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法相宗>>正文内容

唯识学研究:谈谈唯识学的优异特点(唐仲容)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5日
来源:   作者:唐仲容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唯识学研究:谈谈唯识学的优异特点(唐仲容)

  谈谈唯识学的优异特点

  唐仲容

  前言

  大乘佛法的伟大精神,主要表现在立足现实,狠抓当前,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人间佛教之上。《心经》云:“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中论》云:“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世间与涅槃,亦无少分别。涅槃之实际,及与世间际,如是二际者,无毫厘差别。”具有高度真参实悟和真知灼见的慧能六祖亦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不离见闻缘,超然登佛地。”尤其是中道了义的唯识教理,讲内因缘生一切法的有为缘起,更特别立足现实,着重现在,故讲三境,以性境为本;讲三量,以先量为先;而讲实证,见道必须以能所相应的现观为准。《成唯识论》云:“观现在法有酬前相,假立前因,对说现果;观现在法有引后用,假立当果,对说现因。”由此可见,过去未来皆依现在假立;而业感缘起的前因后果,也是以现在的作作受受为中心。更重要的是讲大乘行果始终以出世间不舍世间的无住涅槃为归宿。这种讲有为缘起,着重现实的唯识学,可说是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教的伟大精神,而应为人间佛教最正确、最圆满的强有力的理论根据。

  当今之世科学发达,物质文明殊胜,而人欲日益横流,社会动荡日趋严重,则讲人间佛教以安定人心,升华人类实属当务之急;而宣扬堪作人间佛教理论依据的唯识学,岂非至关重要的事么?近年来佛教界许多大德早已洞见及此而有所倡导;知识界不少志士仁人也有这样的盼望和呼声;一般佛教院校也注意及此,而开了唯识方面的课。可是唯识教理,博大精深,妙义难思,能有深入研究而掌握其优异特点,以宣讲弘扬自修教人者实属罕见。甚或有不识其内容之丰富,价值之伟大而加以毁谤者亦偶有之,实可慨叹!

  笔者讲学四川省佛学院,课余远近问法求学者络绎不断,课务应酬,日夜少暇。然思宣扬唯识教理以正教风、学风及道风,而协助人间佛教之建设,实为极有价值,有意义之壮举,特在睡眠、散步、饥餐、渴饮的生活中,构思、命题、打腹稿;又在百忙中嘱人执笔抄录,写就〈谈谈唯识学的优异特点〉一文,以飨读者。此文之作是从其教、理、行、果四方面加以阐述,虽未曲尽其妙,然亦足以令读者窥其要旨,识其卓越,加深其对唯识教理的理解,而指导其思想言行以自修教人。若然,则此文对于昌隆圣教,移风易俗,净化人群,将起到应有的作用。可是笔者早年失目,才疏学浅,文中择焉不精,语焉不详之处,在所难免,若同道贤达,阅而正之,实所致盼!

  一、唯识教

  唯识法相依六经十一论立宗。《解深密经》、《华严》、《密严》、《楞伽》、《庄严》、《阿毗达磨》,是为六经。《瑜伽师地》、《辨中边》、《分别瑜伽》、《摄大乘》、《显扬圣教》、《杂集》、《百法》、《五蕴》、《唯识二十》、《成唯识》、《大乘庄严经论》,是为十一论,亦称一本十支。克实而言,唯识一宗系三时中道了义之教,其义至广,不仅贯通上述诸经论,而实贯通如来一代圣教。由是则初时《阿含》、二时《般若》,虽属密意,而亦了义中之部分义,是佛应机所说之方便法,属权教∶中道了义是佛依显了义说,属实教。然权以丝绸为本,室以权为用,两教相依,不克分割。同时唯识法相不但讲境,亦讲行果,由是则讲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的《法华》、讲佛果的《涅槃》诸经,亦为中道了义之所贯通。故究唯识法相,不当拘于六经十一论,而笔形博学详究,广研如来一代圣教。

  唯识义虽贯通如来所说一代圣教,而其实质不要是三时中道了义教。尤为它不要讲的是偏计、依它、圆成三自性。三性中以识中内因缘变生诸法的亿它起性为主干,依于迷依它执实我法而有偏计所执性;依于依它缘生诸法的本性空寂,原理我法计执的空性空理而有圆成实性。偏计所执如龟毛兔角,体相俱无,名“相无性,”是空非有。依它起性无自然而生的实体,有从缘而生的事相,如梦如幻,名“生无性”;圆成实性如净虚空,清净无相,是诸法真性,名“胜义无性”。依、圆二性,一有如幻之事相,一有二空之真理,是有非空,与计执之是空非有两相结合,自然形成非有非空的中道。为显此中道了义的唯识教,弥勒特在《辨中边论》作如是说∶“虚妄分别有(从缘所生的识即依他起其相是有),于此二都无(在缘生的依他识相上执实我实法的偏计执是无),此中唯有空(依他的识相上但有我法二空的圆成实),于彼亦有此(圆成实上亦有此依他起);故说一切法,非空非不空(依圆非空,计执非有),有无及有故,是则契中道(依它起性有,偏计所执无,以及依它中有圆成,圆成中有依它,这就恰恰契合非有非空的中道)。”

  以上是唯识在教方面的优异特点。

  二、唯识理

  唯识理最极殊胜,主要表现在如下三方面:

  (一)《成唯识论》造论缘起云:“今造此论,谓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生解为断二重障故。由我法执,二障俱生;如证二空,彼障随断,断障为得二胜果故。由断续生烦恼障故,证真解脱;由断碍解所知障故,得大菩提。”此段意显唯识是说明人生宇宙因果规律和改造人生宇宙的因果规律的伟大科学。有情依自身心执为实人,是为我执。有了我执引生烦恼障,造业感果,流转无穷,即障涅槃;有情依世间所有一切幻相,皆一一依名取相,执为实物,是为法执。有了法执,便引起于诸事物不如实知的所知障。由有此障覆蔽实智,不证菩提。诸学佛者,如果真能理解世出世间的因果规律,便会从破我法二执着手,断除烦恼所知二障,而得大自在、大解脱,证得转依,成就佛果。

  (二)唯识讲由内因缘生一切法,识所缘境是内识随因缘势力变,而能缘诸识亦是识随因缘势力变。由斯识变即缘生,缘生即识变。唯识之学是《方广》“一切唯心造”和《般若》“缘起性空”两大原则有机结合,而形成至极正确圆满的有为缘起论。从此缘起论的核心部分讲,首先依据《楞伽》“八识二无我”,《厚严经》“心意识所缘,皆非离自性,故我说一切,唯有识无余”的圣言,确定出心法的八识。八识中依赖耶集积诸法种子、生起种种现法的“集起”义称赖耶识为“心”,心为诸法之本,故赖耶即根本识。有了本识,自会依所藏种生起前七转识。依转识中第七末那,恒审思量,执藏为我,而称之为“意”。以意为根及染净依,便生起了别尘境的“识”。依十八界中所说,决定出有眼、耳、鼻、舌、身、意的六识。由是心意识三,即为具体的八识。识既有本识转识之别,就自然会有两者间的密切关系,而这种关系就具体表现在“种现熏生”的熏习上。前七转识具有“生灭、胜用、增减、与所熏共和合性”的四义,而为能熏;本识具有“可熏、无记、坚住、与能熏共和合性”的四义,而为所熏。既有能熏所熏,自会有熏习所成的习气,即诸法种子。种子具有“刹那灭、果俱有、恒随转、性决定、待众缘、引自果”六义,而形成生起诸法的内因缘。种子遇缘,即会生起现行诸法,同时现行诸法自会转过来复熏成种,由斯展转互为因果,而宇宙万法,生生化化,无有穷极。契经说:“诸法于识藏,识于法亦尔,更互为果性,亦常为因性”,即是此义。从有为缘起的世界观讲,唯识主张众生各证一境,各一满分世界。《成唯识论》云:“识言,总显一切有情各有八识、六位心所、所变相见、分位差别,及以无为。”此中前四属有为法,是唯识相;后一是无为法,是唯识性。每一有情皆具有唯识性相的满分世界,故唯识常言,众生各一宇宙。但是有情虽各证一境,各一宇宙,而彼此之间在认识上虽不能直接相知、互作亲所缘缘,但能互作疏所缘缘;在造业感受上,虽不能互作因缘,而可以互作增上缘。由斯一切有情在在处处都能互作损益,展转联属,而有无穷无尽的主观世界,亦有无穷无尽的客观世界。在主客相交,彼此相贯的情况下,而一切有情的各各宇宙又随缘力成为一通贯无滞、圆融无尽的统一世界。同时又随缘起性空的道理,自然有一相无相之实相的一真法界。

  (三)唯识讲内因缘生一切法,这就意味着不好似客观决定主观,而是主观决定客观。唯识讲赖耶识随业力由内四大种变现根身为正报,由外四大种变现器界为依报,这就意味着人们不从属于宇宙,而是宇宙从属于我人。《唯识三十颂》云:“由诸业习气,二取习气俱,前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唯识依此道理建立业感缘起。据此缘起理,有情生命之高级或低级,生活享受之优化或恶化,皆由人们造业之善恶来决定,这就是造十善业可生人天善趣,造十恶业必生三涂恶道。这就说明有漏世间一切有情可以自己掌握其命运,而能在环境中随处作主。如果把这种主动权提高和扩大一些,树自觉觉他、广度一切有情之雄心,立升华人类、净化宇宙,彻底改变无常、苦、空、无我之现实,而达到至极完美的生活领域之壮志。进而广修悲智等运、真俗圆融之菩萨行,则一定可以成就大自在、大解脱、得大转依的佛果。有了这种最优异的理论作保证,人们就可能有一条最光明的出路可走,最殊胜的理想可求,而证得三身四智、菩提涅槃之无漏硕果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同时也能激发一切有情向着最高理想,英勇奋斗,不断前进的积极性。

  前面三种道理相互融摄,成为丰富多彩、最极殊胜的唯识正理;也是真俗圆融、通于世出世间的绝对真理。

  以上是唯识在理方面的优异特点。

  三、唯识行

  唯识所讲之行,广摄五性,普被三乘,而以悲智等运、福慧双修、真俗圆融之大士行为宗。唯识主张修大士行者,必须博学多能,故教人学法必须广究内明、声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之五种学问。同时对于内明亦力主解行相应,学修一致,而教人多闻熏习,如理作意,勤修加行的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在修大士行的功夫上,始终坚持生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心;在摄受有情方面,力行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的六度。在实证方面主张能观智与所观境二俱现前,如如相应的现嘎,而彻底划清百物不思、万念俱泯、外道无想定的界线。

  其次,唯识根据内因缘力变现诸法的规律,始终是沿着波浪式的向前发展。因之,在学佛的进程中自然会有许多的过程位次,这就形成有资粮、加行、见道、修道、究竟五位;而在时间上自然须经三大阿僧祇劫乃能圆成佛道。其间从发心至见道为第一阿僧祇劫;从修道中初地至第七地,为第二阿僧祇劫;由七地以去,直至成佛,为第三阿僧祇劫。因为唯识是最伟大的思想论,在行持上自会有与之相应的远大规模,比如人间将从事最巨丽的建设,就一定要有最充分的准备和相当长的时间安排,才能达到目的一样。

  唯识主渐修,成佛须经三大阿僧祇劫,其理由须详辨之如次:

  (一)唯识认为修菩萨行学佛成佛,主要在于破我法二执,断烦恼所知二障,根除二取随眠。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时间短了不行,故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方能成佛。具体言之,在第一阿僧祇劫中,资粮位依闻思智修四摄六度;加行位依于定境修四寻思、四如实智;如是二位只能摧伏分别我法二执及分别烦恼所知二障的现行,不能伏灭其随眠。至见道位始断分别我法二执及分别烦恼所知二障。在第二阿僧祇劫中,初地极喜,由得根本后得二无分别智,断除异生性障;二地离垢,着重修戒,断邪行障;三地发光,着重修定,断暗钝障;四地焰慧,修菩提分,断微细烦恼障;五地极难胜,双修世出世道,断于下乘般涅槃障;六地现前,顺逆观十二缘起,断粗相现行障;七地远行,勤修无相观,断细相现行障。以上数地随其次第,渐断第六识中俱生二执二障,在第七方始断尽。在第三阿僧祇劫中,七地后开始伏断第七识中俱生二执二障,至八不动修无功用行,断无相中作加行障,而顿除第七识中主要俱生二执二障随眠;九地善慧,修四无碍解,断于利他中不欲行障;十地法云,具大法智云,断于诸法中未得自在障;至究竟位,如来入金刚喻定时顿除赖耶识中一切最极微细的杂染法种,而染分第八识由此消失,第八净分无垢识与大圆镜智同时现前,而圆证佛果。

  (二)唯识教认为识之一名总摄一切有情所有诸识及其不离识法,虽有情之间各证一境、各一宇宙,而彼此之间虽不作亲因,却互作增上;虽不作亲缘,而能互作疏缘。由斯彼此互相依存,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故任何一有情都离不开众有情而独自生存。如以人言,无众生则无父母,而身从何来?倘生之后若无农、工、商、贾众多有情,则衣、食、住、行所有资生众具从何来?故依唯识理学佛,首须以一切有情为我,报众生恩,时时与其乐而拔其苦,说法开导,使一切有情皆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同时在长期度生中观空破执,无我、人、众生、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时时刻刻运同体大悲,行无缘大慈,故必须用最长时间来悲智等运,福慧双修,才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否则没有长期修行,将会落入小乘,迅速入灭,而永无成佛之期。故唯识主张成佛必须三大阿僧祇劫。

  (三)三大阿僧祇劫成佛,是如来依人类的时间而说,其实时间长短没有绝对的标准,忉利天一昼夜,人间五百年,极乐世界一昼夜,人间一劫。蜉蝣朝生而暮死,在它是一生,而人间只是一日;蟪蛄春生而秋亡,在它是一生,而在人却不过半载。学佛若见道者,他对时间可以久暂随心,毫不固定。《维摩诘经》讲:若有人须长时得度者,菩萨可以演七日为一劫;若人须短时得度者,菩萨可以缩一劫为七日。况入道菩萨有大福德、有大智慧,神通自在,见烦恼为菩提,观生死为涅槃,即于世间而得出世,虽在三大阿僧祇劫中修自觉觉他的胜行,而常常乐在其中,不欲速入涅槃,所以地藏王菩萨常发愿言:“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是则三大阿僧祇劫,菩萨视之,何久之有?

  (四)学习唯识,既需精进勇健,更需方便善巧。因为唯识主要讲内因缘生一切法,诸所缘境皆识随因缘势力变;诸能缘识亦皆识随因缘势力变。《般若经》云:“若知缘生,则知法性;若知法性,则知空性;若知空性,则见导师。”所以然者,缘生诸法离开生起它的因缘,则其自性了不可得,是为自性空。若因缘和合,虽有相状,但却如幻非真。因其能生他的因缘亦从因缘所生,时时变易,刹那不住,故其所生幻相之法亦刹那生灭,无有定法可得。既无定法,则本无我法,而一空一切空,万相自如如,能缘所缘了不可得。由是则眼见色时,无眼可得,无色可见,耳闻声时,无耳可得,无声可闻,乃至鼻嗅香、舌尝味、身触尘、意了法、末那执我、赖耶内变根身、外变器界,亦皆能所俱空,不可分别言说。若尔,则于一切唯识相上见唯识性,而即有即空,性相一如。学者初依闻思慧深入通达此理,而于实际生活上时时行之,念念体认,自会有一定真参实悟,而得受用一定的法乐,准理可谓之为“顿悟”。既有真参实悟的妙境,自会随本愿力兴同体大悲,行无缘大慈,而自觉觉他,广度一切有情,并在长劫度生中了知我空法空,幻人度幻生,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非法相,功夫纯熟,自会言思道断,心行处灭,而得根本无分别智及后得无分别智,达到见道登地。这时更有广大福德因缘、神通智慧,自在无碍地长期广度十方众生,在度众生中广修净行,集积无量福德智慧,准理可谓之为“渐修”。在这种长期生活中,依唯识修行者,自会安住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无相禅之妙境中。当其寂而常照以度众生,即是《金刚经》所谓“无所住而生其心”;当其照而常寂以安住实相,即《维摩诘经》所说:“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时时刻刻妙契中道,不取不舍,不增不减,是即《瑜伽》所说之“善取空”。这样一来,世间即涅槃,度生即菩提,顿悟渐修融为一体的三大阿僧祇劫,菩萨视之,既非长久,亦非短暂,而只不过是一场自觉觉他有意义的梦而已。如是忘时、忘年、忘劫的修持,自会觉行圆满,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惠能大师说:“于一切阿飞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金刚经》说:“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不取),修一切善法(不舍),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正是此义。学唯识者,能如是知、如是见、如是通达、如是行持,就算真正不是“心迷唯识转”,而彻底是“心悟转唯识”,妙!

  以上是唯识在行方面的优异特点。

  四、唯识果

  唯识所讲的果,最极殊胜、最极正确、最极圆满,充分体现了大乘佛法博大精深、微妙难思的境界,兹且以两方面加以显示:

  (一)“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是缘生的基本法则,也是贯通世出世间的普遍真理。唯识始终抓住缘生这一基本法则和普遍真理,而在所秒年个2的果上显示出圆融无尽的胜况,放射出五色斑斓的异彩。它坚定不移地根据三时深密了义教,主张法是一乘,种性有五,若彼有情具备如来种性,即能成就一切智智,实证诸法“如所有性真实性”、“尽所有性一切性”的真实义,而成就圆满大觉。有圆证一切真实性、具破我法二执的大觉,自然会有与之有别的但顺逆观十二缘起,证得我空,不达法空自悟成道的辟支佛果;也自然会有既与大觉有异,又与中根有别,但观苦、集、灭、道四谛,蕴、处、界三科,闻佛声教,通达我空,不达法空的阿罗汉果。有定性三乘有情,自然会有与之相反的不定性有情,而随缘或证阿罗汉果,或证辟支佛果,或证圆满佛果。既有能决定出离三界、证离系果的有情,就自然会有与之相反绝对不能出离世间的人天乘种性有情;他们只能尽最大努力,止恶修善,上生人天,报尽还堕生三涂,复遇善知识开导,又得报尽上生人天,而始终只能得人天福果。由于唯识在果方面的讲述非常具体,而又全面,从而显示出无漏界诸佛如来的世界圆融无尽;独觉声闻二乘的世界圆融无尽;世间异生的世界亦圆融无尽;诸佛如来入世化导有情无穷无尽;世间有情闻法修道,顺趋出世,亦无穷无尽。由斯显示出整个法界无滞无碍,而变异无穷;同时也显示出缘起性空,实我实法了不可得,一真法界的无始无终、无边无际。

  (二)唯识坚持有为缘起,主张诸行无常,法无定法,一切世出世间有漏无漏诸果,皆随人们如何造作而定。因之,大乘菩萨必须以大雄无畏的勇气,积极有为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不断前进,以攀登最高理想的顶峰,实现至真至善至美的生活境界,彻底从人生宇宙根本上进行弃陈创新的转依,这种转依,有显著的两点:首先是从能认识、能受用的识或智上彻底舍弃以八识心王为主的虚妄性、有漏性的唯识,认真转得以四智为主,净心、心所为辅的清净性、无漏性的唯智,也就是成就一切智智的“大菩提”。其次,在所通达、所受用的生活境界上,彻底舍弃以颠倒梦想、众苦逼恼的长夜沉沦生活;认真转得大自在、大解脱、至极美满的生活,也就是不住无为、不尽有为的“无住涅槃”。

  所谓大菩提,就是四智相应心品,及其由智所证得、所变现的法报化三身。诸大乘人由于三大阿僧祇劫广修戒、定、慧三学及布施、持戒等六度,积集无边福德智慧,至觉行圆满,彻底舍去受杂染法熏,持杂染法种,生起世间的第八阿赖耶识,转得持清净法种的“无垢识”及广现无量清净身土智影的“大圆镜智”。转舍恒审思量、执藏为我的第七末那识为自他平等、染净平等的“平等性智”。转舍虚妄分别、颠倒造作的第六意识,转得善观诸法自相共相及有情诸根胜劣,广度众生,施大法雨的“妙观察智”。转舍但有感性认识而无理性分别的前五识,转得普现三类化身,成就如来所应作事的“成所作智”。如是四智,各以清净五遍行、五别境、善十一及自净识,二十二法为助伴,是之谓“四智相应心品”。四智中大圆镜智证得无量无为功德的“法身”及“土”,并变现亲自受用广大法乐的“自受用报身”及“土”,平等性智变现度济十地菩萨的“他受用身”及“土”。妙观察智广说法要,度济无边众生,成所作智对地前菩萨、声闻、独觉、人、天乘者以及三涂众生,随其所应而现示或千丈、或丈六、或随类的种种“化身”,以广度一切有情。

  所谓无住涅槃:唯识认为世出世间染净诸法皆因缘生,缘生之法随因缘生、随因缘灭、随因缘变异,自性空寂。一切法自性空寂,则整个宇宙就形成一无相之清净相,即是“真如”,也就是“自性涅槃”。众生为无明所盲,不达此一相无相之清净相,即“真如在缠”,而人们不能实证和受用诸法本自空寂之自性涅槃。若其人以般若智通达一相无相之清净相,则“真如出缠”,而此自性涅槃就成了人们实证和受用的生活境界。诸大乘人始终坚持悲智等运,由大悲故,不舍世间,不住涅槃;由大智故,不舍涅槃,不住世间。不尽有为长期度生,于世间法不取不舍,心无所住,而诸法空寂之自性涅槃,便因其为般若所证受,而成了大自在、大解脱之“无住涅槃”。

  由上面所述第一点观之,唯识坚持此有故彼有的缘生基本法则,随顺自然规律,而有世出世间、有漏无漏种种果相差别,是唯识在所讲果上既全面而又最具体的殊胜。从第二点观之,无漏佛果既有三身四智的大菩提,又有大自在、大解脱的无住涅槃,佛身净土至极庄严,生活受用至极美妙,是为唯识在所讲果方面最极高尚,而又最究竟的殊胜。

  以上是唯识在果方面的优异特点。

  五、略谈个人体会作结

  从前面所讲唯识的教理行果各方面看,可见唯识是至正、至中、至极究竟圆满的圣学,若人们精读细究,掌握其精华,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一定可以使其心灵净妙化、身口意三业规范化、整个生活自在解脱化。若以此自修教人,自觉觉他,展转增上,互相促进,定可能净化人类,而实现人间净土。可是要掌握唯识教理的精华,就必须多闻熏习,深思熟虑,本着“依义不依语”的圣言,而方便善巧,择优取精,才能在研究上归化境,达到“心悟转唯识”,而有着真参实悟的受用。

  笔者往昔从教理上研究唯识,只知在语言文字上求,学佛不知如何下手,没有受用,常觉歉然。继后悟到唯识是讲内因缘生一切法的识变,而形成一套至完美的有为缘起说。一日偶读《中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两颂,再与讲内因缘生一切法的唯识理相融合,深入人们的身心及一切生活活动,无一不是因缘所生之法;整个宇宙万事万物,亦无一不是因缘所生之法。缘生的东西当因缘聚会时,便有许多因果关系总合所形成暂有的相状;但这种相状生灭无常、刹那不住,无有定法可得,内而于人们的身心性命找不到实有的我,外而于宇宙间万事万物找不到实有的法,由斯深达缘起性空,而悟入诸法实相。后又从《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及“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诸句;《六祖坛经》“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以及《维摩诘经》“不舍妙道现凡夫事”等圣言,结合《瑜伽》善取空者,于法不增不减,不取不舍义相融贯,而找出与缘起性空的诸法实相相适应的扼要修持方法。直言之,即是不取不舍。因为一切法既是缘起性空,则有幻相,而无实体。有幻相故当在现实生活上以大雄无畏的精神,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毅力狠抓因果,作自利利他、自觉觉他的事,以不舍。同时又当根据一切法本性空寂,我不可得,法不可得的胜义,而远离分别执著,以不取。在长期现实生活中,无论穿衣吃饭、走路睡觉、工作学习的各个方面都不取不舍,时时处处内不见我,外不见法,整个宇宙融为一体,如净虚空,空阔无边,而又内外明彻,觉光朗照,随感随应,直往直来,当言而言,言得如理,言了便了;当行而行,行得合度,行了便了。这就是“无所住而生其心”的具体景象,恰正是亲证诸法空寂的自性涅槃,也可说是在一定程度上有无住涅槃的具体受用。由是依缘起性空的胜义,通达一切现实生活的形成和实质,又以不取不舍的殊胜方便,使一切现实生活呈现出至真、至善、至美的殊胜景象。此中至极微妙的理境和至极殊胜的正行,愿与举世之无量有情共证共勉,以弘扬能体现大乘佛教伟大精神的唯识,而实现优美的人间净土。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