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5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二 业集与烦恼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9日
来源:   作者:体方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体方法师:解脱之道讲记 a25 十二因缘 第二项 行(业) 二 业集与烦恼

 

  “二、业集与烦恼:

  众生苦果的生起,是由于业集,业集又由于迷惑(烦恼)。因众生内心有不良因素,才烦恼动乱,才有业的集起。由此知,业力的招感苦果,烦恼是主要的力量。”

  众生会产生痛苦障碍是由于业的集起,但业的集起有其条件——烦恼。从这里我们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讯息:业力会招感苦果,必须有烦恼力量的滋润。一般修行者都说我们过去无始劫以来业力深重,因此对自己当生解脱失去了应有的信心。但从这里就知道:不管你有多大的业力,如果没有烦恼的助缘,是不会产生苦果的。修行人常常在忏悔:“往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无始以来你究竟造了什么业?有多少?这一切都是茫然的,只是嘴里念念有词就忏悔掉了吗?其实过去的业并不会因为你嘴里的念叨而消失。最主要的是不要有烦恼的因缘条件来滋润业,那就不会成为果报。鸯掘摩罗杀了九十九个人,当生都能证阿罗汉,理由就在此。如果照一般的观念,点滴业力都必然要受报,那鸯掘摩罗成阿罗汉就没有道理了。后面谈到十二缘起时大家会明白,十二支就象环环相扣的圈圈,只要中间任何一环断了,后面就不会相续。众生造业是由烦恼而来,烦恼由贪爱所起。只要贪爱止息了,烦恼就会止息;烦恼止息, 就不再受“后有”。阿罗汉能证果,不受后有,就是断了环环相扣间的“爱”染一环。所以修行有二个重点:一是破无明,一是断贪爱。贪爱一断,烦恼不起;烦恼不起,过去的业就不会得到滋润而受报。我们过去不管造了什么业,如果这一生能发菩提心,断了烦恼,无始以来的业从此就不再相续,这个讯息带给我们无比的信心。千万不要以为我们造了很多业,一点一滴都要受报的,那就永远没有了期。我们不知道过去所造的业,如何还报?唯一的办法就是破无明断贪爱,后面的相续就不会成立,这个很重要。明白了这个道理的人,才知道当生现世用功发心的意义,就不会说:“我们无始以来的贪瞋痴如须弥山,业力那么大,怎么能消呢?所以没有办法。”先否认了自己,然后只有等诸佛菩萨来救度。如果只有等待别人的加持和救度,那修行就等于无效,这样的佛法还有意义吗?所以传统的宿命论与佛法缘起论的业力说本质上是不一样的。宿命论说我们今天所受的就是过去所做的,点点滴滴都要受报,只要业力没有尽就不可能解脱。请问业力怎么尽?只有明白佛法的缘起论,破无明,断贪爱,人人就可以解脱,这个重点大家一定要把握住。

  “烦恼对于业。有二种力量: (1)发业力:无论善业、恶业,凡是能招感生死苦果的,都是由于烦恼,直接或间接的引发而起。所以,如消除了烦恼,一切行为,就不成为招感生死的业力。(2)润生力:业已造了,成为众生的业力,但必须再经烦恼的引发,才会招感苦果。这如种子生芽一样,虽有了种子,如没有水、土、日光的滋润,还是不会生芽的。因此,如烦恼灭除了,一切业种就干枯了,失去了生果的力量。所以,破除无明等烦恼,就是了脱生死的关键!”

  破除无明等烦恼,就是了脱生死的关键!这句话太重要了!烦恼是促发业力发作的因缘,又是业力感果的滋润力。明白这点非常非常重要!一般人对于业力的问题不够深入了解,都把外道的宿命论当成佛法的因果。佛法所讲的是缘起论,就是环环相扣的一切因缘,只要断了其中一环,后面就不会相续了。业力如种子,种子放在土壤里,加上水、阳光才会慢慢发芽。如果把种子放到火上烤焦,也不会出芽开花结果。所以千万不要以为种子一定能生果。缘起的意义在于不仅要有主因,还有助缘,不是只有种子就一定能开花结果。这个观念对我们众生来讲意义重大,否则就会落在宿命论里,以为我们没办法清净,无法自己解脱。其实重点在于只要破除了无明,就不再起烦恼贪爱,也就是消除了助发和润生的因缘,业果就会干枯,那就不会受报了。烦恼是业的因而集起业果,烦恼又是业果受苦报的所缘。要注意,很重要!

返回目录

-----------------------------------------------------------------------------------------------------------------

更多体方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