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踏上青云之路(净因法师)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03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生活禅夏令营演讲集:十届踏上青云之路(净因法师)

   今天下午我和大家分享的题目是“踏上青云之路”。很多人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升官发财,其实有些人虽然升了官、发了财,但并不长久、不能善终,这样的路就不是青云之路,而是一条危险的路。我们所说的青云之路,应该是成功之路,是一条幸福、美满、潇洒之路。原来我想谈谈个人应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怎样充分利用我们周围的环境,来达到一种美满、幸福的人生。后来看到大和尚给我的时间较多,我想临时再加上一条中国佛教的青云之路,这方面来和大家谈谈也是有好处的。我侧重回忆一下整个世界佛教的情况,找一找中国佛教在当今世界上的位置。我想无论是一个团体,还是一个组织、家庭或个人,要想踏上青云之路,最重要的是要找准位置。

  中国佛教的青云之路

  很多人知道中国佛教的恢复与发展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的,在这20多年中间,中国佛教走过了一段很不平常的历史。目前,很多寺院都还在恢复建设过程中,我们年轻的出家人也在成长过程中,在国际佛教的舞台上,我们正慢慢地增加自己的声音。十年以后,中国佛教能否像中国的经济一样发展壮大起来,甚至在全球经济萧条的时候,中国佛教能否像中国的经济一样一支独秀呢?这取决于国际环境、世界社会对中国佛教的需求。下面我跟大家谈谈中国佛教的位置,从国际环境看看中国佛教发展的空间。

  (一)、西方佛教的产生与现状

  首先,我从学术方面来谈谈这个问题。大家可能都知道佛教在公元前六世纪产生于印度,到了公元前三、四世纪,传入斯里兰卡,这便是南传佛教,也即上座部佛教的开端。到了公元八世纪,佛教传入西藏,这便是西藏佛教的开端。佛教最大的一个支派,既梵文这一派,于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这便是我们的大乘佛教。不幸的是,到了公元十三世纪,佛教在它的故乡印度已经彻底消失了,后来在印度再发展起来的各种形态的佛教,在中国都能找到它的模型。这就是说,尽管佛教在印度曾经消亡过,但所有不同时期的各种形态的佛教在中国都得到了保存,这是十分可贵的资源。西方社会从十九世纪开始研究佛教。学过历史的人会知道,1840年爆发了鸦片战争,西方人想占领东方。当时他们发现要想摧毁一个民族,靠枪炮武力征服是很困难的,要使一个民族彻底消亡、解体,最有效的办法是彻底摧毁它的文化。因为文化是一群人的标志,如果一群人没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理念、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民俗等等,这样一群人在一起就会是一盘散沙,很容易被人欺负。从这层意义上,西方人对此是很了解的,所以当时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现象,西方国家派遣了一大批传教士,目的就是要来在中国传播他们的文化,使我们把东方文化遗忘掉。但由于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西方人的传教很难一下介入到我们民族里面,于是西方人又采取了另一个办法,让大量的传教士来学习东方的文化,特别是佛教。他们研究中国文化的目的,是想找准我们民族的弱点进行攻击,然后打击我们的自尊心。结果很多西方传教士都学习了佛教,因为佛教是很多亚洲国家的信仰。但事与愿违,不少传教士学了之后就把头剃光作了和尚,从那时开始,西方人认为佛教对他们自己的民族有很大的帮助。在这种前提之下,他们开始在19世纪初翻译佛教经典,成立的第一家翻译馆是巴利语圣译学会,这个翻译馆现在还在,他们对佛教在西方的传播做了大量的工作。第一批研究佛教的西方人,不是普通的民众,而是一批知识分子。他们最初接触的是南传佛教,这是由于斯里兰卡、印度等国家已成了英殖民地,英语在这些国家很流行,西方人较容易直接跟会讲英语的人学习佛教,南传佛教在西方传播发展已有一百来年。到了20世纪60年代,西方人开始对藏传佛教感兴趣,这有政治的因素,也有人才的因素。因为当时有不少喇嘛跑到西方去,他们的英文很好,西方国家也给了他们很宽松的环境,藏传佛教的研究慢慢地成了一个热潮。

  我们知道要想出成果,仅在一个系统里研究,要有突破的机会一般是很少的。现在都是跨学科的比较学习,这样容易发现很多新的思想,并碰出火花。其实,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的碰撞,在历史上曾带来过空前的飞跃,大家可回顾一下,佛教文化传入中国与中国文化发生碰撞,把中国文化向前推进了一大步,有很多的思想、理念产生了新的思维。最明显的是程朱理学,就是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上,融入禅宗理念而产生出的一种独特形态。在大唐时期,由于国家具有开放的心胸,使大量的不同文化传到了中国,与中国原有的文化进行碰撞,进一步促进了大唐的兴盛。在中国历史上,我认为哪方面都是以大唐为顶峰,佛教在大唐也是黄金时期,这其中有内部的原因,同时也是与各种各样外来文化的碰撞而产生出新的文化分不开。一个国家在比较落后、薄弱的时候,对老百姓会非常防范,比如在清朝、明朝就很明显,整个国家采用的是一种锁国政策。

  现在我们国家的形势真是很好,大家可以好好思考一下,前几年出现的亚洲金融风暴,所有国家都没有逃得了,为什么中国却没怎么受影响?世界经济都在衰退,为什么中国大陆却能十几年地在持续发展?这不是偶然的,我认为就是由于我们有一个开放的心胸,我们的国力在不断地强盛。古代每隔一段时间社会就有暴乱、动荡,而我们现在已有五十年不打仗,当然是太平盛世。从另一个角度,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在中国古代的各个时期,国家有多兴盛,就是看当时建造的佛像有多大。比如唐朝时有龙门石窟,北魏时有云岗石窟,因为那时国家相对稳定,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建佛像。我们现在有天坛大佛,还有无锡的灵山大佛等等,这也说明了当今我们国家经济实力所在。试想,在一个不稳定的社会里,人的生命都无法保证,谁还有功夫去做善事?只有在一个相对比较安定的社会里,老百姓和社会人士才会想到文化、精神这个层次。所以无论在任何情况下,经济都是基础。

  西方社会从19世纪到现在以南传佛教为主,上世纪60年代开始藏传佛教很兴盛,通过这些碰撞对比学习,已产生了大量的佛教文化、佛教文献。从60年代至今已经40多年了,该比较的已比较了,该学习都学习了,所以西方学者现在感到很头痛,要想找到一篇新的博士论文都很困难,而不象我们东方人那么容易。西方人非常看重中文这一块,《大藏经》是佛教经、律、论的集结,大约7千多卷,读一遍需要3至5年的时间,在里面保存的文献是相当多的。外国人都知道东方文化的主体是佛教文化,而佛教文化中没有开发的是中文经典。西方人100多年以前从我们敦煌拉去的各种文书、抄经,以佛教为最多。现在英国建了一幢很漂亮的大楼,我曾参观过,他们把抢去的一卷卷东西整齐地摆放着,我问他们有没有人作研究,他们讲只有2%的资料得到利用,而98%的资料原封未动。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中文太难学,一位普通西方人要学会读佛经需要有15年的中文基础。从这里,我想得出的结论是:第一,西方人对东方文明十分渴求;第二,大量的东方文化、智慧保存在汉语的佛经里;第三,西方人对这块资料一般做不了。所以把中国佛教智慧介绍到西方,只有依靠我们自己。在这种理念之下,最近香港大学成立了一个佛教研究中心,以英文为主,已招收了几十名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生,对本科生提供一些课程给他们选学,大概有二、三百名本科生选了这些课程。短短一年时间,有这么多回应,这也证明了在香港对佛教感兴趣的程度。

  (二)、西方对佛教的看法

  西方人研究佛教很认真,名牌大学一般都必须有东方学研究,特别是佛教的研究,像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都有这方面的研究。现在西方经济不景气,很多学校在裁员、减工资,但却在招佛学老师,特别是合格的中国佛学老师,也就是说在西方大学里现在把中国佛学的研究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由于大学里的研究,带动了社会人士对佛教的兴趣,仅在英国就有400多座寺院,整个英国对佛教的认知已经是相当的不错了。在英国这个最古老、最强大的基督教碉堡里,大主教、教育部长及国务议员们出面召开会议,要求对中小学校学生进行道德教育,道德教育的主要课程就是宗教课程,共列了五大宗教,佛教是其中之一。除了基督教是必修的,选的最多的是佛教,我也编了一套英国佛教教材,共四册。由于英国、美国是民主国家,政府不能强迫哪个学校用哪本教材,学校有权利选择,事实上有很多学校选择了佛教。我曾就为什么鼓励小孩去学习佛教进行过采访,发现原因很多,有几点比较一致,就是在所有宗教里,佛教最讲包容与容忍。其他宗教因某件事情发生过战争,唯独佛教史上没有由于佛教而发生的冲突,或用佛教教义去征服其他民族。佛教所讲的慈悲为怀、包容天下的气概,为西方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思维模式。也就是用佛教的大智慧,对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模式进行补充,而不是取代。我问他们,小孩去学习佛教,不怕变成了佛教徒吗?他们说不怕,任何一个人都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但有一点很重要,就像一棵树一样,如果没有根,就会枯掉;一个人没有根,就会迷茫的,就会失去依靠的。基督文化是西方人的根,没有必要把它拔掉而重新换一个根,只能在原有根的基础上加固与补充,这样才能茁壮成长。佛法博大精深、法无定法,对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不同的人,可能只是在某一方面能发挥作用,而不需要把所有的东西都搬出来。佛教的形态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根本精神则是不变的,最重要的是充满着大智慧,学佛是要把佛教的智慧吸收过来,以点缀、武装自己。

  一个人最漂亮的不是他的外表,而是他的心灵,心灵之美才能给人真正的美感,内心的层次才决定其真正的魅力,内心的素质与层次需要通过不断吸收各种不同文化养分来提高。现在很多人是单一的思维模式,比如固执地认为你喜欢吃桃子就不如我喜欢吃苹果。我们的生命是需要A.B.C.D各种维生素的,但有人以为自己吃维他命C就行了,这都是很可笑的。从这层意义上讲,我们大家应该有一个开放的心,去吸收有益健康的精神食粮,使自己更有内涵、层次。中国的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中国人的称号有着几千年积累起的内涵,但现在很多中国人已不像中国人,不了解传统文化、礼仪之邦,只知道麦当劳、可口可乐。据传,美国十大策划之一就是用可口可乐文化、麦当劳文化等来表达西方人的思想,打击中国年轻人的自尊心,使中国青年人接受美国的价值观。对我们原有文化的打击,就是对我们自身的否定,结果是永远跟着美国人后面走。所以,我希望在座的真正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中国人,要有自己的内涵和根,不要只是外表是黑头发,而重要的是内心。

  西方人能接受佛教的很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佛教有高层次的内容。基督教最特殊的教义是博爱,佛教的慈悲为怀则更为深广;基督教等其他宗教也都在修行时打坐、反思、冥想,而惟独佛教的静坐修行一层层是非常清晰的。佛教静坐帮助西方人和上帝交流沟通,无形之中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可以说基督教的冥想并不成系统,现在很多牧师吸收佛教的打坐方法,重新改造他们的冥想,形成新的方法,这在西方已经很流行。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人最早信奉祖先,但对祖先是什么、死后又怎样也是一笔糊涂账。佛教传入后,其轮回转世的思想丰富了崇拜祖先的思想,充实了原有的中国文化。西方人让小孩接触、学习佛教,不是让他们成为百分之百的佛教徒,成为佛教徒的意义不大,重要的是要把人改造好,把自己的毛病除掉。现在很多年轻人既自负、狂燥,又在遇到困难时非常恐惧、沮丧,这种交叉的心态往往产生出较大的麻烦。所以我们要认识自己的毛病,敢于承认错误习气。西方有句话就说“犯错误的才是人”,佛教也认为我们这个娑婆世界就是五浊恶世,这就是说有错误可爱,知错能改更可爱。所谓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错误,修行就是对治自己的毛病与习气,对自己的偏差进行纠正,纠正的过程是最有效的修行。

  西方人对佛教人生智慧的价值非常认同,而我们自己有时还很难认同,这或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比如,中国人发明的火药,中国人用来做烟火、爆竹,西方人则拿去做弹药来轰炸我们;中国人发明的造纸术,中国人用来给祖先烧纸钱,西方人则拿去生产非常好的纸张,反过来向中国倾销;日本人穿的和服、饮的茶道,都源于中国,现在国外没有人承认是中国的。我们有很多宝贝自己不用,却都成了别国的精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佛教也是一样,对一个人踏上青云之路是极有帮助的,可以说是镇山之宝,已越来越引起西方人的重视。

  佛教的故乡印度已经没有佛教了,虽然上世纪50年代又有一些形态的佛教回到印度但已经不很纯了,世界佛教的中心毫无疑问在中国。大家去旅行时,有很多景点都能看到佛教的寺院,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名山不止是风景美丽,而更有其精神的存在。金碧辉煌的寺庙本身只是一种庄严,重要的是寺院内部要有内涵,如果没有一种文化的沉淀,则仅仅是个躯壳而已。中国很多名山大寺是我们的祖师曾驻锡过的,不止是一代,而是有很多的祖师。柏林寺就是有赵州禅师和其他祖师在此驻锡过,所以它很有名气,连我们国家的领导人都到这里来,这是与祖师的加持,和我们大和尚个人的魅力分不开的。学习佛教的人都要去参学、实习,像追溯玄奘大师就会到西安大雁塔;追溯禅宗就会到古佛道场柏林寺及祖庭少林寺;知道六祖的人就可能找到南华寺。到了这些地方自然会感到亲切,有一种皈依处的感觉。从这个意义讲,日本佛教兴盛过,现在也很强大,但日本也是要到中国来寻祖寻根的。韩国、港台等地的佛教,他们的根都在大陆,这是一种得天独厚的资源,如果不把它充分利用,就非常可惜。中国佛教将来一定会是中心,随着世界人民对佛教文化、佛教思想的认同,寻根追源一定会到中国来,中国是唯一保存大乘佛教的国度,而且是大乘佛教的发祥地,这是我们非常有利的。

  (三)、现实生活需要佛教

  现代人普遍感到一个字“累”,有钱的人叫累,没钱的人叫累;有工作的人累,没工作的人也累;当学生时累,毕业了要找工作也累,找不到工作更累。现代人劳动强度越来越大,拿的工资越多,责任也越大;责任越大,压力越大。在大陆“减压”这个词可能还不太流行,在港台、国外这个词是非常时髦的。随着经济的转型,人们自己要经商作生意,就要承担更多的风险,有风险心理就难以平衡,心理不平衡就不能安心工作,轻则影响一个家庭,重则影响一个群体。佛教就是积极地把人们这种压力慢慢地减轻,使心灵得到舒畅,把不平衡的心情缩减,以此有更多的时间去工作和学习,创造更多的财富。随着经济的转型,人们的价值观非常紊乱,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冷漠。在香港,住对门但不知对方姓什么的现象很普遍。随着科技的发展,远隔千里发生的事情不到五分钟就会通过电话、网络传播开来,按理说人与人的隔阂要变得小些,但事实是这种隔阂越来越大。年轻人与父母有代沟,听到父母讲话就烦;同学之间要好的还能多说几句,多数都是保持距离。由于自我保护、自我为中心的意识都很强,人与人之间真诚的沟通就越来越少,结果是自己辛苦,别人辛苦,还很容易引起误会。我们多数人80%的时间是和家人、同学、同事在一起的,如果关系处理得不好,有了问题不能沟通,那是很痛苦的,所以交流与沟通是一门学问。

  大家都知道观世音菩萨的最大特点是寻声救苦,寻声就是耐心倾听别人讲。这很有意思,你要想救别人的苦,首先要听到人家的声音。一般人有痛苦时喜欢把自己的痛苦告诉好朋友,即使好朋友一句话都不说,他讲完了也会觉得好受些;相反,有痛苦的人找不到人讲话则会更加痛苦。现在很多人连听别人讲话的心情都没有了,特别是在家听父母讲话,常抱怨父母罗嗦、唠叨。有些人对妻子、丈夫也喜欢讲你少罗嗦,两人不沟通,心会越来越远,时间一久就会出问题。所以观音菩萨救苦救难的法宝就是沟通,学会了倾听别人的意见,就是在救苦。大家不妨去试一试,既要倾听别人的讲话,又善于和别人沟通,这本身就是在修学观音菩萨修行法门。我有时开玩笑讲,将来寺庙都是社会热线,出家人都是心理医生,人们有问题应该互相交流与沟通,解决不了的到庙里来咨询,出家人都有这种能力化解别人的忧愁与痛苦。可见,现实生活非常需要佛教的人生智慧来缩短我们迷茫、彷徨、焦躁、不安的周期,让我们很快地恢复正常的工作,为家庭、社会、自己创造更多的机会和财富。

  佛教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它一直顽强地生存着,而且生存得很好,其中一定有它生存的价值。佛教只有及时为社会、为需要的人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提供好的思维模式,化解人们的心理压力,使社会慢慢产生一种净化机制,才会起到它应有的作用。佛教与社会其他领域还有一个不同的地方,就是法律等方面是一种强制性的,犯了错误以后才找你的毛病,而佛教等传统文化是自发性的约束,能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因此,从世界佛教的发展,从西方人对中国佛教的需求,从中国佛教所处的位置,及现实生活对佛教的需要,只要我们好好地努力,中国的佛教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踏上青云之路。

  二、我们个人的青云之路

  在座的大多数来自于各个高等院校,大家有着共同的经历,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与信息都非常多,我们的知识一般比我们的父母要多一些。这说明当今教育基本上是比较重视对知识的灌输,而对人品、人格的养成这方面的教育做的比较薄弱。事实上,一个人的成功,他的知识、技能仅仅是一种条件,而他的人品、人格的魅力则更为重要。大家知道,莲花的生长需要很多的条件,要有阳光、水土与肥料等等,而最根本的是那颗种子,如果它不是莲花的种子,再好的条件也是长不出莲花的。同样的道理,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生,能够善始善终地在事业、工作、家庭及人际关系等方面有所成功,除了需要自己的文凭、专业、经验等外缘条件,更需要我们的人品、人格等内在的主因。有些人以为自己有知识、有文凭,就觉得很了不起,很骄傲,其实那只是个条件,有条件用不好,就会怀才不遇;有些人一辈子找不到好机会,自己觉得委屈。这有天时地利不好的原因,但主要是自己的主因种子不好,自己的人品、人格不好,就得不到人家的信任,人家也就不会给你机会。从这个意义上讲,要想踏上青云之路,个人的品格、魅力是最主要的种子,这个种子不好,就与青云之路无缘。

  现在我们学校教育的结果相当于工厂里批量生产出的东西,模型都差不多,这种侧重灌输知识、技能的教学,使得学生进入社会以后,很多时候表现出马虎、依赖、懒惰、任性、骄傲、虚伪等等毛病,因为这是人性的弱点,是灌输知识所不能解决的。知识本身只是一种信息、技能,而一个人人品的养成最重要的是需要一种智慧,智慧与知识是很不一样的。比如一个大学教授应该是很有知识的,但如果他的人品很糟糕,对待人、处世交友一塌糊涂,那他就没有办法去处理和利用好他所收集的信息与知识。把收集到的各种各样的信息与知识转化成对自己有益的养份,这种技能就是我们的智慧。所以,常常是一个普通的老百姓,甚至是目不识丁的人,日子过得倒很开心,他们没有太多的烦恼,这样的人是有智慧的。人生的幸福与成功不一定是以金钱、地位来衡量的,最重要的是每个人自己的感受。我认为人生就是一个过程,是没有什么终点的,把每一个过程活好了,你的人生就很好。把每一个过程把握好,过得开心些,过得健康些,过得有意义些,这是佛法真正的智慧。

  改造我们的思维

  如何使我们变得有智慧?如何使我们生活得更有意义?佛教里教给我们的方法是很多的,今天我只讲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认真改造我们的思维。一念之间把我们原有的思维改造成积极向上的思维,这种力量是很强大的,这个当下的过程能转变很多的东西,甚至可以转变我们整个的世界。平时我们接受的教育,一般A就是A,B就是B;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我看到、想到、认为是这样的,它就是这样的,好像对与错是截然不同的,这就是普通人的单向思维。从佛家大智慧来观察,人的思维是千奇百怪的,有时同样一件事情,人的思维是不一样的。有一个故事,姐妹俩同时喜欢上一个交警,有一天姐姐开车到了十字路口看到的是绿灯,见到交警很开心,姐姐想交警一定喜欢自己,因为她一来就是绿灯放行;妹妹开车路过见到是红灯更高兴,妹妹想交警是让自己多看他一眼。可见人的思维在一念之间完全不一样,只不过我们平常没有注意到。一块巧克力,小时侯见到它就想拿过来吃下去,味道好舒服,大了的时候想法就不一样,特别是女孩子,想到吃了会发胖,就会拒绝吃它。同样是巧克力,就看我们如何去思维。还有个故事,有两个人在同一家公司上班,老板的脾气很暴,天天喜欢骂他们,两人都很生气,就去找一位出家人诉苦,那位师父只说了一句话:“不过就是一碗饭”。两个人回去以后,其中一个就把工作辞了,回家开了家小货店,日子过得还算不错;另一个人仍然继续在公司工作,把老板骂人的话也不怎么放在心上。几年之后,两人又见面了,互相惊讶对方听了师父话后的选择,都认为对方很执着,两个人对一句话的理解不一样,选择也就不一样。关键时刻的一念可能就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所以一念是至关重要的。

  佛教常讲一个念头的生起将如何,人们往往批评这是唯心主义,其实这是不知道佛教的缘起法。如果没有缘,任何东西都不能产生。根、境、识都是一种缘,“根”指我们的眼、耳、鼻、舌、身等器官;“境”是外面的男女、黑白、美丑等东西;“识”是指我们追求里面的意思。当根与境接触时,才开始产生喜欢与不喜欢、要与不要等许多概念。所以我们所谓的这些取舍都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既然是相对的,就会有空间去改造。很多人在学校抱怨学校,在社会抱怨社会,往往用固定的思维模式,结果对别人对自己都不好,我们应该学会改造我们的思维,把握好在形成思维之前的灰色地带,这就是一种很积极向上的思维。

  有一个故事,英国的天气不好,阴天较多,有个人什么都不信,也不去教堂,上帝很不开心。等到他临终时,上帝认为有机会教训他,就把他关进一个很热的房子里,希望他求饶上帝。关了七天之后,他却很开心,上帝耐不住问他为什么唱歌跳舞,在这么热的房子里难道不觉得难受吗?英国一年没有几天好天气,天气好时都喜欢上公园去晒太阳。这个人跟上帝讲,把我关在这么好的房间里,我觉得特别舒服,就像在公园晒太阳。上帝想,看你晒太阳,就把他关进一间特别冷的房间。又过了七天,这个人冷得发抖却还是很高兴,上帝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冷到一定程度,圣诞节就要到了,即可以休假,又可以在上帝你的节日里,收很多礼品。上帝又把那人关进又潮湿又阴暗的房间,再过七天后这人仍旧很高兴,上帝说你这次讲出理来我就放你出去。他告诉上帝他是个球迷,但他喜欢的球队总是输球,有一次却赢了,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所以每见到这样的天气,他就很高兴。虽然他的境界谈不上有多高,但却有积极向上的一种思维,上帝说我拿你没有办法,你可以做自己的主人。由此可以说明,我们学佛的大智慧就是要改造我们的思维。

  每个人都有毛病、习气、缺点,承认自己的不足就是进步的开始。当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与缺点的时候,就要进行改造,在改造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智慧的人知道如何控制自己。有的人被骂的时候也还笑眯眯,不一定这是脸皮厚,而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思维去抵抗。有的人该发脾气时会发,不该发脾气时会很平静,显得很大气、有度量。而多数人活在别人的观念之下,受别人意见的左右,其实谁人背后不被别人说,谁人背后不说人。现在很多独生子女非常脆弱,别人说他几句就哭起来了,这并不解决问题,重要的是面对问题如何去解决,这样对我们积极向上的人生才有实际意义。有一个故事讲,一位将军去见一位老和尚,说自己打仗不信天堂地狱,问老和尚如果有地狱在什么地方?老和尚瞧了他一眼说,你这个大老粗,有资格问我这个问题吗?将军很恼怒,就要杀老和尚,老和尚告诉他你心里的怒气就是地狱。将军当时恍然大悟,很高兴地向老和尚顶礼,老和尚又告诉他,你现在的心情就是天堂。所以说一念之间很了不得。我们学佛就是要在日常生活中改造我们自己的思维,去纠正那些消极、落后、错误的东西,变成积极向上的东西,真正成为了自己的主人,才能踏上青云之路。

  (二)、和谐人际关系,处好周围环境

  1、一个人要想成功,就要学会和各种各样的人相处。成就大事的人,心胸一定要宽广,对自己有意见的人或者是敌人都要去化解他们为自己所用,将一切不利的因素进行转化,这种功夫一定是要有的,否则成不了大器。在座的将来可能要做大事,一定要有容人的雅量,不要为小事情斤斤计较,你宽容、积极向上,还要把这种力量传递给别人。比如一个家里某一个成员不开心,连带整个家里气氛都紧张,这种相互影响很重要。在一个团体里,你有信心,也就可以帮助别人有信心,大家都有信心办事情就容易成功。共产党打天下的法宝是统一战线,就是积极处理各种关系,把敌人的力量也转化过来。大家要想有成就,一定要把不利的因素转化成有利的因素,积极地控制自己的思维,时时刻刻保持一种快乐向上的心境,不受周围环境、不受别人的影响,这是踏上青云之路最重要的一点。

  自己和社会割裂开来。一个人能否成功的因素很多,最大的因素是国家的环境,国家形势不好,个人想成功是比较困难的。比如文革期间是越穷越光荣,个人要想成为百万富翁是不可能的;美国、香港等经济衰退后,每个人都受到牵连。所以大家千万不可以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所有的事情都是相关联的。比如树木表面看好像和自己关系不大,但随着生态平衡的破坏,洪水泛滥、气候异常,是对人类很大的惩罚。没有智慧的人看事情都是孤立的,菩萨帮助别人是看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痛苦就是我痛苦。我们有理由去关心大的环境,影响大环境的因素首先是要有经济的稳定,佛教主张财富是所有精神发展的基础,没有财富什么也谈不上。有个故事讲,有一个人好几天没吃上东西饿得嗷嗷叫,佛的弟子把那人带到佛的面前,请求佛给那个人讲法,以解除他的痛苦。佛陀笑着告诉弟子,他饿了,我讲法也没有用,他要的是一碗饭,一碗饭就可以解决他的痛苦。一般人有个误解,认为出家人四大皆空,是不应该谈钱、谈财富的,好像钱就等于贪心和执着。其实人、出家人不执着不意味着必须贫穷,相反佛教的象征是荣华富贵,是世界最好的净土与国度。一个人贪与不贪不是用你拥有金钱的多少来衡量的,而是以你思想的境界为前提的。如果按金钱的多少来衡量,那天下最贪的是巨商,最不贪的是乞丐,这当然是荒唐的结论。贪与不贪的根本问题是人的思想对拥有的东西执着的程度,拥有财富不代表什么都拥有。有首诗很有意思:

  “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

  金钱可以买房子,但买不了家;

  金钱可以买到床,但买不到好的睡眠;

  金钱可以买到很好的钟表,但买不到时间;

  金钱可以买到地位,但买不到尊重;

  金钱可以买到医药,但买不到健康;

  金钱可以买到血液,但买不到生命。”

  这可以说明,很多东西不是可以用金钱来解决的。有时有钱也是很麻烦的,像赖昌星不仅自己变坏了,还影响坏了很多人。其实很多东西没有什么好与坏,鸦片本来是一种药,医生拿它给需要的人治病,但坏人拿它去毒害别人;一把刀无所谓好与坏,用它切菜就好了,用它杀人就不好。最重要的是人的思维,如果思维不对,再好的东西也会被糟蹋掉,比如一点点盐好吃,多吃就苦了。俗话讲“真理多走一步就变成谬论”,世间很多东西恰如其分就好,如果走到极端就错了。

  国家形势的好坏与各种因素相关,最重要的是国家的政策、方针。转轮圣王治理天下不以强权、武力,而是以王道正法来治理,让天下人按照正道去行事,让人们心甘情愿地安居乐业,而不是强迫,强迫的东西是不会长久的。极乐世界有正报和依报,一个人也有两种庄严,一是生存的环境,包括穿衣打扮;二是自己的精神状态。有了这两种庄严,就会使你的心态处在一个好的状态,使自己的生命力非常健康强大。就像大家去五台山见到的很多佛、菩萨像,他们打扮得很高贵,既代表外在的庄严与美丽,也代表内心的清净与安详。所有佛教的社会观、财富观都是非常积极向上的。我们要把自己的成功和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试想如果我们国家在动乱,大家还能坐在这里论禅悟道吗?社会的安定对每个人都有很大的帮助。美国人现在那种以恐怖对付恐怖的做法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就像用吵架遏制吵架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尽管今天别人吵不过你,但心里不服,有机会还要和你吵。因此,我们要关注我们的大环境,大环境直接影响到每家每户及每一个人。

  3、要想快乐幸福,就要营造一个好的环境。一般人很难左右大环境,营造一个好的小环境,有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就显得特别重要。大家平常多数时间是和家人、同事、同学相处的,如果跟这些人关系搞不好,日子不会好过,心情不会好受。现在真正美满幸福的家庭不太多,凑合的家庭很多,说明家庭小环境没有营造好。佛教有很多方法教育我们如何去和谐人际关系,像四摄、六度、四梵行,都是教人改善人际关系,教大家相互帮助,创造一个良好的小环境。

  四梵行包括慈、悲、喜、舍,对一个嗔恨心很强的人要修慈悲观;对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要修喜舍观,对待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对治方法。修行不是嘴上讲的,很多是当下就可以做的。南传佛教中修慈悲观是非常流行的,第一步以自己为对象,闭着眼睛想自己,愿我快乐、微笑、健康、长寿、成功、漂亮等等,当你观想到高兴时,你就是快乐的源泉,当你训练出的观想力足够强大时,真的就会感染到别人。第二步以自己最亲近的人作为观想的对象,希望他们健康、长寿、开心、成功等,观想次数多时,即使想和那些亲人去顶嘴、吵架都不可能,因为这种心情已经不在。如果你有了一定的功夫,当你想到让你的父母开心时,你父母真的就会高兴起来,也许这就是你的加持力量。第三步是以普通的众生作为观想的对象,包括小猫小狗。最后以那些你讨厌的人作为观想的对象,都是可以做得到的。这样你就会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能控制协调好周围的局面,干起事情自然会得心应手,这就为事业的成功达好了基础。这只是一种方法,佛法博大精深,还有很多方法,“四摄六度”中的每一条都有它的道理,每一个都是秘诀。大家以后做生意,如果去读《孙子兵法》,还不如去研究佛经里的智慧。因此,要想事业成功,特别要营造一个好的小环境,通过转化自己的心,慢慢地去感染、感化别人,把有利不利的因素都为己所用,一定就会青云直上。

  4、不断改造自己适应环境。有时由于积怨太深等原因,小环境一时营造不好,就要努力地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要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思维,至少不让自己的心情太坏,使自己的思维走形,千万不要把自己逼得太苦,压力到了一定时候就要减压。人在世上要想成就番事业不受苦是不可能的,油是挤榨出来的,松松垮垮的东西不好吃,大作家写文章都是深更半夜里熬出来的。所以人生要有一定的压力,相当于一个皮球,不给压力它就跳不高。尤其是那些漂亮的女孩,别人的恭维话常使她们放松自己,很多事情有别人替她做,自己没有压力,能力得不到锻炼,就可能变成低能的人,要注意不要把提高自己的机会让给别人。必要的压力是不可少的,但也不要把自己压跨了,压到一定程度就要减压,球压得太厉害就会炸的。我们的生命就像一个球,压力适中才能发挥最大的力量,个人要学会自我调整,要明白适中地把握分寸、压力,问心无愧就行了,人生只是一个过程。学佛不是好奇,而是吸收有益的养分,把身体、精神、心态维持到最佳状态,把握好了这一点,也就会踏上青云之路。

  (三)、学习菩萨的慈悲与智慧

  很多人误解佛教是崇拜偶像的,其实佛教里任何一样东西都有它内在的含义,如果你不懂,它就是石头木具;如果你懂了,它就起作用了;它灵不灵,不在那木头上,而在于你的信心和正确的理解。佛教里有很多菩萨,每尊菩萨都是成功踏上青云之路的非常重要的步骤,如果你领会了,马上就会受用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的道场,很多人把地藏菩萨和神鬼连在一起,其实地藏菩萨最大的是愿力,“众生未尽,誓不成佛。”这就是一种坚忍不拔的毅力,每个人要成功就要从此处起步,要立志,要有地藏菩萨的毅力,没有这种毅力就会一事无成。第二步要行动,峨眉山是大行普贤菩萨的道场,普贤菩萨坐在大象的上面,大象表示行动得有力气,要努力去实现自己的计划、理想。第三步要有文殊菩萨的智慧,如果方向错了,就会南辕北辙,方向的掌握要靠人的智慧,行动在智慧的指导之下就会事半功倍。第四步是要有慈悲的美德,这便是向观音菩萨学习,处理好人际关系离不开慈悲。一个人聪明、有智慧,很容易瞧不起别人,其实对不同的人要理解、同情,对不如自己的人更要去关照、容忍,而不是嘲笑。第五步是要有善巧方便,有时过于慈悲会带来特别难以解决的麻烦,就必须善巧方便,想各种各样的办法去解决问题,有了方法才能解决。这就是说做事情首先要有主见和计划;有了计划还要有行动,行动时要用慈悲之心平等地看待所有的人,使所有的人感到你是他们的朋友;有了慈悲,还要有处理问题的善巧的方法。我们每个人到寺里如果能拜出这五种步骤,就会无往而不胜。其实每一位菩萨不止具有一种美德,所有菩萨都具有多种美德,只不过用拟人的手法让一种菩萨代表一种美德。所以我们拜一尊菩萨,发愿学一种美德,然后付诸行动,这时你拜的菩萨就会灵验。很多事情要靠自己,自己与哪些意义、精神相适应,哪些事情就会相应地得以解决。有人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根本问题不是在称名,而是称名时要和阿弥陀佛的愿力精神相一致,然后把自己的愿力融入阿弥陀佛成就的莲池海会里,这样自己就变成了西方极乐世界的一部分,念佛才有真正的意义。

  我今天从佛学研究、佛教发展趋向、全世界佛教发展方向和中国经济发展、整个社会的需求等方面,谈到中国佛教将来一定是一片光明。佛教的社会关怀帮助使人们安居乐业,也是社会伦理道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佛教的核心是教人如何安心,每个人的心安定了社会才会稳定,社会稳定了才能繁荣,这种安抚人心的工作量很大,不是几个人能做得到的,要靠大家共同努力。个人的成长要依赖于大的社会环境、小社会的人际关系及自身美德的建立。佛法认为踏上青云之路有八万四千多条,我们之所以踏不上,是由于我们自己的烦恼在障碍我们。扫除一个烦恼,离青云之路就近了一步,除去烦恼的方法就是踏上青云之路的阶梯。我只是略微地挑选了几个,佛法浩如烟海,你们尽可以自己去拿。希望大家既入宝山,不要空手而归,有机会要多吸收、多武装自己,这样对自己的一生都会有帮助。谢谢大家!

  课堂提问

  问:请问法师儒家和佛家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如果儒家也不错,法师为什么不入儒家之门呢?

  答:将来我想写一本书来回答你的这个问题。儒、释、道三家的基本理念是融合到了一起,但是儒家与佛家还是有不太一样的地方。儒家重的是入世、人伦、现世、人与人之间的纲伦等;佛家对这些都承认,而且跳出这种圈子之外,范围相对比较宽广。佛教好象重视出世,出世其实不是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入世,这与儒家又殊途同归。儒家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不识庐山真面目,”有时在解释很多东西时,绕来绕去讲不清;有时不如佛家来得更痛快,因为佛家把天下所有的事情都看透了,都是因缘所生的,比如佛家讲因果、讲三世,很多东西就容易解释。像坏人得不到恶报这样的问题,儒家是没法解释的。佛家是扩充了儒家一些思想,它的哲学思辩更高深。从这层意义上讲,儒家与佛家有互补的地方,同时也有不同的地方。至于我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不进儒家,因为儒家里没有和尚,儒家不是究竟的教法,它对人生的认识不够透彻,当然我对儒家是很尊重的。

  问:我是想来了解佛教文化的,对那些很虔诚拜佛的人,当然我很感动,但并不太接受,请问您如何培养起自己这种虔诚?

  答:我帮你。佛教的根本问题不是理论,而是实践,它重点强调的是当下,要解决的是现在的问题,对死后的轮回,佛教并不太强调,死后的轮回是个人自己的体会。凡是去了的人都没有回来,在这儿的人又去不了,所以这是没法沟通的,也是最难的一件事情,轮回的问题只是一个信仰问题。所谓的信仰很有意思,比如我从口袋里取出一个东西,我问大家信不信我手里有个小佛像,回答说有信有不信,说信的请看我手里实际是没有。这说明只有你在不解的时候,信仰才会有它的位置;你真正地了解,如是知,如是见,信仰则没有什么位置了。佛教之所以强调信仰,是由于很多东西是超体验的、超经验的,有的是超时空的,科学只能证明一部分东西,人的这种思维、精神上的东西是没法定量分析的。因此说轮回的问题是个人的体验,很多老太婆亲自碰到鬼,所以她相信,对她来说不存在信不信的问题。要问我信不信,我信,我要说我的体验,没准会吓得你们晚上都睡不好觉。

  大家都知道能量守恒,从精神能量到物质能量,都不会凭空消失的。有人曾做过实验,用一台非常精密的仪器,将一个临近死去的人放在上面称了称,发现死后的分量确实比死前轻了不少,这失去的重量可能就是精神的能量。佛教讲任何一样东西都是缘生缘灭的,旧生命的结束就是新生命的开始,生命就是这样循环往复的。了解了佛法的这些道理,你就会改变你原有的思维,就会树立起正确的见地和行为。

  问:我们如何理解诸佛菩萨的加持力?

  答:这有好多种解释,我只讲其中的一种。比如人死了,要请出家人念经回向。佛教不是讲“个人吃饭个人饱,个人生死个人了”吗?这种回向是怎么回事?功德是不是可以作为人情礼品去转让呢?一般出家人去诵经,要求家人都一起来诵,这是由于家里人和死去的人最能感应,死去的人如能来听经文,哪怕只听懂一句,境界就会比以前好许多,他明白一个道理后会一下子豁然开朗的,这就是功德。相反如果诵经的人心不诚,家里的人心也不诚,根本就不能感召死去的人来听经,这样一点功德也没有。功德不是一种转换,而是参与感应。大和尚们摸顶的功德的意义是什么呢?这是由于被摸的人对大和尚很敬仰,他会感到自己已经让大和尚加持了,自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懈怠、调皮,自然就产生了一种防非止恶的功能,这便又是一种功德。因此说有无加持力,全在自己的心念。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