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文集:论天台教观(诚信)
天台宗文集:论天台教观(诚信)
前言
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最初判教的是南朝刘宋慧观法师(生卒不详),山东清平人,俗姓崔,弱年出家,曾随鸠摩罗什、佛驮陀罗和慧远受学。禅,净,律兼通,博学多闻。师如神秀雅,思入玄彻,当时的人说他是“通情则生(道生)、融(道融)上首,精雅则观(慧观),肇(僧肇)第一。”师于修洽《涅槃经》两种汉译本时,作《涅槃经》序,立二教五时判教,他把《涅槃》判为常住教,为后世所重视。
顿
一、三乘别教——阿含(对三乘说各别的谛、缘、度)
二、三乘通教——般若(通三乘,而说谛、像、度)
三、抑扬教——净名、思益等(抑声闻、扬菩萨)
惭 四、同归教——法华(开三显一)
五、常住教——涅槃(说佛身常住)
到了南齐的时候,河南镇平县的刘虼(437—495),法名灵预,别名德明:再把人天教添于慧观的五时敎,而成为五时七阶。刘虬性高洁而好学,聪慧过人,娴于经史,尤其是精通佛教经典。刘宋泰始年间,多次征召为晋王记室,但虬召不赴官,居家学佛,长斋礼诵,博通经藏,明了禅法,常掩斋独处,寂然若虚。每登座讲《涅槃·大小品经》四众拱听,欢喜赞叹。他在《大乘义章·卷一》及《三论游意义》中载有五时七阶的说法,主张施教依根器不同,其次是辨顿悟义,谓入空则其慧不二。评定顿渐之得失,以渐为虚教,以顿为实说,颇具调和之意,并把渐教又分为五时:
一、人天教——世间之教
二、有相教——承认差别事象存在之教,如《阿含经》等。
五时 三、无极教——否定有差别事象存在之教,如般若经等。
四、同归教——如法华经等
五、常住教——如涅槃经
慧观和刘虬是江南最早的判教家,但是这只是对诸经外形之分类,还没有达到内容的化法。除此之外,在江北还有七家判教之说,由于篇幅限制,不再赘述。
智者大师根据江南,江北的诸家判教,种种见解,无所不评,有取有舍,把复杂的判教进行综合统一,对整个佛教有一详尽的分类,但是在智者大师的判教当中,化法四教和三种教相,是纯属大师的创说。他依藏通别圓的四教而分类,判摄大小权实的诸经,又依顿渐秘密不定四教,而指明佛陀施教的方法,并建立了五时(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的范畴,而分类为通教和别教。
可见智者大师的判教与前人不同;以法华经为中心,判摄如来一代时教。
智者大师的五时八教,综归起来,不出“教观"二字。
一、藏教与析空观
《教观纲宗》说: “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教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这说明, “无论修大小乘何种法门,都要依佛的教法而修,若不依其教法,则邪正莫辩,所以说观非教不正。若只知如来十二分教,却不知修观,则妙义不显,见地不发,其法就不足以流传于后世。要想流传大教,必须以观为先导。所以说教非观不传,若是有教无观,其救不起作用,所谓分别名相不知修,入海算沙徒自困。若是有观无教,其观危险,盲修瞎炼,未免堕坑落堑。因此,教观总持,不可偏执,如人之两足,车之两轮偏则成失。,
所谓藏者是三藏的简称,有小乘三藏和大乘三藏之别。小乘三藏:一,经藏即四阿含经,二,论藏即六足一身等论,三,律藏即五部律。因经律论各含有一切文理,如库藏储蓄一切财物一样。智者大师依据《大智度论》所说的“迦旃延子自以聪明利根,于娑婆中明三藏义,不读{衍经}(即大乘经,非大菩萨。”故{法华经}说:“小乘学者。)名为小乘三藏教。
小乘三藏教主要是修忻空观,正如《教观纲宗》所说的“藏以析空为观。”
析空观是以析色入空,又名析法空,大体就是把因缘和合而成的法,分析而拆散它,便见其空。这种解空的办法当然是不彻底的,带有色败为空。为什么呢?因为见一切法有生灭无常,由其败坏而归于灭无,所以叫空。析法空和败坏空都是不彻底的,非绝对的,却只是方便权说。比如就析法空来说,佛也可能说一座房子或二条凳子是出于许多因缘和合而成的。假使把这种和合拆散,分成七分,由七分中再分析为七分,乃至分为无量分,最后分成微尘细分,如是忽然被风一吹, 哪有房子凳子呢?因空义并非易解,所以,佛对钝根人只说权巧法门。至于小乘学者,执着有极微等说法,那只是论师的事,不是佛缘生之所函。如能顺缘生的这一原则而思考下去,就会知道不能有极微的肯定。又比如就色败空来说,因色之生灭无常败失而说空,这也是佛的初步引导,所谓诸行无常的直接意思,就是由存在到不存在,而不存在即是败坏。若执着佛所说的空,即是这败坏的空,这空就表示一无所有,那只是论师的迷执,不是佛由缘生无常说空的真实义。所以此色败为空,只是方便的引示,非原则性也。
从解脱方面来说,三藏教中虽有声闻,缘觉、菩萨的差别,但他们都是同断见思,同出三界,同证偏真,同行三百由旬,只入化城而巳,非真实之目的。再从佛果来说;,三藏教为灰断佛,即灰身灭智,只留舍利为人天福田。藏教的声闻乘的极果是阿罗汉,缘觉乘的极果是辟支佛,菩萨乘的极果是佛。但此佛也是灰断佛。为什么呢?因只修析空观未见恒河沙之佛法。若以四谛来说,即生灭四谛,只断苦集,还有道灭。修道谛反前苦集,显偏空真理。因灭以会真,而灭幻身非真,只见子空,不见真常不空之缘也。
总之,藏教之所以为小乘,要是:只修析空观,独善取灭,佛,有无量生灭四谛。
二、通教与体空观
所谓通教,能通前藏教,通后别圆。
因佛教有声闻、缘觉、菩萨三种的修行人,此教能通达利益这三种人, 故名通教。在《四教义》里说;“又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此教三乘因同果异,证果虽然不同,但同断见思,同出分段,同证偏真。
菩萨有利钝二种,但钝根的只见偏空,不见不空,只有成灰断佛,行因虽殊,果与藏教一样。若是利根菩萨,非但见空,兼见不空。不空即中道,其中有但中不但中两种不同,若见“但中”,别教来接,若见“不但·中”,圆教来接,所以名通后别圆。
通教行人主要修体空观,所以《教观纲宗》说:“通以体空为观”。此教以体空入空,故名体法空。这比藏敦的析法空,色败空为进一步,而且一进就进到彻底之境。即观现在宇宙的形形色色,根身器界,都是缘所生法,皆无白性而当体即空,非必经由分析拆散而空,或由色败而至空。是由般若观照的工夫,到般若智现前,便知诸法缘生如幻,当体即空。如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时,照见五蕴皆空,就是体空观的境界。若能无自性而见当体即空,就能证无生法忍,即是不假名而说诸法实相。就四谛来说,即是无生四谛。通教引小入大,首先在观法上引其舍弃析空观而进至体空观,所以说“三人(三乘圣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根据天台教义,体空观是通教观法的主要内容,通教之所以为大乘也是由此来决定,此宗的教观, “以《智论》为指南, 以大品为观晶。”即大乘的中道观法。通敦之所以通后别圆,·只因其在体空观之下行菩萨道而不舍众生,非如小乘的恩不及物,只独善其乐而不兼济。但是这不舍众生,并非只由体空观所推出,必须加上悲愿。从佛果方面而言,通教行人仍是灰断佛。为什么了因未进到如来藏恒河沙佛法之缘故,所以与藏教同,其分别只在大小巧拙的不同。
三,别教与次第三观
所谓别教,既不同于前面的藏通二教,又不同于后面的圆教,单独说明界外菩萨的位置,所以名为别教,《涅槃经}说:“四谛因缘有无量相,非声闻缘觉所知。”从根机方面来说,别教是不共二乘独为菩萨,令观中道之理,断无明烦恼,证三德秘藏,虽与前面的藏通有所差别,但非初即依中道理,而是先空,次假、后中,之次第,至若相即相融,进入初地才可论,这与后面的圆教又不同,所以叫别教。
别教行人主要修“次第三观”。次第三观又名别相三观、隔历三观,即隔历次第而修习空、假、中三观,别教认为空、假、中三观是互相隔历而不相通。所以,必须次第观之,由此可依次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而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若将三观配于别教菩萨之行位,则十信位修习空观,十行位修习假观、十回向位修习中道观。但也有通修三观的人,如十住位的菩萨、除修习空观外,也兼修假观及中道观。天台宗将三观分为次第与不次第二种,以别教的次第三观、彰显圆教的圆融三观。
别教所立的观法:即从假入空观、从空入假观、从空假入中道第一义谛观。
①从假入空观,略称空观。所谓假,就是虚妄之俗谛,·空是真谛,要想去俗归真,入空真谛,就须先观假,知道假的虚妄才能会真,所以叫二谛观。修此观法,可断三惑中的见思惑,得三智中的一切智,见真谛理,其所修行位,相当于别教的十住位。
②从空入假观,略称假观。即不止于真谛之空理,进而建立假的俗谛差别观。
若果住空,就与二乘无异,不成佛法,无益于众生,所以空不住于空而入于假,这就知病而识药,·应病而授药,所以名从空入假观。修此观法,可断三惑中的尘沙惑,得三智中的道种智,见俗谛理,其所修行位,相当于别教的十行位。
③中道第一义谛观,略称中道观。此观以空假二观,方便双照于真俗二道之观。就是先观空生死,次观空涅系,见思、尘沙二惑既尽,心无偏著,所以能得双遮的方便,又因次第用于二观,观其二谛,所以得为双照的方便,如此就中道佛性,而为观中道之观,谛观不二,惑智一如。修此观法,可断三惑中的无明惑,得三智中的一切种智,见中谛理,其所修位相当别教的初地。
四、圆教与一心三观
所谓圆者,意即不偏,圆融,互备。
即不论迷悟,在本质上并无什么区别,此为真实之理,也是佛所觉悟的道理。所以圆教在显示佛的所悟境界,也就是明示佛陀内证功夫。圆教观空、假,中三谛之理,在一谛中互具其他二谛,所以中道之理,称为不但中之理,圆教菩萨以一心观空假中三观、中道非但具足一切佛法,并且真谛、俗谛也同样具足一切佛法,三谛圆融,举一即三,全三即一,一心三观是最上圆悟行人之法,比前之三教有日劫相倍之功,所谓圆解、圆修,圆断,圆证,圆位,返观当下一念心性,具足十法界、三干性相,百界千如之法。智者大师说:“事造理具二种三千,同在一念,虽有四圣六凡依正不同,但都从吾人一念心中,由理具才起事造,观心实无形相,也是宛然明了。心的体用,不可思议。
圆教行人主要修一心三观。一心三观又名圆融三观、不可思议三观、不次第三观。所谓一心即能观之心,三观即空,假、中三谛。知一念之心乃不可得,不可说,而于一心中圆修空,假,中三谛者,就称一心三观。《摩诃止观》说:“若一法一切法,即是因缘所生法,是假名假观;若一切法即一法,此法即是空,是为空观,若非一非一切者,即是中道观。一空一切空,无假无中而不空,是为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无中而不假,是为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无假而不中,是为总中观,此即《中论》所说不可思议的一心三观。其中,所谓一法一切法,指真如随缘形成一切现象, 皆不实在,故名为假,观此则称为假观,一切法即一法,指一切现象皆真如显现,无独立的实体,故名为空,观此则名为空观,一切现象非一非一切,同时具有上述两种性质,此为中道,观此则称为中道观。如作空观,则假、中亦空,以上三观悉能荡相破之。如作假观,则空、中亦假,以上三观皆有立法之义。如作中观,则空、假亦中,以上三观当处为绝对之故,以此观于空、假、中三谛之任何一谛,而三谛无不圆具,故称一心三观。然此不思议法,;甚深微妙,其观慧门,难解难入,所以为圆教利根菩萨所修习。
《结 论》
综上所述,藏教修析空观、通教修体空观,别教修次第三观,圆教修一心三观,因根机有利钝,故立四教之差别。在佛教各宗各派中,天台教观最为周圆,令学者即闻即观,目足并重,所谓教观双运,大小圆融。假如走于极端,偏于·一面,就好象有目无足,寸步难行,、所以,《教观纲宗》说:“佛祖主要,教观而巳矣。观非教不正,教非观不传,有救无观则罔,有观无教则殆、……”太虚。大师说“真能为佛教发展者,可禅,净、教三家。但除禅净两宗外,其独创一家足够代表教门,弘扬一代时教者,首推天台宗,天台以教观并弘,止观不异”。可见智者大师之婆心极切,勉励后人教观总持,不可偏独。可是,现在每见学者偏于一边,或有教无观,或有观无教,误解天台教观为中国之佛教,不可学也。如此修行,岂能道德高卓,深入经藏?因此,不依如来教观修行,违背祖意,怎能上求如来悲智之道?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