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唯识法相·参考资料:浅论学习“唯识学”的方法(释耀行)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5日
来源:   作者:释耀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唯识法相·参考资料:浅论学习“唯识学”的方法(释耀行)

  浅论学习“唯识学”的方法

  释耀行

  2010年11月6日~7日应香港妙华佛学会邀请,笔者前往该会做两日佛学专题讲座。之所以选择“初期唯识思想概论”这个讲题是因为:来听讲的学员大都是妙华佛学进修班的学员,通过三年初阶班的学习,对佛法义理已有基本的认识,加之该班本学年开设的正好是唯识课程,有这样的学思经历为基础,再听唯识思想史,不但不会感觉艰涩、枯燥,而且有助于走出自我的思考盲点,超越宗派情见,瞭解唯识学在整体佛法坐标中的定位。二来就笔者个人的学佛经历而言,日常对于唯识学的研读、讲学也着力颇多,所幸在于得善知识之点拨、提携,虽不能尽窥其堂奥,但也略具二三心得。以上是就着听者与讲者的因缘,令笔者选择唯识学作为讲座内容的原因。

  再者,如果对于佛法义理没有高度的好乐之心,面对逻辑缜密、体系庞大的唯识经论,多数学佛者是望而却步的。况且佛弟子研修唯识,也大多不是出于学问的兴趣,所以笔者以下回溯和探讨的范围也只限定为:佛弟子基于修持的理由学习唯识的体会。

  唯识学派的产生与部派佛教的“说一切有部”有着甚深的渊源,其论学方式带有浓厚的阿毗达磨风格,向来以思维缜密、艰涩难读著称。初学者如果没有把握其思想要义,下手就在一经一论的解读,很容易受困于庞大的名相体系,丧失学习的兴趣。而有心向学者即便是熟记偈颂,也难知其学理形成的原因与背景。总而言之,要在短短的4个课时令听者瞭解什么是唯识学?就着时间与笔者的能力是无法做到的。因此将教学重点放在三个方面:1、简单归纳初期唯识学产生的学理背景,瞭解其源于根本佛教,承续部派佛教,吸纳中观思想的发展脉络;2、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修行,令学员体悟唯识学不是纯然的学问之学,它其实是佛弟子探索、解析流转与还灭的生命之学。3、培养学员后续研读唯识学的兴趣。

  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想有效率的认识、瞭解唯识学,学习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当年修学唯识产生困顿的主要原因也在这里。所以但凡时间允许都要在授课之初,对于该学门的研读方法做一详细介绍,从而令学员回去继续自修时可以按图索骥、有法可依。可是,同样基于时间的关系,本次讲座无法在方法论上做全面的分析,这是在教学上感到不圆满的部分。好在讲座结束后,《妙华会讯》的何翠萍居士向笔者邀稿,于是乘此机会补充这方面的不足,谨以此点滴学法心得来供养与会大众。

  1、理解各个“名相”在不同经论中的定义

  记得当年初学唯识,遵循传统的学习方法:先熟记偈颂,再听师长依文解析,而后通过学友间的展转“复讲”加深记忆。“复讲”也是验证学习程度的手段,所讲内容与师长所授相似度之多寡是衡量优劣的标准。这样的好处是可以训练强记的能力,对经论中的说法亦能一一道来,但是为什么要提出这些问题?同一学派甚至同一论师早期所著的论典与后来的作品,为什么有不同的说法?唯识思想产生的活水源头在哪里?这样的问题意识但凭依经解意的学习方式是难以产生的。不具足问题意识研读经论往往人云亦云,即便发现有所差异,也无法了达是因为思想的前后转变,反而容易站在宗派的立场想办法巧为会通。

  初学唯识最大的障碍是不知典籍中各个“名相”的定义。唯识学者在学派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对佛法的思考自有其特殊的见解,表现于经典的著述与诠释就相应创立了不同的“名言”体系。例如:根本佛教的重要思想——“缘起”,在唯识学派早期的经典《解深密经》中就命名为“依他起”。从该经中可以看到,虽然解释“依他起”的定义实质上等同于“缘起”,可是因为采用了不同的名称,对初学者来说还是有待熟悉和瞭解的,因此很多老师要求学生根据字典背诵“名相”。但是,即便同样在唯识学派的经论中,这些“名相”的定义也不尽然相同。同样称为“依他起”,在《解深密经》中的定义还是等同于“缘起”,到了无着所著的《摄大乘论》,就发展为与阿赖耶识联结,有了“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的新意义。所以,看似相同的“名相”在不同时期形成的经论中,其实是有着不同的意涵。

  那么应该如何尽快熟悉这些“名相”所指为何呢?依笔者的经验,即使背熟了字典的解释,随着时间的流逝也会逐渐淡忘。要想牢记它的意义,除非你真正理解它的含义,就像认识一位朋友,你不只是需要记住他的名字就算熟悉了,凡是与他相关的外形、职业、性格等信息也要瞭解,久而久之才能从陌生人变成熟人。所以要理解各种“名相”在不同经论中的意涵,才是帮助认识和记忆的方便。

  2、从早期经论入手

  唯识典籍卷帙庞大,历代论师的注释也多如星辰,初学者面对这些经论的文海往往不知所措。佛学院开设的唯识课程,初级班大都从《八识规矩颂》、《百法明门论》入门,进阶到高阶班才开始学《解深密经》、《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等经论。这样的学习次第不容易瞭解唯识思想发展的脉络,经论之间也无法贯通彼此的差异与联系,造成思考的脱节,套用禅宗一句话,就是“功夫不能打成一片”。笔者当初也是受困于此。

  后来开始接触印顺导师的著作,在导师的《妙云集》中,专论唯识的是《唯识学探源》和《摄大乘论讲记》这两本书。但是读过的人都知道,如果没有“部派佛教”的基础,这两本书是看不懂的,直到拜读了昭慧法师着的《初期唯识思想》,才明白学习陷入迷宫的症结点在于:以传统的“横面解析”方式研读唯识典籍,虽然可以瞭解某论师整理的某部论典的细节,但是无法以整体的眼光来审视、拣别——该经论之所以出现所表显的思想内涵,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见树不见林”的思维惯性。

  所以先有“唯识思想史”的学习背景,再选择善巧的研读方法,从早期的经论入手,学习的次第反而是先《解深密经》(因为该经典的出现标志着唯识学派的正式形成),再《摄大乘论》、《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后三部论典是无着与世亲两兄弟分别撰写的,同样是建构唯识思想体系的重要论典,但是思想已经发生转变。印顺导师总结为:《摄大乘论》是以“阿赖耶识”为中心的“一能变”思想,到了世亲的《唯识三十论》形成“此能变唯三”的“三能变”思想。因此,循着思想演变的脉络选择经论阅读的顺序,对我们真正读懂经典是有帮助的。

  3、不能孤立的看待“唯识学派”

  前面谈到读导师的《唯识学探源》,如果没有“部派佛教”的基础是看不懂的。其原因在于:但凡站在宗派的立场研读唯识学,往往忽略它也是“佛法”中的一个有机体,其学派思想的酝酿产生离不开整体“佛法”的大环境。因此,想要深入的学习“唯识”,就必须对“根本佛教”、“部派佛教”、“大乘三系”的思想有所认识和瞭解。

  可是学“唯识”已经不容易了,要瞭解“部派佛教”就更是难之又难。笔者当初就因为畏于“部派佛教”繁复的论义,想要避开而直接学习“唯识”与“中观”。可是思想的承续不能因你的不耐烦而做断然的切割。当然,如果你仅仅是满足于只瞭解唯识的几个名相,还不足为虑。但是,想要进一步探询“三界唯心、万法唯识”的思想源头,就必须上推到部派佛教。加之许多唯识的根本论典都有破他宗、以立自宗的论述(包括中观的论典也有这样的特色),即所谓“摧邪显正”。因此如果你不瞭解对方的思想,又如何能做这样的比对。正因为无法读下去了才回头补课,所以深深地认识到学养不足是无法从整体瞭解唯识学的。

  另外,学“唯识”必须善于使用参考资料,除了研读该学派重要的经论外,印顺导师的书是不可不读的。导师研究唯识的书籍既有《唯识学探源》、《摄大乘论讲记》等专著,也有许多对唯识的精彩见解散见于他的其他著作中。导师论“唯识”,不是只谈这一系的思想,而是通过上探“根本佛教”、“部派佛教”的脉络,下承“大乘三系”的比对研究,从而清晰的呈现出“唯识学派”的特质。阅读这些资料可以帮助我们在入门阶段就清楚地瞭解“唯识”思想的演绎路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读初、中、后不同时期的典籍章疏,“唯识”学的轮廓就会了然于心。

  但是,导师论“唯识”的著作主要针对的是已有“唯识”基础的读者。初学者要怎样找到一本既囊括“唯识”思想要义,又能读得懂的“唯识思想概论”呢?其实笔者在教学“唯识”课程时,寻找教材也遇到了相同的问题。好在后来拜读了昭慧法师所著的《初期唯识思想》这本专著,本书不仅导正了笔者研习“唯识”的方向,而且成为后来教学“唯识”的必备教材。该书从研究方法的介绍到唯识思想形成过程的严谨论述,勾勒出学习“唯识”的完整路径。因为是教学讲记改写成的著作,所以读来有现场听闻的亲切感,从而令读者产生进一步学习“唯识”的兴趣。尤其可贵的是:法师论述“唯识”要义时,不废“解行”,时时提醒读者该学派存在指向的修行意义,以具体实例导正因观念错误产生的修行偏差。综上所论即是笔者选择该书做为教材的主要原因。

  本文的撰写是为了补充讲座的内容,而笔者在学习的过程中,亦希望透过教学相长的方式增加个人的学养,因此谨将上述学法心得供养大众,敬请方家不吝指教。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