察,无染无著,是为安忍者。忍者,认可、随顺之意,无生忍乃是无造作之忍。

  若比丘尼求此经  当勤归敬除嫉妒

  调戏贡高及我慢  证彼菩提亦不难

  从比丘、优婆塞,一下跳到比丘尼,为什么呢?世尊在许多说法中都是这样的,一带就过来了,因为比丘尼亦是出家二众之众,这个众就有一定的分量,要提一提。“当勤归敬除嫉妒。调戏贡高及我慢”,这都是女众常犯的一些过患。

  应发精进破睡眼  一切诸求皆当断

  心爱乐法净命存  唯当读诵此三昧

  “一切诸求皆当断”,所谓少欲知足易养活,安住于闲静心智,远离愦闹。

  “心爱乐法净命存。唯当读诵此三昧”,令我们专之又专地深入实践这个法则。这在寺院里就比较有机会,也有因缘,所以我们以后鼓励大家尽量能到寺院受受戒、行行法,这样不失到寺院的胜因胜缘,等你回到世俗中再说世俗事,那也是一个方便。

  心常不共贪欲俱  莫起恚恨无迫恼

  不以魔缚系众生  唯当受持此三昧

  应不与贪欲共,不与嗔恨逼恼共。现在,世间有情的嗔恨、逼迫、恼患十分频繁,十分容易生起,女众表现就比较激烈一些,应该注意,尤其出家者,应心常生慈悲。过去出家者,不管是比丘还是比丘尼,都应有二种修持,即慈心观与光明观,慈心观者,令一切有缘坦落、安乐,或起善念;光明观者,除一切善恶对待,心无挂碍,洗除心垢,得安乐住。此二法是出家众必行之法,若无此二法行,则出家甚难,不管以什么样的形式出家,总是不相应,总是很难获其真利。在此,还是希望我们远离诸缠缚,不相魔恼,若我们相互共住而没有慈悲心、爱乐心、增益对方心,或者共同熏习、修法的心,那就会相互有恼害,而恼害者,令人心智烦躁、不相安宁,乃至产生怨恨、敌对。

  无以谄曲有所为  勿贪好衣及涂熏

  莫行两舌离分他  唯当受持此三昧

  这在女众中是比较容易延续的状态。“无以谄曲有所为”,谄曲是最令人受伤害的,因为不实故。我们现在修法,依法不依人,这样的环境就十分得当、有益。大家都是缘着一个佛法法则而来到这里,故于法应精勤,应多读诵于经典,多实践于法则,舍离人我是非,远离谄曲,远离阿谀奉承、虚假粉饰,如实地知自己的法则,如实地守护自己的心智,摒除这些不实之作为。其实,对于不实的作为,人人都不喜啊,对此我们提出“依法不依人”,甚为方便,因为谄曲中多有人情虚假相伴。

  “勿贪好衣及涂熏”,对着装无有贪着,能遮于寒,能遮于虫、蛇,能遮丑、令人安乐住,就有意义了,它能使我们成就道业,就足够了,其他就不应过份用心,而消耗自己的生命及生命的延续。涂熏,即涂香、熏香,印度人有这个习惯,我们现在也有香熏,但不是为了图于自私的好处,而是为了令大众安乐,乃至令诸护法者安乐、喜悦。

  “莫行两舌离分他”,这可能是女众中极为特殊的一个业相,东说西说,相互就有离间之作用,伤害自他,这样大家都不愉快。对于口业,女众尤为应该注意,因为大家到一起聚会很容易就会多以闲谈,多以戏论,乃至说多以长短是非。所以,我们在行法之余,少谈这些无意义的闲说,即人我是非,多谈法则,乃至多念佛,乃至说“打得念头死”净心念佛,是为方便。

  男女声色不系心  寂绝无诸邪念事

  于教师所生佛想  唯当受持此三昧

  邪念者,心不自制故,所谓“面带戏色,邪态外溢”,心智不正故,若人心智恍惚,不能自安乐守护心智,则不能相续真实法则,而心智单纯、心智直率、心智一如,则“唯当受持此三昧”。

  所生永离众恶道  于佛法中不空信

  破除三有诸障难  要常受是三摩提

  “所生永离众恶。于佛法中不空信”,如我们现在这里的出家、在家众,来到寺院若是不能如法地行持,那真是空出家、空学佛!落一个虚假的名字,实在不相当,实在不相应,主要是辜负了四重恩德,辜负了三途难缘之有情的渴望,辜负了信施,辜负了教授。因此,我们于佛法中,实应真实守护、如理实践。

  “破除三有诸障难。要常受是三摩提”,三摩提就是三昧成就安住,功德真实。

  此段偈子是续前面的长行,来不断地激励我们认知持戒具足这个法则。我们学习结束以后,大家有时间翻翻经典、念念佛、经经行,来思维观察,不要以我们学习之时是学习,下去之后就说以闲散之话,这样善法不相续、修法不相续、道业不相续,善根功德很难成熟,古人举一个例子说,如烧水一样,烧到六十度、七十度,凉下去了,烧到三十度、二十度,又凉下去了,如此反复烧,总是不能相续烧开。所以我们于法要相续,现前学习是重要的,下面学习尤为重要,因为在下面学习的时间更长、更多!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