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空海法师:如何作好慈善工作?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5日
来源:   作者:空海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空海法师:如何作好慈善工作?

 

  时间:2005年10月25日

  地点:福建‧厦门

  如何做好慈善工作?首先讲述空海一路走来的经历,提供大家参考。因为,不管我讲什么,我都会对自己负责;不管我讲什么,我都会检讨反省自己有没有做到。如果我本身没有做到,只是空口说白话,或只是讲给别人听、讲给别人做、要求别人做,自己却没有做到,这样就很不理想。我们所讲的,一定是自己有做到的。我们讲话、做事,都要认真负责,包括我们现场一样有录音、录像,这些都可以保留给没有在现场的人听闻。

  空海所讲的,不单单只是向大众分享、也是一种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对全人类负责。因为社会是由我们所共同组成的,每个人都有责任帮助社会净化、安定、祥和,慈善工作就是如此,一方面可以自利,又可以利益更广泛的众生。

  空海从小就对世间苦难特别敏感,看到世间的苦难,就会自然生起悲悯之心。记得国小二、三年级住在乡村,每逢节庆的庙口都有演出歌仔戏,有时候晚上会去看热闹。当我看到歌仔戏剧情演出人间苦难,虽然身为男孩,却很自然掉下眼泪,同班女同学坐在附近看到,都会窃窃私语谈论,让我不好意思赶快把眼泪擦掉,不想让别人看到。

  其实,这也是本性、天性的流露,在青少年时期,就生起悲天悯人之心,发愿将来有能力,要从事济世救人的工作,于是一路走来,就不断探讨生命哲学、人生哲学,到底社会的苦、人生的苦是从何而来?想去找寻苦因,期许自己能够出离苦海,也协助世间众生出离苦海、减少苦难、减少悲剧。

  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不断的认真、勉励自己,能够回馈世间、众生什么,就默默去做。因此在我的记忆之中,从来没有跟人打过架,也很不喜欢与人争吵、论断别人是非,内心常常存有悲天悯人之心,不喜欢造成别人的痛苦,自勉能为世间减少苦难,能够做多少,就默默去做。

  后来有因缘在卅岁,正式成为合格中医师,当时也是怀抱「悬壶济世」的魄力与决心,把个人的得失、名利都放下,有一份稳定工作,生活可以过得去,行有余力就多回馈世间。医生是帮助众生在身体病苦方面的减少,从而看到众生心灵上的痛苦,却是更深切、更复杂,身为一位医生,能够协助的还相当有限。所以,后来决心往心灵更高深层面去探究。

  于是选择就读佛学研究所,希望能够从另一层面,协助众生减轻更深层的痛苦,帮助自己及众生,把深层的病因、痛苦找寻出来,从根本层面来解决。

  历经行医10年、在45岁期间,空海就把医生工作整个放下。在近五年多来,一心一意从事社会慈善工作,着重在心灵净化、成长方面,协助众生得以安心、安详,也帮助社会安详、世界和平。我们从事的慈善工作,也是默默在做,无论别人是否了解,就是凭着良心理性在做,没有获得掌声鼓励,无所谓!因为我们不是为此而作。

  如何做好慈善工作?真正做好慈善工作,我们自己本身是首先受益,会越来越快乐、越安详、越自在、越慈悲。真正从事慈善工作,一定是身心柔软、很慈悲,不但自己受益,家人也随之受益,因为家人感受到你的慈悲、柔和、安详,自然会受到磁场的感应而改变。一人行善,周遭家人就会受到影响而详和。如果你的个性很急躁、暴躁,家庭也会冲突不断。如果我们内心祥和、慈悲,家庭就会充满安详、安乐;个人快乐,家庭也快乐。我们的社会就是由个人与家庭组合而成,如果越多人行善,我们的社会就会越趋向安和乐利,越多人具有慈悲心,人世间的各种冲突也会大大减少。因此,不要小看慈善工作,它是点点滴滴在回向世间。

  如何把慈善工作做好呢?第一、我们的动机要纯正,慈善是属于公益事业,我们有能力就多做付出、回馈、关怀,至于因此会得到多少回报,都不在我们的考虑范围。当然,不管任何宗教,从事专职的工作人员,领取一份生活津贴、车马费,是应该的、是合理的,况且所支领的薪水,比一般社会薪资少。但是,真正从事慈善工作的人,不会在乎薪水,只要生活过得去,就很乐意、很热心。

  慈善工作是属于良心事业,不可假藉慈善之名,获取个人名利,否则就去从事世间一般营利行业就好了。因此,动机、发心一定要纯正,不可从中牟取个人名利之心。

  第二、要有能力。如果我们本身没钱或负债,却向别人借钱行善,这样不理想。如果我们本身没有能力,却碍于面子逞强去做,这样无法长久,而且很容易生出烦恼。就像自己不会游泳,但是看到有人掉下水,却逞一时的慈悲跳下去,有用吗?往往是自己受苦,甚且可能淹死,也无法救得了对方。

  行「菩萨道」济世救人,要衡量自己的能力,有钱就出钱,有力就出力,有智慧就贡献智慧,有某方面的才华,就把专长贡献出来。所以,我们有余力、有能力贡献心力,欢喜做、甘愿受,欢欢喜喜去做,若是被勉强的、被规定的、被逼迫的,慈悲心无法流露出来。

  行慈善工作,都是欢喜做,而且有能力去做,当下由于是有能力、有余力,才得以维持高质量的不求回馈。如果本身没有能力,当下是无法持久,另则由于本身就不足,于是会想从中得到某种利益,这样就不是真正的慈善。

  行善本身要有能力、也不逞强,若是有勇无谋,凭着一时激情往下跳,没多久就很容易生出烦恼,甚至会起瞋心。但是,每个人不要划地自限,认为要等将来很有钱才布施,所谓「有能力」,其实是我们心的认定问题。有人拥有一百万,还是想拥有更多钱,仍然觉得很贫穷、还欠缺很多,要他布施就不太乐意、也不太喜欢。

  有的人生活过得去,有饭可以吃,有房子可以遮风避雨,虽然身边所剩余的钱不多,但是十块钱是一个赞助,一百块钱也是一个发心。因此「有余」,并不是说一定要多少钱,其实是心念的问题,生活上可以过得去,于是愿意多付出、多布施,与众生广结善缘。如果你的发心相当纯正善良,这十块钱的功德,比你心不甘、情不愿拿出一千块,效果都还要更好,数目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我们的发心;时间不在于长久,而在于我们发心的纯正。

  另外,我们不要划地自限,认为「不可能吧?我大概没能力吧?…」如此会压抑我们的潜能而无法发挥。我们当然不必逞强,也不要划地自限、低估自己,每个人都有无限可能。如果怀有悲天悯人之心,就算今天尚未有能力,但是会自我期勉,但愿将来早日有能力,回馈世间、回馈社会。所以,最重要是我们的发心纯正,具有菩提心、慈悲心。

  另外,与大家勉励几个守则。第一,要认真、负责。不要认为「我还有其它工作,慈善工作只是附带的,有也好、没有也好,可有可无」当然,业余工作是加减是可以,但是真正要做好慈善工作,不管我们投入多少的时间或是精神,所谓「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都要认真负责把该做的工作做好,不要认为可有可无。我有能力做多少,就认真去做,不要草率、马虎,承诺要去做的事情,就要有责任心做好。

  第二,要诚实信用,自我管理、自我负责,尤其是从事慈善工作的人。对空海而言,别人都不必监督我,我会自我负责,也向天下众生负责;空海做事光明磊落,对众生有利益的事,我才去做。表相上,众生或许未必了解,但是空海做事一定是从良心、理性出发,只要对众生伤害、无益处,我们就不去做。

  所以,包括讲话、承担事情,都是信用、负责,承诺答应的事,就会做到;如果做不到的,我会提出做不到的原因。如果是负责帐务方面,法律制度必须遵守,但是一样不必别人监督,就会把工作做好。不该属于我的一毛钱,绝不去贪取;不该属于我所有的,绝不去沾染、不去抓取,具有如此光明磊落之心做慈善事业,不但更多众生会信任我们,也才是真正的慈善。

  事实上,慈善工作都是自我管理、自我负责,我们在台湾有成立解脱道学苑办公中心,也都让大家自我负责、自我管理,他们做事情认真去做,从来不必监督、指挥,哪方面的工作需要做、有能力就去做,大家都是自动自发。

  真诚真心善待每一个人,由于做慈善方面的工作,所接触与济助的对象,大部份是经历身体、心灵痛苦,或是某种程度的灾难,遭受到一些创伤,更需要我们发挥慈悲心、爱心、耐心,真诚真心对待他们。当然,不只是对自己家人,对社会、对一般人,包括同事之间,都自勉真诚真心善待每一个人。不去欺骗别人,不让别人受伤害,内心就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

  从事慈善工作,当然要遵守政府法令规范,财务公开化、透明化,也可以征信于大众。我们越诚信、公开向大众负责,越多人会越信任我们,于是也会成为推行慈善工作的幕后赞助者,都是在于诚实、信用、负责,账册方面一样向大众负责。

  以上是属于一般世间层次的慈善,以高层次的慈善而言,就是佛教所谓「三轮体空」的布施,没有我是、我能、我慢,没有瞧不起对方、看轻对方,视这些苦难同胞与我们平等的位置,以爱护我们自己之心,爱护每一位众生。如果认为他们是可怜者、被救济者,以如此心态对待他们,无形中很容易伤害到众生的自尊心,因此要以平等之心对待一切苦难的众生。

  如果众生的年纪比我们小,要当做是自己的小孩,关心他、关怀他。不要认为「他跟我不同姓,又不是我生的」这些分别隔阂都要放下,真心视为自己的小孩,协助他们成长,有能力将来可以照顾自己,做更多的事回馈社会。如果有人遭遇世间种种逆境折磨,因而受到刺激、心态失衡,无法得到爱心的照护与协助,有可能走上极端化,就形成社会的一大问题。

  一个小孩在家庭冲突很大的环境长大,他的身心不太容易平衡,在欠缺爱的环境成长,有时性格也会变得很冷漠。所以,家庭的问题,很容易造成社会的问题;而社会的问题,也是由家庭的问题衍生过来的。因此,当我们有能力去帮助众生,对待需要我们伸出援手的众生,要视做自己的小孩一样关怀他们,协助他们成长。我们帮助一个人回归到正道,身、心、灵健康,就是为社会、为人类,做一件很重要的工作。无形中,大大化解、减少社会的暴力。

  学习「三轮体空」行善,绝不虚伪、也不耍诈,不欺骗自己、也不欺骗任何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怀有悲天悯人之心,起心动念都心怀天下众生。如果每个人提升到如此胸襟,我爱人人,人人也会爱护我们。如果看透世间名利,放下把个人名利、成败得失、利令毁誉,可以做得非常殊胜。

  如果某件事情,别人不愿意去做,或是尚未发现到它的重要,当我们觉得这件事情对广大社会很重要、很有意义,我们要有高瞻远瞩的眼光,默默去做。别人未必认同,没关系!只要这件事情对我们自己、对社会、对众生有好处,我们就默默去做,纵然没有得到支持、谅解,或是由于别人不了解,还批评、持相反的意见,只要觉得对良心负责、对社会负责、对人类负责,就可以默默去做。

  在行善的过程之中,如果遇到困难、挫折、打击,不要气馁!因为做任何事情的过程,没有任何挫折,打击、困难,我们也不容易提升、成长。所以,遇到任何的困难、阻碍,要以耐心、毅力、爱心去解决,不要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尤其是行慈善方面,有很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台湾话有谓「有功没赏,打破要赔」做成有功劳,却没有奖赏;如果做坏了、打破了,还要负责赔偿。于是有的人行善,后来会感到气馁,因为默默在做,却没有得到掌声及肯定,做了十件好事,有一件事情没做好,不是他恶意或是故意,但是别人就会针对此事予以打击。

  因此,做慈善更需超凡的爱心、耐心、毅力,后面的支撑力就是我们的慈悲心良心、爱心。今天,别人不了解我们,没关系!相信历史会证明一切,我们所做的正确与否,留给历史去评判,只要觉得对人类有利益,我们就默默去做、默默奉献。

  另外,做事要柔中有刚、刚中有柔,我们怀抱理想,就默默去做、默默奉献,但是要有柔软心,处事方法要柔软,不要跟任何众生起冲突。当然,世间处事过程,难免会有冲突,但是我们如何在有冲突之中,变成为没有冲突?如何在有是非的情况,变成为没有是非?就是必须具有柔软心、刚中有柔。「刚」意指有理念、有理想,但是做事过程中,方法是需要讲究,不是横冲直撞。

  不要藉说「我率直啊!」可知你的率直常常去刺伤别人?我们要善待每一个人,不跟任何人起冲突,所谓「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真正要做得圆满,需要具足智慧,而且里面含有非常高的人生哲学与艺术,是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一们学问,没有人天生就会了,每个人都需要去学习。所以,智慧与慈悲结合,就是佛教所谓的「悲智双运」

  做慈善的当下,胸襟、肚量一定要很广大,包容各种宗教、各个宗派、各个种族,包容所有的国家与人民,行善是没有国界之分,以很超然的立场,超越宗派、超越宗教、超越种族、超越国界,医生就是以超然的立场行医。事实上,真正行善之人,事属于心理辅导师,更需要以超然的胸襟、立场,不能认为自己是信佛教,对方不是信佛教的,于是就排斥,认为对方是外道…,不可有如此狭窄的分别,这样不是真正的慈悲、真正的慈善。

  无论任何情况,我们不去制造对立、冲突,是要协助化解各种冲突、对立,秉持化解一切冲突的胸襟,不管是从点点滴滴微细处,或是大方向去做,起心动念一定是从慈悲善念出发去做。

  再者,尽量以无条件、无所求去做,佛教讲无我、无私的精神。当然,专职法工人员,支领一份固定的生活津贴,是很正常、很自然,最重要是我们的心,包括做义工,或是本身没有实际投入第一线,无论有形、无形的赞助与协助,大家以无条件、无所求的心念去做,这样我们本身会不断成长,而且团体也能够维持很纯净。尤其是主其事者,以及核心干部,都要自我勉励往无条件、无所求方向,默默去做。

  这样普天下的众生,在你的大慈大悲之下,得以真正获益,而且不断成长,让我们共勉,把众生视同一体,「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每一位众生都是我们的兄弟姊妹,年纪比较小的,都是我们的小孩;年纪比较大的,是我们的长辈、父母,所有人类都是我们的同胞,以如此广大胸襟行善。无论我们到哪里,都发挥出生命神圣的意义回馈世间,不要小看我们的力量,一个人在做,无形中带动更多人来做。「同心会」现在有好几百位会员,如果大家能够发挥这样的力量、精神来做,影响的范围不只是厦门而已,全体社会也会因为大家的爱心付出,而充满着温暖氛围。

  *双向互动提问

  「身边的朋友偷了我的钱财,要如何原谅他?」

  有时候是因为无形中,我们显露一种诱因,在诱导别人犯罪,如果我们不是故意的,没关系!如果有人偷了我们的钱财,至于为什么会偷窃呢?或许是因为处境困难,如果他偷了,就当做是一种布施。但是,我们不是放纵,长养众生的欲贪,如果对方的行为恶劣,形成一种习性,就不可以长养众生的欲贪,下一次就要有一些防范。

  如果清楚知道偷窃者,可以当面找他谈谈,或是透过别人跟他谈也可以。有时候,我们未必真正确定,也有可能是我们误会、误解,或是如果他真正有需要,当作是一种布施出去,下一次多警惕就好。尽量不造成彼此的冲突,但是也不要长养众生的欲贪,助长世间的犯罪,要有智慧去处理。

  「如果还有负债,如何做慈善呢?」

  就算现在还有负债,一样可以展现慈悲心。所谓「慈悲心」,是要先慈悲自己,让负债早日还清,如同让自己早日学会游泳,不要常常倚靠别人拯救,不要成为透支、负数。慈悲先从慈悲自己开始,帮助自己早日成长、独立,让自己下一步有能力回馈更多。所以,先对自己好,协助自己成长,是慈悲、也是慈善。慈善,并不是单单对外,慈悲要从善待自己开始,行善要从善待自己开始,有能力才能真正行慈善事业。如果还负债很多钱,如何设法让自己零负债,是很重要的一个慈悲的开始。

  不要以为慈悲行善,都只是一直帮助别人,然后不顾自己。自己要先能够站稳、帮助自己,才有能力帮助别人。当然,这是比较长期的目标,短期的目标呢?举例来讲,我现在还负债十万元,每个月是薪水一千块,每个月固定还多少债务,当下虽然只有几百块、几千块,但是十块、二十块,一样可以做。所以,不在于多少,而是在于心念,你的心力、慈悲心。

  事实上,慈悲心是无穷的,愿力是无穷的,只要你有愿力、慈悲心,个人不但可以改善,而且也能够具体把愿力化为具体行为,去回馈世间。现在虽然处在坎坷的情况,但是只要你有愿力、有慈悲心,就会改善的,次第、步骤很重要,自己能够成长、慈悲对待自己,然后也慈悲对待一切众生。

  什么是「三法印」?

  简单讲,就是无常、缘起、无我。宇宙的运转法则、宇宙的真理,佛陀归纳为「三法印」,了解「三法印」,就会过着跟宇宙运转法则一致、和谐的生活,生命是鲜活的。如果不了解「三法印」,所做的呢?往往跟大自然的运转法则是背道而驰,于是产生很多的痛苦。

  什么是「三轮体空」?

  「三轮体空」是做到无我、无我所,没有行善的念头,有行善的心,但是没有执着的观念。这是一个很崇高的境界,不是不去做善事,当你默默在行善、默默在付出、默默在回馈,当下我们是无我、无我所,没有自私的心,不为自己,没有名利心,也不把对方当做可怜人、次等人,对方是跟我们是平等,今天需要我们帮助,我有能力就来协助,他也是我的同胞,跟我是一体的,我协助他成长,他将来也可以回馈更多人。

  做善事的当下,没有我慢、没有我能、没有我所,对世间有益之事,我们就默默去做,不求回馈、不求回报,不是说对我多好,就对你多好;我付出多少,你要回馈我多少。一般世间的付出,通常都是有条件,我对你付出多少,你也要回馈我多少。如果对方回馈的,少于我所预估的,就会失望,严重还会起瞋、生气。包括对小孩子很关心、很关怀、很关爱,但是如果小孩子没有完全听话,按照你的意思去做,就认为他们不乖,甚至认为他们叛逆,但是未必小孩子有错,只是他们所展现出来的,没有符合我们大人的理想、欲望,就认为他们不听话,于是跟小孩子之间,会有很多的冲突,都是在关怀、付出的当下,我们「三轮不空」。

  以「三轮体空」去做善事,才能够无条件、无所求,而且不管如何变化,都能很高兴、很快乐去面对一切,没有得失心,你就会很潇洒、很快乐、很自在,而且你的品格、人格,也会非常高尚、非常高雅。

  「在修行中,与朋友分享学习心得,是否就是在炫耀自己?」

  重点不是在于讲不讲,而是在于我们在分享心得的当下,我是帮助你、协助你接触到真理实相,协助你成长、开启智慧。或是说我懂得比你多,想要讲给你听,希望对方接受我的思想、我的看法…。还有,在跟人家讲的当下,有没有「主宰欲」?有没有「意思食」?最重要是我们的心态,不是讲不讲、有没有炫耀,很重要的一个检验就是问问我们自己,如果你有炫耀之心,却觉察不到,表示我们没有明觉。

  事实上,只要有回来反观自己,包括现在要与某人分享,有没有炫耀之心?问问我们自己的良心,就会很清楚。如果没有炫耀之心,只是一个分享,没有「主宰欲」,也不会造成对方痛苦、反感,懂得善观因缘,当因缘不成熟,就暂时保持沉默。我们是愿意与众生广结善缘,看因缘与众生分享。如果有「主宰欲」,让对方产生痛苦,就要检讨我们自己,哪里出问题?

  「如果想到外地去,又想做慈善工作,首先应有什么样的心态,才能进入当地的慈善团体?」

  慈悲、慈善是没有国界、没有种族之别,只要怀有慈悲行善之心,不管你到哪里,都可以跟当地的慈善团体溶为一体。比如现在是在厦门的同心慈善会推动慈善工作,如果因为工作或是因缘需要,调到北京去了,不要认为自己是厦门人,觉得在故乡做慈善才有意义,来到异地却无法慈悲,这样就是有条件的慈悲,还没有真正打开胸襟。

  在厦门推动慈悲、慈善事业,当来到北京一样也是我们的同胞,都是我们的兄弟姐妹,只要需要我们协助,有能力就来协助。如果当地有慈善团体,大家一起加入,团结力量大,具有更多的力量,然后回馈社会。所以,慈悲没有国界、没有种族、没有宗派之分,不管到哪里都可以发挥慈悲之心,然后跟当地溶入,不管到那里都是慈悲善待一切众生。

  「感性思维强的人,如何增强理性思维(逻辑思维)以予平衡?」

  大致上,女性比较偏重感性,男性比较偏重理性,两者都各有优、缺点。以人生的历程来讲,女性要从重感性的层面,慢慢加强理性方面;男性太过理性的,要加强感性方面,就是来到「中庸之道」。比较感性的人,就是凭着感觉、感受在做,女性比较敢于情绪表达,遇到郁闷、不愉快,就敢于哭、发泄出来,但是要男性发泄出来,不容易!一般宗教通常是女性容易相应,但是大部份也是欠缺下一步求真求证的精神。

  以人口比例而言,一般宗教团体的女性人数,通常都是男性人数的三倍到四倍,因为宗教比较强调感性部份,因此女性比较容易相应。虽然男性一开始比较不容易相应,但是他会以冷静客观、求真求证的精神求证,由于男性比较着重思考逻辑、理性判断,因此一开始接触宗教,男性比较不容易相应,起步也会比较慢一点。但是,如果是智能型的宗教,禁得起他求真求证,当进一步了解之后,发觉是智能型、正确的,男性所爆发出来的后续力,又不一样了,道心、道骨是很坚强的。

  以上所述是「感性」与「理性」的两个特征。我们要评估自己是偏向于理性或是感性,如果你是偏重于感性的,要勉励自己调整过来,具有理性的成份,做事、遇事不要只是凭着一时的冲动或感受,然后就跟着走,要能够慢下来、停下来,去冷静思维、分析,不要盲目跟着走。男性通常是比较偏向理性,比较刚强、不柔软,要让自己慢慢成长,加强慈悲心、柔软心。多行善、多关怀,可以让刚强的个性慢慢柔软下来。

  事实上,一个完整的人格,他是理性、感性平衡,有感性、有理性,有理性、有感性。如果你是冲动型的,人家怎么讲,就很容易相信,要勉励自己静下来多分析、多思考。

  「法师为何不再随缘行医,如在弘法中随缘行医,不正是『悲智双运』吗?」

  你认为我现在所做的,就没有「悲智双运」吗?当然,你也是觉得放下医生工作,好像比较可惜,如果在弘法过程随缘行医,不是很好吗?事实上,从比较高的层面来讲,我现在也是在当心灵方面的医生。一般世间的医生,是以医治身体疾病为主,空海当了十年一般医生,觉得医治身体疾病方面的医生,世间不缺空海一个,我也发现很多疾病的病因、病根,是在心理方面的问题。

  所以,我是更深入到解决疾病的根本原因方面着手。事实上,现在我是更深一层治疗众生心灵、心理疾病,释迦牟尼佛称为「大医王」,医治一般医生所无法医治的最深层疾病-心灵的疾病,空海今天不敢自称「大医王」,但是愿意学习佛陀走向治疗众生心灵疾病的工作。治病,是要从根本着手,要治本、不是光治标,当然也需要有人做治标的工作。

  中医主张「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上医是治未病」,上等医生是治疗在还没有产生明显疾病之前。以世间层次而言,我在表相上是从医生的工作退下来,没有从事第一线的医疗工作,但是我是从另一个更高的层次,治疗众生的根本疾病。对社会、对人类而言,我希望所贡献的范围更广大。

  但是,这世间有一种不协调的现象,当世间法的医生,收入可以固定又很丰厚,但是现在这一份心灵医生的工作,不但没有固定的收入,严格来讲,比我在当世间医生的收入是减少很多。然而,我已经把这些都放下了,只要生活上过得去,有车马费可以走得动,这样就好了。所以,很多有意义或是高层次的工作,未必能够受到众生的肯定,以世间的待遇衡量,更是没办法成比例。但是,我是觉得要做出更高的实质意义回馈世间,只要在生活上过得去,这样就好了。

  「有位同修身体还好,但是好像有脑痴呆,或者说是较重的健忘症,有事情自己忘了却不承认,总是一直争辩到底,大家都不喜欢他,怎么帮助他呢?」

  你已经知道他有健忘症,因此不要跟他计较,否则你也变成跟他一样有「健忘症」。我们要有悲悯之心,因为他不是故意的,我们要原谅他,不要跟他计较,要以包容、爱来对待。

  「如何修行使自己的待人处事更真诚?同住的宿友经常急躁、紧张兮兮,如何帮助他?」

  没有外在的绝对标准,只有一个可以参考的原则,就是做什么事情,都学习着真诚真心对待自己,也真诚真心对待别人。一开始是要学习提醒自己、勉励自己:我真心吗?我真诚吗?对人家讲话由衷吗?有没有「两舌」?有没有欺骗自己?有没有欺骗别人?有没有嫉妒别人?有没有人前、人后说一种话?都要如实回来面对自己,这也是真正的修行。

  所以,要常常回来反观、问问我们自己:真诚真心吗?不要认为反正我不真诚、不真心,别人也看不到啊!也没什么证据啊!法律上也没有判我有罪啊!当要以法律判你有罪,已经是很粗糙、很粗糙了,我们的良心、理性是最好的参考指标。如果做事从我们的良心理性出发,流露出来是慈悲的,自然就会快乐、安详,越来越开心。如果我们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彼此勾心斗角,心胸就会狭窄、苦闷不安,就算人前你不承认,装得好像发生没有什么事情,没有那回事,但是你的良心里面是知道的,在夜深人静面对自己,会发觉「唉呀!我白天戴着假面具啊!」。

  所以,不必别人监督我们,不必法律审判我们,最好的指标就是我们的良心、理性,真正从良心理性流露出来,自然不会伤害任何人,因为你会「将心比心」,以爱已之心去爱护每一个人,当你真诚面对自己,也会真诚善待每一个人。

  同住在一起的室友,经常急躁、紧张兮兮,如何帮助他?有人说「请他来听解脱道的课啊!」这也是事实,如果他能够有心多接近善知识,对他来讲,也会解开内心里面很多问题,他会改变的。问题是缓不济急,怎么办呢?当他在紧张的时候,你不要也跟着他紧张,他大紧张、你小紧张,这样不好啦!你不要跟他起见诤,或是说你丢垃圾给我、我也丢垃圾给你,不要这样。

  不管他怎么紧张,以稳定的心态来对待,以慈悲的心来对待,不要随着他起舞,慢慢他会改变的。就像家里的夫妻吵架,要两个铜板才会响,为什么吵架会越来越严重呢?有时候他为什么会很紧张?因为你加入里面嘛!你在里面轧一脚嘛!我们会在旁边搧风点火,助长一些因缘。如果我们能够宁静、安静,就像家里夫妻吵架,如果一方随之起舞,就会大化小、小化无。

  所以,如果有人比较紧张兮兮的,你不要随他起舞,不要刺激他,他比较容易紧张,需要你的稳重来缓冲他,需要你的慈悲、你的爱心、你的包容来对待他,于是磁场会有一种冲和、煞车的作用,散发一种缓和的「三妙行」,以慈悲的行为及念波回馈给他,他会从比较浮躁的念波磁场,渐渐在比较缓和、比较缓慢的波动影响之下,也会渐渐缓慢下来。但是,你本身必须要有定力,否则会被境界牵连着走。如果是用忍的,没多久会忍无可忍,然后与他起冲突。因此,真正以慈悲心、包容心来善待他。

  「能力突出的人,常受人嫉妒,如何协助这样的人?」

  能力突出的人,常受人嫉妒,这是很正常的现象。空海一路成长过程,在人性方面下过很多工夫,去了解众生可爱、光明的一面,也如实了解众生的黑暗面,去理解、探讨心理学方面。

  我们做一件事情,不管你再怎么认真,做得多完美,都不可能百分之百的人认同、赞同。以前在学生时期,我就是很活跃,参与很多社团及慈悲工作,批评的人一定会有,嫉妒的人一定会有。但是,我们能不能做到「不受八风所吹动」?当然别人的建议未必是错,我们要检讨改进。如果别人提出不同的声音与建议,秉持着「有则改之,无则勉之」的原则。

  所谓「道吾恶者是吾师」,在说我们缺点的人是我们的老师,有时候他是帮助我们照见自己所看不到的缺点,不要认为批评我们,或是讲出负面观点、看法的人,就是坏人,未必!我们对不同的声音、批评,要加以冷静思维,也许别人是提出我们所看不到的缺点,他在帮助我们成长,帮助我们做得更好,我们感恩这样的人,他就是因为关心我们、为我们好,所以才提出批评之言。

  如果我们做事问心无愧,检讨反省后也觉得自己没有错,别人要嫉妒、要攻击、要批判,就随众生的因缘。做人做事都从良心理性出发,如果有百分之六十的人受益,大多数的人认同,这样就成功了,百分之一、二十相反的声音、异样的声音、批评的声音,算是很正常。如果做事情没有批评的声音,表示不正常。尤其是对人类越重要、贡献越大的事情,通常所受到的批判声音也会越大。因为你的看法是高瞻远瞩,看得很深、看得很远、看得很广,关心全人类的长远重大问题,看法是超越一般众生的思维角度。

  类似这种情况,不受批判、不受批评,是不可能的。如果具有高瞻远瞩的胸襟、眼光,对于别人的批评、批判,你也不会在乎,明了是因为众生暂时的不了解,不但不会跟他们计较、也不会起瞋,只有慈悲善待。所做的是对、是错,我们心里清清楚楚知道,因此不会被外境牵连着走。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深义为何?我常常背诵,但不知道内容意思」

  事实上,《心经》是讲述心灵成长到非常高的境界,不要把它当做宗教,真正的佛法不是迷信,也与迷信、信仰无关,佛法是宇宙的真理。《心经》是叙述心灵净化、质量提升到非常高的境界,佛所体悟的生命、宇宙真理,现在很多科学家,有些方面已经在证实、证明了,也有些方面是科学家尚未证明,以后将会证明到的境界,因为这些都不是迷信,完全都是智慧的显现。

---------------------------------------------------------------------------------------------------------------

更多空海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