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一法师:本源自性天真佛
明一法师:本源自性天真佛
佛教里面最忌讳的事情就是说心说性,因为这两样东西没有办法说明白,只能自己体会。所谓“冷暖自知”或者“标月指”就是这个原因,只能用手指给你看,无法告诉你心性是怎么回事,只能由你自己去体会。但是,不说的话更不能帮助别人,所以只好伸出自己的手指,勉强把自己的体会形容一下。
我们的所作所为,无不是由我们的心来指挥。我们的心性是什么样的就会有什么样的作为。这些作为有虚伪造作的;有习气自然的;有无明盲目的;有无明寂照的几种。通过这几种心性的指导,我们为人处世会有千差万别的表现,演出我们千差万别的人生。
这是因为我们的心有五种内含。第一个是肉团心,这是无自性的物体。第二个是缘虑心,表现虚妄攀缘的心性。第三个是集起心,表现习气的心性。第四个是含藏心,含藏了我们无始以来的无明心性。第五个是真如心,是我们的真正自性。
肉团心大家都容易理解,就是我们身体里面那块会不停跳跃的肉块。它是个物体,是无自性的。它是我们生命的最基础的组件。好比计算机硬件中的CPU。是五蕴里面的色(物质)蕴。
缘虑心是指导我们遇到事物后,根据自己的含藏(以往的知识)进行思考、分别、判断、觉悟等等的虚伪造作。是一个很不稳定的过程,因为每一个人的含藏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心情不同、环境不同等等,对同一个事物的表现会有完全不同的结果。甚至因为个体的情绪作用对完全相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表现。是我们生死烦恼的根源,是要想办法断掉的。
集起心是我们无始以来所养成的心性表现。我们所说的下意识就是最好的例子。因为我们对于同一件事物的处理过于频繁,形成我们的习惯,或者叫串习,甚至到下意识。比如我们眼睛一遇到自己感觉不对劲就会眨眼或者闭上。也就是说这部分的心性处理事情的时候是不需要去找含藏(知识)进行分别的。这是可以训练出来的心性,正是因为这样,所以一切的修行才能改变人们心性。使它接近真如心,它与真如心的最大区别是没有觉悟。
含藏心是我们无始以来全部的心性的表现。因为无始以来各种各样的心性很多,全部存在里面,现在因为隔阴之惑(注1)只能想起一部分,而且还是很少的一部分,比如我们三岁以前的事情是想不起来的,很类似个人的“天性”。我们遇到事物的时候就会在这个“模糊的数据库”里面查找,比较,分别,判断。因为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有缺陷的,再加上隔阴之惑,所以在外面的表现为无明或者是似是而非、难以确定。被缘虑心所利用就产生妄想烦恼;被真如心所利用就表现为寂照、觉悟。转变的过程就是集起心起作用的过程,或者说利用集起心的作用,使得它含藏有完整的“认识”从而转变我们对事物的处理态度。所以永嘉大师说:“无明实性即佛性”。
真如心是我们的真心,或者叫觉悟心,或者叫佛心、或者叫禅心等等,也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无明实性”。它是对外界事物的真实反映。表现为寂照,寂者巍然不动,照者明明白白,或者说如如不动。因为它能全面地看待事物,所以表现为虚怀若谷,或者说心包太虚等等。正是因为这样,含藏中的无明因为“认识”的全面,转变成真如。它是能够正确“认识”事物的途径,这是我们修行的目的。
我们的心性沿着外界环境的作用而进行考虑、思想等等(缘虑),所以表现出虚妄攀缘。所以就会用虚伪、造作来面对环境,日久月深变成习惯(集起)。这些集起的习惯被存入含藏,所以一遇到什么事物马上与含藏里面的“认识”进行比较,进行考虑、思想等等的虚妄攀缘(缘虑)决定自己的行动。我们的心性就是这样在不断地轮回,年久日深慢慢就舍弃了我们的真如心。
所以佛陀在证到真理的时候说:“大地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因无明烦恼执着而不能证得。”就是说一切众生的心性是一样的,因为我们人人具足这五心。只是有的人断了虚妄攀缘、习气和虚妄的无明,显现出自己的真性,这样的人就叫佛、圣人等等名称。而大多数的人被无明烦恼所左右,堕落在虚妄、攀缘、习气、无明的轮回里面。
我们从小到大,在不断地表现自己的自性。小的时候无明盲目(含藏指导)多些,大点受到身边的人的熏陶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习气(集起指导),再大点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有的时候就会虚伪造作(缘虑指导),明白事理后通过修行会有一些无明寂照的显现(真如指导)。因为身边熏陶的人或环境有问题的时候就会造成严重的毛病,产生心理问题。
这些行为通过我们待人接物表现出来。比如小的时候常常表现为盲目,自己的生活环境混乱,不能自理等等。长大后受身边人的熏陶会形成和熏陶者类似的习惯,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些表现穿插有虚伪造作,偶尔也会有些真如心的表现。严重心理问题的表现就更多了,从严格的角度来说如果不是真如心在左右我们,那都是有问题,所以没有开悟的人多多少少都属于有问题的范围(当然我自己也是在里面)。
这么复杂的心性,我们是很难了解的。对个体存在的问题加以纠正,这就要通过修行。所以在寺院修行的时候,指导者根据他的行为进行一些引导,或者念佛、或者参禅、或者修止观等等。这些修行的方式,能够起到熏习的作用。让修行者在寺院的日常生活中受到指导者的熏陶,从而改变自己的一些习惯,消灭自己的一些毛病,充实自己的一些“认识”。使得他更接近地显现自己的真如心性。
当然这个过程又会堕入另外一个缘虑、集起、含藏的轮回,但是我们的修行就是以妄制妄,不管是参话头还是净土宗的念佛法门。这个疑情就是妄想,这句佛号同样是妄想。不过我们是利用这个妄想的佛号和疑情取代了攀缘妄想、习气和无明。让这个佛号和疑情妄想变成习气,念念都是这个佛号和疑情妄想。然后触着磕着真性现前从而开悟,念念变成觉悟的正念。
注解:
1.“隔阴之惑”
我们受身过程叫入阴,现在是前阴,死后是中阴,再受身后叫后阴。隔阴就是前、中、后阴的转变。因为转变的痛苦,所以我们的含藏里面的东西就会迷惑、忘记等。使得我们表现出无明,有的人“隔阴之惑”不深就会记得其它阴中的事情,叫宿命通;有的人模模糊糊记得一点点,所以表现出某件事物似乎好像认识,模模糊糊等等。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