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念咒语的技巧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万行法师:念咒语的技巧

 

  2011.3.20

  师:念三字明的时候不需要使劲地吸气,拼命地憋气,刻意地拉长念咒的时间,这样无法放松。不是气吸得越多越好,呼得越久越好,不能放松,吸得再多呼得再久也没有用。三字明若念对了,十分钟气就满了,身体就饱了,气就不会在身体里面乱窜,人就容易静下来。当身体的气一满,骨节就放松了,打坐的过程中只要身体一动,各个关节都会“噼里啪啦”地响。

  问:请问身体的气饱和了,和没有饱的感觉有何不同?

  师:你感觉到确实把气吸下去,吸满了。但刚开始不要吸得太满,太满了气下不去,都憋在胸腔里。很多人念的时间超长,这是不正确的。

  问:很多人认为憋气的时间长一点,能量容易上来。

  师:什么东西都要符合道理,违背了道理就不会有效果。吸得那么满气一定积在胸腔,没有沉到丹田。吸得太满就无法放松。使劲往外呼就更呼不干净了。

  问:您不是强调气要吸满呼尽吗?

  师:什么叫吸满呼尽?憋那么久,呼那么久,好像比赛一样,那不是吸满了,是吸胀了。气没有吸到丹田,停留在胸腔里,人就会浮躁。使劲地吸气呼气,身体无法放松,怎么练都没有用。如果呼了半小时身体还没有发暖,热流还没有产生,就没有达到效果,说明你呼吸的方法有问题,你没有把握好,没有掌握技巧。果真把气吸到了丹田,小腹里面应该是热乎乎的。每一口气都要很轻松地吸进来,很轻松地呼出去,并不是吸到不能再吸,呼到不能再呼才正确。

  真正正确的吸气方法是每吸一口气直接升到头顶,而不是直接进入咽喉,因为我们的鼻腔是向上的。念咒之前不是先吸气,而是先呼气,把丹田的气呼干净,肚子呼瘪了再吸气,停顿三秒钟后才开始念。为什么要停留三秒钟呢?就是让胸腔的气全部进入丹田,由丹田输送到身体的每个部位,达到末梢神经。气要达到离丹田最远的地方,需要一个时间过程,如果气吸进来不停留,马上就呼出去,它就达不到头部和手脚的末梢神经,脑袋就会缺氧,思维就会迟钝,身体就会僵硬,甚至人会变得痴呆。只有气达到末梢神经,血和能量才能达到末梢神经,我们的身体才会柔软,手脚才会灵活,不至于年龄稍大,身体就变得僵硬。如果你的气没有沉到丹田,只停留在胸腔,无论你憋多久都没有用。当憋几秒钟后呼气的时候,小腹会随着你的呼气自然瘪下去。所以不需要刻意地压丹田,把小腹压得前胸贴后背。使劲地压,不放松,骨节不会张开,阳气升不上来,阴气和浊气也沉不下去。很多人都是吸到不能再吸了还使劲地吸,呼到不能再呼了还在呼。不放松是没有一点用的。如果气吸进来没有感觉到达头顶,说明呼吸还没有入门,没有掌握。必须感到每一口气都吸到了头顶。想要开窍,开智慧,增强记忆力,只有脑袋充足了氧才有希望,才有可能。而且每吸一口气眼前一定是放光的。

  问:我感觉吸气的时候直接吸进了脑袋,在里面转得很厉害,这没什么关系吧?

  师:正因为你先天就有这个底子,你才有这样的五官和身体,所以很快就捕捉到了这个感觉。你是南方人长个北方相。但是,绝对不是刻意把气往头顶上吸。如果在冬天,你一吸气,整个脑袋里面都是冰凉的。如果你在房间里点檀香,一吸气,整个脑袋里面都是檀香味,檀香在脑袋里面到处流动。所以过去的人静坐时都把窗户关上,燃上檀香,吸檀香的香气,香气在头脑里面到处窜,神经就会开窍。

  为什么念完咒语二三十分钟后,身体一动,各个关节会“噼里啪啦”地响呢?就是因为气把关节冲开了。如果打完坐后浑身发硬发僵,说明你还没有掌握念咒和呼吸的技巧,门还没有入。如果念了二十分钟感觉身体饱和了,人很安静,就不需要再念了。有的人念达不到十分钟就进入状态了。打坐的人身体应该柔软得像小孩一样,不可能僵硬,因为身体里面充满了气。平时的呼吸和念咒语时一样,这表明平时也处在功态中。

  问:那是否也需要停顿几秒?

  师:不需要刻意,只有在念咒语的时候刻意,透过念咒语时的刻意使我们的呼吸方式改变,从而达到在日常生活中,呼吸的方式和效果跟念咒语时一样——先刻意,后自然。如果一个修行人半年还改变不了呼吸,说明他不够细心,不够用心。只有在放松的状态下才能把气吸满。身体绷得紧紧的,气是吸不满的。呼吸方式对了,脑袋里的氧气一定很足,闭上眼,额前的“荧光屏”肯定会放光。呼吸的方法正确了,内在的气就会充沛,说话的声音也会跟着改变,有一种穿透力,会在空中震荡,人家一听就知道你的声音是从丹田发出来的,接近你时就会感觉到你的磁场有一种穿透力,可以像音波一样穿透对方。如果你的功夫深,就会声若洪钟,很有穿透力。如果男人说话的声音像女人,女人说话的声音像小孩,说明他们的中气、底气没有唤醒。

  呼吸不改变是入不了道的。从呼吸最能看出一个人身体的底气足不足,元气是否亏损或亏损了多少;可以看出你身体的元气补充了多少,达到了哪个层次;还可以听出一个人有没有魄力,有没有胆识,有没有爆发力,有没有侠肝义胆。过去瞎子看相,听声音就知道一个人的贫富贵贱、寿夭长短,知道这个人可不可交,是奸臣、能臣,还是忠臣。但是达到最高境界的圣人,他说话的声音就像孩子一样。因为他和天地融为一体,他的脉络全部是张开的,阳气超于常人。整个变化过程是:从小孩的声音到大人的声音,再到小孩的声音。

  问:男女都这样吗?

  师:一模一样,分毫不差。如果MD的声音修成男人的声音,再回到他现在的声音,他就成就了。我的声音只能说是处于功态中,虽有功夫,但还差得远。我必须把声音修成像MD那样才算功德圆满。但是世间人能达到这种声音(浑厚、深沉、充满磁性和穿透力)的少之又少,能从这个声音再回归到原始声音的几乎没有。

  问:这时候身体是不是起了变化?

  师:肯定起了变化。身体不变化,声音怎么会变化呢?

  问:到这时候声音是不是可以随意地变化?

  师:那不成了魔鬼了!(众笑)

  问:女性的声音是不是到了某个阶段也会变得很低沉、浑厚,像男性的声音?

  师:不管是男是女,声音完成的过程都是这样——从小孩的声音到成年人的声音,再到小孩的声音。当完成最后一步,重新变成小孩子的声音时,这种声音一定是很有穿透力的。一般外行人会认为中间的这种声音才有很强的穿透力。实际上中间的这种声音有很大的爆发力,但没有很强的穿透力。真正有穿透力的还是最后一种声音,因为它的音波非常精细。我现在的声音只处于有爆发力的阶段,还没有很强的穿透力。你们认为很有穿透力,那是因为你们外行。要达到有穿透力,我必须回归到二十年前的声音。最终成就时的声音与二十年前的声音虽然会很相似,但已经起了质的变化。二十年前那种小孩子的声音没有一种精细的穿透力。而成就之后的声音虽然像小孩子,但有很强的穿透力。因为他的声音已经和宇宙的声音融为一体了。小孩子之所以有那种声音是因为他很放松,宇宙的声音容易融入他,但是他不能把它很好地、完全地传递出去。他只有吸纳的能力,没有传递的能力。

  问:您说的“小孩”是指儿童还是少年?

  师:少年。在没有变音之前。你们看,只要是寿命长的老和尚或老师太,他们的身心都起了变化,最后男的变得像女的,女的变得像男的。只有这样才说明他们真正得到了宇宙的另外一部分力量,男人得到了阴性的力量,女人得到了阳性的力量,宇宙的两种力量集于他们一身。

  问:有些男的天生长得像女的,女的长得像男的,这是一种什么情况?

  师:这就是根器。HM就是南人北相,她的底子就比别人好。首先身体这个坯子她具备了。你们现在只是在修身体,而她是在修道,因为身体这部分她先天已经修完了。而一个有病的人说他要修道,他修的并不是道,而是身体;要通过很多年把身体修好了,才谈得上修道。我们在座的没几个称得上是在修道,身体都没修完,哪里谈得上修道?

  问:.......(一居士提问,说话含糊,口齿不清)

  师:说话吐词要清楚明晰,说的话要让人听清,听懂,能理解你的意思。如果你说的话对方不能理解,这就是你的水平问题。现在有些人喜欢故弄玄虚,说些让人听不懂的话,这样外行人会以为他的水平很高。古人讲,说话写文章要深入浅出方为高水平,高境界。深入深出只是一般水平,浅入浅出则门还没有入。你说的话和道理众生听得懂才能受益。如果你“之乎者也”或用一些生僻、生涩的词句,故作高深,对方听不懂,意思就无法传递出去。

  我们现在听不懂佛经,是因为我们的文学功底太薄弱了。实际上佛经上的古文就是古时候的白话文,当时的人就是这么说话、交流的。只是因为我们的语言能力退化了,文学修养太差了,所以看当时的白话文觉得是难懂的古文。再过一千年,我们今天的白话文在未来人的眼里可能又成古文了,可能他们又会听不懂。实际上古人谈话交流时,用得更多的是肢体语言,很少用语言、文字来表达。就是用语言文字表达或沟通、交流时,也是惜字如金,寥寥数语便将意思表达清楚。因为当时人们身心灵的境界很高,都处在道中或者离道很近,一个肢体语言或几个文字,对方已心领神会,无需赘言。不必像今天的人一样,一个简单的意思要说很多话,甚至配上很多肢体语言才能表达清楚,对方才听明白。

  现在很多大师、学者、专家的著作多得惊人,动不动就出全集,比如说万行全集、一行全集、三行全集……有的是去世后别人给他出全集;有的甚至人还没有过世,全集已经出来了。而古时候那些圣人、大思想家、文学家、大学者一生的著作可能就是一本或几本薄薄的小册子,甚至只有几千言而已。难道古时候那些祖辈还没有我们现代人的文化功底深吗?实际上大道至简,对道的描绘只言片语足矣。之所以古人、今人说了那么多,是因为怕众生听不懂,所以说的很多都是重复啰嗦的话。就像你们看《降伏其心》《善用其心》一样,没什么大变化,翻来覆去说的就是那一个东西、那一件事:转变心态,调好身体,提起觉照;面对事情,服务众生;一个人只有去面对事情才能成长。这么多年来说的就是这么个简单的道理。可是听不懂的还是听不懂,不去做的还是不去做。听得懂会去做的人,你不讲这些道理,他也懂,也会去做。

  你们认为“根器”二字应该怎么理解?

  答:应该是综合素质。

  答:应该是领悟力。

  答:是智慧、健康、能量加心态。

  答:是天时、地利、人和。

  答:习气轻的根器就好,习气重的根器就差。

  答:根器包括往世和今世。往世就是多生多世的业力、习气、嗜好;今世就是心态和各方面的综合素质。

  答:是心量的大小。

  答:是累生累世修行的根基。

  答:是拿得起放得下。

  答:是心力、体力、魄力和心态。

  师:首先“根器”二字指的是良好的素质、品质、行为和心态。喜欢“吃、喝、嫖、赌”就不能说是根器,而叫恶习。一个人满身恶习,怎么能说他有根器呢?很多人的恶习是先天带来的,不是先天带来的就叫根器。很多人先天好吃懒做,不负责任,这些先天带来的怎么能叫根器呢?如果说这是根器,我们还开发培养这种根器干什么?佛教里说的“根器”是指一个人善的、美好的、积极阳光的一面。有的人生来就有奉献精神,有责任感,有包容心,有很好的道德品质,我们称这类人就叫有根器,并且叫做大根器。

  有的人生来就喜欢占便宜,嫉贤妒能,自己的事情都不愿意做,让父母、别人替他做,这些都叫做恶习,这种人你就不要指望他能奉献,有责任心了。这样的人都是从三恶道里来的,他们怎么配用“根器”一词呢?把“根器”这个词用在这种人身上是亵渎了它。有一种人稍微笨一点,但他很用心学习,很努力,很积极向上,很阳光,心态很好。你说了他马上就接受,就努力去做,不会排斥。这种人虽然根器差一点,称不上是上根器,但是个好人,这就是中根器的人。虽然他不明白真理,但他尊重真理。比如你说这是好东西,这是真理,这是学佛,他马上就信,就去学。还有一种人你跟他说学佛好,他会指着你的鼻子笑话你说:“都二十一世纪了,你怎么还在搞这些迷信呢?”二十一世纪又怎么样?公元前五世纪这些都是孔子、老子、释迦牟尼他们玩的东西,难道他们是迷信之人?如果我们的人性文化能回到公元前五世纪,再加上现代的科技文化,不敢想象现在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可是现在整个世界都丢掉了人性文化、灵性文化,去追求所谓的科技文化,所以社会才沦落到今天这个样子。

  大根器的人能发现问题,也能处理问题。中根器的人发现不了问题,当然也不能说他能处理问题。你必须告诉他问题所在,症结所在,问题的严重性,再把方法告诉他,他才能明白,才接受,才去处理或者避免。我们身边这样的人太多太多了。上根器的人知道修行没有捷径,只有老老实实去做。他闻到了法,遇事时会很坦然、心平气和地去面对,想办法去改变。不是像有一种人,遇到事情后首先想的是怎么为自己开脱,辩护。实际上这两种人都在用心,但他们的动机和结果是截然不同的,前者是用心去处理它,后者是用心去躲避它。两个人都不轻松,都在消耗自己的心力。但前者在消耗心力的同时成就了,后者在消耗的过程中堕落了。就像现在社会上有两种把身体搞垮的人,一种是干事业把身体搞垮了,一种是吃喝嫖赌把身体搞垮了。前一种人身体垮了,但功成名就了。后一种人身体垮了,掉到了社会最底层,成了乞丐。什么乞丐?——心灵的乞丐——一个贪婪、嫉妒的人。

  本来大家都有佛性,为什么在我们身上体现出的都是三恶道的恶习呢?既然我们学佛了,知道我们的内在既有佛性也有人性,为什么不把我们的佛性发挥出来呢?如果不学佛,按社会上的说法,我们是既有人性又有兽性。学佛以后我们似乎高了一个层次,没有兽性了,只有人性和佛性。但人性是自私、贪婪的。如果我们能把佛性中慈悲、博爱、忘我的精神发挥出来,我们就是佛。如果让人性发挥作用,我们就是凡夫俗子。一个人只有在逆境中才能认识到自己本性中的另一面。如果一直在顺境中,不仅认识不了自己,也认识不了他人,更认识不了社会。凡是能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人,都是经历了苦乐参半的人生。甚至经历的苦比乐更多,所以才能认识社会,认识自己。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