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海空法师:愿行的力量(下)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4日
来源:   作者:海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海空法师:愿行的力量(下)

 

  2008-5-2于白塔寺

  今天是一个非常殊胜的日子,今天得到德阳市统战部的一个电话,在没讲经之前,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德阳市统战部通知我说:“白塔寺已经被四川省政府宗教局评为和谐寺院,是和谐的先进寺院啦。”他们表示祝贺!我们作为白塔寺的僧人和白塔寺的护法菩萨,你们听到这个消息高兴吗?(众答:高兴)

  我们学佛,就是学习佛的精神,佛的思想,佛的方法,用他来作为我们人生修行、生活、工作的座右铭。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什么呢?讲《普贤菩萨的行愿品》,在我们中国有四大菩萨,最著名的四大菩萨,有哪四大菩萨呢?就是五台山的文殊菩萨,他是代表智慧的圆满;峨眉山的普贤菩萨,他是代表大行的圆满;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他是代表大悲的圆满;九华山的地藏王菩萨,是代表大愿的圆满;这就是四大菩萨的内涵。中国的佛教界又把五台山比为金色世界,峨眉山比喻为银色世界,普陀山比喻为琉璃世界,九华山比喻为清凉世界。当然比喻的方法不同,大概就是这些类型。

  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是《普贤菩萨行愿品》,就是给大家讲《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的行愿品》,这一部经,在我们佛教的经典当中,是王中之王,什么叫王中之王?也就是经典当中的经典,是佛教里最重要的一部经。这一部经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这部经有八十一卷,也有四十卷,也有六十卷几种,但是都不全面,因为在翻译的时候,就连八十一卷都不全,从原本中的十万个偈颂翻译过来的,在翻译的时候,只识出了四万五千,但是这个四万五千,它已经具足了序分和正宗分、流通分两种,这是正宗分和流通分两种体系。

  释迦牟尼佛说完这个经以后,这部经就没有存在这个世间了,世间上没有,而被龙王请到龙宫里面供奉了起来。后来有一个非常绝顶聪明的,非常有智慧的龙树菩萨,他听完了佛讲的这部经以后,听说这部经还存龙宫里,他就到龙宫里去把它请出来。请出来以后他就发心看这部经,然后慢慢的把它流传到世间。

  《华严经》有三本,上本、中本和下本。特别是上本,它讲到三千大千世界和微尘世界。一个世界,微尘已经就无量无边了,我们何况是大千世界呢?

  我今天下午给大家讲这个行愿品非常具体,非常真实,希望大家要认真听。至于你信和不信,它都是存在的。我以前在跟大家讲开示的时候,经常说这么一句话,世人有世人的观念,特别是现在的世人,只看到现象,看不到本质,更想不到这个本质的起源和它的因果关系。我经常说,在我们中国无论是马列主义的思想基础,还是科学态度,它都有一个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存在决定意识。存在的东西,你信也是如此,不信也是如此,因为它是真理。我们的佛法,是人生的真理,是宇宙的真理,是经过过去的觉者,过去的佛和菩萨和现在的觉悟者、及修行人的实证,总结起来的经验。那么佛说的大千世界,究竟有多大,在以前的开示我也讲过,这次把它讲得具体一点,你们信不信都是这样。

  大千世界呢,它是一个微尘世界的劫数,所比喻的一个总和为一个世界。实际上这个世界的微尘,已经就是无量无边,那么大千世界里面的微尘,其数目就更大了。我们大千世界,即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便是一个世界。我们现在所处的这个世界,看到一个月亮,一个太阳,能够照见到的这个世界,就叫一个世界,这叫做什么世界呢?聚成了一个微尘世界,聚集了一个小千世界,就是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日月,就是一千个小千世界,聚集了一千个小千世界呢,就称为一个中千世界。再聚集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是一个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就为一方佛,就是一个佛土。十方世界有多少佛哇?有多大的世界呢?由于我们的思维被烦恼所蒙蔽的这种思想境界来讲,我们眼睛所以看到的,我们认为的这个世界太渺小了。

  谈到这个大千世界,我们人在这个世界中占什么样位置?我们人的精神,它就具足了这些智慧的总层面。我们人的形象只能是这个大千世界当中的一个分子,如果把我们的智慧聚集起来,用一种方法扫清我们累生累劫的业障,我们这个精神就能得到圆满的开发,我们这个精神境界,也就是觉悟的境界,可以包容大千世界,我们在很多经典里都讲到这些。如果你们在座的能够在这一生成佛,你们能够达到佛的思想境界和佛的智慧,你就可以化为百千万亿佛,有这么多化身,是无量的,你的每一个化身有着你的愿力展现在这个世间。可以这么讲,大千世界里所有的众生,都能够闻到你的法,都能够闻到你的智慧了,得到圆满和作用,得到大的利益。

  在《普贤行愿品》中,行愿品的行,它是指修行的大行,是把愿用行来具体的完成。行愿品呢,所提到的愿,不仅仅只是一个愿,它有十大愿,它这十大愿,不是只发一个愿就行了,比如我们地藏王菩萨所发的四十八愿,地藏王菩萨所说的,“地狱不空,我誓不成佛。”这是一个愿。那么阿弥陀佛也发了四十八愿,阿弥陀佛发愿要度尽娑婆世界有缘的所有众生,凡是能够念他的佛号,他就会来接引,这是他发的愿。而《普贤行愿品》呢,就是要我们的行为,来完成这些愿,来随这些愿。如果我们发了愿后,不用行为来体现,完成我们的愿望,所发愿的这些内容,那么我们这个愿,只能是一个口号。所以,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要用行为来完成我们所发的愿,叫行愿,或叫愿行。

  这次我到北京讲经时,中国佛学院有一个学生问:“人们都说信、愿、行,为什么不叫愿行品,叫行愿品呢?”普贤菩萨主要是行为主,以行来完成所发的愿的一种修行方式,所以叫行愿品。他们之间没有行愿和愿行的分别,是一个发愿和行愿之间的具体实施的一种方法。谈到愿这个问题,今天我还是要把它讲一讲,愿行的力量究竟有多大?

  愿,如果我们发的愿,我们按照这种愿望去行持了,去行为了,它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如果,我们都按照我们所发的愿望去行为了,那行为的力量,行愿的力量,就足以扫清我们累生累劫的业障。你们在座的有些人学佛多年,对普贤菩萨的十大愿,有些还能背得,那么《大方广佛华严经》上说的普贤菩萨的行愿品,普贤菩萨究竟发了什么愿呢?《大方广佛华严经》龙树菩萨请出来以后,他自己去阅读,流传到我们世间,是舍利弗尊者行的法,宣讲出来的。《楞严经》是阿难尊者行的法。那么普贤菩萨称赞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世界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才能够成就。”这句话是谁说的呢?就是阿难尊者请法的时候告诉大家的。普贤菩萨摩诃萨称赞如来讲的这些功德,得到这个《楞严经》和这个《妙法莲华经》这些本身都是佛讲的,这个对于菩萨要把它认识出来,讲解出来。

  这个十大愿望,还是提一下,虽然我们有好多学佛的人知道,还有没学佛的人不知道。十大愿望就是:第一,就是礼敬诸佛。礼敬诸佛是有功德的,不是仅礼一个佛,普贤菩萨在行愿当中说,“我们礼佛的时候,要有个恭敬心去礼敬诸佛,对所有的佛去礼敬,不是去礼敬一个。”这样他是有很大的功德,不要去分别。

  第二大愿,称赞如来。一个是我们敬仰菩萨,敬仰诸佛,恭敬他,第二个就是称赞他,称赞如来,我们恭敬和称赞,这两种是一种功德。

  第三是广修供养。广修供养,并不是指供养钱,或者是供养一些物资,修供养有很多修法,这个供养不仅仅是物资钱财,还有法供养,还有心供养,还有意供养,还有身口意供养。身供养,就是具体的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口供养,就是赞叹如来,赞叹诸佛。意供养,就是生欢喜心,要用我们的意,经常的去供养佛法。

  第四,就是忏悔我们的业障。要发愿忏悔我们的业障,我们供养佛,尊敬佛,尊敬如来,赞扬如来,供养诸佛,这只是给我们具备功德,具备资粮的一个方面,关键还要忏悔我们的业障。我们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有业障的。如果我们没有业,我们就不会来到这个世间。所以,我经常给他们讲开示说,有的人问:“你从哪儿来的呀?”很多人都知道,从父母中生来的,父母生你,只能是一种现象,那父母没生你,你在什么地方?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间,都是随业而来的,你们以前种下了种种的善业、恶业,随着你们的业力,带着那种因缘,来到这个世间,来尝报,来还报,来了愿的。所以,如果我们不忏悔我们过去的这些业障,我们在这一生修行中是不可能成就的,我们在修行中就会有障碍。

  第五,就是随喜功德。所谓随喜功德,作为我们修行的人,看到别人做了好事,做了好多功德,我们要生欢喜心。可是我们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特别是世俗的,看到人家有钱也不高兴,看到人家学习进步也不高兴,看到人家事业成功也不高兴,心想:我为什么不如他们啦,就这一不高兴,就起嗔心了,这嗔心一起,就麻烦哪!今天再讲一讲,起嗔心的罪是很大的。我们佛教把嗔心视为:“嗔心烧毁功德林”,无论你以前做了好多功德,好像你栽了很多树一样,你嗔火一起,嗔心这把火一烧,整个树林、森林都会烧了。所以,看见别人行善,看到别人的功德,我们要称赞,能生起欢喜心,要随喜。

  第六,就是请转*轮。我们来到了这个世间,闻到了佛法,我们要生起一个恭敬心,恭请佛法常住,*轮常转,让所有的众生,永远都不灭法,不离法,得到法的利益,

  第七,就是请诸佛住世。我们发愿请诸佛住世,不管我们行得了,行不了,我们有这种愿,愿就是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曾经有弟子跟我说:“我们要请诸佛住世,那佛已经湿槃了,我们到哪里请呀?是不是在庙里去拜一下菩萨,上面塑着的泥塑木雕,我们请一下,他就能住世?”请诸佛住世,具体的讲,佛灭度以后,以戒为师,以法为师,继承佛法,绍隆佛种的是僧人。佛法僧嘛,僧为佛的代表,特别是修密法的,上师是佛法僧的总代表。你请诸佛,你请上师,请那些僧人住世,我们供养他,我们随喜他的功德,赞叹他,事实上也是请佛住世的一个方面,这是请佛住世的一个方便法。

  第八,常随佛学,就是我们的生活,我们的学习,经常与有佛的学问的,有觉悟的人学习。现在有些来到寺院学习佛法,住持佛法的僧人,僧人就是佛的代表,所以我们汉传佛教,就把佛的代表称为僧人、比丘。藏传佛教,就把它称为活佛,就是现在的佛。实际上活佛就是一个比丘,只是在藏地他的称谓不同而已。在我们四川,总共有六万五千僧人,藏传佛教就有五万五千多,汉传佛教就一万多人,这些僧人,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僧人,在称谓上不同,事实上目的是一样的。我们汉传佛教的比丘,藏传佛教的活佛,职称是一样的。我们汉传佛教要信众,尊重我们的比丘,尊重我们的僧众,就是尊重诸佛,所以我们要明白这个道理,这是没有分别的。

  第九,就是恒顺众生。什么叫恒顺众生呢?我们佛度化的时候,是随缘对机的。我们现在的出家人,所宣讲的佛法,弘扬的佛法,针对的还是人,还是众生。那么众生有困难,众生有痛苦,有烦恼,需要我们去解决,我们尽量的随顺他们,跟他们讲清佛的道理,让他们自己觉悟。并不是见他们有痛苦有烦恼,就把他们呵斥一顿,有痛苦就训斥一顿。随顺他,又开导他,帮助他,帮助这些众生觉悟。

  第十,就是普皆回向。前面九个愿望,所聚的功德,都把他回向给众生。所以回向众生,功德是很大的,如果只靠自己的力量,去扫除我们累生累劫的业障,那可以说是杯水车薪,是不够的。我们把自己所有的功德回向众生,自己无贪无住,那么自己心胸就宽广了。我们由于这种慈悲为怀的心,宽广的心胸,去回向众生,那么众生的愿望,也是一种力量。众生的愿望,跟我们发的愿望,我们的悲心,我们的慈善心,与众生的恭敬心,合为一流,进入同步轨道,就变成一种力量,这样的力量,就能够摧毁我们累生累劫的所有的障碍。所以我们靠自己的力量,靠佛的力量,用我们的悲心和众生的愿力、愿心合在一起,这个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发愿的力量是不可思议的。我们按照我们的愿望去行持,那么行愿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谈到行愿这个问题,是我们每一个修行人的核心,也是一个基础。如果我们所有的愿,而且发了很多愿,我要怎么样,要怎么样的。我要成佛,我要成为一个智慧者,我要众生安乐,要世界和平,要社会和谐,要人与人之间的和睦。我们发一个愿,如果我们没有实际的行为,去实施,去了这个愿,去行这个愿,那么仅仅是愿而已。因为愿的力量,促使我们产生行为,所以行和愿,是相辅相成的。你没有愿,怎么会行?所以谈到行愿品,与信愿行三资粮的问题,那有人就说:“信愿行,要产生信心才能发愿,要发愿才有行为,我们信心都没有怎么会去发愿?”信心从哪里生?这一次北京讲经的38位法师,都没有讲到的问题,那就是因果。这次传印法师是中国佛学院的副院长,也谈到这个问题,只有我提了一下因果,其他都没说。

  以上所谈到的十大愿,是我们修行之母,但一切信心,都是建立在知因识果的基础上。因果也是缘起法的基石,不知因果,我们的信念是混乱的,身心无度,道业难成。所以我经常讲:“一个不信因果的人,是最可怕的。”因为他不昧因果,什么事情都敢做,这样的人知识越多,危害越大。行者,特别是我们修行的人,应该慎重。我经常说:“不知因果的人,不信因果的人,他是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的。”因为他什么都不信,他的行为就没有轨范,没有规则的,思想是混乱的。不信因果的人,他认为这世间上的一切,都是应该的,他不知道如何应该,怎样应该,那就是业力所产生的应该。比如现在有的人,他要聪明一点,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工作,有着好的地位,好的运气,就为所欲为了,什么都干,无恶不作,他认为他该做,他运气好,他聪明。我见到很多人,还是专门管宗教的,他当着我的面说:“我就是不信因果的。”我说:“你不信因果,你管我们干啥呢?”我们就是信因果的,你不信因果,你管我们信因果的。去年德阳市佛教协会换届,请了一个什么会计,他当着大家的面说:“我是来跟你们当会计的,首先申明,我是不信因果的。”当时我就说:“你如果是不信因果的,我们也不希望你作我们的会计。因为我是信因果的,我们大家都是信因果的,佛教徒都是信因果的,你不信因果,就没有资格来管理我们这个佛教,担任这个工作。”然后大家就站起来说话了。所以社会上不信因果的人着多啊!就是因为我们要知道因和果这个关系,我们才能生起因果关系当中所产生的善见和善法。明白我们种了善因,就得善果,种了恶因,就得恶果的道理。

  佛教的缘起法,缘生性空的缘,是源于知因识果的基础上,这是最根本的东西。有的人认为自己聪明,能够找到个什么东西,干点什么事情,工作顺利一点,那是因为你以前有福报。如果你福报享完了,那就有再大的本事,也就不可能有什么收获,不可能有什么成就。我前年在四川大学给那些总裁班的总裁讲课,在讲《觉海之路》时,就说了中国人的一句常言:“富不过三代,”很多有钱人为什么到后来没钱了呢?因为有钱的时候,就奢侈、铺张、享福,把福享完了,就没有了。所以我们智者就知道福从何而来,我们要得到永远的幸福,那就要经常培福,我们如果不培福,福完了就没有了。所以在座的,如果你们有兴趣,我在四川大学讲的《觉海之路》,你们去好好看看里边因果的关系。比如谈到我们的身心健康,也有一个光盘叫《怎样做一个健康的人》,也是在四川大学的总裁班讲的,这两个光盘有四个小时的内容,足以能让你们在生活当中,寻找到另一个方面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今天谈行愿品,怎么将行愿落实到我们具体的修行上去?就是要在知因识果的基础上发心、发愿,然后按照自己的愿去行持。我们发愿以后,要持之以恒。那么发愿,发什么愿?是善愿、还是恶愿。在座的人肯定是发善愿,大家是学佛的,发的是善愿、善行,在行为中有很多障碍和违缘。我们四川的峨眉山有一个道场,供的是普贤菩萨,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在座的有博士生、研究生、有也教授。我请问你们:“有谁能超过普贤菩萨的智慧?举手!有谁?有吗?有没有啊!(众答:没有)好像还没有,但是今后必定能有,为什么呢?如果你把我今天讲的话听懂了,去开发你的智慧了,当你证得了圆满的智慧那就有了,但愿你们都有,怎么还不鼓掌啊?告诉你们,我叫你们鼓掌,不是我想出来的,我几次在北京开会,见到北京师范大学的教授,他们都是这样的风格。特别是这次在澳门儒释道三家对话,我们的许加璐委员长,也是北师大的教授,他也是这样的,“怎么还不鼓掌啊?”看来染上了,染习成性啰!也就是说有没有普贤王的智慧,靠我们发心,你们每一个人将来都要成佛,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觉悟也是有早晚的问题。我们看不起别人,也不要瞧不起自己,我们自己要有信心这是关键。如果我们连自己都瞧不起了,连这点信心都没有,那你的前途就没有希望。所以我们必须在知因识果的基础上,建立自己信心。信要真愿要切,我们的行为才能够巩固。

  我们行为的第一步是什么?普贤菩萨在峨眉山,成为中国的四大名山之一,成为我们的愿行之首,愿行的楷模,他的第一个行为就是培福。我经常跟我的弟子讲,称赞我们在普贤王菩萨光环附近,我们要学他的思想,普贤王菩萨煮了二十年饭,我们净土宗的天天念阿弥陀佛,你们知道印光大师煮了多少年饭吗?多少年啦?印光大师也煮了二十年饭。这么大的智慧,为什么出来的时候,现身的时候,出世的时候,不去讲经说法,不到处去宣讲?因为人们不听这个,人们要看实际的,你是修行人,你在干什么?大家看你的行为,所以他从自己做起。我们现在提倡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要从我们自己做起,从哪里开始?从心开始,从我们的行为开始。所以我们学习的榜样,我们的楷模,普贤菩萨他做了,他具体去做了,实际去做了,先做饭,做具体的工作,把行为让大家作为学习的榜样,以实际行动学修。他为什么这么做呢?我学佛几十年哪,还学了道术,我也有些经验。如果没有培福,你是不可能有成就的,为什么要这样讲?如果你学佛不培福,你没有资粮,你不能定道。没有资粮,就靠你这点愿力和行为,在修行的道路上,你累生累劫的业障,早就把你推翻了,它就要来干扰你。你们不是经常听说:“佛高一尺,道高一丈,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所以我们在修行中,发现了好多事情,你修行越精进,发心越坚固,行为越真实,魔障就越大。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资粮,有足够的福报,就没有魔障来干扰,它来干扰你,你有定力,能够战胜那些魔障。我经常给我的弟子们讲开示的时候说,我们在庙里来,哪怕是扫地,做饭,你们都有无量的功德,你们的功德,具足了你们的资粮。我经常跟白塔寺的居士讲、僧人讲,我们在殿堂里念经,做早晚课,他们在食堂里做饭,如果他们不给我们做饭,我们还有精神去念经,上早课吗?四川峨嵋山有个通孝法师,在跟我们一起开会的时候就说,禅定、修行、修心,必须要有一个基础,当具足四事。我修了几十年行,我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人不穿衣服,坐在山上一个大石头上,不吃饭就能够修行,就能成功。如果你们谁不听,你们把你们的衣服脱光,坐到一个非常隐秘的地方,一个大石头上,不吃不喝,就能成佛吗?这不可能,你离不开所有的众生,都有一个相互关照,你累生累劫都能够享受别人对你的恩赐?所以我们要培福,因为我们每一天都在损福,每一天都在消福。我们吃饭,我们要消掉做饭者他们发心的功德。我们如果不努力的修行,我们这一点功德一天天的减少,我们的资粮一天天的减少。所以要发心培福。我们在寺院里只要你发心,做一点小事,只要你是认真的,它都是有功德的。我们培福是具足修行的基础,没有资粮是不能定道。资粮多的,培福好的,他的心胸就越来越宽,他们好像是一坨黄金,变成金身了,不变不坏。如果你培福,具足了功德,你变成一坨黄金了,不变不坏,你就站在哪里,八风吹不倒,十风都吹不倒,要靠重量(定力),又珍贵又有定力,无论什么歪风邪气,妖魔鬼怪对你怎么干扰,他都不动不摇,因为他有定力,他有资粮。如果没有资粮的人,他是轻浮的,他是飘浮的,不要说八风吹不倒,就一句话都可以把你吹倒,一件事情也能把你吹倒,不但要倒,还要丧失信心,丧失道心,还什么都不信。所以遇见困难,遇见逆境,遇见违缘都动心的人,主要的原因是福报不够,要多培福。不要认为我现在已经有一点世间的人天福报和善报,衣食丰足,人缘很多,当你没有福报的时候,什么人都不会相信你,那可以说是寸步难行。如果你没有福报,你没有资粮,什么鬼都会找你。修行的人,你资粮具足了,福报具足了,智慧再充满一点,你生起了恭敬心,心胸宽广,大家都来供养你,十方诸佛都要赞叹你,天龙八部都要护持你,你的道心就坚固了。所以培福在我们修行当中,是第一重要。发心培福,培福的目的是干什么?培自己的福,用自己的智慧,去感化一方人,教化一方人,度化一方人,你自己都站不稳,你还度谁呀?所以,学佛的人要自觉,才能觉他,就是这个道理。你不要认为自己才高八斗,我看落一片树叶子下来,你都要跑多远,有的人信誓旦旦,我今天要这样,明天那样,为了众生,为了弘法,为了什么的,遇到一点困难他跑得比兔子还快,你是学的什么佛呀?学佛的真与不真,主要看你是不是能应对逆缘。逆缘实际上是助缘,它提醒你,帮助你,被人骂一顿,能消掉你很多年的业障,被人打一顿,能消掉更多的业障,如果你不还手,那他的罪过就大了。我闭关十年,这十年间,凡是认识我的人都知道,那是打不还手,骂不还口,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闭关出来后还要培福十年,现在我都还在培福,还在给大家修路,为什么要修路啊?就怕大家走路不平坦,要摔跤,修什么路啊?修菩提路。我六十多岁了,一下飞河南,一下回四川,一下到南充、一下返中江,一下去德阳,一下到万善寺,一下跑成都,到处跑来又跑去,为什么呢?就是给自己培福,自己的培好了福,还要跟大家培福,跟我有缘的人培福。我要让我的有缘人,在这一生,这一世能够成就。

  前两年我很担心,今天下午我非常兴,你说我高兴什么?有人说:“海空法师,不怕你弟子几百万,你身边没几人是修行的。”我说:“你说错了,我身边修行的人很多,也有很认真的,为什么呢?修行本身就是自己的事情,好象是饮水一样,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很多人是有成就的。”有的人担心的是:他看到这寺院里都是些老头,大家没文化,就只能做点佛事,打点铛铛,敲点梆梆,只能干点这些,又什么也不知道,又讲不来什么佛法。我说:“你放心吧,时间一到,他自然会来的。我用自己的愿力,用我的行为,去感化这些众生,我相信有知识的人,愿意弘扬佛法的人,慢慢都会来,你们说对不对?(众答:对)这次我们栖乐寺,不来了一个博士生寂文吗?现在也去授了大戒嘛!承担老佛爷家业,现在慢慢又有年轻的博士生又发心要出家了,我很高兴,佛教有希望了。只要他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 二十一世纪人类的精神,需要我们中华文化,需要我们佛法来武装人们的思想,来改变他们的人生,让他们都觉悟。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能够觉悟,能够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和谐社会从自己开始,和谐社会从心开始,那么我们提出建立和谐社会的希望,也就为期不远了,你们说对不对呀?(众答:对)如果说只喊一个口号,我们口号喊得再多,再漂亮也没用,因为没有行为,大家都心照不宣,我们这个和谐社会就只是一个口号。小说《西游记》大闹平顶山,猪八戒与妖怪有这么一段对话,那妖怪看到猪八戒长得这么难看,那妖怪又变得很漂亮,妖怪说:“哎,你是妖怪。”那猪八戒说:“我不是妖怪,你也不是妖怪,我们大家都不是妖怪。”你们认为这是和谐社会吗?是吗?不是!和谐社会是建立知因识果的基础上,大家都知因识果,从缘起上,从心上开始。人与人之间,都互相关照,互相支持,互相爱护,要多一些包容,多一些原谅,多一些理解,把佛法作为我们修行的座右铭,生活的座右铭,行为的座右铭,这就是普贤菩萨的大愿。如果我们按照这个愿望去行为了,做好我们身边的事情,弘法利生的事情,我们家庭的事情,社会的事情,这就是普贤菩萨的愿行,就是行愿。普贤菩萨的行愿说了这么多,之乎也者一大堆,说来说去,要落实到人们自己的生活当中去。如果落实不到现代人的生活、工作中去,对我们学佛有什么好处哇?他与我们不相干哪?所以佛教提出了一个人们宁愿做的,顺应时节因缘的问题,佛法经常都是这么讲的,诸法是因缘生的,缘分变化了,我们的方法也要随着缘分去适应它。普贤菩萨的十大愿,就是说这些。我们的行为能不能做到这些,我相信你们能做到,因为我相信我自己能做到,我相信你们也能做到,你们相不相信你们自己能做到吗?(众答:相信)你们做得好哇?今天来听我讲的在家人,将来都变成普贤菩萨。你们江南来的,回去按照这种办法去做,你们将来就会变成观音菩萨。你们鞍山来的,你们把这些愿行做到了,就会跟文殊菩萨一样,你们也会变成文殊菩萨。安徽、山东那边来的,你们发大愿去行持,具足资粮,勇猛精进,认真修行,这一生能够成就,这一生能够成佛。把你们的智慧开发出来,运用到生活当中去,运用到社会当中去,感化一方人,教化一方人,度化一方人,你们自己成就了,他们也成就了,我们的人间净土就在脚下,就不需要到西方去了,让西方的人走过来,好不好啊?(众答:好)这才象样,我们老往别的地方跑,往西方跑。我们要发愿让西方的人往我们东方跑,什么叫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在我们自性中,在我们一切行为当中,我们的思想开朗了,我们的智慧开发了,我们的方法正确了,我们的行为端正了,这个世界自然就和谐了,你们说对不对呀?(众答:对)为我们今后的人间净土,为我们的和谐社会,我们每一个人的功德圆满了,智慧圆满了,觉悟圆满了,成就我们这一生的愿望,为成就我们的修行而奋斗。大家在这一生中能够法喜充满,功德圆满,阿弥陀佛!

  按照经书上讲,就不是这么讲的,我没有按照经书上讲,我讲的每一件事情,都是经书上说的,如果按照经书上讲,大家听不懂,就不叫讲法,所以说大家听得懂的话,才叫讲法。所以叫诸法因缘生,这叫缘起。好了,今天晚上还要授法,希望大家精神饱满去准备,今天晚上大家都能得道而归,阿弥陀佛!(众答:阿弥陀佛!)

  2008年5月2日于白塔寺

----------------------------------------------------------------------------------------------------------------

更多海空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