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海法师: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3
空海法师:金刚经深义(禅修版) 3
然而,不管你再怎么会蹦、会跳,却很少清楚觉察走路的步伐,觉醒过来的一个很重要步骤,就是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不要以为你会走路了,其实你是无明的,佛教的术语是“无明行”,你的走路是无明行,因为没有真正觉醒过来,还在迷迷糊糊的世界中,没有真正清醒明觉的活在当下。 “四念住”的修法,就是让你清醒明觉的活在每一个当下,现在从比较粗的,开始慢慢进入越微细,如果觉察不到粗的动作,或是低估它、轻视它,以为“太简单、太容易了,我都会了!”如果越是这样,你的心是无法真正宁静下来,等到后面进入越来越微细、越深入,就没办法跟上来,或是只能依样画葫芦而已,无法契入核心。
所以,不要小看!每一个脚步都要清醒明觉,把脚步放缓慢一点,禅修期间要把动作放慢,但也不用刻意很慢,比你平常慢个四分之一拍,当你要伸手去开门的过程,都要保持清醒明觉,动作、走动都稍微慢一点。走路步伐要保持轻柔,通常是不容易做到,平常走路都是啪!啪!啪!啪!走路轻柔也不以为会怕踩到蚂蚁,踩到地上就会有罪恶感,或是怕踏在地上,这样你的人生也没办法洒脱,走路就是轻柔自在地走、保持明觉,你要实际去做,才能体会到要领。吃饭时,仍然保持禁语,不要以为好不容易到了吃饭时间,大家坐在一桌,于是又在拉关系、攀缘,这样你的心又会散乱掉了,无法深入进去。所以,不管是多么要好的朋友,一样都保持禁语、继续用功,修行不是只在禅堂、打坐,下了禅堂也都是在修行,真正的修行,没有禅堂内、禅堂外之分,不管禅堂内外都是在修行,包括吃饭一样都是在修行。
除了禁语之外,当你在拿碗筷、夹饭菜,记得!过程都要保持轻柔明觉,清楚觉察现在的动作,不要很赶快的一直夹,当然因为我们现在人数众多,夹菜动作也不要很慢,否则容易形成后面排队阻塞,因此还是以正常的速度夹菜,但是要保持禁语、保持明觉。当你进去餐厅吃饭,一样都继续用功,坐在位子上,默念供养、感恩的心,然后自己要用餐时,记得!要吃饭、夹菜的过程都是在修行,就是“身念住”的开发,不用一直囫囵吞枣的,急著赶快要把饭吃完,这样又错失掉,表示还不懂得修行的要领,因此连吃饭、夹菜都是在修行。
当你把饭菜送到口中咀嚼,一样都要保持清醒明觉,当嘴巴在咀嚼这些饭菜,一样保持清醒明觉,这方面的工夫,只要每个人愿意去做,你都可以做到,不要以为这方面很容易做到,只是担心你粗心大意、不在意、不以为然,不认为它的重要,如果粗心大意,就没办法尝到后面的“甜头”,因此一步一脚印的开始去做这些方法,行住坐卧、语默动静都在修行,现在具有静态的这些方法,在动态方面,大家一样保持清醒明觉。主要的修行方法,这两天已经跟大家讲述过了。
往后当我正式要讲经之时,一个开始我会有压磬的动作,让大家心理有准备。当开始要讲经则会敲三声的磬,这也是一个开始,一方面“磬声 ”,是“庆”祝各位重“生”,也是让大家从昏沉的世界觉醒过来,都是很有意义的。
好!我们现在就准备下座,大家回寮房,因为今天是第一天开始,因此时间有稍微耽搁一下,请大家记得保持肃静、禁语,明早请大家准时。
禅修已经进入第四天,这是最不容易熬过,也是酸痛、胀麻最严重的时候,因为大家平
常不是在上班,不然就是忙碌于很多的工作、很多的法务,很少像佛陀时代,大家能够在森林中,一心一意的修行。如果能够回到佛陀时代一样专修,又与大自然为伍,平常的身心就已经相当的安静调和、平和安详,当佛陀讲述一些很深的法义,大家很快就可以进入禅思-“止观双运”,这样的体悟就会很快。由于目前国内、外的客观环境尚未俱足,只能够一年里面找几天的时间举办禅修,大家平常也都很忙碌,因此在这短短几天内的禅修,前面几天往往有一大半是在消化你累积下来的疲劳,还有因为你的心常常是到处攀缘、动荡不安,故而前面几天为了让你的心渐渐调伏下来很不容易,就像一匹心猿意马一直在奔跑,跑动习惯了,要让它安静下来,非常不容易!所以,禅修的第二、三天,这是最辛苦的阶段,到第四天慢慢可以克服,过了第四天,就能够渐入平稳、平顺的阶段。
不错!大家在这几天都很努力,很精进用功的一步一脚印在做,相当好!尤其是在夏天高温炎热的情况之下,要把身心稳定下来,难度更高!大家也都熬过来,表示你们的出离心-要迈向解脱的魄力、决心,是相当强!很好!要有这一种魄力、决心,才能够做到“佛道无上誓愿成”,禅修已经进行快一半了,大家现在才渐渐进入佳境,要继续把握、继续用功。
如果大家没有正确而深入的闻思基础,光是在“出入息法”上面练习、练习,到后来只会形成练工夫似的禅修,理论上可以在禅坐时观呼吸,好像可以进入到涅槃寂静,可以体证到“无常”、“无我”,但是实务上、实际上,是不可能!因为当你在禅修、在寂静、在观“出入息”的情况之下,所进入的涅槃寂静,是进入四禅八定后面的宁静,但是这也算是禅相的一种涅槃寂静,严格讲是属于“无色界”的层面,还不算是真正的涅槃寂静,而且“我慢”不是在禅修里面断除,它是可以很大程度的淡薄、降伏,但是真正要断除,不是在禅修里面,因为在禅修的环境很单纯,真正工夫的检验,是上战场、回到滚滚红尘,或是回到你的常住,在历缘对境才是处处在检验。所以,很多学员都会报告,当我在禅修期间是不错啊!觉得很好啊!但是一上战场,很快就阵亡了!这是真的啊!
所以,修行是要有动有静,包括一位在国际上相当有名的比丘,现在已经圆寂往生了,也曾著书叙述如何进入涅槃寂静、解脱的世界,介绍一些次第、步骤,但是当我看了之后,他所介绍的涅槃寂静,一样都是在禅修、禅定之中,慢慢的进去、慢慢的进去,这只能算是一种涅槃寂静,但还不是真正的“无余涅槃 ”,不是真正的“究竟涅槃”,因为是在禅修、禅定之中进入。当你出了禅定之后,在历缘对境之中,才是真正活生生的。另外,你自以为修行很高,已经历过涅槃寂静,已经有相当的体悟,认为现在可以出来弘法了,不错!你很快会成为一个很有名的禅修指导老师或是禅师,但是紧接而来的是名、利的考验。当你有了名之后,会不会展现我慢?会不会展示我是、我能?当你沾到利的时候,会不会有贪心?名、利的腐蚀性是很强的。
如果真正来到“无我”的世界,名、利对你来讲是没有腐蚀性,问题是没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做到,因此禅修中的涅槃寂静,不叫做真正的涅槃寂静。学佛、修行不是在禅修中,较量境界的高低,不是的!学佛是要应用到一切,你的心解脱自在,世间的“八风”对你来讲,真的是吹不动。所以,我们要学到活生生的佛法,不是僵硬的、不是死板的。以我所了解的来讲,在国际间几位有名的禅师、大师,比较推崇、尊重的一位,算是佛使比丘,他是有体会到大乘般若系统的精华。在国际禅修中,包括南传,真正有体会到大乘般若系统的,我所了解的是佛使比丘,后来我去探讨:为什么他会有这样的智慧?因为具有大乘般若系统的智慧,所展现出来的智慧,跟一般修行人所展现的匠气不一样,他不会很拘谨。佛使比丘是一个满踏实、很认真、很真实的修行人,他所展现出来的,是比较柔和、人性化的一种风貌,而且他里面是有智慧的、有生命的。
有些是修行、修行,虽然有人认为他的证量很高,但是可以从他的脸相、相片看出很多修、修到后来是很僵化。如果你的修行修到后来是很僵化,表示你还是在苦海,还是在很紧绷的世界。如果真正得到佛法的核心、般若智慧方面,是会很自在、很洒脱,因此佛使比丘的一些书籍可以参考,它里面是比较具有灵活方面的般若智慧,当我说:奇怪!为什么佛使比丘人会有这种智慧呢?原来他的祖父是中国人,他的祖公曾经把中国的【六祖坛经】带到泰国,因此从小有接触到【六祖坛经】方面的讯息,他著有一本书-《菩提树的心目》,带有【六祖坛经】的味道就满浓的,因为他有华人的血统,当他接触到般若系统,在泰国佛教界所带起的改革风潮,就像台湾的印顺长老,但是两者有所不同,年龄是差不多。
泰国佛使比丘很重视实修实证,因为他发现整个泰国佛教方面,表面看起来是很兴盛,但是很多还是一样,不是走上名利心,不然就是修、修、修,然后只是学到一些佛法的皮毛、外表、外壳、形象,修到后来很拘谨、很僵化。佛使比丘同时有接触到南北传方面的讯息,般若系统方面也有接触到,因此他有掌握到核心,等于是带动泰国佛教素质的提升与改革,因此在泰国,佛使比丘在世时,地位是相当崇高,但是他不去兴办组织、当僧王,他对这些没兴趣。真正重视修行的人,对当什么大官、大位没兴趣,但是他所影响的层面,却是整个泰国佛教界都受其影响。
当我在1989年到泰国参访,当年他好像是83岁,当时我们国内对南传方面的讯息都还很封闭,认为人家是小乘的、不了义的,都还很瞧不起别人,但是我个人不受传统观念框限,我不认为是这样,到了当地参访之后,带回不少资料,人家展现的积极弘法之心、入世耕耘之心,哪里是小乘人?!他们百姓对出家人的尊重,以及出家人对一般百姓的法上互动,都是我们北传做不到的,当时我到当地去参访、也去参学,真的是体会满多的。像我那一次去佛使比丘的道场禅修,他们是每个月的一号到十号都有举办禅修,我们是属于国际班,因此有来自于世界很多国家的学员,大概有八十位,至少来自于十几个国家以上,外国人真正要修行,慢慢都是跑到泰国或是缅甸去。
当时我在学院研究所,也认识几位外国来的朋友,他们都是很感慨,在缅甸、泰国也都参访过,本来是要来台湾参学,但是在台湾到处就只是做一些传统的仪式、法会,或是一些传统的方式,但是这些传统的佛七或是禅修方式,外国人他们没办法接受。所以,真的我们要觉醒啊!不要关起门来,在那里自大啊!我们要打开视野,要客观如实的了解,这样才不会己大人小、然后自赞毁他,我们才能够以平等心来尊重,而且人家的优点在哪里,我们才能够吸收学习。对空海而言,都是要打开胸襟、疆界、视野,人家的优点在哪里,我们吸收学习。因此,到后来就是把南北传做一个综合整理、消化,以现在来讲,已经没有南北传之分。把佛法的优点保存下来,掌握佛法的核心,放下那些派系、派别之争,因为我们是为解脱而来,不是要成为宗教徒。
我们是为解脱而来,佛陀到此人间示现,也是协助大家迈向究竟解脱、安心自在,让我们内心的苦、不安,完全的彻底解除,有掌握核心就在不会在派系见诤不断,现在我们就把这些精华、精髓跟大家分享,不要小看这样的因缘,好好的珍惜,好好继续再下工夫。现在大家在里面禅修,我是全程陪伴大家一起成长,由于前一段期间,整个北台湾,尤其是基隆地区都是久旱不雨,温度又是非常高,如果你有慈悲悯众生之心,也会祈祷老天普降甘露,很不错!这两天终于有普降甘露,当我们看到这些天降甘露,就像是看到真实的观世音菩萨普降甘露,大家不要把观世音菩萨,变成固定的一个形相,天降甘露、滋润众生、长养群生。如果真正闻思深入,打开智慧眼去看,不但看得懂这一部“大地风云经”,也会处处心怀感恩。我们的十个结、我慢,都会断除很快。
就像元晓大师,在下大雨时,他也在雨中唱“无涯歌”。当他听到国家统一、分裂战争止息之时,他是热泪盈眶啊!为什么?不了解的人问他:你为什么会流泪呢?真的都是心怀天下众生。所以,修行是要来到放眼天下、心怀天下众生,你有这种无边无量的胸襟,才会跟佛陀所讲的“ 解脱道”相应,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这是我们的魄力、决心,但是真正要有“众生无边誓愿度 ”的大慈大悲之心,修行才会有成。因此,修行不只是在方法上面练、练、练,然后练成为一个修行匠,练出自己的工夫很厉害,然后越练、越修, “我慢”就越大,这是不正确的。整个修行过程,就是我们视野的打开、心量的打开、心灵的净化,意即整个解脱道非常重要的核心,方便法就是协助我们朝向这个核心迈进,大家不要执著在方便法上面。但是,没有方便法,身心又不容易沉淀;没有方便法,视野不容易打开。
有关“名色分界智”方面,希望大家能够多下工夫,要好好认真去做,因为“名色分界”能够清楚区分,意识之流有看到之后,就要带大家进入到“心念处”的开发。当“心念处”开发稳定,才能够来到 “明心”的阶段,记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大家是要精进用功,但是身心要放松,但是不放纵。在放松、轻松、柔软、祥和的情况之下,好好的用功,你的进步就会快!再来,要精进用功,但是无所求,当你越有所求,身心越绷紧、越得不到,只要依著方法傻呼呼去做,这样越快,无意中进入了,你也不知道。所以,你不要想说:奇怪!我要怎样才能够进入初禅?当你越是想进入初禅,越是进不了,你就这样傻呼呼的,一步一脚印去做。有时候会出来说:哦!原来我已经进入初禅了!哦!是这样!因此大家不用担心,现在你们坐在座位上,就像母鸡在孵蛋,不要常常在想:奇怪!小鸡什么时候才会孵出来?什么时候才会跑出来?或是孵了一下子之后,就跑出去玩了。
让你们人类进化到可以移动,于是就忘了本,很可惜!所谓“天地父母”的养育,大家要用心灵慢慢去体会,因为这是宣说真正的缘起法,然后才能够彻底了悟“无我”;看不到活生生的无常法印,就无法体会所谓“缘起”;没有体会 “无常法印”、活生生的缘起法,无法了悟“无我”,因此越修、我慢越大,一直在禅堂、禅相里面,认为经行要怎么走、姿势要怎么坐、要坐多久……,在禅相里面一直要练光明相,要看到那个光、要看到那个相,才叫作开悟,才界定是证几果……,都是没有看到活生生的佛法。因此,大家要好好珍惜因缘,我们所讲的,是要跳脱传统很多的观念知见,希望大家以无限开放的胸襟,一步一脚印的去做、去走、去做,大家是为解脱而来、为大安心、为法做见证……而来,放下一切的见诤,实际去修、去做、去体悟。
大家要安静下来,以心灵去聆听法音、接触大地,处处都要见法。现在先概略介绍灵泉禅寺的周边环境,前面是大殿,玉佛殿就在下面,寮房在前面,包括整座后山、附近旁边的房子,大殿前面还有一座山,都是属于灵泉禅寺的范围,总共有二十几甲的土地。我的师父与当家师,希望灵泉禅寺成为真正实修实证的地方,而不是一个观光道场,有很好的相同理念,将来这里就可以成为一个禅修中心,各方面的建设、包括后山盖茅棚,将来可以视因缘情况来规划,我们的所做所为,是要对众生了悟生死、解脱有所帮助,我们不做形式上无意义的建设,而是对大家有具体助益,协助大家见法、了悟生死。
一路走上来,大家要以心灵去体悟活生生的佛法,有关空气方面,刚才已经讲过了,其次是了解大地与我们身体的密切关系,没有大自然法界落下的雨水、甘露水,你、我、他的生命怎么存在?不要以为说“我有钱啊!我的家里有装置自来水啊!我还安装最高级的净化器,我们喝的水是最纯净的,我们喝的水是我能啊!用我所赚的钱购买的,这跟法界有什么关系?!这是自来水厂输送来的……”我们都只看到一个片段,而没有去看到后面更深层的因缘,大自然下雨给我们,人类都看不到这些的重要,然后不知道感恩,结果就认为是自来水公司输送的水,而我们是用购买的,这是我能啊!因此你在喝水的当下,就是欠缺感恩的心,不知道佛陀所讲的“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的水,体悟不到什么叫作 “水界”,水跟我们的生命到底有何密切关系,你就是体悟不到,“地、水、火、风”不也都在向我们讲经说法?!每天不都在示现真实的法?!为什么我们都看不到呢?!为什么我们都体悟不到呢?!
当大家的心能够宁静下来,在我们吃饭、吃菜、喝水的时候,也都会充满著感恩之心,假如没有法界的普降甘露,众生早就渴死,化成一堆沙漠了。因此,学佛不是越修越厉害,你是为了解脱而来啊!解脱是真正了悟真理实相,来到跟法界、大自然合为一体,体会大地、流水、阳光、空气对我们生命的重要,逐步把课程的闻思与实相做结合,拿著解脱道次第的“宝藏图”来寻宝、对照,真正依照地图的方向去走,很快就能够找到真正的宝,就会真正开悟、真正有所得,但是所谓的“得”,不是世间思维的“得”,大家要以心灵去体会,解脱道课程所讲的,都是直指人心、直指深义。大家在加强闻思基础之后,观察越清楚、越具体,体悟、体证则是越深入,绝对不会是模糊的,这是清清楚楚,真正走过来的一条路。
如果一个人讲说他开悟了,炫耀他的厉害,但是当你请教他是怎么走这一条路,如果他讲不出来,这些都要保留;或是当他自认为开悟,却有越多的我慢,在展现他的厉害、我能,与佛陀所讲的“无我”是背道而驰。真正的开悟、真正的见法,身心一定会越柔软,因为当你体认到“无我”,我慢一定会消失,种种结缚也一定会去除,现在大家在法界里面继续深入,以你的心灵去体悟法、去见法,所谓的“见 ”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你的心灵去体悟。如果真正用你的心灵去体悟,叫作你的第三眼、智慧眼打开。虽然你、我、他每个人都有两个眼睛,为什么见不到法?智慧眼没有打开?只要大家现在一步一脚印的闻思修证,很快就可以打开智慧眼,处处都可以见到活生生的佛法,就会体悟到佛陀所讲的真实不虚。
大家在附近可以找一个地方,然后从某个角度去切入、体悟法,独一静处禅思,“禅思”就是去“止观双运”、去体悟,彼此不要讲话!大家好好用功,不要去干扰别人。
此刻大家再体会两点,马路上有一些车子在行驶、游动,有汽车、也有机车,想像现在就像在海边,看看透明海水里面那些鱼,一辆车子就像一条比较大型的鱼,看看那些车子来来往往,就像海水里面的鱼在游来游去、穿梭来穿梭去。我曾经在上面看到有好几台拖吊车,如果违规停放就会被拖吊,拖吊车后面有两支像是螃蟹夹,又伸开、半伸开,看起来真的很像螃蟹绕过来,众生就浸泡在“道”里面,就浸泡“空”里面,浸泡在海水里面,但是处在里面的人,如果没有“有距离”来看,没有相当深厚的闻思基础,不容易觉察里面的深义,不容易看到所谓的 “无常”、“无我”。所以,真的要提升、拉开我们的视野,提高我们的智慧,大家才能够清清楚楚看到实相。
前面有一些机器在挖土或是整理废土的机器操作声音,大家在市区里面听听人类所制造出来的种种声音,没多久就会很厌烦、心情不好,但是当我们回到大自然中,聆听虫鸣、鸟叫声,会觉得很轻松、百听不厌,大家好好去体会,大自然这些声音是很和谐、很祥和,是最高级的大自然交响曲,让你百听不厌,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身心安定、净化,而人类所制造出来的种种噪音,听没多久就是会神经衰弱、疲倦,因此都在告诉我们要回归大自然,学佛一样要回归大自然,你们才会解脱自在、快快乐乐。如果你还在语言文字相上面绕,就像一直在聆听那些噪音,没多久就会很疲惫,学佛学到后来会很苦闷,变成苦瓜脸,这样就证明是错误的方向。如果学佛学到后来,越来越安详、越自在,身心越柔软,越懂得感恩,表示有体会到大自然的法音、法流,会不断净化我们的身心。
为什么先从“耳根”进入?是从“观音”而不是从“观色”?因为声音遍一切处都存在,而且很具体,比较容易体会到,先从大家比较容易体会到的角度切入,当你体会到之后,其他再慢慢越微细去观察、去体会,以此类推其他的,就可以慢慢去体证。因此,从大家比较容易掌握到、体会到的,不必花什么钱去制造音乐,大自然都在宣说法音,到哪里都有教材,不必照本宣科,不必依据什么经典,到哪里都可以讲经说法,到哪里也都可以见法,先从比较容易掌握的点切入,其他就可以“耳根圆通”。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