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南传>>正文内容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三、念佛大意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慧净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本净土宗·法然上人文钞:法然上人文钞 法语篇 一三、念佛大意

念佛大意                         (《大

正藏》八三、一九一)

末代恶世之众生,欲遂往生之志者,不可修其它之法,唯应依据善导和尚

之释,入一向专修之念佛门。然而一向信受而入其门者,极为难有,何以

故?或心染其它法门,或不以念佛功德为重。细细思之,如实往生净土之

愿,专一深心之人难得欤?应先知此理。

即使欲学一切天台、法相之经论圣教,非专一其志不可。

然而修学佛道者,宜观时鉴机。佛灭后第五之五百年,欲莹智慧、断烦恼

者难,澄心水得禅定者亦难故,修行之人,多入念佛门,亦即道绰禅师、

善导和尚等净土宗之祖师,即是此时之人也。何况此顷第五之五百年,斗

诤坚固之时也,其它行法更难成就。加之,于念佛法门,末法之末尚且有

利益,何况今时是末法万年之初也,一念弥陀岂可不遂往生乎!设虽我等

非其器,岂似末法末之众生乎!

又,纵使释尊在世之时,即身成佛者,龙女之外,难见其人。

又,设非即身成佛,适合修此圣道门之菩萨、声闻,此外之权者、圣人,

此内之比丘、比丘尼等,至今经论之学者、法华经之修持者等,此皆上根

上智之人也。

然我等之时机者,设虽学圣道,于彼等之人,更难企及。

如是末代之众生,阿弥陀佛预先知之,故五劫之间思惟,而发四十八愿,

其中第十八愿誓言:「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

生者,不取正觉。」已成正觉,于今十劫也。此是释尊所说之经,即《无

量寿经》等之三部经也。是故,今日我等之众生者,应专行念佛,以期往

生者也。

设虽恶业之众生等,若只弥陀之誓,以为尚不足信;然而释尊一一所说之

三部经,岂无一语之真乎?又,何况十方诸佛之证诚,亦唯此经可见,其

它法门,未见如是之证诚。

然则,时已过,身亦不堪;与其修禅定智慧,何不称念利益现在,且又诸

佛证诚之弥陀名号乎!

又,修行人之中,有人以为极乐浅、弥陀劣,其所期者,在密严华藏之世

界;此甚不契也。彼土者,断无明之菩萨,此外无人得入。

又,入一向专修之念佛门,因日别三万遍,或五万遍、六万遍,乃至十万

遍等,专行念佛故,年来所积受持读诵功德之诸经,不再读诵,恐有罪过

,有抱此疑之辈;然而此何罪之有乎?末代之众生,与其修持难成之行,

何如先乘弥陀愿力,以遂念佛往生,于净土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既

学诸法,亦证菩提。

又,末代之众生,专念佛之事,其释众多,其中《观经疏》之第三<定善

义>,善导和尚释言:

自余众行,虽名是善,若比念佛,全非比较也。

是故诸经中,处处广赞念佛功能。

如《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如《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又十方诸佛证诚不虚

也。

又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此例非一也,广显念佛三昧竟。

又,善导和尚《往生礼赞》之中,「专修杂修之文」亦言:

杂修而得往生者,百时希得一二,千时希得五三;

专修者,十即十生,百即百生。

此等者,任何事,既入此门,则一向专心,皆无他心之故也。

譬如高山之人尚不能来往之山岩,力弱之人欲执石角木根而攀登者,犹如

修杂行而欲往生也。若执彼山岭所垂纲绳而登者,犹如深信弥陀愿力,一

向念佛而往生也。

又,一向专修者,三心自然具足也。

言「三心」者:一者「至诚心」,二者「深心」,三者「回向发愿心」也

「至诚心」者:不礼余佛,唯礼弥陀;不修余行,唯念弥陀,专而复专也

「深心」者:深信弥陀之本愿也。我身无始以来是罪恶生死凡夫,无有出

离生死之道;一心乘托弥陀不可思议之本愿,一向称念弥陀不可思议之名

号,念念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最后临终时,必蒙弥陀来迎也。

「回向发愿心」者:自他之行,悉皆真实心中回向发愿也。

具此三心,必得生也;若少一心,即不得生。

以此而言,交杂其它之行,虽非是罪;然探其心底,犹以为念佛往生不定

,聊有疑心,故加入他法。

又,此三心中之「至诚心」者,有人作种种领解,尤其坚固认为应自己尽

诚;此违背弥陀本愿之本意,有欠信心也。如何至诚之辈,亦是造罪之凡

夫身,欲凭己力成就往生者,不可能也。唯凭弥陀本愿之不思议方得往生

;弥陀不思议之本愿,本为既无深诚、亦非善人而发。

知此道理,真实入专修念佛之一行者,此世难得之人也。

故昙鸾大师虽智慧高远,亦舍四论讲说,而专修往生之业,一向专念弥陀

,相续无间,现已往生。

道绰禅师亦抛讲说而修念佛,善导和尚亦嫌杂修而勤专修。又,依道绰禅

师之劝,并州三县之人,七岁以上,一向修念佛。

然则我朝之末法众生,何敢好杂修乎?唯应速学弥陀本愿、释尊之说、道

绰、善导之释。与其杂修,往生不定;何如专修,往生决定乎!

彼道绰、善导等,虽念佛门中之大德,亦无及其左右。

于法相宗之慈恩大师之《西方要诀》释云:

末法万年,余经悉灭;弥陀一教,利物偏增。

又云:

三空九断之文,十地五修之教;生期分促,死路非遥。

不如息多闻之广业,专念佛之单修。

加之,又《大圣竹林寺记》言:「五台山竹林寺之大讲堂中,普贤菩萨、

文殊菩萨,东西相对而坐,为诸众生演说妙法。」时法照禅师跪问文殊菩

萨:「末法恶世之凡夫,应修何法,可永离三界,往生净土乎?」文殊菩

萨答言:「欲生净土者,无过称念弥陀名号;顿证菩提之道,唯在称念之

一门。是故释尊一代之圣教,所赞多在弥陀,何况未来恶世之凡夫乎!」

如是要文,及诸智者之教语,虽闻而犹无信心,生于难得之人界,而不入

易往之净土者,后悔何如!

然而,当今专修念佛之行者,曾闻常遭谤难、嘲笑之辈者多,此又昔之权

者所预知之事也。善导和尚之《法事赞》言:

世尊说法时终了  殷懃付嘱弥陀名

五浊增时多疑谤  道俗相嫌不用闻

见有修行起瞋毒  方便破坏竞生怨

如此生盲阐提辈  毁灭顿教永沈沦

超过大地微尘劫  未可得离三途身

大众同心皆忏悔  所有破法罪因缘

又《平等觉经》言: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如是净土法门,悲喜交集,身毛为竖者,当知

此人,过去已作佛道而来也。若复有人,虽闻此法,都无信乐者,当知此

人,始从三恶道中来也。

又,十善不能坚持,而望忉利、兜率者,极难相应也。然而极乐世界者,

五逆之人亦依念佛而往生,何况十恶更无所障碍。

又,虽期弥勒之出世,然五十六亿七千万岁,极难等待也。

他方一切之净土,无有如是之本愿,唯有极乐净土,是弥陀别愿之所成;

弥陀愿力甚深,何必他求乎!

又,此生已结佛法之缘,而有心悬三生、四生得脱之辈,此愿极为不定也

。与大通如来结缘之人,虽信乐忏愧之衣中,怀一乘无价之玉,非隔生即

忘,而三千尘点劫之间,轮回六趣乎!

设虽三生、四生,必定得脱,然而于此伫候之间,受轮回之苦,最为难耐

我等并非此次始生人界,已经生生世世值遇若干如来教化、菩萨弘经;唯

因不信,而漏于教化。三世诸佛,十方菩萨,思之,皆是往昔之朋友也。

释尊亦于五百尘点劫之古,弥陀亦于十劫成道之前,忝蒙互为父母兄弟。

佛者受前佛之教,信善知识之劝,早已发心修行,久已成佛。我等信心浅

故,今尚留于生死。回忆过去轮回,未来亦当如是。虽发二乘之心,然而

菩萨心难发。因此如来垂示殊胜方便,教导他力往生之法。浊世众生,虽

励自力,经百千劫,难行苦行,其所勤励,尚不及他力往生之法。

又,彼圣道门者,须能清净,成为其器所修之行也;若懈怠不信,既不能

修行,甚而有获罪者。

若念佛门者,行住坐卧,醒时睡时,称念不难,甚为方便,且无罪咎;不

嫌其器,皆成往生之因。故言:

彼佛因中立弘誓  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  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  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  能令瓦砾变成金

又,微妙殊胜之经论圣教,至最后临终时,虽是智者,不能暗诵其文。若

念佛者,虽至命尽,称念不难。

又,若论诸佛之誓愿者,药师如来之十二誓愿,无有「不取正觉」之愿;

千手之愿,虽有「不取正觉」之誓,然而尚未成正觉;唯弥陀所发「不取

正觉」之誓愿,已成正觉,于今十劫。信弥陀誓愿之人,非其它法门之信

仰可及。故必须一向专修念佛,无有他心,日夜朝暮,行住坐卧,称念不

怠也。

专修念佛之辈,今世已得往生者,所闻其数甚多。

若杂修之人而得往生者,极难得闻。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