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唯识三字经释论:佛教心理学─唯识三字经释论 目次 一、自叙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6日
来源:   作者:惠敏和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唯识三字经释论:佛教心理学─唯识三字经释论 目次 一、自叙

  佛教心理学

  上惠下敏和尚讲于 2000年6月暑修会

  目次

  唯识三字经释论

  一、自叙

  二、唯识三字经

  (一)心王(颂1~9)

  (二)心所(颂10~23)

  (三)识分(颂24~29)

  (四)识变(颂30~33)

  (五)四缘(颂34~37)

  (六)三量(颂38~41)

  (七)三境(颂42~49)

  (八)三自性(颂50~52)

  (九)三无性(颂53~57)

  (十)所依经论(颂58~67)

  (十一)西竺创宗(颂68~71)

  (十二)震旦传承(颂72~81)

  (十三)结劝修学(颂82~85)

  三、唯识三字经释论

  (一)心王(颂1~9)

  (二)心所(颂10~23)

  (三)识分(颂24~29)

  (四)识变(颂30~33)

  (五)四缘(颂34~37)

  (六)三量(颂38~41)

  (七)三境(颂42~49)

  (八)三自性(颂50~52)

  (九)三无性(颂53~57)

  (十)所依经论(颂58~67)

  (十一)西竺创宗(颂68~71)

  (十二)震旦传承(颂72~81)

  (十三)结劝修学(颂82~85)

  四、唯识三字经讲录

  (一)释作书之缘

  (二)解唯识字义

  (三)言唯识之学

  (四)随释藏识

  (五)前六识及第七第八识

  (六)心所

  (七)识之四分

  (八)四缘

  (九)三量

  (十)三境

  (十一)三自性

  (十二)三无性

  (十三)经论

  (十四)历史及结论

  佛教心理学─唯识三字经释论

  唐大圆先生著

  释惠敏讲于 2000年6月暑修会

  一、自叙

  昔世尊说经,多分是颂;弟子结集,欲明颂意,更作长行。至菩萨造论,如世亲有唯识三十颂及二十颂,或自造释论,或后人造,后人造者每不解颂主意,论即难定。又或依自识变,见与颂异,颂释意别,饮水分河。如明吹万老人作佛教三字经,意在启蒙,本既未善,后人作解,臭味尤别。余今以佛学之高妙在唯识,不可不有善巧方便,开示童蒙,因仿例作三字经一书。以经唯佛说,颂通菩萨,又经多是颂,匡谬正俗,当名三字颂。颂既即经,应自论释,以免他解纷歧,故颂后付论,顺经论式,亦不失俗,益夫俗教。孔子犹言:吾从众,无可无不可;或有教无类。至唯识之学,峻极无上,深言自利尚易,若浅言利他,欲有教无类,与无可无不可则难,是唯从众,名善方便矣。吾偶思墨子有经上下,复自作说;韩非内外储,亦别说经。彼皆俗士而乃有此,况吾学佛行菩萨道,不能不从众而随顺众生,故此藉三字经颂唯识,不可以已。吾又尝俯仰今古,慨然发愿曰:将使唯识之学行于此世,成为常识,则此三字经之颂,盖其权舆矣!

  按金刚经云:「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法不能定说者,以对机不同故。对机亦有时处等种种差别,则此颂之释,亦可随读者讲者不同,而有无量方便。昔人说尧典二字至十万言,俗书随自犹尔。至佛法之方便利他,则繁不厌杂,各有其用。以是义故,今虽自释,仍俟海内外大善知识,见仁见智,随缘讲说,更成释论;或修改本颂,令臻完善,趾予望之矣。大圆释竟复记。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