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分观察品第六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7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分观察品第六

 

  一切文字方便,莫不如是印契自心,自心若不认取,文字何以安立?我们能聚在这里来学习《贤护经》,也是宿世于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的善根成熟、因缘成熟,故能有这样的福德机制,来用诸佛如来的心地印契我们本来无所印契的心地,何以故?心不可自见,以佛如来知见引发我等正知见故,得以法、知见之安住,乃至广延未来,饶益有情。

  大方等大集贤护分观察品第六

  我们从前面的文字中能亲切地感知到,世尊在逐步地引导我等如理观察此法则的内涵、动向及所依、所从。

  尔时世尊复告贤护菩萨言。贤护。若诸菩萨摩诃萨即欲思惟此三昧者。当云何思。贤护。彼诸菩萨。欲思惟者。即应当作如是思惟。

  此处,世尊直接来教导菩萨摩诃萨应如何善思维,非是让我们以妄想、自我知见来揣度一个什么样的法则,或者延续一个什么思想,而是直接来教授我们思维,犹如世尊说《三十五佛经》一样,《三十五佛经》是世尊直接教授一切菩萨摩诃萨行忏悔法的一个法则,直接制订于诸大菩萨,又如我们的三皈五戒、八戒、十戒,乃至比丘戒、菩萨戒、三昧耶戒,种种戒法,莫不是世尊的善给予、善抉择,以令一切有情不假抉择方便而得以随顺,在随顺中得以自然地抉择,即所谓法之抉择,而直入无上菩提,得不退转。故“应当作如是思维”,是世尊直接为我等作以抉择,不假我们分析方便。

  如我世尊。今者现在天人众中。宣说法要。贤护。菩萨如是一心思惟。诸佛如来。坐师子座宣说正法。

  我们看到种种佛像都有莲台或狮子座,或者种种菩萨各有其坐骑,如普贤菩萨有六牙白象,文殊势利有青狮,地藏王菩萨有“谛听”,观世音菩萨也有其所乘的威德之相,金毛犼,如此各个安立,所表何在呢?——欲令一切众生随顺、信服故,如大雨能广洽于世间,又如大雷能激励于世间,令众生觉醒。诸佛如来宣化正法,亦复如是。

  具足成就一切相好。最妙最极。殊特端严。乐观无厌。

  前者是从说法上来观察,此处是从妙相来观察。世尊以四法广度世间有情,令一切众生得安乐住,妙相庄严是最殊胜、直接的一个接引众生的法则。佛教不是偶像之教,但不失为用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种种方便,欲令众生得见、得闻、得知此法则不可思议,随顺妙相而契入无上大利!

  如是观察诸大人相。于一一相。应当至心。即得明了见诸如来应等正觉。既得见已。当先谘问不见顶相。

  “谘问”者,因一切诸佛如来大功德随顺真实成就,入一切如来藏性海,一切菩萨不能测知,声闻缘觉亦复如是,凡夫之类更无迹可寻,所以要谘问诸佛如来种种法义。经典中往往有这样的言说:尔时,某某菩萨乘佛威神,从座而起,顶礼佛足,启问某一教言。何以故呢?若诸佛如来不以威神智德加被,一切菩萨不能离座起问,即不能离开自己的知见,引发无上教言之真实功德。

  既得问已。然后次第遍观诸相皆令明了。如是观已。更复思惟。诸佛如来众相微妙。是为希有。

  在我们学习佛法的修持过程中,闻佛殊胜教言,若闻而行持,闻而欢喜,闻而顶戴,必获大利;而见诸佛妙相,若作随顺观察,立清净愿望,亦会相应,后面就是对观相愿望所作的引导与观察。

  愿我未来。还得如是具足成就诸妙相身。

  在一些观佛三昧的修法中,依一种、二种观法,观诸佛如来无见顶相,乃至说发之绀青色相、右旋相,头皮如金色相,头骨如白鹤相,脑如琉璃相,脑中有十四脉,每脉有十四光,光光皆照耀着十方法界,饶益着一切有情……乃至一直到足底万福轮相,依次观察,若逆观、顺观,如是观察,深得印契,安乐清净,远离诸难,身心安乐,此是观妙相所具之功德。

  愿我未来。亦得如是清净禁戒具足威仪。

  一切妙相皆来自于清净戒德,对此诸佛如来有这样的遮护,因为如果说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即是如来,那金轮王亦是如来。为什么佛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名如来呢?因为具足一切戒功德故,具普利世间之大威德善巧。金轮王虽然亦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因无无漏智故,无十力、十八不共、四无畏故,所以不名为佛。如来世尊以种种境界、种种威仪、种种善巧方便广利人天,所以与诸轮王不可类比,但轮王之相亦是清净、圆满、庄严,只是说法具不一,所证不一。

  愿我未来。亦得如是具足三昧。愿我未来。亦得如是具足智慧。愿我未来。亦得如是具足解脱。愿我未来。亦得如是解脱知见。愿我未来。成满如是诸相身已。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从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契入诸佛正遍知海,光耀世间。

  既成佛已。亦当如是。处彼天人大众之中。具足宣说如斯妙法。菩萨如是具足观察诸佛如来。乃至成就一切种已。复应更作如是思惟。是中何者是我。

  何以故?若本尊功德安立成就,广利世间,无所染著,是为广大清净妙相庄严真实利益,若有染著,是为我慢;我慢延续,必为增上慢所摄;增上慢,必为大妄语所摄;逐渐增进,就堕入世间。我等若不随顺诸佛如来善巧观察,虽稍修善法,稍得利益,稍得轻安,稍得光相,乃至稍得自在神通,堕入我慢,即增上慢中,乃至逐渐延续,以为实有所得,未得法中以为有所得,未证言证,妄自认取,后面必然堕入所谓的诸魔眷属,危害世间,对此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

  “是中何者为我”?是破本尊观之善巧。故本尊观者,应于佛法中善得利益而无染著,若有染著,必然堕落,一定要注意,这是佛法中的一个清净转折,也就是所谓运用广大善巧而无染著,为智慧之力所摄。

  谁为我所法。谁能得成诸佛菩提。为身得耶。为心得耶。

  逐步地引导我们随文入观。

  若身得者。是身顽騃无觉无知。犹如草木。石壁镜像。

  我们这个色身,由四大组成,地、水、火、风何以作用呢?我们这个色身,眼、耳、鼻、舌、身,若是把意识去掉,是不是犹如草木呢?应善于观察。

  然彼菩提。无色无形。非像非相。不可见知。不可触证。

  我们常在名相中、言谈中来表达菩提心分,来表达菩提相貌,说“无来无去,无垢无净,无始以来,广大微妙,广摄世间,无有尘埃,无有染著,一法不离”,于此不可言说处强立言说,以令众生有文字、语言契入方便,得以了知此“不可见知”之了知。于正遍知海中,此本源心智,非造作而得,非可丢失,所以,诸佛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于此法无可证,凡夫愚痴有情在此处颠倒沉沦而不可削减。

  云何更以顽騃无知无见无识。无所分别无作之身。得彼菩提。

  这是破除一切执着、一切所得之心。“得菩提”者何以得菩提呢?一般学过藏性教言的人都能了解,说“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如是深妙之语,甚深广大真实之语,何以得以印契万法唯心呢?何以了知一实境界呢?

  菩提如是。既无形色。非相非像。不可见知。不可触证。谁复于中而行证者。若心得者。是心无色。不可得见。是心无相。不可得知。此心如是同于幻化。

  一切觉知莫不是因缘而生,不可触及、不可知见。

  然彼菩提亦尔。无色不可见。无相不可知。无漏无为。亦同幻化。

  世尊如是判定菩提相貌,令我等有一个所谓“因坏文成”之清净觉知、无染之觉知、圆满之觉知、现下彻底自在发起之觉知。

  云何可证。云何觉知。而言身心得菩提耶。

  如是观察,如是思维,此是如来世尊以不思议智导引众生正观察、善观察、如理观察、真实观察、不增减观察。若我们以妄心观察,不可得,以自我设置的心来观察,不可得,故世尊来引导我等善观察。

  彼菩萨摩诃萨。如是观时。分明了了。见是身相。不得菩提。亦知是心不得菩提。何以故。诸法无有以色证色。以心证心故。

  犹如《心经》所讲,“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在诸佛教言中,法无自性之抉择实无一法可成,实无一法可立,而广立诸法,利益世间染著有情,令其消除一切执着幻障,令其成就无上大利。

  然彼于言说中。知一切法。虽无色无形。无相无漏。无可睹见。无有证知。亦非无证。

  何以故?如是说证者、不证者,实是戏论,可得者、不可得者,是者、非者,一切对待言说在此悄然无声,因为我们凡夫二元心智中所延续的皆是对待,若泯除对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清净本源心智一时就光耀世间,无假造作。

  何以故。以一切诸如来身。无有漏故。又诸如来。身无漏故。心亦无漏。又诸如来。心无漏故。色亦无漏。

  无漏者,无造无作,清净地远离一切功用,即远离一切作意对待。在学佛法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一个名词,即八地以下菩萨皆名“不净意菩萨”。“不净意”者,即有作意、作意延续。凡夫有情,若不作意,心无所系,而若心无所系,意识就会茫然,乃至说迷失,故八地以下菩萨,尚需作意,作增上善巧,如是正勤修法,即所谓“除一切恶,行一切善,未生之善令其生,未生之恶不令其生,已生之恶令其忏悔”,如是正勤者,是为作意善巧。而诸佛如来,及八地以上菩萨,在无用功心意中,不假造作,不假对待,实相现前,清净回施真实功德,以是安住,这是报德所具故,善根真正圆满成熟故,非依修德强执故。凡夫有情若不假于后天之修持,往往对法性之真实不能认取,若在事事相相中,顺应现缘、顺应法性,二法并举,修德、性德一时圆具,此时可以说是“修法分”,这样我们能于佛的无上道业有安住的机遇,乃至实践的机遇。

  此段文字是给我们一个观察、思维的引导机制,前一篇为“受持品”,以受持为过渡,导引我等来正观察,在“受持品”前,有“正信品”,再往前有“思维品”,即以思维契入正信,以正信契入受持,以受持因缘来善于观察法则、善于观察心地,世尊如是教化我等,如是宣化教法,让我等切自思维,善于守护!

  贤护分观察品之余

  大方等大集贤护经卷第三

  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

  贤护分观察品之余

  又诸如来。色无漏故。受亦无漏。乃至行识亦无漏。又诸如来。戒亦无漏。所有三昧智慧亦无漏。乃至解脱解脱知见亦无漏。如是乃至诸如来。诸如来所有言说。已说今说当说。及一切法。斯皆无漏也。

  无漏,是佛教特定的一个名词,表达了佛法与一切法之不共,与一切外道之不共。佛教有“六通”之说,一切外道皆有五通法则,唯佛教有一个“漏尽通”,阿罗汉者亲证,八地以上菩萨亲证,诸佛如来亲证此无漏的真实功德。

  贤护。诸如是等一切佛法。智人能达。愚者莫知。

  智愚二法,不是评判,但是运用之时,因智愚二法亦无自性故,如我们学佛人之持戒、犯戒,善人、恶人,凡者、圣者,亦复如是,莫能定位。那么佛法中的种种法位,如初果、二果、三果、四果,种种果位,是不是有位呢?此位亦是善巧增上,引导有情,令彻见心智,所谓增上加持方便,各显本位善巧。

  彼若能作如是观时。一切诸法。悉不可得。

  在凡夫世间,有所得法是我们所有作为的唯一驱使动力,所谓无利不做啊。在诸佛教言法则中,实在无一法可得,用智慧观故,慈悲观故,广利世间观故,皆无一法可得。

  云何不可得。所谓谁能证也不可得。云何证也亦不可得。何缘证也亦不可得。

  在此“不可得”法中,我们善思维观察,如是思维,渐次引导我等深入、周遍地观察种种事相。

  彼能作是观已。如是入灭寂定。分别诸法。亦不分别诸法。

  如前面讲于一切法了了分明、了无染著,所谓灭寂定者,或称寂灭定者,于一切造作已经休息,于一切尘劳亦已安住,不增不减故,所以分明于诸法,而无染著。

  何以故。诸法无故。

  此抉择甚为重要!

  贤护。如火未生。或时有人发如是言。我于今日先灭是火。贤护。于意云何。彼人是语为诚实不。

  一切世间众生的虚妄烦恼本无所得,因虚妄而造成烦恼,实在无可灭者,是为灭。一切凡夫有情,执着于泯灭烦恼之法,枉增烦恼,在本无烦恼中,新增“灭烦恼”之烦恼,枉受轮回。如是轮回,犹如我们执火把于虚空中一划就是一个火环,此轮回中实无一物可得,但强执故,而产生轮回之相、轮回之业。

  贤护答言。不也世尊。佛告贤护。如是诸法。从本以来。毕竟无得。

  我们可以周遍观察,随时观察,随缘观察,一切现缘心智中处处可以得观——一切法毕无可得,但因虚妄执着、染著,以为实有所得,而生起执着苦患!

  云何于今乃作斯说。我能证知一切诸法。我能了达一切诸法。我能觉悟一切诸法。我能度脱一切众生于生死中。此非正言。

  这是狂妄人、染著人、是非人、沉沦人之所言说,如现在世间有情多说“我是持戒者”、“我是行法者”、“我是正法者”、“我是正知见者”、“我是某因缘者”……实是为染著者、执着者、堕落者,于法必然受其侵害。何以故?无智亦无得故,饶益世间,无智亦无得故,安住智慧,无智亦无得故,威德于有情,威德于现法,若有染著,必受其害。世人为什么于法不能得真实的利益呢?多因执着妄想之习惯相续不能间断,过去执着是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现在执着于所谓的正法、正见、度众生、智、悲,如是种种亦是改头换面之执着罢了,实是苦源,实是苦本!诸佛如来说诚实语,令我等正思观察。现在在学佛的居士团体中、僧人团体中,多有如是知见,以为自己有法可证、有法可得,所以多生骄慢,于不可得中强执有所得,于无所证中以为有所证,枉受其苦啊!

  所以者何。彼法界中。本无诸法。亦无众生。云何言度。但世谛中因缘度耳。

  我们所观察的一切世间生灭法中,实无本质,亦实无自性,因种种因缘,延续种种世间,所以“十法界秉然现前”。何以现前呢?若佛法界、菩萨法界、声闻、缘觉、人、天、修罗、地狱、饿鬼、畜生,这十种法界中,皆以因缘而现,无有实质!因缘故,而现佛法界,因缘故,菩萨法界,因缘故,声闻法界,乃至地狱、饿鬼、畜生,如是种种法界中,莫不是缘生缘灭,无有实得处,无有一法可染,那我们有何可执呢?若无所执,此人得以解脱;若无所染,此人得以智慧;若无所度,此人得以度尽众生!

  贤护。于意云何。彼如是说。得为实不。贤护答言。不也世尊。

  我们作如是观察,例如有的人说:“我为寺院做了什么什么事”,有出家人说:“我为道场做了什么什么事”,有的修行者说:“我为修行做了什么什么事”,有的人闭过关,说:“我做过什么什么”,有的人修过戒律,说:“我做过什么什么”,如是染著,虽是染著的名相有异,实质所执、所染之结果是了无差别的,也就是说,本无所功德,妄认以为功德,徒生骄慢。尤其在我们现前的佛法传播中,堕入此类者甚多,所以无清净心守护,无真实利益安住,从凡夫执着法则中走出,堕入所谓的佛法执着中,不能自拔,往往此类有情更加自以为是,甚至不可一世、惑乱世间!本无诸法,亦无众生,若如是真实抉择,人得安乐住。这是我们一切学佛者应彻底地、清晰地、抉择地、无畏地认知的一个法则。

  佛告贤护。是故彼诸善男子善女人。若欲成就无上菩提。乃至欲成缘觉菩提声闻菩提者。皆应如是观一切法。

  三乘教言中,皆应如是清净观察,因为此观察是为中观正见,远离二种边见故。二种边见者,若以是,若以非,若以凡,若以圣,若以染者、不染者,执者、不执者,如是无量无边之说,皆堕二种边见,不能出离生死对待海中,此是无边际处,人不得解脱。三乘菩提心中,无上菩提心者,诸佛所守护;缘觉菩提心者,十二因缘善观察所守护;声闻菩提心者,闻教而得度脱者善守护。如是三类有情,所发菩提心智皆不能离开此法教,所以说“应如是观”,除非我们不是佛教徒,远离如是观察。

  我们在学习三乘教言中应如是观察,那在行般舟中呢?亦复如是,何以故?我们是佛教徒啊,欲行“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之时,决定应如是观察,善于观察一切法本无所生,本无所灭,亦无来去。

  若于三乘法则中,不如是观察,则与菩提心无缘,何以故?在一切法所延续中,法不孤起故。我们常谈诸佛如来世尊所施教,犹如马胜比丘说于舍利弗的四句偈:“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吾是师大沙门,常作如是观”,这四句偈是三乘佛教所依止,若不依止此法,何以交流?何以运用?何以展现利益于世间?

  作是观时。则入寂定。无有分别。非无分别。

  寂定,即寂灭定,是阿罗汉所亲证,又称灭寂定,证知无生之法,受想行识灭,出入息灭。证得此定,能断见思二种烦恼,成阿罗汉果,因为受心灭则爱灭,因爱灭则思惑断,因想心灭则取相心灭,因取相心灭则见惑断,故入灭寂定能断见思二种烦恼、证阿罗汉果。

  何以故。贤护。彼一切法。无所有。不生。然彼定有分别。即是一边。定无分别。复为一边。

  定有、定无分别,但是名相,在究竟智海中观察,一切分别是本无分别之善分别法则。所以,菩萨是善于在无分别法则中清晰分别、饶益世间,以饶益世间故而现分别,以实无分别故而饶益众生、现种种分别相。如是分别中,实无分别之本质,光耀世间,令分别众生各个舍弃分别执着,而汇入清净心智。诸佛如来具一切善巧,说八万四千法,无一法可立,那又何以立八万四千法?所谓本无所立中,随众生心份而设立,说种种对法令众生得以解脱,满一切众生心愿故。

  若执于是、执于非,执于分别、无分别,二边见中,不能解脱。对待心智,心相矛盾,在此中徘徊,实为人类择取之苦,现在习法者多在此处,善恶、是非……如此二种边见中,徘徊不已,不能清净安住,而心智动摇,妄生染著!

  然此二边所有。是无寂定。非无寂定。无思量处。无分别处。无证知处。无经营处。无聚集处。无思念处。无发起处。贤护。是名中道。

  在世尊教言机制中,有两大类机制在我们阎浮提广泛传播,一类是圣文殊教言机制,一类是圣弥勒教言机制,即中观机制与唯识机制。机制,就是教言体系。不管在汉传佛教,还是藏传佛教,都为这两大机制所摄。南传教言非是此摄,因为声闻乘中自有教法,即所谓“九部教法”。

  所有数事处等。但依世谛说故。

  所有对待、因果法则,莫不是由俗谛所摄,乃至说我们种种教言、种种设立,皆依世俗谛设立,若胜义谛,无以言说。

  复次贤护。于彼真实第一义中。若中若边。皆不可得。

  所有言说,在此消融,无所功用,无所表达,所以“言权不及”,古来以久,此处有“言语道断”之说、“千佛不传”说、“无知”说等等。

  何以故。贤护。一切诸法。犹如虚空。本来寂灭。

  善哉!此处若不抉择,则人以躁动、以妄举为法则,所以流落于轮回之中!我们在比丘戒中学了“三细六粗”,“三细”中,即所谓的真心之际刹那一动,动相建立,此处若不昧于真实之际,此人得以解脱;若昧于真实际,能所建立,即建对待,对待即建世间,世间六粗延续,即成种种烦恼,所谓自烦恼、圣烦恼、恶业烦恼、善业烦恼……种种烦恼,相互逼迫,为六粗法中所生。若善知现下一念之初动,是本际光明,所谓智慧本源,无造无作,自得解脱,智慧圆满,一时安住。凡夫有情,能所建立,心尚不知,况且六粗呢?本心初动之时,尚不能知,况且能所呢?本际之明一时安住,不假觉知,所以凡夫是妄生分别,而分别为能所安立,是极粗法则,是见思惑中的“见惑”。现在人习法甚粗啊,所谓粗者,即多以妄自感知、妄自分别为法则,而不知佛法清净教言究竟所在,不知本来寂灭之根本。世尊“三法印”、“四法印”中说苦、无常、无我、寂静涅槃,“实相印”中但无自性,一时抉择,何以有得失呢?所以,得失者,只有众生得失啊,所谓“得”者众生边,诸佛如来但以解脱智、圆满智、慈悲智悲悯世间、照耀世间,无一物可得。

  非断非常。无有积聚。无有住处。无可依止。无相无为。无有算数。

  “无可依止”啊,烦恼有情总要有个执着,无所执着之时,妄生断灭。断灭与寂灭,了不相干。断灭为邪见,寂灭为真实。真实之际,实际理地,安住诸佛,安住众生。众生、诸佛,名字之别啊,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诸位善知识,我们在学习佛法的法则中,要善随文入观、印契自心,切莫以识心、以能所之心妄自分别,荡涤在自己的所知障碍中,生起所知障带来的烦恼。

  我们说,烦恼中,所知障是最大的障碍,甚难去除,而烦恼障不难去除,因粗重故,“贪嗔痴慢疑不正见”十分粗重,人一举,就能觉知,但所知障甚细啊,为无始以来所熏习。虽在无始以来所熏习的无所得法中,本质无所得,但久习故,垢障深厚,也就是说虽垢障无自性,但垢障强执故,亦是深厚相。所以,有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法界本性力不可思议、诸佛愿力不可思议、诸佛威神善巧不可思议、诸佛教言不可思议、诸佛妙相甚深功德不可思议、诸佛神变不可思议……种种不可思议中,“众生业力不可思议”是众生所具有的不可思议份。我们在诸佛之不可思议法中,若有一法随顺,即得解脱,而诸佛以四分法利益世间——若妙相,若三藏十二部,若神通善巧方便,还有一法,即以诸佛名号功德,令一切听闻众生、见闻众生、随顺众生,一时得以度脱、成就。善知识们啊,若不然业力不可思议,业力不可自拔,业力不可自灭啊,何以故呢?妄妄相增故,妄妄相续故,在生死海中、强执海中,世间众生唯是执着,举心动念莫不是对待,举心动念莫不是善恶,举心动念莫不是分别,难舍难弃,不说是非,心智不安,不说对待,心不宁静啊。

  贤护。彼不可数。云何为有。不可数故。不入于数。不入数故。乃至无有智算名言也。

  我们在世间的逻辑智慧,是可思议智,岂不知诸佛如来依大善巧方便入不思议智,令一切众生入不思议智善巧,因为山河大地一切法则中,自然者有其自然法则,非自然者有其非自然法则,智有智法则,悲有悲法则,饶益自有饶益善巧法则,众生愚痴自有愚痴法则,在这些法则中,各个以认取为决定。地狱、恶鬼、畜生,亦有其抉择的法则,何以故?入于邪定聚,各自安立啊。我们常说“地狱无门”,那为什么又设置地狱呢?谁来设置地狱呢?造就地狱恶业者自设置啊。一法界显,九法界泯,其他界有情中,了无地狱可见,如我们现缘之中,你何以见地狱啊?人类之众生,但受人类之徘徊对待心智,这是我们的抉择;蠓虫有自己的抉择,朝生暮死是它的抉择;天耽搁于五欲、禅定,乃至色、无色、非想、非非想之心智之抉择,他们是八万大劫之寿命,你何以安立呢?所以,各有择取,生命延续之相,莫不是抉择之相。诸佛如来,若一劫、二劫、三劫、四劫、多劫住世,若一日住世,如月面佛,成佛之时即取灭之时,亦是度化众生,亦是究竟圆满,各有抉择故,所以说“诸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了不相干,了无染著,了无动摇啊。因互不相干故,所以各显各泯,各自取用,也就是说,一切名言不过是自己择取,如是而已,无有实质。

  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如是观察诸如来时。不可执著。

  虽是诸佛甚深广泛之法教,亦无可执着,八万四千法,无一法可执。多有诸有情在这个世间求法,欲求高者,欲求低者,不知心智之荡然,不知心智之本然,不知法尔如是!欲于外求,欲于内得,欲于修得,欲于不修得,所以妄生知见,徒受勤苦,岂不知法尔本然,自性光明普遍照耀,若运用者,一时即得善巧,若不如是,则是擅自发心,故应熏习菩提心,逐渐成就菩提心行,乃至毕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何以故。一切法无执著故。以无处所而可执著。亦无根本是可断绝。

  实无可断者,亦无可生起者。多有众生以为有烦恼可断,以为有胜法可修,所以妄生修见,妄生断见,故佛于此类众生说有法可修之法、有烦恼可断之断,若见思惑,若尘沙惑、无名惑。此名相安立,是众生安立之实质内容,诸佛如来了知法无自性、空静本然,所以,诸佛如来因众生名字执着,令众生名字安立,名字安立之后,众生以为有实质,故众生充实“名字何”之内容,比如说烦恼,当“烦恼”这个名字一旦生起,诸佛如来是了无烦恼所得,一切凡夫有情以为烦恼,何以故?生老病死、求不得、爱离别、怨憎会、五阴炽盛,三苦、八苦,种种苦难一时生起,他来填充内容,谁来填充?凡夫有情自来填充啊。你若了晓烦恼无自性,烦恼无所得,即得解脱,无所可断,无所可证。

  除灭根本。故无依处。贤护。彼菩萨摩诃萨。当作如是思惟诸佛现前三昧。若如是见诸如来已。不应取著。不当执持。

  我遇过这样的实际案例不下三、五次了,什么案例呢?即有人若修观佛三昧,若念佛三昧,若持真言,在观于本尊的三昧修持中稍有习法、稍有相应,则有禅定之诸敏感有情,甚至诸羸劣有情,能得见此类习法者之光明相、智慧相,乃至善巧相等种种妙相威德,一时就来顶戴感激,说:“哎呀!善知识,汝放净光明,照耀世间”!此类修行人,若认取于此,则堕入魔见;若知修法善巧,则为饶益世间者。

  在此败灭者甚多啊!若有善知识过来,以为你有这样的法证,以为你有这样的实得,你一定要了知此是因缘所聚,是你在持咒,或观佛妙相而得相应之刹那所产生的余光,实无实质,切莫染著,切莫以为实有,堕入魔眷属,堕入邪见坑,在无所得法中妄自以为有所得,妄欺于他人,而生无量劫以来的妄语之苦,堕入拔舌地狱!这一类的出家、在家人很苦很苦,妄受人信,妄受人供养,自以为自己有所得,骄慢邪见,自大自诩,所以诸佛如来授记此类有情:此增上慢者,念佛已失甘露味,堕魔眷属,犹如狂象,入于莲池,踏坏一切众生清净业缘啊[1]!

  世尊对此处数数宣化,令我等远离此魔害,若不善思维、依教修持,多有患难。许多修法者在就在此处堕落了,因为一旦相应后,身心轻安,他人敬仰,尤其此敬仰者还不是一般人,多是有禅定或多有感知者,若不警觉,是人多于无所得法中以为有所得,何以故?是人感到轻安故、喜悦故,他人说你有所禅定、有所妙相故,因而被阴魔所摄。诸位善知识啊,此处应当审慎地思维、观察,切莫染著!切莫取用!切莫自持!

  念佛人很容易住于此处,因为在集体念佛、打七中,很容易出现见佛啊、见极乐世界妙相庄严啊、见他方国土啊,乃至天界等种种稀有难得之境界,多生染著之有情就会轻与人说,以表自己的胜功德,令他人生起尊重与爱乐。此时若有善知识,可以棒喝于汝;若是恶缘相续,相互吹捧,则沉沦堕落于此处!

  在僧众和居士中都有这样的勤奋修习者而堕落的,因为什么呢?在此处不知转机。不勤奋者,因为没有相应之机,也就没有人去观察你,你也不能放出光明来,反而此人因为懈怠不受大害。多是勤奋者在此处容易堕落,教理不知,正见不立,菩提心不知,就因为这样的因缘,习法而受到伤害,实在是可惜!我见一个居士,这是一个特别残酷的事情,他就是因为自己在念佛中稍有清净的感知与相应之后,第一次给人说,别人现出惊讶之相,他就数数说,说后就不得此境,于是欺骗于人,结果遭到很多恶性果报。对于这一类学佛者,令人感到十分同情!习法为什么会受此害呢?回顾以来,还是因为无有正见,无有依教言,无有依完整的教言行法故,如此般舟行法,即“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它有这样一个完整的修行次第的机制。由于在习法过程中经常遇到这样的事情,所以在此处比较多地提醒大家要注意。

  在藏传佛教中说,若本尊成就者,强执守护,则堕入护法之类,即龙天八部,不能得以究竟安稳成就,在我们汉传佛教中称其为“乘急戒缓”者,因为无戒故。所谓戒者,破除一切执着,无漏无染,是为戒。由于“乘急”故,多得轻安,多得善巧,悲智善巧亦得生起,有的甚至是种种威德神通善巧亦易生起,但无戒德,即以无漏心智所守护,无有这一根本守护,就会堕入外道知见。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说境界的人,对其一定不能鼓励,更不能赞叹,更不能去随顺他的言说,那你就决定堕落!你堕落,他堕落,双双堕落,何以故呢?在无所得法中,以为实有所得。多有预测之类、以通力观察之类有情堕入此恶缘之中,所以在一些占察修法中,如地藏占察、文殊占察、观音占察、圆觉占察,种种占察法则就是为了避免我们受到这些以所谓的感知力、境界力妄自揣度的法则的障碍与伤害,故修一个仪轨,用仪轨来引发我们的欲知之望,由欲知之望来导引我们修持一个法则、修持一个仪轨。现在世间在此处堕落者甚多,受伤害的也真是很普遍的,这是一个大问题!

  何以故。贤护。一切诸法。不可执持。犹如虚空。体性寂灭。贤护。譬如金锤。安置火中。善作炉藁融消炼冶。炽然毒热。又如铁丸。新从火出。炎赫炽然。有智之人。不应执触。何以故。铁流金炽。触则炽然故。

  烧红的铁不能用手拿,实际上,我们在世间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作业中,乃至在财色名食睡的盖业之中,在所知烦恼中,在种种烦恼业障现前之时,我们若不能了知其自性不可得,并遵循此法,那么就犹如手触赤铁是一样的,会灼伤于你的。龙树菩萨在《大智度论》中举的一个例子说,大般若智犹如烧红的银钱,有其价值,但不可手执啊。也就是说你不能占有,占有就会灼伤你的。凡夫有情以为有所得,自以为有所知,自以为有所功能,妄自承担于世俗业缘,所以相互受害。在这个法则中,我们可以善观察、周遍观察,自吹自擂者、自大者、以为自己有功夫者,多受功夫之害,多受业缘之害,在劫难逃啊!

  如是贤护。菩萨观佛。不应取著。其事若此。是故菩萨观佛色。时不应生著。如是观受。乃至行识。不应生著。又彼菩萨。若观戒时。亦不应著。如是观定。乃至智慧解脱解脱知见。亦不应著。

  世尊在此处十分清晰地告诉我们,乃至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中,处处不可著,若著者,必受其害。前面作金锤喻,乃至铁丸喻,亦复如是,令我等无所著生其心,无所著善用法则,无所著广利世间,若没有诸佛如来说此教言,我等何以认知自心、认知法则?何以实践自心、实践法则呢?所以说世尊恩德在于此,我等闻则善守护、善实践,切莫疑法,更莫谤法,若有疑者,应善忏悔,应善认知,应善走出!

  何以故。夫取著者。终不能离生死苦法。以是苦法皆由取著故。

  这句话的确给我们下了一个定语——一切不可取著!

  是故菩萨。观察如是诸如来时。不应生于取著之想。贤护。虽无取著。然应勤求诸佛世尊胜妙功德。所谓佛智。如来智。广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不思议智。难称量智。无等等智。一切智智。若欲求入如是智者。常当精勤思惟观察见佛三昧也。

  诸佛如来于一切种智,乃至一切道种智中,繁衍着无穷之名,因为一切众生无穷故,诸佛智亦无穷;众生名无穷故,诸佛如来智名亦无穷,何以故?一切众生毕竟圆满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所以有广大智、自然智、自在智……。于一切智名中,诸佛如来皆知不可得,即行不可证。如是不可证、不可得之法则,一切众生应遵循、应实践、应爱乐,而不应染著!我们为何实践而不可著呢?用而不著,这正是佛法之不可思议之妙机!

  尔时世尊。为重明此义。以偈颂曰

  在此世尊用惯例性的文字重宣此义,令我等依简洁的文字再系统地观察一次、温故知新。所谓知者,实是本知啊,本觉中始觉现前,究竟觉安立,法则中法尔如是,我们现前运用,始觉生起,不离究竟觉之光明啊。

  譬如明镜与油器  女人庄饰曜其形

  愚夫于是生染心  处处驰骋为求欲

  彼于无中颠倒想  不知是法虚妄生

  彼欲炽火之所烧  斯妇起欲还自发

  若有菩萨作是念  是名无智著我心

  在此用人世间,或说欲界有情的欲染之事作了一个比喻。

  菩提甘露在当来  我拔众生出重苦

  第一义中无众生  世间独有生老死

  “第一义中无众生”,这是依第一义谛来抉择,若不作如是抉择,众生难以自度。如唐朝宗密大师,即华严宗第五祖所宣化,菩提心智具足三种相——大智、大悲、大愿,依大智说,上无诸佛可证,中无诸法可修,下无众生可度。依此因缘,了知大智之力量,这是一个相貌言辞,其内容唯有智者知啊。

  “世间独有生老死”,世间者,依俗谛安立,依俗谛知见所许。

  诸法无形如水月  岂有菩提而可求

  这是依胜义谛观察一切法,乃至菩提。生老病死是名字,无有自性,菩提亦是名字,无有自性,众生是名字,诸佛如来亦是名字,所以,胜义谛中了无一尘啊。

  众色形貌若镜像  如幻如焰如虚空

  我们所观察的种种法界、种种世间、种种有情、种种族类、种种思想、种种作业,胎生、湿生、卵生、化生,种种之类,无可言说,杂类杂聚,如此杂类之相皆若镜中物,如幻、如焰、如虚空。世尊对一切有为法作各种喻,如露如电、如梦如幻等等,让我们来作如是观,此是智慧之眼目,般若之正见。若我们没有智慧眼目,一切行法犹如盲人做事,如世尊在教典中作盲人摸象喻,一切无智慧之有情认知世间、认知佛法、认知一切法则,莫不是盲人摸象,各执一边,不能全观。

  凡夫著想而受羁  彼辈虽缚空无实

  已经被缠缚了,但实无可缠缚者,故若是被缠缚,实是可怜悯者啊。智者见凡夫有情枉被缠缚会生悲悯之心,悲心何以生起呢?以智心观察故,得生悲心,若没有智慧眼目,何以生悲?那个悲不名为悲,可能是同情、人情、世间之情。

  若斯智者诸菩萨  知世颠倒故见真

  了达无人谁受苦  彼则当成无上觉

  “了达无人谁受苦。彼则当成无上觉”,人尚不可得,苦由何者来受呢?所以说爱憎本无,生死何干?话是如是说,那我们如何思维现前业缘呢?诸智者以智观了达世间,利益有情;愚者则以染著沉沦世间,不能自拔。所以智自有智用,愚自有愚用,了无自性故,各个取用,而诸佛如来出世,所有愿望皆是以悲智二法滋润世间。

  无意分别佛菩提  其心本来自明净

  不见生死诸滓浊  彼证真实最胜尊

  “不见生死诸滓浊”,六祖大师在《坛经》中讲:“若真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他何以得见呢?见无见见,自得解脱啊;诸相非相,即见如来。此类善知识,处处见佛,心无挂碍,无生忍处自然安立,何以见呢?见处无见,自得解脱,所以广利世间。而我们看见什么是什么,所以事相牵制,无能出离,因为什么?没有出离之机啊。

  一切色法诸无漏  不可分别妄与空

  灭除诸欲解脱心  如是知者证三昧

  我们勤修于“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样的法则,许多行者说,我等为何未见诸佛?我等为何未见三昧呢?我们通过对此经典的学习,会有一个对正知见的认知、对清净法则的认知、对整个教言机制及整个法则体系的完整的认知,然后再来修法,甚得方便,这样就会远离诸无明及欲有所得之勤苦,而见诸佛,见诸佛而无所执着,断除一切烦恼,亲证法性无来去之自在力,这样我们得以佛法方便。

  初念诸佛无相身  后闻诸法本清净

  如是思惟无余念  证此三昧诚非难

  正见安立,证三昧非难事。正见未立,妄寻得失,自心蒙昧,何以修证呢?故多于勤苦之中。这几年来,多有知识一日、二日、七日,乃至九十日于般舟法中作以实践,但就证三昧者、得三昧真实利益者来说,是证者自如,不证者亦自如,自如什么呢?如法则。若不正见者,自有勤苦之利益;若是正见者,自得如法之利益。勤苦利益者,与此法结甚深因缘;相应利益者,得诸轻安,如悲智轻安,如寂静轻安、寂灭轻安。此轻安为诸佛所育,即养育我等法身慧命,令本善根成熟,即本行功德成熟,以得三昧力。

  因为这是相应法则,所以“如是思惟无余念。证此三昧诚非难”,许多行持这个法则的人,最主要是被心理障碍、业相障碍所困惑,也就是自设困惑,自设障碍。

  常作空相而思惟  即能灭彼微尘聚

  不分别成及与坏  一切外道失于中

  于一切色无分别  其眼虽睹不累心

  “于一切色无分别。其眼虽睹不累心”,在世间对待心智中,前面我们作过两种喻,于他作垃圾喻,于自作珍宝喻,一切凡夫于珍宝处无不染著,欲取之,欲得之,若自觉,若不自觉;而于他处作垃圾想,所以多生过患,多思不如意处。观世间的家亲之中,初时相处多相敬爱,久久则多记他过,相互疑虑,乃至诋毁、伤害,何以故呢?就是被色所累,被见所累,被这二种包袱所累,所谓见他人之过的包袱,以及收集种种自以为珍宝之法的包袱。这让我想起以前在山东听人说,某某居士有个很“好”的习惯,就是“好归我”,见什么好东西,就说“给我吧”,这实际是一个比较突出的人性表达,在人的习性中,“好归我”是一个习惯,我们自觉不自觉地就做着这样的认取。

  彼见诸佛如日轮  法界世间挺超出

  其心清净眼亦明  虽勤精进常在定

  精进者,省力处,安乐处,轻安处,切莫以尘劳痛苦以为精进。诸位善知识,愿我等在未来行法中,常得轻安,常得法乐!

  彼得多闻不可说  证此三昧真思惟

  在如来教言中,有正思维,有禅定思维,有不思议之思维,当然也有凡夫不正见思维。说如是法则,欲令一切有情发起正定之正思维。此“观察品”中讲的都是如理思维,以进趣常在定之定相思维,即三昧之正思维。在佛陀教言的次第说中,戒、定、慧,是一个清晰的增上教言法则,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此慧是真实无染、清净之慧。若无此三昧定力之正思维观察,我们往往是依凡夫心智思维观察,所以不得正思维善巧,我们所出言语、所受业相都有不正,也就是说难以正思维,难以正言说。

  若以不见证三昧  一切盲者应证知

  世尊在此提示我们,不是以不见佛得三昧,也不是以见佛得三昧,此心不可染著,但以见佛为增上方便,见佛无染,是为真实三昧之力。如世尊此处所举例子,若以不见为证三昧者,不论是因为堕于空里,以顽空之邪见、断灭之邪见思维,还是堕于有里,以情记、以自见思维,这样对此三昧都不能解了,不能行持,如能解了,那么一切盲人就早已证得三昧了,故应有正思维。

  世尊在此处也激励我等见佛不染,得闻法方便,善根成熟,亲证法性,于性空缘起作为真实法则抉择,即所谓临教抉择,是亲临教诲、真正抉择,而不是泛泛以自身的情记思维抉择,那样的抉择多有变异,遇缘而动,遇缘而变。所有,三昧的亲证是十分重要的一个正见抉择,也就是所谓亲证的功德与利益。

  亦不以见非不见  是中外道皆迷没

  于见、不见处,一切外道皆堕二边见,见者自说见之功用,不见者自说不见之理,而在佛陀世尊清净无碍的教言中,见与不见皆得自在力,若不见者,以增上善根成熟故,相应得见。

  此见,实是无见之根本,即所谓的空见根本,得见诸佛,无染无著,说种种妙法,广利世间,而实无所见。此“实”者,实无一法可得故,无一物可染故,乃至无一佛可得故,而广利世间。此处甚为关键!是诸佛俗谛、真谛融通使用的善巧之处。多有众生迷失于此,堕于外道对待二元知见中,于心不能契合,于法之运用不能善巧,所以于理者,自说其理,于事者,各不相应。故诸佛如来出现于世,宣化教化,无外乎是令我等真正运用这种清净现缘,无染无著,于一切现缘中,令众出离现缘困惑,得以解脱自在。

  外道皆因二元对待知见而生迷闷,心智羸劣。我们可以看到,外道种种教言中莫不是以一个上帝,莫不以一个主导者,以一个绝对的权威者来统治、制造、延续这个世间,佛法不如是宣化,得见诸佛,诸佛实无一可染者,但聆听教诲,抉择法益,自身成就,即成就所谓的本源清净回归之观照,所以心性自然畅明,无造无作,法性之光普照法界,自然饶益有情。在此处,若不聆听佛之教诲,多有虚妄揣度、假设之法则,不能真实相应,不能真实利益世间。

  常离相想而思惟  见彼诸佛清净心

  离相想,得见佛。见佛不离清净思维、离相之想,何以故呢?诸佛如来皆以空净无染的心智于十方刹土现其微妙身相,说其微妙法则,度脱一切着染有情,所以离相见佛。《金刚经》直接就给我们提示“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样的诚实言、真实语,以令我等有法可依,犹如口诀一样,直趣法之真实功德所在。若见相者染著,即被其相蒙蔽;若见相者惧于相,亦不得其利益。所以此处甚深微妙,不可思议!若思议之时,即有二边所依;若不思议之时,光明现前,一时照见。诸位善知识,我等无量劫以来依思维之智、思维之心产生二元对待法则已很成熟,若有一念放弃这种对待思维,自然则心智光明,圆照圆见,无染无著!在此见佛三昧的法则中,其实践亦复如是,欲令众生摆脱无始以来的所知障的缠缚,而得见念佛三昧,或者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圆证此不可思议的功德。

  如是见已一切观  斯人速成此三昧

  这两句偈子,本来就十分美妙!离相思维,见彼诸佛清净心;思维离相,得见诸佛,而无染心。实是甚深微妙,不假思维,造作停止,即起妙用!诸位善知识,我等念佛之时,若以了了分明之智,若以了了分明、了无所得之行,自然了此自心,无染无著,能见诸佛,得见诸佛而回施于清净心智守护。

  世人多是若破相者,即是顽空,若见相者,即是染著,此二种边见已成我们众生所染著的思维习惯、意识习惯、乃至作业取用习惯。这个习惯,令众生六道轮回旷劫不休,无一出离之机!所以,此三昧之证得,正是破除诸相无染而令众生解脱,见诸佛妙相善根成熟而妙用无穷,无穷而无染,自得智慧方便,以此法则广利世间,不生邪见。诸位善知识,我们闻说诸佛甚深清净教言,莫生疑惑,应善思维、善观察,应勤思维、勤观察,莫堕入自己无始以来的染著知见,乃至强执边见,令心堕落。

  彼无地水及火风  亦非空界现前住

  若欲观察一切佛  当想处座演妙音

  “若欲观察一切佛。当想处座演妙音”,此是菩萨行法不坏色处,取于色而无染,善根成熟,各显威德。

  如我今日宣妙法  心乐法者睹我身

  彼应无复余思惟  唯当想佛说法事

  但观世尊说法妙相、说法功德、说法利益,无相与不相,那么此时得善根成熟,见诸相而无染,欢喜闻法。

  如是专念莫他观  为求若斯多闻故

  一心观我说此定  总持诸佛之所宣

  《金刚经》说过去、现在、未来心不可得,那么三心不可得处,你用个什么?知个什么?观个什么?行个什么?念个什么?此处世尊说“求多闻”,即欲闻法;“多见佛”,即正思维。善根成熟之时,则欲见佛而闻法,以成熟善根,所以,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毕不可得,但是闻法心为善根成熟心智守护,此是契入清净心智之方便,非其他因缘,何以故?缘佛闻法而得以逾越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此三心是众生轮回心、堕落心、无明心、愚痴不能自拔之心,此三心相续,正是一切众生之所守护,若是我们乐于见佛闻法,此三心自然破除,何以故?见佛闻法,善根成熟,闻佛说第一义谛甚深教言,即自然走出生死轮回、虚妄造作。

  无有一佛在过去  亦无现世及当来

  唯此清净微妙禅  彼不可言证能说

  我于三界无上尊  为利世间故特出

  念证诸佛菩提故  宣此三昧无等伦

  若欲身乐及心乐  求佛功德不思议

  乃至证彼妙菩提  要当修此胜三昧

  “若欲身乐及心乐。求佛功德不思议。乃至证彼妙菩提。要当修此胜三昧”,对于身心真正的喜悦与法乐,一切亲证三昧法则者无以言表于世间,诸佛如来欲利众生故,设立种种言说、种种譬喻,以令众生随顺契入,得以亲证三昧之向往与爱乐,乃至亲证三昧受种种身心法味之乐,远离身心无明逼苦,使身心真正具足智慧与善巧,这样也不枉受此身,不辜负此生命的有暇机制与因缘。

  欲净深广多闻海  为众生故当勤求

  一切学佛善知识皆应以四弘誓愿来勤加守护于自心,逾越所谓的我、我所的执着,以及我、我法的执着。“众生无边誓愿度”,是根本前导,以此前导故欲断尽一切烦恼,欲习尽一切法则,欲成就无上菩提。所以,为度众生而成佛,为利世间而成佛,此是成佛之正因,是一切诸佛所宣化、而一切凡夫所埋没之心智。

  一切有情,不管在世间、出世间法则中,多是为了“我”,不知此处正是一切众生轮回之根本,若勤加修持、勤加守护,亦是多增轮回之业、轮回之缘。所以诸佛如来于因地各发妙愿、胜愿,以度脱众生、拔济众生而立广大誓愿,誓修一切法,誓修一切道,誓行一切善巧,誓断一切烦恼,欲度众生故,欲真实利益世间故。这个“无我”的修法,实是佛法的一个根本要点,也就是所谓菩提心的真正修持,或说菩提法则的真正修持。一切凡愚在此不能逾越,埋没于此,迷失于此,纠缠于此,行所谓“我”的修持,“我”的法则……,堕落于我执、我所,着染于世间相。而一切圣者、智者早已深达无我之地、无常之地、寂灭之地,于法性中印契自心,究竟了知在一切现缘之中法无自性,本源光明随时照耀着一切世事,一切相象,毕竟运用悲智二法。

  我们说修此三昧者,不坏于色而得见诸佛,闻甚深妙法而远离诸相。远离诸相故,得见诸佛善根成熟;闻甚深妙法故,广行诸法,普利世间,实是不可思议!说“不可思议”者,绝不是来麻痹有情,或是起蒙昧自心的鸦片作用,它的确起到一个能令我们放下所执的沉重、所执的迷茫,回入本来心智、清净心智之中,来运用所谓的“不思议”善巧,也就是不造作善巧,也就是远离对待的善巧,也就是随顺诸佛光明智慧安住的善巧!此随顺,若有众生一念随顺,其功德诸佛赞莫能尽,若一劫、二劫、多劫,亦难赞尽!何以故呢?此心智与诸佛等故!

  彼应速去诸欲尘  要当修此胜三昧

  若欲一生见多佛  见已恭敬复咨询

  “若欲一生见多佛。见已恭敬复咨询”,在此,世尊引导我等一生不离此世界而得见他方多佛,见者应恭敬咨询,问种种法,除种种疑。

  彼应速离勿生著  要当观此妙三昧

  虽有闻法,勿生染著,当观此甚深微妙之三昧法则真实不可思议之功德。

  是处无欲复无瞋  亦无愚痴与嫉妒

  又无无明及疑网  要当住此深寂禅

  此三昧力之内容,世尊以譬喻、以言说导引我等远离造作,远离思议,远离对待,令我等于无造作分中随顺、无对待中随顺、不思议中随顺,清净安住,内发轻安,真正升起身心之法乐,远离造作之苦患!

  [1]见《佛说观佛三昧海经》:“佛告阿难。未来众生其有得是念佛三昧者。观诸佛相好者。得诸佛现前三昧者。当教是人密身口意。莫起邪命莫生贡高。若起邪命及贡高法。当知此人是增上慢破灭佛法。多使众生起不善心。乱和合僧显异惑众。使恶魔伴如是恶人。虽复念佛失甘露味。此人生处。以贡高故身恒卑小。生下贱家贫穷诸衰。无量恶业以为严饰。如此种种众多恶事。当自防护令不永生。若起如是邪命业者。此邪命业。犹如狂象坏莲华池。此邪命业亦复如是。坏败善根”。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