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九集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6日
来源:   作者:慈法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慈法法师:安乐集讲记 第二十九集

   德万根据讲解录音整理文字

  《安乐集》原文:

  一、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暗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讲解:

  我们学习《安乐集》的原本愿望是希望通过读诵道绰禅师的《安乐集》,对净土教言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对净土法门的修持或者依止的法则有一个透视,这样就不至于与通途教言产生混淆或者模糊。因为每一个宗的判立、建立、一个宗的教化,他必然有自己的一个特定法则,令众生趣入菩提。那么这个特定的教言体系就需要我们来辨识,不辨识基本上就会混淆。

  净土与圣道的修持,目的是一样的,功德是一样的,但表现的方式、下手的方法(不一样),是不能用同一种法则去硬性套他,要不然你对这个法门很难正确运用。现在社会上很多人传播旁依净土的教言。所谓的旁依,依教下、依禅宗、依密宗什么的,它(净土宗)独立的教言体系没有人去完整地了解、去传播,当然就很难去完整地实践。净土一宗清晰地在这个世间广泛传播,能令十方九界有情同归菩提,在广大无碍摄护的功德藏中得以自在,不拣于凡圣,不拣于善恶,但依佛平等回施,令众生一生即于菩提得不退转。这样一个殊胜广大法门,要是旁依于其他教言来作宣化,往往就昧失了这个法门特定的广大性与平等性——所谓的“三根普被、位赅上下、凡圣通往”的这样一个普机的教言,极为普机广大的教言。

  他这个机是一切众生,一切九界众生,那就是菩萨圣者、六道众生、苦难众生,都包括在内。这样一个特定的教言是十分难得难遇的,但久远以来就被种种因缘所混淆。经常听到一些人讲净土,你感觉到他在讲什么呢?噢,像禅宗的大禅师一样;噢,你听,讲什么呢?像教下的知见,开圆解;你听,噢,搞得很神秘……,多不相应,就是对净土的说法不那么清晰。就这个因缘,我们来学习道绰禅师的《安乐集》。

  《安乐集》可以说是净土法门源头性的一个文字。源头我们一般说根本的依止经典是《无量寿经》,辅助的经典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现在的人又把《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普贤行愿品》加到里面,后面的人谁知道还会不会往里面加经典呢,不知道。根本经典是《无量寿经》,论,我们都知道是天亲菩萨的《优婆提舍愿生偈》。那么在我们中国本土的著作中,《安乐集》是一个可依止的净土法门的根本教典,是一个法则性的教典,他有极大的指导性,可使我们比较清晰地来接受净土法门,他剥离得比较清晰,很有耐心地以种种方法来说服我们,令我们真正信顺这个法则。

  我们还来看“在心、在缘、在决定”这段文字。

  一、云何在心?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虚妄颠倒心生。此十念者,依善知识方便安慰闻实相法生。一实一虚,岂得相比也。何者?譬如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岂可得言,暗在室千岁而不去也。是故《遗日摩尼宝经》(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

  “在心”这段文字,昨天我们作了一个提示。从三方面提示的:一个是祖师语。什么是心呢?人在造恶的过程中依止的是颠倒心;这十念呢,是依止善知识的方便安慰实相法生的这种实相教诲。所以一实一虚,这实心现前,妄心必然就消除。因为妄心是生灭心,刹那间、刹那间地变异,这实相心是无造作,所以这一虚一实是没法相比的。

  再一个就是“千岁暗室,光若暂至,即便明朗”这么一个比喻。说这个心,弥陀的光明名号能破除我们万年以来于自心不得见、不得知的迷茫——就是无明。这光明名号、具足的宝号,在听闻称念之时就破除了我们万年无所依从的心的无明黑暗!

  后面引用《遗日摩尼宝经》这段文字,就干脆确定下来了。怎么确定下来了呢?经云:“佛告迦叶菩萨:众生虽复数千巨亿万劫(师云:就是没法去称量啊),在爱欲中,为罪所覆;若闻佛经,一反念善,罪即消尽也。是名在心。”这个归结就比较简单了。无始以来,一切众生于心无抉择啊!就像黑暗一样,千年暗室一样 ,“一反念善”,旷劫以来的黑暗就消失了,就如一灯能破千年暗是一样的。这个言说很明了,没有任何隐晦的东西,没有任何遮蔽的东西,让大家不轻易模糊,没有任何模糊了。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依烦恼果报众生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彻筋破骨;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二、云何在缘者?谓彼人造罪时,自依止妄想,

  我们一切罪恶,不管是什么样的罪恶,其依止决定是因妄想生起的,要不然不名罪恶了,无以言为罪恶了。

  “依烦恼果报众生生”,

  那么是依妄想生、依烦恼生——这二者。

  “今此十念者,依止无上信心”,

  这无上信心是什么呢?是佛的愿力感召成熟。这个地方谈净土法门的信愿行,许多人就在这个“信”上徘徊得很厉害。今天说“哎,你信阿弥陀佛吗?”“信!”晚上睡了一觉起来。“哎,今天你信不信?”“不信了!”为啥呢?他忘了那个信,变异了,他这个是生灭心中的信。这个信,睡一觉就不信了,或者说一遇到什么事情的冲击就不信了。为什么呢?他是变异心中的信。他这个信是什么呢?是变异,那不是信了!

  那我们对阿弥陀佛这个信从什么地方来呢?愿生彼国,是阿弥陀佛不退失的愿力令我们照见了,生起了这种信顺。这个信顺是什么呢?就是皈依之说啊!弥陀的国土无衰无变,弥陀的愿力无衰无变,弥陀的果德周遍广大,这个地方生起了不动摇的信,这个信是所谓的无上信心。无上就是不动摇,不动摇是不增减,佛所亲证,众生在此处无有退失的。就是所谓的平等的信、不散坏的信、非造作的信、非对待的信,直指无上的信心啊!

  我们可以对比一下自己所谓生起的信。有人说:“哎,你功夫没有成片,你不能往生彼国。为什么呢?你功夫不够啊!”赶紧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哎,今天心情很好,你契合了,念了五分钟一片了,这五分钟一片了,后面就烦恼了,业障现前了,“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么烦这么烦……你能往生吗?不能往生了!为什么呢?功夫没有成片。他这往生有个前提,就是功夫成片。这跟往生有什么关系吗?实际不是一个话题,也不是一个事情!为什么会搅到一起呢?就是后人所编造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那跟净土法门不相应了!

  那修持法门中能不能说功夫不成片、不得三昧、不得一心就不能往生呢?可以,完全可以。但这不是净土的正说。正说就是依阿弥陀佛的大愿业力令众生得以生信安乐,阿弥陀佛的国土令众生得以皈依,阿弥陀佛照十方国无所障碍的广大的心智之力、名号之力令众生得以圆满地依靠、无上的信心。这个地方非是造作出来的。如果在此没有抉择,就在我们现前的业力、功夫上去下功夫,那总是变化的、变异的、增减的、凡圣的、善恶的、成片不成片的。那这样总在晃动中念佛,不得真实相应利益。

  这个地方的讲法是依止善导大师的“一切往生,皆依阿弥陀佛大愿业力为增上缘”这样的一个抉择说,二种决定说。(编注:善导大师语:一者决定深信:自身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二者决定深信:彼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摄受众生;无疑无虑,乘彼愿力,定得往生。)要不然,我们对净土法门没有一个依止。依止无上信心,依阿弥陀如来真实清净无量功德名号生。因为这个名号是无所障碍的名号,令众生对待心智一时散坏之刹那得见了无上信心。这个无上信心,就是无始以来从未动摇、从未增减的本心,这种本心就是佛性。这样说强制不强制呢?我不知道,我只是提示一下,没有啥实际的意义,你但能用得起就是真实,用不起还是假说方便。

  下面举了一个例子。“在缘”,什么缘呢?依止阿弥陀佛真如名号啊!非是妄心,非是生灭的功夫。现在在社会上,大家感知的比较多的就是功夫的问题。“哎,菩萨,你一天念多少声佛号?”“五万声。”“哎呀!大菩萨。你呢?”“八万声。”“哎呀,真修行啊!你呢?”“十一万。”“哎呦!他是个大菩萨啊!他一天念十一万声佛号。”我听他们说的,有一个出家师父跟我说念十一万。有个老和尚一天念七万、八万的,念了四十年最后还是没有往生……他违背了净土法门的一个教言,什么教言呢?蕅益大师讲得很清楚——“你念佛念得风雨不透,你不愿意往生也是不能往生啊。”对不对?他心源深处都没有愿意往生,他那个心智中念佛就是在求功夫,越过那个功夫才能去往生,那功夫是一道大墙呢!所以他没有证到那功夫就拼命找功夫,结果功夫没有找到,念一辈子就浪费在功夫上了。所以这样的行就成功夫行了,功夫行跟往生没有关系,因为你念得风雨不透你不愿意往生也不能往生,你那一点功夫怎么办呢!

  那你说我就放逸了,就不念佛了,念几万声有什么呢?实际上你要是真正了解了阿弥陀佛的殊胜愿望,念十万声也是应该的!莲池大师到他老年还每天念十万声佛号呢!这是真实不可思议的人啊!愿意往生,又知道这个愿从哪儿来的,又能念佛的名号,那真是太不可思议了,那真是大福德、了不起的人,真是让人敬仰啊!

  他举了个例子。

  “譬如有人被毒箭所中”,

  现在不是冷兵器时代了,放毒箭的少了,也看不到了,但是在少数民族地区,现在还有弩、弓箭什么的,也很少了。过去冷兵器时代没有火药,大家都用弓箭什么的。有的人就用那个箭,箭的尖子上有毒药的。

  “毒箭所中,彻筋破骨”,

  就是一下子射到骨头上了。

  “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

  可能是离现在这个时代太遥远了,这种例子有点祝由(祝由科)那种状态。经典上很多这样的记载,这个时代不知道有没有这样可知可见的(事例),要是不可知可见,我们只能思维一下了。在古代是有这样事例的。在战场上打仗,在鼓上用一种药,这个药涂了鼓以后,大家打仗,很多人中箭了,就击这个鼓。这鼓一击,箭就拔出来了,毒也就除掉了。我感觉这是很遥远的感觉,可是我们应该相信,但这个例子怎样比喻能恰当一些呢?前面那个比喻“一灯能破千年暗”很简单,这个比喻我们感知性就弱一些,《楞严经》上也有这样的比喻,现代人可能是对这种比喻……反正我这感觉不强,我只能如实地说,不能糊弄大家,我没有见过,没有那种直感的东西。古代肯定有这种方法,人中毒了,鼓一击。过去我们中国有“祝由(祝由科)”,人中箭了就有这样的方法,现在民间还有。这个我们大家就直感地看一看吧。

  “若闻灭除药鼓声,即箭出毒除。岂可得言,彼箭深毒厉,闻鼓音声,不能拔箭去毒也?是名在缘。”

  要是我们直接去感知他,用正信的因缘来感知他也比较容易感知得到。古来经典上一直有这种记载的,就是鼓声一响,箭就自动拔出来了,毒也就消除了。我们无量劫来造很多业就像中了毒箭一样,阿弥陀佛这个功德名号就像药鼓一样的,一击,我们无始以来的毒箭自然就拔出来了,毒也就除掉了。他这个本意是这样。“是名在缘”。

  三、云何在决定者?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又《智度论》云:「一切众生临终之时,刀风解形,死苦来逼,生大怖畏,是故遇善知识,发大勇猛,心心相续十念,即是增上善根,便得往生。」又「如有人对敌破阵,一形之力一时尽用。其十念之善亦如是也。」又「若人临终时,生一念邪见,增上恶心,即能倾三界之福,即入恶道也。」

  三、云何在决定者?

  “在心,在缘,在决定”。 “在缘”,是缘佛的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令众生愚痴无明这个毒箭彻底拔除,无所障碍,给我们一个无所障碍的药鼓之声,令我们心智除毒。什么毒呢?无明毒,无所依盼之毒、无所依止之毒。

  “彼人造罪时,自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

  众生的心是有期盼啊!好比我们做什么事情,都会有后有心,就是以后还有什么……“依止有后心有间心生”,有后心,就是求果报呗,有间断呗,这样的一个心。

  “今此十念者,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

  这是对比而言的。因为这个念阿弥陀佛十声,是无后有了。因为啥呢?要死了呗。他举这个例子,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令念佛,马上就不知道自己到哪个方向去了,他还敢间断吗?不敢间断了!也没有后有了,要再有后有就轮回去了,不知道什么个依止了!

  “依止无后心无间心起,是为决定。”

  我们讲“在心”这个例子是彻底就决定了。“在缘”、“在决定”只是“在心”的一个延续罢了,这个例子举得相对就比较弱,不像“在心”抉择得这么清晰。从道绰禅师的心智上条理是很清晰的。“在心、在缘、在决定”,这一段文字在净土法门的行持中是特别重要的一个指导性文字。尤其是“在心”,你没有“在心”就失去一切法的根本了。“缘”也是心之延续啊!“决定”也是心之根本所在啊,抉择啊!总是离不开心的。现在表现出来“在缘”——缘阿弥陀佛的功德名号、愿力,能拔除一切众生愚痴之毒箭,令众生得以康复本心。“在决定”。我们就是生灭心,或者间断心、对待心,那么这十念是无有对待、无有间断的,这样称为一个决定心。讲得是很清晰,在这三种——在心、在缘、在决定。

  以前我把他当口诀念的,一念佛就看自己的心,观察观察自己的缘,透视透视自己决定要干什么!这样去念佛就比较方便。就是当成口诀用了。每次念佛之前先念念“在心、在缘、在决定”,看看自己发的什么心?用的什么心?缘的什么?有的人缘的是功夫成片,我念时候缘的是感激阿弥陀佛无碍力的回施。“决定”,决定什么呢?决定一切众生在这个无碍力中决定得到往生之大利!这是心念的决定,这样念就没有挂碍了,很容易得到相应的力。这是修持说。

  在心、在缘、在决定。希望大家下去要多思维思维自己的心、自己的缘、所决定的法则,尤其是念佛的过程中,这样你念佛就非常得力,不泛了。要是不缘自己的心念佛是很痛苦的,不知道自己的缘来念佛是很迷茫的,没有决定的念佛也很容易变异的。念着念着,自己所缘就变异了,心智的感知就变异了。所以这个地方应该多思考、观察。

  “在心、在缘、在决定”,这一段文字是昙鸾法师在《往生论注》中的一段文字,道绰禅师借用过来了。因为道绰禅师是昙鸾法师的一个彻头彻尾的信仰者、追随者。他因为到玄中寺看到记载昙鸾法师事迹的碑,那碑放光。他心想这是怎么回事呢?他说要是我真与这法有缘,这碑还会放光。这个碑又放光了!他就在玄中寺住下来了。他跟这个法有缘!过去人,有缘的时候那文字真是会放光的。少康大师就是这样的,他经过善导大师的经堂,看到经书都在放光。他就说若真有缘再放光,真放光了!我以前看到幽溪大师的《圆中钞》,一看他就放光。放光就放光呗,可能是眼花了。他们看到放光是真放光,我看到的可能是自己眼花了。

  明天我们接着学习。

返回目录

----------------------------------------------------------------------------------------------------------------

更多慈法法师佛学内容

----------------------------------------------------------------------------------------------------------------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