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三届人生的真正价值(衍真法师)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三届人生的真正价值(衍真法师)
衍真法师
尊敬的明海大和尚 , 尊敬的各位法师、各位营员:
今天, 我很荣幸来参加柏林禅寺举办的第十三届“生活禅”夏令营。将要和大家一起探讨的题目是: 人生的真正价值。
在座大多是青年学子。二十年或三十年前,我们来到了这个世界,然后时间的车轮就推动着我们一天天成长。我们读书、工作、成家、衰老。在短短的几十年光阴里,会经历很多酸甜苦辣。在生命的容器里,我们不断地装进知识、技能、文凭、名声、地位、权力、眷属、威势和金钱,一直装到不能动弹的那一刻。
世间的生活忙忙碌碌,所忙的不外乎“财、色、名、食、睡”这五个字。“财”就是钱财,是生活的物质基础。“色”是男女。“名”是名声和地位,“食”就是吃饭。“睡”是睡觉。世间人学习、工作、拼搏、奋斗,都是为了这五个字在忙。从早到晚,每一个计划,每一个行动,乃至于每一个念头,都是为了满足“财、色、名、食、睡”。这五样满足得好,世间人就称之为幸福;满足得不那么好,就称之为不幸福。整个社会,也是围绕这五个字进行生产、分配、调控和监督。
大多数人认为,生活理所当然就是这样的。认为除了满足“财色名食睡”以外,生命就不再有其他意义和价值了。这是很狭隘的人生观。中国古代有一个寓言故事《井底之蛙》。从一出生就生活在水井里面的青蛙,认为世界就只有水井那么大,天只有井口那么大。老鹰飞过来告诉它说,世界比水井要浩翰宽广得多,而天更是比井口广阔无垠!青蛙难以相信。它从小就生活在水井里,怎么可能相信有比井口更大的天呢?同样,如果我们从小就认为世间追求的满足是理所当然而唯一的生活,那我们也很难相信,除此之外,生命还有其他更广阔而美妙庄严的价值。我们就成了井底之蛙,狭隘的人生观念,就是这口水井。
对生命的真正价值进行探索,从古到今,很多哲人因此而产生。
儒家的圣人孔子说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一生的探索和实现人生价值的过程。他十五岁立志于“学”,他说的“学”跟今天大多数人理解的“学”是不同的。现在大家认为“学”就是学一些知识技能,学一些谋生的本事。其实这只是“学”的很小的一部分。孔子说的“学”是探索人生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学”。通过十五年的努力,孔子“三十而立”,找到了人生坚实的立足点。
“立”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我们现在大部分人不但三十岁没办法“立”,四十、五十乃至终其一生没找到人生立足点的人多得很。所以现在经常听说一些有钱有势的富翁,或是受大众追捧的影星跳楼。大家都羡慕那些富翁和影星,觉得他们又有钱又有名,又有人追捧,应该是很幸福吧?结果他们跳楼了,弄得大家很难理解。实际上很容易理解,他们虽然有名有钱,有人追捧,但没有“立”。不知道“财、色、名、食、睡”这个井框之外,生命还有更重要的价值。所以当他们的世间追求满足以后,就会感到生命空虚无聊,他们没找到生命的坚实立足点,所以就跳楼。孔子“三十而立”以后再用十年的功夫,到了四十岁,就有了很高的人生智慧,所以就说“四十而不惑”。不象我们很多人终其一生都茫茫然。他五十岁的时候用功读《易》。古代的书是竹木简,在竹片、木片上写字,用牛皮绳来穿成一卷卷的。孔子读《易》,牛皮绳被翻断三次,叫“韦绝三篇”,可见其用功之勤。他学了《易》以后就“知天命”,也就是说明白了因果缘起的道理。对命理的来龙去脉有了确定无误的领悟。知天命的人就明因识果,知道善恶果报如影随形,就能力行“断恶修善”的功夫。所以孔子说他五十岁因读《易》而“始无大过”。孔子六十“耳顺”。很多研究传统文化的人对这个“耳顺”不明白,莫衷一是。其实“耳顺”就是内心凝定,不为外境所转的境界。七十岁的时候,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心里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但又不会越过规矩。一切处自由自在,又一切处中规中矩。他内心已经纯善无恶,这是“道共戒”的功夫。
这是佛法传到中国来以前,孔圣人学习、探索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历程。他取得了很不简单的成就。其最初因,就在于十五岁时正确把握了“学”字。我们今天来参加夏令营学佛法,也要正确把握“学”字。我们不仅仅是要记住一些关于佛法的知识,而是要探索、实践人生的真谛。正如大家穿的营员服上写的,我们来学习“觉悟人生”。
“佛”字在梵语里就是“觉悟者”的意思,佛不是神也不是上帝,他是觉悟的人。所以学佛就是要学“觉悟”。三千多年前,释迦牟尼佛出世于古印度。出家前,他是净饭王的太子,世间各种荣华富贵悉皆具足。因感生命无常,轮回苦痛,为求解脱而逾城出家。经过多年的刻苦修行,最后于菩提树下悟道成佛。他福慧圆满,是大彻大悟的大觉世尊。比起其他贤哲来,他是更彻底究竟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人。我们若想圆满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应该遵循佛陀这位觉悟者的教诲来学习和实践,才能成功。
那佛陀的教诲到底是怎样的呢?经典里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法的总纲。
诸恶莫作,就是一切会伤害其他人和其他众生的事情,我们不能去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我们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伤害,同样就不能加诸别人头上。
比如我们爱惜自己的性命,不愿被人所杀,那么我们也就不可以伤害其他人、其他众生的性命。我们不愿意让别人盗窃、侵占自己的钱财,同样我们就不应该盗窃、侵占他人的钱财。我们不愿意被人欺骗,那么反过来,我们也就不应该去欺骗别人。我们不愿意被人恶口骂辱,我们也就不应该恶口骂辱他人。总之,我们不可以用行为、言语和思想去伤害其他人及一切众生。这是佛陀教诲的 “诸恶莫作”的内容。
佛陀教诲的第二项重要内容是“众善奉行”。每个生命个体都是很脆弱的。离开其他人,自己一个人很难单独生存。每个人都有碰到艰难困苦的时候,这时他就非常希望周围有人肯施以救援,施以帮助。所以我们要发菩提心,学菩萨行,行菩萨道。你看圆通宝殿里的大悲观世音菩萨,他有千手千眼。实际上他有无穷无尽的手眼。这么多的手眼,就是要救助苦痛众生的。观音是一切众生的知音和依怙。所以当众生遇到艰险时,念“南无观世音菩萨”,经常能得到不可思议的感应。我们应该学习观世音菩萨的慈悲,众善奉行。
佛陀的第三条教诲叫“自净其意”,就是净化我们的内心。我们身体所做的善恶行为,口所说的善言恶言,都发源于心中的善念或恶念。我们动了善念,发之于口就说善言,发之于身就做善事。如果我们动了恶念,发之于口就发恶言,发之于身就做恶事。所以这个心念,是关键所在,我们说修行,主要就是做自净其意的功夫。
那么我们要净化内心的什么呢?就是净化内心的贪嗔痴烦恼。
凡夫贪嗔痴填满一肚皮,只知道追求五欲尘劳的享受。佛陀称之为“执苦为乐”,又说这如同“搔痒出血”。譬如有人身上长了癞疮或疥疮这种很痒的皮肤病,他就忍不住要抓痒。这种抓痒的滋味似乎是很舒服很享受。抓过之后就处于一段无聊的间歇时期。过了一会,痒又发作了,又要抓,就这样循环往复。世间五欲尘劳的感官享受,就是跟抓痒一模一样的。而我们内心的贪嗔痴,就是心灵疥癞之根源。
佛陀为了让众生净除心灵的疥癞,就开出了戒定慧的药。要求我们持戒守规矩。这个做好了,心灵的疥癞痒病就得到了控制。接下来教我们用禅定和智慧把这个贪嗔痴“心灵疥癞”彻底治好。
出家的法师经常遇到有人问这样的问题:“法师,你们也不成家,也不逛歌舞厅,很多世间享受都不搞,岂不是很无聊很苦?”这就如同一位皮肤病患者,留恋抓痒的舒服而很担心地问医生:“我要是把病治好了,享受不到抓痒的乐趣,岂不是很无聊很苦?”
众生处于执苦为乐的颠倒状态中。贪恋世间五欲的享受而不肯净除内心的贪嗔痴,就如同为了享受抓痒的乐趣而留着皮肤病不治一样愚笨可笑。我们学习“觉悟人生”的人,首先要觉悟到“此是苦”,然后觉悟到苦之因,再通过“自净其意”的修行断除苦因,息灭烦恼。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这三句话“是诸佛教”。就是说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教这三句话。学习和实践这三句话就是学佛修行。在六道众生里,天道众生太享福太快乐,他们很难发起心来修行。阿修罗道众生嗔心重,也很难修行。畜生道的众生生性愚钝,难以修行。地狱和饿鬼两道众生为剧苦所逼,也不能修行。只有我们人道众生,苦乐相参。因有苦逼,故能发心离苦;因有闲暇,故能修行出苦。所以生身为人,是很难得的,这是修行出苦海的机会。只有努力实践“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教诲,才能充分实现生身为人的价值。
营员提问:
法师好!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来探讨人生的价值,我想请教一下法师,如果一个人出了车祸,自己本身的生活都需要依赖别人的帮助,在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衍真法师开示:
佛法里讲的是因缘果报的道理。每个人一生的吉凶福祸不同,是因为过去种因不同。我们的身口意行为决定我们的命运。善行多,吉庆多。恶行多,灾祸就多。如果遭遇灾难如车祸,既受苦果,当知苦因。更应该利用现在这个机会来断恶修善种好因。现在种善因,将来自然结善果。
营员提问:法师您好,我想问一个问题。我在念医学院的时候,老师说世界上有很多种病。但是有一种病特别难治,那就是因果病。请您讲解一下。
衍真法师回答:
天台宗智者大师的《小止观》里说,有三种得病因缘不同。一者四大五藏增损得病。二者鬼神所作得病。三者业报得病。
《慈悲三昧水忏》中说,唐朝懿宗时期,有一位悟达国师,修行很好。懿宗待之甚厚,供养他沉香法座。不久膝盖上忽然生了一个人面疮,眼睛眉毛嘴巴牙齿都俱备。甚至喂它食物,它也开口吞啖,与人无异。所有高明医生都束手无策。法师终日痛苦不堪言。
所幸的是,法师年轻时,曾在京城遇到一位患恶疾的老僧。老僧病重,众人都不敢靠近。唯有法师时时前往照顾。分手之际,老僧告之曰:“你以后有难,可往西蜀彭州茶陇山来找我。以两棵松树为标志”。这一回悟达国师患了人面疮,就想起了这件事。于是就来到了茶陇山。当时天色已晚,正彷徨四顾之时,看见两棵松树于烟云之间。走过去就看见了金碧辉煌的崇楼广殿。那位老僧就站在门前,很欢喜地接待了他。国师诉说了自己的苦痛。老僧说:“不要紧,岩石下有泉水,明晨用它来洗,就会痊愈。”
第二天黎明,一位童子带他到泉边。正要掬水洗的时候,人面疮大声呼叫说“暂缓!法师,你博古通今,曾经读过西汉史书中的《袁盎晁错传》吗?”悟达国师回答:“曾经读过”。人面疮又说:“既然读过,难道不知道袁盎杀晁错的事吗?你就是袁盎,我就是晁错。七国之乱时,你上奏汉景帝,将判乱之因归之于我,致使我被腰斩于东市。此冤难道不深吗?所以累生累世想要报复于你。但你十世为高僧,持戒精严,我没得到机会。这回你受皇帝供养,过分奢侈,起了名利之心,于德行有损,所以能够报仇了。但是,今日承蒙迦诺迦尊者用三昧法水来洗涤,我能得超度,所以,从今以后就不再与你为冤了!”悟达国师听了,方悟病因,连忙掬水洗疮。其痛彻入骨髓,昏死过去。苏醒过来以后,发现人面疮已不见。再寻找寺宇楼阁、老僧和童子,都不可复见。
悟达国师当时感其殊异,深思积世之冤,若非遇到圣人,何由得释。于是述为忏悔之法,朝夕礼诵,这就是后来传播天下的《慈悲三昧水忏》。
这则“人面疮”公案,我们大家都要细细参研,必定会各有心得。
营员提问:
法师您好,如何才能抛弃妄想,让内心得到绝对的平静?昨天明奘师父讲到,来参加夏令营就要把什么都放下,但是我很难做到。特别是当夏令营结束后,我们离开这里,又要重新面对学习、生活、女朋友、男朋友等等,所以我想问,如何才能做到内心的绝对平静?谢谢!
衍真法师回答:真正用功修行,这么短短七天远远不够。不论在寺里或是回到社会,大家每天都要坚持用功,才能渐渐让心平静下来。这就是“自净其意”的过程。所以,发长远心,持之以恒是最重要的。
九江市区有一座能仁寺,是南北朝梁武帝时建的寺院。建寺之初,祖师在大殿屋檐下,放了一块两尺五寸厚的花岗岩石块。下雨的时候,屋檐上的雨水就会滴在石块上。经过这么百千年,今天,我们能看见石块中间有一个很深的石洞,它已经被雨水滴穿了。
祖师安置这么一块“雨滴石”的用意,就是为了告诉修行人,用功是一个滴水穿石的过程,要持之以恒才能成就。大家来参加夏令营,念佛、念经、打坐禅修。有的人短期内好象感受不到效果。但持之以恒,内心就会平静、自在。如一滴水两滴水滴在石头上,你去检查的话,看不出什么痕迹,但十年、百年、千年就水滴石穿了。实际上每一滴水都留下了痕迹,每一滴水都功不唐捐,只是你看不到而已。所以,我们每念一声佛、每诵一部经、每坐一支香,都是产生了效用的。时间久了,就能成就定慧。
营员提问:
法师您好,我想问三个小问题,如何学佛,是否熟读经典就是学佛?和尚的价值在哪里呢?当释迦牟尼佛真正觉悟时,他受到敬仰,但是他的妻子怎么办?
衍真法师开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学佛的总纲。熟读经典是学佛的一项重要内容,另外我们还要身体力行去实践“戒定慧”这三无漏学,坚持不懈地用功,才能得到成就。
和尚是舍俗出家的修行人。因为他们每天行持戒定慧,住持佛法,有殊胜功德,是众生的良福田。同时,他们也是我们在家修行者的典范和指导者。当然不是说所有人在这一生都要出家修行。在家修行也可以。上个月,有一批法官和律师到庙里来,他们问“法师啊,您说修行那么好,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出家修行,那这个世界怎么办?”我就问他们:“你们做什么工作啊?”他们回答说:“法官和律师,做司法工作。”我就问:“那大家怎么不担心全世界的人都当法官和律师呢?如果所有人都当法官和律师,没人种地生产粮食,没人织布,没人当医生了,那世界怎么办呢?”所以,并非所有人都要当法官和律师,但所有人都应该知法守法,不能当法盲和违法。同样的,并非所有人都必须在今生出家,但所有人都应该学习和修持佛法,用佛法的道理和行持来平息内心的烦恼。当然要谈修行的话,出家更为殊胜,更具足顺缘。
说到第三个问题,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回来度化了他原来的妻子耶输陀罗和儿子罗睺罗,他们都出家修行证得了阿罗汉果。
我们和自己的亲眷,都在轮回的苦海里头出头没,就象大家一同溺水一样。在自己没学会游泳之前,不可能真正地救助他人。所以出家修行,成了道,就能回过头来帮助六亲眷属脱离苦海。不光是今生的亲眷,生生世世的亲眷都能被度化。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