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二
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讲记 二
2007年11月28日下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各位同修:
上午,我们讲了菩萨戒的内涵。最重要的也就是把那种自私自利之心,要转变成利益众生的心。无始劫以来,我们就是因为自私自利,而造了很多很多的业。一旦因为自私自利而造了很多很多的业,那么我们今天就必须要受这样的结果。那么这些结果,那是无限苦难的世界。一旦落在这个苦难的世界里面,我们这个心倍受折磨,倍受煎熬。而这种心,在折磨和煎熬当中,要想发起利益别人的心很艰难。在受苦受难的时候,我们自己还能发起利益别人的心那很艰难。
但是,假如我们能把恶的行为转变了,往昔时候做了很多很多善业。而今天,金钱也好,他很富足;身体也好,他很健康;发心也好,他很智慧。在这些善业当中,他能容易生起一种行善利他的心。所以说要知道,为什么要把它转变成利益众生的心。一切功德都从利益众生当中来,一切的损伤都从利益自我来,自私自利当中来。一旦执着于自我,他会打开众恶之门;一旦转变为利益众生,他会打开一切功德之门。最重要的就是把这种心态转变过来。而这种也不是一句话,是要用实实在在的修法去转变的。佛法就是这样,有很多明了的道理给你揭示出来,你说深奥吧?他也挺深奥的;你说浅显吧?他也很浅显。关键是你能不能做到。这是我们所说的,随时随地要把自己处于一种正知的状态中。要真真实实明了自己内心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然后想尽千方百计要把我们的心转变过来。
用什么来转变呢?用佛的方法。比如说,我们用戒律,他就是一种转变的方法。这种心态也许开头就要你生起来,你办不到。但是如果说让你从行为当中来生起这种心态,它就很好。就像那些演员一样,一开始他不是一个和尚,但是一种角色的分配,让他学和尚,要他演和尚。怎么演?演就要学,要观察。这和尚整天习惯于什么动作?怎么起床?怎么上殿?怎么敲木鱼?怎么修行?他就跟着装。把掌合起来念阿弥陀佛,他还是阿弥陀佛。表面上你看他,是装的。但是装久了,你看他有点像了,有点像了。再装得越来越久,咦?他就分不清他是假的还是真的,假的也要整成真的了!你看那些演员,演到后来都几乎一个二个地跑去出家了。为啥呢?假的演成真的了,他把自己感化了。
我们今天也是这样。开头说,叫你做个真菩萨吧,你说我做不来。做不来没有关系,你就从菩萨戒中去学。你知道这种好处,知道它的功德利益,但你不知道怎么去做,从行为上装嘛。装久了,你那个心里面的心态自然而然就有了。所以说,守持戒律它可以有一种非常神秘的力量,在行为中把你这种心态调动出来。比如说,你有好的心态,要落实在行为中;没有好的心态,你用好的行为不断地调动自心。慢慢的这种自心,它就形成习惯了。比如说,面对一个动物,哎呀!你以往的话,你如果没有发心的话,就想这个动物这么肥这么好看,假如说杀来下酒的话,哎!还瞒能吃一顿。你看世间上的人他不守戒的话,就很自然地联想到这种东西。这种过程中他的想法随时随地成长的是什么?贪心。喜欢那种美味的心,喜欢贪心。但是如果守戒的话,你守戒了,你不能杀生。他的口水吞了一口又一口,吞了一口又一口,不能杀。为什么不能杀呢?哎!众生与我们是一样的生命,要尊重他呀!杀了之后自己有无量无边的果报的。今天不觉得,以后他就会觉得。
他的心不断地在交战,人天交战的过程当中。你守每一条戒的时候,难免他就会发生这种情形,人天交战。这种交战痛不痛苦呢?有的时候非常痛苦。为啥呢?它违反了自己的习惯而行。众生有这种业力,习惯了会起一种烦恼、执着,然后起一种错误。但是你今天在守戒的过程中,硬要活生生地把那种不好的习惯转变过来,转一次就转变一次,转二次就转变二次。而这种心态,要想很多方法和理由来说服自己。在说服自己守戒的过程当中,就在这种说服自己守戒的过程当中它熏习到了。那种守戒的心从无到有,然后从小到大,从非常薄弱,一步一步走向坚强。
开始我们出家,还是那样。这出家的戒有点艰难,但是慢慢地做久了,在做和尚的过程当中很舒服。开头还有点艰难,慢慢地做久了,越来越欢喜,越来越自在。所以说,这种戒呀,就在这种过程当中。有好的心态落实在行为上,没有好的心态就从行为当中来熏习。把这种内在的一种心态和这种行为的一种重要性认识以后,就反反复复地以心态来促进这种行为;以这种行为,菩萨戒种种行为,来促进自己救度众生的菩提愿心。它就很舒服。这样子由无到有,由小到大的一种熏习以后,那就转变了。
所以说,转变成到我们自己很精进不放逸的时候,哎!那种戒波罗密就出现了。就能够把自心从烦恼转化成清净,从自利转化成利他,从染污转为清净,从放逸转到精进。那是可以转化过来,那是戒波罗密。什么叫波罗密呢?就是到彼岸。通过这些种种的戒律,它可以把我们心放在我们自己所希望的那种心态上,那叫到彼岸。在这种过程当中,戒呢,别别解脱。你在守每一条戒的时候,它就能够对治你这种犯戒的烦恼,让你这种犯戒的烦恼一点一点地强行压制,一点一点地做到在自己心里面没有什么影响。开头,都还是搬石压草一样,觉得很艰难。但是慢慢地你就发现不用搬石头了,这颗草呢?那个烦恼的草呢?自然而然地它就偃旗息鼓了。它能够当下就能让你这种烦恼行为一点一点熄灭,一点一点对治。所以说戒这种行为,真的是非常殊胜。关键是一天24小时,一年360天,你就要把这种学习的心态提得非常足够,提得非常非常饱满,随时随地在正确的心态中熏习。所以说这样它就不一样了。
有这种内涵,它的戒在名义上,它就给我们所说可以转变行为,叫做转为。又可以从无到有的把这种清净心、菩提心、利他心形成一种习惯。所以,它又叫习惯。开头在对这种戒我们很生疏,很没有感情,没有认识到。但是你在具体的守戒的过程中,你发现它的好处一点一点地涌出来,无尽的功德之海它不断地涌出来。于是我们内心里面开始对它的一种态度,最初我们是很抵制的:“哎呀!这个戒麻烦太多。”到最后我们认识到它的好处后,欢喜,“哎呀,这么多的戒真是很好的保护。”为啥呢?因为你从现实生活过程当中,已经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知道,它能够开启一切善门,能够开启一切功德之门。在行为上,你已经做出去了,付出去了。那怕你是装的,内心里面没有真正的想到要虔虔兢兢完全付出这样去做。但是你在装的过程中,都有功德,都有进步。不一定说要等到你成佛,才能显现那种好处。装一分就有一分的好处,装二分就有二分的好处,你装到十分,哎!那种十分的好处它也就显现了。关键是去行,你在行为当中来成就这种心态。于是我们自己内心的那种现境,它也就可以出现。
所以说这种名,往往是因为在修行戒律的时候相应的一种心态,它来命名。当你形成习惯以后,我们这种戒体,它就逐渐在内心里面,越来越肥壮,越来越有力。所以说,在《大智度论》上所说的那些转变行为、习惯乃至前进等等这些名,往往是从我们修行心态当中来命名的。在《杂阿毗昙心论》当中,它把这种戒翻译成修习。什么叫修习?就是不断地修习自己的行为,不断地习惯于这一正确的行为。把我们平时那种不如理不如法的行为,拿戒律当作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地对照自己。在军队上,我到他们军营里面,看他们有一种整容镜。什么叫整容镜呢?它在那儿贴一面镜子,然后每一个当兵的出来,都要照一照,看看领合适没有,看看衣服穿周正没有,帽子带好没有,都要自我检查。我们今天说的内观,就好像这面镜子,是无形的。镜子在那呢?镜子就是戒律。你把戒律学来背会,一条一条在内心里面非常熟练。熟练了以后,你整天24小时用戒律来检查自己,对比自己。就像整容镜一样,让你能够发生反省,让你能够发生对比。这样形成习惯以后,你做任何事情都会拿戒律来对比自己,戒律里面有没有这个行为,该不该做。一对比:“哦,戒律里面没有,不行,这样事情不能做。”规定你不可以做,于是我们就不做。养成一种习惯了,这种时候,对于戒,在我们心里面就生根了。
我们现在的众生的心,就是不愿这么麻烦,“哎呀,念佛真是麻烦。”一天24个小时要把这个念头提起来。你不愿意,你不欢喜,于是你的心没有标准。那有什么标准嘛。心在那里嘛?心本无生因境有,就是你自己要制造一个环境,心如是思惟的时候,就有如是影像显现。你看你在思惟诸佛的时候,诸佛的影像就显现了,于是佛就在我自己的心里面。那个自心,那是非常非常不可思议的。你想什么,什么影像就会出现。对不?而这种影像,对你起心动念它有很多影响,很多转变。经常想佛的人,那个心就是佛心,他的面貌你看起来也像佛的面貌。
有的居士说:“师父,我怎么看出家的师父一个一个都长得慈眉善目呢?”不一定他都是慈眉善目的,他刚出家的时候你看:“哦咦,好厉害,他长得很恐惧。”但是经过一段时候,经过二三年以后,经过一段时间以后,你再看他,哎哟!相貌变了。咋变呢?装出来的,修出来的,转变过来的,想出来的。对不对?做一个出家人,开头你虽然说不慈眉善目,但是一看到那些居士:“哎呀,阿弥陀佛!”他就要装一装。当你一装的时间,这些笑脸就必须呈现出来,装到最后你自己不知道是不是在装,自然而然地就显现出来,于是你就变得慈眉善目。由不自觉到自觉。对不对?所以说你做还是很重要的。不断地在行为中练习很重要。有的居士说:“师父,我念佛怎么妄想越来越多?”你不要去管那些妄想,负面的影响你绕开它走,不管它,不将就它,它就对你没有什么影响。如果你老是去将就它,它一出现了你就和它打架,一出现了你就紧紧抓住它,在这种负面的斗争过程当中,往往不太具足。我绕开它走,把这些应该建立的迅速建立起来,把这些功德法建立起来以后,你发现它不自觉地就没有了。最主要的,是把我们应该做的积极修行起来。
念佛的过程你不念佛,顺着自己的妄想,糟糕!那个妄想就越来越多。他说:“师父,这个妄想怎么对付呢?”你不要去将就它,你不要去想它,不要去增长它。对不对?不理它,绕着它走,你把这个心完完全全用到念佛上。你发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发现越念你的心就越集中。当你集中起来,你再找妄想,妄想跑到那里去了?爪哇国去了。很自然妄想就没有了。妄想没有根呀,来无影,去无踪,你非得要找一个妄想在什么地方那怎么能找得到。要善用其心,妄想自然没有。这守戒也是这样,善修其行,这行为就在我们身口意三业中生根了。当它生根了以后,这个戒法就在自己心里面落下种子了。这个种子从一点演化为一片,由一片演化为全部,它就不一样了。
所以说这一些,就是由这种内涵而得到的这种名、概念。这个概念不是有这个概念而再去说,而是说由你自心做到这种程度,它这种概念才能出现。那概念是诸佛从自己修行过程当中,给你显现这种过程。然后也让你们能够按照这种去修行,把这种概念所要求的也能体会到,也能显现。“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果说你不去做,它就很难出现。但在传统上,我们把这种戒律也翻为清凉,这每一条戒都能对治烦恼。所以说你不烦恼,它就清凉。你能有对治烦恼的功用,它就得名清凉,让你没有烦恼。
那么,我们说戒与律可严格地分辨起来。戒是戒,律是律。戒,是偏重于自我的一种对治。就把这种戒落实在自己身口意三业,自己来对治,把那些错误的东西改正过来。律,更多是偏重在怎么样在大众过程当中来运用。戒,是要我们自己禁止自己不应该做的行为,那叫戒。律,是要把我们自己应该做的能够奉行起来。所以说,这种戒是针对于个人的一种操守,律是针对于团体的一种活动。它各有各的偏重。但是,今天我们戒与律合在一块了。戒律,戒律,从严格地说它的这种意义,如果说团体上对个人要求很严格很规范,个体持戒修行也很具足。你比如说,在东林寺里面大众都是修行的,一个人不修行,哎呀!那就羞愧死了。对不对?常住上大众水平都很高,大家都很自觉,而你不自觉那就很显眼,你自己也觉得不舒服。于是,你在这种环境当中,你能够很好地去修行。假如你处在一个不怎么要求的,非常放纵放逸的环境里面、团体里面,一个人想修行也很艰难。为啥呢?你稍为拿一个念珠念佛了,其它的人就会用这种眼光看你了,“假修行,老修行,装样子!”而我们的心开头还以为:“你这个人怎么这样说话!”然后你遇到这个也这样,那个也这样,你的心就会犹豫了:“我是不是不用装修行了?他们都不这样我为什么要这样?”所以说让自己怎么样,心开始退步。
所以说,你要选择一个好的环境,好的团体来说的话,对于自己修行守戒那是非常有好处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跟着这些好的修行环境,好的修行大德,那就一种好的榜样。很自然地,你就进入这种修行氛围了。所以说这是戒和律,它的一种分别。
但是戒律,我们今天的菩萨戒,是菩萨的一种戒律,它和我们一般凡夫所守的一种规矩那是不一样的。每个环境当中,每个团体当中,它也有规矩的是嘛。这个集团有这个集团的纪律,那个集团有那个集团的利益。一般世间上的团体它也是这样。但是人家是为什么?他是为挣钱。他不是为别的,所以他的目标就不同,他是为了利益而纠集在一起的。对不对?还有世间上为名,为名义纠集在一起,为贩卖毒药纠集在一起,各种目标纠集起来的团体不一样,它相应的行为规范那就有天渊之别。所以说,菩萨戒它和那些凡夫的戒律不同,与声闻缘觉不同。它的关键,就是为自利利他而纠集起来的大乘僧团;它的目标,是为了自利利他;它的目标,是为了开启智慧,对治烦恼,出生死流,以达涅磐之法流。它的目标不一样。所以说,我们在认识这种内在菩萨戒的目标之后,你就知道它的区分重在发心。而这种发心,在后面我们会详细地讲到。这是戒的名义。
(二)戒法、戒体、戒行、戒相
那么,这种戒,我们在过程当中也会体会到。出家人有一个受戒的过程,在家人要想学戒,要想得戒,他也是要有一个受戒的过程。就是要把这种戒接纳在自己身口意范围之内,要领纳进内心。怎么领纳呢?我们在受戒的时候,师父给你教规矩,教威仪,让你非得要这样做,你就照着学。整个受戒过程教你多少,就是教你这些东西。但这些东西,它就是细节,生活的细节。比如说,我这个海青怎么样穿,我这袈裟怎么搭,然后甚至连上茅房,大小便都要教你。还有,吃饭也要教你心存五观,穿衣教你要具足惭愧,举足动步要要求你行为如法,待人接物要求你把这种慈悲心要念念刻刻培养起来。我们在受戒的时候就有一个强烈的感触。什么感触呢?好像我们活了一二十年,原来我们连走路都不会,连穿衣都不会,连吃饭你也不会。你相不相信?真的就是那样。活了一辈子人,如果不受戒的话,你连走路也不会走,吃饭你也不会吃饭,连大小便,吃喝拉撒你都不会。这事件怪了,我都活了一二十年了,你说连这些都不会?真的,你就不会。
为啥呢?你以前那些心态都是错的。那种错误的心态,你越活,活到地狱里去了;这样活,活到畜生道里去了;这样活,活到轮回道里去了。你说你会不会呢?当然就不会啰!所以说,那个师父教你的时候,戒堂里的师父教你的时候往往就是这些生活细节。比如说,你看人。眼睛不要这样凶神恶煞,那要慈悲一点嘛。对不对?教你行为处事,就是一个一个细节教你。然后,你要是学不会的话,那要挨香板的哦!我们受戒那个大殿里,那个师父是很严格的。大师父拿着长香板,虽然说冬天你穿得厚,那背上打得噼呀泼,这样的声音。那个强行地让你在行为中去学习,学习那些威仪。当你把那个威仪学会了,在一个月之中,兢兢战战生怕挨打。然后,一个月过来你发现,自己有收获没有呀?有收获。有转变没有呀?有转变。原来不会的,会了;原来所做的那些错误的,自己可以改正了。这是一个方面,通过这一个月的行为转变,让你领会到出家人的行为该怎么做。
第二个,就是给你讲解。今天你受具足戒了,那么内在主要的就是出离心。我们出离世俗的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我们身心世界还有一个家,执着的家,“我”这个家。你紧紧地圈束在自我执着的一个范围之内,你因为自我的观念造了多少罪。一切生死,一切烦恼都是从这个地方生起来的。于是,教授和尚呀,戒和尚呀,整天要你发出离心。出离什么?出离错误,出离痛苦的深渊,出离那些痛苦的观念。就整天教你这个。你要把错误的观念一出离了,错误的行为那就可以得出离。然后,你内心知道这种出离心的重要了以后,那就背,牢牢地记在自己心里面。要把师父所讲的这些牢牢地记在心里,而且要把这些在实际生活当中去思惟。当你听了以后,你说在你心里有没有种子呀?有种子了。它对你有影响的话,你听懂了。你知道这种烦恼,这种自我的执着这么厉害。你心里面发出种子了,要知道对治它,扭转它,在现实的生活过程当中方方面面去认知它,对不对?
早上钟一打响了,说是要上殿了。但是你就是不想挪窝。为啥呢?冬天这个被窝太温暖了。你躺在被窝是不想动,再睡一分种再睡二分钟。哎!这个是不是那种执着?是那种执着。是不是一种放逸?是一种放逸。需要你认识到它,然后要改变它,一听到钟响立马就要跳起来,那不一样。就是要把这种出离心,给你放在现实生活过程中,让你知道出离那些行为,让你知道出离那些心态。当天天都在锻炼这样的时候,你心态里的那颗心念的种子就变得非常非常坚固,它就在你心念里面种下了非常坚固的戒体。什么是戒体?就是这种戒有一种本体。本体是什么?就是这种出离心。把这种出离心熏习到非常坚固,你就得到戒体了。把这种出离心,熏习到现实生活过程中,知道怎么样去生起它,知道把那些错误的行为怎么样去对治它。在一个月的过程中,或是更长的时间中,你在老师的教导下怎么样去生起这种善根,怎么样去对治这种烦恼。你养成一个强烈的熏习习惯,受戒的那个过程,那就是强化地熏习哦!
就像军训一样。通过一个月强化训练,把你那些走路呀,生活呀,叠被盖呀,全部给你强化一遍。当你得到这种强化以后,它就不一样了。我们打念佛七是不是一种强化?也是强化。平时念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散乱地念两句,那是表演,那是给别人看的。今天让你关起门来,一句阿弥陀佛不离口,一句阿弥陀佛不离心,一句阿弥陀佛不离耳朵,都摄六根,净念相续,那是一种强化。而声音从早到晚,都是一句阿弥陀佛,念念阿弥陀佛非常具有穿透能力。从耳朵里面穿进去,在内心里面明明白白、虔虔诚诚、恭恭敬敬。一句阿弥陀佛,念头一天,念二天,念三天,你发现自己耳朵里面尽是阿弥陀佛的名号,熏习到位了。当你熏习到位了以后,你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在你耳朵里面没有停息。就是你嘴巴停下来以后,你还能听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种念声。为啥呢?心有一种习惯性。当你在一种行为当中把心调顺了,调习惯了。给你打一个比方,比方那牛,围着那个木桩转,你拿着一个鞭子,不断地收拾它,“快跑!快跑!”它跑习惯了,就是没人打他,它还在跑,滴滴嘟嘟还在跑。为啥呢?习惯了。
念佛也是这样。当你通过念佛法门把那个心调顺过来以后,这个心就按照这种轨道不断地去念,不断地去熏习。养成习惯了,自然不自然地的他都在那种念心过程中。就是你声音上已经停下来了,但是心还没有停下来;就是你睡觉睡下去了,你还是觉得耳朵里面都是阿弥陀佛的声音。是不是这样?你要说,那种道理呢?其实很浅显。比如说,八几年我乘火车从陕西乘到四川。哦咦!那个火车要做几天。因为堵,它要耽搁好多时间。那时候火车不像现在这样平稳,“咣当,哄哄哄哄。”你觉得你坐在那个上面就那个“哄哄哄哄”,这个声音。到成都你晚上睡觉还是那种“哄哄哄哄”的声音。养成习惯了,听习惯了。对不对?今天我们也像坐火车一样,念佛学戒也像坐火车一样。它不就在“哄哄哄哄”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当你习惯了以后,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响在自己的脑海里面,那是自我成就的,自心所成就的。
那个戒律也是这样。当你不断地对自我说:“这样不能做,这样做;那样不能做,那样做。”念念刻刻你都有这样的行为选择的时候,养成习惯了。那行为处事的每一个细节,你的正知正念正选择,你会发生。这八正道会发生在你当下的心念过程当中,你知道该选择那一样,该做那一样,随时随地你知道自己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面。学佛修行随时都在十字路口。对不对?这个事物总有两面性,一个可做一个不可做,随时都在这个十字路口当中。但是随时我们都能发生一种正知,明明知道自己在十字路口,而且有一种正念,知道自己该选择那样。这种就是智慧。这种明确的,叫慧,不叫智。什么叫慧呢?就是如理的去选择。你能够如理如法地去选择,按照戒律,这样养成习惯了,这样的行为随时随地都会问你自己这样正不正确。就这一念心态,就这一念警惕性,非常重要,对于修行人来说那是非常非常重要。当你通过一个月地这样熏习,或更久时间地熏习,你的内心里面就养成了一种习惯。那个戒体,那个警惕性,防止自己漏落到错误的过程当中,这种警惕性你随时都能提起,那就是戒体。自觉不自觉地,那怕你睡着了,你要干一个什么事情,它都会提醒自己:“哎!这样不应该哦!”立马能够刹车。就养成这种习惯。我经常所说,像他们打拳一样,养成习惯后他不用想的,你这个拳头怎么来他就怎么打,这是自然的。又比如说那个司机学开车,紧急情况那个思想根本来不及反映,但是他的脚已经把刹车踩下去了。他这一种自然的行为,也许你心念还跟不上他呢,他养成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了。我们今天守戒也是这样。你睡着了,也许你的心也跟着睡着了,没有分别。但是当某一种事情出现以后,它自然会产生相应的行为。拿我们今天而说,就是任运而行,就是不加工用行,自然而然地会产生一种相宜的行为,适应的行为。就是要把我们生活变成这样一种。好了!你这种戒就形成了,你这种戒体我们就得到了。
当你得到了以后,你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根据戒体本体已经得到了,我们平时讲的这种戒体讲得很玄妙,很深奥。什么叫戒体?就是你得到这种本体了。这种本体在那里?我们平时所说的色法呀,无色法呀,相似色法呀,我们今天不讲这些。讲什么?讲就是你发心,就是戒。以心为本体,你发愿它就是戒体。当你念念把这种防非止恶的心念能够非常强化的时候,这种戒体它就能变得什么非常强壮,非常肥硕有力。在现实生活过程当中,你就有能力不让自己去犯这种错误。就是这种念头,要熏习,要提升它,要强化它。今天你就在受戒的过程来强化。受菩萨戒,居士受菩萨戒里面,教你规矩也好,给你讲菩提心也好,怎么修行也好,就是强化你这颗心,等你把这个心强化起来,要做到自然而然的,自己就在这种过程当中。通过受戒的这种过程,你把心念能够非常明确地强化起来,那就可以了。
但回去以后还要不断学习。戒体形相,法体形相。通过这种戒体,我们来认识这种戒法,在行为过程当中来认识这种戒法,认识这种戒相。那些该做那么不该做,开头示范,你把它学会,然后落实到自己行为过程当中。当你越能够按照自己得到的戒体好好地去修学的时候,它就由抽象变为具体,由理论变为现实,由微弱变得非常强壮。在守戒的过程当中,你就在增长它;在犯戒的过程,你就在损伤它。对不对?越损伤它就越弱小。所以说你不能违反它,你要违反了就把戒体损伤了。你能够如理如法的持戒,在每一个持戒过程中,你就是给它添肥施料、施营养,就能够成就它。它就能够越长越肥,越长越有能力。这循顺于戒、欢喜于戒,这你就是成长它,增长它。当你练成习惯了,这戒体就越来越肥壮,越来越有力,修行越来越快速。
有戒的人与没戒的人修行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呢?有一个道理,比如说我们在得戒体的时候。它是什么?戒有二个特质。那二个特质呢?第一个方面,就是它的本体是遍盖一切法。就是你这种心念一旦生起来以后,体盖万法,并不是局限在很少的一个对象上。比如说杀生吧,不杀生,我们很多众生他就是说不杀生,“我不杀跟我好的人,跟我不好的人我就要杀。我不杀我家的鸡猫,别人家的鸡猫我就要杀。”对不起,这不是戒。戒这是什么?认识到杀生的一种过患以后,所有的生命我都不杀他。为啥呢?你杀生呀,把别人的生命剥夺了,这是一个不善的行为,这是损伤别人,把别人所拥有的生命给剥夺了。而你这种行为它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后患,就是你不尊重生命的同时,你的生命也得不到尊重。你把别人的生命剥夺的同时,它就会让你短命生病,然后堕落于地狱、饿鬼、畜生。你再受生为人的时候,你也不健康,身体也是多病瘦弱,整天吃药,整天害病,得不到人家的一种尊重,常常有嗔恨心,人家也嗔恨你,你也嗔恨人家。分明是生活在一种非常恶劣的环境过程当中。你认识到这种因果以后,你会知道杀生是不好的。你不会说:“跟我好的众生我不杀他,跟我不好的众生我要杀他。”所以说,你这种心念一旦发生起来以后,那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的众生你都不损伤他,体盖法界。这一念愿心充斥法界,对人人都是这样。你看看就是这一种,体盖法界。你就要把愿心充斥到这么广阔的一种氛围当中,如果没有充斥到这一广阔的一种氛围当中,那就很艰难。所以说这种愿心要发得大,如果没有发大的话,那就不行。这是第一个特质。
第二个特质是什么?是要期誓受。它是有时间的。比如说,比丘、比丘尼戒是尽形寿。我们受菩萨戒尽未来际,从现在发心,一直到尽未来际,念念不间断。随时随地就要把我们这种心提起来,要能够到尽未来际都不把这种心念改变。比如说,今天我欢喜我就来受戒,我不欢喜我就不做了。那行不行呀?那不行。所以说,你把这两种特质一领会了以后,你会发现它的功德是无量无边的。怎么样会功德无量无边呢?主要是因为你发心利益一个众生,它有利益一个众生的功德。而我们今天发心守持戒律,一切戒律我们都守,而每一条戒律都是通于一切法界的,所有众生我都不损伤他。众生有多少?无量无边。你发心利益一个众生,有利益一个众生的功德;你发心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功德有多少?那就是无量无边啦!所以说心量无际,愿心无际;愿心无尽,功德无尽。这是从自心上来说的,发愿发得大。
第二个,是从守戒的环境。你利益众生,利益一个有一个功德,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就有无量无边的功德。你看你发了心以后,而且是从现在一直到尽未来际,这个心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是这样要求的。于是,它的功德都会念念都有增长。一旦你得到戒体,一旦你学习戒法、戒相,落实到戒行,那怕你睡觉了这个戒体都在增长,这功德都在增长。所以说你认识到以后,这两种特质,你能够把它发挥出来。一个是体盖法界,二一个是要期誓受,有一定的期限。而且把自己的愿心、誓愿之心加进去。自己发了愿了,就不能自己打自己的耳光,自己把自己的道心退失哦!它和自己愿心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把这种广大的利益众生行为与自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尽未来际不改变,念念相继利益一切众生。所以说心念无际,你念念都这样发心,念念都成就这样的功德,而且这样的功德是通于一切法界的,而这法界无有限量,功德就无有限量。所以说,你由此而发心的修行就是无量无边的,每一念的功德也是无量无边的。上午说,这种大乘发心很重要,你利益一个众生有利益一个众生的功德,你念念之间利益无量无穷尽的众生,那有利益无量无边众生的功德。当你念念都能汇入于众生大海的时候,这种自我就会不期然的分解,分化瓦解。
紧紧地抱住自我,你的天地就仅仅这么一点点而已。而今天我们念佛也好,学戒也好,我把这自我消化了。消化到那里去呀?消化到无量无边的众生身上。心心念念都去利益众生,于是你的心里面装的只有众生没有自我。它把自我化掉了,这个是修行当中的一个诀窍。你死死抓住这个自我,这种自我对我们的障碍是很大的。三界不出,跟这种我执那是有根本的联系。只有这种我执,你跳不出三界去,欲界、色界、无色界你跳不出去。一旦跳不出三界,就在生死轮回当中。在六道的生死轮回当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我们今天为什么念佛呀?也就是要超脱这种生死,让所有的众生都超脱这种生死。为什么叫你念佛要发菩提心呢?就是在利益众生过程当中,全身心的利益众生过程当中,很善巧地就把这种我分化瓦解。没有我了,一旦没有我,三界的根本原因就没有了,以后你能不再轮回,你能够跳出三界没有约束了。你看看,心底无私天下宽。你心底没有自我的观念了,这整个心空就变得宽广起来了。我们今天学戒的时候,心心念念都是戒,没有别样。除了戒法而外,没有其余的念头。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当你相应了你发觉,它从当下就把你这种生死根本给你抽掉了。那种自我的一种执着当下给你抽掉了。你能够念念这样做的话,那种戒行它就能显发起来。
所以,这是从戒法、戒行、戒体、戒相给我们所说的。那就是在这种受戒过程当中,它能把我们这种持戒的心,得够提到像弓弦拉得非常满一样,它的力量非常具足,随时随地像待发的弓箭一样。箭在弦上,随时随地都可以对治我们那些冒出来的违反戒律的念头。在戒行当中,在受戒的这种行为过程当中,来熏习这种无我,对治那种违反。那菩萨在这种学戒的过程中,不仅仅是利益众生。没有智慧是利益不了众生的,一定要能够把这种智慧修学起来。智慧是什么?就是你在修六度万行的时候,它要达到三轮体空。说无人无我,无有能做的我,没有所利益的众生,中间也没有利益的法。认识到这一些,自己心心念念它就不执着了。换一句通俗的话说:“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放下了你就自在了。”你不要老是在那儿,我今天我又利益了一些众生,你看今天我又做了一些什么,明天我又做了一些什么,分明还是在熏习那种人我对待。
人人为我,我为众生。众生即是我,我即是众生。当你真正做起来的时候,有这种同体大悲,无缘大慈,把我自己混同在众生之当中,混融于众生之当中。断烦恼,那就是利益众生,在利益众生的过程中断烦恼,一切众生都是为磨励我的道心而来的。不要以为那个受戒,“你不要欺负我哦,欺负我,我要起嗔恨心的哦,发嗔恨心我就要犯戒。”他要求人家不要引诱他犯戒,要求人家不欺负他。说你今天发不发心?“发心我是愿意,利益众生我是愿意,你叫我当知事给大家服务也可以,但是不要拿气给我受,不要让那些违缘出现,要让我清清净净地发心。”你说可不可能?不太可能。一个发心利益众生的人,他希望众生永远不要招惹他。所以,有的人念地藏经,念念念的他说:“师父那个怪了,念地藏经那个鬼来了。”我说来就来嘛,好事情,那不是你念来的吗?你时时刻刻要学地藏王菩萨,众生来了你又搞个叶公好龙。你说你这个是不是虚伪呀?那就是虚伪。来就来嘛,你不发心我还不找你呢!今天你发心了我来找你了,你不救度,“你出去,我害怕你。走!”把别人赶走。那个众生是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吗?我想,如果是你的话,人家对你呼之即来:“过来!”你就来,来了说:“什么事?”“没事。走!”那就走。你高兴吗?我想你也不高兴。所以你把人家招来了,你就干实际的事情。你明明你说要利益我,你又不利益我,你把我赶走,你这算什么回事,逗着我玩吗?那些没有断烦恼的众生那就更嗔恨了,一嗔恨那你就糟糕了。就像你请很多客人来,请客人来是要留一个好印象。但是你又不搞好服务,得罪了大家了,你不请还好,一请还有很多烦恼。对不对?
今天,我们发了菩提心的很多人就是干这种事情。“我要利益众生呀,我要发大菩提心呀!”周围的众生来找他:“师兄你能不能帮我什么?”“哎呀,我现在要修行呀,没有空!”就是这样。我们今天就陷在这样一种不相应的烦恼过程当中,我们今天有这种人我对待也不行。这两天我在天津讲也好在大连讲也好,我就给大家奉献这样一个方法:不要把众生当成是众生,众生是佛呀。你观察众生的角度转变以后,你整个心态就会改变,你周围的这些众生是谁?是佛。佛干什么的?是度化我来的。你不要以为一个法师坐在座上,我今天来度你们,我给你讲什么叫苦集灭道,这才是度你。不一定。往往诸佛说法是在无言说法。什么叫无言说法?就在你身边,在你周围。给你下了很多套。下套你懂吗?诸佛变成一个美女,给你下套,你要是一欢喜,一执着,一上当。哎哟!你看你还修行呢?哎,下套,不要上当哦!变一个美女来了你上不上当,你一上当,诸佛就笑话你了。你看,你就堕落了嘛。变成一个帅哥你上不上当?也许就要上当。“哦约,这个男的好庄严。”一上当了,诸佛一看你还学佛呢?诸佛菩萨常干这种事,他就变成帅哥变成美女,常干这种事。来看看你上不上当。他还变成什么?变成乞丐。他本来非常有能力的,变成乞丐,“可怜可怜我吧!”“你滚开!”他一看,你还学佛呢,算了算了,走了。诸佛经常就是这样的,你以为经常给你讲经说法就是度化你?所有的众生都是诸佛变化来度化你的。你学了菩萨戒以后,你面对贫穷的你该怎么办,面对犯戒了,你该有怎么样的正确心态。就要强调自己身口意三业要有正确的心态,不要钻进诸佛菩萨给你下的套子里面。
我们就在讲,是真修行人不见他人过,他非我不非,我非即是浊。当我们心去分辨这世间上这些东西的时候,你把他当作是一种众生相来看待的时候,染污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内心。能见、所见是一体,你所见到的恰恰反映出你的心是肮脏的。随其心净,则国土净。你见到国土净了,恰恰反映出来你的心是清净的。对不对?
所以说持戒也好修行也好,你看看我们的心。如果你有太多的人我分别,太多的执着,今天我又度众生了,明天我又度众生了。你不是学菩萨戒,那里是学菩萨戒呢?学菩萨戒念念之间消化自我的烦恼,消化人我的对待,没有人我的对待。整天吃饭,没有咬住一颗米;整天修行,而行无行行。大做梦中佛事,醒过来啥也没有。有这种觉醒的时候,他有这种智慧的安立,见了就做,做了就放下,那时候差不多你与学习菩萨戒能够相应。如果不然的话,我们一般守戒的人,“哎呀,我守戒他们不守戒。”内心里面开头他还这样跟人家为人处事,慢慢地他就执起来了,“哦!就这样呀,干吗?”他在自己持戒的过程中,看到人家不持戒,他把那种贡高我慢增长起来了。你说他在守戒吗?没守戒。表面在守戒,实际没有守戒。不能够增长这种贡高我慢。你在持戒的过程当中,不能够增长贡高我慢,不要看众生的过失。一切戒都是自心之戒,把自己的烦恼要对治。不要把那种人我对待分别搞得那么明显,念念刻刻都要回归到自心上来。所以说,要把这一切完全都要落实到行为的一种细化过程当中去,这就是菩萨戒。这种行为的细化过程当中,潜藏埋伏了许多深奥的道理、玄机在里面。有的时候你做了就能得到,没有做它永远也不能得到。你照这样的学了,它就能得到;没有照这样的学,你就不能得到。
(三)戒的制定
所以说,菩萨戒是怎么制定的呢?就是诸佛给你制定详细的、明细的行为规范。这个行为规范你做了,就像打拳一样,套路已教给你,你就按这样的套路一打,哎,内功就在增长。你照着这样的戒律行持,你内心就在变化。那非常舒服。所以诸佛正是这样去给我们制定菩萨戒,你按这种行为去做的话那就非常好。如果不然的话,学了一辈子如何下手不知道。戒,就教你如何下手。所以说,我们在制戒的过程中为什么要制定?因为众生心无依止。它要给你一种依止法,心无皈依给你一种皈依法,让你的心能够安住在这种法上,让这一戒法成为自己的心。依戒为心,依法为心,依佛为心。
我们内心里面思惟佛,思惟法,思惟戒。把那些世俗的世间五欲赶出我们内心去,把那种人我对待赶出自心去,把那种贡高我慢和种种烦恼赶出自心去,把那种自私自利彻底转化过来。这个心就是这样,本来无形无相,也无所谓心。但是你一旦思惟什么,执着什么,它就映现出什么样的状态。所以你的心在那里呀?以前人家有这种他心通的,他就试验,我有他心通,“那你看看,我的心在那里?”“哦,你的心在房子尖尖上。”哦,你看到了。再一看,“我的心跑到那里去了?”“你的心跑到街上百货市场上去了。”哦,你能看到。你看,本来无形无相的心为什么有形有相呢?就因为你有所思惟,有所思惟别人就能抓得到,就能看得到。
你把心安住在无我当中,安住在清净无我当中。哎,他一看,他不知道心到那里去了。为啥呢?超出世间上的相状了。无形无相,没有执着,他找不到了,他有他心通也找不到。所以说我们今天看到这种心,通常所说你有这种心,你有那种心,其实一切都可以没有。一切从现在当你一放下执着,它就可以消失映像。你不要那么强烈执着,我一念佛我就有气感,我一念佛我就看到地上有莲花,我一念佛我就看到龙来了。你到底是在念佛呢,还是念龙呢,念鬼呢?当你一心一意念佛的时候,它就是出现这种状况不要理它。理它干什么,当你一心一意安住于念佛的时候,其它映像就没有了。
学戒也是。你在守戒的过程中,“哎呀,这个业障又出来了,那个业障又出来了!”出来是正常的。出来你守戒,念头一把持好了以后,它就没有了,它就会消业。世间上的万象,在你守戒的过程中它都要来磨练你的。艰难困苦,玉成于汝,它是来成就你的,不管是好的还坏的都是来成就你的。但看你怎么去看它。如果你没有一种正确态度的话,你会产生烦恼。你如果有一种正确态度的话,你对于戒法就有依止了。安住于这样的戒法当中,你就可以得到安乐,就能够对治现前的烦恼,乃至把未来的烦恼也从现在就得以对治,把过去的烦恼在我们学戒的过程当中得以忏悔。对治现在的烦恼,乃至防范将来的烦恼。在这种过程当中,我们自己让自己不安定的心能够安稳而住,我们以前的那种犯戒的羞愧之心能够改为得到法喜。我们的心清净了,身清净了,众生看到我们,他能够能增长信心。
这就是弘法。你以为什么是弘法?以自我的修行,自我的持戒,这就是弘法。不持戒不修行,要想弘法利生,很多时间是办不到的。所以说当我们在弘法利生时,达不到这种目标,往往都是跟我们守戒不严,道力不充分那是相关的。就是看我们自己做到什么程度,在自己因地上,道心上,态度上加强修养。这个时间你再来做,它也不一样。所以说你教化众生,首先我们要自己教化自己。把自己教化好了,行为处事都是一种弘法。所以说,这种戒过程当中,诸佛所制定戒律,你要是在这种戒律过程当中,你就能得到种种功德利益。
诸佛通过戒而来保护我们,你能够守戒你就能得到诸佛的保护。就像孙悟空画的一个金刚圈一样,唐僧不出来你就能得到保护,你要一出来妖怪就要把你抓走。今天诸佛也给我们画了一个圈,那是有保护的,你要是钻出这个圈那就很艰难。所以说,我们时时刻刻要把自己住于诸佛的保护之中,要住于诸佛的坛城里面。这个时间你不担心,你能够安稳而住,安稳而修行。念佛的人不要离开万德名号,我们念佛心心念念都是诸佛的功德,非常欢喜。诸佛就于我同在,我的心能够与万德名号安稳而住。我们这一辈子心心念念都是如此,到临终了,我们的心也是很欢喜的,不忧悔。这一辈子要死我也可以死了,死得其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肯定有靠,不会没有靠。
学戒也是这样。一辈子能够依戒而行持,将来你的这个心它不会忧虑,你不要去担心我将来往不往生。你有戒律你没有犯戒,你有好的结果它自然呈现。所以说,从这一个地方要体会戒对我们的好处。一切诸佛菩萨都是从这种戒律中成就的。我们今天能够守戒了,诸佛菩萨都跟我们作为朋友。通过持戒,我们可以与诸佛菩萨相互勾通,能够得到诸佛的加持。在每一条戒当中,每一个心念都能够成就无量无边的功德。我们在身口意三业的持戒的过程当中,它能够让这一些功德迅速地积聚起来,那就是由戒度而成就的。那么一切福德智慧两种资粮也是我们自性本具的。而这种自性本具的福德两资粮,通过持戒,通过修定,通过开发,我们能够明了它不生不灭,本自具足,不从外来,这是你持戒得到的一切功德。
所以说,华严经上给我们所说的:“戒是无上菩提本。”你要想追求成佛,追求觉悟,戒是一种根本。所以说应当具足持净戒,要把我们身心世界全部投入进去,坚持这样清净的戒律行为。假如说你能坚持这个戒律的话,将来诸佛也赞叹,菩萨也赞叹,福慧两资粮你能够得到迅速的圆满。所以说你看戒,看起来很简单,很明白无误地跟你说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但是这里面藏着非常深奥的玄机,这很值得我们探讨。一条戒律当中不知道暗藏了多少佛法在里面,不知道暗藏了多少深妙的如理思惟在里面,要能够很好的去学习的话,它就能够办到。所以说,菩萨戒他从什么地方来?从诸佛的修行当中来,从诸佛的智慧当中来。惟有诸佛它才能映现。菩萨戒都不是释迦牟尼佛制定,是过去佛就已经有了。今天我们释迦牟尼佛来诵菩萨戒,他对你说这个戒不是从我开始,而从过去一切诸佛就开始了。是不是?我们今天说,这菩萨戒是三世诸佛的心脏,你能够得到它了,这一切你都能得到。心心相应。怎么相应?心心相传。怎么传呢?你能够得到戒那就是心心相应,由戒而心心相应。你能够得到这种戒体了,在生活当中你念之再之,你得到这种心传了,就这样来。
现实过程当中,菩萨戒有它的一种传承。你比如说,《梵网经》、《璎珞经》、《瑜伽师地论》、《地持经》,它给你揭示不同菩萨戒的来源。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三世诸佛的一种心脏。将来要成佛也要成就这个心脏,一切功德的本源,你想成佛的话不能够脱离这个。就要把这些要认识到。诸佛他从什么地方来成就我们,就从这种地方来成就我们。
戒律就是心。要明心见性也好。明什么心?明这种戒心。看你有没有。你见性也好。你能不能见到这种戒性?戒性就是法性。能够在戒律过程当中,你能认识到三世诸佛的智慧,都体现在这个戒律当中,三世诸佛的内心都体现在戒律过程当中。如果那一个说他开悟了,戒上又不是做得很好,念佛也不是做得很好,六度万行也不是做得很好,成天就吃喝玩乐,整天就做损伤众生的事情,他要说他明心见性了。你相信吗?劝你最好不要相信。为非作歹的,那也很艰难。除了那些游戏人间的诸佛菩萨、罗汉,人家是有玄机的。你能做到吗?如果不然的话,我们今天学佛的人都有偷心在,济公吃肉,我也要吃肉,济公能够疯疯颠颠,我也要疯疯颠颠。你怎么不学好的呢?济公那是一种特别的形象。但是你看他疯疯颠颠人家做的是什么事情,你疯疯颠颠你做的是什么事情。对不对?所以说不要学疯疯颠颠那种形式,要学那种形式你就要学戒的形式。一切高僧大德,一切三世诸佛正常的一种形式,都是从戒律当中来的,都是从清规戒律当中成就的。
你念佛的人能够把这些清规戒律学好,心心念念投注于这些规矩行为当中,一心一意的念佛,我们可以说随心所欲而不越其矩。心心念念都像阿弥陀佛一样地安住,那多好。当你的心安住于这些戒律上的时候,十方三世诸佛的加持都会像那种泉水一样源源不断地过来,一切功德都会源源不间断地增长,心心念念都在诸佛的正心正念过程当中成长。熏习的是这样。你要能够知道这些功德的话,这些戒我们就会很欢喜。当你欢喜了,我们就喜欢去学习,去领受。
其实学戒最主要的,就是成就这种欢喜心。当你把这种欢喜心一成就了,我就是不给你讲其它的,你都会主动地去追求。“这个东西这么好你给我嘛!”我说你自己求,我这儿不给你,“不给我,我要抢!”为啥呢?因为太好了,太欢喜了。一切的修行也好,念佛也好,持戒也好,关键的就是要把这种修法的善法欲能够成就起来。当你把善法欲成就起来,就像吃饭一样,一碗面端在你面前,你尽是流口水,叫你不吃也艰难。为啥?因为太欢喜了。下手只是早晚的事情。如果你一看,你就倒胃口,就成为你的“呕象”,呕吐的对象。要叫你下手,你下得了手吗?随便多少人劝你,你也不会下手。今天念佛也好,持戒也好,就是要成就这种欢喜心,这种愿乐心,这种善法欲,把这些成就了,一切学戒的基础它也就成就了。
好了我们今天的时间到了,阿弥陀佛!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道侣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