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身心双修方为究竟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二 身心双修方为究竟

 

  《楞严经》上面讲:“漏尽不通(即淫欲不断),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饭,经百千劫,只名热沙。”蒸沙怎么可以成饭呢?你的原料就不是成饭的原料!

  ※ 好多人都是两眼黯淡无光、没有神,一看就是精、气、神不足。力量到哪里去了?从六根漏掉了。都说“打通任、督二脉”,你凭什么来打通任、督二脉呢?用什么来打通呢?说开悟是“悟”到的,那些理论确实可以用心理去悟,那些功夫不是通过生理、心理修出来的吗?功夫难道是悟的吗?思想境界是“悟”出来的,功夫是修出来的。

  ※ 打坐为什么要用一个蒲团呢?而且后面还要垫高一点,因为平的座,腰背容易驼下去,如果后面高、前面低的坐姿,腰杆自然能够挺起来。而且后面坐高了,重量就会落在两个膝盖上,尾巴骨就容易悬空,中心就跑到前面来了。

  这是几千年来老祖宗总结出来的经验!有些规矩可以改,有些功法上的东西丝毫都不能改,改一点全盘都是错误的!

  记得佛经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尊者,一个看到另一个洗短裤时,上面有遗精,他就说:一个得道的阿罗汉,不应该有这种现象,另一个说这是生理上的问题,和开悟没有关系。

  然后他们两个去问佛陀,佛陀笑而不答。停了几分钟后,佛说:“证得”不仅仅是心理上的,而且也有生理上的。既然是身心都证道了,就不应该有这些凡夫的现象出现。只有凡人,才有这些现象,圣人是没有这些现象的。

  有些人认为学佛跟生理没有关系,一谈到生理,他认为是亵渎自己的信仰。如果一个修行人不懂生理与修道的关系,你想开悟成佛绝对不可能!没这么一说的。过去每一位成就的人,都是一位生理学家,甚至是一位医学家。他即便是不通医术,也绝对通医理。

  一个修行人连基本的保健常识都不懂、连基本的生理构造都不懂,怎么修道呢?过去的医学家,全部是通过修证以后,拿自己的身心来验证的。现在许多医学家都是通过书本来学的。

  世界上第一本讲生理学的书,就是佛教里的《禅观正脉》;第一个讲生理学的人,就是悉达多,就是我们的佛祖!好多人还没听说过《禅观正脉》这本书,修“白骨观”的人,都是拿这本书作为依据的。

  不通自己的生理,对方的功法你就不知道是能修还是不能修,还是能修到哪个程度。你如果懂得正常的生理,对方的功法一说出来,你就知道可练还是不可练、能够练到何种程度。

  社会上流传那么多气功,你说都是谁创造的?都是那些气功大师创造的。为什么有的练了走火入魔、有的练了身体健康、有的练了没有反应?

  你创立的功法符合人的生理构造,你越练身体越健康、身心越愉悦;如果违背了生理的构造,你一练就走火入魔!

  我们生理的气血是前面往下降、背后往上升的,如果你创立的功法,也是使气血前面降,后面升,身心就不会出现极端、精神就不会错乱。反之,则容易出现问题。违背了生理气血的流向,你练得越多,精神错乱的越快、越严重!

  可是往往违背了生理气血流向的功法,你一开始练,就感觉特别明显(也就是阻力特别大),你以为这个功法好、感应强!但是你练一段时间,精神就错乱了。你如果练的功法是顺着生理气血走向的,开始你感觉感应不强(没有阻力),但是练久了以后,感应就强了。

  如果你练的功是让前面的气血往上升,后面的往下降,你一炼,感应就特别强,你会认为这个功法好,实际上是害人的,练久了以后,自己精神错乱了都不知道!

  佛祖为什么发现了“吉祥卧”的好处呢?右侧卧,腿和膝盖都蜷起来,右手压在耳朵下面(师父示范:大拇指放在耳朵后边,手掌置耳前),你生理的气血整个都从背后往上延伸。即使你是在睡觉当中,生理还是处在一种功态里面!

  虽然生理与修道没有绝对的关系,但是在最初起步、下手的时候,绝对是有直接关系的!你生理都降伏不了,怎么降伏自己的心态呢?要力气的时候,它没有力气;想要叫它安静的时候,它静不下来,为什么会这样呢?降伏不了自己的身心!

  我们大家都很虔诚,但是一个个都无明太重,所做的一切都是与道相违背。都想成佛,简直是妄谈哪!我们连最基本的福慧都不具备,哪里就能够开悟、成佛、了生死呢?看看我们在座的、一个个长得都是尖嘴猴腮、面黄肌瘦,哪有一个相貌饱满的?哪有一个像是大福大贵的人?

  过去那些开悟的祖师,哪一个不是法相庄严、五官端正呢?五官端正的人,身心就容易健康,心态也全面,思想就不会走极端。五官偏激(长得古里古怪)的人,思想就偏激,容易走极端!

  怎么能够达到身心平衡发展呢?一个得道的人,身心的阴阳都是处在一种饱和、平衡的状态、饱满的状态。绝对不会这一面多、那一面少,阴阳五行都达到了一种协调统一的状态。

  而我们现在呢?六根天天在打架!古时候的禅师把它叫做“六龙争舞”。也就是说六条龙在争斗、舞蹈。怎么个争斗法呢?耳朵想听好听的话,眼睛又想看好看的东西,鼻子想闻好闻的气味,嘴巴想吃好吃的东西,我们的心理也有需要。

  这样一来,六根门头各个大门都在不停地争着满足自己的嗜好,各取所需、各自争夺,所以六条龙每天昼夜六时都在争舞!搞得我们身心憔悴,身心的力量全部被它们消耗掉了,哪里还有多余的力量来修道呢?

  为什么佛教用莲花来比喻修道者呢?大家只知道一半——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种理解仅仅是一半,我们看到莲花开的时候,里面同时就有一个莲台,莲台里面有莲子,这叫做“因果同时、花果同时”。

  还有一重意思是让我们观想莲花是怎么开的。如果没有足够的水分、营养、从莲花杆输送给莲花苞的话,莲花苞怎么开放呢?要想莲花开,必须要莲杆从莲藕里面把大量的能量输送给莲花苞,莲花苞才能够胀开!

  如果莲杆的中间破了个口子,里面的浆液都从下面漏掉了,不往上供应了,或者供应不足了,莲花苞怎么能开放呢?莲花苞肯定是长得瘪瘪的,有可能还会干枯掉。

  为什么有的念佛人,人家修到一定程度,牙齿本来已经掉了,而又长出新牙来了呢?因为牙齿是我们人体的骨髓长出来的,当人体精力充沛,输送到上面来了,就有理由重新长牙齿、长头发!

  往往不懂修行的人,甚至包括我们出家人,都认为修行是迷信、不科学。科学仅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宗教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一百多年的历史,怎么能够证明几千年的历史呢?所以科学永远证明不了宗教里的东西,宗教是超科学的。科学是通过仪器来测验,宗教是通过身心来验证、来修证的。

  修到“功德圆满”,你就成就了。说得直白一点,你的福慧圆满了,你就开悟成佛了!这就叫做功德圆满了。你想开悟成佛,你的福慧不具足、不圆满,怎么会开悟呢?“心想事成”,正是因为你的福报、智慧圆满了,才能够心想事成、有想必能得!

  世俗上能干大事业、有一番成就的人,哪一个是一副歪歪瘪瘪的长相?不都是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古人讲:一官长好,十年好运。如果你五官都长好,有五十年好运!一官长好,就有十年的大运。

  为什么佛有三十二相好呢?没有一相是缺漏的,全都是圆满的!都知道是无量劫慢慢修来的。他正是因为方方面面都具足了,这一世才能够做佛祖!我们虽然不想当“佛祖”,只想了生死,“了生死”,福慧也要具足。如果我们想成佛,就必须具备成佛的福慧;如果不想成佛,只想了生死,那么也要具备了生死的福慧!

  从世间法讲,譬如你想当教授,你必须要达到教授的水平;你想当个高中生,高中生的水平你必须要达到。道理是一样的!可是我们现在什么都不具备,仅仅具备信仰,信仰能代表什么?什么也代表不了。

  我可以告诉大家,信仰保证不了你了生死。我信仰发财好,有钱是万能的!可是我口袋里空空的,你们说有用吗?能把外面的东西买回来吗?只能等到口袋里有了钱,才能把外面的东西买回来。

  为什么我讲:“信,必须深信;行,必须力行”呢?因为信和行必须同行并进,就如同左脚和右脚的关系。古时候祖师们讲“信、愿、行”,他并没有说只“信”就够了,或者只“行”、只发愿就够了。

  我不知道大家成天打坐,都坐在那里想什么?要“正思维”啊,你在那里想佛理佛法,这就叫做正思维。不是不允许大家想,而是不要大家想那些歪门邪道、跟修道没有关系的事情。你打坐时正思维,就是处在定中。你一心一意地想这些,与你一心一意地念佛有什么区别呢?跟你一心一意地诵经又有什么区别呢?丝毫没有区别!

  许多人认为,只有诵经才叫做修行。你诵经,是为了通过这个手段达到一心不乱,你如果坐在这个地方一心一意地想这个佛法、佛理,也是一心不乱。为什么都在这里胡思乱想、不去抓住一件事情专心致志地想进去呢?

  你参一个话头是在做一件事情,你诵经也是在做一件事情,你观想也是在做一件事情,既然都是在做一件事情,此事情与彼事情有什么区别呢?

  古时候有一些祖师讲:把念头转一转,从这个念头转到那个念头上才叫做修道,从这个行业转到那个行业上,才是修道。这些都是邪见,这些都是没开悟的祖师说的,一个开悟、得道的祖师,绝对不会这样说。

  当下就是在修道,不管你是哪行哪业,你只要是一心一意做你当下这件事情、做你当下这个行业,本身就是在道中。你这一转念头,就是头上安头!

  你本来在一心一意诵经,为什么还要转个念头——“我要一心一意来拜佛”?你本来一心一意在参话头,为什么还要转个念头——“我要一心一意观想”?前面已经是一心一意了,为什么还要转个念头,到另外一件事情上去达到一心一意呢?当下那一念,本身就是道了,怎么还需要转呢?“当下是道何来转?有转更是头安头”!

  我今天走过流通处时,听到道福说道惠:“唉!你整天(在流通处)和人打交道、和人接触,了生死没希望、没有把握呀!”他认为他不和人接触、不和事接触,躲在净业洞下边那个小屋子里面,一个人修道能了生死!别说不能了生死,就是能了生死,也只能了一个分段生死,也就是小乘罗汉的果位。

  何为“罗汉”呢?罗汉就是天塌下来也不关我的事!人死光了也不关我的事!我只管打我的坐、念我的佛。他的思想境界就像一棵长在花盆里的花木一样,永远长不成一棵大树。无论你怎么施肥、怎么精心管理,它也长不成大树。因为它受花盆的束缚、隔离和限制。也就是说受它自己思想境界的框框限制。

  它什么时候把花盆打烂、跳出花盆、栽到大地里面去,几年的时间,它就可以长成参天大树。而菩萨的境界是一开始就栽到大地上,你随便地修一修、弄一弄,它就比你花盆里的长得大。

  你别看它现在长得慢,但是它发展空间大,它早晚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而这个花盆里面的花木,一百年它还是个盆景,长不成大树。所以菩萨他不会躲起来独自一个人修,他每天和众生打成一片、和事情打成一片,他就是借助于这个事情来锻炼自己的心态。

  罗汉呢?他不敢接触人,不敢借助人、事来锻炼自己。因为他一接触人、事,他就迷失方向了,就被境所转了,他只能够通过环境把自己的六根切断掉。但是一遇到合适的环境,他的六根就又复活了!

  人哪,越不锻炼越笨!工作能力不就是慢慢锻炼出来的吗?口才也是锻炼出来的、胆量也是锻炼出来的。“功德圆满”,不是说你坐在这里功德福报就能够圆满的,是要靠出去行愿的!

  大家都知道福报是修来的,怎么修来的?是靠打坐修来的吗?打坐叫做修“定”,充其量能修出点“慧”,修福报可不是通过盘腿修出来的!

  我们连最基本的福慧资粮都不具备,可是我们的欲望却膨胀到了极点!都想了生死、成佛,想起来简直都可笑!《弥陀经》上明明讲往生极乐世界,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我们大多数人都会懂得一点相学、命学,你看那些福贵的人,哪有一个是尖嘴猴腮的?哪一个是嘴歪眼斜的?

  我们这里的修行人,你说他是处在定中吧,他又不像;你看他的眼神是那么散乱、呆滞,说他是处在慧中吧,也不像。一个个傻乎乎的,给人的错觉就像是处在定中一样,你喊他,他也听不见!

  看看我们这里的修行人,一个比一个傻,就像是没睡好觉、刚刚醒来一样,好像还在云里雾里一样!所以来了几个居士笑话我们这里的修行人:“一个个都处在大定当中”!你喊他好几遍,他“啊——?”一声,你那里急得要死,他没反应。一锤子打在肚子上,也打不出个屁来!

  本来都是三十几岁的人,走起路来颠儿、颠儿的像八十岁要死的人一样。不知道身心的这股力量到哪里去了?还不如那些妇女们,她们要体力有体力、要魄力有魄力、要胆量有胆量,要什么有什么(师父是在骂身边的弟子)。

  一个修行人就是一个“百宝藏”,什么都有,要什么有什么!别看我们是一个出家人,社会上的人会干的,我们一样要会干。社会上人不会的,我们也要会。他会的,我们不但会,还要比他精,才能够当“师父”。否则的话,你就称不上“师父”!你可以不做,但你必须具备做的能力。

  实际上许多东西是属于基本常识,是不需要人教的,本来通过看一看、观察一下,放在内心里一琢磨就知道怎样做、就做对了。可是偏偏有些人,你怎么教都教不会!

  ※ 何为“止”?止是把身心投入到一件事情上,不知道外境,这叫做止。修止是为了生定。譬如说当一个人止在定中的时候,外面环境的变化(如一些声、色的变化),他都感受不到。散乱的人,通过修“止”才能对治。

  修“观”的人呢?是身心随着境界进去,境界到哪里,他的身心也到哪里,境界结束了,他的身心也从境界里面出来了。也就是说“止”不随境,“观”是随境。一个是跳进去,一个是不跳进去。“观”是为了开发自己的智慧,如果你不跳进去,站到岸上,身心不进去感受,慧就不会出现。

  你们现在是需要“止”呢?还是需要“观”呢?实际上“止”与“观”根本不能分开。譬如说“观”,你跳进去与境界打成一片,但你没有“止”的功夫,就又跑掉了、走神了、分心了,又和境界衔接不上了;你说“止”,你没有慧的力量(即没有“观”的力量),你也止不进去。

  并不是像有些法师说的,止和观是没有连带关系的。根本不能分开,一分开,“止”也修不起来,“观”也修不起来。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打坐腿麻是什么原因?你们大家去分析。”如果你的散乱心很强。我说完了以后,你又走神了,又去考虑明天要干什么活了。思想就没有集中在我说的这个问题上,你怎么能够得到答案呢?怎么能够明白打坐腿痛、腿麻是什么原因呢?

  只有在不“走神”的情况下,把你的思想集中在我提的这个问题上,你才能够很快有了答案。你不仅止在这个问题上,你还要分析,“分析”就是观。所以说止与观是分不开的。光“止”无“观”(没有去分析),就不会有答案。

  我们这里有好几个人,没事的时候还看不出他的“没反应”,一有事,跟他说个事情的时候,他两眼就呆滞了、不动了、没反应了,脑袋空白了!你说他是“止”在这个问题上了,他又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呢?他这是走神了,还不是走神,他这是禅宗里面讲的意识流断掉了。意识像流水一样不断,可它突然不流了,中间断流了。他“止”也止不起来,当然也就“观”不起来了!

  聪慧的人啊,意识流永远不会停止的。那么你们会说:意识流不停止怎么入定呢?难道说入定的人意识流就断停了?

  这理讲的“意识”,一个是指第六意识,一个是指真意,即真心,这个地方大家要搞清楚。实际上第六意识也是真意的一个影子。由第六意识逐渐渗透,才能够达到真意。就像土地上面有一层皮,逐渐、逐渐往下挖,才能够找到地下的宝藏。我们经常听说“由定入慧”,就是这个意思。

  如果你的思想很散乱,不能定在这个问题上一直追究下去的话,你的问题就解答不出来;要想把这个问题弄清楚,你的身心都集中在这个问题上、都住在这个问题上,很快这个问题就剖析出来,得到答案了。你集中不到这个问题上,走神了,哪里会有答案出现呢?所以说,“慧”也就不会出来。

  “学佛”?都是唱高调!打坐干什么呢?人坐在洞里面,魂早就跑掉了!你这样修100年、修100世,也没有用,最后都成了孤魂野鬼了!

  你自己主宰不了身心、做不了身心的主,你怎么能够往生西方呢?你不想散乱,它偏偏要散乱。那么你临终的时候,还是这个样子,你不想散乱,它还是散乱了,神识走掉了。走到哪儿去了?飘到虚空中去了,飘到地狱里面去了,飘到六道里面去了,所以就成了孤魂野鬼了。

  相反,你如果能够做得了你思想的主,我一心不乱、坚定不移、要到哪里就到哪里,没有第二个念头出现,想到哪里,就能到哪里!

  四禅当中,每一禅都有不同层次的“止”与“观”。初禅有初禅的止、观,二禅、三禅、四禅都有止、观。有的人已经是个苗子了,他虽然还没有初禅,也没有二禅,但是他的心态还是比较好的。

  刚才讲到修到初禅的人,就已经远离贪、嗔、痴、慢、疑了,这里并不是说没有贪、嗔、痴、慢、疑,他只是比较微细。虽然他没有初禅,但他接近初禅。

  贪、嗔、痴犹如毒药,不仅会毒害别人,而且首先毒害的是你自己。这就是通常所讲的气氛传染(也就是所谓的磁场传染)。你有贪、嗔、痴,气氛不好,能够传染别人,但首先是你自己受害、自己受用。

  如果你和一个贪、嗔、痴比较轻的人在一起,就会感觉到他散发出的气氛特别好,很柔和、很清静。如果说今天这个人情绪很不好、嗔恨心很大,你一走近他身边,他所散发出来的气氛你就感受到了。你越放松、越安静,你这种敏感度就越强。

  为什么有钱的人、有地位的人、修行好的人,能遇到好师父,我们就没有遇到好师父?为什么人家能找到一座好庙子,我们就没有找到一座好庙子?

  仔细分析以后,最后归根结底还说他很幸运、福报大。没错!就是人家运气好、福报大,才能够找到一个好庙子去出家,才能够找到好师父,才能够找到明师,才能够找到好环境。你没福报,你要什么没什么!

  你不承认命运不行。不承认,说明你没有智慧、没有通过观察。你观察了以后,你不得不承认福报是真实不虚的。福报从哪里来?大家都知道福报是从布施钱财中得来的。实际上修行最容易的,就是福报的获取。最容易修的就是布施。譬如说今天晚上你来听法了,你就有了一份福报;明天有人骂你了,你退让一步、没有还口,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别人都不去刷厕所,你去刷了,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好多人去打饭,你退到一边,让别人先打,你又有了一份福报;别人随地吐痰,你不随地吐痰,你又有了一份福报。所以佛祖把“六度万行”中的布施摆在第一位!

  要想功德圆满,惟一下手的地方就是布施,布施也是最容易修的。除此之外,绝无第二条路可走!别人看见你把脸拉下来,你对他笑笑,把微笑布施给他;别人恨你,你不恨他,这又是布施,福报又有了!学佛修道的人,不相信这个道理,你永远修不上去!

  学佛是从自身做起,不看别人。“布施”是最容易修的,也是最难修的。我们虽然懂得修布施的方法、道理,具体做起来却很难做到。

  譬如说你骂我,我不还口,这就是布施。我把自己布施给你,让你骂我。但是往往很难做到,都是你骂我一句,我就要骂你两句,你瞪我一眼,我要瞪你十眼!你如果把布施修好了,后面的持戒、忍辱、智慧、精进、禅定,轻而易举就能做到!之所以我们的戒律很难做到,就是“布施”这一法没有修好。

  修“布施”,修到最高的境界就是“无我”,无我就是与诸佛、与宇宙同一体。仅仅通过布施这个法门,就能够达到无相三昧,就能够成就自己的法、报、化三身!还求什么明师、求什么法?“布施”就是一个最完整的法门!

  听开示以后,要有所感悟、要有自己的思想。如果说没有感受、没有思想,那就说明你没听懂。如果真的听懂了,就有心得体会。不能都傻呵呵的、谁也不懂,下一次叫大家讲,谁都讲不出来。

  我和你一起走路,你不跟我抢,让我走在前面;走到门边,你赶快先去把门推开;两个人一起打饭,你把铲子给我,让我先打,这些都是布施,这需要什么智慧呢?不需要智慧呀!这都是常识,都应该懂。

返回目录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