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分嘱累品第十七
慈法法师:《大方等大集贤护经》讲记 分嘱累品第十七
今天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日,乘借这个殊胜的加持,我们来圆满最后这段文字的学习。
“嘱累”,就是对一个法则的交代,包括何以延续、何以实践、其来源、其传播者,以及其传播者何以传播,何以应许等基本法则。世尊的嘱累有略说,也有广说,比如世尊对弥勒菩萨的嘱累就只用了四句偈子,因为对这些大智者仅用方便语、简略语,即令其心智相应,而对我等凡愚有情则多有宣说,乃至细说、广说、周遍地说,以令我等有法的依止,或者言说依止。
在一部经典的学习中,序分是经典的缘起、宣化对象,正中分是直接宣化的实际内容,令现前有情来实践、爱乐法则,而我们现在学的嘱累是流通分,是依现前利益者守护法则而欲令法住世,广传于未来、利益未来有情。流通分是经典中甚为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对一个法则的心相续,对一个法则的深入实践与认知,也就是流通的实际内容,即于成就菩提做不懈的实践与认知。所以有一个例子说,正中分就如把灯点燃起来,点亮现前大众心智之灯,让我们对法有一个完整、清晰、明了的认知,有一个实践的次第;而流通分就是广泛传播于未来世,以令佛种成熟在世间有情中,犹如传灯,照明于未来,无尽之灯,灯灯相传,不灭智火,令幽冥众生,或说无明昏睡中的有情得到光明照耀,得到觉醒的机会。这是一个法则的相续机制,经典基本都是这样设置的。那我们学习之后,于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在正中分,即现前的利益守护中,犹如明灯一样自他照亮呢?而在流通分中,又该如何来传播于未来世,利益后人呢?实在是应该愈发爱乐、愈发喜悦。
我们还要令自己的心相续,于法相续,对于世俗繁杂的事相、不相应的言说,真不应该说,若不然学习佛法永远没有成就的机会啊,就如前面举的烧水的例子一样,又如磨砺一个法器,若心智散漫、放逸真是很难于法成熟,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就浪费下去了。若遇到这样殊胜的教言而不爱乐,而喜于世俗,喜于杂缘,喜于闲谈,真是有点辜负了自己的机缘。如果辜负了自己的机缘,而不惑乱别人,还是有方便;但如果不仅辜负了自己的机缘,又扰乱了视听,实在是不相应啊。所以,大家在学佛的场合中、行道的机遇中,要珍惜!在世俗的因缘中,比如我们到家庭、社会等世俗场合中,尚需要存念三宝,存念佛的恩德、学教的恩德、师长的恩德、父母的养育之恩德,况且于道场之中、于学法之机呢?这个地方应该是认真的,不应该草率。
今天是大势至菩萨的圣诞,即使大势至就坐在我们左右,你不爱乐佛法,亦不得佛法利益。诸佛如来放大光明普摄一切众生,无间无断,你不爱乐佛法,一样不得佛法的利益。犹如昏睡之人,当日轮出于晴空,照耀阎浮提,一时众生皆得方便,各有所得光明,但昏睡者不得啊,你还沉浸在自己的无明昏睡、散乱业习之中,是不得诸佛大光明的。为什么呢?得与不得,在于其用啊,因为不知用,所以不得。诸位善知识,一定要珍惜自己点滴的机会,人命无常,过于山水,遇法甚难,闻法甚难,而喜于业习、流转三途八难是甚易啊!造诸恶业甚易,行诸善法甚难,难之又难!因为旷劫以来的福报,我们才有一个闻法之机,若还要把它毁于一旦,那后世之因、后世之果,是何因,是何果呢?菩萨们要善自思维,若真是不知,应该策励一下自己。
尔时世尊。告贤护菩萨言。贤护。是故彼善男子有净信者。常当精勤听此三昧。
“精勤”者,心应专注,于法应专注。若在杂缘之中,常令心散坏变异。当然,如果你是了晓法性,无不周遍,事事相相,皆无所得,皆无自性,那是行法方便,若行法方便,就真能拔人苦、予人乐了。
既闻受已。读诵总持。思惟其义。
“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这个大功德相,亦是总持法所摄,所谓“总持”者,就是在一法之中能具足一切功德真实之相。
广为世间分别演说。
我们大家的演说都是什么演说呢?与法相应吗?自己爱乐这个法则吗?若是我们在法的因缘上尚不尊重、不爱乐,那在非法处又会如何运用佛法呢?我们不得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不得不知道自己的言行。现在还在安居的阶段中,还有三宝、诸佛菩萨的加被,能使我们的心定在善缘之中,安居结束以后,真是各人的业报、业缘相随相伴啊。
假若我们通过这一百二十天的安居,或者通过学习《般舟经》,对《般舟经》有一个了解、爱乐、实践,不断来常思维、常存念,一切时处不丢当下、不丢当事地来随顺法则,即所谓“当下修”者,来矫正自心,矫正因缘,或者如实知自心,如实知因缘,于现前烦恼中亲证菩提,那是十分有意义的。若这个因缘不能成熟,延续到安居之后会是如何?我们各自可以审观,因为安居之后,这样集中学习的机会、提醒的机会、交流的机会可能就更少了,各人的因缘可能就变得十分松散,说闲话、做闲事等世俗的东西可能不用鼓励就十分周遍,而那时我们再来运用佛法就比较累了。现在我们在这个省力处,在这个顺势的学习机会和实践观察中尚不爱乐,那到世俗之中,就是一泻千里啊。这不是怖畏之语,大家应该思维,因为我们这个阎浮提世界中,善少恶多,逆缘炽盛,坏法、灭法者及诸杂缘充塞于世,如法、正法、向法、增上之行,稀少之又稀少,犹如世间之珍宝,难得难遇。诸位善知识,善观察。
宜善书写。安置藏中。
“安置藏中”,实际就是收藏、珍藏、顶戴之意。此藏非是封藏起来,是让我们爱乐此法则犹如守护传家之家珍,这确实是释迦佛传给我们的摩尼珍宝,能促生一切功德。
所以者何。贤护。于我灭后当来之世。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在之时,世尊取灭三千岁、弥勒世尊尚未降世,在这无佛时间,多有恶知识出世,魔恼世间有情,若不依教法,我们就无以度脱,所以说此教法甚为珍贵。
遗教十分珍贵啊,我们这个时代若再不依释迦佛的教法,那真是必然落入三途八难。现在我们在八难之中,尚有佛法的经教可以实践、学习、熏修、传达,实在是不可思议的福德,应该尊重,应该认真思维。对此处若是再不屑一顾了,那少分的善根一旦散坏,恶业必然迅速成熟,那样的话,三途八难不是家园,你又归到何处呢?诸位善知识不得不思维!
安居结束的时间越来越临近了,我越来越感到心里十分沉重,而并不是明快,因为于法深究、于法则实践的爱乐,一定要引起我们每一个人的重视啊。多是有缘者无福,有福者无缘。无缘者多有向往,因为向往,还能成熟善根;若我们在有机缘之中,不爱惜、不珍惜,以后再遇法的机会就甚少,于法相续实践的增上机会就更是少之又少,那真是可惜。对此我们一定要生尊重想。
有诸菩萨摩诃萨辈。净信心者。为众生故。当求多闻。求多闻故。当诣诸方。听受正法。贤护。是故彼诸善男子。有欲乐者。具足信心者。摄受正法者。爱乐正法者。总持修多罗者。为如是等广宣说故。以如来力加持故。
“以如来力加持故”,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最殊胜教言的功德回施中,如果离开世尊的加持,是不可能成就的。所以,一切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证得等妙觉菩萨,皆仗借诸佛功德作为念念增上,所谓皆不离念佛、念法、念僧。那我们作为末世之有情,亦应念念不离佛、不离法、不离僧,不离死,不离戒,若离开如此机制,我们就受不到三宝的加持,就会堕入世俗知见、烦恼知见,乃至邪见、恶见之中,流转于三途八难。这也应该引起我们诸位善知识的善思维、善观察、善择取。
书写如是大乘经典。以如来印。印封之已。
为何要以如来印来印封呢?说明此经教是世尊金口所宣,非后人所撰。这个认知十分重要,若有疑虑者,此法不成;若有谤毁者,此人堕落。以如来印印之,因为是正教言故,可依,可从,可读写,可实践,可传播。此“可”者,即是为净信者所守护,为证法者所守护,为爱乐法者所守护,乃至说为欲成就此法者所守护,此皆是以佛印、佛力相加故,而令我等生起正信与爱乐、恭敬与真诚。
世俗之心、凡夫之心,无有真诚啊,多随自己的性情而发挥,即在染著知见中各自发挥着自己的性命,所以流转于六道,各显己得。这个“得”,实在是种种因缘之别罢了。而如来世尊为了使此四生九有种种杂居有情成就大善巧自在力,所以与我等宣说此“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以令我等听闻、读诵、解说、实践成就,欲使我等能证得三昧,乃至多闻,乃至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印”者,印许自心。这实在是应该关注,应该思维的。
然后安置于匣藏中。
无外乎是令我等如实尊重、守护、珍藏。过去,经典要装在七宝函中,以令人心生珍贵;又如诵经前要沐浴、净手、净面、净口等,为什么呢?处处是培养我们的虔诚心、恭敬心,也就是真实心。若是满不在乎,随随便便把珍宝一样的经典丢弃在随意的地方,随意地翻读、跨越、污染,你怎么能得到法益呢?怎么能生起尊贵与真实心呢?所以此处皆是在流通分中激励我们尊重、爱乐这个法则。
因为尊重、爱乐法则故,令我们自心尊重与爱乐;因自心尊重爱乐故,令心清净;心清净故,得见自性真实,成就菩提,这实际是假诸佛甚深清净功德来印契自心罢了。所以,若没有这个尊重、清净的印证,或说启发,我们于菩提不能少分知。我们的业习、妄想于无始以来已经成熟,我们在六道中十分纯熟,不假任何助缘就可以随意地轮回啊,我们的作为、意识、果报相,不论一天到晚做什么,思维不思维,择取不择取,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延续着,不假任何力,自然顺理成章。而于法得遇不得遇,得闻不得闻,真诚不真诚,这真是一个择取与福报是否成熟的问题了。
贤护。是中何等为如来印。所谓一切诸行无造无作。无造作者。未曾有。无为无相。无想无依无摄无取无住。一切诸行尽。苦因尽。有尽。一切烦恼尽。无生无灭无道无道果。
一切法皆是未曾有,但以佛印印之,令我等得知未曾有。一切法皆是绝待,何以故?无有自性故,无可重复。但是凡夫烦恼有情妄自认取,以自己阿赖耶识所储存的知见来印许此是善、此是恶,视为已曾有,视为无记,视为净,视为浊,视为凡,视为圣……,如是无量无边的染著认取,非是佛印,是造作分,是有漏,是有为,是为执着。如是执着,流转三界,是为必然。而以如来印印之,所谓一切无造无作,皆是未曾有,以未曾有故,所以“无为无相。无想无依无摄无取无住。一切诸行尽。苦因尽。有尽。一切烦恼尽。无生无灭无道无道果”。
若只说无生,众生迷闷,所以世尊渐次用种种言权引导我等认知佛印,即无染无著、无来无去、不垢不净之正信正行。一切法,本无生啊,说“因缘而生”,就破离了常见与断见,令我们出离这二种边见。读这段经文,如读《心经》一样,“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智慧门观察,了无一物,空净光明,言说中实是为了除一切众生染著,除一切众生执着,除一切众生烦恼,以及烦恼的强执、业缘的强执、善缘的强执,乃至种种苦,以及苦的造作的强执。
一切诸圣。无有覆藏。愚痴所毁。智者所称。巧者能受。
因为愚痴者多生断灭之邪见,说顽空断灭,令人心智迷乱,所以说“愚痴者所毁”,即毁此清净心。而“智者所称”,即一切智者爱乐守护这样的教言。
如来世尊说此经时。无量众生。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诸善根。
这是真实之说。我等闻说世尊经教之言,犹如以如来印来印契自心,虽然一时未得以觉,尚在疑虑、徘徊,或者成熟与不成熟中,但是“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种诸善根”此机已熟,起码耳根已闻。对这样的经典、经教,及其内涵,我们能完整地、善始善终地来听一遍,或者乃至偶听一句半言,若是能过耳根,皆是善根啊,因为不同世俗之俚语、绮语、恶语,乃至邪见之语,诸佛正教之语能令众生得安乐,种诸善根,纯熟善根,乃至必至无上菩提。所以,于经法多以听闻,甚为重要。
彼恒河沙等诸佛世界。有无量阿僧祇诸菩萨摩诃萨众。皆从本国发来至此。咸为听受是三昧者。
一切众生的心智与生命参差不齐,表现得千差万别,这里提到的他方世界菩萨摩诃萨有如意自在力,即通力无碍,可以由本世界到他方无边世界,然后依其本世界世尊的功德名号而能得归,就如我们念“阿弥陀佛”本师名号就能得生阿弥陀佛本家本国一样。
“皆从本国发来至此”,皆是因为闻说此娑婆世界本师释迦牟尼佛殊胜功德名号,乃至其不可思议的三昧教化,以此因缘而从本国发来此国见佛闻法。这些大菩萨摩诃萨无量劫以来勤修种种法,于此般舟三昧,或说“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纯熟无碍,所以称佛名之时,即见佛,即因即果,得以见佛闻法之方便。娑婆世界的菩萨要去他方见佛、闻法,也要称他方世界诸佛功德名号。我们现在是向往、观察、实践、爱乐、听闻此法则,以前我在河北一寺院里遇到一位居士,他念什么佛,什么佛的形象就会现前,比如拜八十八佛时,念到哪位世尊,这位世尊的形象、表情,乃至动作都会现前。我问他不同的佛有什么差别?他说最主要是手印有别,音相稍有差别。可能是他一人之说,我也不知道,也没见过。若真正亲证念佛三昧,得见诸佛亦不为难事,何以故?十方菩萨摩诃萨早已亲证这样的法则,乃至世尊亦说在其教化中摩诃迦叶尊者于此法之成就,以令后人有所依从。
我们现前正在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鸡足山上,受到迦叶尊者“十方诸佛悉皆现前”三昧真实功德的光明摄化,那我们怎能不爱乐实践此法则呢?若不爱乐实践,等到了其他因缘之中,欲得善根成熟,还不知会是如何?因为在俗谛法则中,炼钢还需要炼钢炉,若用其他的炉子,很难出很好的钢铁,所以道场对于凡夫有情的修持,从世俗相来说,甚为重要;从助缘来说,甚为重要,甚至有不可取代的重要程度。
彼辈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此三千大千世界。一切大地六种震动。
世尊在说究竟了义教之时,广利法界有情,所以一切世界皆有六种震动,或说十八种震动,而撼动一切世间、感动一切世间、滋养一切世间、纯熟一切世间有情的善根,欲令一切昏睡、麻木、沉沦之有情觉醒、觉悟,走出幽暗冥的心智。所以震动者,是大光普照之相,是令众生觉醒之相,是感动世间之相。
所谓动大动等遍动。
每一个动中又有三种动,所以也说是十八种震动。不知大家有没有体验过这种震动?在经教上都有这样的记载:若在此世界及他方世界有善知识出世之时,若有善知识证得圣果之时,或在菩萨位中证得诸禅定方便、通力方便之时,十方世界一时震动,放大光明,所有已有诸禅定、诸圣果者知之,皆以助缘赞叹稀有,赞叹善哉。如释迦佛世尊出世之时,十方诸佛都来赞叹,在其成道之时,亦复如是。而若人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乃至在菩萨次第中证果,亦得种种感动世间的威德与方便,这个地方是不假言说的。
当时大雄在东北走般舟九十天,出关的时候,整个天地之间都是纯白之色,其征兆是十分稀有的,因为九十天实践的内涵与功德也会感动许多世间有情。若是真正行法,如恒阳庵这个道场,也感动了许多有禅定、有福德的善知识们,很多善知识都在以自己的福德力存念这个地方、鼓励这个地方的道业成熟。当然,知者自知,不知者自不知,能得见者,有得见方便,不得见者,若是能信顺,亦得方便之利,但若我们在这个胜功德、胜威德的加持下而不以为胜者,那也就不是胜;以为诋毁者,也就诋毁。
所以,此震动实在是感动之时、激励之相、成熟之机的真实表达。我以前认为这可能是佛法中的威德,后来接触到一位有一定成就量的道家菩萨,他说在道家,证得他们的一些果位之时,一样大地会倾斜,会震动。有人说在其走般舟过程中,大地也会晃动。是不是这样的呢?这跟证果有没有关系呢?且不管它。但它能感动世间。尤其般舟一法,感动世间甚为周遍与广大。我们若是感激三宝,以感恩心来实践、延续此法则,甚为不可思议;若是以骄慢心、邪见心来行此法,则受极大危害!所以在这个法的宣传或传播机制中,一再要求我们,一再提示我们,要远离骄慢,要清净调柔,这是最首要的。但这个法又极容易令人生起骄慢心,因为能促生多种功德与善巧,而人一旦骄慢,则被其害,此时反而变得常人不如。这实在是这个法的大利与大害之处,诸位善知识一定要善自观察,善自思维。
涌大涌等遍涌。起大起等遍起。震大震等遍震。吼大吼等遍吼。觉大觉等遍觉。
这六种震动各显次序,有一浪高过一浪的状态。六种震动是总说,分说有十八种,如“大”、“等”、“遍”之说,实在是感动世间的。我们不要轻诩自己于法得利益与不得利益,但看是否利益世间,但看是否真正感动。在佛的经典中,经常会有“感动充满”、“大喜充满”等等充满的说法,实际就是在利益充盈之时,自身与周边世界会感到震动、喜悦、有力、充盈。藏传佛教中就特别提出内八种受用,其中充盈受用就是第一受用,自身得见光相与威德,其力是具的,其善巧是具的,非是言说,非是戏论,而是如实之内涵、真诚之功德感动世间。
乃至边涌中没中涌边没。时此世界如是大动。
如是大动,实际就是因为释迦佛在宣化此法时,感动了世界。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在覆以吉祥草的金刚座上,发“不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起座”之誓愿,一时大地震动,于是魔宫就有裂痕、散坏,所以波旬就来觅寻有何方菩萨欲证菩提、发大誓愿而令诸魔生怖,故来挑战。有人说自己习法过程一帆风顺,其实,正是习法人多诸磨难,而除诸磨难,正是诸法之成就相,也就是说,一旦逾越,即是在此处有方便成就,观其自性无所得故,无所畏,于是就能逾越。
现在习法者多遇违缘而生畏惧,遇违缘而生懊恼,遇违缘而诽谤佛法,这实在是丢失佛法现前大利。多诸有情说,一打七、一念佛、一诵经就什么事情都来了,病也来了,烦恼也来了,家庭问题也来了,而平时什么都挺顺、挺好的。这就看我们在佛法中怎么依佛法利益来彻底解决无始以来的种种障,业障、烦恼障、所知障。这个障,乃是魔障啊,令其消除,真正得以亲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以法无碍,得以无碍智、无碍方便。对此应该思维,应该观察。
所以,行法中遇难缘,实是殊胜处,过去善知识都会这样来认取,而现在人遇到难缘就积极逃离,或多生怨恨,或多有诋毁,实在是可惜啊。佛法利益现前了,结果去谤佛去了,真是善根不熟,实在是很遗憾的事情。而无畏者、爱乐佛法者、真正知道佛法者,当危难一现前,就知大利现前,此时赞叹世尊,赞叹三宝,这样业缘即时得以消除,就会获得无上大利,以后再遇此类事情,就了无障碍了。一般修法,一旦善根稍有成熟,难缘必然现前,各个如是,非是一人,释迦佛在整个成道过程中,以及于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日中,也给我们多作示现。释迦佛菩提树下成佛的经历,其实就是魔难的经历罢了,对诸多魔难进行逾越,对诸多魔难进行无自性的彻底审观、智慧审观,而亲证菩提。因此,稍用点功,有了难缘的人,赞佛的,那就逾越了;疑佛了,就滞那儿了;谤佛的,就受危害了。这是很清晰,诸位善知识在学法的因缘中,应该善观察。
尔时世尊。告尊者摩诃迦叶。
在《弥勒下生经》,乃至诸多经教中都有记载说,释迦世尊欲取灭之时,把正法眼藏嘱累于迦叶尊者,乃至将其所用衣钵嘱累于迦叶尊者善自守护,以待五十六亿七千万岁弥勒世尊降世时,传给弥勒世尊,并委托迦叶尊者将四句偈,即“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复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嘱累于弥勒世尊。因此,迦叶尊者实是代表正法住世之相、正法延续之相、未来佛所受印契之相,是佛法中标志。
我们现在来到鸡足山,来到迦叶尊者守衣入定的这样一个殊胜道场中,是应该感到十分庆幸的事情,若不以为然者,有诸多考证,你可自去考证,若有信心者,自得信心安慰。而古来以久的善知识,不仅是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那些有一定禅定,有一定量的善知识,对鸡足山都是顶戴爱乐、敬仰无疑、心常存念、礼其方位的。此话一点都不夸张,也可能我们住在这个地方就不以为然了,所谓生在福中不知福,可能就是这样的。
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
迦叶尊者、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阿难尊者,这是释迦佛四大弟子,代表着一切声闻之上首。若我们看过释迦佛的授记就知道,他们虽是声闻之上首,实早于他方成佛,或早于他方住不退转大菩萨位,以大菩萨身摄化世间,但因娑婆世界人寿百岁之时甚为浑浊故,现声闻身来助释迦教法,来弘传世尊胜教,令法住世。应该如何来理解这种示现呢?还是说“千里江水千江月”吧,因为诸圣者犹如月体,发出清净光明,千世界、百世界中,若有水者,皆可映射,浊水也可以映射出此光明之月,我们这个五浊恶世就如浊水,而这些圣者,其圣威圣德圣光明照耀着整个法界,各个世界之中各有所映射、所取用。
及贤护菩萨。宝德离车子。商主长者。星德长者子。伟德摩纳水天长者等。五百人众。并余诸天世人。四部众等言。
“诸天”在此一带而过,因为在序分中已经广泛细腻地记述了赶到竹林精舍闻法的各个天。“四部众等”,四部,即指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即所谓佛教徒。
此处可见,世尊说法之时,不单对佛教徒,是对整个阎浮提,或者娑婆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所宣化,往往我们学佛之人会忽略这一点。波旬虽处处阻挠世尊的教化,但因世尊威德故,他亦赴于法会,虽是来现种种危难,但世尊善于诱导教化,令其发菩提心。波旬亦发菩提心,因佛大威德故,彻照一切世间有情心智,乃至魔王众生之心智,世尊亦令其心开意解。在究竟教言中,决定如是施教。
迦叶。
这里以迦叶作为嘱累对象。因此,我们在鸡足山这个迦叶道场,你若感觉到庆幸,就会受到不共的加持;若感觉到平常,那自有平常之因缘。
我今以是三大阿僧祇劫修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付嘱汝等。
当然前面提到的诸人、天、声闻、菩萨之类,皆在此嘱累对象中。不知在座哪位菩萨于世尊在世之时承受了此嘱累呢?
如是等义。一切世间所不能信。何以故。如来所说修多罗。最胜微妙。第一甚深。于当来世。能与一切众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是故我今殷勤嘱汝。汝当听受。汝当读诵。汝当忆持。汝当思惟。汝当修行。
这实是对我们大家作交代啊,我们都知道迦叶尊者正是这个法的成就者,为什么还要“汝当修行”呢?大家善自观察。
汝当开发。汝当广宣。汝当解释。汝当尽善。汝当流布。勿令断绝。
实是对迦叶尊者,乃至诸善知识、诸有情,来作末世法之嘱累,欲令此法广泛地流传、开发,能令众生信解、实践、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复次阿难。若有诸善男子善女人。念欲修习此三昧经者。欲读诵者。欲受持者。欲思惟者。欲开示者。欲广说者。当应令他生正信故。令他读诵故。令他受持故。令他思惟故。令他开示故。令他广说故。我今为彼安住大乘。
令众生得如此法益,读诵、受持、思惟、开示、广说等等,以此因缘,安住大乘。
诸善男子善女人辈。广开发已。当如是学。常当念我如斯教敕。
也就是说,对这个嘱累,大家勿忘勿失。
尔时世尊说是经已。尊者摩诃迦叶舍利弗大目犍连。阿难。自余一切诸大声闻。及彼贤护宝德善商主星德伟德水天长者等五百优婆塞众。及彼从十方他佛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众。乃至一切天龙鬼神人非人等。彼闻如来说。皆大欢喜。奉教修行。
经教结尾处一般都是这样来提示我们,“皆大欢喜,奉教修行”,或“依教奉行”。奉教修行,是最为重要的嘱累,最为重要的流通,最为重要的交代,也是我们每一个现前大众应依教修行的一个终结之语,也是给我们一个最后的印契。所以,“奉教修行”是我等整个闻法的结顶之处,也是最终一个闻法的大机!
我们闻说到此《大集经》贤护品,通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将其串习了一遍,在诸佛三宝的加被下,能同大家结一个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的因缘,以使我们同生安养,同成菩提!谢谢大家,法会到此就圆满了!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