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宗·《解深密经》研究:解深密经译注 一切法相品第四
法相宗·《解深密经》研究:解深密经译注 一切法相品第四
解深密经译注(四)——一切法相品第四
●作者:程恭让释译 星云大师总监修
4存在的三种样态
译文
当时德本大菩萨禀告佛陀说:世尊!您曾经说过,有透彻了解、领会了存在样态的菩萨。现在我想知道,什么叫做透彻认识了存在样态呢?您根据什么成立这样一类菩萨,说他们“已经透彻认识存在样态”了呢?
佛陀告诉德本菩萨说:德本!你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你今天能提出这样深奥的问题来,我知道,你是为了利益众生,为了让他们得到安乐,才提出这个问题来。你同情那无穷无尽的世界上无量无数的苦难众生,你想救济他们,想用真理使他们得到真实的安乐,所以你才提出“存在样态”这个极有意义的问题来了。一个修行人如果认识了有关存在样态的教法道理,又能根据这一道理悉心体会,勤勉修学,他最终就必然能获得最高最圆满的觉悟!
所谓存在的一切样态,归纳起来不外三种,哪三种呢?其一是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其二是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其三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什么叫做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样态呢?我们所谓的一切存在现象,这都是假借语言名称成立的,我们用语言指谓一个事物自体,说一个事物是什么,我们又用语言指谓事物的特性,说一个事物怎样怎样等;这样做从本质上来说是为了认识事物的方便,但是一般人并不了解语言的这种特性,在语言名称称谓的一切事物上,用意识虚构出实体来,这就是存在的第一种样态。
什么叫做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呢?这是说一切存在现象、一切生命现象都依据因缘条件而产生、变化和发展,这样,如果有了甲事物,那么也就有了乙事物,如果甲事物产生出来,乙事物也就随之而产生了;就生命具体的流转过程来说,以愚昧无知作为条件,就引发出生命行为来,由生命行为,就引发出贮藏生命行为的心识,如此辗转下去,最后就会招致痛苦烦恼的现实生命,这种因缘流转的生命样态就是存在的第二种样态。
什么叫做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呢?这就是指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对于存在的真实本性,菩萨们用勤勉不懈的意志力推促著自己去反复研究之、反复体会之,最后菩萨达到最高最圆满的觉悟,他才使一切存在的真实本性完完全全地显示出来,使最圆满的存在状态显示出来,这个最圆满的存在状态也就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
原典
一切法相品第四
尔时,德本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如世尊说,于诸法相①善巧菩萨。于诸法相善巧菩萨者,齐何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何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说是语已,尔时世尊告德本菩萨曰:善哉!德本!汝今乃能请问如来如是深义。 汝今为欲利益安乐无量众生,哀愍世间及诸天、人、阿素洛等,为令获得义利安乐, 故发斯问。汝应谛听,吾当为汝说诸法相。
谓诸法相略有三种,何等为三?一者遍计所执相②,二者依他起相③,三者圆成实相④。云何诸法遍计所执相?谓一切法名假安立⑤,自性⑥差别⑦,乃至为令随起言说。
云何诸法依他起相?谓一切法缘生自性,则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无明缘行,乃至招集纯大苦蕴⑧。
云何诸法圆成实相?谓一切法平等真如⑨,于此真如,诸菩萨众勇猛精进为因缘故,如理作意无倒思惟为因缘故,乃能通达,于此通达渐渐修集,乃至无上正等菩提方证圆满。
注释
①法相:法是存在之义,相是相状、相貌、显像之义,“法相”犹言“存在的相状”或“存在的显像”,今译为“存在的样态”。
②遍计所执相: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遍,同遍之义;计,计较分别之义。
③依他起相: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他,指生命活动中的诸种内外条件。
④圆成实相: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或译为存在的真实样态,或译为存在的真实本性。
⑤名假安立:是假借名称概念成立的。
⑥自性:事物的自体、自身特质,即事物是什么。
⑦差别:事物不同的属性。
⑧纯大苦蕴:蕴,指多种成分聚集的生命,这是指痛苦烦恼的现实生命。
⑨一切法平等真如:指一切存在现象的真实本性。存在的真实本性是平等存在于一切现象之中而没有差别的,是透破千差万别的存在现象之实体执著后显示出来的,所以被称为“一切法平等真如”。真如,即存在的真实本性。
译文
善男子!让我们通过一些比方使存在的这三种样态之间的关系清晰地显露出来。一个眼睛有毛病的人,因为视觉官能上的毛病,他看见的视觉图像往往与正常人有著很大的不同,可是他并不明白他的视觉图像之所以和其他人不同,问题全出在他病变的视觉器官上,他坚持自己看到的图像一定是正确的,而他人的视觉图像则一定有问题,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样态,其过错正与此相同:一个眼睛有毛病的人,他的病变眼睛所造成的一些视觉幻像,例如在细毛发上看见周围有一个轮圈,把蜜蜂苍蝇看成巨胜,或者看到青黄红白诸种缤纷的色彩,等等,这些视觉幻像同他的病变器官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东西,你应当知道,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情形正与此相同。一个视觉功能正常的人,只要睁开眼睛就能看到对象本身的面貌,他的眼睛没有挠乱、没有改变对象的面貌,没有在对象身上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什么,你应当知道,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其情形也正与此相同。
善男子!我们再打一个比方来说明三种存在样态相互之间的关系。我们知道,洁净的颇胝迦宝,其本身是没有确定颜色的,如果它与青色染在一起,它就变成了青色,看上去就像帝释的青如意珠一样,一些人不明就里,就对别人说:这就是帝释的青如意珠,旁人不知道内情,也就给他弄糊涂了,就把颇胝迦宝当成了如意珠:如果把颇胝迦宝与红色染在一起,它就会变成红颜色的,看上去就像是琥珀的样子,有些人不明就里,就对别人说:这就是琥珀,把自己和听的人都给弄糊涂了,就把颇胝迦宝当成了琥珀:如果再把颇胝迦宝和绿色混在一起,它就染成了绿颜色的,看上去就像是车渠的样子,有些人不明就里,就对别人说:这就是车渠,把自己和听的人都弄糊涂了,就把颇胝迦宝当成了车渠:最后,如果再把它和黄颜色混在一起,那它看上去就像是黄金的样子,有些人不明就里,就对旁人说:这就是黄金,也把别人给弄糊涂了,就把颇胝迦宝当成了黄金。
德本!三种存在样态之间的关系同上面颇胝迦宝的例子非常相以。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活动中,意识的实体执著作为心理上的潜在势力也会来影响它、染污它,就像洁净的颇胝迦宝在和各种杂色混和后,看上去就像是青如意珠、琥珀、车渠或者黄金,一般人不知道内情,就坚持把它看成是青如意珠、琥珀、车渠或黄金,虚妄地执著它们,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活动中,本来一切均因缘而起,没有任何实体主宰于其间,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著,但是由于与生俱来的实体执著已化为潜在势力控制、支配著生命的一切活动,所以人们也就执著生存活动中有主宰自我的存在了:洁净的颇胝迦宝在和其他各种杂色相混后,就会变得像是青如意珠、琥珀、车渠或者黄金的样子,如果没有其他外在条件的影响,它就保持它本来的样子,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也正是这样一个情况,一旦内外条件结合,某种生命活动就会发生,当条件不具备时,生命活动就保持其潜在状态,洁净的颇胝迦宝既便在受各种杂色的染污时看上去像是青如意珠、琥珀、车渠或者黄金的样子,但是那些不知内情的人在颇胝迦宝身上所执著的那些事物并不存在,不管是什么时候,也下管这颇胝迦 宝是否受著诸种杂色的染污,它仍然是颇胝迦宝,它的本质是不会改变的,同样道理 ,虽然人们的意识功能总是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现象上,虚构有主宰自我的存在,但是从遥远的过去一直到今天,从今天再下推到无尽的未来,这些被虚构的实体都是不存在的,生命的本性绝不会因为实体执著而改变,在透破一切实体执著后显示出来的生命活动就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生命的真实本性。
原典
善男子!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过患,遍计所执相当知亦尔。如眩翳人眩翳众相 ,或发毛轮,蜂蝇巨胜,或复青黄赤白等相差别现前,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净眼① 人远离眼中眩翳过患,即此净眼本性所行无乱境界,圆成实相当知亦尔。②
善男子!譬如清净颇胝迦宝③,若与青染色合,则似帝青大青末尼宝像④,由邪执取帝青大青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赤染色合,则似琥珀末尼宝像,由邪执取琥珀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绿染色合,则似末罗羯多⑤末尼宝像,由邪执取末罗羯多末尼宝故,惑乱有情;若与黄染色合,则似金像,由邪执取真金像故,惑乱有情。
如是,德本!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染色相应,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言说习气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金等邪执,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宝,依他起相当知亦尔;如彼清净颇胝迦上所有帝青、大青、琥珀、末罗羯多、真金等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性,即依他起相上,由遍计所执相于常常时、于恒恒时,无有真实,无自性 性,圆成实相当知亦尔。
注释
①净眼:指眼睛无病、视觉功能正常。
②如眩翳人眼中所有眩翳过患……圆成实相当知亦尔:慧景解释这段话说:“如眩翳过患所执亦尔者,问:眩翳是因缘法,云何譬遍计所执耶?解云,不取眩翳,意明由眩翳故,妄见毛轮,譬遍计所执也,故云眩翳过患。言如眩翳人见毛轮等依他亦尔者,毛轮等正是遍计所执,不欲取此以譬依他,欲明因此执毛轮故、熏识成种生后时依他。如净眼人见法本性,譬根本智,证圆成实。”按照慧景的解说,眼睛有 毛病的人,因为视觉器官上的病变,看见一些正常人不应该看到的视觉图像,这就是“遍计执性”;病眼人的视觉错误在持久延续后,会化为潜在势力影响他未来的视觉功能,这就是“依他起性”。神泰的解说则与慧景不同,神泰说:“眩翳过患者,执为定实发毛等,名过愚,喻遍计所执定有性法;若眩翳识变为发毛等,从因缘生无有定性,喻依他性。”这是说,视觉器官有毛病的人看见一般人看不到的视觉图像,这并不是“遍计执性”,因为从有毛病的视觉功能引发出错误的视觉图像来,这恰恰是依据因缘条件而产生的现象,是“依他起性”;但是视觉功能不正常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的视觉功能有毛病,也不肯承认视觉功能有毛病,相反他们会执著于自己的视觉图像,把它们看成是真正实在的,这种执著才是“过愚” ,才是“遍计所执性”。按,以上二说中,慧景之说略显迂曲,于经文义脉又极难贯达,神泰所说则明快畅通,应取泰说。
③颇胝迦宝:佛典所记诸种宝物之一。
④帝青大青末尼宝像:即帝释之青如意珠,亦为佛典所记诸种宝物之一。
⑤末罗羯多:即车渠,亦为佛典所记诸种宝物之一。
译文
德本!其次,我们看到,一般人在研究存在现象时,通常认定名称概念总是和相应的对象连结在一起的,对象是名称所依据的,名称则能称述对象,因此,只要有某一名称存在著,那就必定有名称所称述的对象存在著,这种思维方法就会导致在一切语言名称背后去寻找被称谓、被指向的对象之实体,据此我们就能了解到什么是意识处处计较所虚构的实体存在样态了:由对语言背后实体的执著,导致对一切认知对象、一切存在现象的实体执著,由于这些执著会在生命活动中化为潜在势力,积累在生命结构的深层,因此能决定著未来生命活动的方向,据此我们就能了解什么是依据因缘条件而流转的生命现象了:在因缘流转的生命活动中,如果排除了对存在的实体执著,这就净化了生命,使生命的真实本性得以显现,据此我们就能了解什么是圆满成就的存在实态了。
善男子!如果菩萨们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中,能如实理解意识处处虚构的实体样态,那么他也就懂得什么东西是绝对不存在的了:如果菩萨们能如实理解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那么他也就懂得什么是有染污的生命活动了:再者,如果菩萨们能如实理解生命圆满成就的真实样态,那么他也就懂得什么是净化的生命活动了。
善男子!如果那些菩萨在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中如实认识到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东西,那么他就必然能消除一切有染污的生命活动,如果他能消除一切有染污的生命活动,那他就必然能把生命由染污状态提升到净化状态。
总起来说,德本!由于那些菩萨如实认识了意识处处虚构的实体样态,依据因缘条件流转的生命样态以及存在的真实本性,那么他也就能如实理解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东西,什么是相对存在有染污的生命活动,什么是绝对存在净化的生命活动;如果他们如实理解了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东西,那他就必然能排除生命活动中的染污成分,如果他能排除生命活动中的一切染污成分,那么他的生命活动就必然能过渡到净化状态。到此地步,就可以说他已经能透彻认识存在的三种样态了,所以,佛才成立一类菩萨,他们就叫做“已经能够透彻认识存在三种样态的菩萨”。
当时佛陀想把以上教法的大意用简略语言概括出来,以便于一般人记忆和掌握,就说了下面这些偈颂。他说:
如果修行人不懂得什么是绝对不存在的,那么他就不知道该如何改造有染污的生命活动,而如果不能彻底消除生命活动中的染污成分,那也就不可能使生命净化起来。不能对生命活动中的种种错误进行认真研究,随心所欲,那就会残害其他的生命,必须对存在的三种样态进行透彻地研究,如果不存在的东西不能断然放弃,存在而有染污的东西不能认真改造,那就永远不能看透生命的本性,这种人的生活真值得同情。
原典
复次,德本!相名相应①以为缘故,遍计所执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执以为缘故,依他起相而可了知;依他起相上遍计所执相无执以为缘故,圆成实相而可了知。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诸法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②;若诸菩萨如实了知依他起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杂染相法;若诸菩萨如实了知圆成实相,即能如实了知一切清净相法。
善男子!若诸菩萨能于依他起相上,如实了知无相之法,即能断灭杂染相法;若能断灭杂染相法,即能证得清净相法。
如是,德本!由诸菩萨如实了知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故,如实了知诸无相法、杂染相法、清净相法;如实了知无相法故,断灭一切杂染相法;断灭一切染相法故,证得一切清净相法。齐此名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如来齐此施设彼为于诸法相善巧菩萨。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
若不了知无相法,杂染相法不能断;
不能杂染相法故,坏证微妙净相法。
不观诸行众过失,放逸过失害众生;
懈怠住法动法中,无有失坏可怜愍③。
注释
①相名相应:执著对象和名称之间一定相应,即有一定的名称,就一定有名称所指谓的对象之实体存在。
②如实了知一切无相之法:如实了解哪些东西是绝对不存在的。无相,是指不存在之义。
③懈怠住法动法中,无有失坏可怜愍:遁伦记载了注释家对这两句话的几种不同解释:其一,玄奘释为:“懈怠者,不修定之本,住法者是定,动法中是散乱也。无有失坏可怜愍者,由懈怠故,无上住法名无,有上动法名有,由彼无定有散乱故,故于彼身中失于正法,名为失坏,故可怜愍。”这是说,不能认真修学静中思维,对 一些有染污的生命现象又不能认真改造,所以他终身不能实现真理,这是非常值得怜愍的。
其二,神泰解释说:“住法是定,动法是乱,失坏有二,一无住法故失坏,二有动法故失坏,失坏之时,皆由懈怠故尔者,为此故可怜愍。”神泰之说完全宗奘师而来,但比奘说稍显明快。
慧景的解释是:“真实性不生不灭,故名住法,遍计执依他有生灭,故名动法。懈怠住法动法中者,失无坏有,故云无有失坏也。无即真实性空理,有乃依他遍计所执妄有法也。此人失坏三性理,故可怜愍。”这是说,“住法”又叫做“无”,“动法”又叫做“有”。“无”就是指存在的真实本性,存在的真实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称之为“无”,无,就是无生灭之义;“有”是因缘而起、遍计执著的东西,这些东西是有生有灭的,所以说是“有”,有,即有生灭之义;不能很好地理解存在的真实本性,不能亲自使真理实现出来,这就失坏了“无”,不能很好地理解“遍计执”和“依他起”的本性,应该予以彻底断除的东西未能予以断除,应该给予深刻改造的东西未能认真改造,这就失坏了“有”。
按,以上诸说均可通,译文取慧景的解说。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