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宗文集:六妙门坐禅法(洪丕谟)
天台宗文集:六妙门坐禅法(洪丕谟)
六妙门又称六妙法门、不定止观。在佛教天台宗性功中,六妙门是一种万行开发、降魔成道的禅定方法,其法因天台宗创始人智竭力提倡,并撰成《六妙法门》一书,而大行于世。
所谓六妙法门,智在《六妙法门》的一开头就说:六妙门者,盖是内行之根本,三乘得道之要径,故释迦初诣道树,跏趺坐草,内思安般: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因此万行开发,降魔成道。又说:妙者,其意乃多,若论正意,即是灭谛涅槃,故灭四行中,言灭止妙离,涅槃非断常有,有而难契,无而易得,故言妙也。六法能通,故名为门。门虽有六,会妙不殊。故《经》言:泥洹真法宝,众生从种种门入。此则通释六妙门之大意也。六妙门大意有十。
按照智的说法,六妙门的十种大意为:
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
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
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第五相摄六妙门
第六通别六妙门
第七旋转六妙门
第八观心六妙门
第九圆观六妙门
十证相六妙门
现把十种六妙法门大意,分别详略,加以阐述。
一、第一历别对诸禅六妙门
这一六妙法门的大意,基本为阐释数、随、止、观、还、净六妙法门在修习中的作用而设。撇开其宗教成分,就修性养生角度而言,其对六妙法门作用的解释分别如下。
(一)数
为什么数为妙门呢?这是因为整个数息的过程,就是忘却烦恼、断除杂念的过程。由于在这过程中,修持者的思想从纷纷扰扰的杂念和烦恼中解脱了出来,所以数就成了妙门。
(二)随
随为妙门的原因,在于修持者在思想上一心随着呼吸的自然出入而出入,所谓心息相依,并由之而生出十六特胜来。其十六特胜为:
一知息入
二知息出
三知息长短
四知息遍身
五除诸身行
六心受喜
七心受乐
八受诸心行
九心作喜
十心作摄
十一心作解脱
十二观无常
十三观出散
十四观离欲
十五观灭
十六观弃舍
十六特胜中,重点似乎落在观弃舍一条上。这是因为观弃舍能观破非想处惑,从而达到思想上两舍的入禅境界。关于观弃舍的具体情况,智大师有云:凡夫修非想时,观有常处如痈如疮,观无想处如痴也。第一妙定,名曰非想。作是念已,即弃舍有想、无想,名非有想、非无想,故知非想即是两舍之义。这种非想,既不是思想上有想,也不是思想上无想,而是把有想和无想两者统统都弃舍掉,从而进入真正明心见性、趋向真如的高级境界。因为在修习禅定时,有想固然不妙,但一心泥着无想,就其实质来说,也是一种想,所以不如两舍为妙。
(三)止
在佛门中,止是通过次第发五轮禅,从而达到涅槃的妙境。五轮禅的情况为:
一者地轮三昧,即未到地。
二者水轮三昧,即是种种诸禅定善根发也。
三者虚空轮三昧,即五方便人,觉因缘无性如虚空。
四者金沙轮三昧,即是见思解脱,无著正慧,如金沙也。
五者金刚轮三昧,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
就修性功法来说,止的要点在于止心,使心如死水,静寂而不起波澜。
(四)观
何以观为妙门?智的解释是:四者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九次第定、师(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炼禅、十四变化心、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即入涅槃。一句话,就是在高度安静状态下,修持者的智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
(五)还
对于还为妙门,智大师也自有他的解释:五者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折,反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品、四谛、十二因果、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还里面因有返本还源、明心见性的含义,所以也被列为修习的一个妙门。
(六)净
净是本性清净。由于本性清净,所以能够获得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的自性禅。
二、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
六妙法门原由《安般守意经》中的六结意,即数息、相随、止、观、还、净而来。这里,隋释智把六妙法门中数、息、止、观、还、净六种妙法的修习,全都集中在了这一段里,所以就成了十种六妙法门的重点所在。
六妙门坐禅法的具体修习方法,大致如下。
(一)数
数是默数呼吸出入的次数,又有修数和证数的不同。智大师指出:修数者,行者调和气息(一呼一吸为息),不涩不滑,安详徐数,从一至十,摄心在数,不令驰散,是名修数。证数者,觉心任运,从一至十,不加功力,心住息缘,觉息虚微,心相渐细,患数为粗,意不欲数,尔时行者,应当放数修随。
1.修数
调和呼吸,使呼吸自然往来,绵绵若存,然后把心系在默数呼吸上,从一到十反反复复地数。数时以一呼一吸各为一次,也可以把一呼一吸并在一起作为一次来计。有时为了加强系心呼吸、祛除杂念的效果,还可从十到一地反过来倒数。
2.证数
修数历时渐久,趋向纯熟,这时从一到十,呼吸轻微,自然不乱,因为至此用不到系心默数,也能进入息心静虑的境界,所以下一步就可以进入到随的修习了。
(二)随
随是心意随息不乱的呼吸修炼之法,由于进入这境界,心随于息,息随于心,所以名之为随。智大师说:随亦有二:一者修随,二者证随。修随者,舍前数法,一心依随息之出入,摄心缘息,知息出入,心住息缘,无分散意,是名修随。证随者,心既微细,安静不乱,觉息长短,遍身入出,心息任运相依,意虑恬然凝静,觉随为粗,心厌欲舍,如入疲极欲眠,不乐众务,尔时行者应当舍随修止。其修随、证随之法如下。
1.修随
进入修随阶段,因为数息纯熟,杂念已能自然不生,心不分散,所以此时坐禅不必再用数法,任其心息相依,一心随着呼吸出入就可以了。
2.证随
修随之后,心既安静,静则入于细微,此时似乎感到呼吸长短,有从遍身毛孔出入之妙,而意境则恬然寂然。如此久而久之,修习者如若觉得随息还是厌粗,便可进入到下一阶段的止息修习了。
(三)止
止为止息泯心。智大师有云:止亦有二,一者修止,二者证止。修止者息诸缘虑,不念数随,凝寂其心,是名修止。证止者,觉身心泯然入定,不见内外相貌,定法持心,任运不动,行者是时即作是念:今此三昧,虽复无为寂静,安隐快乐,而无慧方便,不能破坏生死。复作是念:今此定者,皆属因缘,阴界入法,和合而有,虚诳不实,我今不见不觉,应须照了。作是念已,即不著止,起观分别。其修止、证止之法:
1.修止
随息纯熟之后,意念不必随着呼吸的出入,也能凝然寂然,纤尘不生,这时就已进入修止境界了。
2.证止
修止之后,全然忘却物我,身心泯然入定,由于这时已经进入坐禅的高度入静状态,所以就为下一步的修观奠定了基础。蒋维乔居士说:用功到这地步,学者应知定境虽好,仍须用心光返照,令它明了,不着呆于止,这时应该修观。
(四)观
观是观息,智大师所述观息之法为:观亦有二,一者修观,二者证观。修观者,于定心中,以慧分别,观于微细出入息相,如空中风,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如芭蕉不实,心识无常,刹那不住,无有我人,身受心法,皆无自性,不得人法,定何所依,是名修观。证观者,如是观时,诸息出入遍诸毛孔,心眼开明,彻见三十六物,及诸虫户,内外不净,刹那变易,心生悲喜,得四念处,破四颠倒,是名证观。观相既发,心缘观境,分别破折,觉念流动,非真实道,尔时应当舍观修还。其修观、证观之法如下。
1.修观
经过止的修习,坐禅者已止息泯心,进入高度的入静状态,这时于定心中起慧分别,细细默观微细的呼吸出入,犹如空中的风,而身体的皮肉筋骨三十六物,则也好比芭蕉的不实一样。这样一观,身息两者都了无实在,这就进入修观境界了。
2.证观
修观之后,感到呼吸出入,周遍毛孔,这时心眼开明,洞见周身皮肉、筋骨、脏腑,以及诸虫等内外不净,刹那变易,从而心生悲喜,彻底破除人世间的种种颠倒妄见。
(五)还
还是还源。智大师对还这样交代道:还亦有二,一者修还,二者证还。修还者,既知观从心生,若从折境,此即不会本源,应当反观观心。此观心者从何而生?为从观心生,为从非观心生。若从观心生,即已有观,今实不尔。所以者何?数、随、止等三法中未有即观故,若从不观心生,不观心为灭生,为不灭生。若不灭生,即二心并;若灭法生,灭法已谢,不能生观。若言灭亦不灭生,乃至非灭非不灭生,皆不可得。当知观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若无观心,岂有观境。境智双亡,还源之要也,是名修还相。证还相者,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是名证还。行者当知,若离境智,欲归无境智,不离境智缚,以随两边故。尔时当舍还门,安心净道。其修还、证还之法如下。
1.修还
我们既然用心来审观呼吸出入之息,就有能观的心智和所观的意境。然而,心智与息境都是相对而存在着的,并非绝对的有,故而,这时当知观心本自不生,如若这样,便就境智双亡,修成还源之要了。
2.证还
能观的心智由心而生,既从心生,应随心灭,所谓心慧开发,不加功力,任运自能破折,反本还源。蒋维乔居士认为:心的生灭,一如波浪,不是真心。应观真心本自不生,不生故不有,不有故即空,空故无观心,无观心也就没有观境,境智双亡这叫证还。既证已,尚存一还相,应当舍还修净。
(六)净
净为澄净。智大师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他说:净亦有二:一者修净,二者证净。修净者,知色净故,不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息妄想垢,是名修净;息分别垢,是名修净;息取我垢,是名修净;举要言之,若能心如本净,是名修净;亦不得能修所修及净不净,是名修净。证净者,如是修时,豁然心慧相应,无碍方便,任运开发,三昧正受,心无依恃。证净有二:一者相似证,五方便相似无漏道慧发;二者真实证,苦法忍乃至第九无碍道等真无漏慧发也。三界垢尽,故名证净。
1.修净
坐禅到此,不起妄想,不起分别,心里清静得没有丝毫渣滓杂念,名为修净。
2.证净
心慧相应,真心显露。这种真心,并不是想象中有个真心,而是坐禅坐到一定程度,一种心垢全无、一尘不起的高级境界。
以上数、随、止、观、还、净,就是六妙法门的全部修习内容。关于这里的止、观法门,虽然和上篇《止观坐禅法》中的止、观名称相同,但其实际意义却颇有所出入。因为《止观坐禅法》篇中的止、观,重点偏重在息的方面。话虽如此,两者最终还是殊途同归,达到凝寂其心,身心泯然入定,同证无上涅槃。
在整个六妙法门修习过程中,数和息为前功,止和观为正功,还和净为修习的归结。为此,蒋维乔居士总结六妙法门道:因此六门中间,以止为主,观只是帮助这个止,叫它了了分明,然后能够得到还与净的结果。
三、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便是方便,宜是适宜。上述第二次第相生数、随、止、观、还、净六妙门,对于初学安心的修习者来说,可以选择自己认为方便、适宜的来做,即经书所说的善巧。
怎样来选习适宜于自己的功法呢?修习者可先从学数开始;几天以后,又可学随;再几天后,又可分别先后,学止、学观、学还、学净。然后再次从头开始,学数、学随、学止、学观、学还、学净。这样安心修习,又各经过几天以后,心里便就有数了。如果认为自己适宜于修数,那就以数法安心;如果认为自己适宜于修随,那就以随法安心。至于其他各法的修习,也莫不如此,不必斤斤计较于六妙法门的次第先后,而以随便而用为要。
经过这样一番选择,修习时若觉得自己所选的一个妙门能使身安息调,心静开明,始终安固,完全定得下心来时,那就专用此法坐禅修习。如此日长时久,必有所获。然而,因为修习者毕竟是个活体,所以情况也并不那么简单。如果这样修习一个阶段后,心生散乱,暗塞不明,那么又可调换其他五妙门中任何一门适宜于自己的功法来做,原则是安即为善,不必产生其他不必要的思想顾虑。
以上随着个人情况选定修习的便宜之法,就是佛门所谓的初学善巧安心六妙门了。
四、第四随对治六妙门
坐禅修习,如果修习者心思散乱,杂念纷起,一时静不下心来,这在佛门中叫做障。障为修禅之病,为了治病除障,必须用药来进行针对性的治疗,这种针对性治疗的药,就是随对治六妙法门。
那么,修习者该用什么样的药来对治坐禅中的病障呢?
(1)坐禅时如果此心纵横散乱,好比猿猴攀树,难以制伏,可以用调心数息的数门来加以制伏。为此佛说:觉观多者,教令数息。
(2)坐禅时假若其心亦昏亦散,昏即无记心,暗即睡眠,散即心浮越逸,这时最好的办法,莫过于选习随门进行对治。智有云:善调心随息,明照入出,心依息缘,无分散意。照息出入,治无记昏睡。心依于息,治觉观攀缘。
(3)如果在坐禅中觉得心急气粗,思绪不定,可以用止门来进行对治。这时可以宽身放息,制心凝寂,藉以止住各种无穷无尽的忆虑。
此外还有多种情况,因为事涉佛门专修,这里从略。
五、第五相摄六妙门
六妙门的坐禅修习,真是奥妙无穷,相摄就是这种奥妙无穷中的一种。
在各种相摄中,最主要的相摄之法有六门自体相摄和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两种。
(一)六门自体相摄
何谓六门自体相摄?这是说,修习者在坐禅修习六门中的任何一门时,一一皆摄六门,一中具有六相也。举个例说,在修数息门时,因为心要随着息的往来而数,所以便就摄了随门;数时为了止息纷纷而起的攀缘,故而又少不得制心在数,所以就摄了止门;数时因为息的呼吸往来,了了分明,所以便又摄了观门;数息时摄心静虑,止息攀缘,把动散的心全部收还在了数息上,所以便又摄了还门;数息时一心系在数息上面,身心寂然,无有五盖及诸粗烦恼垢,所以便又摄了净门。
举一可以反三,对于其他各门的修习也无不如此。由于一一皆摄六门,一中具有六相,所以就六门自体相摄来说,又有演成六六三十六妙门之妙。
(二)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
巧修六妙门出生胜进相摄的精神,虽然近似于六门自体相摄,但也有着它自己的特点。其情况可举数息为例:修习者调心数息,从一到十,心不分散,就是数息的本门。数息之时,静心善巧,既至息的初入处所,又知中间经过之处,复知息的最后还出,如此心息相依不乱,从一到十,岂不同时成就了随门?数息之时,细心善巧,把心中的细微觉观和刹那念异都系在了数息上,这样不就在数息的过程中同时又成就了止门?数息之时,用静鉴之心观照呼吸的出入生灭,兼知身分刹那思想,阴入界法,如云如影,空无自性,这样不就在数息之时同时成就了息念巧慧的观门?数息之时,非但成就观智,并且善巧觉了观照之心,无有自性,从而离知觉想,这样不就又在数息的同时成就了还门?数息之时,修持者心同法性,寂然不动,不就又在数息的同时成就了净门。如此六六三十六,所以亦名三十六妙门。智大师指出:若能如是善巧修习六妙门者,当知必得种种诸深禅定智慧,入三乘涅槃也。可见这是一种开发智慧的禅定性功。
以上六门自体相摄和巧修六门出生胜进相摄的区别在于,前者在修习时以一门统摄六门,后者则在修习时以一门同时成就六门,其区别可谓细致入微。
六、第六通别六妙门
本段通别六妙门,其内容主要为阐释修习六妙门时,可因各人根器利钝不同而收效不同。
根器资质钝的,虽然面上也是修的六妙门,然而终于因为于修习时心起魔业,从而堕入外道,难证正果。比如在数息时,修习者心里只知从一到十,往返默数,使令安定,可心里想的,却希望从此入禅,享受种种快乐,这样一来,因为着了贪生死的念头,所以佛门称之为于数息中而起魔业。其时由于心行理外,故而名为外道。
而真正修习六妙法门,按照智说法,又有声闻数息相、菩萨数息相等种种不同。声闻数息相为,在数息时不离苦、集、灭、道四谛正观;菩萨数息相为,在数息时知息非息,犹如幻化,无取舍心,入息中道。因为涉及佛门教义,哲理深奥,这里暂且打住。
七、第七旋转六妙门
这一段为佛门修持的上乘功夫,为修菩萨行者所修。其法当数息时,当发大誓愿怜悯众生,虽知众生毕竟空,而欲成就众生,净佛国土,尽未来际。这样发愿以后,即当了所数息,不生不灭,其性空寂,即息是空,非息灭空,息性自空,息即是空,空即是息,离空无息,离息无空,一切诸法,亦复如是
由于此后一路下去,颇涉佛门哲理,所以为天台宗僧人所专习,一般人难以入其堂奥。
八、第八观心六妙门
本段观心六妙门,专为大根性人而设,由于其法所涉佛法较为浅显,所以一般人只要通过努力,也可照此修习。
其法初学观心时,知一切世间、出世间各种数息法,都是由心而出,离开了心,就离开了法。修习者若能够如此观心数息,便就得知心是数门了。其次观心时,知一切数量之法,全都随着心王而生,如果没有心王,也就没有心数,因此心王一动,心数也就随之而动了。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随门了。再其次观心时,懂得心性常寂,便是诸法常寂,正因为寂,所以不动,因为不动,所以名止。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止门了。又其次观心时,感到心性犹如虚空,无名无相(形貌),一切语言道断,开无明藏,见真实性,于一切诸法得无著慧。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观门了。又其次观心之时,心如虚空,无所依倚,既不得所观之心,也不得能观之智,从而以无著妙慧,还通一切诸法,集诸善根,回向菩提。修习者若能如此观心,便就得知心是还门了。又其次在观心时,虽然能了了分别诸法,可是却又不著一切法,成就一切法,不染一切法。经书有云:心不染烦恼,烦恼不染心。由于修习者通达自性清净的缘故,所以智指出:心者,即是净门。
以上六门,不分次第先后,只要修习者在修习时能够直观心性,即便具足了。
九、第九圆观六妙门(略)
十、第十证相六妙门(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