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一届明月清风赵州茶(中子)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一届明月清风赵州茶(中子)

   赵州茶的味道还在嘴边萦绕,可那时候的明月清风却不再了。

  每当翻看那些照片,每当想起那些难以忘怀的人们,我都会生起一种莫明的感动。那七天的生活,正如佛所说:“如梦如露又如电”,但生活在那里的人却使瞬间化作永恒,深深地扎根在每一个人的脑海最深处,远不是时间所能左右的。我相信,感动的决不仅仅是我一个人。

  没有赵州和尚,“祖庭”也未必能为“祖庭”;没有那庭前的柏树子,没有那浓淡相宜的绿茶的滋润,也许那潇洒脱俗的意蕴禅风也会淡然索味。同样的,没有禅寺里那些充满慈悲和睿智的修行人,恐怕时至今日,那座千年古刹也只能是破败的一处古迹,或是被饰以黄金供奉的一座神龛,收取着游人的三五银元,任凭游人各自嗟叹游荡。其实,我想说的,正是这些可敬可爱的修行人们,是他们早经暮课的勤勉身影,是他们机辨滔绝的洒脱禅风,是他们精勤不倦地开坛讲法,是他们任劳任怨地广布佛田,才又一次振兴这座千年古刹(也许现在还不能说振兴,但我想振兴之机不远矣)。

  我和法师们的接触也不多,也只是源于夏令营的坐禅、开示、普茶、行脚这些活动之中,在耳闻目睹了上净下慧老和尚、明海大和尚、明奘师父、明影师父、大痴法师等众多师父的言行举止,一步一步地加深了对他们的了解,一步一步地走进禅,尝试着领悟生活中的禅。他们各有各的生活经历,他们各有各的出家渊源,他们各有各自曾经的辛酸苦辣(或许出家之后仍是)。来自不同世界的他们,走到了一起,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僧团),为着一个共同的目标,每日精勤不息。或许在世人的眼中,他们是“苦”的 ,是不可理解的,毕竟红尘中有太多大诱惑,他们怎么能一刀切断这种种诱人的诱惑,而在一个孤苦清冷的世界里度过余生呢?他们怎么能抛妻弃子,抛弃社会的责任而“独善其身”呢?他们怎么能 …… 社会有太多的不能,有太多的束缚,他们都付之一笑,一笑寥寥空万古,江山暮时,梅花雪月交光处,菩提心一片。

  其实,这是一首歌的歌词,它叫《楞严一笑》,是法常和尚的辞世偈。初听,觉得有些悲伤,但我错了,它应该是从容不迫的,是庄严的。虽然我不清楚也不了解法常和尚的生平经历,但从这首偈子,这首美丽的歌,我却分明感受到一种慈悲与安详。他说“此事楞严常布露”,可是,人们往往沉迷于俗世的贪、嗔、痴中,如何能了知菩萨的一片慈心?但我想,那些法师们,那些大德们,他们一定知道,楞严布露的是什么。如果不是,他们怎么能那么庄严地面对众生,那么从容地面对银汉横天,飞鸿渐离?他们并不是生活的逃避者,相反,他们最敢于面对自己与他人的生命,敢于直面纷繁无常的人生。他们,是生命的强者!

  我很敬佩这里的每一位法师,他们似乎天生就具有一种魔力,他们的一言一行无不充满一种神奇的气质,让人不得不肃然起敬,不得不升起一种欢喜心。每一句话从他们口中说出,都透着一股玄机,你不能不被吸引。也许,那样的话,很多人都会说,但只有他们能说出那种独特的味道,就像那飘香了千年的赵州茶的味道,那么的清香洁净。因为,他们的话不是说出来的,而是所思所行而来的。他们不同的风格,无不浸透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生命,带着不可思意的魔力。上净下慧老和尚,充满了慈悲,充满了慈悲,充满了智慧。他从小跟随在虚云禅师身边,承袭了一袭悠古洒脱的禅风,语意言辞,无不是人生磨砺的宝石;明海大和尚,无论是说话行路还是沉默,都充满一种优雅的书卷气。他出家以前是研究人生的哲学,而今,走进了生命的哲学,殊途而归,却透露着一股读书的书香之气;明奘师,是各种活动的牵线架桥者,主持着大大小小的活动,无论是嬉笑闲谈都自成一格,其风趣幽默,多一份则过,少一分则缺,绝无人能模仿。他的每一句话浸透着生活的智慧,虽然病缠弱体,但神儒之气盈满全身;明影师,其貌不扬,其言不多,总是带着一股憨憨的味道,但与之深入交谈,却惊奇地发现,他的思想是如此地丰富,他的人生是如此的多彩 …….

  我总会有这样一种感觉,每一位法师,都是一篇精彩的文章,都是一块绝伦的美玉。这么多贤才异士汇聚一堂,祖庭能不鲜活起来吗?《大学》里有这样一句话:“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 …… ”正是在这些高僧大德的光辉照耀下,才有这样一片净土,才使这一片土地焕发这样美丽的光芒!

  是的,七天的生活应该是平淡的,除了坐禅,就是普茶,只有一天的行脚,也只有一次的传灯,但每天都是那么的充实。但是我却非常非常喜欢这里的生活,真的。那么的有序,那么的纯净,那么的简单。其实,平时的我们都太过功利,整天的生活在尔虞我诈之中,生活在灯红酒绿之中,生活在城市污浊的空气里,根本不知道什么才是生活。我们喜欢各种各种的物质充斥我们的生活,我们喜欢荣华,我们喜欢富贵,我们喜欢一切复杂的东西,却忘了,简单清净才是真正的生活。所谓“清福”,没有清,如何是福?无论是谁,看到初生的婴儿都会心怀喜悦;无论是谁,看到绽放的花儿,都会露出美丽的微笑;无论是谁,看到洁净的蓝天白云,都会心怀广阔。因为,它们都是简单而纯洁的。我爱及了这样的生活,你不必担心学业的负担,不必担心亲朋邻里的关系紧张,不必担心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不必担心一切一切,因为我们活在当下。当下是美丽的,是不动的,即使之前是那么的紧张,但现在什么也不是了;即使将来有种种的恐惧于不安,但那是将来的事情,现在什么也不存在。这样的生活多么的美!我们平时生活中,总是感觉那么的痛苦,是因为背负了太多的过去与将来。人生就是一场美妙的旅行,你不会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事情,但你却可以看到现在,看到身边的奇异风景。为什么要带着这么多的包袱取旅行呢?在这里,我学会了很重要的一件事情——放下。放下吧,你会得到更多 !

  每天,在闲暇的时候,我会看看夏令营发的书,有关于佛经义理的,有关于禅门公案的。我看不懂,也不明白这样的公案背后到底蕴藏着什么。后来,我终于明白,这些都不是让你看的,需要的只是用心去品味。把一个一个字按顺序串起来,那就是一部天书,但若去品味,你会尝到很多味道。虽然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但却知道,那是酸的,甜的,苦的,亦或是辣的。第一次明白,读书的滋味。“好读书,不求甚解。”为什么非得知道每一个字的意思,为什么非得把每一个人的来历弄得一清二楚?写书的人,早已不在( “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他的心早已是过去的),书中的字,也只是过去某时某刻的一个符号而已,它只是传递着一种信息,一种心情,一种智慧,应该用自己的心去为它注入一股活水啊!用心去体味,用心去触摸,不要“思维”太多。思考的过程,本来就在渐渐失去。也许,那些大德们,就是在这样一种半明半昧的状态中,放下一切,彻见人生的真谛——“原来如此!”于是,他们哈哈大笑,空给后人留下一个千古不破的谜团。一个个的无头公案,在他们眼里,却是如此的简单,但是,凡夫又如何能理解?

  喜欢闲读书,读闲书,也喜欢四处走动。在红墙的阻隔之下,寺院内外是俨然不同的两个世界。红墙琉璃瓦之外,是喧嚣忙碌的红尘;里面,是清幽平静的禅院生活,即简单又充实。并不是这里面的环境有多久的好,只因境由心生,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心境。

  特别喜欢那座披着沧桑风尘的赵州石塔。人们都说,合掌右绕塔三圈,会获得很大的福报。在闲时,也会时常与那些善男信女一样,双手合十,静静地绕塔,静静地走。并不为了什么,而是,一种莫名其妙的情绪,没有理由的理由。

  在向着巍峨古朴的石塔顶礼额拜之后,就静静地走啊,走啊,才三圈的长度,仿佛走了千年。有时候心里什么都不想,有时候又胡思乱想。但冥冥之中,总感觉身边有一位慈祥的老人,在默默地注视着,护佑着。是赵州从稔老禅师么?经历了千年的凄风冷月,他还是那么的从容安祥自若,让每一位亲近他的人,都默默的受着他的恩泽。参塔、拜塔、绕塔,也许你还是你,没有什么改变。殊不知,放下的那一瞬间,已经得到。当你放下身子,放下一切,来到这里,已经得到一种护佑,又有多少人能了解?其实,得与失往往就在一瞬之间。

  赵州的古风啊,还在悠悠地吹拂。那庭前的柏树子啊,明年是否还依然青绿 ? 很多人,很多事,都已经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头顶那轮明月却还是一如其旧,那轮光芒,还是那么的素洁美丽。多少年了,人们还在传颂着那位神奇的和尚;多少年了,人们还在品味着那杯似乎永远不会淡味的赵州古茶;多少年了,祖庭的古塔还是那么静静地冥坐。我想,也许,这些故事会一代一代地传颂下去,一如柏林禅寺的晨钟暮鼓,直至永远永远 ……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