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成就来自专注力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万行法师:成就来自专注力

 

  2010.9.4

  问:打坐的时候灵魂出窍,出去了怎么回来?回不来怎么办?

  师:什么是出去?既然是通过修行出去的,怎么可能不知道怎么回来呢?如果你是这样,说明你是一个非常散乱,魂魄不全的人,人在走路、吃饭、做事,魂魄只有七八分在身体里面,一小部分跑到外面回不来了,所以喊你要喊好几声,才能把你的魂魄喊回来。我们说一个人智商低,很迟钝,心散乱,就是指他的魂魄有一部分游离在身体之外没有收回来。而有一种人思维敏捷,反应快,智商高,人在这里,十分的魂魄都在这里。但多数人都是前一种,他们的灵性很低,修行难以成就。这种人不要说修行成就了,就连社会上的事业也难以成就。魂魄没有完全收回来,智商就低下。

  这种人修行会出现一个问题,就是总感觉自己出去了,甚至没办法回来。有一部分的他确实在外面,因为没有通过一种有效的方式进行训练,散失在外面的那一部分收不回来。这种人通常活在自我当中,别人跟他说什么,他听不进去;他说话也不会观察对方的反应,只管像打机关枪一样,把话说完,心里就舒服了,并不知道对方是否听清楚了,是否理解,是否喜欢听。这种人在我们身边很多,他们往往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做什么。

  本来我们每个人都是健全的,可是因为从小没有学会专注地做事,甚至吃饭,饭菜掉到桌上、地上都不知道,吃着吃着就发呆了,父母亲喊他一下,他才从忘我中惊醒。当读书的时候,人坐在教室里,魂魄已经跑出去了,眼睛看着课本,不知道读到哪里,眼睛看着老师在讲课,耳朵听不见,人坐在教室里发呆。在学校里没有学会专注,离开学校到社会上,也是一个散乱的人,魂魄不健全的人,一旦来学佛,也必将一事无成!

  一个人在自己的领域里面之所以不成功,就是因为没有专注力,所谓的有耳不能闻,有眼不能看。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魂魄不健全,六根产生不了作用。真正支配着六根的是我们内在的主人。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静坐?就是要训练身心合一,人在哪里,心就在哪里,十分的心都在身体里面。无论你通过哪种途径,只要训练成功,身心完全合二为一,想任何事,没有不成功的。

  现在的人非常无明,非常悲哀,本来已经很散乱了,走路的时候耳朵还挂着个耳机,眼睛还在东张西望,结果看的没看清楚,听的也没有听明白,长期这样下去,六根都各自为政,没办法统一。一个人六根不能统一,做任何事都进入不了状态,所做的事自然上不了层次。

  莲花生法门的静功就是训练专注力,让身心、六根都能和谐统一,变成一个“一”,否则是无法入道的。动功是为了疏通经络,强身健体,对治我们身体的欲望。

  一个人如果连有为的方法都不会用,十分钟专注在自己身体某个部位的专注力都没有,想修无为法,那是自欺欺人。比如观想自己的头顶如莲花开放,你是否能停留在这个画面上,保持十分钟不散乱?是否能专注地从慧眼看着前方,注意力保持十分钟不转移?如果不能,想入道,想感受到道,绝无可能!参话头,是否能把念头和话头绑在一块儿,持续十分钟?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还参什么话头?参话头,首先要能把念头和话头捆在一起,心要落在话头上,才能参话头。所谓的止观,首先要能止在、定在一个话头上,才能观这个话头,进而参这个话头。

  一个人一旦有了专注力,就可以通过意念把身上的疾病移走。如果用意念移不走,说明念头不能专注在某个点上。为什么过去的僧人在头顶上烧戒疤呢?一般都是烧九个戒疤,不是一次性烧九个,而是一次烧一个,烧一个戒疤最少要痛上十天。由于头顶上痛,就会专注在痛点上。等不痛了,又开始散乱了,就再烧一个,一直烧到九个。一个人能九十天专注在一个地方,怎么可能不会成就呢?就如同打坐,前二十分钟坐着很舒服。为什么舒服呢?因为散乱,心跑掉了,魂魄打妄想走了,不在身体里面。半小时一过,腿开始麻了,痛了,心就回到麻痛的点上了。这时候想把心从痛处挪开,想打妄想都不可能了,痛得你呲牙咧嘴,还怎么打妄想,怎么分神,怎么入定呢?如果你一开始就入定,魂魄走了,哪里还会感受到身体的疼痛?

  问:灵动可以代替动功吗? 灵动是怎么产生的?

  师:你说的灵动是指什么?

  答:就是身体自己会动,不是随自己的意志而动,而是听到某种声音,比如听到音乐,身体就会动,动到最后就不动了。动了以后,整个身体都很软。我就是这样一路走过来的。

  师:你肯定是一个一事无成的人!你现在干什么工作?

  答:我以前是一个做皮鞋的工人,后来下岗了。

  师:你做皮鞋的哪个部位?

  答:做皮鞋的带顶。

  师:做了多久?

  答:做了十多年。

  师:今年多大年纪?

  答:五十五岁。我说一下第一次开始动的情况。那是在九四年,当时我身体不太好,有一天我姐姐用录音机播放音乐,我一听,身体就自动地动起来,控制不了。把音乐关了以后,我就不动了。从那以后我的身体就会自发地动,一直到现在。

  师:在什么情况下会动呢?

  答:每次动的情况都不同。

  师:给你不同的音乐,你的动作也不一样。给你肚皮舞的音乐,你的肚皮就会动;给你迪斯科的音乐,你的屁股就会扭动。这么容易就被外境牵着跑,这种人有什么出息,能做什么事啊?只是一个跟风从云的人!

  你们修行不是想检验自己的定力吗?你们到舞厅去,听到迪斯科的音乐,身体会不会扭动?一个修行人不能随时把握自己,被境所转,还修什么道? 听到音乐,身体扭动,这是自然的;但是你做不了主,就是错误的。音乐可以和我们的细胞共鸣,有穿透力,的确可以把我们带到另外一个时空。但是你必须做得了自己的主,可以跟着音乐进去,也可以不跟它走,自己能把握。

  凡夫和圣人唯一的区别就是,一个做得了主,一个做不了主。做不了主就会随着境跑,能做主就不会被境转。为什么我们听到佛教的音乐,身心会感到清凉呢?因为音乐有穿透力,我们的细胞和音乐融为一体了。你能进入音乐的状态,也必须能随时从音乐的状态里走出来。世间上有很多魔的音乐,让人越听越庸俗,越听越妄想,越充满欲望,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欲望。而宗教的音乐,尤其是基督教的音乐,让人听着听着,灵魂都升华了。

  基督教的音乐比佛教的音乐好,因为基督教特别重视音乐传教,在这方面佛教赶不上基督教。有一种高雅的音乐来自灵魂,是灵魂谱写的,是灵魂在演奏,在歌唱,我们通常说这种音乐来自天堂,来自极乐,是天籁之音。因为一些修行人入定之后,灵魂出去了,到了他所向往的天国,比如基督教徒到了他们的天堂,佛教徒到了极乐世界,他们听到了那里的音乐,出定以后,把听到的记录下来,谱写出来,就成了我们所说的天籁之音。我们佛教的很多经典就是这么来的,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龙树菩萨的《大智度论》,他就是晚上入定,到兜率天听弥勒佛讲经,白天出定后,把听到的记录下来,从而形成了《大智度论》。

  佛教的建筑也是过去祖师大德们入定以后,到了不同的境界,看到不同的建筑,出定后把它们描绘出来,再建造出来的。如果一个人不能入定,神识不能出去,他所讲、所写、所画、所用的,都是头脑的力量,都是知识,不是智慧,不是灵性的力量。一个人平时如果连头脑、六根都不能专注统一,又如何能入定?本来面目又怎么可能脱离身体,自由地翱翔于三界之外呢?

  平常人的心是四分五裂的,分散在千千万万个角落里。修行就是通过一种方法,把我们散乱的心收回来,让一万个念头变成一个念头。当你能长期专注在一个念头上,再把这一个念头分成千千万万个,也就是所谓的一心可以多用,可以和万物融为一体,可以有他心通,能够天人合一。修行的整个过程就是——收回来,再分出去。而我们现在连第一个过程都完成不了,心都收不回来,又怎么能进行第二步——把心再往外扩散呢?

  为什么很多人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耳朵听不见;在沉思的时候,眼睛不能看,耳朵也不能听;而有一种人眼镜在看的同时,耳朵又能听,耳朵听的同时,头脑又能思维,思维的同时,嘴巴又能与人对话,回答别人的问题,也就是一心能多用呢? 就是因为后者随时都能专注,而前者不能。只有当一个人随时都能专注的时候,才能随时把自己这种专注的力量分散到千千万万个人身上,从而接收到千千万万个信息。

  《心经》里讲的“舍利子”,“舍”指的就是我们身体这个房舍,“利子”就是本来面目。打坐魂不守舍,就是本来面目没有住在身体这个房舍里面,只是这个躯壳坐在这里。很多人都是出去又不能完全出去,收回来也不能完全收回来,能把八分收回来就已经很不错,算是个很聪明的人了。如果能百分之百,也就是十分都在身体里面,就是一个有智慧的人。

  一个人越专注,眼前的光就越明亮;一旦散乱,打妄想,眼前的光就黯淡了。但是,更多的人都是闭起眼睛,眼前一片漆黑。魂魄没有和身体合二为一,眼前怎么会放光呢?你们可以拿一面镜子看看自己的两个眼球,看看眼球会不会放光,是不是炯炯有神,很明亮。如果不是,你就知道自己有多散乱了。

  过去修行人在禅堂里打坐,得道的禅师看到里面坐着的,都是一群没有灵魂的人,这些人的心很散乱,每个人只有三分的魂魄在,七分都跑掉了,只有身体坐在禅堂里。这还叫打坐,还叫修行吗?所以当禅师看到一个人的魂魄走了,只有两三分留在身体里面,他就一个香板打到他的肩膀上,把他跑出去的八分魂魄给打回来。但是回来不久,他的魂魄又跑了,禅师第二个香板又打过去——香板就是干这个用的!

  我们说一个人昏沉了,散乱了。为什么会昏沉、散乱呢?就是因为魂魄走掉了。当一个人的魂魄走了,他身体的光就减弱,暗淡,甚至没有了。比如七八分的光都走了,只有两三分的光维系着身体的存活,人坐在这里,身体是一团黑色的东西,不是一团亮晶晶的光。开天眼的大和尚或班首看到了,就用香板打他,把他走掉的七八分魂魄打回来。可是打一香板,痛几分钟后就不痛了,他又开始打妄想,魂魄又走了。老和尚没有办法,对这样的人怎么办呢?于是就给这些散乱的人头上烫戒疤,让他天天痛,想打妄想都打不了。过了十天半月,香疤好了,不痛了,再给他烧第二个,一直烧到九个。通过这种方式训练一百天,他散乱的心收回来了,已经能达到身心合一,人在此心也在此了,基础建立起来了,这时候才谈得上开始修法。在此之前,给你任何方法你都修不了。

  古时候训练专注的方法,是让我们的意念随着呼吸进进出出,把心和呼吸捆绑一起,呼的时候心念随着气呼出去,吸的时候心念随着气吸进来。什么时候心和呼吸融为一体,念头与呼吸同步了,就意味着能把散乱的心收回来了。《楞严经》上讲,阿难修行证果用的就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在我们中国汉传佛教里几乎已经失传了,但是在上座部佛教里还保存得很完整。现在不是有个葛印卡老师传的内观禅吗?就从是观呼吸入手。天台宗的数息观就是内观禅的方法,这种方法原来在天台宗里保存得很好,它有六字诀:第一步是数呼吸,第二步是随呼吸……也就是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

  现在社会上很多大师在传教,传法,他们的方法可不可修呢?如果说西方极乐世界离我们这里有一百公里,很多大师传的法门只能让你走六十、七十公里,能走八十、九十公里的法门少之又少,甚至有的法门只能让你走上二十公里,就再也走不上去了。

  作为一个法师、一个传教士,各个宗派的教理、思想、方法,都应该了如指掌。如果一个出家人的脑子里没有十几二十个法门,就没有智慧辨别别人传的法门是否可修,可修到哪个层次,是正见还是邪见,也就无法教导来到你身边的每一个众生。

  任何一个法门一开始都是训练我们的专注力,培养我们的定力(我们宗教称为禅定),有了定力才能入道。到东方、西方,到任何一层天,都要有本钱啊。

  法门不是目的,而是让我们用来赚钱的工具。我们赚的是什么钱呢?你赚到禅定,就是赚到了“钱”。你有了这个“钱”,想在哪里买房子,想买什么样的房子,买什么样的家具都可以。修不同的法门得来的禅定,就如同做不同的生意赚来的钱一样。有的人通过念佛修来禅定,有的人通过磕头修来禅定,有的人通过走钢丝练出禅定,有的人通过绣花绣出禅定。有了禅定,你想干什么都可以,往生任何一个国土都可以,不是靠法门往生,而是靠禅定力。

  千万不要把法门当作入定。法门是为了把你们的禅定训练出来。为什么社会上有那么多做生意的行业呢?行业虽多,但做生意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赚钱;赚到了钱还不是目的,是为了买房子、车子,为了帮助别人,净化社会,让大家都过上幸福的日子!训练禅定的目的则是不忘记修道,不忘记回归——这才是真正的目的!

  我们来到这个娑婆世界,说明这个娑婆世界适合我们修行,有我们想要的东西,这些东西能辅助我们修行,让我们更快地成长。当我们修行成就以后,就要加持这个娑婆世界,净化这个娑婆世界,让后来到这个娑婆世界的众生有一个美好的环境继续修道。可是我们都颠倒了,来到这个娑婆世界以后,都忘掉了自己的使命,忘掉了自己的责任,忘掉了自己是来干什么的,忘掉了自己为什么来这里!

  我们总说“回家”、“回家”,回哪里的家呀?你说回父母的家,哪里又是你父母的家呢?灵魂的源头才是我们真正的家!我们每个人都来自三界之外,三界之外才是我们的家!

  问:莲花生心咒跟莲花生法门是不是有着密切的关系?

  师:我所说的莲花生法门和莲花生大士没有直接的关系。为什么叫莲花生法门呢?就是修这个法门,将来都往生到莲花的国土,每个人都是以莲花为身,坐在莲花上。这个莲花生并不是指藏传佛教的教主——莲花生大士。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