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5 六师的学说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来源:   作者:体方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15 六师的学说

 

  “﹝六师的学说﹞纲要如下:    (一) 阿耆多的学说:其学说是「断灭论」。万象由四大(地水火风)而成,四大存在虚空中。人死后,身心归于「无」,故无来生可求。灵魂﹝我﹞是由四大结合的身体上的自然机能而已。父母的存在,也是形成吾身的「机会因」而已。因此,人生的目的,惟有享受现在的快乐,别无永远的乐可求。这可说是一种感觉论、唯物论、快乐论。可能是反抗婆罗门而嘲弄传统的思想, 印度人称此为「顺世派」。”

  六师外道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六个人物。他们学说的纲要第一个就是快乐主义。认为人不过是由物质的四大(地水火风)形成的,坏掉后就归于空无,根本没有来生或未来,没有什么叫灵魂的实在性的“我”,只是身体的自然功能而已。父母生我们也不过是一个机会(因)而已,所以活在人间,求快乐享受五欲就好,其它不可能再有什么可超越或得到的了。他们以物质为因,以物质为一切(似乎接近唯物论),又重人生的感官享受,认为死后什么都没有。以佛教的观念来看,这是断灭论,所以称顺世外道。

  “(二) 末伽梨之学说:他以地、水、火、风、空、苦、乐、生、死、得、失和灵魂等,为宇宙的根本要素,其要素,是实在论的实体。万象由此要素结合而成,各种要素各自独立,而一切的存在,是无因的、自然而成(无因论、自然论)。人无任何自由意志的力量,惟有受「命运」「环境」和「天性」的支配。”

  末伽梨认为地、水、火、风、空、苦、乐、生、死、得、失和灵魂等条件要素都是实在的,由这些来组合万象,各种要素各各都有实在的自性。而一切的存在是无因的,自然而成的,因为有这些条件自然而成,就形成很多的现象(法)。在佛教的角度来看就是无因论和自然论。他认为我们心灵的意志力量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一切都是自然而形成的,惟有受命运环境和天性的支配。

  “他认为宇宙有八百四十万的大势波,在这宇宙劫波间,一切生物,惟有轮回流转,受一定的规律支配,轮回期间,早已预定,故在此期间,一切人为的造作(修行),均无法增减苦乐 (宿命论) 。一直要等到宇宙期的轮回结束,才能苦尽解脱。”

  他认为宇宙中有几个大劫,成住坏空都已经决定好了,人根本就没有自由意志的可能性,自由意志是没有力量的,人是无能为力的,只能顺着一切的宿命和因缘,这就是宿命论。他认为轮回也不是人的因缘条件来决定的,而是宇宙中早就决定好了,等到宇宙中的大轮回结束时,才能停止所有的痛苦烦恼。

  “此派,是修苦行,严守节食或断食,但有一期间可饱食,苦行的目的不明,可能有升天的意思。末伽梨本身,有克己、怜悯、慎言、真实语等美德。此派,重修身、修口,而不重修心。称「邪命派」。”

  印度记录外道的实际内容,由于时间长远了,其真实性也值得怀疑,像末伽梨学说,如果他真的是宿命论自然论,为什么还要修苦行?苦行的目的是什么?他对自己的要求其实也很高,如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种种欲望,也怜悯别人,还要实语(不妄语)。我发现六师外道有一个最大的倾向,他们的沙门集团兴盛时,其实就是向婆罗门教示威的时候。过去他们都受婆罗门教的控制,婆罗门地位最高,第二才是国王或武士阶级。到了沙门集团时代,国王武士阶级抬头,他们认为婆罗门的控制是没有道理的,慢慢就由君权来控制,沙门集团的兴起其实也是对婆罗门的一种反抗。所以我认为这里有很多学说,从某个角度来看,其实是在反抗婆罗门教的思想而自然展现的倾向。他们很重视德行,也修苦行,甚至还有很严格的断食或节食,说明对身心和德行还是重视的。我们在批评其它宗教或理论时,有时不能只站在他不好的一面来批评他。如果他们一无是处,为什么能成为大师级的人物,并且还有那么多人愿意跟他学?所以我的看法,沙门集团是反抗婆罗门教而产生的解脱超越的时代产物。

  “(三) 婆浮陀之学说:宇宙人生有八大要素:地、水、火、风、苦、乐、灵魂及虚空。这些要素,为万象之根源,这些要素,不被「作」,也不被「生」,各各不相融。人是八大要素结合而成,但却认定有灵魂,是实体的存在。是主张无因论自然论,因此,人生并无「杀者」、「令杀者」的分别,故杀人也不是非道德的行为,只是离间八大要素的结合而已。此派以现实快乐为人生目的,是唯物论。这可能是邪命派之分派。”

  他认为人是由这些八大要素组合的,所以杀人也只是用刀子插进去分开这些要素而已,这里没有一个作者,也没有被作者。但他又认为本来有一个实体的灵魂存在,以身体的物质来讲,不过是很多条件组合在一起,没有一个作者,也没有一个被作者,所以就没有什么道德不道德的问题。

  佛陀时代有一个央掘摩罗杀了九十九个人,还要杀佛陀凑满一百个。如果照现在的法律来看,那不可思议,杀了一二个人已经不得了,杀了九十九个人,竟然还让他消遥法外!后来佛陀度他出家,最后他还证了阿罗汉。看到这里,一定会有人怀疑:我们不是讲业报轮回吗?难道他不需要受报吗?为什么他杀了人还能成阿罗汉?其实佛法不会随便乱讲,这是有道理的,后面讲缘起时大家就会明白佛法的理论。

  “(四) 不兰迦叶之学说:主张「行为」的「无作用论」。行恶,恶也不生;行善,善也不加于身上。无善恶报,他否定道德与宗教。这更不足取,也许是强调「道德的否认」,反叛婆罗门思想,而成为六师之一吧。他的学说,属于唯物论,也是邪命派之一。邪命派到后来,则无发展的余地。”

  不兰迦叶也认为善恶都没有实在的体性,所以作善作恶都没有实质的意义。人间重视的是道德,他不认为道德重要,我们以宗教为依归,他也不认为需要宗教。从这里看来,他们是在彻底反对婆罗门教的不合理束缚,强调的是解脱,而不再受那种错误思想的束缚。但这种邪命派对于人心人性来说,毕竟没有帮助,所以久而久之也就没人愿意学这个法,后来慢慢不再发展了。

  “(五) 散若夷之学说:散若夷,是尚未皈依佛教以前的舍利佛和目揵连的师父。他是属于「诡辩论」或称「无知论」。对于任何问题,他总是以「非有非无」「亦有亦无」,或以不为「是」,也不为「不是」,也不为「非不是」等模糊不清的言语来答复。为何不作明确的回答?据他说:明确的答复,对解脱只有妨碍无益。从有限的个人智无法了彻普遍的真理,故要丢掉这种「知」,从实践才能解脱。”

  舍利弗与目揵连是佛陀最大的左右手,在没有亲近佛陀以前是散若夷的弟子,舍利佛一听马胜比丘讲一个缘起的偈子就见了法,然后两个人马上就去归依佛陀。在佛法中其实某些宗派也有散若夷的理论倾向,认为语言文字是葛藤,我们用修行实证的方式直接契入本性,知识太多反而变成所知障,在知识里面转不出来。也就是说众生凡夫的知识并不是佛法的般若或了解实相的智能,只是世俗的知识,反而拖累我们,让我们执着而起贪瞋痴烦恼。所以也有人认为不要用知识,不要用分别心。散若夷和佛教还是不同的,一切就用这种诡辩的方式,避重就轻,从来不给你正确的正向回答,由你自己去想。而佛教却有着根本究竟的理论基础,虽然佛陀也有十四无记,但他的不回答有其内容与主题,不是所有都不回答。

  “他主张「中止判断」,在认识论上,采取绝对的消极主义。从舍「知」而进步到「行」这点上,对当时很有意义。”

  当时很多宗教师重于谈论玄妙高超的理论,尤其是婆罗门教所教导的方式和理论,要祭祀礼拜赞歌等仪式,其实是没有用的。散若夷反对用这一种知识方式来教导,对当时社会环境和思想界的弊病是有积极的针对意义的。

  “但是他的怀疑,消极主义,无法教导其弟子,是他的缺点。补充这缺点而站起来的,是耆那教的教义。”

  但他的怀疑和消极却无法让他的弟子达到究竟的安心解脱。所以舍利弗和目揵连跟了他很久,而且各自还指导着二百五十位弟子,最后还是带五百个人归依了佛陀。补充怀疑和消极这个缺点而站起来的是耆那教的教义。在印度后期发展较好的就是耆那教即尼干子之学说。

  “(六) 尼干子之学说:尼干子是耆那教的祖师。他的学说根据,是「相对主义」的认识论:”

  同佛法的教义相似最多的就是耆那教的尼干子思想,甚至有些人认为佛法不过是把过去印度外道或传统的印度宗教吸收过来而已,这也难怪,看尼干子的学说就会发现佛法很多的名词和德目与他们有着共同的倾向。

  “吾人应从种种立场,多方面来视察事务,不能由「一义」的态度,认识万象。他反对以宇宙为「唯一有」的哲学,”

  这里就把耆那教的重要法义点出来了,观察一切事物不能从一个方向或一个道理来认识,宇宙也不是单独唯一有的哲学。

  “他认为「世界和灵魂」是相对的常住、无常和无数。耆那的相对主义,一方面反对奥义书的唯一有,一方面防御散若夷的绝对消极主义。他的宇宙观,是二谛﹝灵魂、非灵魂﹞的实在论,而万象的形成是一种「积聚说」。”

  六师外道共同认为有一个不变的灵魂(唯物论不认为有灵魂),所以他们的问题一定是世界和灵魂以及“一”或“异”的问题。他认为世界和灵魂是相对的,常住灵魂也是实在的,无法用数量去衡量。耆那教的相对主义,一方面反对奥义书的唯一有(大梵天),另一方面防御散若夷的绝对消极主义。他的宇宙观是二谛(灵魂以及非灵魂)的实在论,其中世界就是非灵魂的。而万象的形成是一种积聚说,譬如由元素来形成物质,很多的物质也可以形成一个大的物体,乃至于累积起来形成世界。由地水火风形成色,加上精神的部分,合起来就是人(佛法叫五蕴)。

  “他说灵魂,有相应于物体之量的伸缩性和「上升性」,且是「实体」的存在,而物质有「下降性」,以阻碍灵魂的「上升性」。”

  心灵是比较轻的灵魂,受着身体(物质)的束缚,因此无法展现上升的功能。所以,尼干子修苦行的原因是认为肉体束缚了里面的灵魂,当肉体能量削弱时,束缚灵魂的力量就减少,灵魂才能超越。这一点与一般说多吃苦将来就有快乐福报的观念不一样。他认为物质是束缚灵魂的东西,所以将物质能量消耗到几乎没有时,心灵才能超越出来。

  “他的「有情观」,是轮回和业的关系论。有情的灵魂和物质的结合,受物质之束缚,而晦昧其本性,如将灵魂从物质离开,清净的本性则显(上升),故要修行,以达此分离之目的。”

  尼干子认为有业力和灵魂的轮回,认为物质是束缚灵魂的东西,想办法让物质的能量减少,灵魂才能超越出去,它本来是清净的,因受物质的束缚,才无法显出清净的本性。所以用修行来使灵魂与肉体分开,用禅定或苦行将灵魂超越身体。中国有一些观念与他们所说的也很相象:认为我们有一个灵魂可以出窍,而不受物质的束缚,自由自在地到外面来来去去,但是回到身体又是一大堆的痛苦烦恼。

  “解脱的方法,应修「苦行」,及种种德目。耆那教在道德上,有伟大的贡献,这也是它能生存至今的理由。”

  耆那教自开始到现在已经几千年了,一直在发展和壮大,最主要的是修苦行(裸形外道)。印度的影片还能看到耆那教的修行人,他们不穿衣服,都是裸体,就是尼干子这一派。他们的戒律非常严格,不管是吃东西还是走路,都很辛苦,一面走路一面扫地,也不能随便吃东西,吃一餐都很不容易,他们怕杀生,一切都有微生物,不能去伤害,连呼吸都要戴口罩。如果照耆那教的戒律精神,我们的生活几乎寸步难行,吃东西、喝水、走路都要很小心,这样真是大苦行。他们的头发也不用剃剪,而是拔的。我在影片上看到有位女众要出家,他们用煮东西剩下来的灰抹在头皮上,然后就“啪啪啪”地拔,不会流血而且拔得很干净。我们主要认识六师外道的思想,再回过头来抉择佛法与他的不同处。先抉择出佛陀时代的时空背景,婆罗门教与六师外道及其它大师级的思想,才能把握住佛陀悟到的到底是什么,他在破除什么迷信邪见。如果不了解这些,现在已经时隔二千多年了,佛法混入了很多外道的思想,那就无法抉择了。清楚了六师外道与婆罗门的思想,就能把握住佛法与外道不同的根本特质,以后只要听到任何一个宗教或佛教任何宗派的理论和修行方法,就知道他站在什么位置上,它的思想与真正的佛法哪里不同,这样就有了抉择的能力。讲六师外道,并不是要学六师外道,是要了解佛法与他不同在何处。一些理论说修行第一要先信才能成就,如果碰到外道思想,我们也盲目的信,陷进去后还爬得出来吗?如果照邪见的不正确的理论去修行,我们能解脱吗?所以讲六师外道,就是要大家抉择佛法与他们的不同处。

返回目录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