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身心灵的修炼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万行法师:身心灵的修炼

 

  2010.9.13

  问:关于“男女双修”,能否请您再进一步谈一谈?

  师:“男女双修”实际上是一种表达方式的错误,传统佛教里并没有这种表达方式。传统佛教是怎么表达的呢?叫做“阴阳双修”。何谓阴?何谓阳?阴阳遍及宇宙虚空,世间万事万物都由阴阳和合而成。天地之间,男为阳,女为阴。男同志左边为阳,右边为阴。女同志左边为阴,右边为阳。我们的身体为阳,心为阴。远古的时候,人的身体前面为阴,背面为阳。我们现代人,前面为阳,后面为阴。有形有相的为阳,无形无相的为阴。万事万物皆是由阴主宰阳。也就是说,是无形无相的力量主宰有形有相的力量。道家讲的“性命双修”,指的就是“阴阳双修”,只是后来别有用心的修行人因为另有所图,把它篡改了,所以就成了现在所谓的“男女双修”。佛在《椤严经》里讲得很清楚,修行,就是把我们身体的阴阳修和谐,修统一,再把我们这个一和大自然合二为一——与万物一体。如果说修行一定要男女双修才能成就的话,那么我们汉传佛教从古至今那么多的高僧大德都是孤家寡人,独自清修,岂不是说他们都不能成就,只有用藏传佛教男女双修的方式才能成就?在古印度修行的教法里,尤其是佛教,从来没有提到过这种修法,而且还以戒律的方式严禁这种行为。一个修行人连最基本的生理欲望都超越不了,还谈什么修道?

  “男女双修”不是双修道,而是超越不了生理的欲望,留恋这个东西,才去尝试。通过尝试,明白以后就超越了。这不是修道,而是破除神秘感,破除我执。出家人里的确出现过这种情况,有些人从小出家,从没有体验过男女之间的感情,无法超越,因此才舍戒还俗去尝试。最终了解了,不迷惑不留恋了,也就超越了。这不是别人需要,是自己需要。并不是通过男女双修能达到多高的境界,而是超越那些不该留恋的事情。如果一个修行人已经超越了,他根本就不需要再去尝试,为什么还要走回头路呢?

  我们身体腰部以下为欲界;腰部以上,咽喉以下为色界;咽喉以上为无色界。过去的祖师曾经讲过,把腰部以下空掉,就超越了欲界;中间空掉,就超越了色界;上面空掉,就超越了无色界。把身体分为三部分,针对的就是三界。如果你超越了三界,就会发现其实只有一界,乃至一界都不存在,中间只是一条通道,古人造的丰收的“丰”字就是这个意思。对世俗人来讲有三界可出,有佛可成。对圣人来讲,无三界可出,无佛可成。如果一个人没有超越生理的欲望,过度地压抑,就会变态;过分地克制,生理就会变成一潭死水,三四十岁的身体就会如同六十岁的身体,像枯木一样。当修成这种状态,不要说成就了,就连生命都无法持久。

  修行,首先要把生理的机能修活,而又不落俗。但是一旦生理的机能修活了,在某个阶段会非常旺盛,欲望会非常强烈。如果这时候不适当地加以调整,心态不及时转变,很多人,甚至每一个人,都会停留在这个阶段,无法超越。古时候的人到了这个阶段是如何超越生理的欲望的呢?他们往往过午不食,夜不倒单,把意念放在头顶上,甚至把意念放在呼上,不放在吸上。因为当意念放在“吸”上时,会增加生理的欲望;当意念随着“呼”,就把生理的欲望排除了。当男同志生理欲望强烈的的时候,就不要在地上打坐。古人是坐在高高的山顶上,或者楼顶、房顶上。因为这时候身体的气很足,能量很强,地球的引力会把身体的能量往下吸,生理的欲望就会特别强烈。当坐在远离地面的高处,地心引力减少,气就不会往下沉入丹田,而是往上升,生理欲望就会减弱。所以古印度有一派修行人天天在树杈上打坐,或者在屋顶上打坐,被后来的佛祖斥为外道。古人这样做有他的道理。但是,如果你把这种方法当作究竟的方法,那又是错误的。在不同阶段,身体会出现不同的反应,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对治。

  道教、佛教,尤其是藏传佛教都谈到过“降白虎,斩赤龙”,这是真实不虚的。如果你们细心留意的话,会发现在修行的这个团体里,有一小部分很刻苦用功的人,他们面黄肌瘦,身体非常虚弱,一看就知道生理的机能压死了,枯萎了,没有修活。一个生理机能修活的人,额头一定是开阔,发光,饱满的,脸上会透出一种油光,根本不需要用什么润肤霜,身体的精气神是最好的润肤霜。为什么修行能让人返老还童呢?透过修行,即便你的生理年龄已经很大了,细胞仍然可以处于很年轻、很旺盛的代谢状态。

  常人的细胞,尤其是运动员的细胞,代谢得比较快。修行人的细胞代谢得比较慢,也就是修行人细胞的生命期比不行修人的长。原因有两个,一是修行人的身心很宁静、和谐、统一。比如修行人的细胞十天代谢一次,也就是十天死亡一次。不修行人的细胞七天就死亡一次。假设不修行的人,一生之中细胞要代谢3600次,那么修行人的细胞可能只代谢2500次,乃至更少。细胞代谢得少,使用的时间长,所以人就长寿。还有一个原因跟饮食有关。肉食产生的能量为阴性,它往下沉,不容易往上升。而素食产生的能量为阳性,它往上升,不容易往下堕。往上升为神,往下堕为气。一个人身体的气足就有欲望;而神足就脱俗,就有智慧。当一个人的心完全停留在修道上,生理上的困扰怎么可能不能超越呢?

  古时候的修行人很少讲身体上的反应,和身体上的功夫,很少提出身体上的问题。对他们而言,身体的问题根本不是问题,因为百日之内就突破了,所以他们从来不会把心放在身体的反应上。为什么我们现代人的身体那么难以突破呢?因为我们过于在意身体的反应,把心都放在身体上。过去的修行人谈境界的时候,多数是谈心灵的境界。即便是谈心灵的璄界,禅堂的祖师也会拿香板打你,不允许你谈,怕你执着。一个人的心放在境界上,怎么可能继续往前走呢?所有的境界都不过是沿途风光,而修行的道路上有无数的风光。所以古时候只要你没有明心见性,就不允许你停留在境界上。古人一再强调,身体不空掉,无法入道;世俗的功名利禄、七情六欲不空掉,无法修道;心不空掉,无法证道。试问大家空掉了哪一层?都是知觉跟着感觉跑!身体一有感觉,知觉就跑过去了。谁能做到觉知高高在上,不管身体的感受呢?本来打坐就应该把心抛到身体之外。我们现在倒好,整个心都放在身体的反应上,这里痛,心就跑到这里;那里麻,心又跑到那里;肚子饿了,心就跑到肚子上去了;腰酸了,心又跑到腰上去了……心始终在身体上打转。以这种方式怎么可能修道呢?古人一坐就是几天,身体都坐忘了,甚至连心都忘了,进入一种无记的状态,身心都忘掉了,正念也丢失了。我们现在,放120个心,绝对不会进入无记状态,身体空不掉,心也空不掉。但是,在刚盘腿的前30分钟,这时候心是没有了,不是空掉,而是跑掉了。半小时后身体开始痛了,心又回来了,回到身体麻痛的点上去了。

  在尝试了生理的快乐之后,真的就能超越生理的欲望吗?答案是否定的。身体没有转化,无论你怎么尝试,都超越不了生理的欲望。正如我们昨天所讲,我们的身体是一个欲望和合的产物,这种与生俱来的欲望是极难超越的。只有当你明心见性了,心灵高高在上超出你的身体,心念不住在身体上了,欲望才不会左右你。

  为什么我们主张修行要盘腿打坐呢?大家都有这样的感受,盘腿的时候,脚、小腿、大腿、盆骨和腰这些部位是一节一节地往上麻,往上痛。如果你能坚持不动,就一节一节地往上疏通,也就是从下往上一节一节地空掉。之所以能空掉,说明它通了。当下面通了,才能一节一节地往上通。当下面空掉,力量被逼上来,生理欲望就没有了。当生理的力量从下往上升的时候,它自然就变成了光体。能量往上走就是智慧,往下走就是欲望,人的兽性就会显露出来。所以祖师讲“顺则凡夫,逆则圣”。盘腿打坐就是要改变我们生理能量的流向,让它从下往上走。这方面我已讲过多次,在此不再赘述。

  莲花生动功的“河住江翻”就是帮助解决男女生理欲望的问题,帮你打通任督二脉,让能量从下面走到背部,从背部升到头顶,然后再出去。为什么叫“河住江翻”?仔细体会一下它的意思:河里的水停住不流了,江里的水从下面翻到上面,翻了个个,水逆流而上。当你完成“河住江翻水倒流”的时候,生理的风浪自然就平静了,这时候你的眼前才会大放光明。这时候你的睡眠是很少的,因为下面的能量全部升上来,聚集在头部,头脑得到足够的氧气,就不会昏沉。即便昏沉,也是短暂地犯困,休息半个小时,最多一个时辰,就有精神了。

  为什么一般人一天睡那么多个小时还睡不醒,而且睡得那么死呢?因为欲望太重了,头脑的神变成气,气变成精,往下走了,也就是上面的能量降下去了。你什么时候把下面的能量修到中间,把中间的能量修到上面,头脑的能量足了,就不会昏沉,不需要睡觉了。所谓的睡觉,只是让身体休息,头脑仍然保持灵明、清醒的状态。这时候仍然可以看到第六意识的起心动念。为什么现在我们看不到自己的妄念呢?因为头脑的神不足,被浊气和欲望覆盖了。为什么一个人修到一定程度,会特别聪慧,看问题的角度和起点会那么高呢?因为他用的是神,不是气。为什么佛教强调:临终时从头顶出去,就与佛相应;从肚子出去,就与饿鬼相应;从肚脐眼出去,就与畜生相应;从脚下出去,就与地狱相应呢?

  所以修行要关闭六根。六根一关闭,身体先天的门自然打开。我们先天的门是什么时候关闭呢?当我们的六根开始起用的时候,也就是我们美其名曰长大成熟了,眼睛会观察事物了,头脑会思考问题了,嘴巴会说话了,身体会做事了,六根都起用了,这时先天的门就彻底封闭了。六根用得越多,后天的门用得越多,先天的门就封得越死。所以我们要修练,要打坐,要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要闭关,把自己的五根切断。当一个人关在屋子里,不看,不听,不闻,不尝、不触的时候,前五根自然就切断了,只有意根没法切断,这时候它会超常地活跃,因为前五根的力量全部转向了意根,意根得到前五根的力量,怎么可能不活跃呢?什么时候你再学会把意根转向七根——第七识,七识也会非常活跃,活跃之后,会传递给八识,把这个仓库的门打开。所以一个人身体的力量不够用,就是五根用得太多,意根太活跃,太散乱,把身体的力量消耗掉了。意念的劳累比身体的劳累消耗的能量更多。

  少吃肉食,少吃刺激性的食物,每餐吃七分饱,你脸上的污浊之气就会逐渐减少。我们每餐都吃得太饱,食物的刺激性又强,身体转化不了,就沉淀淤结,时间久了,气脉就堵塞。浊气排不出去,清气升不上来,头脑就昏沉,睡觉就睡得很死,脸上就没有光泽,眼根、耳根就不灵敏。

  我们只知道吃饱可以让人身体健康,有力气,有精神,但忽略了一个问题,有时候饥饿也是为了让我们更健康,更有精神,更有智慧。身体就是一块电池,每天吃喝就如同在充电,一块电池天天充电,年年充电,电源从来没有切断过,久而久之,电池的使用寿命就会减短,就会报废。为什么古人养生,每个月有三天不吃饭,用白开水清洗自己的肠胃呢?就像万行,每年有半个月不吃饭,这半个月他就不充电了,让身体的能量全部消耗掉,让这块电池空一空,然后再继续充电。

  天天吃饭就等于一块电池天天插在插座上充电。你什么时候切断过电源,中断过充电?大家只知道吃饭是为了滋养身体,不知道不吃饭也是为了滋养身体;只知道补药可以让身体建康,不知道泄药也会让身体健康。适当地泻一泻,让肚子空一空,身体会畅通。你们有没有感受过吃得越饱越没精神,越昏沉,越想睡觉;而吃六七分饱反而有精神,头脑更清醒?为什么有时候我们会觉得头脑沉甸甸的?如果感觉始终是这样,想开智慧,开悟,那真的是妄想!什么时候你的身体空掉了,无论是在打坐、睡觉,还是走路,感觉身体不存在了,尤其是上半身和头脑不存在了,开智慧、开悟成佛才有希望。

  问:您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学佛的根本在于起用。而一般人都说学佛是为了了生死。您是怎么看待这两个观点的?

  师:一个人不知道如何生,又怎么知道如何死?不会生,又如何会死?活着的时候,人的关都没有过,又怎么可能过佛的关?人都没有做圆满,又怎么可能成佛?人的生活都没有体验过,又如何体验佛的生活?属于人的事都不会做,又怎么会做佛事,做佛的工作?修行自己都不能受用,又如何能普度众生,让众生因你而受用?世间的各种技艺、学问,都是为了让人受用的,你学了就应该受用。只有你受用了,才能让他人受用。你自己都没有受用,想让别人受用,那都是妄谈!受用,一是指为人受用,二是指处事受用。你的学历再高,禅定再深,不会为人处事,没有把“用”修出来,你也是无用,没有存在的价值。没有把“用”修出来的学问和禅定,都是邪知邪见,都不究竟。这样的修行和学习是没有价值,没有意义的。修学的价值就在于起用。

  问:起用有没有层次的高下之分呢?

  师:取决于你的身份、所处的环境。在不同的环境,就应该起不同的用。为什么现在讲“与时俱进”呢?当你和小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小学生受用;和大学生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大学生受用;和农民在一起的时候,就应该让农民受用;和知识分子、高干在一起的时候,也应该让他们受用。当你和佛在一起的时候的,就能和佛沟通;和凡夫在一起的时候,也能和凡夫沟通。既然你是一个修行人,就应该能上也能下。

  学佛不会千变万化,又如何起用?万事万物都在变化之中,不能随着外界的改变而改变,就不可能起用。在随着外界万物改变的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本性不丢失,不被外境转。我们总说学佛是为了度众生,却不知道自己也是众生之一,自己都度不了,又如何度别人呢?只要一做事,你的内在就暴露无遗,你的禅定功夫、素质,别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都说佛是全能的,是一个超人。我们学佛,也应该是全能的,也是超人,什么都要会做,做什么都要比世间人做得好。

  宗教属于意识形态,属于社会的上层建筑,它不是普通老百姓可以学的,它本身就不是为普通老百姓服务,而是为上层建筑服务的。过分地强调普度众生,所以规格就一降再降,结果人人学佛,人人修道。可是人人所学所修的都不是正见,都不是正道,都是凭着自己的我执和想象在学在修。

  问:您还讲过,不管哪一宗,想圆满成就,都必须回来落在禅宗上。为什么这样说呢?

  师:“禅”是所有宗教的核心。“禅”并不是指“禅宗”。佛教八大宗的核心都是“禅”。禅是禅,禅宗是禅宗。什么是禅?古人下了一个定义:专一、静虑、思维修、与万物同一体。也就是说只要你达到以上所说,都符合禅。禅是超越生理以外,用心灵去感受,去捕捉,去修证的一个东西,我们佛教把它称为“自性”、“本来面目”,而基督教把它称为“上帝”,回教把它称为“真主”。

  问:您曾经讲过,教下讲“信、解、行、证”,这是修行的四个境界。这个“行”是否就是“行愿”?如果是,这个修行的次第和禅宗是不是有所不同?禅宗似乎是先证了以后再行愿。这样理解是否正确?如果真的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师: 禅宗的行愿分两步,在没有证果以前有一个行愿,在证果以后还有一个行愿,有两次行愿。前面的行愿是为了寻找道,后面的行愿是为了圆满道。实际上每个修行人,不管他懂还是不懂,有意还是无意,想修行成就,这条路都必须这样走——先行愿后证道,证道以后再行愿——这是修行的程序。问题是现在很多人都没有行愿,一直在修证。有多少人一闻到佛法,工作都不要了,家庭都不要了,本职工作也不做了;做丈夫的,丈夫的本职工作不做了;做妻子的,妻子的本职工作也不做了;出家人,衣服不洗了,地板也不拖了,真是掉进福堆里去了!掉进去就是一种堕落!

  问:您讲过,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始,又说灵体出窍才是修行的开始,是否灵体出窍就是明心见性?

  师:对,见性就是灵体出窍,见到了自性和本来面目。

  问:很多人“言下大悟”,这个“悟”是否就是见性?

  师:应该说有两种,有时候“言下大悟”,只是悟到了理论,悟到了修行的方法,悟到了怎么用功。如果他前面的功夫已经用到纯熟了,这时候的“言下大悟”应该是见性。祖师传记里面经常讲到“言下大悟,欢喜奉行,作礼而去”,去干什么就不再提了。实际上就是去修道,去用功了。明白了退下去,就应该好好用功了。

  问:您还讲过,明心见性才是修行的开始,此时要修习气,超越四大。能否请您解释一下,什么是“修习气,超四大”?如何修习气,超四大?

  师:明心还属于见地的范畴,见性已经是功夫的范畴了。为什么佛教特别强调“见地”?没有见地,想入道,想见性,想见到这个果子,是绝无可能的。身体上的修行功夫和方法还比较好掌握,还好修。心灵上的修行方法和修行功夫,既不好传,也不好修,只能随着你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你修行的不断进步,自己去心领神会。无论你用什么语言去描绘,千比喻万比喻,都无法一步到位,和它总是离半步。这个半步就是古人讲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它是超越身心之外独立存在的。一个修行人如果连有为法都不会修,都还没有修完,根本无法进入无为法的修行——心灵层次的修炼。

  问:您还说过,一个人不接触事,所修得的定力只能算是一种小定,不堪众生一击,所以罗汉不敢出来度众生。难道小乘极果——四果阿罗汉的定境,只能算是一种小定吗?

  师:四果阿罗汉的定境是一种大定。就罗汉的禅定来讲,只要他想定,就可以无限期永久地定下去。他处在禅定中,可以了生死;一旦出定,还是超越不了根本生死。而佛教讲的是起用,一旦起用,就要出定。一出定,由于罗汉的定还不够圆满,仍然会流俗。所以如果他想要究竟圆满,就必须回小向大。

  为什么佛菩萨的定和四果罗汉的定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差别的原因就在于最初的发心,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最初的立志。比如有一种人修行的目的就是为了了生死,不再轮回。他种的是这个因,这个因就决定了他这一生,乃至他以后生生世世的境界和果位。如果以后他羡慕大菩萨的境界,突然转变了观念,他仍然修不上去,因为他的格局、他的因在无量劫以前已经形成了。他要想进入菩萨的境界,必须回小向大。就像盆栽植物一样,必须从花盆里移出来,种到广阔的田地里去。如果不从花盆里移出来,只是连盆一起种到地里,它仍然无法长成苍天大树。这个花盆就是我们最初的一念,它如同我执一样,紧紧地把我们固着在其中,使我们和大道脱离。要想圆满,就必须打破“花盆”。

  为什么一个罗汉能加持方圆数百里呢?因为他心灵的磁场, 他禅定的力量可以覆盖这么大的范围,可以和这么大面积的万物融为一体,所以他可以净化方圆数百里。

  如果一个修行人的生理还没有修完,没有修出去,他无法感受到道。在此之前,他所谓的感受,全是身体的反应。身体的功夫无论修得多高,都无法让你感受到道。我们之所以感受到道,是道感受道,不是身体感受道。这个“道”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我们的灵性,就是我们的自性。昨天晚上讲到,当我们的身体还没有形成的时候,从整体里面会下来一种力量,进入我们的身体。身体得到这股力量就活了,就有了灵气,各种功能就具备了。就如同佛像开光一样。什么叫“开光”?就是把宇宙的灵请到木头佛上,木头有了灵就“灵”了。而我们的四大、六根之所以能起作用,就是因为六根里面有了灵。这个灵是先天形成的,不需要阴阳和合,她永远没有生没有死。

  我们现在修行,就是要把这个灵修出去,让她重返整体。当这个灵没有出离身体之前,你所有的感受、所有的境界,都是身体的反应。当她出去以后,就叫“见性”了。这时候才开始真正的修行,所修的就是她。但她本身是不需要修的,我们只是拿她和身体不停地对接,让身体转化、圆满。这时候对于身体,是第二次的修证、净化和改变。在此之前身体的改变、净化和修证,是为了把她修出去。她出去以后,可以把大自然的一种力量、其佘的灵的力量、它的伙伴、它的另外一部分,不停地输入我们身体,让身体产生质的变化,所以才会肉身不坏,修成金刚不坏之身。

  我们的身体本身也是灵的影子、灵的附属品、灵的形象的显现。这个灵就如同祖师所讲,是清净不染的,现成的,可以拿来就用。什么时候我们六根的种种概念都放下,都打破了,这个灵的力量才能超脱出去,独立存在。

  讲多了,讲细了,就感到语言的匮乏,总感觉偏离了她;不讲,或者不讲这么细,反把她看得更清楚,更能感觉到她的存在。语言越描述,似乎离她越远。

  修行,必须知道自己的每一个起心动念,每一个言行举止。这个能知的“知”必须时时刻刻存在,无论身体在做什么,她都必须看得清清楚楚。必须把她和我们的身体剥离开来。如果没有把她找到,没有把她和身体剥离开来,你永远都是一个迷失方向,丢掉自我的人;如果把她找到了,和身体剥离开,让她独立存在了,无论你做什么,只要她存在,你就不会迷失方向,不会堕落,不会轮回。众生之所以造业,被因果转,就是因为她没有独立存在,没有剥离出去,跳出去看你的所做所为。相反,一个成就的人无论做什么事,之所以能不落因果,能超越因果,不受因果的制约,就是因为已经把她剥离开,让她独立存在,她在看着他的四大和六根的所作所为。

  身体里面,六根之外,有一种力量和她直接交往,和她最接近,那就是我们的呼吸。抓住了呼吸,时时刻刻感受到呼吸,和呼吸融为一体,就看到了她,就抓住了她,就能驾御她。呼吸和她是连成一体的,而四大六根又和呼吸连在一起。呼吸和她连在一起分成三个阶段、三个层次。当一个人的呼吸不乱而且畅通的时候,他的头脑是空灵、虚无的,他感受不到一个实实在在的头脑的存在。有一种瑜伽的修炼方法是洗鼻腔、洗脑,修炼的人每天早晨用鼻孔把水吸进大脑,再用鼻孔把它喷出去。为什么要这样洗鼻腔,洗头脑呢?就是为了保持头脑和鼻腔通道的畅通,当畅通之后,一吸,气就直接进入大脑。

  当一个人呼吸畅通、不感冒的时候,会感觉头脑很轻松,一吸气,头脑会特别清醒,就像喝泉水一样,有沁人心脾之感。而当感冒的时候,鼻腔的毛细血管膨胀,鼻腔堵塞,会觉得头脑又胀又闷,沉甸甸的,根本感觉不到吸进来的气跑到哪里去了。我们身体的气越往下沉,沉淀得越好,一旦往上反弹的时候,力量就越猛,反弹得越究竟。当完成了“沉”和“升”这个阶段以后,身体的脉络才会畅通,顶轮和梵穴轮才能打开,我们的这个色身才能打开,就像莲花开放一样,才能见到莲台,否则这朵莲花永远是包着的,里面的莲台根本看不到。莲花非常独特,花苞一旦长成,即便没有开放,里面的莲台也已经长好了。莲花和莲台是同时生长,同时出现的。一般的花都是先开花后结果,而莲花是开花的同时就结了果。

  同样,心灵的想象力也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我们的身体之所以不能超越,还是因为我们心理的力量不足。如果你心理的力量很足,完全可以用心理的力量影响和改变生理的力量。如果你的心力够,把心灵的境界立得高高的,不要停留在身体上,你很快就会超越生理的反应和身体的转化。如果你心灵的力量总停留在身体的反应上,你的身体一辈子都无法转化和超越。为什么我们越把心放在身体上,生理的反应越多?为什么你的事业心越强,工作越忙,你的心思根本没放在身体上,你的身体反而转化得更快,比一般人快许多呢?因为你把身体放下了,忘掉了,空掉了。实际上身体照样有反应,只是你没有停住在反应上。

  我经常说一句话:身体生病了,绝不能让心理也跟着生病。一旦心理生病,身体就彻底完蛋了。相反,如果你的身体生病了,你的心理没有跟着生病,很快,你的心理就把你生理的病给转化了。但是,只有一个心力很强的人才能做到这一点。一个心力很强的人为人祈祷祝福,会收到不可思义的效果。

  打坐久了,背部会酸痛,有一股力量在那里涌动,上不去,也下不来。如果你的心力够强,就把你的心放在背上,想象这股力量已经上来了,中脉已经疏通了,这样想上一段时间,你完全可以用心理的力量影响和转化生理的力量。当生理的反应都过关了,结束了,身体通透了,生理的力量必然会出去,因为在身体里面已经没有它的立锥之地。之所以我们生理的力量出不去,是疏通身体的这个流程还没有走完,这个载体还不通透。当把身体的这段路走完,生理的力量出去了,下面还有更长的路要走,那时候就开始走大自然,走宇宙了。

  平时大家要把心,把意念放在头顶上,无论睁眼闭眼,都要习惯性地用慧眼看,也就是把所有的力量都集中在额头中间往外看,久而久之,你所有的力量都会停留在这个部位,这时候你身体上俗人的习气就会很快超越,身体会变得轻松,头脑也会变得灵敏。

  在东华寺长住的居士,如果有好的观点、好的学佛思想,晚上共修的时候可以讲出来,不一定就由这几个出家师、几个执事讲。如果有好的观点不讲出来,不分享给大家,这本身就是一种罪恶。既然你渴望真理,尊重真理,悟到了真理,就应该布施出来。古人讲,一个人在生前,一定要把自己所懂所悟到的真理都讲出来,分享给别人;如果不讲,把真理带到棺材里,将会下无间地狱。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