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学研究:试论圆测法师生平及其唯识学思想(妙智法师)
唯识学研究:试论圆测法师生平及其唯识学思想(妙智法师)
试论圆测法师生平及其唯识学思想
妙智
摘要:唐初,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国,大兴译场,开创唯识宗,为一代学者和僧人所仰慕。很多海外留学僧纷纷来到玄奘大师身边协助其译场的译经工作和学习唯识宗理论,而入唐求法的朝鲜籍僧人圆测法师就是其中成绩较为突出的一位。本文试从圆测法师的生平及其求学经历,圆测法师的唯识思想以及圆测法师唯识思想的传播及影响等方面来论述圆测法师在唯识学的传播和发展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关键词:玄奘唯识朝鲜圆测留学僧
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正月,玄奘大师刚从天竺取经回到长安,就开始筹备翻译佛典工作,六月初设译场正式开始译经。译经事业整整持续了二十年,一共译有经典七十六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将中国的佛典翻译事业推向了一个空前绝后的顶峰。其所翻译的经典中,很多都是唯识宗的经论,如《唯识三十论》《唯识二十论》《摄大乘论》《成唯识论》《瑜伽师地论》等,大师本人也成了开创中国佛教唯识宗的鼻祖。
当时,曾有很多外籍留学僧到玄奘大师身边协助其译场的译经工作和学习唯识宗理论。朝鲜籍留学僧圆测法师就是曾经亲随玄奘大师身边研习唯识学的一位。本文拟从圆测法师的生平、求学经历,其所特有的唯识学思想及其传播等方面来论述其对唯识学在传播和发展中的贡献与影响。
一、圆测法师的生平及其求学经历
圆测法师(公元613年~696年),俗姓金,名文雅,原为新罗国王孙。三岁出家,十五岁时入唐游学。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先于京师长安法常法师(公元567年~645年)、僧辨法师(公元568年~642年)二师门下习法,后又从玄奘大师受学。并通梵语、藏文等6种语言。
法常法师先后住普光寺、空观寺讲《成实》《毗昙》《华严》《十地》等经论,尤长《涅槃》《摄论》,学徒常千人,皆成法匠。其所撰章疏有《摄论义疏》等十余种。僧辨法师于隋大业初应诏住禅定寺,贞观中移住弘福寺,博通善讲,誉满天下,号称“*轮论士”,长于《摄论》,撰有《中论》《唯识》等论疏。
圆测法师先后师从法常法师、僧辨法师学习《毗昙》《成实》《俱舍》《婆沙》和《地论》《摄论》诸论。《宋高僧传》卷四称圆测法师“自幼明敏,慧解纵横”。《圆测塔铭》谓其“古今章疏,无不娴晓”,因此而“声名蔼著”。法常法师、僧辨法师之教重真谛大师之说,而真谛大师之学属唯识古学,使得圆测法师在唯识学上颇有深厚的基础。
玄奘大师西行归国后,圆测法师又从玄奘大师受学。显庆三年(公元658年)六月,唐高宗在延康坊为皇太子造的西明寺落成,七月,玄奘大师奉敕选50名大德移住此寺,圆测法师即在其中。圆测法师等五十名大德及侍者、业行童子约二百人一起入居此寺。
次年冬十月,玄奘大师率大部分译经大德及门徒移住坊州玉华宫继续翻译佛经,圆测法师则留在西明寺弘法。
大约在玄奘大师入寂、窥基(公元632年~682年)返回大慈恩寺的时候,圆测法师自西明寺移至城西南的终南山云际寺隐居,不久又去寺三十里处闲居一室,静修八年,然后又被西明寺僧众迎请回寺,讲《成唯识论》,弘传唯识教义。
武则天当政后,圆测法师的弘法活动进入了全盛时期。武则天对圆测法师尤为尊崇,时常与法师一起谈论佛经。垂拱年间(公元685年~688年),新罗神文王曾多次上表唐朝,请圆测法师归国弘法,均被武则天拒绝。
至垂拱末年及证圣元年,圆测法师还奉诏先后参加地婆诃罗、实叉难陀两个译场的工作,任首座证义大德。武周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7月22日,圆测法师于佛授记寺圆寂,世寿84岁。当年7月25日,于洛阳龙门山香山寺北谷荼毗,并立塔供奉。长安众学徒都来参拜。其中,西明寺慈善法师与大荐福寺大德胜庄法师等将香山寺的一节遗骸置于宝函石棺之中,葬于法师早年来往甚多的长安西南六十里终南山丰德寺东岭供养。在其墓上立塔供养,塔基内有舍利四十九颗。然而由于此地山高路远、人迹罕见,前往奉祀、瞻礼者寥寥。宋代政和五年(1115年),同州龙兴寺仁王院广越法师又从丰德寺分出部分舍利及供养物,移至西安兴教寺,立于兴教寺的玄奘法师塔左侧,与玄奘法师塔右测的窥基之塔相对,共同接受瞻仰。
圆测法师一生的著述甚多,现知名者共有十四部:《成唯识论疏》,十卷;《解深密经疏》,十卷,现存八卷;《仁王经疏》,三卷,今存;《金刚般若疏》,卷数不明;《观所缘缘论疏》,《东域录》谓为二卷;《无量义疏》,《东域录》谓为三卷;《般若心经赞》,一卷现存。以上均为《塔铭》所载,以下均为《塔铭》不载:《成唯识论别章》,三卷,《义天录》著录;《二十唯识论疏》,二卷,《东域录》著录;《百法论疏》,一卷;《广百法论疏》,十卷;《因明正理门论疏》,二卷;《六十二见章》,三卷(或作一卷)《阿弥陀经疏》,一卷。
以上诸种著述中,只有《解深密经疏》八卷、《仁王经疏》三卷以及《般若心经赞》一卷现存。在《解深密经疏》中引用的经论一共有83种,又引用了21位学者和部派佛教的13部派。在《仁王经疏》中引用70种以上的经论、14位以上的学者、三个部派。《般若心经赞》中也引用了29种经论和10名学者及两个部派。从他经疏中自如、灵活地运用各种经论、学者、部派的见解中可以看出,圆测法师拥有十分深厚而广博的佛学理论知识。
二、圆测法师的唯识学思想
唐初,唯识宗主要有两大系:窥基的慈恩系和圆测法师的西明法系。慈恩法系是因窥基常住大慈恩寺而得名。窥基自十七岁时就已经随玄奘学习,25岁时就参加玄奘大师译场译经的工作,年纪比圆测法师小二十岁。他一生撰写经疏近百部,极力阐发师说,深受玄奘大师的器重。唯识宗的很多主要著述,都出自窥基之手。故后世把窥基称为百部疏主,或称百疏论主。历来的佛教史家都十分肯定窥基在唯识宗创宗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慈恩法系的学说也一直被视为玄奘法师的“嫡传”和唯识学的“正统”,因此人们也往往将唯识宗称为慈恩宗。
西明法系由圆测法师所创立。圆测法师之学出自多门,早在玄奘大师回国前,他已是京师长安颇负盛名的学者。早年得法常法师、僧辨法师之教,深受旧摄论说的影响,所以在圆测法师的著作中,对真谛大师和玄奘大师都称为三藏,这与窥基等专尊玄奘大师为亲教师显然有别。他从学于玄奘大师、在研究了玄奘大师新译的《瑜伽论》、《成唯识论》等多种译作之后,对于新译瑜伽学说,频频引用真谛之说去融汇贯通,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唯识学。
圆测法师的西明法系学说与窥基的慈恩法系唯识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五种姓说”的有无。“五种姓说”是慈恩法系学说的核心思想,由玄奘大师秉承印度戒贤大师之意介绍进来,独传于窥基,并由其推向于极端。
所谓五种姓即为声闻乘种姓、辟支佛种姓、菩萨乘种姓、不定乘种姓和一阐提种姓。慈恩法系的唯识家认为:前三种姓人最终可以分别证得罗汉果、辟支佛果、佛果。第四种姓人在上述三种结果中去向不定,但最终必居其一。而第五种姓不具佛性,永远不能成佛。
与此相反,圆测法师则主张一切众生皆具有佛性,并不存在五种姓分别,把二乘分成定性二乘与不定性二乘,认为在不定性情况下可以成佛,并与天台宗、华严宗的一乘思想联系起来。由于唯识宗认定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世界万有的本原,行者通过将阿赖耶识中的有漏染种进行净化,转变成无漏净种,即所谓转染成净,转识成智,从而证得菩提,还归涅槃。这样,种姓有无之争实质上成了一切众生是否都具有佛性之争,也即是无漏种子是不是人人具有的问题。
由于作为玄奘法师的“嫡传”和唯识学“正统”的慈恩法系一直坚持“五种姓说”,忽略了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的异质,而此思想也难以满足中国大多数信众的宗教愿望,所以决定了唯识宗在中国未来发展中的没落命运,唯识宗也因此被称为是“中国佛教史上唯一彻底拒绝本土化的宗派”,在晚唐以后,逐渐趋于衰微。假设当时圆测法师的西明法系学说可以成为所谓唯识学“正统”思想的话,相信唯识宗后来的发展会出现一些截然不同的气象。
此外,圆测法师与窥基的歧异处还表现在“行相”的属性、异熟习气能否成为因相、善恶业与异熟果能否成为因缘、异熟心和心所等羸劣势力是否能熏,初后无漏种如何生起等诸方面。
三、圆测法师唯识学思想的传播及其影响
西明法系的祖庭——长安西明寺作为当时在唐留学的朝鲜籍留学僧较为集中的居住、交流处,使得当时很多来唐的朝鲜籍留学僧都受到了圆测法师唯识学思想的影响,其中比较有名的有道证、义寂、胜庄等。
道证,是统一新罗时期所有入唐研习唯识学诸多僧人中唯一的学成归国者。入唐时间无考,唐朝时来到中国,居长安,投西明寺西明法系门下,师从圆测法师,专研唯识之学。其于武则天如意元年(公元692年)自唐归国,圆测法师的学说能够传归故国,道证是此中的一个关键性人物。道证曾于忠州创月光寺弘法,世寿不详。著作有《摄大乘论世亲释论疏》十六卷(或作八卷)、《成唯识论纲要》十三卷、《般若理趣分经疏》一卷、《成唯识论要集》十四卷、《辨中边论疏》三卷、《因明入正理论疏》三卷、《因明入正理论抄》二卷、《同理门论疏》三卷等。
义寂,事迹不详,宗西明系学说。其著述约二十余种,法相唯识学方面的有:《般若理趣分幽赞》一卷、《涅槃义记》五卷、《梵纲经疏》二卷、《无量寿经疏》三卷、《唯识未详决》二卷(或作三卷)、《大乘义林章》十二卷.、《法华经论述记》三卷、《百法论总述》三卷。现存者唯《法华经论述记》及律学《菩萨戒本疏》二种。义寂是唐代唯识学“六大家”中的家,在中国唯识宗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胜庄,为圆测法师弟子,到武则天统治的时候,他已成为京师大荐福寺的大德。此间,他活动频繁,屡见诸史籍: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七月,圆测入寂,葬于河南洛阳龙门西山的香山寺侧。胜庄怕后人礼奉无依,遂于葬所分骸骨一节,盛以宝函石椁,别葬于长安以南终南山丰德寺之东岭上。久视元年(公元700年)至长安三年(公元703年),义净在东都福先寺、西京西明寺译出经律论三藏典籍二十部,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又在东都内道场译经咒四部,胜庄均为证义之一。神龙三年(公元707年),义净再奉敕入内,译经一部,胜庄又参与了这次译经。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义净于西京大荐福寺译经二十部八十八卷,胜庄又担任证义大德。此后不久,胜庄转到菩提流志译场(在长安西崇福寺),参加其后期的译经工作,即《大宝积经》最后部分的翻译工作,也是担任证义要职。可以说,胜庄是参加各个译场工作的朝鲜留学僧中译经最多的一个,这也充分地说明了他具有很高的才华,而这种才华的具备,与圆测法师的教诲与指导是分不开的。胜庄的撰述有八种:《梵纲经述记》二卷(或作四卷)、《唯识论注枢要》《阿毗达磨杂集论疏》十二卷、《成唯识决》三卷、《正理门论述记》二卷、《佛性论义》《起信论问答》《最胜王缨经疏》八卷等。
圆测法师的唯识学思想不仅在长安和朝鲜半岛广泛传播,而且在当时也传布到了西域、西藏,对当地唯识学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在西域出生的昙旷曾于西明寺跟随圆测法师学习,后又把圆测法师的唯识思想传给了他自己的徒弟法成。法成把圆测法师的《解深密经疏》翻译成藏语,之后被收录在藏文大藏经《丹珠尔》中,因而圆测法师唯识学直接影响到后世的藏地第一大教派——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公元1357年~1419年)的思想。在宗喀巴的著作《辨了不了义善说藏论》中就大量引用了圆测法师《解深密经疏》中的内容。
结论
综上所述,圆测法师经过他自身对佛经的不懈专研,其西明法系的唯识学思想虽然没有成为中国唯识学的“正统”思想,但却为唯识学的理论体系作出了较为圆满的诠释,其在探究和发展中国唯识学思想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同时,他的唯识宗思想得以传播到西藏、西域等地,给当地佛教学者对大乘佛教理论的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另外更值得一提的是,圆测法师作为一名唐代从朝鲜来华求学的留学僧,由于他对当时朝鲜籍入华留学僧的深远影响,使得唯识学思想得以被朝鲜籍学僧带回朝鲜,所以他也被朝鲜佛教界尊为朝鲜半岛唯识宗的开山祖师。他的这些入唐求法的事迹及其对中、朝两国唯识学发展及开创的巨大贡献,也为中朝两国佛教交往史添加了光辉灿烂的一页。
参考文献:
1、《唯识思想论集1-3》大乘文化出版社(台湾)张漫涛1968年
2、《圆测之研究·传记及其思想特色》《华刚佛教学报6》(台湾)杨白衣1983年
3、《圆测唯识思想研究——以《成唯识论疏》与《成唯识论》参糅问题为中心》
《哲学门》2003年第四卷第二册张志强2003年
4、《大周西明寺故大德圆测舍利塔铭》
5、《宋高僧传》卷四(宋)赞宁
6、《玄奘法相唯识学说在古代日本和朝鲜的传播与发展》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年11月张德宗
7、《朝鲜入华学僧对玄奘唯识学的研习与传播》
《五台山研究》1994年第2期陈景富
8、《玄奘与韩半岛佛教》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博士)
华东师范大学朴均吉2000年
9、《圆测唯识思想研究——以《解深密经疏》与《解深密经序品》解读问题为中心》
《哲学、宗教与人文》商务印书馆张志强2004年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