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2日
来源:   作者:厚观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厚观法师:空之探究 第二章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

 

  第二章 部派──空义之开展

  第十节 大众部系与法空(p.128~p.135)

  一、声闻的法空说(p.128)

  一切烦恼空,生死不再生,以涅槃为胜义空,《无碍解道》1已说到了。但着重涅槃空而发扬起来,最足以代表声闻法空说的,是龙树所说的「空门」。2

  法空说的主要理由,上文曾归纳为五项。3

  除(1)「无我所」为「法空」外,都与「涅槃空」有关。

  (2)「五阴散灭」,是行者灭五阴,爱尽苦尽而作苦边际。

  (3)「不落四句」,涅槃正是不能以四句──有、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来说明的。

  (4)「非诤论处」,这是言说所不及,超越于名言的。

  (5)「智者不取着一切」,正由于涅槃智的自证。

  法空说,是从涅槃空(或佛证境)来观一切法的。一切法空,所以修行者随顺、趣向、临入于「无对」(绝对的)的涅槃。

  二、现存部派传说中与法空有关的资料(p.128~p.132)

  在现存的部派传说中,与法空有关的资料不多,姑举四说。

  【(一)分别说部(说假部)(p.128)】

  如《佛性论》卷1(大正31,787c5-8)说:

  「小乘诸部,解执不同。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

  《佛性论》是真谛所译的。以真谛所译的《部执异论》4,及《四谛论》所用的译名,推定分别部即分别说部,为唐译说假部的异译。5

  「分别部说:灭有三种:一、念念灭;二、相违灭;三、无余灭,譬如灯灭」。6

  涅槃是无余灭,约烦恼等灭尽无余说,灭是空的异名。

  依《佛性论》,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以空为其本」,此空显然有了形而上的本体意义。凡圣众生,或迷而流转,或悟而解脱,所有凡圣、迷悟的一切现象,都是依空而有的。空是本来如此(本性空)的,为成佛的因性,所以空就是佛性;离一切迷妄而成佛,空就是大涅槃。7

  *[印顺法师评]

  以空为佛性、大涅槃,我想,这是真谛的时代,分别部适应大乘学而作的说明吧!

  佛法原本是依现实的身心世间,修道断惑而得涅槃的。现在说空为一切所依,那是通过涅槃空义,再从涅槃常寂来说明一切的(或称为「却来门」8)。

  【(二)方广部(p.129)】

  如《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1a28-b1)说:

  「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

  南传的《论事》中,有方广部,也名「说大空」的部执。虽然所说的问题,与《大智度论》不同,然方广部与方广道人,一切法空无所有与说大空,显然是同一的。9

  方广部以为:僧伽四双八辈,约胜义僧说,胜义僧是无漏道果。所以僧伽是不受供施的10;供物是无所净11的;不受用饮食的12;施僧也就不得大果。13

  佛住兜率天宫,人世间佛是示现的(化身)14。所以施佛不得大果15;佛不住此世间,佛不说法。16

  《论事》所说的方广部执,胜义僧与佛,都是超越现实人间世的。

  凡重于超越的,每不免轻忽了现实,方广道人说一切法空无所有,如龟毛、兔角一样,不正是同一意境的表现吗?

  【(三)东山住部(p.130)】

  如《入中论》卷2(汉藏教理院刊本,p.31)说:

  若世间导师,不顺世间转,佛及佛法性,谁亦不能知。

  虽许蕴处界,同属一体性,然说有三界,是顺世间转。

  无名诸法性,以不思议名,为诸有情说,是顺世间转。

  由入佛本性,无事此亦无,然佛说无事,是顺世间转。

  不见义无义,然说法中尊,说灭及胜义,是顺世间转。

  不灭亦不生,与法界平等,然说有烧劫,是顺世间转。

  虽于三世中,不得有情性,然说有情界,是顺世间转。

  这是东山住部的《随顺颂》。东山住部是大众部系中,安达派的一派。

  所说「蕴处界同一体性」,「无名诸法性」,「不灭不生」,在如来如实证──佛本性中,一切是同一的离言法性,没有如世俗所见的我与法,有与无,连佛、灭、胜义,这也都是无可说的。佛为众生说有这有那,不过「顺世间转」,随顺世间方便吧了。从如来自证的同一离言法性说,法性是超越于世间名言的。

  颂文虽没有说「空」,然与大乘法空性说,是非常一致的。

  【(四)一说部(p.131)】

  〔日本之证禅撰〕《三论玄义检幽集》卷5(大正70,459b29-c2)说:

  「一说部者,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

  这是梁真谛传来的解说。一说部说:「世出世法悉是假名」,世间法是苦谛与集谛,出世间法是灭谛与道谛,四谛都是假名了。

  假名,一般是施设的异译。17「同是一名」,正是「唯名」的意思。一说部的教义,我们所知有限,但这是大论师所传来的。

  窥基的《异部宗轮论述记》,也这样说;贤首所判十宗的「诸法但名宗」,也指一说部。18

  一说部的思想,如是真谛所说那样的「但名无实」,那与「原始般若」的思想相合。19

  【(五)法空说渊源于大众部系而发扬起来(p.131)】

  上来所引的四则:说分别部,方广部,东山住部,一说部,凡与法空说相近的,都是大众部系统的学派,这是不能不重视的历史事实。20

  上座部系中见灭得道的学派,如法藏──达摩鞠多部:「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21

  赤铜鍱部说:「智见清净」,也就是圣道现前,是无相、不起、离、灭,以「涅槃所缘22」而入的。23

  这样的见灭得道,灭谛可说是涅槃空寂,然对于苦、集、道──三谛,没有说是空的。所以,法空说是渊源于大众学系而发扬起来。

  当然,上座部系的论究法义,也有多方面启发性的。

  大众部系的特色,是佛与声闻果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从「佛身无漏」24开始,佛与菩萨的圣德,发展到如《异部宗轮论》介绍那样。25

  重视佛德(佛法性,佛自住涅槃),也就有了超越世间及声闻四谛的倾向,于是乎「一切法但名无实」;但是「顺世间转」;「一切法不生不灭,如龟毛兔角常无」等,从不同方面流传出来了。26

  三、从《成实论》与《增壹阿含经》看法空说与大众部的关系(p.132~p.134)

  再引一论一经,以证明法空说与大众部的关系。

  【(一)《成实论》(p.132)】

  1、《成实论》的作者诃梨跋摩

  《成实论》是诃梨跋摩所造的,为西元三、四世纪间的论师。论师出身于说一切有部,而不满说一切有部,是一位从说一切有部脱出的,早期的譬喻者,思想与鸠摩罗陀相近。27《出三藏记集》卷11,《诃梨跋摩传》(大正55,79a12-16)说:

  时有僧祇部僧,住巴连弗邑,并遵奉大乘,云是五部之本。久闻跋摩才超群彦,为众师所忌,相与慨然,要以同止。遂得研心方等,锐意九部,采访微言,搜简幽旨。

  僧祇部,是大众部。大众部的僧众,是不拒斥大乘的。诃梨跋摩与大众部的僧众共住,也就接触了大乘方等经,因而思想上有了突破,超过了有部、经部,一切上座学系的传承。

  2、《成实论》的见灭得道受了大众部系的影响

  《成实论》是见灭得道的,分为三个层次:先以法有灭「假名心」;次观涅槃空而灭「法心」;末后是「空心」也灭了,才是证入灭谛。28

  灭谛非实有的见解,仍与经部说相同。但《成实论》以为:观涅槃空而「不见五阴,但见阴灭」,名「见五阴空」。29见灭而一切法不起,解说为法空,与法藏部、赤铜鍱部等「见灭得道」的解说不同,这就是受了大众部系的影响。

  3、《成实论》以声闻的立场造论

  《成实论》引经以明法空的,还是《阿含经》文;全《论》以四谛开章30,不失声闻学派的立场。31

  【(二)《增壹阿含经》(p.133)】

  1、《增壹阿含经》为大众部末派的诵本

  《增壹阿含经》:汉译本,是苻秦昙摩难提所译的。经初有「序」,可知是大众部的诵本。32有些与大众部本义不合,而内容已接触到大乘,所以推定为属于大众部末派的诵本。33集成的时代稍迟,所以引经来证明空义,上面很少引用他。但大众部末派,到底可以代表声闻部派的一流。34

  2、须菩提见空即见佛的故事

  须菩提见佛的故事,传说为《义足(品)经》的事缘之一35。《增壹阿含经》(36)〈听法品〉说:

  若欲礼佛者,及诸最胜者,阴持入诸种,皆悉观无常。

  曩昔过去佛,及以当来者,如今现在佛,此皆悉无常。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说于现在中,当观于空法。

  若欲礼佛者,过去及当来,现在及诸佛,当计于无我。(大正2,707c20-27)

  善业以先礼,最初无过者,空无解脱门,此是礼佛义。

  若欲礼佛者,当来及过去,当观空无法,此名礼佛义。(大正2,708a17-20)

  善业,是须菩提的义译。

  礼佛见佛,应观三世佛的无我,无常,空;观一切法空无所有。佛之所以为佛,是由于证得法性空寂,也就是佛的法身,所以应这样的礼佛见佛。

  《大智度论》说:「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36,与《增壹阿含经》意相符。《增壹阿含经》上说:「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一切所有,皆归于空」。37

  因果生灭,可从二方面说。一方面,一切法是相动相乱的,没有他法的缘力,自己是不会生灭动乱的。从另一方面说,法法各住自位,不能互相动乱的。一切法相互依存,又各住自位,从这缘起生灭中,「一切所有皆归于空」,这是很深彻的观察。

  3、涅槃空,而世间但有假名

  《增壹阿含经》(30)〈须陀品〉(大正2,659b9-15)说:

  「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也。……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38

  名字是生死法,始终法,就是世间法。超越名字的,是无对的涅槃。这是从涅槃空而世间但有假名的说法。经中表示法空的,是到处可见的。

  【(三)小结】

  从这一论一经的引述,足以证明与大众部系有关的,都表示出我(与)法皆空的思想。

  注解

  ^1

  (1)《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八节〈诸行空与涅槃空〉,p.119:「涅槃的空义,赤铜鍱部是充分注意了的。如《无碍解道》所说的(4)最上空,(25a、25b)胜义空,都是约涅槃说的。(6)消除空,(7)定空,(8)断空,(9)止灭空,(10)出离空等,或浅或深,而最深彻的,是依阿罗汉道而一切烦恼空。特别是止灭与出离,就是「依离,依离欲,依(止)灭,向于舍」的离与灭。这些文字,都表示袪除烦恼而可以名为空的;也可以表示涅槃。」

  (2)《无碍解道》之空义,参见《空之探究》第二章第七节〈空之类集〉p.113~p.116。

  ^2

  (1)《大智度论》卷18:「智者入三种法门,观一切佛语,皆是实法,不相违背。何等是三门?一者昆勒门,二者阿毗昙门,三者空门。」(大正25,192a28-b1)

  (2)部派之「空门」,详见《大智度论》卷18(大正25,192c21-193c1)。

  ^3 《空之探究》,第二章第四节〈声闻学派之我法二空说〉p.101:「声闻的法空学派,引声闻经以说法空的,主要的理由是:一、无我所;二、五阴法散灭;三、不落二边──四句的见解;四、佛法是非诤论处;五、智者不取着一切法。法空的学派,与阿毗昙门的辨析事相,是不同的。这是着眼于佛法的理想,方便引导趣入、修证的立场。」

  ^4 《部执异论》:「……分成两部:一大众部,二上座弟子部。至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三部:一、一说部,二、出世说部,三、灰山住部。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得多闻部。于此第二百年中,从大众部又出一部,名分别说部。」(大正49,20a26-b2)

  ^5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598~p.599:「假名部与分别部,是什么部派呢?所引分别部说,与《大毗婆沙论》分别论者,并不相同,不能说是分别论者;那分别部是什么部派呢?真谛所译的《部执异论》,有分别说部(《三论玄义》引作多闻分别部),就是《异部宗轮论》的说假部,《十八部论》的施设部。以真谛译来解说真谛译,分别部及分别论(部),说是大众系的说假部,应该是最适宜的。《三论玄义》(大正45,9a)说:「佛在世时,大迦旃延造论解佛阿含经。至第二百年,大迦旃延从阿耨达池出,更分别前多闻部中义,时人有信其所说者,故云多闻分别部」。依《三论玄义检幽集》(卷5,大正70,533a),知道嘉祥是依据真谛《部执异论疏》的。并说「分别说部,即大迦旃延弟子」。分别部──多闻分别部,传为大迦旃延所创,是大迦旃延弟子。这一部派是仰推大迦旃延为宗的;这与本论多引分别部说,而《论》序颂说:「大圣旃延论」,是完全契合的。但本论又有假名部,假名也就是说假或施设的意思。如上面所说,分别部是说假部,那假名部又是什么部呢?也许是同一部派而译语不统一吧!」

  ^6

  (1)《四谛论》卷3(大正32,389c8-9)。

  (2) 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600:

  分别部是多种心所相应俱有的。说三种灭:「一念念灭,二相违灭,三无余灭」,本论是以无余灭为灭谛的。

  ^7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115~p.116:

  真谛译的《佛性论》说:「若依分别部说,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所以凡圣众生,皆从空出故,空是佛性;佛性者即大涅槃。」分别说部,有人说是属于大众系的多闻分别部;依玄奘译,就是大众系的说假部。佛性,在后代特别发挥,有种种异解,初期教中,把它解作一种成佛的可能性。分别说部谓「空是佛性」,成佛以空为可能性;如是,把成佛与菩萨行的「多住于空」,贯通起来了。在理论上说,空是平等无差别性的,依之可引发出两种思想:一、「一切凡圣众生并以空为其本」,而在空性上是平等无差别的,所以应发平等大悲心去普济有情而植佛因,此后代所以有「法界」为无漏功德因之说。

  二、「凡圣众生皆从空出,空是佛性」,空是平等真理,一切众生在空性上平等无差别,而空性又是成佛的因,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的一乘思想,是一呼即出了。

  这虽是后期佛教特别发挥的,但在菩萨道的发扬中,本就蕴含有这种倾向的。要成立菩萨道,在行为上是多住空门,在理论上以平等空理为基本,这是理论上的必然要求。

  ^8印顺法师《如来藏之研究》,p.85:

  「《般若经》是实践的平等法门,说一切法本空,一切法本净,而不是特重于心性本净的。所以说清净,我与法,色与心,凡与圣,道与果,没有一法不是毕竟清净的。这是般若正观的平等法门,是实践的,向上的。

  如来藏自性清净,指出众生本有如来性,为成佛净因;或以如来藏为依止,建立凡圣、染净一切法。这是重于心(或我)的,说明的,从上向下的(或称之为「却来门」)。

  所以《般若经》的心性本净说,可能引发如来藏说,却不是如来藏说。」

  ^9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362:

  《大智度论》卷1(大正25•61a28-b1)说:「更有佛法中方广道人言:一切法不生不灭,空无所有,譬如兔角龟毛常无。」佛法中的方广道人(道人是比丘的旧译),说一切法无,为龙树所破斥的,应是铜鍱部所传的方广部,也称说大空部。《论事》一七•六~一0;一八•一~二,说到大空部执。《顺正理论》说:「都无论者,说一切法都无自性,皆似空花」,可能也是这一学派。称为方广部,与九分教中的「方广」有关。大乘佛法兴起,经典都名为「方广」(或译方等)。「一切无」者在说一切法不生不灭的深义上,无疑已到达大乘法的边缘。

  ^10《论事》,日译南传58,p.324;汉译南传62,p.288(第十七品,第六章):

  今称「不应言:『僧伽受供物』之论」。此处,依胜义而言,唯「道果」是为僧伽,道果以外不名为僧伽,道果,任何物皆不受。是故「不应言僧伽受供物」者,乃是现在之大空宗---方广部之邪执。

  ^11

  ((1)《论事》,日译南传58,p.326;汉译南传62,p.290(第十七品,第七章):

  今称「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之论」。此处,唯「道果」名为僧伽故,此等[道果]净化供物事为不可能。是故「不应言『僧伽净化供物』」者,乃同彼[方广部]之邪执。

  (2)《论事》,日译南传58,p.327注1:「净」(净化)者,为作大果也。施僧伽少物得多果,施多物则得更多果。

  ^12《论事》,日译南传58,p.328;汉译南传62,p.291(第十七品,第八章):

  今称「不应言:『僧伽受用』之论」。于此处,亦唯「道果」名为僧伽故,无论何物皆不受用;是故「不应言僧伽受用、饮、啮、品味」者,即亦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13《论事》,日译南传58,p.329;汉译南传62,p.293(第十七品,第九章):

  今称「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之论」。此处,亦唯「道果」名为僧伽故,无论何物皆不能施于彼等;不依于彼等而受;施于彼等,而不希求任何之利益;是故「不应言施于僧伽有大果」者,亦同彼[方广部]之邪执。

  ^14《论事》,日译南传58,p.337;汉译南传62,p.300(第十八品,第一章):

  今称「人界论」。此处,执「世尊生于世间,等觉于世间,伏世间而住,不染于世间」之经为不如理,言「世尊出现于兜率天宫,住于其处,不来人间界,显示唯相色(nimittarūpa)」者,如现在方广部之邪执。

  ^15《论事》,日译南传58,p.332;汉译南传62,p.296(第十七品,第十章):

  今称「不应言:『施佛有大果』之论」。此处世尊亦不受用任何物,然为共世间随顺而受用,而示现有情,是故以无益,云「不应言『施佛有大果』」者,如彼等[方广部]之邪执。

  ^16《论事》,日译南传58,p.339;汉译南传62,p.302(第十八品,第二章):

  今称「法说论」。此处世尊住于兜率天宫,为开示法而赐变化身,具寿阿难承彼[变化身]及彼开示而说法,佛世尊不说者,如方广部之邪执。

  ^17参见《空之探究》第四章.第五节〈假名—受假〉,p.234;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727~p.728。

  ^18

  (1)窥基《异部宗轮论述记》(卍续藏83,218a~b)。

  (2)天亲菩萨造.玄奘译.窥基注解.普泰增修《大乘百法明门论解》卷上(大正44,46c24-26):「……五、俗妄真实宗,即说出世部。六、诸法但名宗,即一说部。此二通于大小乘。……」

  (3)法藏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一(大正45,481c24-482a3):「……五、俗妄真实宗,谓说出世部等,世俗皆假,以虚妄故;出世法皆实,非虚妄故。六、诸法但名宗,谓说一部等,一切我法唯有假名,都无体故,此通初教之始准知。」

  ^19

  (1)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633~p.634:

  《三论玄义检幽集》卷5(大正70,459b29-c2)说:「真谛云:此部执世出世法悉是假名,故言一切法无有实体;同是一名,名即是说,故言一说部」。有关一说部的宗义,吉藏、法藏、窥基都采用真谛的传说。一说部的名义,或以为不是这样解说的。一说部的宗义,没有更多的证明,但西元六世纪真谛的时代,印度的一说部,是有这样宗义的。「诸法但名无实」,与原始般若是相符的。这一被认为菩萨般若波罗蜜的教授,可能与一说部有关。

  (2)《空之探究》,p.233~p.234:

  《般若经》的「原始般若」,充分表示了一切法「但名」的意义,如《小品般若波罗蜜经》卷一(大正8•537b~c)说:「世尊!所言菩萨菩萨者,何等法义是菩萨?我不见有法名为菩萨。世尊!我不见菩萨,不得菩萨,亦不见、不得般若波罗蜜,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得、不见菩萨,当教何等菩萨般若波罗蜜?世尊!我不见菩萨法来去,而与菩萨作字,言是菩萨,我则疑悔。世尊!又菩萨字,无决定,无住处,所以者何?是字无所有故。」……名字是没有决定性的(同一名字,可以有种种意义的),不是落实在某一法上的,名字是无所有的。一切但有名字──唯名,没有实性,须菩提本着般若体悟的立场,所以这样说。说没有菩萨,没有般若,这就是为菩萨说般若波罗蜜了。如听了但有假名,一切不可得,而能不疑不怖,那就是菩萨安住于般若波罗蜜了。菩萨是人,般若是法,人与法都是假名无实的;这一法门,可能从一说部演化而来。

  (3)印顺法师《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收于《华雨集》第四册,p.8):

  大众部分出的部派,思想接近大乘,如被称为『诸法但名宗』的一说部,与《般若》法门的「性空唯名」,是非常接近的,这是从声闻为本的「佛法」,进展到「大乘佛法」的过程。

  ^20《空之探究》第三章第三节〈大乘『般若』与『阿含经』〉,p.152:

  大乘佛法的兴起,决定是与大众部系有关的。

  (1)方广部──说大空派,以为胜义僧与佛,都是超越现实人间世的。这就是《大智度论》所说的方广道人,说「一切法不生不灭」。

  (2)东山住部的《随顺颂》,以为法性不二,佛所说的,都「是随顺世间转」。

  (3)分别部说:凡圣一切都「以空为本」。

  (4)一说部说:「世出世法悉是假名」。甚深义──法性不二 ,从大众部学派中开展出来。

  ^21

  (1)《大毗婆沙论》卷185(大正27,927c8-10):「或复有说:唯无相三摩地能入正性离生,如达摩鞠多部(法藏部)说。彼说以无相三摩地,于涅槃起寂静作意入正性离生。」

  (2)《杂阿毗昙心论》卷11(大正28,962a19-b7):「萨婆多(说一切有部)及婆磋部(犊子部)说次第谛无间等;昙无得(法藏部)等说一无间等。……说一无间等者,……如灯俱作四专:热器、烧炷、油尽、破暗。如是一智知苦乃至修道,是故一无间等。」

  ^22 觉音《清净道论》(日译南传64,p.404);(简体中文版),p.615:「此中无相解脱,是以无相之相的涅槃为所缘而转起的圣道。」

  ^23 《清净道论》(日译南传64,p.431);《清净道论》(简体中文版),p.629:「随顺(智)能除覆蔽谛理的烦恼黑暗,但不能以涅槃为所缘。种姓(智)则只能以涅槃为所缘,但不能去那覆蔽谛理的黑暗。」

  ^24 《大毗婆沙论》卷76(大正27,391c26-392a4):「复次,为止他宗显正理故。谓或有执:『佛身无漏』如大众部。问:彼何故作此执?依契经故。如契经说:『苾刍!当知如来生在世间,长在世间,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彼作是说:『既言如来出世间住,不为世法之所染污。由此故知佛身无漏。』为止彼意,显佛生身唯是有漏。」

  ^25

  (1)《异部宗轮论》(大正49,15b25-27):「大众部、一说部、说出世部、鸡胤部本宗同义者,谓四部同说:诸佛世尊皆是出世,一切如来无有漏法。」

  (2)《大毗婆沙论》卷173(大正27,871b 2-3):「分别论者及大众部师执,佛生身是无漏法。」

  ^26参见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p.164~p.172。

  ^27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573~p.575;p.579~p.580。

  ^28

  (1)参见《成实论》卷11~卷12(大正32,327a8~334b2)。

  (2)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61~p.265:

  《成实论》是依四谛组织的;在卷一一说明灭谛的时候,讨论到这问题。如云:「灭三种心,名为灭谛。谓假名心、法心、空心。」(大正32,327a8-9)

  灭三心,就是指出认识上如何的认识应该遣除,而予消灭。单离一种心,不能见道;要三心都灭了,才能够见灭得道。怎样灭呢?论说:「假名心,或以多闻因缘智灭,或以思惟因缘智灭。法心,在暖等法中以空智灭。空心,入灭尽定灭,若入无余泥洹断相续时灭。」(大正32,327a9-12)这里的灭三心,就是大乘所说的「我空」、「法空」、「空空」。……

  首先,「假名空」义,如论云:「如轮轴和合故名为车,诸阴和合故名为人。」这只是在和合下说明的空,与萨婆多部的假名无实,意义相同。《成实论》在第一重二谛上,说假名是超越四种论的,以为常人的认识,都是不离假名的,所以不能通达真象;须用闻思慧,作析空观,见真实的色法心法,见法不见假名,而破假名,得到法有我无的空。如论卷一五说:「一切凡夫,心不破假名,故常随我相,终不相离;虽见色,亦不离瓶等相,故凡夫心不缘实义。」凡夫流转中不见实相,就是假名相的障碍;要免流转,第一步就要用析空观;如观察色法,唯见色香味触,而不见四微和合的假名相;破世俗假名而见胜义真实有,就是《成实论》所说的「假名空」;与大乘的假名空,相差得远了。

  其次,「灭法心」得法空,如论云:「有实五阴心名为法心,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心则灭。」破假名时,分析慧所得的诸法实相,认识虽不错,但还不能得道;所以进一步说,见五蕴法的法心,也应该要舍离,而见五蕴空,法相不起,是为「灭法心」。论说:「行者断有为缘心,得无为缘心,是故行者不见五阴,但见阴灭。」不起有为缘心,得法空智无为缘心,是在四加行时候的事情。论中这里引证一段契经云:「知色性灭,受想行识性灭,是名无我,无我即是无性。」《成实论》虽有诸行如幻不实之谈,但从无常门的法法归灭,以证入一切法空寂,是与铜鍱部一样的。

  涅槃虽已灭了法心,但还有见空相心存在,所以论云:「若缘泥洹,是名空心。……是心缘无所有。」这空心,还是应该灭的。怎样灭呢?论说:「无心定中,以缘灭故灭。断相续时,以业尽故灭。」灭空心有两种,一是在入无余依涅槃时,断相续灭。一是在入灭尽定时灭。灭尽定有二,一在八解脱里的,一在九次第定里的。断烦恼的灭定,必须是八解脱的;灭空心的灭定,两种都可以。三心渐次灭了,最后要以无心定才能圆满体验得涅槃,这是与铜鍱者共的;不过,《成实论》谓这灭定是无为的,铜鍱者谓是非有为非无为的。在灭尽定中,一切法寂灭,空相也寂灭了,正如大乘所说的能所双泯的境界。

  ^29《成实论》卷12(大正32,332c7-16):

  问曰:汝先言灭三心名灭谛。已知灭假名心因缘,今何谓法心?云何当灭?

  答曰:有实五阴心名为法心,善修空智,见五阴空,法心则灭。

  问曰:行者观五阴空,谓五阴中无常法、定法、不坏法、不变法、我我所法,以无此法,故言其空,非不见五阴。

  答曰:行者亦不见五阴。所以者何?行者断有为缘心,得无为缘心,是故行者不见五阴,但见阴灭。又若见五阴,则不名为空,以阴不空故,如是空智则不具足。

  ^30参见印顺法师《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p.582:

  《成实论》,《四谛论》,都是以四谛为大纲,保有佛陀初转*轮,说四谛法门的传统,与阿毗达磨论不同。

  ^31印顺法师《性空学探源》,p.261~p.265。

  ^32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756:

  《分别功德论》卷一说:「萨婆多家无序」(大正25,34b)。《增支部》也没有序,可见上座部系的诵本,是没有序的。

  ^33印顺法师《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755~p.756。

  ^34印顺法师《空之探究》,p.2。

  ^35《佛说义足经》卷下,〈莲花色比丘尼经第14〉,大正4,184c24~186c27。

  ^36《大智度论》卷11(大正25,137a1-19):

  是须菩提好行空三昧,如佛在忉利天,夏安居受岁已,还下阎浮提。尔时,须菩提于石窟中住,自思惟:佛从忉利天来下,我当至佛所耶?不至佛所耶?又念言:佛常说:若人以智慧眼观佛法身,则为见佛中最。是时,以佛从忉利天下故,阎浮提中四部众集,诸天见人,人亦见天。座中有佛,及转轮圣王、诸天大众,众会庄严。先未曾有!须菩提心念:今此大众,虽复殊特,势不久停,磨灭之法,皆归无常。因此无常观之初门,悉知诸法空无有实;作是观时,即得道证。尔时,一切众人,皆欲求先见佛,礼敬供养。有华色比丘尼,欲除女名之恶,便化为转轮圣王及七宝千子,众人见之,皆避坐起去。化王到佛所已,还复本身,为比丘尼最初礼佛。是时,佛告比丘尼:非汝初礼,须菩提最初礼我。所以者何?须菩提观诸法空,是为见佛法身,得真供养,供养中最,非以致敬生身为供养也。

  ^37

  (1)《增壹阿含经》卷6〈利养品第十三〉第7经(大正2,575c11-23):

  尔时,尊者须菩提语释提桓因言:「善哉!拘翼!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犹如,拘翼!有毒药,复有害毒药。天帝释!此亦如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黑法用白法治,白法用黑法治。天帝释!贪欲病者用不净治,瞋恚病者用慈心治,愚痴病者用智慧治。如是,释提桓因!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无我、无人,无寿、无命,无士、无夫,无形、无像,无男、无女。犹如,释提桓因!风坏大树,枝叶雕落;雷雹坏苗,华*果初茂,无水自萎;天降时雨,生苗得存。如是,天帝释!法法相乱,法法自定。我本所患疼痛苦恼,今日已除,无复患苦。」

  (2)《性空学探源》p.249 ~ p.251:

  大众系的空义,并不离开根本教去另起炉灶,是根据《杂阿含》中原有佛所说的思想,以新的形式,加以引申发挥,推陈出新,而又很契合于如来本意的。这种引申发挥,《增一阿含》中到处可见到,如〈利养品〉云:

  法法自生,法法自灭;法法相动,法法自息。……法法相乱,法法自息,法能生法,法能灭法,……一切所有皆归于空。……法法相乱,法法自定。

  这是对缘起因果法的生、灭、动、静,给予直觉的观察;意义深长,很值得注意。存在,是缘起法的相依相待;因果法的生灭动静,都是自他两面的。

  一面看,法法是相动相乱的,没有他法,自己不会动乱起来;就是要静止,也是有他法给予力量的,故是相静相止。

  另一方面看,又是不相动乱的,法法各住自性,静止在自位上,互相动乱不到的。

  一面是自动自静,一面又是他动他静,最好举个例子来说。

  如三枝枪,交叉架立着,一面看,三枝枪各有一分力量,才互相依倚架立起。另一面看,这枝枪还是这枝枪,那枝枪还是那枝枪,力量对消,各不相犯,还是各住本位各持自体的。因为从缘起法的相互关涉,与法法的相续保持自身的传统性,法尔是有这两面性的。动静如是,生灭也如是;法法各住自性,不涉于他,所以是自生自灭;但离开了他法因缘,却又不能生不能灭,故又是他生他灭。这不是诡辩,缘起法的面面观,确是如此。

  有部说,法的自体有作用;经部说,用是缘起和合的,但有因果,实无作用;现在《增一阿含》的思想,是综合而超越了他。法法一面相互依待,一面又是各各独立。这从缘起以显示诸法的各独与相待二性,是从直观中去体认事事物物的缘起网的自他无碍,动静无碍,生灭无碍,缘起大用宛然,而当体的实动实静实生实灭又了不可得;这是极其深刻的真理。

  ^38《增壹阿含经》卷22〈须陀品第三十〉第1经(大正2,659b7-17):

  世尊告曰:「有字、无字,义有若干?为是一义?」

  沙弥白佛言:「有字、无字,义有若干,非一义也。所以然者,有字者,是生死结;无字者,是涅槃也。以是言之,义有若干,非一义也。」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无字者,是涅槃。」

  世尊告曰:「云何,须陀!何以故,名有字是生死,无字是涅槃?」

  沙弥白佛言:「有字者,有生、有死,有终、有始;无字者,无生、无死,无终、无始。」

  世尊告曰:「善哉!善哉!须陀!如汝所言,有字者,是生死之法;无字者,是涅槃之法。」

返回目录

----------------------------------------------------------------------------------------------------------------

更多厚观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